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文獻通考 > 文獻通考 卷三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獻通考卷三
  鄱 陽 馬 端 臨 貴 與 著
 田賦考三
  歴代田賦之制
元宗開元八年頒庸調法於天下
 是時天下戸未嘗升降監察御史宇文融獻策括籍
 外羡田逃戸自占者給復五年每丁稅錢千五百以
[003-1b]
 攝御史分行括實陽翟尉皇甫憬上書言其不可帝
 方任融乃貶憬為盈川尉諸道所括得客戸八十餘
 萬田亦稱是州縣希㫖張虛數以正田為羡編戸為
 客歲終籍錢數百萬緡
  沙隨程氏曰按唐令文授田毎年十月一日里正
  預造簿縣令總集應退應授之人對共給授謂如
  里正管百丁田萬畝立法之意欲百家仰事俯育
  不致困乏耳因制租調以祿君子而養民之意為
[003-2a]
  多律文脫戸者有禁漏口者有禁浮浪者有禁占
  田違限者有禁官司應授田而不授應課農桑而
  不課者有禁但使後世謹守高祖太宗之法其為
  治豈易量哉中間法度廢弛凡史臣所記時弊皆
  州縣不舉行法度耳時天下有户八百萬而浮客
  乃至八十萬此融之論所以立也使融檢括剰田
  以授客戸責成守令不收限外之賦雖古之賢臣
  何以加諸雖有不善其振業小民審修舊法所得
[003-2b]
  多矣故杜佑作理道要訣稱融之功當是時姚崇
  宋璟張九齡輩皆在豈雷同黙黙者耶故唐人後
  亦思之然陸贄稱租調法曰不校閱而衆寡可知
  是故一丁之授田决不可令輸兩丁之賦非若兩
  稅鄉司能開闔走弄於其間也史臣曰州縣希融
  㫖空張其數務多其獲蓋與陸贄之說背馳豈史
  臣未稽其實邪
開元十六年詔每三歲以九等定籍
[003-3a]
 先是揚州租調以錢嶺南以米安南以絲益州以羅
 紬綾絹供春綵因詔江南以布代租凡庸調租資課
 皆任土所宜以江淮轉輸有河洛之艱而闗中蠶桑
 少菽麥常賤乃命庸調資課皆以米凶年樂輸布絹
 者從之河南北不通運州租皆以絹代闗中庸課詔
 度支減轉運
天寳五載詔貧不能自濟者每鄉免三十丁租庸
天寳中應受田一千四百三十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頃
[003-3b]
十三畝
  按十四年有戸八百九十萬餘計定墾之數每戸
  合得一頃六十餘畝至建中初分遣黜陟使按比
  墾田田數都得百十餘萬畝
代宗寳應元年租庸使元載以江淮雖經兵荒其民比
諸道猶有貲產乃按籍舉八年租調之違負及逋逃者
計其大數而徴之擇豪吏為縣令而督之不問負之有
無貲之高下察民有粟帛者發徒圍之籍其所有而中
[003-4a]
分之甚者十取八九謂之白著有不服者嚴刑以威之
民有蓄穀十斛者則重足以待命或相聚山林為羣盗
縣不能制盗袁晁起浙東攻䧟諸郡衆近/二十萬經二年李光弼討平之
廣德元年詔一戸三丁者免一丁庸稅地稅依舊凡畝
稅二升男子二十五為成丁五十五為老以優民
大歴元年詔天下苖一畝稅錢十五市輕貨給百官手
力課以國用急不及秋苖方青則徴之號青苖錢又有
地頭錢畝二十通名青苖錢 又詔上都秋稅分二等
[003-4b]
上等畝稅一斗下等六升荒田畝稅二升五年始定法
夏上田畝稅六升下田畝四升秋上田畝稅五升下田
畝三升荒田如此青苖錢畝加一倍而地頭錢不在焉
大歴四年勅天下及王公以下今後宜凖度支長行㫖
條每年稅錢上上戸四千文上中戸三千五百上下戸
三千中上戸二千五百中中戸二千中下戸千五百下
上戸一千下中戸七百下下戸五百文其見任官一品
凖上上户稅九品凖下下户稅餘品並凖此依戸等稅
[003-5a]
若一戸數處任官亦每處依品納稅其内外官仍據正
員及占額内闕者稅其試及同正員文武官不在稅限
