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二十一
[021-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二十一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市糴考二
  常平義倉租税
齊管仲相桓公通輕重之權曰嵗有凶穰故榖有貴賤
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上令急於求米則民重米緩於/求米則民輕米所緩則賤所急
則/貴人君不理則畜賈游於市謂賈人之/多蓄積也乗民之不給百
[021-1b]
倍其本矣給足也以/十取百故萬乗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乗
之國必有千金之賈者利有所并也國多失利則臣不
盡忠士不盡死矣計本量委則足矣委積/也然而民有饑
餓者穀有所藏也謂富人多/藏穀也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歛
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民輕之之時/官為歛糴人
重之之時/官為散之凡輕重歛散之以時即凖平守凖平使萬室
之邑必有萬鍾之藏藏鏹千萬六斛四斗為/鍾鏹錢貫千室之邑
必有千鍾之藏藏鏹百萬春以奉耕夏以奉耘奉謂/供奉
[021-2a]
耜器械種饟糧食必取贍焉故大賈畜家不得豪奪吾
民矣豪謂輕/侮之管子曰夫物多則賤寡則貴散則輕聚則
重人君知其然故視國之羡羡餘也/羊見反不足而御其財物
榖賤則以幣與食布帛賤則以幣與衣視物之輕重而
御之以準故貴賤可調而君得其利則古之理財賦未
有不通其術焉穀賤則以幣與食布帛賤以幣與衣者/與當為易隨其所賤而以幣易取之則
輕重貴賤/由君上也桓公問管子曰終身有天下而勿失有道乎
對曰請勿施於天下獨施之於吾國國之廣狹壤之肥
[021-2b]
磽有數終嵗食餘有數彼守國者守穀而已矣曰某縣
之壤廣若干某縣之壤狹若干國之廣狹肥磽人之所/食多少其數君素皆知
之/則必積委幣委蓄也各於州縣里蓄積錢幣所謂萬/室之邑必有萬鍾之藏藏鏹千萬千室
之邑必有千鍾/之藏藏鏹百萬於是縣州里受公錢公錢即積/委之幣秋國穀
去參之一去減也/邱呂反君下令謂郡縣屬大夫里邑皆藉粟
入若干榖重一也以藏於上者一其穀價/而收藏之國榖三分則
二分在上矣言先貯幣於縣邑當秋時下令收糴也則/魏李悝行平糴之法上熟糴三捨一中熟
糴二捨一下熟中分之盖出於此/今言去三之一者約中熟為準耳泰春國榖倍重數也
[021-3a]
泰夏賦穀以理田土泰秋田榖之存子者若干今土歛
穀以幣人曰無幣以榖則人之三有歸於上矣言當春/穀貴之
時計其價以穀賦與人秋則歛其幣雖設此/令本意收其穀人既無幣請輸穀故歸於上重之相因
時之化舉無不為國筴重之相因若春時榖貴與穀也/時之化舉若秋時穀賤收穀也
因時之輕重無/不以術權之則彼諸侯之穀十吾國榖二十則諸侯
穀歸吾國矣諸侯榖二十吾國穀十則吾國穀歸於諸
侯矣故善為天下者謹守重流重流謂嚴守榖/價不使流散而天下
不吾洩矣洩散也吾/穀不敢出彼重之相歸如水之就下吾國嵗
[021-3b]
非凶也以幣藏之故國穀倍重諸侯之穀至也是藏一
分以致諸侯之一分也利不奪於天下大夫不得以富
侈以重藏經國常有十國之筴也此以輕重御天下之
道也
魏文侯相李悝曰糶甚貴傷人此人謂/糶工商甚賤傷農人傷
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善為國
者使人無傷而農益勸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嵗收
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餘百三
[021-4a]
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嵗終為粟九十石餘有四
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
祠用錢三百餘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嵗用
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少四百五/十不足不幸疾病死喪之費
及上賦歛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
而令糶至於甚貴者也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嵗有上
中下熟上熟其收自四餘四百石平嵗百畝收百五十/石今大熟四倍收六
百石計人嵗終長四百石官/糴三百石此為糴三舍一也中熟自三餘三百石自三/四百
[021-4b]
五十石也終嵗長三百石官糴/二百石此為糴二而舍一也下熟自倍餘百石自倍/收三
百石終嵗長百石官糴其五十石云/下熟糴一謂之中分百石之一也小饑則收百石平/嵗
百畝之收收百五十石今小/饑收百石收三分之二也中饑七十石收二分/之一也大饑
三十石收五之一也以此推/之大小中饑之率故大熟則上糴三而舎一
中熟則糴二下熟則糴一使人適足價平則止小饑則
發小熟之所歛官以歛/藏出糶中饑則發中熟之所歛大饑則
發大熟之所歛而糶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糶不貴而人
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也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021-5a]
  按古今言糶糴歛散之法始於齊管仲魏李悝然
  管仲之意兼主於富國李悝之意專主於濟民管
  仲言人君不理則畜賈游於市乗民之不給百倍
  其本此則桑孔以來所謂理財之道大率皆宗此
  説然山海天地之藏闗市物貨之聚而豪強擅之
  則取以富國可也至於農人服田力穡之贏餘上
  之人為制其輕重時其歛散使不以甚貴甚賤為
  患乃仁者之用心若諉曰國家不取必為兼并者
[021-5b]
  所取遂歛而不復散而資以富國誤矣
漢五鳳中嵗數豐穰榖至石五錢農人少利大司農中
丞耿壽昌奏言故事嵗漕闗東穀四百萬斛以給京師
用卒六萬人宜糴三輔𢎞農河東上黨太原郡穀足供
京師可省闗中漕卒過半又令邊郡皆築倉以榖賤時
