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一百七十四
[174-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四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經籍考一
  總叙
伏犧氏始畫八卦造書契書者文字契者刻木而書其/側故曰書契也一云以書契
約其事也鄭𤣥云以書書木邉/言其事刻之木謂之書契也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
生焉伏犧神農黄帝之書謂之三墳墳大/也言大道也少
[174-1b]
昊顓頊髙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
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奥義其歸一揆是故歴代寳
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索求也求其義也九
州之志謂之九邱邱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
所宜皆聚此書也
  按古書之流傳於今者惟六經六經之前則三墳
  五典八索九邱是已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則國家之所職掌者此也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
[174-2a]
  五典八索九丘則學士大夫之所誦習者此也今
  其書亡而其義則略見於孔氏尚書之序故録之
  以為經籍之始索𨼆史記三皇紀言春秋緯稱自
  開闢至於獲麟凡三百二十六萬七千嵗分為十
  紀凡世七萬六百年一曰九頭紀二曰五龍紀三
  曰攝提紀四曰合雒紀五曰連通紀六曰序命紀
  七曰循蜚紀八曰因提紀九曰禪通紀十曰疏仡
  紀則上古之書蓋不可勝計然其說荒誕故無取
[174-2b]
  焉
周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國之治掌灋以逆
官府之治掌則以逆都鄙之治太史日/官也凡辨灋者考
焉不信者刑之凡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有約劑者藏焉
以貳六官六官各有一通此太史亦/副寫一通故云以貳六官小史掌邦國之志
奠系世辨昭穆志猶記也春秋傳所謂周志國語所謂/鄭書之屬是也史官主書故韓宣子聘
於魯觀書太史氏系世謂帝系/世本之屬是也小史主定之内史掌王之八枋之灋
以詔王治執國灋及國令之貳以考政事以逆㑹計國/法
[174-3a]
六典八/法八則掌叙事之灋受納訪以詔王聼治叙六叙也納/訪納謀於王
也六叙六曰/以叙聼其情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䇿命之如春秋/王命内
史興父䇿命/晉侯之類凡四方之事書内史讀之若今尚書/入省事王制
禄則贊為之以方出之贊為之為之辭也/以方版書而出之賞賜亦如之
内史掌書王命遂貳之副寫/藏之
外史掌書外令王令下/畿外掌四方之志志記也謂若魯/之春秋晉之乗
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名於四方若謂堯典禹貢/達此名使知之若以
書使於四方則書其令書王令以/授使者
[174-3b]
御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令以贊冢宰王所以治/之令冢宰
掌王/治凡治者受灋令焉為書寫其/治之法
小行人掌五物者謂國札喪凶荒師役/福事烖禍共五者及其萬民之利
害為一書其禮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順為一書其悖
逆暴亂作慝猶犯令者為一書其札喪凶荒厄貧為一
書其康樂和親安平為一書凡此五物者每國辨異之
以反命於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按成周之時自太史以至小行人皆掌官府之典
[174-4a]
  籍者也其名數亦多今除寳訓及太平六典之外
  亦無可考者矣
孔子生於周末覩史籍之繁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
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讚易道
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
訖於周
  程子曰所謂大道若性與天道之說聖人豈得而
  去之哉若言隂陽四時七政五行之道亦必至要
[174-4b]
  之理非如後世之繁衍末術也固亦常道聖人所
  必不去也或者所謂羲農之書乃後人稱述當時
  之事失其義理如許行為神農之言及隂陽權變
  醫方稱黄帝之說耳此聖人所以去之也五典既
  皆常道又去其三蓋上古巳有文字而制立法度
  為治有迹得以紀載有史官以識其事自堯始耳
  九峯蔡氏曰今按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周
  公所録必非偽妄而春秋時三墳五典八索九邱
[174-5a]
  之書猶有存者若果全備孔子亦不應悉刪去之
  或其簡編脫落不可通曉或是孔子所見止自唐
  虞以下不可知耳今亦不必深究其說也
禮記經觧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觀其風俗則/知其所以教
為人也温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逺書教也廣博易良
樂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
春秋教也屬猶合也春秋多記諸侯朝聘/㑹同有相接之辭争辨之事故詩之失愚
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174-5b]
失謂不能節其教也詩敦厚近愚書知逺近誣易精微/愛惡相攻逺近相取則不能容人近於傷害春秋習戰
爭之事/近亂其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
通知逺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
於樂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賊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
不煩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言深者既能以教又防其失也疏皇氏云觧者分析之/名此篇分析六經體教不同故名曰經觧也六經其教
雖異總以禮為本/故紀者録入於禮
  長樂劉氏曰此經言周衰之時諸侯之國雖不能
[174-6a]
  逮文武之時猶能各通一經以化其民故孔子歴
  聘之時入其國而其教可知
  山隂陸氏曰不言失之而言之失者六經無失也
  學者之失而巳
  金華應氏曰醇厚者未必深察情偽故失之愚通
  達者未必篤確誠實故失之誣寛博者未必嚴立
  繩檢故失之奢沉潛思索多自耗蠧且或害道弄
  筆褒貶易紊是非且或召亂樂正崇四術以訓士
