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一百五十
[150-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兵考二
  兵制
漢興踵秦而置材官於郡國
 十一年發巴蜀材官衞軍霸上 惠帝七年發車騎
 材官詣滎陽 文帝三年發中尉材官屬衛将軍軍
[150-1b]
 長安 景帝後二年發車騎材官屯鴈門 武帝王
 恢撃匃奴伏兵車騎材官三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
  宣帝神爵元年發三河潁川沛郡淮陽汝南材官
 詣金城
  易氏曰刑法志曰踵秦置材官車騎於郡國特其
  畧耳其實不惟置材官而已又曰武帝外有樓船
  特言用樓船以平百粤耳其實髙祖已有樓船之
  制也光武紀注所引漢官儀曰髙祖命天下選能
[150-2a]
  引闗蹶張材力武猛者以為輕車騎士材官樓船
  常以秋後講肄課試各有員數平地用車騎山阻
  用材官水泉用樓船盖三者之兵各隨其地之所
  宜以漢史考之大抵巴蜀三河潁川諸處止有材
  官上郡北地隴西諸處止有車騎而廬江潯陽㑹
  稽諸處止有樓船三者之兵雖各隨其地之所宜
  而郡國之兵其制則一有列郡有王國有侯國郡
  有守有都尉都尉佐太守典武其在王國則相比
[150-2b]
  郡守中尉比都尉侯國有相秩比天子令長每嵗
  郡守尉教兵則侯國之相與焉侯國之兵既屬之
  郡而王國之兵亦天子所有不可擅用防㣲杜漸
  皆所以尊京師也
京師有南北軍之屯漢舊儀殿外門署衛尉殿/内郎署屬光禄勲南軍也南軍衞
主之顔曰衞尉等在宫内胡/廣云主宫闕之門内掌宫城門内之兵
 百官表衞尉掌宫門衞屯兵而髙后紀言周勃既入
 北軍尚有南軍乃令平陽侯告衞尉無納呂産時呂
[150-3a]
 禄為将軍掌北軍産為相國掌南軍太尉已入北軍
 尚有南軍故未敢誦言誅産已告衞尉毋納相國産
 殿門産欲入未央宫為亂弗得入盖産所将南軍當
 在殿廬之内及宣帝用張安世為衞将軍两宮衞尉
 城門北軍兵屬焉不言南軍盖衞即南軍也戾太子
 變時京師兵盡發獨不聞發南軍盖衞士從上在甘
 泉故也以此知南軍為宮城兵而衞尉主之
 古者環衞有二等宫伯則領貴㳺子弟宫正則領宫
[150-3b]
 徒役事漢有衞郎衞兵亦此制歟衞尉典衞兵郎/中令典衞郎
 帝更名郎中令名光禄勲掌宿衞宫殿門户其屬者
 有諸郎掌守門户出充車騎凡郎官皆上直執㦸宿/衞出充車騎惟議郎不
 在直/中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車户騎三将/見百官表
  易氏曰或曰漢制有衞郎衞兵衞兵既屬衞尉為
  南軍而郎中令均是宿衞故表志皆列於衞尉之
  前而論者皆編為南軍若謂郎中令所領皆郎不
  可以軍言則守門户出充車騎孰謂其非軍也郎
[150-4a]
  而非軍宣帝胡為出之以撃𦍑哉此説殆不其然
  抑嘗考之即衞兵衞固均為宿衞之職而郎中令
  衞尉所掌又皆宫門内外之事按郎中令乃秦官
  武帝更其名為光禄勲前表光禄勲掌宫門户衞
  尉掌宫殿門衞屯兵後志光禄勲掌宿衞官殿門
  户衞尉掌宫門衞士宫門徼廵事其職實有相関
  者舊儀曰殿外門舍屬衞尉殿内門舍屬光禄勲
  職之相闗特有内外之别耳此正周官所謂宫正
[150-4b]
  宫伯之職然兵衞之屬衞尉者號為南軍固可考
  而知若遂以光禄勲列於南軍則有所不可考者
  漢光禄勲之職屬官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比
  二千石郎中有車户騎三将秩比千石以下如議
  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
  石職任固不輕矣而當時以二千石以上子弟及
  眀經孝亷射策甲科博士弟子髙第及尚書奏賦
  軍功良家子充之其後又期門羽林皆屬焉是皆
[150-5a]
  親近天子之官别為一府非可謂之南軍也所謂
  守門戸充車騎者若今之環衞出為天子導從儀
  衞而已非可以軍名也宣帝之撃𦍑特以死事之
  子孫羽林孤児用之非謂所掌之郎而盡使之從
  軍不然文帝自代邸入未央宫夜拜宋昌為衞将
  軍領南北軍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以是觀之則
  張武自别領郎衞之職宋昌自兼領南北軍之職
  兵衞郎衞分為二職則知郎衞非南軍眀矣
[150-5b]
武帝時置期門羽林皆宿衞官屬南軍/
 東方朔傳上始㣲行常用飲酎已八九月中與侍中
 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
 殿門故有期門之號以六郡良家子選給六郡謂隴/西天水北
 地上郡/西河也掌執兵迭從以材力為官名将多出焉甘延/夀以