増其價而糴以利農穀貴時減價而糶名曰常平倉民
便之
後漢明帝永平五年作常平倉
[021-6a]
  按後漢書劉般傳顯宗欲置常平倉公卿議者多
  以為便般對以為常平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實侵
  刻百姓豪右因縁為姦小民不得其平置之不便
  帝乃止然則豈後來卒置之與般所言者後世常
  平之弊常平起於孝宣之時盖至東漢而其弊已
  如此矣
晉武帝欲平一江表時榖賤而布帛貴帝欲立平糴法
用布帛市穀以為糧儲議者謂軍資尚少不宜以貴易
[021-6b]
賤泰始二年帝乃下詔曰古人權量國用取贏散滯有
輕重平糴之法此事久廢希習其宜而官蓄未廣言者
異同未能逹通其制更令國寳散於穰嵗而上不收貧
人困於荒年而國無備豪人富商挾輕資藴重積以管
其利故農夫苦其利而末作不可禁也至四年乃立常
平倉豐則糴儉則糶以利百姓
齊武帝永明中天下米穀布帛賤上欲立常平倉市積
為儲六年詔出上庫錢五千萬於京師市米買絲綿紋
[021-7a]
絹布揚州出錢千九百一十萬治建業今/江寧郡南徐州二百
治京口今/丹陽郡各於郡所市糴南荆河州二百萬治夀/春
絲綿紋絹布米大麥江州五百萬治潯/陽市米胡麻荆州
五百萬今江/陵郢州三百萬治江/夏皆市絹綿布米大小豆
大麥胡麻湘州二百萬今長/沙市米布蠟司州二百五十
治汝南今/義陽郡西荆河州二百五萬治歴/陽南兗州二百五
十萬治廣/陵雍州五百萬治襄/陽市絹綿布米使臺傳並於
所在市易
[021-7b]
後魏孝文時祕書丞李彪上奏曰今山東饑京師儉臣
以為宜折州郡常調九分之二京師都度支嵗用之餘
各立官司年豐糴積於倉時儉則減私之十二糶之如
此人必立田以買官絹又務貯錢以取官粟年豐則常
積嵗凶則直給明帝神龜正光之際自徐揚内附之後
收内兵資與人和糴積為邊備也
北齊河清中令諸州郡皆别置富人倉初立之日准所
領中下戸口數得一年之糧逐當州穀價賤時斟量割
[021-8a]
當年義租充入齊制嵗每人出墾租二石義租五/斗墾租送臺義租納郡以備水旱穀貴
下價糶之賤則還用所糴之物依價糴貯
後周文帝創制六官司倉掌辨九穀之物以量國用足
蓄其餘以待凶荒不足則止餘用足則以粟貸人春頒
秋歛
隋文帝開皇十四年闗中大旱人饑帝幸洛陽因令百
姓就食從官並准見口賑給不以官位為限
 隋文帝開皇三年衛州置黎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
[021-8b]
 州置廣通倉轉相灌注漕闗東及汾晉之粟以給京
 師置常平監五年工部尚書長孫平奏古者三年耕
 而餘一年之積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儲雖水旱為災
 人無菜色皆由勸導有方蓄積先備請令諸州百姓
 及軍人勸課當社共立義倉收穫之日隨其所得勸
 課出粟及麥於當社造倉窖貯之即委社司執帳檢
 校每年收積勿損敗若時或不熟當社有饑饉者即
 以此穀賑給自是諸州儲峙委積至十五年以義倉
[021-9a]
 貯在人間多有費損詔曰本置義倉止防水旱百姓
 之徒不思久計輕爾費損於後乏絶又北境諸州異
 於餘處靈夏甘𤓰等十一州所有義倉雜種並納本
 州若人有旱儉少糧先給雜種及遠年粟十六年又
 詔秦渭河廓豳隴涇寕原敷丹延綏銀等州社倉並
 於當縣安置又詔社倉凖上中下三等税上戸不過
 一石中户不過七斗下户不過四斗
  致堂胡氏曰賑饑莫要乎近其人隋義倉取之於
[021-9b]
  民不厚而置倉於當社饑民之得食也其庶㡬乎
  儲備如此他日闗中大旱民猶不免食粟糠豆屑
  帝親帥之如洛陽就食况素無備乎百姓知擠於
  溝壑耳後世義倉之名固在而置倉於州郡一有
  凶饑無狀有司固不以上聞也良有司敢以聞矣
  比及報可委吏屬出而文移反覆給散艱阻監臨
  胥吏相與侵没其受惠者大扺近郭力能自逹之
  人耳縣邑鄉遂之逺安能扶攜數百里以就龠合
[021-10a]
  之廩哉能賑者其弊如此若逢迎上意不言水旱
  坐視流散無矜恤之心則國家大禍由此而起如
  王莽之末年元魏之六鎮煬帝之四方魚爛河決
  不可收壅矣必欲有備無患當以隋文當縣置社
  倉為法而擇長民之官行䘏農之政其庶有瘳乎
唐制凶荒則有社倉賑給不足則徙民就食諸州尚書
左丞戴胄建議自王公以下計墾田秋熟所在為義倉
嵗凶以給民太宗善之乃詔畝税二升粟麥秔稻土地
[021-10b]
所宜寛鄉歛以所種狹鄉據青苖簿而督之田耗十四
者免其半耗十七者皆免商賈無田者以其户為九等
出粟自五石至五斗為差下下户及夷獠不取嵗不登
則以賑民或貸為種至秋而償其後洛相幽徐齊并秦
蒲州又置常平倉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濕之地粟藏
五年米藏三年皆著於令
開元七年敕闗内隴右河南河北五道及荆揚襄夔綿
益彭蜀資漢劒茂等州並置常平倉其本上州三千貫
[021-11a]
中州二千貫下州一千貫每糴具本利與正倉帳同申
二十二年勅應給貸糧本州録奏待勅到三口以下給
米一石六口以下兩石七口以下三石給粟凖米計折
二十五年定式王公以下每年户别據所種田畝别税
粟二升以為義倉其商賈户若無田及不足者上上豆
税五石上中以下遞減各有差諸出給雜種凖粟者稻
穀一斗五升當粟一斗其折納糙米者稻三石折納糙
米一石四斗
[021-11b]
天寳八載凡天下諸色米都九千六百六萬二千二百
二十石
 和糴一百一十三萬九千五百三十石
  闗内五十萬九千三百四十七石/
  河東十一萬二百二十九石/
  河西三十七萬一千七百五/ 石/
  隴右十四萬八千二百四石/
 諸色倉糧總千二百六十五萬六千六百二十石
[021-12a]
  北倉六百六十一萬六千八百四十石/
  太倉七萬一千二百七十石/
  含嘉倉五百八十三萬三千四百石/
  太原倉二萬八千百四十石/
  永豐倉八萬三千七百二十石/
  龍門倉二萬三千二百五十石/
 正倉糧總四千二百一十二萬六千一百八十四石
  闗内道百八十二萬一千五百一十六石/
[021-12b]
  河北道百八十二萬一千五百一十六石/
  河東道一千五十八萬九千百八十石/
  河西道七十萬二千六十五石/
  隴右道二十七萬二千七百八十石/
  劒南道二十二萬三千九百四十石/
  河南道五百八十二萬五千四百一十四石/
  淮南道六十八萬八千二百五十二石/
  江南道九十七萬八千八百二十五石/
[021-13a]
  山南道十四萬三千八百八十二石/
 義倉糧總六千三百一十七萬七千六百六十石
  闗内道五百九十四萬六千二百一十二石/
  河北道千七百五十四萬四千六百石/
  河東道七百三十萬九千六百一十石/
  河西道二十八萬八千四百三石/
  隴右道二十萬三十四石/