[174-6b]
  則先王之詩書禮樂其設教固巳乆易雖用於卜
  筮而精微之理非初學所可語春秋雖公其紀載
  而䇿書亦非民庶所得盡窺故易象春秋韓宣子
  適魯始得見之則諸國之教未必盡備六者蓋自
  夫子刪定讚繫筆削之餘而後傳習滋廣經術流
  行夫子既廣其傳而又慮其所敝故有此言然入
  其國即知其教非見逺察微者不能也觀其教即
  防其失非慮逺防微者不能也
[174-7a]
 莊子天下篇古之人其備乎配神眀醇天地育萬物
 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係於末度六通四辟小
 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眀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
 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
 先生多能眀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
 道和易以道隂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
 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天下大亂賢
 聖不眀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
[174-7b]
 目鼻口皆有所眀不能相通猶百家衆技也皆有所
 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徧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
 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
 神眀之容是故内聖外王之道闇而不眀欎而不發
 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
 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
 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按莊生之時六籍未經秦火其書具在也而諸子
[174-8a]
  百家各以其說舛馳而淆亂之是以有闇而不眀
  欎而不發之憂周以荒唐謬悠之言著書蓋亦百
  家之一也而此叚議論誠醇正無異聖賢之格言
  東坡謂莊子蓋助孔子者於此見之所謂後之學
  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
  下裂似逆知將有坑焚之禍而深悲之矣鳴呼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書曰異時諸侯並爭厚
招游學今天下巳定灋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
[174-8b]
則學習法令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
首相與非灋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
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髙率羣臣以造謗如
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
非秦記者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
者皆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
族吏見知而不舉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學法令則以吏為
[174-9a]
師制曰可
 魏人陳餘謂孔鮒曰秦將滅先王之籍而子為書籍
 之主其危哉子魚曰吾為無用之學知吾者惟友秦
 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將藏之以待其求求至無患矣
  夾漈鄭氏曰陸賈秦之巨儒也酈食其秦之儒生
  也叔孫通秦時以文學召待詔博士數嵗陳勝起
  二世召博士諸儒生三十餘人而問其故皆引春
  秋之義以對是則秦時未嘗不用儒生與經學也
[174-9b]
  况叔孫通降漢時自有弟子百餘人齊魯之風亦
  未嘗替故項羽既亡之後而魯為守節禮義之國
  則知秦時未嘗廢儒而始皇所坑者蓋一時議論
  不合者耳
  又曰蕭何入咸陽收秦律令圗書則秦亦未嘗無
  書籍也其所焚者一時間事耳後世不眀經者皆
  歸之秦火使學者不覩全書未免乎疑以傳疑然
  則易固為全書矣何嘗見後世有眀易之人哉臣
[174-10a]
  向謂秦人焚書而書存諸儒窮經而經絶蓋為此
  發也詩有六亡篇乃六笙詩本無辭書有逸篇仲
  尼之時已無矣皆不因秦火自漢以來書籍至於
  今日百不存一二非秦人亡之也學者自亡之耳
  按秦雖出自於西戎然自非子秦仲以來有國於
  豐岐者數百年春秋之時盟㑹聘享接於諸侯秦
  誓紀於書車鄰小戎之屬列於詩其聲名文物蓋
  藹然先王之遺風矣今下令焚詩書而曰史官非
[174-10b]
  秦記皆燒之則秦誓秦風亦秦記也獨非詩書乎
  李斯者襲流血刻骨之故智而佐之以人頭畜鳴
  之偽辯固世所羞稱者然斯學於荀卿卿之道蓋
  祖述六經憲章仲尼者也是其初亦自儒者法門
  中來然則始皇既非聲教不通之編夷而驟有中
  華李斯亦非椎朴少文之俗物而盲處髙位今乃
  以焚滅經籍坑戮儒生為經國之逺猷者其說有
  二曰愧曰畏愧則愧其議巳也畏則畏其害已也
[174-11a]
  自載籍以來詩書所稱桀有暴德而天下歸殷紂
  有暴德而天下歸周幽厲有暴德而周室東遷寖
  微寖滅五霸迭興七雄分據始皇既已習聞其說
  矣今雖諉曰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而其所行則襲
  桀紂幽厲之跡耳夫豈不自知之而儒者記纂眀
  以語人曰如是而興如是而亡不啻燭照數計龜
  卜而示後來以軌範蓋始皇之所愧而畏者此也
  自夫子歴聘列國孟氏以儒術游於諸侯思濟天
[174-11b]
  下之溺而引時君於當道者至拳拳也雖不肯柱
  道以求售然思濟天下之溺至拳拳也繼而蘇張
  之徒専以口舌干時君雖其所持者詭遇之術妾
  婦之道與孔孟之學如黒白薰蕕之相反然其汲
  汲皇皇求以用世之意則類也而范雎之於魏冉
  蔡澤之於范睢皆逞其辯口扼其吭而奪之位於
  是士生斯時皆以讀書游說為可以得志而取髙
  位李斯亦以說客進身者也故韓非入秦以策干
[174-12a]
  始皇則忌而誅之天下豈無尚如非者欲晲其後
  乎蓋李斯之所愧而畏者此也詩書百家語之在
  人間者焚之其在博士官者存之蓋亦知其本不
  可廢也罷侯置守者私其土地於已也焚書而獨
  存博士官者又欲私其經術於己也主相之心務
  欲滅經籍以愚天下峻法律以威天下而使之莫
  予毒以為鞏固不拔之計然陳勝項梁項籍劉季
  之徒本非有祖述湯武𢎞濟蒼生之夙志俱以罹
[174-12b]
  於禁網遁跡亡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奮梃而
  起以成土崩瓦觧之勢趙髙熏腐小醜亦非有文