 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投石超距絶於等倫嘗超踰/羽林亭樓由是遷為郎試弁為期門霍光都肄郎羽
 林/
 建元三年初置比郎無貟多至千人有僕射秩比千
[150-6a]
 石 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
 又取從軍死事者之子孫飬羽林教以五兵號曰羽
 林孤児少壮令/從軍羽林有令丞 宣帝令中郎将騎都
 尉監羽林秩比二千石蔡質漢儀曰羽林有左監主/羽林左騎八百右監主右騎
 九百/人又有羽林黄頭郎枚乗傳注習/水戰者也 平帝又更期
 門為虎賁主宿衞此光禄勲所領之兵師古曰羽林/宿衞之官言
 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吴氏能改齋漫録曰此説非/也按晉志羽林軍四十五在營室星之南一曰天軍
 主軍騎則漢名軍/以羽林法天文耳
[150-6b]
  章氏曰南軍有郎衞兵衞掌天子宿衞北軍止於
  䕶城輕重不侔矣漢世凡大䘮自諸郎衞皆發而
  宣帝之𦵏霍光光武之𦵏吴漢則詔以北軍䕶送
  章懐太子曰不以南軍重之也又王國人不得宿
  衞親屬犯法人不得宿衞如龔遂為楚王常侍三
  舉孝亷以王國人不得宿衞蕭望之以甲科為郎
  坐從弟犯法則不得宿衞季冬或正月天子行幸
  曲䑓臨饗衞士勸以農桑令就田里必觀以角觝
[150-7a]
  而後遣則南軍之重可知矣
北軍中尉主之掌京城門内之兵
 百官表中尉秦官掌廵徼京師屬官有中壘寺互武
 庫兵器/所都船四令丞又有式道左右候候丞及左右
 京輔都尉尉丞兵卒皆屬焉是中尉所職乃廵徼京
 師以此知北軍為京城兵而中尉主之也
  山齋易氏曰北軍廵徼京師屬中尉别有壘垣軍
  門在京城按胡建傳云監軍御史穿北軍壘垣為
[150-7b]
  賈區軍正丞胡建斬之而中壘校尉實掌北軍壘
  門内則是北軍自有壘垣軍門惟北軍有壘垣軍
  門必有漢節而後入高紀上将軍呂禄相國呂産
  顓兵秉政太尉周勃欲入北軍而不得入廼令紀
  通持節矯内勃北軍又武紀征和元年發三輔騎
  士大捜上林閉長安城門索又漢帝年紀大捜長
  安中閉城門十五日待詔征官多餓死是北軍在
  長安城内苟無漢節雖以太尉之尊軍門得以拒
[150-8a]
  之不得輙入其法甚嚴也然北軍之壘錯列長安
  城内不近宫城惟南宫列於宫垣北軍亦不得入
  江充傳貴戚近臣多奢僣充皆舉劾奏請沒入軍
  馬令身詣北軍撃匃奴即移書光禄勲中黄門逮
  名近臣侍中諸當詣北軍者移劾門衞禁止無令
  得出入宫殿又禮儀志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
  黄門倡侲子和持炬火送疫出端門外五營騎士
  傳火棄雒水中東京賦注云衞士千人在端門外
[150-8b]
  五營千騎在衞士外此衞士在内北軍在外之證
  也
  又曰或曰北軍屬太尉武帝更太尉為大司馬以
  寵大将而北軍分八校以中壘領之非也武帝置
  八校各有校尉秩皆二千石不相統屬而中壘自
  掌北軍壘垣門事非兼八校此固不待辯而眀矣
  至謂北軍屬太尉則尤不可以不辯彼獨見太尉
  周勃入北軍之事故舉而言之殊不知當時勃欲
[150-9a]
  入北軍必令紀通持節矯内之是以計誅吕氏非
  謂以太尉勃領北軍而後入也盖北軍自屬中尉
  而太尉掌武雖本兵之任然三公之職初不常置
  按司馬氏将相表高帝二年太尉盧綰五年罷十
  一年周勃為太尉攻代後官省高后四年置太尉
  官文帝三年罷屬丞相景帝五年復置七年罷武
  帝建元元年復置二年罷後改為大司馬是其職
  之或置或罷盖以三公無所不統官不必備惟其
[150-9b]
  人而已豈専領北軍者邪
武帝増置八校屬北/軍更名中尉為執金吾百官志執金/吾秦官緹騎
五百二十人光武曰仕宦/當至執金吾言徒役盛也
 帝用兵四夷發中尉之卒逺撃南粤恐内無重兵或
 致生變於是創置七校尉募知胡事者為胡騎知越
 人事者為越騎又取中尉□官所謂中壘者進為校
 尉凡八校尉
 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外又外掌西域 屯騎校尉
[150-10a]
 掌騎士 歩兵校尉掌上林苑内屯兵 越騎校尉
 掌越騎如淳曰越人内附以為騎也晉灼曰取其材/力超越也師古曰宣紀言佽飛射聲胡越騎
 又此有胡騎/如淳説是也 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長水胡/名也宣
 曲觀名胡/騎屯所 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胡騎之/屯池陽
 者/ 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者服䖍曰工射者也冥/冥中聞聲則中之因
 以名也應劭曰須詔所/命而射故曰待詔射也 虎賁校尉掌輕車凡八校