百姓有邸店行舖及爐冶應准式合加本戸二等稅者
依此税數勘責徴納其寄莊戸准舊例從八等户稅寄
住戸從九等戸稅比𩔖百姓事從不均宜遞加一等稅
其諸色浮客及權時寄住田者無問有官無官亦在所
為兩等收稅稍殷有者准八等戸稅餘准九等户稅如
數處有莊田亦每處稅諸道將士莊田旣緣防禦勤勞
[003-5b]
不可同百姓例並從九等輸稅
  按以錢輸稅而不以穀帛以資力定稅而不問身
  丁人皆以為行兩稅以後之弊今觀此則由來久
  矣
徳宗時楊炎為相遂作兩稅法夏輸無過六月秋輸無
過十一月置兩稅使以總之凡百役之費先度其數而
賦於人量出制入戸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
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度
[003-6a]
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其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
廢其田畝之稅以大歴十四年墾田之數為定而均收
之遣黜陟使按諸道丁產等級免鰥寡惸獨不濟者敢
加斂以枉法論舊户三百八十萬五千使者按得主戸
三百八十萬客戸三十萬天下之民不土斷而地著不
更版籍而得其虛實歲斂錢二千五十餘萬緡米四百
萬斛以供外錢九百五十餘萬緡米千六百餘萬斛以
供京師天下便之
[003-6b]
 租庸調法以人丁為本開元後久不為版籍法度廢
 弊丁口轉死田畝換易貧富升降悉非向時而戸部
 歲以空文上之又戍邊者蠲其租庸六歲免歸元宗
 事夷狄戍者多死邊將諱不以聞故貫籍不除天寳
 中王鉷為戸口使務聚斂以其籍存而丁不在是隱
 課不出乃按舊籍除當免者積三十年責其租庸人
 苦無告法遂大弊至徳後天下兵起人口凋耗版圖
 空虛賦斂之司莫相統攝紀綱大壞王賦所入無㡬
[003-7a]
 科斂凡數百名廢者不削重者不去吏因其苛蠶食
 於人富人多丁者以宦學釋老得免貧人無所入則
 丁存故課免於上而賦增於下是以天下殘瘁蕩為
 浮人鄉居土著者百不四五炎疾其弊乃請為兩稅
 法以一其制議者以為租庸調高祖太宗之法不可
 輕改而帝方任炎乃行之自是吏姦無所容輕重之
 權始歸朝廷矣
  沙隨程氏曰開元中豪弱相併宇文融修舊法收
[003-7b]
  羡田以招徠浮戸而分業之今炎創以新意而兼
  并者不復追正貧弱者不復田業姑定額取稅而
  已始與孟子之論悖而史臣詆融而稱炎可謂淺
  近矣贊稱融取隱户剩田以中主欲夫隱戸而不
  出剩田而不取則高祖太宗之法廢矣流亡浮寄
  者何以振業之乎使賢者當炎之地宜用融之善
  以修舊法以革時弊去融之不善務為簡易責成
  守令而不收籍外之稅俾高祖太宗之法弊而復
[003-8a]
  新戸口旣增租調自廣此陸贄之論諄復而發者
  如斯而已也且天寳盛時戸八百餘萬兵亂之後
  至是三百餘萬既曰土著者百無四五是主戸十
  五餘萬浮客二百八十餘萬也宜無是理既不復
  授田雖以見居為簿何益乎
  按宇文融楊炎皆以革弊自任融則守高祖太宗
  之法炎則變高祖太宗之法然融守法而人病之
  則以其逼脅州縣妄增逃羡以為功也炎變法而
[003-8b]
  人安之則以其隨順人情姑視貧富以制賦也融
  當承平之時簿書尚可稽考乃不能為熟議緩行
  之規炎當離亂之後版籍既已隳廢故不容不為
  權時施宜之舉今必優融而劣炎則為不當於事
  情矣
建中三年詔增天下稅錢每緡二百朱滔王武俊田悅
合縱而叛國用不給淮南節度使陳少游增其本道稅
錢因詔天下皆增之
[003-9a]
貞元八年劍南節度使韋臯又增稅十二以增給官吏