  墨詞辯足以傾動上聼徒以少習深文依於忮忍
  故陷扶蘇蒙恬戮諸公子夷李斯如出一律蓋犯
  法而作亂者陳呉劉項也倚法而作姦者趙髙也
  然則隳秦七廟而具斯五刑者非詩書也乃秦之
  法律也
  秦以儒者為博士每國家有大事則下博士議之
[174-13a]
  然因淳于越進議封建而下焚書之令因盧生輩
  竊議時事而下坑儒之令蓋此二事者皆激於博
  士之正論然則其所進用者必皆得面諛順指如
  周青臣叔孫通輩然後能持禄茍免耳稍引古義
  持正論則批逆鱗觸奇禍是書雖存而實亡博士
  官雖設而實廢矣 又按史記言始皇聞盧生竊
  議亡去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
  悉召文學方術士甚衆欲以興太平求奇藥今聞
[174-13b]
  韓衆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姦
  利相告日聞然則始皇所謂不中用者所焚之六
  籍是也所謂召文學方術士求奇藥者所存之醫
  藥卜筮等書是也然六籍雖厄於煨燼而得之口
  耳所傳屋璧所藏者猶足以垂世立教千載如一
  日也醫藥卜筮種樹之書當時雖未嘗廢錮而並
  未嘗有一卷流傳於後世者以此見聖經賢傳終
  古不朽而小道異端雖存必亡初不以世主之好
[174-14a]
  惡而為之興廢也
 西漢書儒林傳序曰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
 六學從此闕矣陳渉之王也魯諸儒持孔子禮器往
 歸之於是孔甲為渉博士卒與俱死師古曰孔光傳/云鮒為陳涉博
 士死陳下今此云孔/甲將名鮒而字甲也陳渉起匹夫敺適戍以立號師/古
 曰毆與驅同/適讀曰讁不滿嵗而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搢紳
 先生負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業積怨
 而發憤於陳王也及髙皇帝誅項籍引兵圍魯魯中
[174-14b]
 諸儒尚講誦習禮弦歌之音不絶豈非聖人遺化好
 學之國哉於是諸儒始得修其經學講習大射鄉飲
 之禮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奉常諸弟子共定者咸
 為選首然後喟然興於學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師/古
 曰言陳豨盧綰韓信黥布/之徒相次反叛征伐也亦未遑庠序之事也孝惠
 髙后時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時頗登用師古曰言/少用文學
 之/士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
 又好黄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師古曰/具官謂
[174-15a]
 備員/而已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書自濟南伏生言詩
 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師古曰培固者其人/名生者其號也他皆
 類此培/音陪燕則韓太傅師古曰/名嬰也言禮則魯髙堂生言春
 秋於齊則胡母生於趙則董仲舒及竇太后崩武安
 君田蚡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
 以百數而公孫𢎞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
 靡然鄉風矣
 西漢書藝文志序曰昔仲尼沒而微言絶李奇曰微/不顯之言
[174-15b]
 也師古曰精微/要妙之言耳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師古曰七十子/謂弟子達者七
 十二人舉其成/數故言七十故春秋分為五韋昭曰謂左氏公羊/穀梁鄒氏夾氏也
 詩分為四韋昭曰謂毛/氏齊魯韓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
 偽分爭從音子/容反諸子之言紛然殽亂至秦患之乃燔
 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
 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壊樂崩師古曰編絶/散落故簡脫
 脫音吐/活反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
 䇿如淳曰劉歆七略曰外則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則有延閣廣内祕室之府置寫書之
[174-16a]
 官下及諸子𫝊說皆充祕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
 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禄大夫劉向校經
 傳諸子詩賦歩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
 數術師古曰占/卜之書侍醫李柱國校方技師古曰醫/藥之書也每一
 書已師古曰/已畢也向輙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録而奏之師/古
 曰撮總取也/音於括反㑹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
 歆卒父業師古曰/卒終也歆於是總羣書而奏其七略故有
 輯略師古曰輯與集同/謂諸書之總要有六藝略六藝六/經也有諸子略
[174-16b]
 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數術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
 以備篇籍師古曰删去浮冗取其指要也其每所條/家及篇數有與總凡不同者轉寫脫誤年
 代乆逺無/以詳知
  夾漈鄭氏曰班固藝文志出於七略者也七略雖
  疎而不濫若班氏歩歩趨趨不離於七略未見其
  失也間有七略所無而班氏雜出者則躓矣揚雄
  所作之書劉氏蓋未收而班氏始出若之何以太
  元法言樂箴三書合為一總謂之揚雄所序三十
[174-17a]
  八篇入於儒家類按儒者舊有五十二種固新出
  一種則揚雄之三書也且太元易類也法言諸子
  樂箴雜家也奈何合而為一家是知班固胷中元
  無倫類
 劉歆為侍中遷光禄大夫領五經卒父前業欲建立
 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於學官哀帝
 令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其義諸博士或不肯置對師/古
 云並不與歆意同故不肯立/其學也置對置辭以對也歆因移書太常博士責
[174-17b]
 讓之曰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興師古曰迭互/也音大結反聖帝
 明王累起相襲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禮樂不正道