 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馬秩皆二千石刑法志言武/帝平南粤内
 増七校盖胡騎校/尉不常置故言七 外又有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
[150-10b]
 屯兵不在八校/尉數内 有司馬八屯各/有司馬 十二城門候門/各
 有候蕭望之署小苑東門候亦其比也城門初無兵/自戾太子事後置以城門校尉一人領之十二城門
 各有候王商以特進孔光以太/傅領城門兵得舉吏如五府
  山齋易氏曰按劉屈氂傳戾太子使如侯持節發
  長水及宣曲胡騎皆已装㑹侍郎莽通使長安追
  捕如侯告胡人曰節有詐勿聼也遂斬如侯引騎
  入長安盖中壘在北軍而步兵在長林苑門長水
  兼掌長水及宣曲胡騎則在長水及宣曲皆在長
[150-11a]
  安城外顔師古以長水在今鄠縣東長水鄉是知八
  校分屯不專在一所雖同名北軍而各以校尉領之
  而不屬中尉之北軍此八校尉所以自列於城門校
  尉之後而中壘校尉亦别掌北軍壘門内外不屬金
  吾也盖金吾秩中二千石而八校皆秩二千石其位
  亦重矣光武併七校為五營故省虎賁入射聲省胡
  騎入長水又省中壘校尉而置北軍中候掌監五營
  自是五營屬北軍以北軍中候監之謂之北軍五營
[150-11b]
  章氏曰按武帝八校為北軍表不言屬中尉疑中壘
  自專統北軍與中尉異司而北軍始不屬中尉矣武
  帝既増校尉恐中壘之權太重又於光禄勲之下旋
  理㑹増添於是増羽林期門以益南軍大槩領二軍
  之勢均胡廣曰衞尉廵行宫中則執金吾徼於宫外
  為表裏唐李揆曰漢以南北軍相制者此也
  又曰漢初南北軍亦自郡國更番調發來何以言之
  黄覇為京兆尹坐發騎士詣北軍馬不適士劾乏軍
[150-12a]
  興則知自郡國調上衞士一嵗一更更代番上初
  無定兵自武帝置八校則募兵始此置羽林期門
  則長從始此 古者禁衞兵不出漢初猶得古意
  京師之兵不以出征高帝十一年發中尉卒軍㶚
  上文帝三年發中尉材官屬衞将軍軍兵長安則
  中尉之兵未始逺出武帝元鼎六年發中尉卒撃
  吕嘉則失之矣至宣帝遂令羽林佽飛諸兵逺赴
  金城擊羌不亦騷動之甚乎
[150-12b]
  又曰漢兵郎無貟數虎賁千五百人而多不過千
  人羽林左八百人右九百人八校各七百人至東
  漢不過三千五百三十六人執金吾緹騎五百二
  十人至東漢亦不過六百人衞尉所領諸宫掖門
  都候劍㦸衞士至東漢不過二千五百人十二城
  門兵不見數然亦不過門置一候以掖門司馬領
  之多至百八十人少或三十八人則城門領於一
  校大約可見中都兵盖僅用四萬耳
[150-13a]
南軍圗    上凖東漢安帝紀注
  三署郎   車户騎三将   武

        左中郎将主左/署郎  虎
 光禄勲本郎中令/武帝改
        五官中郎将主五/官郎 主
軍       右中郎将主右/署郎  羽
 衞士八十/一人   車户騎三将   武
[150-13b]
 
 武帝置期門平帝更虎賁 左監主左騎/八百人
 虎賁郎千五百人無常員多/至千人主虎賁宿衞
 主殿門内
 羽林郎百八/十人
 武帝置建章營騎羽林騎 右監主右騎/九百人
[150-14a]

[150-15a]
  章氏曰班孟堅志刑法而不志兵取古者大刑用
  兵之義而以兵附刑然述之不詳使一代之制無
  考焉漢初兵民不甚分如馮唐謂吏卒皆家人子
  弟起田中從軍而後漢禮儀志謂罷遣衞士必勸
  以農桑由是觀之兵農尚未分
  山齋易氏漢南北軍始末序曰漢之兵制莫詳於
  京師南北軍之屯雖東西兩京沿革不常然皆居
  重馭輕而内外自足以相制兵制之善者也盖是
[150-15b]
  時兵農未分南北兩軍實調諸民猶古者井田之
  遺意竊疑南軍以衞宫城而乃調之於郡國北軍
  以䕶京城而乃調之於三輔抑何逺近輕重之不
  倫邪嘗考之司馬子長作三王世家載公户滿意
  之言曰古者天子必内有異姓大夫所以正骨肉
  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異族也盖同姓親也於
  内為逼故處於外而使之正異族異姓疎也於親
  為有間故處於内而使之正族屬南北軍調兵之
[150-16a]
  意殆猶是歟郡國去京師為甚逺民情無所適莫
  而緩急為可恃故以之衞宫城而謂之南軍三輔
  距京師為甚邇民情有閭里墓墳族屬之愛而利
  害必不相棄故以之䕶京城而謂之北軍其防㣲
  杜漸之意深矣惜夫班孟堅號一代良史而論載
  獨略范蔚宗後史於此尤闕焉徃徃雜見一二於
  紀傳表志之間鄉者以管見而商㩁之考其始末
  述以儷語其後先沿革悉疏於下而猶恨未能條
[150-16b]
  列漢制之詳近猶子開得胄監學者所考南北軍
  且合此二書略加参訂遂使漢家一代軍制與夫
  内外相制之意如辨白黒瞭然在目誠考古之一
  端於是乎書
  又曰北軍番上與南軍等南軍衞士調之郡國而
  北軍兵卒調之左右京輔按百官志左右京輔都