  劔南道百七十九萬七千二百二十八石/
[021-13b]
  河南道千五百四十二萬九千七百六十三石/
  淮南道四百八十四萬八百七十二石/
  江南道六百七十三萬九千二百七十石/
  山南道二百八十七萬一千六百六十八石/
 常平倉糧總四百六十萬二千二百二十石
  闗内道三十七萬三千五百七十石/
  河北道百六十六萬三千七百七十八石/
  河東道五十三萬五千三百八十六石/
[021-14a]
  河西道三萬一千九十石/
  隴右道四萬二千八百五十石/
  劒南道萬七百十石/
  河南道百二十一萬二千四百六十四石/
  淮南道八萬一千一百五十二石/
  山南道四萬九千一百九十石/
  江南道六十萬二千三十石/
二十八年敕諸州水旱皆待奏報然後賑給道路悠遠
[021-14b]
徃復淹遲宜令給訖奏聞
天寳六載太府少卿張瑄奏准敕節文貴時賤價出糶
賤時加價收糴若百姓未辦錢物者量事賒糶至粟麥
熟時徴納臣商量其餘糶者至納錢日若粟麥雜種等
時價甚賤恐更廻易艱辛請加價便與折納
 自太宗時置義倉及常平倉以備凶荒髙宗以後稍
 假義倉以給他費至神龍中略盡元宗復置之其後
 第五𤦺請天下常平倉皆置庫以蓄本賤至是趙贊
[021-15a]
 又言自軍興常平倉廢垂三十年凶荒潰散餒死相
 食不可勝計陛下即位京城兩市置常平倉官雖頻
 年少雨米不騰貴可推而廣之宜兼儲布帛請於兩
 都江陵成都揚汴蘇洪置常平輕重本錢上至百萬
 緡下至十萬積米粟布帛絲麻貴則下價而出之賤
 則加估而收之諸道津㑹置吏閲商賈錢每緡税二
 十竹木茶漆十之一以贍常平本錢德宗納其䇿屬
 軍用蹙迫亦隨而耗竭不能備常平之積
[021-15b]
 貞觀開元後邊土西舉髙昌龜兹焉耆小勃律北抵
 薛延陀故地縁邊數十州戍重兵營田及地租不足
 供軍於是初有和糴牛仙客為相有彭果獻䇿廣闗
 輔之糴京師糧廪益羡自是元宗不復和糴於東都
  按唐都闗中而闗輔土地所入不足以供軍國之
  用故常恃轉漕東南之粟而東南之粟必先至東
  都然後浮河渭泝流以入闗是以其至也冞難故
  開元以前嵗若不登天子嘗移蹕就食於東都自
[021-16a]
  牛仙客獻䇿和糴然後始免此行然肅代之後既
  無東幸之事東南餽餉稍不至則上下皇皇立有
  菜色之憂三代以前京畿千里自甸服百里賦納
  至於五百里米而五百里之外皆諸侯國不過
  任土作貢以輸王府而賦税米粟則未嘗徴之當
  時宗廟百官有司與後世不殊然賦税取之千里
  之内而自足不聞其責餉運於畿外之諸侯糴米
  粟於畿内之百姓也然則不能量入為出以制國
[021-16b]
  用雖竭天下之力以奉之多為法以取之秪益見
  其不足耳
天寳中嵗以錢六千萬緡賦諸道和糴斗増三錢每嵗
遞輸京倉者百餘斛米賤則少府加估而糴貴則賤價
而糶
貞元初吐蕃刼盟召諸道兵十七萬戍邊闗中為吐蕃
蹂躪者二十年北至河曲人户無幾諸道代兵月給粟
十七萬斛皆糴於闗中宰相陸贄以闗中穀賤請和糴
[021-17a]
可至百餘萬斛計諸縣船車至太倉穀價四十餘米價
七十則一年和糴之數當轉運之二年一斗轉運之資
當和糴之五斗減轉運以實邊存轉運以備時要江淮
米至河隂者罷八十萬斛河隂米至太原倉者罷五十
萬太原米至東渭橋者罷二十萬以所減米糶江淮水
災州縣斗減時價五十以救之京城東渭橋之糴斗増
時估三十以利農以江淮糴米及減運直市絹帛遺上
都帝乃命度支増估糴粟三十三萬斛然不能盡用贄
[021-17b]

 貞元四年詔京兆府於時價外加估和糴差清強官
 先給價直然後貯納續令所司自般運載至太原先
 是京畿和糴多被抑配或物估踰於時價或先歛而
 後給直追集停擁百姓苦之及聞是詔皆忻便樂輸
憲宗即位之初有司以嵗豐熟請畿内和糴當時府縣
配户督限有稽違則迫蹙鞭撻甚於税賦號為和糴其
實害民
[021-18a]
 白居易上疏曰和糴之事以臣所觀有害無利何者
 凡曰和糴則官出錢人出穀兩和商量然後交易今
 則不然配户督限蹙迫鞭撻甚於税賦何名和糴今
 若令有司出錢開塲自糴比時價稍有優饒利之誘
 人人必情願且本請和糴惟圖利人人若有利自然
 願來今若除前之弊行此之便是真為和糴利人之
 道又必不得已則不如折糴折糴者折青苖税錢使
 納斗斛免令賤糶别納見錢在於農人亦真為利况
[021-18b]
 度支比來所支和糴價錢多是雜色匹段百姓又須
 轉賣然後將納税錢至於給付不免侵偷貨易不免
 損折所失過本其弊可知今若量折税錢使納斗斛
 則既無賤糴麥粟之費又無轉賣匹段之勞利歸於
 人羙歸於上則折糴之便豈不昭然由是而論則配
 户不如開塲和糴不如折糴亦甚明矣臣久處村間
 曽為和糴之户親被迫蹙實不堪命臣近為畿尉曽
 領和糴之司親自鞭撻所不忍聞伏望宸衷俯賜詳
[021-19a]
 察
元和六年制京畿舊穀已盡粟麥未登宜以常平義倉
粟二十四萬石貸借百姓諸道州府有乏糧處依例借
貸淮南浙西宣歙等道元和二年賑貸並停徴容至豐
年然後填納
元和七年户部奏今年冬諸州和糴貯粟澤蔡四十萬
石鄭滑易定各一十五萬石夏州八萬石河陽一十萬
石太原二十萬石靈武七萬石振武豐勝鹽州各五萬
[021-19b]
石凡一百三十萬石令於時價每斗加十文所冀人知
勸農國有常備
十二年詔諸道應遭水州府以當處義倉斛斗據所損
多少量事賑給訖具數聞奏
十三年户部侍郎孟簡奏天下州府常平義倉等斗斛
請凖舊例減估出糶但以石數奏申有司更不收管州
縣得專以利百姓從之
長慶元年以京北京西和糴擾人罷之
[021-20a]
四年詔於闗内闗外折糴和糴一百五十萬石用備饑

寳歴元年以兩京河西大稔委度支和糴二百萬斛以
備災沴
開成元年户部奏應諸州府所置常平義倉伏請今後
通公私田畝别納粟一升逐年添貯義倉歛之至輕事
必通濟嵗月稍久自致盈充縱逢水旱之災永絶流亡
之慮從之
[021-20b]
太和間以天下回殘錢置常平義倉本錢嵗増市之非
遇水旱不増者判官罰俸書下考州縣假借以枉法論
宋太祖皇帝乾德元年詔曰多事之後義倉廢寢嵗或
小歉失於豫備宜令諸州於所屬縣各置義倉自今官
所收二税石别税一斗貯之以備凶歉給與民
三年詔民有欲借義倉粟充種食者令州縣即計口給
計以聞勿俟報義倉不足當發公廪者奏待報
四年詔曰諸州義倉用振乏絶頗聞重疊輸送未免勞
[021-21a]
煩宜罷之
太宗端拱二年置折中倉許商人輸粟優其價令執劵
抵江淮給其茶鹽每一百萬石為一界禄仕之家及形
勢户不得輙入粟
淳化三年京畿大穰物價甚賤分遣使臣於京城四門
置塲増價以糴令有司虚近倉以貯之俟嵗饑即減價
糶與貧民
五年令諸州置惠民倉如穀稍貴即減價糶與貧民不
[021-21b]
過一斛
真宗咸平二年於福建置惠民倉
真宗景德三年詔於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陜西淮南江
南兩浙各置常平倉惟沿邊州/郡則不置以逐州户口多少量留