 之難全也如此是故孔子憂道之不行歴國應聘自
 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乃得其所修易序書制作春
 秋以紀帝王之道及夫子沒而微言絶七十子終而
 大義乖重遭戰國棄籩豆之禮理軍旅之陳孔氏之
 道抑而孫呉之術興陵夷至於暴秦燔經書殺儒士
 設挾書之法行是古之罪師古曰以古事/為是者即罪之道術由是
[174-18a]
 遂滅漢興去聖帝眀王遐逺仲尼之道又絶法度無
 所因襲時獨有一叔孫通略定禮儀天下唯有易卜
 未有他書至孝惠之世乃除挾書之律然公卿大臣
 絳灌之屬咸介胄武夫莫以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
 掌故鼂錯從伏生受尚書尚書初出於屋壁朽折散
 絶今其書見在時師傳讀而已詩始萌芽天下衆書
 徃徃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在
 漢朝之儒唯賈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後鄒魯梁趙
[174-18b]
 頗有詩禮春秋先師師古曰前/學之師也皆起於建元之間當
 此之時一人不能獨盡其經或為雅㦯為頌相合而
 成泰誓後得博士集而讀之故詔書稱曰禮壊樂崩
 書缺簡脫朕甚閔焉時漢興已七八十年離於全經
 固已逺矣師古曰言廢絶已/乆不可得其遺也及魯恭王壊孔子宅欲
 以為宫而得古文於壊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
 六篇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
 施行及春秋左氏邱眀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
[174-19a]
 餘通藏於祕府伏而未發孝成皇帝閔學殘文缺稍
 離其真乃陳發祕藏校理舊文得此三事以考學官
 所傳經或脫簡傳或間編師古曰脫簡遺失也間編/謂舊編爛絶就更次之前
 後錯亂也間/音古莧反傳問民間則有魯國桓公趙國貫公膠
 東庸生之遺學與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識者之所
 惜閔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絶
 之闕茍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
 不能䆒其一蓻師古曰罷讀/曰疲䆒竟也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
[174-19b]
 師而非往古至於國家將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廵
 狩之儀則幽㝠而莫知其原師古曰幽㝠/猶暗昩也猶欲保殘
 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㦯懐
 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以尚
 書為備蘇林曰備之而已臣瓚曰當時學者謂尚書/唯有二十八篇不知本有百篇也師古曰瓚
 說是/也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豈不哀哉今聖上德通神
 眀繼統揚業亦閔文學錯亂學士若兹雖昭其情猶
 依違謙讓師古曰依違/言不専决也樂與士君子同之故下眀詔
[174-20a]
 試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衘命將以輔弱扶微與
 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廢遺師古曰比合也經蓻/有廢遺者冀得興立
 之也比音/頻寐反今則不然深閉固拒而不肯試猥以不誦
 絶之師古曰猥茍也茍不誦/習之而欲絶去此學欲以杜塞餘道絶滅微
 學夫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此乃衆庶之所為耳非所
 望於士君子也且此數家之事皆先帝所親論今上
 所考視其古文舊書皆有徴騐外内相應豈茍而已
 哉夫禮失求之於野古文不猶愈於野乎往者博士
[174-20b]
 書有歐陽春秋公羊易則施孟然孝宣皇帝猶廣立
 穀梁春秋梁邱易大小夏侯尚書義雖相反猶並置
 之何則與其過而廢之也寜過而立之傳曰文武之
 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志其大者不賢者志其小者
 今此數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義豈可偏絶哉若
 必専巳守殘師古曰専執己所偏/見茍守殘缺之文也黨同門妒道真師/古
 曰黨同師之學/妒道藝之真也違眀詔失聖意以陷於文吏之議甚
 為二三君子不取也
[174-21a]
劉歆總羣書著七略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王莽之亂
焚燒無遺
  程氏演繁露曰漢世藏書舊知有禁中外臺之别
  今讀劉向叙載所定列子之書而知中書之外又
  有太常太史與中祕而三也向言所校三藏本篇
  章大率中書多外書少知漢留意中祕故比他本
  特備也史遷紬金匱石室以成史記豈嘗許其稽
  閱中祕邪或太史所藏於漢家事實則金匱石室
[174-21b]
  以加嚴邪然不知正在何地也
光武中興篤好文雅眀章繼軌尤重經術四方鴻生鉅
儒負帙自逺至者不可勝算石室蘭臺彌以充積又於
東觀及仁壽閣集新書校書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並
依七略而為書部眀帝幸三雍尊養三老五更饗射禮
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搢紳之人圜
橋門而觀聼者蓋億萬計建初中大㑹諸儒於白虎觀
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肅宗親臨稱制臨决如石渠故事
[174-22a]
前書甘露二年詔諸儒講五經同異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制臨决焉又曰施讎甘露中論五經於石渠閣
三輔故事曰石渠閣在/未央殿北藏祕書之所顧命史臣著為通議即白虎/通議是
和亦數幸東觀覽閱書林靈帝熹平時詔諸儒正定五
經刋於石碑為古文篆𨽻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
古文謂孔子壁中書篆秦始皇使程邈所作也𨽻書/亦程邈所獻也主於徒𨽻從簡易謝承書曰碑立太
學門外瓦屋覆之四面欄障開門於南河南郡設吏卒/視之揚龍驤洛陽記載朱超石與兄書云石經文都似
碑髙一文許廣/四尺駢羅相接使天下咸取則焉初光武遷還洛陽其
經牒祕書載之二千餘兩自此以後參陪於前及董卓
[174-22b]
移都之際吏民擾亂自辟雍東觀蘭臺石室宣眀鴻都
諸藏典䇿文章競共剖散其縑帛圗書大則連為帷蓋
小乃制為縢囊縢亦幐也音徒恒/反說文曰幐囊也及王允所收而西者
裁七十餘乗道路艱逺復棄其半矣後長安之亂一時
焚蕩莫不冺盡焉
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藏在祕書中外三閣魏祕書郎鄭
黙始制中經祕書監荀朂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為四