  尉尉丞兵卒皆屬中尉夫中尉為天子北軍之統
  帥而其屬乃左右京輔都尉等其所調亦左右京
[150-17a]
  輔之兵卒何也左即扶風右即馮翊京即京兆謂
  之三輔三輔之委寄固重於郡國矣而所領兵事
  則非郡國之比盖漢太守謂之郡将兼領武事都
  尉掌佐守典武職在王國則相比郡守中尉比都
  尉皆掌兵之任若三輔則異是矣夾輔京邑錯列
  畿甸其勢甚逼則兵權為甚重故都尉尉丞兵卒
  不屬郡卒而特屬中尉之北軍其番上亦然何以
  眀之黄霸尹京兆發騎士詣北軍以馬不適士劾
[150-17b]
  乏軍興連貶秩則知左右京輔兵卒皆番上北軍
  而屬中尉無疑也
  又曰南軍無常在之兵以郡國民始傅者為之高
  紀如淳注云律民年二十三傅之疇官傅著也立
  傅名籍以給公家之繇役也又漢儀注民年二十
  為正一嵗為衞士即此宫門衞士而謂之南軍者
  武帝建元元年詔衞士轉置送迎常二萬人其省
  萬人鄭氏云去故置新常二萬人是即位之初政
[150-18a]
  令如此其後期門羽林七校之𩔖増置不一而南
  軍衞士實有定数是以國無重費而民亦不以為
  病王尊傳常以季秋或正月行幸曲臺臨饗罷衞
  士盖寛饒為衞司馬及嵗盡交代上臨饗罷衞卒
  數千人皆叩頭自請願復留共更一年則當時之
  人情可知矣考韋元成傳則寝園所用已四萬五
  千一百二十九人至元紀初元三年隨即罷甘泉
  建章宫衞士未見其為病民也至光武講省兵之
[150-18b]
  制而宫掖門衞士纔二千五百餘人而已其後又
  罷輕車騎士材官楼船士而後禮儀志有饗遣故
  衞士儀是知光武雖罷郡國之兵而南軍衞士仍
  番上平民也此南宮屬衞尉而調兵郡國之證歟
  又曰杜佑通典謂漢氏重兵悉在京師是殆不然
  兩漢之初正以京師無重兵嘗以後百官志考之
  衞尉衞士六千人南宫北宫衞士共一千八人左
  右都候衞士共七百九十九人宫掖凡七門每門
[150-19a]
  各有司馬以領衞士南屯七百二人蒼龍四十人
  元武三十人北屯三十八人朱雀二十四人東眀
  百八十人朔平百二十七人總而計之南軍為九
  千四十六人北軍五校所領騎士如屯騎越騎步
  兵射聲各七百人又中尉緹騎五百三十人總而
  計之為四千五十人惟城門屯兵数無所考以宫
  掖門司馬所領者推之多者七百二人少者止三
  十人况十二門止於一校必非重兵所在多不過
[150-19b]
  三千人耳總是三者而京師之兵不滿二萬人或
  曰此光武中興之兵制也武帝之増置則殆不止
  是然亦不過倍之云爾若髙文之世未有増置則
  其数當益少於此也豈得云重兵悉在京師哉故
  此以萬旅言之
  又曰大抵南北軍之制在漢志為甚略無所考證
  然雜見於紀傳表志者亦可参考其一二其大要
  則無出於髙后八年之紀也考之高后紀則見二
[150-20a]
  軍之權勢内外足以相制表裏足以相應高帝之
  法可謂規摹宏逺矣漢初定天下京師之屯惟此
  二軍諸夏本根所係甚重故高祖於衞尉中尉之
  任皆不輕授而必付之酈商周昌高帝十一年百
  官表書衞尉王氏中尉戚鰓王氏史失其名而蕭
  何傳載王衞尉之諫高帝械繋何也其面折廷争
  有似王陵或者其陵歟鰓者毋乃戚夫人之族屬
  歟高帝鍾愛趙王屈周昌使相之及莫年則以戚
[150-20b]
  氏本兵得非隂為保䕶趙王之計而王陵固高帝
  付以託孤之任者故以之主兵邪恵帝初年吕氏
  固已顓國政劉澤吕氏之戚屬也實為衞尉而表
  於中尉缺焉高后七年澤既為王之國終吕后之
  世二官及郎中令皆不以除人特以兵權分屬於
  呂禄吕産而長樂衞尉亦屬之吕更始輩兵權盡
  歸吕氏矣史稱太后病困以趙王禄為上将軍居
  北軍梁王産為相國居南軍且戒之云我即崩必
[150-21a]
  據兵衞宫謹無送䘮為人所制故史稱上将軍禄
  相國産顓兵秉政齊王傳云居長安中聚兵以威
  大臣良有以也陳平周勃謀誅吕氏太尉勃欲入
  北軍乃令紀通持節矯内之又令酈寄劉掲説禄
  解将印而以兵授太尉勃勃既将北軍而尚有南
  軍衞尉居宫中實顓南軍之權故令平陽侯告之
  使毋納吕産殿門按表高后七年劉澤為王衞尉
  不以除人不知平陽侯所告者何人哉産既顓軍
[150-21b]
  其權不在衞尉審矣恐未易以一言之故而能使
  之抗平日所尊事之相國也又按表文二年始書
  衞尉足而文帝詔封功臣則云衞尉足等十人矣
  愚謂乎勃區處南軍宜無異於北軍而平陽侯所
  告之人得非衞尉足也邪豈平勃欲誅吕氏始除
  足為衞尉以奪南軍故平陽侯得以告之而史策
  省文不詳載爾又不然則勃既将北軍其勢已足
  以制南軍故令平陽侯告衞尉然南軍未附勢未
[150-22a]
  可知衞尉守殿門相國雖不得入而猶得裵回往
  來於殿庭之次是南軍猶縱其入未有出力奮發
  而誅之者若衞尉於是時不能久抗相國則南軍
  将何如也又安知其不有起而應之者盖彼皆素
  所服屬者也異時陳蕃之舉是矣平陽侯既馳告
  太尉而尚恐不勝未敢誦言誅之乃謂朱虚侯劉
  章急入宫衞帝章從勃調卒千人入未央宫掖門
  見産廷中㑹天大風從官亂莫有鬬者遂得殺之
[150-22b]