上供錢一二萬貫小州或二三千貫付司農司係帳三
司不問出入委轉運使併本州委幕職一員專掌其事
每嵗秋夏加錢收糴遇貴減價出糶凡收糴比市價量
増三五文出糶減價亦如之所减不得過本錢大率萬
[021-22a]
户嵗糴萬石止於五萬石或三年以上不經糶即回充
糧廪别以新粟充數
天禧四年詔荆湖川陜廣南並置常平倉
 又詔諸州通河及大路人烟繁處多糴其僻在山險
 之處止約本處主客户收糴
咸平六年出内府綾羅錦綺計直百八十萬貫與河北
轉運使定價市鬻糴粟實邊
景德元年内出銀三十萬付河北經度貿易軍糧自兵
[021-22b]
罷後凡邊州積穀可給三嵗即止市糴大中祥符初連
嵗登稔乃令河北河東陜西増糴靡限常數
 初河東既下減其租賦是後有司言其地沃民勤多
 積穀乃請每嵗和糴隨常賦輸送其直多折色給之
 又京東西河北陜西切須糧食則州縣括民家所積
 量市之謂之推置取上户版籍酌其輸租而均糴之
 謂之對糴皆非常制江淮湖浙諸州置塲和糴以裨
 嵗漕
[021-23a]
天聖三年權三司使范雍言天下和買和糴夏秋糧草
雖逐處開塲多被經販行人小估價例外面添錢收買
候過時乘宫中急市即添價却將糴買者中賣致糧草
怯弱枉費官錢不便乞行下及早開塲依見賣時估趂
時糴買不得容信作弊又臣僚言入中諸般糧草凖備
軍需其中有所定物價髙大所入糧草低弱盖因逐處
官員自將收獲職田及月俸餘剰或糴米買麤弱斗斛
支糴以互相容𨼆致虧損官錢軍人請得惡弱口糧或
[021-23b]
形嗟怨乞嚴禁絶從之
 陜西糴穀嵗預給青苖錢自天聖中罷不復給
河北舊有便糴之法聽民輸粟邊州而京師給以緡錢
錢不足即移文外州給之又折以象牙香藥景德元年
三司請令河北有輸藁入官者凖便糴粟麥例給八分
緡錢二分象牙香藥其廣信安肅北平粟麥悉以香藥
博糴從之自有事二邊戍兵寖廣師行饋運仰於博易
有司務優物估以來輸入
[021-24a]
 仁宗留意兵食發内藏庫金帛以助糴者前後不可
 勝數寳元中出内庫珠直緡錢三十萬以賜三司因
 諭輔臣曰此無用之物既不欲捐棄不若散之民間
 收其直助邊亦可紓吾民之歛
神宗留意邊備務廣儲蓄熙寧五年詔以銀絹各二十
萬賜河東經畧安撫司聽人賖買收本息封樁以備邊
費自是三路封樁所給不可勝計或取之三司或取之
他路轉運司或賜常平錢或鬻爵給度牒而出内藏錢
[021-24b]
帛不與焉
元豐元年詔河東路十三州嵗給和糴錢八萬餘緡自
今罷之以其錢付轉運司市糧草
 時三司户部副使陳安石言十三州二税三十九萬
 二千餘石和糴八十二萬四千餘石所以災傷舊不
 除免盖十三州税輕又本路恃為邊儲理不可闕其
 和糴舊支錢布相半數既畸零民病入州縣之費以
 鈔貿易於市人略不食半公家實費民間乃得虚名
[021-25a]
 欲自今罷支糴錢嵗支與沿邊州郡市糧草封樁遇
 災傷據民不能輸數補填如無災傷三年一免輸朝
 廷用其議
五年詔以開封府界諸路封樁闕額禁軍及淮浙福建
等路剰鹽息錢並輸糴便司為本尋詔瀛定澶等州各
置倉凡封樁三司毋闗預委度支副使蹇周輔專其事
結糴 熙寧八年劉佐體量川茶因便結糴熙河路軍
 儲得七萬餘石詔運給焉未幾商人王震言結糴多
[021-25b]
 散官或浮浪之人有經年方輸者詔措置熙河財用
 孫逈究治以聞
寄糴 元豐二年糴便糧草王子淵論綱舟利害因言
 商人入中嵗小不登必邀厚價故設内郡寄糴之法
 以權輕重
俵糴 熙寧八年令中書計運米百萬石費約三十七
 萬貫帝怪其多王安石因言俵糴非特省六七十萬
 緡嵗漕之費且河北入中之價權之在我遇斗斛貴
[021-26a]
 住糴即百姓米無所糶自然價損非唯實邊亦免傷
 農帝以為然乃詔嵗以米鹽錢鈔在京粳米總六十
 萬貫石付都提舉市易司貿易度民田入多寡預給
 錢物秋成於澶州北京及緣邊糴粟麥封樁即物價
 踴權止入中聽糴便司兑用須嵗豐補償
均糴 政和元年童貫宣撫陜西奏行之以人户家業
 田土頃畝均敷上等則所均斛斗數多下等數少
 五年言者謂均糴之法推行徃徃不齊故有不先樁
[021-26b]
 本錢已糴而不償其直或不度州縣之力而敷數過
 多有一户而糴數百石者於是詔諸路毋輒均糴既
 而州縣以和糴為名裁價低下轉運司程督愈峻科
 率倍於均糴之數詔約止之
博糴 熙寧七年詔河北轉運提舉司置塲以常平及
 省倉嵗用餘糧減直聽民以絲綿綾絹増價博買後
 秋成博糴 崇寧五年詔陜西錢重物輕委轉運司
 措置以銀絹絲紬之𩔖博糴斛斗以平物價
[021-27a]
兑糴 熙寧九年詔淮南常平司於麥熟州郡及時兑
 糴 元祐二年嘗以嵗豐麥賤下諸路廣糴詔後價
 若與本相當即許變轉兑糴
括糴 元符元年涇原經畧使章楶請並邊糴買務牓
 諭民毋得與公爭糴即官儲有乏括索蓄家量存其
 所用盡糴入官
  按古之國用食租衣税而已毋俟於糴也平糴法
  始於魏李悝然豐則取之於民歉則捐以濟民凡
[021-27b]
  以為民而已軍國之用未嘗仰此歴代因之自唐
  始以和糴充他用至於宋而糴遂為軍餉邊儲一
  大事熙豐而後始有結糴寄糴俵糴均糴博糴兑
  糴括糴等名何其多也推原其由盖自眞宗仁宗
  以來西北用兵糧儲缺乏遂以茶鹽貨物召商人
  入中而姦商黠賈遂至低價估貨髙價入粟國家
  急仰軍儲又法令素寛致有此弊後來懲其弊所
  以只糴之於民而不復墮商人之計然至於計其
[021-28a]
  家産而均敷之量其蓄積而括索之甚至或不償
  其直或強敷其數則其為民病有不可勝言者盖
  始也官為商所虧終也民又為官所虧其失一也
 先是常平倉領於司農寺景祐初始詔諸路轉運使
 與州長吏舉所部官專主常平錢粟既而淮南轉運
 使呉遵言本路丁口百五十萬而常平錢粟纔四十
 餘萬嵗饑不足以捄䘏願自經畫為二百萬他毋得
 移用從之數年間常平積有餘而兵食不足乃命司
[021-28b]
 農出常平錢百萬緡助三司給軍費久之數移用畜
 藏無幾自景祐初畿内饑詔出常平粟貸中一户三
 斛慶歴中詔京西發常平粟以賑貧民自是數以賑
 貸而聚歛者或増舊賈以糶欲以市恩詔戒之又詔
 嵗歉發以濟饑者不復督取然常平之積不厚亦以
 出多入少故也
 自乾德初置義倉未久而罷明道二年詔議復之不
 果景祐中集賢校理王琪上疏行隋唐故事請復置
[021-29a]
 大略請宜令五等以上户計夏税二斗别輸一升隨
 税以入水旱減税則免輸擇便地别置倉貯之領於
 轉運使今以一中郡計之正税嵗入十萬石則義倉
 嵗得五千石推而廣之可備饑歉兼并之家占田廣
 則義倉所入多中下之家占田狹則義倉所入少及
 水旱賑給則兼并之家未必待此而中下之民實受
 其賜損有餘補不足天下之利下其事㑹議而議者
 異同遂詔止令上三等户輸粟已而復罷慶歴初賈
[021-29b]
 黯又請立民社義倉然牽於衆論終不果行
治平三年常平入五十萬一千四十八石出四十七萬
一千一百五十七石
神宗熙寧二年九月制置三司條例司請以常平廣惠