部總括羣書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
[174-23a]
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
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圗贊汲冡書大
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録題及言盛以
縹囊書用緗素至於作者之意無所論辯
晉惠懐之亂京華蕩覆石渠閣文籍靡有孑遺
東晉之初漸更鳩聚著作郎李充以朂舊簿校之其見
存者但為三千一十四卷充遂總沒衆篇之名但以甲
乙為次自爾因循無所變革其後中朝遺書稍流江左
[174-23b]
宋武帝入闗收其圗籍府藏所有纔四千卷赤軸青紙
文字古拙文帝元嘉八年祕書監謝靈運造四部目録
大凡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祕書丞王儉
又造目録大凡萬五千七百四卷儉又别撰七志一曰
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曰諸子志紀今古諸
子三曰文翰志紀詩賦四曰軍書志紀兵書五曰隂陽
志紀隂陽圖緯六曰術藝志紀方技七曰圖譜志紀地
域及圖書其道佛附見合九條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
[174-24a]
於書名之下每立一傳而又作九篇條例編乎首卷之
中文義淺近未為典則
齊永眀中祕書丞王亮監謝胐又造四部書目大凡一
萬八千一十卷齊末兵火延燒祕閣經籍遺散
梁初祕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於文德殿内列藏衆書
華林園中總集釋典大凡二萬三千一百六卷而釋氏
不與焉梁有祕書監任昉殷鈞四部目録又文德殿目
録其術數之書更為一部使奉朝請祖暅譔其名故梁
[174-24b]
有五部目録普通中有處士阮孝緒沉静寡慾篤好墳
史博采宋齊已來王公之家凡有書記參校官簿更為
七録一曰經典録紀六藝二曰記傳録紀史傳三曰子
兵録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録紀詩賦五曰技術録紀
數術六曰佛録七曰道録其分部題目頗有次序割析
辭義淺薄不經梁武敦說詩書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
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經籍歸於
江陵大凡七萬餘卷周師入郢咸自焚之
[174-25a]
陳天嘉中又更鳩集考其篇目遺闕尚多
後魏始都燕代南畧中原粗收經史未能全具道武嘗
問博士李先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對曰莫
若書籍帝曰書籍凡有幾何如何可集對曰自書契以
來世有滋益以至於今不可勝計苟人主所好何憂不
集乃命郡縣大收書籍悉送平城孝文徙都洛邑借書
於齊祕府之中稍以充實暨於爾朱之亂散落人間
後齊遷鄴頗更搜聚迄於天統武平校寫不輟
[174-25b]
後周始基闗右外通强隣戎馬生郊日不暇給保定之
始書止八千後稍加增方盈萬卷武帝平齊先封書府
所加舊本纔至五千
隋文帝開皇三年祕書監牛𢎞表請分遣使人搜討異
本每書一卷賞絹一疋校寫既定本即歸主於是民間
異書往往間出
 牛𢎞上表請開獻書之路曰昔周德既衰舊經紊棄
 孔子以大聖之才開素王之業憲章祖述制禮刋詩
[174-26a]
 正五始而脩春秋闡十翼而𢎞易道及秦皇馭宇吞
 滅諸侯先王墳籍掃地皆盡此則書之一厄也漢興
 建藏書之策置校書之官至孝成之代遣謁者陳農
 求遺書於天下詔劉向父子讎校篇籍漢之典文於
 斯為盛及王莽之末並從焚燼此則書之二厄也光
 武嗣興尤重經誥未及下車先求文雅至肅宗親臨
 講肄和帝數幸書林其蘭臺石室鴻都東觀祕牒填
 委更倍於前及孝獻移都吏人擾亂圖畫縑帛皆取
[174-26b]
 為帷囊所收而西纔七十餘乗屬西京大亂一時燔
 蕩此則書之三厄也魏文代漢更集經典皆蔵在祕書
 内外三閣遣祕書郎鄭黙刪定舊文論者美其朱紫有
 别晉氏承之文籍尤廣晉祕書監荀朂定魏内經更
 著新簿屬劉石馮陵從而失墜此則書之四厄也永
 嘉之後冦竊競興其建國立家雖傳名號憲章禮樂
 寂滅無聞劉裕平姚收其圖籍五經子史纔四千卷
 皆赤軸青紙文字古拙並歸江左宋祕書丞王儉依
[174-27a]
 劉氏七畧撰為七志梁人阮孝緒亦為七録總其書
 數三萬餘卷及侯景渡江破滅梁室祕省經籍雖從
 兵火其文德殿内書史宛然猶存蕭繹據有江陵遣
 將破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典籍重本七萬餘
 卷悉送荆州及周師入郢繹悉焚之於外城所收十
 纔一二此則書之五厄也後魏爰自幽方遷宅伊洛
 日不暇給經籍闕如周氏創基闗右戎車未息保定
 之始書止八千後加收集方盈萬卷髙氏據有山東
[174-27b]
 初亦採訪騐其本目殘闕猶多及東夏初平獲其經
 史四部重雜三萬餘卷所益舊書五千而已今御書
 單本合一萬五千餘卷部帙之間仍有殘缺比梁之
 舊目止有其半至於隂陽河洛之篇醫方圖譜之說
 彌復為少臣以經書自仲尼迄今數遭五厄興集之
 期屬膺聖代今祕藏見書亦足披覽但一時載籍須
 令大備不可王府所無私家乃有若猥發眀詔兼開
 購賞則異典必致觀閣斯積上納之
[174-28a]
 漢世鄭𤣥並為衆經註觧服䖍何休各有所說𤣥易
 詩書禮論語孝經䖍左氏春秋休公羊傳大行於河
 北王肅易亦間行焉晉世杜預註左氏預𤣥孫坦坦
 弟驥於宋朝並為青州刺史傳其家業故齊地多習
 之自魏末大儒徐遵眀門下講鄭元所註周易遵眀
 以傳盧景裕及清河崔瑾景裕傳權㑹郭茂權㑹早
 入鄴都郭茂恒在門下教授其後能言易者多出郭
 茂之門河南及青齊之間儒生多講王輔嗣所註師
[174-28b]
 訓蓋寡齊時儒士罕傳尚書之業徐遵眀兼通之遵
 眀受業於屯留王聰傳授浮陽李周仁及勃海張文
 敬李鉉河間權㑹並鄭康成所註非古文也下里諸
 生畧不見孔氏註觧武平末劉光伯劉士元始得費
 甝義疏乃留意焉其詩禮春秋尤為當時所尚諸生
 多兼通之三禮並出遵眀之門徐傳業於李鉉祖雋
 田元鳳馮偉紀顯敬吕黄龍夏懐敬李鉉又傳授刁
 柔張買奴鮑季詳邢峙劉晝熊安生安生又傳孫靈
[174-29a]
 暉郭仲堅丁恃德其後生能通禮經者多是安生門
 人諸生盡通小戴禮於周儀禮兼通者十二三焉通
 毛詩者多出於魏朝劉獻之獻之傳李周仁周仁傳
 董令度程歸則歸則傳劉敬和張思伯劉軌思其後
 能言詩者多出於二劉之門河北諸儒能通春秋者
 並服子慎所註亦出徐生之門張買奴馬敬德邢峙
 張思伯張奉禮張雕劉晝鮑長宣王元則並得服氏
 之精微又有衞覬陳達潘叔䖍雖不傳徐氏之門亦
[174-29b]
 為通觧又有姚文安秦道静初亦學服氏後兼更講
 杜元凱所註其河外儒生俱服膺杜氏其公羊穀梁
 二傳儒者多不厝懐論語孝經諸學徒莫不通講諸
 儒如權㑹李欽刁柔熊安生劉軌思馬敬德之徒多
 自出義疏雖曰専門亦皆相祖習也大抵南北所為
 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
 安國左傳則杜元凱河洛左傳則服䖍子慎尚書周
 易則鄭康成詩則並主於毛公禮則同遵於鄭氏南
[174-30a]
 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考其終始要
 其㑹歸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