  於郎中府吏舍又馳斬長樂衞尉吕更始還入北
  軍報太尉勃至於起而相賀曰所患獨産今已誅
  天下定矣盖南軍尚存不能為太尉勃之憂而吕
  産在宫中勃深慮其不勝必衞尉應於内而後足
  以克敵於此足以見南軍之可以制北軍南軍雖
  存而太尉得以告衞尉而奪之權誅産之功竟以
  北軍而清宫掖是又足以見北軍之可制南軍也
  夫北軍討之於外南軍應之於内表裏相濟於此
[150-23a]
  可驗然是時誅吕氏北軍之功居多而南軍無大
  功故文帝褒賞功臣如紀通劉掲等皆封列侯已
  侯者益封至二三千户而衞尉足等僅四百户或
  者以其功為劣歟當是之時勃雖以南北軍成誅
  吕安劉之功及文帝自代邸入未央宫夜拜宋昌
  為衞将軍領北軍則勃已不與兩軍之政其後除
  右丞相亦旋歸政柄盖前日之以北軍制南軍者
  特一時之權宜而已南北軍本以相制而文帝以
[150-23b]
  宋昌兼領失本意矣然出於倉卒周防之謀故隨
  即罷衞将軍仍以其兵分屬焉是雖出於一時權
  宜而於南北軍之制初未嘗有所更易此漢初兵
  制之善者也其後武帝内増七校以壮翼衞之勢
  又恐北軍偏重則置期門羽林與夫城門之兵兵
  籍紛紛而南北軍之制隳矣
漢調兵之制民年二十三為正一嵗為衞士二嵗為材
官騎士習射御騎馳戰陳年六十五衰老乃得免為庶
[150-24a]
民就田里如淳曰律年二十三傅之疇官/高不滿六尺二寸以下為癃罷
 漢民凡在官三十二年自二十三以上為正卒每一
 嵗當給郡縣官一月之役其不役者為錢二千入於
 官以雇庸者已上戍中都官者一年為衞士京師者
 一年為材官騎士樓船郡國者一年三者隨其所長
 於郡縣中發之然後退為正卒就田里以待番上調
 發
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踐更有過更古者正卒無常人皆
[150-24b]
迭為之一月一更為卒更也貧者欲得雇更錢次直者
出錢雇之月二千是為踐更也天下人皆直戌邉三日
亦名為更律所謂繇戌也雖丞相子亦在戍邉之調不
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當自戍三日不可徃便還
因便住一嵗一更諸不行者出錢三百入官以給戍者
是謂過更也昭帝紀/如淳注
 秦用商鞅之法月更卒巳復為正一嵗屯戍一嵗力
 役三十倍於古更卒謂給郡縣一月而更/者正卒給中都官者也漢興循未
[150-25a]
 改後改易有謫乃戍邉一嵗耳
  按漢書如淳注言更有三品竊詳其説卒更者正
  身供正役也踐更者以錢雇直所直者内地其役
  一月其錢則不行者自以雇代行者過更者亦以
  錢雇直所直者邉疆其役三日其錢則不行者輸
  之縣官縣官以給代行者但所謂一嵗而更者恐
  是併往回行程言之逺戍且以兩月為行程則每
  嵗當役者十月如是踐更則是一人替九人之役
[150-25b]
  如是過更則是一人替九十九人之役夫戍邉重
  事而百人之中行者纔一人則兵之在戍者無幾
  矣然鼂錯傳眀言逺方之卒守塞一嵗而更則似
  眀立此法非是併行程及雇募而言一嵗是并行/程與雇募通
  言之乃如/淳注説殊與三日之説背馳竊意一嵗而更是
  秦以此待謫戍者本非正法及其窮兵黷武則雖
  無罪者及元係復除者皆調發之而儕之謫戍矣
  七謫科所謂吏有謫者罪人也所謂賈人贅壻及/有市籍者皆無罪之人也閭左者已復除之人也
[150-26a]
  詳見下鼂/錯疏中漢初亦遵其法後来乃著令有罪者乃
  邉戍一嵗而凡民之當戍者不過三日若不願行
  者則聼其出錢縣官以給戍者為過更之法耳
如發謫徒則有七科謫惡少年亡命弛刑選募則有勇
敢犇命伉健之屬此皆出於/正兵之外
 高帝十一年征英布赦天下死罪令從軍 武帝元
 鼎五年吕嘉反遣路博徳将罪人馳義越侯遺則将
 巴蜀罪人咸㑹番禺 元封二年募天下死罪撃朝
[150-26b]
 鮮 六年赦京師亡命令從軍 太初元年以李廣
 利為貳師将軍發郡國惡少年數萬人期至貳師取
 善馬 四年發天下七科謫出朔方張晏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壻
 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凡七科也
 昭帝元鳯元年武都氐人反發三輔太常徒皆免刑
 撃之 宣帝神爵元年發三輔中都官徒弛刑詣金
 城 武帝天漢四年發勇敢士出朔方 昭帝始元
 元年募吏民及發犍為蜀郡犇命撃益州注云常兵/不足故推
[150-27a]
 選取精勇聞命/奔赱謂之犇命 宣帝本始二年選郡國吏三百石
 伉健習射者皆從軍
文帝用鼂錯言募民徙塞下
 錯上言臣聞秦時北攻胡貉築塞河上師古曰貉/音莫客反
 攻揚粤張晏曰揚州/之南越也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
 非以衞邉地而救民死也貪戾而欲廣大也故功未
 立而天下亂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勢戰則為人禽屯