倉見在斗斛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増市價糴可通
融轉運司苖税及錢斛就便轉易者亦許兑換仍以見
錢依陜西青苖錢例願豫給者聽之令隨税納斗斛半
為夏料半為秋料内有願請本色或納時價貴願納錢
[021-30a]
者皆許從便如遇災傷許展至次料豐熟日納非惟足
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貸則轉運之家不得乗新陳不
接以邀倍息又常平廣惠之物收藏積滯必待年凶物
貴然後出糶所及不過城市游手之人今通一路有無
貴發賤歛以廣蓄積使農人得以趨時赴事而兼并不
得乗其急凡以為民而公家無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
興利以為耕歛補助之意也欲量諸路錢穀多少分遣
官提舉仍先自河北京東淮南三路施行有緒乃推之
[021-30b]
諸路其廣惠倉除量留給老疾貧窮人外餘並用常平
轉移法並從之時天下常平錢穀見在一千四百萬貫
石諸路各置提舉一員以朝官為之管勾一員京官為
之或共置二員開封府界一員凡四十一人
  按青苖錢所以為民害者三曰徴錢也取息也抑
  配也今觀條例司所請曰隨租納斗斛如以價貴
  願納錢者聽則未嘗專欲徴錢也曰凡以為民公
  家無利其入則未嘗取息也曰願給者聽則未嘗
[021-31a]
  抑配也盖建請之初姑為此美言以惑上聽而厭
  衆論而施行之際實則不然也
 初王安石欲行青苖法條例司檢詳文字蘇轍曰以
 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非為利然出納之際吏縁為
 姦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非理費用及其
 納錢雖富民不免違限如此則鞭笞必用州縣多事
 矣唐劉晏掌國計未嘗有所假貸有尤之者晏曰使
 民僥倖得錢非國之福使吏倚法督責非民之便吾
[021-31b]
 雖未嘗貸而四方豐凶貴賤知之未嘗逾時有賤則
 糴有貴必糶以此四方無甚貴甚賤之病安用貸為
 晏之言則漢常平法耳今推行此法晏之功可立俟
 也安石乃止㑹河北轉運司幹當公事召議事奏乞
 度牒數千道為本錢於陜西轉運司行青苖法春散
 秋歛與安石意合請施之河北安石遂行之四方蘇
 轍以議不合罷
熙寧二年帝閲羣臣奏以儀鸞司官孫思道言坐倉事
[021-32a]
善之坐倉者以諸軍餘糧願糶入官者計價支錢復儲
其米於倉也詔條例司條例以聞條例司請如嘉祐附
令敷坐倉故事行之
 曽公亮謂支米有量數不同難以立價帝曰家各有
 斗人自知其所得之多寡雖定價庸何傷然此法第
 以䘏軍班防監人可也安石曰誠然今立價自一千
 至六百過此則軍人自糶與民間所定價亦適平更
 増數錢未至傷民價錢賤於所定則軍人受患矣帝
[021-32b]
 曰善而司馬光恐其動衆因經筵進對為帝言之呂
 惠卿曰諸軍糶石米止得八百募其願以一千糶之
 何以致動衆王珪亦曰外郡用錢四十可致斗米至
 京師今京師乏錢支用錢百坐倉糴一斗此極非計
 異日帝又謂執政坐倉糴米何如珪等皆起對曰坐
 倉甚不便朝廷近罷之甚善帝曰未嘗也光曰坐倉
 之法盖因小郡乏米而庫有餘錢故反就軍人糴米
 以給次月之糧出於一時之急計耳今京師有七年
[021-33a]
 之儲而府庫無錢更糴軍人之米使積久陳腐其為
 利害非臣所知也惠卿曰今京師坐倉得米百萬石
 則減東南嵗漕百萬石轉易為錢以供京師何患無
 錢光曰臣聞江淮之南民間乏錢謂之錢荒而土宜
 粳稻彼人食之不盡若官不糴取以供京師發泄必
 甚賤傷農矣且民有米而官不用米民無錢而官必
 使之出錢豈通財利民之道乎
元符以後又有低價抑糴之弊詔禁之
[021-33b]
三年詔青苖錢不許抑配令諸路提㸃刑獄官體量覺
察禁止敢沮遏願請者按罰亦如之
 初勅㫖放青苖並聽從便而提舉司務以多散為功
 又民富者不願取而貧者乃欲得之即令隨户等髙
 下分配又令貧富相兼十人為保首王廣亷在河北
 第一等給十五貫第二等十貫第三等五貫第四等
 一貫五百第五等一貫民喧然以為不便而廣亷入
 奏言民間歌舞聖德㑹言者交攻朝廷不得已乃降
[021-34a]
 是詔
 判大名府韓琦言詳熙寧二年詔書務在優民不使
 兼并乗其急以邀倍息皆以為民公家無所利其入
 今乃鄉村自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錢貫陌三等以上
 更許増數坊郭有物業抵當者依青苖例支借且鄉
 村三等并坊郭有物業户乃從來兼并之家也今皆
 多得借錢每借一千令納一千三百則是官放息錢
 與初抑兼并濟困乏之意絶相違戾欲民信服不可
[021-34b]
 得也且愚民一時借請則甚易納則甚難故自制下
 以來官吏惶惑皆謂若不抑散則上户必不願請下
 户與無業客户或願請而將來必難催納將來必有
 行刑督索及勒干係書手典押耆户長同保人等均
 賠之患朝廷若謂陜西嘗放青苖錢官有所得而民
 以為便此乃轉運司因軍儲有闕適自冬涉春雨雪
 及時麥苖滋盛決見成熟行於一時可也今乃差官
 置司以為每嵗常行之法而取利三分豈陜西權宜
[021-35a]
 之比哉上乃出𤦺奏示執政曰琦真忠臣朕始謂利
 民不意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有青苗而使者强
 與之乎王安石勃然曰茍從所欲雖坊郭何害因難
 𤦺奏曰陛下修常平法所以助民至於收息亦周公
 遺法也上終以𤦺説為疑與安石問難安石翌日遂
 稱疾不出上諭執政罷青苖法曽公亮陳升之即欲
 奉詔趙抃獨欲俟安石出令自罷之連日不决上更
 以為疑安石再視事入謝上勞問曰青苖法朕誠為
[021-35b]
 衆論所惑今思此事一無所害極不過失陷少錢物
 耳何足恤安石曰但力行之勿令小人故意壞法如
 預買紬絹行之已久亦何嘗失陷錢物安石既視事
 持之益堅人言不能入矣初安石在告曽公亮陳升
 之等舉行前詔乃刪去毋得抑遏不散之語安石復
 視事志氣愈悍乃面責曽公亮等公亮不能抗
 右諫議大夫司馬光言彼言青苖錢不便者大率但
 知所遣使者或年少位卑倚勢作威陵轢州縣搔擾
[021-36a]
 百姓止論今日之害耳臣所憂乃在十年之後非今
 日也夫民之所以有貧富者由其材性愚智不同富
 者智識差長憂深思逺寧勞筋骨惡衣菲食終不肯
 取債於人故其家常有贏餘而不至狼狽也貧者啙
 窳偷生不為逺慮一醉日富無復贏餘急則取債於
 人積不能償至於鬻妻賣子凍餒填溝壑而不知自
 悔也是以富者常借貸貧民以自饒而貧者常假貸
 富民以自存雖苦樂不均然猶彼此相資以保其生
[021-36b]
 今縣官乃自出息錢以春秋貸民民之富者皆不願
 取貧者乃欲得之提舉官欲以多散為功故不問民
 之貧富各隨户等抑配與之富者與債仍多貧者與