  右北史儒林傳序言南北諸儒眀經傳授學術之
  詳最為眀備故録於此
隋平陳已後經籍漸備檢其所得多大建時書紙墨不
精書亦拙惡於是總集編次存為古本召天下工書之
士京兆韋霈南陽杜頵等於祕書内補續殘缺為正副
二本藏於宫中其餘以實祕書内外之閣凡三萬卷煬
[174-30b]
帝即位増祕書省官百二十員並以學士補之帝好讀
書著述自為揚州總管置王府學士至百人常令修撰
以至為帝前後近二十載修撰未嘗暫停自經術文章
兵農地理醫卜釋道乃至捕搏鷹狗皆為新書無不精
洽共成三十一部萬七千卷初西京嘉則殿有書三十
七萬卷帝命祕書監柳顧言等詮次除其複重猥雜得
正御本三萬七千餘卷納於東都脩文殿又寫五十副
本分為三品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紺琉璃軸下品漆軸
[174-31a]
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之東屋藏甲乙西屋
藏丙丁又聚魏以來古跡名畫於殿後起二臺東曰妙
楷臺藏古跡西曰寳臺藏古畫又於内道塲集道佛經
别撰目録其正御書皆裝翦華净寳軸錦標於觀文殿
前為書室十四間窻户牀褥厨幔咸極珍麗每三間開
方户垂錦幔上有二飛僊户外地中施機發帝幸書室
有宫人執香爐前行踐機則飛僊下收幔而上户扉及
厨扉皆自啓帝出則復閉如故
[174-31b]
唐分書為四類曰經史子集而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
其著録者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學者自為
之書者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嗚呼可謂盛矣六
經之道簡嚴易直而天人備故其愈乆而愈眀其餘作
者衆矣質之聖人或離㦯合然其精深閎博各盡其術
而怪竒偉麗往往震發於其間此所以使好竒博愛者
不能忘也然凋零磨滅亦不可勝數豈其華文少實不
足以行逺歟而俚言俗說猥有存者亦其有幸不幸者
[174-32a]
歟今著於篇其有名而忘其書者十蓋五六也可不惜
哉初隋嘉則殿書三十七萬卷至武德初有書八萬卷
重複相糅王世充平得隋舊書八千餘卷太府卿宋遵
貴監運東都浮舟泝河西致京師經砥柱舟覆盡亡其
書貞觀中魏徵虞世南顔師古繼為祕書監請購天下
書選五品以上子孫工為書者手繕寫藏於内庫以宫
人掌之元宗命左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馬懐素為修
圖書使與右散騎常侍崇文館學士褚無量整比㑹幸
[174-32b]
東都乃就乾元殿東序檢校無量建議御書以宰相宋
璟蘇頲同署如貞觀故事又借民間異本傳録及還京
師遷書東宫麗正殿置修書院於著作院其後大眀宫
光順門外東都永福門外皆創集賢書院學士通籍出
入既而太府月給蜀郡麻紙五千番季給上谷墨三百
三十六丸嵗給河間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兎千五百皮
為筆材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
集四庫其本有正有副軸帶帙籖皆異色以别之安禄
[174-33a]
山之亂尺簡不藏元載為相奏以千錢購書一卷又命
拾遺苗發等使江淮括訪至文宗時鄭覃侍講進言經
籍未備因詔祕閣搜採於是四庫之書復完分藏於十
二庫黄巢之亂存者蓋尠昭宗播遷京城制置使孫惟
晟歛書本軍寓教坊於祕閣有詔還其書命監察御史
韋昌範等諸道求購及徙洛陽蕩然無遺矣
後唐莊宗同光中募民獻書及三百卷授以試銜其選
調之官每百卷減一選天成中遣都官郎中庾傅美訪
[174-33b]
圖書於蜀得九朝實録及雜書千餘卷而已眀宗長興
三年初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印賣之
  石林葉氏曰唐以前凡書籍皆寫本未有摹印之
  法人以藏書為貴人不多有而藏者精於讎對故
  往往皆有善本學者以傳録之艱故其誦讀亦精
  詳五代時馮道始奏請官鏤板印行國朝淳化中
  復以史記前後漢付有司摹印自是書籍刋鏤者
  益多士大夫不復以藏書為意學者易於得書其
[174-34a]
  誦讀亦因滅裂然板本初不是正不無訛誤世既
  一以板本為正而藏本日亡其訛謬者遂不可正
  甚可惜也余襄公靖為祕書嘗言前漢書本謬甚
  詔與王原叔同取祕閣古本參校遂為刋誤三十
  卷其後劉原父兄弟兩漢皆有刋誤余在許昌得
  宋景文用監本手校西漢一部末題用十三本校
  中間有脫兩行者惜乎今亡之矣
  又曰世言雕板印書始馮道此不然但監本五經
[174-34b]
  板道為之爾柳玭訓序言其在蜀時嘗閱書肆云
  字書小學率雕板印紙則唐固有之矣但恐不如
  今之工今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
  最下京師比嵗印板殆不減杭州但紙不佳蜀與
  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
  福建本幾徧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
  致堂胡氏曰易書詩春秋全經也先賢以之配皇
  帝王覇言世之變道之用不出乎是矣論語孟子
[174-35a]
  聖賢之微言諸經之管轄也孝經非曽子所為蓋
  其門人纘所聞而成之故整比章指又未免有淺
  近者不可以經名也禮記多出於孔氏弟子然必
  去吕不韋之月令及漢儒之王制仍博集名儒擇
  冠婚喪祭燕饗相見之經與曲禮以類相從然後
  可以為一書若大學中庸則孟子之倫也不可附
  之禮篇至於學記樂記間居燕居緇衣表記格言
  甚多非經觧儒行之比當以為大學中庸之次也
[174-35b]
  禮運禮器玉藻郊特牲之類又其次也若周官則
  决不出於周公不當立博士使學者傳習姑置之
  足矣古有經而無數逮孔子刪定繫作然後易詩
  書春秋成焉然孔孟之門經無五六之稱其後世
  分禮樂為二與四經為六歟抑合禮樂為一與四
  經為五歟廢仲尼親筆所註之春秋而取劉歆所
  附益之周禮列之學官於是六經名實益亂矣有
  天下國家必以經術示教化不意五季之君夷狄
[174-36a]
  之人而知所先務可不謂賢乎雖然命國子監以
  木本行所以一文義去舛訛使人不迷於所習善
  矣頒之可也鬻之非也㦯曰天下學者甚衆安得
  人人而頒之曰以監本為正俾郡邑皆傳刻焉何
  患於不給國家浮費不可勝計而獨靳於此哉此
  馮道趙鳳之失也
後漢乾祐中禮部郎司徙調請開獻書之路凡儒學之
士衣冠舊族有以三館亡書來上者計其卷帙賜之金
[174-36b]
帛數多者授以官秩時戎虜猾夏之後官族轉徙書籍
罕存詔下鮮有應者
周世宗以史館書籍尚少銳意求訪凡獻書者悉加優
賜以誘致之而民間之書傳寫舛訛乃選常參官三十
人校讎刋正令於卷末署其名銜焉自諸國分據皆聚
典籍惟呉蜀為多而江左頗為精真亦多修述
宋建隆初三館有書萬二千餘卷乾德元年平荆南盡
收其圗書以實三館三年平蜀遣右拾遺孫逢吉往收
[174-37a]
其圗籍凡得書萬三千卷四年下詔購募亡書三禮渉
弼三傳彭幹學究朱載等皆詣闕獻書合千二百二十
八卷詔分置書府弼等並賜以科名閏八月詔史館凡
吏民有以書籍來獻當視其篇目館中所無者收之獻
書人送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任職官者具以名聞開寳
八年冬平江南眀年春遣太子洗馬吕龜祥就金陵籍
其圗書得二萬餘卷悉送史館自是羣書漸備兩浙錢
俶歸朝又收其書籍先是朱梁都汴正眀中始以今右
[174-37b]
長慶門東北廬舎十數間列為三館湫隘卑庳纔蔽風
雨周廬徼道出於其側衛士騶卒朝夕喧雜歴代以來