 則卒積死夫胡貉之地積隂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
[150-27b]
 六尺文穎曰土/地寒故也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師/古
 曰密理謂其肌/肉也毳細毛也其性能寒師古曰能讀曰耐/此下能暑亦同揚粤之
 地少隂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
 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於邉輸者僨於道服䖍曰僨/仆也如淳
 曰僨/音俺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曰謫戍先
 發吏有謫及贅壻賈人後以嘗有市籍者又後以大
 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後入閭取其左孟康曰秦時/復除者居閭
 之左後發役不供復役之也或云直先發取其左也/師古曰閭里門也居閭之左者一切皆發之非謂復
[150-28a]
 除也觧在/食貨志發之不順行者深怨有背畔之心凡民守
 戰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計為之也師古曰北/謂敗退故戰勝
 守固則有拜爵之賞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以富家
 室故能使其衆蒙矢石赴湯火師古曰䝉/冒犯也視死如生
 今秦之發卒也有萬死之害而亡銖兩之報死事之
 後不得一算之復師古曰復復除/也音方目反天下眀知禍然烈
 及已也師古曰猛火曰/烈取以喻耳陳勝行戍至於大澤為天下
 先倡天下從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刼而行之之敝也
[150-28b]
 胡人衣食之業不著於地師古曰著/音直畧反其勢易以擾亂
 邉境何以眀之胡人食肉飲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
 宅之歸居也如飛鳥走獸放於廣埜羙草甘水則止
 草盡水竭則移以是觀之往來轉徙時至時去胡人
 之生業而中國之所以離南畮也今使胡人數處轉
 牧行獵於塞下或當燕代或當上郡北地隴西以候
 備塞之卒卒少則入陛下不救則邉民絶望而有降
 敵之心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逺縣纔至則胡又已
[150-29a]
 去聚而不罷為甚費罷之則胡復入如此連年則中
 國貧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憂邉境遣将吏發卒以
 治塞甚大惠也然令逺方之卒守塞一嵗而更不知
 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以便
 為之高城深塹具藺石布渠答服䖍曰藺石可投人/石也蘇林曰渠答鐵
 疾藜也如淳曰藺石城上雷石也墨子曰城上二步/一渠立程長三尺冠長十尺臂長六尺二步一答廣
 九尺長十二尺師古曰藺石如説/是也渠答蘇説是也雷音來内反復為一城其内城
 間百五十步要害之處通川之道調立城邑毋下千
[150-29b]
 家師古曰調謂算度之也總計城邑之/中令有千家以上也調音徒釣反為中周虎落
 鄭氏曰虎落者外蕃也若今時竹虎落也蘇林曰作/虎落於塞要下以沙布其表旦視其跡以知匃奴來
 入一名天田師古曰蘇説非也/虎落者以竹篾相連遮落之也先為室屋具田器廼
 募辠人及免徒復作令居之張晏曰募民有罪自首/除罪定輸作者也復作
 如徒也臣瓉曰募有罪者及罪人遇赦復作竟其日/月者今皆除其罰令居之也師古曰瓉説是也復音
 扶目/反不足募以下奴婢贖罪及輸奴婢欲以拜爵者
 不足廼募民之欲往者皆賜高爵復其家予冬夏衣
 廩食能自給而止師古曰初徙之時縣官且廩給/其衣食於後能自供贍乃止也
[150-30a]
 縣之民得買其爵以自増至卿孟康曰食貨志所謂/樂卿者也其位從卿
 而無職也師古曰孟説非也樂卿武帝所置耳錯之/上書未得豫言之也然三等爵内無有卿名盖謂其
 等總同列/卿者也其亡夫若妻者縣官買予之人情非有匹
 敵不能久安其處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
 危難之地胡人入驅而能止其所驅者以其半予之
 言胡人入為㓂驅畧漢人及畜産而他人/能止得其所驅者令其本主以半賞之縣官為贖
 張晏曰得漢人官為贖也師古曰此二句/之言謂官為備價贖之耳張説則非也其民如是
 則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徳上也師古曰言/非以此事