 債差少多者至十五緡少者不減千錢州縣官吏恐
 以逋欠為負必令貧富相兼共為保甲仍以富者為
 之魁首貧者得錢隨手皆盡將來粟麥小有不登二
 税且不能輸况於息錢固不能償吏督之急則散而
 之四方富者不去則獨償數家所負力竭不逮則官
[021-37a]
 必為之倚閣春債未了秋債復來歴年浸深債負益
 重或值凶年則流轉死亡幸而豐稔則州縣之吏並
 催積年所負之債是使百姓無有豐凶長無蘇息之
 期也貧者既盡富者亦貧臣恐十年之外富者無㡬
 何矣富者既盡若不幸國家有邊隅之警興師動衆
 凡粟帛軍須之費將誰從取之臣不知今者天下所
 散青苖錢凡幾千萬緡若民力既竭加以水旱之災
 州縣之吏果有仁心愛民者安得不為之請於朝廷
[021-37b]
 乞因郊赦而除之朝廷自祖宗以來以仁政養民豈
 可視其流亡轉死而必責其所負其勢不得不從請
 者之言也然則官錢幾千萬緡已放散而不反矣官
 錢既放散而百姓又困竭但使閭胥里長於收督之
 際有乞取之資此可以謂之善計乎且常平倉者乃
 三代聖王之遺法非獨李悝耿壽昌能為之也穀賤
 不傷農穀貴不傷民民頼其食而官收其利法之善
 者無過於此比來所以隳廢者由官吏不得其人非
[021-38a]
 法之失也今聞條例司盡以常平倉錢為青苖錢又
 以其穀換轉運司錢是欲盡壞常平專行青苖也國
 家每遇凶年供軍倉自不能足用固無羡餘以濟饑
 民所頼者只有常平倉錢穀耳今一旦盡作青苖錢
 散之向去若有豐年將以何錢平糴若有凶年將以
 何穀賙贍乎臣竊聞先帝嘗出内藏庫錢一百萬緡
 助天下常平倉作糴本前日天下常平倉錢穀共約
 一千餘萬貫石今無故盡散之他日若思常平之法
[021-38b]
 復欲收聚何時得及此數乎臣以為散青苖錢之害
 猶小而壞常平倉之害尤大也
 條例司奏專疏駁韓𤦺所言皆王安石自為之既而
 𤦺又言今䝉制置司以臣所言皆為不當看詳疏駁
 事件多刪去臣元奏要切之語曲為沮格及引周禮
 國服為息之説文其繆妄將使無復敢言其非者且
 古今異宜周禮所載不可施於今者其事非一况今
 天下田税已重又非周禮什一之法更有農具牛皮
[021-39a]
 鹽錢麯錢鞋錢之𩔖凡十餘件謂之雜錢每夏秋起
 納官中更以紬絹斛斗低估價直令民以此雜錢折
 納又每嵗散官鹽與民謂之蠶鹽折納絹帛更有預
 備收賣紬絹如此之𩔖不可悉舉皆周禮田税什一
 之外加歛之物取利己厚傷農已深奈何更引周禮
 國服為息之説謂放青苖錢乃周公太平已試之法
 此則誣汙聖典蔽惑睿明老臣不得不太息而慟哭也
 且坊郭有物力人户從來不曽見肯零糴常平倉斛
[021-39b]
 斗者此盖制置司以青苖為名欲多借錢與坊郭有
 業之人以望收利之多假稱周禮太平已試之法以
 為無都邑鄙野之限以文其曲説惟陛下深詳其妄
 翰林學士范鎮言陛下初詔云公家無所利其入今
 提舉司以户等給錢皆令出三分之息物議紛紛皆
 云自古未有天子開課塲者王安石曰鎮所言若非
 陛下略見周禮有此豈得不為愧耻
 光又言青苖錢雖不令抑勒而使者皆諷令抑配如
[021-40a]
 開封府界十七縣惟陳留姜潛張勅榜縣門及四門
 聽民自來請則給之卒無一人來請以此觀之十六
 縣恐皆不免於抑勒也
 知青州歐陽修言田野之民蠢然安知周官泉府為
 何物但見官中放債每錢一百文要二十文利耳臣
 愚以為必若使天下曉然知非為利則乞除去二分
 息但納本錢又言夏料錢於春中俵散猶是青黄不
 接之時尚有可説若秋料於五月俵散正是蠶麥成
[021-40b]
 熟人户不乏之時何名濟闕直是放債取利耳若二
 麥不熟則夏料尚欠豈宜更俵秋料錢以此而言秋
 料可罷不散中書言修擅止給青苖錢欲下問罪詔
 放罪改知蔡州 知亳州富弼亦坐論青苖移鎮
 知山隂縣陳舜愈不肯奉行移狀自劾曰方今小民
 匱乏願貸之人徃徃有之譬如孺子見飴蜜孰不染
 指爭食然父母疾止之恐其積甘生病故耆老戒其
 鄉黨父兄誨其子弟未嘗不以貸貰為不善治生今
[021-41a]
 乃官自出錢誘以便利督以威刑非王道之舉况正
 月放夏料五月放秋料而所歛亦在當月百姓得錢
 便出息輸納實無所利是使民取青苖錢乃别為一
 賦以弊之也坐謫監南康鹽酒税
七年上患俵常平官吏多違法安石曰若俵常平稍多
縣分專置一主簿令早入暮出給納役錢及常平度不
過置五百員費錢三十萬貫今嵗收息至三百萬但費
三十萬不為冗費也上從之至元祐元年罷
[021-41b]
 帝以久旱為憂翰林承㫖韓維言畿縣近日督青苖
 甚急徃徃鞭撻取足民至伐桑為薪以易錢旱災之
 際重罹此苦帝頗感悟
 著作佐郎黄顔言給納青苖錢穀乞詔州縣視年豐
 荒為給散多少毋以元散數為額
七月帝以諸路旱災常平司未能賑濟諭輔臣曰天下
常平倉若以一半散錢取息一半減價糶貴使二者如
權衡之相依不得偏重民必受賜自是詔諸路州縣據
[021-42a]
已支見在錢穀通數常留一半外方得給散
九年詔司農寺自今兩經倚閣常平錢人户更不得支
借錢斛帝謂天下常平錢穀十常七八散在民間又連
嵗災傷倚閣迨半止務多給計息為功不計督索艱難
豈惟虧失官物兼百姓被鞭撻必衆故也
十年提舉兩浙路常平言災傷累年丁口減耗凡九年
以前逃絶户已請青苖錢斛見户有合攤填者乞需豐
熟日理納外更有全甲户絶輸償不足或同甲内死絶
[021-42b]
止存一二貧户難以攤納者更乞立法從之
元豐元年詔常平倉錢穀當輸錢而願入穀若金帛者
官立中價示民物不盡其錢者足以錢錢不盡其物者
還其餘直又聽民以金帛易穀而有司少加金帛之直
凡錢穀當給若糶皆用九年詔書通取留一半之餘
六年户部言準朝㫖諸路散歛常平物可自行法至今
酌三年歛散之中數取一年為格嵗終較其増虧今以
錢糧榖帛貫石匹兩定年額散一千一百三萬七千七
[021-43a]
百七十二歛一千三百九十六萬五千四百五十九比
元豐三年散増二百一十四萬八千三百四十二歛増
一百三萬四千九百六十三四年散増三百七十九萬
九千九百六十四歛虧一百九十八萬六千五百一十
五詔三年四年散多歛少及散歛俱少處户部下提舉
司具析以聞
八年八月詔給散青苖不許抑配仍不立定額時哲宗/已即位
哲宗元祐元年二月詔提舉官累年積蓄錢榖財物盡
[021-43b]
樁作常平倉錢物委提㸃刑獄交割主管依舊常平倉

 左正言朱光庭言天下青苖錢除支俵外見在錢數
 尚多乞並用收糴可存留斛斗凡遇豐年則添價以
 糴遇嵗饑則減價以糶大饑則貸之候豐嵗輸還更
 不出息
 門下侍郎司馬光劄子言常平之法公私兩利此乃
 三代之良法也向者有因州縣闕常平糴本錢雖遇
[021-44a]
 豐嵗無錢收糴又有官吏怠慢厭糴糶之煩雖遇豐
 嵗不肯收糴又有官吏不能察知在市斛斗實價只
 信憑行人與蓄積之家通同作弊當收成之時農人
 要錢急糶之時故意小估價例令官中收糴不得盡
 入蓄積之家直至過時蓄積之家倉廪盈滿方始頓
 添價中糶入官是以農夫糶榖止得賤價官中糴榖
 常用貴價厚利皆歸蓄積之家又有官吏雖欲趂時
 收糴而縣申州州申提㸃刑獄提㸃刑獄司申司農