未遑改作每諸儒受詔有所論撰即移於他所始能成
之太平興國初太宗因幸三館顧左右曰若此之陋豈
可以蓄天下圗籍延四方之士邪即詔經度左昇龍門
東北舊車路院别建三館命中使督其後棟宇之制皆
親所規畫三年二月書院成詔曰國家聿新崇構大集
羣書宜鍚嘉名以光䇿府其三館新修書院宜目為崇
[174-38a]
文院自經始至於畢功臨幸者再輪奐壯麗甲於内庭
西序啟便門以備行幸於是盡遷舊館之書以實之院
之東廊為昭文書庫南廊為集賢書庫西廊有四庫分
經史子集四部為史館書庫六庫書籍正副本凡八萬
卷䇿府之文煥乎一變矣九年正月詔曰國家宣眀憲
度恢張政治敦崇儒術啟廸化源國典朝章咸從振舉
遺編墜簡當務詢求眷言經濟無以加此宜令三館以
開元四部書目閱館中所闕者具列其名詔中外購募
[174-38b]
有以亡書來上及三百卷當議甄録酬奬餘第卷帙之
數等級優賜不願送官者借本寫畢還之自是四方書
籍往往間出端拱元年詔分三館之書萬餘别為書庫
目曰祕閣以禮部侍郎李至兼祕書監右司諌直史館
宋泌兼直祕閣右贊善大夫史館檢討杜鎬為校理淳
化二年五月以史館所藏天文歴算隂陽術數兵法之
書凡五千十二卷天文圗畫一百十四卷悉付祕閣八
月賜宴於祕閣右僕射李昉吏部尚書宋琪左散騎常
[174-39a]
侍徐鉉及翰林學士諸曹侍郎給事中諌議舎人等皆
預焉大陳圗籍令觀之翌日又詔御史中丞王化基及
直館並賜宴復令觀書是嵗李至等上言曰王者藏書
之府自漢置未央宫則有麒麟天禄閣命劉向揚雄典
校其書皆在禁中謂之中書即内庫書也後漢之東觀
亦禁中也至桓帝始置祕書監掌禁中圗書祕記謂之
祕書及魏文帝分祕書立中書而祕書監専掌藝文圗
籍之事後以祕書屬少府王肅為祕書監表論曰魏之
[174-39b]
祕書即漢之東觀也由是不屬少府而蘭臺亦藏書故
薛夏云蘭臺為外臺祕書為内閣然則祕閣之書藏之
於内眀矣晉宋以還皆有祕閣之號故晉孝武好覽文
藝勅祕書郎徐廣料祕閣四部書三萬餘卷宋謝靈運
為祕書監補祕閣之遺逸齊末兵火延燒祕閣經籍遺
散梁江子一亦請歸祕閣觀書隋煬帝寫祕閣之書分
為三品於觀文殿東西廊貯之然則祕閣之說其來乆
矣及唐開元中繕寫四部書以充内庫命散騎常侍禇
[174-40a]
無量祕書監馬懐素總其事事成列於乾元殿之東廊
然則祕閣之書皆置之於内也自唐室陵夷中原多故
經史文籍蕩然流離僅及百年斯道幾廢國家承衰敝
之季開政治之源三館之書購求漸廣經籍之道於是
復興陛下運獨見之眀下惟新之詔復建祕閣以藏奇
書總羣經之博要資乙夜之觀覽斯實出於宸心非因
羣下之建議也况睿藻神翰盈溢編帙其所崇重非復
與羣司為比然自創置之後載離寒暑而官司所處未
[174-40b]
有定制望降眀詔令與三館並列叙其先後著為永式
其祕書省既無籍元𨽻百司請如舊制詔可其奏列祕
閣次於三館三年八月館閣成上製贊親書并篆額勒
石立於閣前
  容齋洪氏隨筆曰國初承五季亂離之後所在書
  籍印板至少宜其焚蕩了無孑遺然太平興國中
  編次御覽引用一千六百九十種其綱目並載於
  首卷而雜書古詩賦又不及具録以今考之無傳
[174-41a]
  者十之七八矣則是承平百七十年翻不若極亂
  之世姚鉉以大中祥符四年集唐文粹其序有云
  况今歴代墳籍略無亡逸觀鉉所類文集蓋亦多
  不存誠為可歎
祖宗藏書之所曰三館祕閣在左昇龍門北是為崇文
院自建隆至大中祥符著録總三萬六千二百八十卷
八年館閣火移寓右掖門外謂之崇文外院借太清樓
本補寫既多損蠹更命繕還天聖三年成萬七千六百
[174-41b]
卷歸於太清九年冬新作崇文院館閣復而外院廢時
已増募寫書史専事完緝景祐初命翰林學士張觀知
制誥李淑宋郊編四庫書判館閣官覆視録校二年上
經史八千四百二十五卷眀年上子集萬二千三百六
十六卷差賜官吏器幣就宴輔臣兩制館閣官進管勾
内侍官一等詔購求逸書復以書有謬濫不完始命定
其存廢因倣開元四部録為崇文總目慶歴初成書凡
三萬六百六十九卷然或相重亦有可取而誤棄不録
[174-42a]
者嘉祐四年右正言祕閣校理呉及言内臣監館閣乆
不更書多亡失補寫不精請選館職分吏編寫重借書
法求訪所遺事並施用令陳襄蔡抗蘇頌陳繹編定四
館書不兼他局二年一代遂用黄紙寫印正本以防蠹
敗又選京朝官州縣官四人編校二年遷館職闕即隨
補嵗餘詔曰國初承五代之後簡編散落三館聚書僅
纔萬卷其後平定列國先收圗籍亦嘗分遣使人屢下
詔令訪募異本校定篇目聼政之暇無廢覽觀然比開
[174-42b]
元遺逸尚衆宜加購賞以廣獻書中外士庶並許上館
閣闕書卷支絹一疋五百卷與文資官眀年冬奏黄本
書六千四百九十六卷補白本二千九百五十四卷賜
宴如景祐自是編寫不絶收獻書二百一十七部千三
百六十八卷合崇文總目除前志所載删去重複訛謬
定註一千四百七十四部八千四百九十四卷熙寧四
年集賢院學士史館修撰宋敏求言前代崇建䇿府廣
收典籍所以備人君覽觀以成化天下今三館祕閣各
[174-43a]
有四部書外經史子集其書類多訛舛累加校正尚無
善本蓋逐館幾四萬卷校讎之時務存速畢每帙止用
元寫本一冊校正而已更無兼本照對第數既多難得
精密故藏書雖富未及前代欲乞先以前漢書藝文志
所載者廣求其本令在館供職官重複校正校正既畢
然後校後漢時諸書竊縁戰國以後及於兩漢皆是古
書文義簡奥多有脫誤須得他本參定乞依昨來十七
史例於京師及下諸路藏書之家借本謄寫送官俟其
[174-43b]
已精方及魏晉次及宋齊至唐則分為數等取其堪傳
者則校正庻幾祕府文籍得以全善事雖不行然補寫
校定訪求闕遺未嘗廢也七年命三館祕閣編校所看
詳成都府進士郭有直及其子大亨所獻書三千七百
七十九卷得祕閣所無者五百三卷詔官大亨為將作
監主簿自是中外以書來上凡増四百四十部六千九
百三十九卷元豐三年改官制廢館職以崇文院為祕
書省刋寫分貯集賢院史館昭文館祕閣經籍圗書以
[174-44a]
祕書郎主之編緝校定正其脫誤則校書郎正字主之
嵗於仲夏曝書則給酒食費諫官御史及待制以上官
畢赴元祐中詔祕書省見校對黄本書籍可添一員以
選人秦觀充黄本書即嘉祐中寫印正本紹聖初罷不
復置崇寜中詔兩浙成都府路有民間鏤板奇書令漕
司取索上祕書省大觀二年詔大司成分委國子監太
學辟雍等官校本監書籍候畢令禮部覆校四年祕書
監何志同言漢著七略凡為書三萬三千九百卷隋所
[174-44b]
藏至三十七萬卷唐開元間八萬九千六百卷慶歴間
常命儒臣集四庫為籍名曰崇文總目凡三萬六百六
十九卷慶歴距今未逺也按籍而求之十纔六七號為
全本者不過二萬餘卷而脫簡斷編亡散缺逸之數浸
多謂宜及今有所搜採視舊録有未備者頒其名數於
天下選文學博雅之士求訪總目之外别有異書並借
傳寫㦯官給劄即其家傳之就加校正上之䇿府即從
其請政和七年校書郎孫覿言太宗皇帝建崇文殿為
[174-45a]
藏書之所景祐中仁宗皇帝詔儒臣即祕書所藏編次
條目所得書以類分門賜名崇文總目神宗皇帝以崇
文院為祕書省釐正官名獨四庫書尚循崇文舊目頃
因臣僚建言訪求遺書今累年所得總目之外凡數百
家幾萬餘卷乞依景祐故事詔祕書省官以所訪遺書
討論撰次増入總目合為一書乞别製美名以更崇文
之號廼命覿及著作佐郎倪濤校書郎汪藻劉彦通撰
次名曰祕書總目宣和初提舉祕書省官建言置補寫
[174-45b]
御前書籍所於祕書省稍訪天下之書以資校對以侍
從官十人為參詳官餘官為校勘官進士以白衣充檢
閱者數人及年皆命以官四年四月詔曰朕惟太宗皇
帝底寜區宇作新斯文屢下詔書訪求亡逸䇿府四部
之藏庻幾乎古歴嵗浸乆有司玩習多致散缺私室所
閟世㦯不傳可令郡縣諭㫖訪求許士民以家藏書在
所自陳不以卷帙多寡先具篇目申提舉祕書省以聞
聼㫖遞進可備收録當優與支賜或有所祕未見之書
[174-46a]
有足觀采即命以官議加崇奬其書錄竟給還若率先
奉行訪求最多州縣亦具名聞庻稱朕表章闡繹之意
又詔曰三館圗書之富歴嵗滋乆簡編脫落字畫訛舛
校其卷帙尚多逸遺甚非所以示崇儒右文之意廼命
建局以補全校正文籍為名設官總理募工繕寫一置
宣和殿一置太清樓一置祕閣俾提舉祕書省官兼領
凡所資用悉出内帑毋費有司庻成一代之典三詔同
日而下四方奇書自是間出五年二月提舉祕書省言