[150-30b]
 欲立徳義/於主上也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此與東方之戍卒
 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萬也以陛下之時徙民
 實邉使逺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係
 虜之患利施後世名稱聖眀其與秦之行怨民相去
 逺矣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錯復言陛下幸募民相
 徙以實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輸将之費益寡如淳/曰将
 送也或曰/将資也甚大惠也下吏誠能稱厚惠奉眀法師古/曰稱
 副/也存䘏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輯其心而勿侵
[150-31a]
 刻使先至者安樂而不思故鄉則貧民相募而勸徃
 矣臣聞古之徙逺方以實廣虛也師古曰所以充實/寛廣虛空之地
 相其隂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
 草木之饒然後營邑立城製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
 阡陌之界先為築室家有一堂二内門户之閉張晏/曰二
 内二/房也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輕
 去故鄉而勸之新邑也師古曰/之徃也為置醫巫以救疾病
 以修祭祀男女有昏死生相䘏墳墓相從種樹畜長
[150-31b]
 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也臣
 又聞古之制邉縣以備敵也使五家為伍伍有長十
 長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連連有假五百服䖍曰假/音假借之
 假五百帥名也師古/曰假大也音工雅反十連一邑邑有假候皆擇其邑
 之賢材有䕶師古曰有保䕶之能者也今流/俗書本護字作讓妄改之耳習地形
 知民心者居則習民於射法出則教民於應敵故卒
 伍成於内則軍正定於外服習収成勿令遷徙師古/曰各
 守其/業也幼則同逰長則共事夜戰聲相知則足以相救
[150-32a]
 晝戰目相見則足以相識驩愛之心足以相死如此
 而勸以厚賞威以重罰則前死不還踵矣師古曰還/讀曰旋旋
 踵回旋/其足也所徙之民非壮有材力但費衣糧不可用也
 雖有材力不得良吏猶亡功也陛下絶匈奴不與和
 親臣竊意其冬來南也師古曰意/疑之也壹大治之則終身
 創矣師古曰創懲艾/也音初亮反欲立威者始於折膠蘇林曰秋/氣至膠可
 折弓弩可用匃奴/常以為候而出軍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師古曰使/其得勝逞
 志氣/而去後未易服也
[150-32b]
光武以幽冀并州兵定天下始於黎陽立營領兵騎常
千人以謁者監之號黎陽兵其後又以扶風都尉部在
雍縣以凉州近𦍑數犯三輔将兵衞䕶園陵故俗稱雍
營而京師南北軍如故於北軍則并胡騎虎賁二校為
五營以北軍中候易中壘以監之於南軍則光禄勲省
車户騎三将及羽林令都尉省旅賁及衞士一丞
 建武之初禁網尚濶但以璽書發兵未有虎符之信
 杜詩上疏曰臣聞兵者國之凶器聖人所謹舊制發
[150-33a]
 兵皆以虎符其餘調發竹使而已符第合㑹取為大
 信所以眀著國命歛持威重也間者發兵但用璽書
 或以詔令如有姦人詐偽無由知覺愚以為軍旅尚
 興賤虜未殄召兵郡國宜有重謹可立虎符以絶姦
 端昔魏之公子威傾鄰國猶假兵符以觧趙圍若無
 如姬之仇則其功不顯事有煩而不可省費而不得
 已盖謂此也書奏從之
建武六年詔罷郡國都尉并職太守無都試之法惟京
[150-33b]
師欵兵如故 七年罷天下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及軍
假吏悉還民伍惟更賦如故 九年省闗中都尉 十
三年罷左右将軍 二十三年罷諸邉郡亭候吏卒
 光武罷都尉然終建武之世已不能守前法罷尉省
 校輙復臨時補置七年罷長水射聲二十校十五年
 復更増屯騎校九年省闗都尉十九年復置函谷関
 都尉而天下亦往往復置都尉
眀帝以後又嵗募郡國中都官死罪繋囚出戍聼從妻
[150-34a]
子自占邉縣以為常凡徙者皆給弓弩衣糧於是北胡
有變則置度遼營眀帝/時南蠻或叛則置象林兵和帝/時
犯王輔則置長安雍二尉安帝/時鮮卑㓂居庸則置漁陽
安帝/時其後盗作緣海稍稍増兵順帝/時而魏郡趙國常
山中山六百一十六塢河内通谷衝要三十三塢扶風