[021-44b]
 寺取候指揮比至回報動渉累月已至失時穀價倍
 貴是致州縣常平倉斛斗有經隔多年在市價例終
 不及元糴之價出糶不行堆積腐爛者此乃法因人
 壞非法之不善也
四月詔再立常平穀錢給歛出息之法限二月或正月
以散給一半為額民間絲麥豐熟隨夏税先納所輸之
半願併納者止出息一分
 左司諌王巖叟中丞劉摯右司諌蘇轍等交章言其
[021-45a]
 非右僕射司馬光劄子乞約束州縣抑配青苖錢曰
 先朝初散青苖本為利民故當時指揮立取人户情
 願不得抑配自後因提舉官速要近功務求多散諷
 脅州縣廢格詔書名為情願其實抑配或舉縣勾集
 或排門抄劄亦有無頼子弟謾昧尊親錢不入家亦
 有他人冒名詐請莫知為誰及至追催皆歸本户朝
 廷深知其弊故悉罷提舉官不復立額考校訪聞人
 情安便昨於四月二十六日有勅令給常平錢斛限
[021-45b]
 二月或正月只為人户欲借者及時得用又令半留
 倉庫半出給者只為所給不得輙過此數又令取人
 户情願亦不得抑配一遵前朝本意慮恐州縣不曉
 朝㫖本意將謂朝廷復欲多散青苖錢穀廣收利息
 勾集抑配督責嚴急一切如向日置提舉官時今欲
 續降指揮令諸路提㸃刑獄司告示州縣並須候人
 户自執状納保赴縣乞請常平錢穀之時方得勘㑹
 依條支給不得依前勾集抄劄強行抑配仍仰提㸃
[021-46a]
 刑獄常切覺察如有官吏以此為法騷擾者即時取
 勘施行若提㸃刑獄不切覺察委轉運安撫司覺察
 聞奏從之録黄過中中書舍人蘇軾奏曰臣伏見免
 役之法已盡革去而青苖一事乃獨因舊少加損益
 欲行紾臂徐徐月攘一雞之道熙寧之法本不許抑
 配而其害至此今雖復禁其抑配其害猶在也昔者
 州縣並行倉法而受納之際十費二三今既罷倉法
 不免乞取則十費五六必然之勢也又官吏無状於
[021-46b]
 給散之際必令酒務設鼓樂倡優或闗撲賣酒牌農
 民至有徒手而歸者但每散青苖即酒課暴増此臣
 所親見而為流涕者也二十年間因欠青苖至賣田
 宅僱妻女溺水自縊者不可勝數朝廷忍復行之與
 臣謂四月二十六日指揮以散及一半為額與熙寧
 之法初無小異而今月二十日指揮猶許人户情願
 未免於設法罔民便一時非理之私而不慮後日催
 納之患三者皆非良法相去無幾也今者已行常平
[021-47a]
 糶糴之法惠民之外官亦稍利如此足矣何用二分
 之息以賈無窮之怨臣雖至愚深為朝廷惜之欲乞
 特降指揮青苖錢斛後更不給散所有已請過者候
 豐熟日分作五年十料隨二税送納或乞聖慈念其
 累嵗出息已多自第四等以下人户並與放免庶使
 農民自此息肩亦免後世有所譏議兼近日謫降呂
 惠卿告詞云首建青苖次行助役若不盡去其法必
 致姦臣有詞流傳四方所損不細所有上件録黄臣
[021-47b]
 未敢書名行下初同知樞密院范純仁以國用不足
 建請復青苖錢四月二十六日指揮盡純仁意時司
 馬光方以疾在告不與也已而臺諌共言其非不報
 光尋具劄子乞約束抑配蘇軾又繳奏乞盡罷之光
 始大悟遂力疾入對於簾前曰近者不知是何姦邪
 勸陛下復行此事純仁失色却立不敢言青苖錢遂
 罷不復散
  按元祐初温公入相諸賢並進用革新法之病民
[021-48a]
  者如救頭然青苖助役其尤也然既曰罷青苖錢
  復行常平倉法矣未幾而復有再給散出息之令
  而其建請乃出於范忠宣雖曰温公在告不預知
  然公其時有奏乞禁抑配奏中且明及四月二十
  六日勅令給錢斛之説則非全不預知也後以臺
  諌交章論列舎人不肯書黄遂大悟而不復再行
  耳至於役法則諸賢之是熙寧而主僱募者居其
  半故差僱二者之法雜然並行免役六色之錢仍
[021-48b]
  復徴取然則諸賢雖號為革新法而青苖助役之
  是非可否胸中盖未嘗有一定之見宜熙豐之黨
  後來得以為辭也然熙寧之行青苖也既有二分
  之息提舉司復以多散為功遂立各部定額而有
  抑配之弊其行助役也既取一分之寛剰而復徴
  頭子錢民間輸錢日多而僱人給直日損遂至寛
  剰積壓此皆其極弊處至紹聖國論一變羣姦唾
  掌而起於紹述故事宜不遺餘力然考其施行之
[021-49a]
  條畫則青苖取息止於一分且不立定額抑配人
  户助役錢寛剰亦不得過一分而蠲減先於下五
  等人户則聚歛之意反不如熙寧之甚矣觀元祐
  之再行青苖復徴六色役錢則知興利之途雖君
  子不能盡窒之觀紹聖之青苖取息役錢寛剰皆
  止於一分則知言利之名雖小人亦欲少避之要
  之以常平之儲貴發賤歛以賑凶饑廣畜儲其出
  入以粟而不以金且不取息亦可以懲常平積滯
[021-49b]
  不散侵移他用之弊則青苖未嘗不可行晦菴之/説如此
  以坊塲撲買之利及量徴六色助役之錢以資僱
  役所徴不及下户不取寛剰亦可以免當役者費
  用破家之苦則助役未嘗不可行二蘇之/説如此介甫狠
  愎不能熟議緩行而當時諸賢又以決不可行之
  説激之羣憸因得以行其附㑹謀進之計推波助
  瀾無所不至故其征利毒民反出後來章蔡諸人
  之上矣紹聖紹述之事章惇為之宗主然惇元祐
[021-50a]
  時嘗言保甲保馬一日不罷則有一日害如役法
  熙寧初以僱代差行之太速故有今弊今復以差
  代僱當詳議熟講庶幾可行而限止五日其弊將
  益甚矣其説不惟切中元祐之病亦且深知熙豐
  之非然則後來之所以攘臂稱首者正張商英所
  謂熱荒要做官而民間之利病法度之是非未嘗
  不了然胸中也其姦人之雄與
紹聖二年户部尚書蔡京乞下有司檢㑹熙寧元豐青
[021-50b]
苖條約參酌増損立為定制淮南轉運副使莊公岳言
自元祐罷提舉官錢穀為他司侵借所存無幾欲乞追
還向所侵借令當職官依限給散以濟乏闕隨夏秋税
償納勿立定額自無抑民失財之弊 右承議郎董遵
言青苖之制乞嵗收一分之息給散本錢不限多寡各
從人願仍勿推賞其出息至寡則可以抑兼并之家賞
既不行則可以絶邀功之吏詔並送詳定重修勅令所
徽宗政和八年御筆常平歛散法利天下甚博而比年
[021-51a]
以來諸路欠闕至未及散而遽取之甚失神考制法之
意令常平司恪遵條令歛散必時違者以大不恭論
宣和五年詔州縣每嵗支俵常平錢穀多是形勢户請
求及胥吏詐冒支請令天下州縣每嵗散錢穀既畢即
揭示請人數目逾月歛之庶知為偽冒者得以陳訴
高宗建炎二年臣僚言常平和糴州縣視為文具以新
易舊法也間有損失蠧腐而未嘗問不許借貸法也間
有悉充他用而實無所儲詔委官徧行按視
[021-51b]
紹興九年宗丞鄭鬲乞以常平錢於民輸賦未畢之時
悉數和糴即詔行之上因諭宰執曰常平法不許他用
惟時賑饑取於民者還以予民也
二十八年趙令詪言州縣義倉米積欠陳腐乞出糶及
水旱災荒不拘檢放及七分便許賑濟沈該奏在法義
倉止許賑濟若出糴恐失初意乃令量糶三之一樁收
價錢次年收糴撥還
孝宗乾道八年知台州唐仲友言鰥寡孤獨老幼疾病
[021-52a]
之人乞依乾道九年依例取撥常平義倉賑給上命以