[174-46b]
有司搜訪士民家藏書籍悉上送官參校有無募工繕
寫藏之御府近與三館參校榮州助教張頤所進二百
二十一卷李東一百六十二卷皆係闕遺乞加褒賞詔
頤賜進士出身東補廸功郎七年提舉祕書省又言取
索到王闡張宿等家藏書以三館祕閣書目比對所無
者凡六百五十八部二千四百一十七卷及集省官校
勘悉善本比前後所進書數稍多詔闡補承務郎宿補
廸功郎然自熙寜以來搜訪補緝至宣和盛矣至靖康
[174-47a]
之變散失莫考今見於著録往往多非曩時所訪求者
凡一千四百四十三部二萬五千二百五十四卷髙宗
渡江書籍散佚獻書有賞或以官故家藏者㦯命就録
鬻者悉市之乃詔分經史子集四庫仍分官日校又内
降詔其略曰國家用武開基右文致治藏書之盛視古
為多艱難以來網羅散失而十不得其四五令監司郡
守各諭所部悉上送官多者優賞又復置補寫所令祕
書省提舉掌求遺書詔定獻書賞格自是多來獻者淳
[174-47b]
熙四年祕書少監陳騤等言中興館閣藏書前後搜訪
部帙漸廣乞倣崇文總目類次五年書目成計見在書
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較崇文所載實多一萬三千
八百一十七卷復參三朝所志多八千二百九十卷兩
朝所志多三萬五千九百九十二卷嘉定十三年以四
庫之外書復充斥詔祕書丞張攀等續書目又得一萬
四千九百四十三卷而太常太史博士之藏諸郡諸路
刻板而未及獻者不預焉蓋自紹興至嘉定承平百載
[174-48a]
遺書十出八九著書立言之士又益衆往往多充祕府
紹定辛卯火災書多闕今據書目續書目及搜訪所得
嘉定以前書詮校而志之
  葉氏過庭録曰前世大亂之後書籍散亡時君多
  用意搜求自漢成帝遣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
  而命劉向等校之至隋煬帝設二臺募以金帛開
  元後元載當國亦命拾遺苖發等為江淮括圗書
  使每以千錢易書一卷故人以嗜利偽作争獻時
[174-48b]
  無劉向輩論考即並藏之但以卷帙多為貴往承
  平時三館嵗曝書吾每預其間凡世所不傳者類
  冗陋鄙淺無足觀及唐末五代書尤甚然好奇者
  或得其一争以誇人不復更考是非此亦藏書一
  僻也漢武帝時河間獻王以樂書來獻乃周官大
  司樂章當時六經猶未盡出其誤固無足怪齊髙
  帝時雍州發古冡得十餘簡以示王僧䖍云是蝌
  蚪書考工記周官所闕文世既無此書僧䖍何從
[174-49a]
  證之乎此亦好奇以欺衆爾本朝公卿家藏書惟
  宋宣獻最精好而不多葢凡無用與不足觀者皆
  不取故吾書每以為法也
  又曰古書自唐以後以甲乙丙丁略分為經史子
  集四類承平時三館所藏不滿十萬卷崇文總目
  所載是也公卿名藏書家如宋宣獻李邯鄲四方
  士民如亳州祁氏饒州呉氏荆州田氏等吾皆見
  其目多止四萬許卷其間頗有不必觀者惟宋宣
[174-49b]
  憲家擇之甚精止二萬許卷而校讎詳密皆勝諸
  家吾舊所藏僅與宋氏等而宋氏好書人所未見
  者吾不能盡得也自六經諸史與諸子之善者通
  有三千餘卷讀之固不可限以數以二十年計之
  日讀一卷亦可以再周其餘一讀足矣惟六經不
  可一日去手吾自登科後每以五月以後天氣漸
  暑不能泛及他書即日専誦六經一卷至中秋時
  畢謂之夏課守之甚堅宣和後始稍廢嵗亦必一
[174-50a]
  周也每讀不唯頗得新意前所未達者其先日差
  誤所獲亦不少故吾於六經似不甚滅裂南史記
  徐廣年過八十猶嵗讀五經一徧吾殆不愧此前
  輩說劉原父初為窮經之學寢食坐卧雖謁客未
  嘗不以六經自隨蠅頭細書為一編置夾袋中人
  或效之後傭書者遂為雕板世傳夾袋六經是也
  今人但隨好惡茍誦一家之說便自立門户以為
  通經内不求之已外不求之古可乎後生稔習聞
[174-50b]
  見所以日趨於淺陋也
  王氏揮麈錄曰承平時士大夫家如南都戚氏歴
  陽沈氏廬山李氏九江陳氏鄱陽呉氏俱有藏書
  之名今皆散逸近年所至郡府多刋文籍且易得
  本傳録仕宦稍顯者家必有書數千卷然多失於
  讎校也呉眀可帥㑹稽百廢具舉獨不傳書眀清
  嘗啟其故云此事當官極易辦但僕既得書期㑹
  賓客應接無暇自校子弟又方令為程文不欲以
[174-51a]
  此散其功委之他人孰肯盡心漫盈箱篋以誤後
  人不若已也
  又曰唐著作郎杜寳大業幸江都記云煬帝聚書
  至三十七萬卷皆焚於廣陵其目中葢無一帙傳
  於後代靖康俶擾中祕所藏與士大夫家者悉為
  烏有南渡後惟葉少藴少年貴盛平生好收書逾
  十萬卷寘之霅川弁山山居建書樓以處之極為
  華煥丁卯年其宅與書俱蕩一燎李泰發家舊有
[174-51b]
  萬餘卷亦以是嵗火豈厄㑹自有時邪
  東坡作李氏山房藏書記曰象犀珠玊怪珍之物
  有悅於人之耳目而不適於用金石草木絲麻五
  穀六材有適於用而用之則敝取之則竭恱於人
  之耳目而適於用用之而不敝取之而不竭賢不
  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見各隨其分才分
  不同而求無不獲者惟書乎自孔子聖人其學必
  始於觀書當是時惟周之柱下史聃為多書韓宣
[174-52a]
  子適魯然後見易象與魯春秋季札聘於上國然
  後聞詩之風雅頌而楚獨有左史倚相能讀三墳
  五典八索九邱士之生於是時得見六經者葢無
  幾其學可謂難矣而皆習於禮樂深於道德非後
  世君子所及自秦漢已來作者益衆紙與字畫日
  趨於簡便而書益多世莫不有然學者益以茍簡
  何哉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
  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
[174-52b]
  恐不及近嵗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
  萬紙學者之於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
  倍蓰於昔人而後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遊談
  無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擇少時讀書於廬山五
  老峯下白石庵之僧舎公擇既去而山中之人思
  之指其所居為李氏山房藏書凡九千餘卷公擇
  既已渉其流探其源採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
  以為已有發於文詞見於行事以聞名於當世矣
[174-53a]
  而書固如是也未嘗少損將以遺來者供其無窮
  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是以不藏於家而
  藏於其故所居之僧舎此仁者之心也余既衰且
  病無所用於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
  書而廬山固所願遊而不得者葢將老焉盡發公
  擇之藏拾其餘棄以自補庶有益乎而公擇求余
  文以為記乃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見書之
  難而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也
[174-53b]
  右歴代收書之數藏書之所備見前志而葉氏王
  氏所言又近代士大夫藏書之大概也坡翁一記
  可以警蓄書而不讀者故併載焉
 
 
 
 
 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