漢陽隴道三百塢西羌/傳置屯多矣
靈帝中平五年望氣言京師當有大兵何進於是勸帝
大發四方兵講武於平樂觀躬擐甲胄稱無上将軍以
[150-34b]
厭始置西園八校尉以小黄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
為中軍校尉傳云/佐軍鮑鴻為下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
趙融為左軍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夏牟為左校尉
淳于䕫為右校尉凡八人謂之西園軍皆統於碩
 章氏曰高祖之世南北二軍不出而民兵㪚在郡國
 有事以羽檄召材官騎士以備軍旅文帝始以銅虎
 符代檄當時各因其地以中都官號将軍将之如魏/遫為
 北地将軍周竈/為隴西将軍事已則罷京師止南北軍為中尉緹
[150-35a]
 騎郎中令諸郎城門校尉屯兵北軍屬太尉南軍屬
 衛尉武帝更太尉為大司馬大将軍以中尉材官出
 征恐京師無重兵而生變於是分北軍為八校以中
 壘領之又恐北軍之權太重故於光禄勲増羽林期
 門之兵此武帝以南北軍相制之意唐人盖知之矣
 時異南北軍皆郡國番上無定在之兵也詳見/前自武
 帝置八校大抵以習知胡越人充之則募兵始此期
 門羽林皆家世為之則長從始此期門父死子代羽/林孤児乃子孫見
[150-35b]
 表/志盖自是有養兵之病而京師之兵制壊矣元狩以
 後兵革數動民多買復調𤼵之士益鮮於是𤼵及謫
 吏次及謫民次及謫戍次及七科謫異時以𨽻於都
 尉者充兵故其伍符甚整也及常兵不足調及他衆
 甲伍必紊而郡國之兵制又壊矣是以昭宣以来其
 弊日甚始元元年募民及發犇命者撃益州元鳯元
 年遣太常三輔徒免刑撃氐五年發三輔及郡國惡
 少吏有告劾亡者屯遼東本始二年又選郡國吏三
[150-36a]
 百石伉徤習騎射者從軍神爵元年又發三輔中都
 官徒弛刑及應募佽飛射士孤児胡越騎詣金城以
 益邉夫募及奔命調及惡少𤼵及刑徒選及三百石
 吏而又以羽林佽飛胡騎越騎從事是南北軍出矣
 紛紛無復舊制皆自武帝啟之按武帝時事越則㑹/稽豫章撃朝鮮則舉
 遼東開西南夷則巴蜀南北軍/猶未出至宣帝撃羌而始出矣及光武之一起而變
 之兵制蕩然矣光武置黎陽兵罷郡國都試省都尉/眀帝而後募囚戍遼置諸營事並見
 前/自光武罷都試而外兵不練雖疆埸之間廣屯増
[150-36b]
 戍列營置塢而國有征伐終藉京師之兵以出盖自
 建武迄於漢衰匈奴之㓂鮮卑之㓂嵗嵗有之或遣
 将出撃或移兵留屯如永平中伐匃奴留兵伊吾廬/城至肅宗二年罷之之𩔖是也
 連年暴露奔命四方而禁旅無復鎮衞之職矣至安
 帝永初間募入錢穀得為虎賁羽林緹騎營士而營
 衞之選亦衰矣桓帝延熹間詔減羽林虎賁不任事
 者半俸則京師之兵亦單弱矣外之士兵不練而内
 之衞兵不精設若盗起一方則羽檄被於三邉興發
[150-37a]
 甲卒取辦臨時戰非素具每出輙北於是羌㓂轉盛
 移兵赴逺民不堪命永和二年交趾九真二郡之兵
 至於反叛無亦罷於奔命之過歟此其興兖豫之卒
 撃象林萬里之㓂李固所以力争也永建間方且令
 郡舉五人教習戰射又方募為䧟陳羌傳任尚/募以撃羌召為
 積射鮮卑傳鄧逺/以撃鮮卑召為義從東漢有羌胡義從盖取/西邉羌胡之願從者為
 兵也董卓正以羌胡/義從兵入亂京師大抵創立名號蕩無良法桓靈
 之世雖能委任叚熲盡滅諸㓂而中平元年黄巾遂
[150-37b]
 作所在盗賊不可勝數於是置八都尉黄巾既殄而
 蕭墻之禍作盖自中世以後令出房帷政歸臺閣宦
 戚更領兵權迭相傾奪然五營畏服中人陳蕃竇武
 欲誅宦官北軍不助武等而助宦官遂又夷滅何武
 袁紹懲其事故欲籍外兵以除之於是内置園校陽
 尊閹宦外重州牧實召邉将董卓以并/州牧将兵閹宦雖除而
 董卓之禍已成義兵四起郡牧争政漢遂三分原漢
 盛衰皆兵之由而光武實為之光武徒見自西都之/季都試或以為患韓
[150-38a]
 延夀以試士僭擬不道誅而翟義之討王莽季通之/勸光武皆因秋試之日因勒軍旅誅守長號令起軍
 遂罷都/試之法
昭烈初置五軍其将校畧如漢而兵有突将無前賨叟
青羌㪚騎武騎之别諸葛亮卒蜀兵耗矣
 諸葛亮傳街亭之敗戮馬謖以謝衆上疏曰自臣到
 漢中中間朞年耳然䘮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
 夀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将七十餘人突将無前賨
 叟青羌㪚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内所糾
[150-38b]
 合四方之精鋭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
 之二将何以圖敵
 
 
 
 
 
 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