常平米低價出糶以義倉米賑濟
寧宗慶元四年臣僚言州縣受納苖米於法義倉米合
於當日支撥而因循於州用不復撥還人户納苖稍及
分數例多折納價錢其帯義倉錢並不許撥此因納苖
而失陷義倉也至如紹興府人户就行在省倉送納湖
田米其合納義倉多不催理此因湖田納米而失陷也
如淮浙鹽亭户納鹽以折二税其合納義倉多是不曽
[021-52b]
拘催此因納鹽而失陷也常平失於兑換因致陳損此
倉庾陳腐之弊也常平米止許逓留一年/以新納秋苖換易支遣常平專法主
管官替移無拖欠失陷方與批書離任今公然兑借陽
為自劾更不補還此州縣兑移之弊也常平和糴合專
置倉厫今州縣多因受納以收到出剰撥歸常平倉贏
落價錢此收糴官吏之弊也諸没官産業并户絶僧道
田賣到錢數及亡僧衣鉢錢法當拘入常平州縣侵漁
鮮曽撥正此出賣官産之弊也若乃吏胥之禄合於免
[021-53a]
役錢内支給而所催役錢在州則主管官應副人情在
縣佐以為公用已催之數既不以供支遣又於方塲錢
内撥支未嘗入以為出如公吏差出其本身初不請常
平錢乃詭名借請或元非差出而妄作縁故至於吏胥
自有定額今守倅視常平錢米為他司錢物吏額日増
請給日廣常平司委而不問若夫借請在法二分尅納
今或一例借欠動至數百千例不除尅此其弊不一也
倘不為之隄防懲革則儲蓄日寡荒政無備乞明詔諸
[021-53b]
路提舉常平官講求措置亟去前弊責令諸州毎季以
本州及屬縣收支常平義倉等錢米逐項細數申常平
司不得泛言都數然後參照條法逐一審訂稍有失收
失支勒令填納或有情弊必寘於法
嘉定十一年五月臣僚言頃嵗議臣有請計義倉所入
之數除負郭縣就州輸納外餘令逐縣置數自行收受
非惟革州郡侵移之弊抑亦省凶年轉般之勞曩時州
倉隨苖𢃄納同輸一鈔今正苖輸之州義倉輸之縣則
[021-54a]
輸為兩輸鈔為二鈔矣曩時䑕雀之耗蠧吏卒之需求
一切倚辦於正税而義倉不預焉今付之於縣既無正
税獨有此色耗蠧需求又不能免矣於是議臣有請令
人户義倉仍舊隨正税就便就州作一鈔輸納而州縣
復有侵移之弊臣聞紹興初臺臣嘗請通計一縣之數
截留下户苖米於本縣納開禧初議臣之請亦如之盖
截留下户之税米以補一縣之義倉其餘上户則隨正
税而輸之州州得以補償其截留下户之數州不以為
[021-54b]
怨縣得此米别項儲之以備賑濟使窮民不致於艱食
則縣不以為撓一舉而三利得此上䇿也惟是負郭之
義倉則就州輸送自如舊制至於屬縣之義倉則令丞
同主之每嵗之終令丞合諸鄉所入之數上之守貳守
貳合諸縣所入之數上之提舉常平提舉常平合一道
之數上之朝廷令丞替移必批印紙考其盈虧以議殿
最從之
  社倉
[021-55a]
淳熙八年十一月浙東提舉朱熹言乾道四年間建民
艱食熹請於府得常平米六百石請本鄉土居朝奉郎
劉如愚共任賑濟夏受粟於倉冬則加二計息以償自
後逐年歛散或遇少歉即蠲其息之半大饑即盡蠲之
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成倉厫及以元數六百石還府
見管米三千一百石以為社倉不復收息每石只收耗
米三升以故一鄉四十五里間雖遇凶年人不闕食請
以是行於司倉時陸九淵在勅令局見之歎曰社倉幾
[021-55b]
年矣有司不復掛牆壁所以逺方無知者遂編入賑恤
凡借貸者十家為甲甲推其人為之首五十甲則本/倉自擇一公平曉事者為社首正月告示社首下都
結甲其有藏匿逃軍及作過無行止人互相覺察及有/税錢衣食不闕者並不得入甲仍問人户願與不願入
甲開具一家大人若干口小兒若干口大人一石小兒/減半五嵗以下不預請甲頭加請一倍社首親自審訂
虚實取各人親手押字𩔖聚齊備齎赴本倉再自審其/無弊然後逐一排定甲頭寫上都簿明載某人借若干
石依正簿給闗與甲頭收執請榖仍分兩時支散初當/下田時次當耘耨時秋禾成熟還穀不得過八月三十
日納足穀有濕/惡不實者罰之
嘉定末真徳秀帥長沙行之然今所在州縣間有行之
[021-56a]
者皆以熹之已行者為式凶年饑嵗人多賴之然事久
而弊或主者倚公以行私或官司移用而無可給或拘
納息米而未嘗除免甚者拘催無異正賦良法美意胥
此焉失必有仁人君子以公心推而行之斯民庶乎其
有養矣
 朱子建安五夫社倉記曰予惟成周之制縣都各有
 委積以待凶荒而隋唐所謂社倉者亦近古之良法
 也今皆廢矣獨常平義倉尚有古法之遺意然皆藏
[021-56b]
 於州縣所恩不過市井惰游軰至於深山長谷力穡
 逺輸之民則雖饑餓至死而不能及也又其為法太
 密使吏之避事畏法者視民之殍而不肯發徃徃全
 其封鐍逓相傳授或至累數十年不一訾省一旦甚
 不獲已然後發之則已化為浮埃聚壤而不可食矣
 夫以國家愛民之深其慮豈不及此然而未有所改
 者豈不以里社不能皆可任之人欲一聽其所為則
 恐其計私以害公欲謹其出入同於官府則鉤校靡
[021-57a]
 密上下相遁其害又有甚於前所云者是以難之而
 有弗暇耳
 又金華社倉記曰抑凡世俗所以病乎此者不過以
 王氏之青苖為説耳以予觀於前賢之論而以今日
 之事騐之則青苖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為不善也
 但其給之也以金而不以穀其處之也以縣而不以
 鄉其職之也以官吏而不以鄉人士君子其行之也
 以聚歛亟疾之意而不以慘怛忠厚之心是以王氏
[021-57b]
 能行之於一邑而不能行之於天下子程子嘗極論
 之而卒不免悔其已甚而有激也
高宗紹興間於江浙湖南博糴博糴極邊糧草毎嵗自/三司抛數下庫務先封
樁緊便鈔然後召人入糴也所謂緊便鈔謂/水路緊便處緊便鈔謂上三山塲𣙜務也多者給官
誥少者給度牒於是或以鈔引數多不售而吏縁為姦
人情大擾於是減損其價勸誘富實積粟之家不拘官
户編户至於斗面加擡有禁專斗乞取有禁凡朝廷降
金銀錢帛和糴而州縣阻節不即支還者有罰
[021-58a]
四川有對糴米謂如税户甲家當輸百石則又科糴百
石所輸倍於正税皆軍興後科配也
紹興八年侍御史蕭振言經制司糴米一例抛降數目
如此則諸州不免抛下諸縣科與百姓年例又添一番
科率經制一司張官置吏止為收糴一事如何抛與諸
州乞别選官置塲收糴從之
十五年詔禁州縣減尅價錢横歛脚費如盤量出剰監
官計剰數科罪
[021-58b]
十八年户部奏免和糴而命三總領置塲糴之
孝宗乾道三年詔州縣只以本錢坐倉收糴毋得強配
於民
四年糴本不給度牒闗引只降㑹子品搭錢糧每石價
錢二貫五百文又令人户自行量槩 凡江西湖南民
間不便於闗子令兩路繳回
淳熙四年詔四川旱傷處免糴上諭執政曰聞總司糴
米皆散在諸處萬一軍興而屯駐處無米臨時豈不悞
[021-59a]
事大抵賑糶米可嵗循環以備凶荒樁積米須留於要
害屯軍所在庶幾軍民皆便
 
 
 
 
 
 
[021-59b]
 
 
 
 
 
 
 
 文獻通考卷二十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