貞元四年詔天下兩稅審等第高下三年一定戸
自初定兩稅貨重錢輕乃計錢而輸綾絹既而物價愈
下所納愈多絹疋為錢三千二百其後一疋為錢一千
六百輸一者過二雖賦不增舊而民愈困矣度支以稅
物頒諸司皆折本價為虛估給之而繆以濫惡督州縣
剝價謂之増納復有進奉宣索之名改科役曰召雇率
配曰和市以巧避微文比大歴之數再倍又癘疫水旱
[003-9b]
戸口減耗刺史析戸張虛數以寛責逃死闕稅取於居
者一室空而四隣亦盡戸版不緝無浮游之禁州縣行
小恵以傾誘隣境新收者優假之唯安居不遷之民賦
役日重
 帝以問宰相陸贄贄上疏請釐革其甚害者大畧有
 六其一曰國家賦役之法曰租曰調曰庸其取法逺
 其斂財均其域人固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
 則有庸天下法制均一雖轉徙莫容其姦故人無搖
[003-10a]
 心天寳之季海内波蕩版圖隳於避地賦法壞於奉
 軍賦役舊法行之百年人以為便兵興供億不常誅
 求隳制此時弊非法弊也時有弊而未理法無弊而
 已更兩稅新制竭耗編甿日日滋甚陛下初即位宜
 損上益下嗇用節財而摘郡邑驗簿書州取大歴中
 一年科率多者為兩稅定法此總無名之暴賦而立
 常規也夫財之所生必因人力兩稅以資產為宗不
 以丁身為本資產少者稅輕多者稅重不知有藏於
[003-10b]
 襟懷囊篋物貴而人莫窺者有塲圃囷倉直輕而衆
 以為富者有流通蕃息之貨數寡而日收其贏者有
 廬舍器用價高而終歲利寡者計估算緡失平長偽
 挾輕費轉徙者脫徭稅敦本業者因歛求此誘之為
 姦敺之避役也今徭賦輕重相百而以舊為凖重處
 流亡益多輕處歸附益衆有流亡則攤出已重者愈
 重有歸附則散出已輕者愈輕人嬰其弊願詔有司
 與宰相量年支有不急者罷之廣費者節之軍興加
[003-11a]
 稅諸道權宜所增皆可停稅物估賈宜視月平至京
 與色樣符者不得虛稱折估有濫惡罪官吏勿督百
 姓每道以知兩稅判官一人與度支參計戸數量土
 地沃瘠物產多少為二等州等下者配錢少高者配
 錢多不變法而逋逃漸息矣其二曰播殖非力不成
 故先王定賦以布麻繒纊百穀勉人功也又懼物失
 貴賤之平交易難凖乃定貨泉以節輕重蓋為國之
 利權守之在官不以任下然則穀帛人所為也錢貨
[003-11b]
 官所為也人所為者租稅取焉官所為者賦斂捨焉
 國朝著令租出穀庸出絹調出繒纊布麻曷嘗禁人
 鑄錢而以錢為賦今兩稅效算緡之末法估資產為
 差以錢穀定稅折供雜物歲目頗殊所供非所業所
 業非所供增價以市所無減價以貨所有耕織之力
 有限而物價貴賤無常初定兩稅萬錢為絹三疋價
 貴而數不多及給軍裝計數不計價此稅少國用不
 充也近者萬錢為絹六疋價賤而數加計口蠶織不
[003-12a]
 殊而所輸倍此供稅多而人力不給也宜令有司復
 初定兩稅之歲絹布疋估為布帛之數復庸調舊制
 隨土所宜各修家技物甚賤所出不加物甚貴所入
 不減且經費所資在錢者獨月俸資課以錢數多少
 給布廣鑄而禁用銅器則錢不乏有糴鹽以入直𣙜
 酒以納資何慮無所給哉其三曰亷使奏吏之能者
 有四科一曰戸口增加二曰田野墾闢三曰稅錢長
 數四曰率辦先期夫貴戸口增加詭情以誘姦浮苛
[003-12b]
 法以析親族所誘者將議薄征則遽散所析者不勝
 重稅則又亡有州縣破傷之病貴田野墾闢然農夫
 不增而墾田欲廣誘以墾殖荒田限年免租新畝雖
 闢舊畬蕪矣及至免租年滿復為汙萊有稼穯不增
 之病貴稅錢長數重困疲羸捶骨瀝髓茍媚聚歛之
 司有不恤人之病貴率辦先期作威殘人絲不容織
 粟不暇舂貧者奔迸有不恕物之病四病繇考覈不
 切事情之過驗之以實則租賦所加固有受其損者
[003-13a]
 此州若增客戸彼郡必減居人增處邀賞而稅數加
 減處懼罪而税數不降國家設考課之法非欲崇聚
 歛也宜命有司詳考課績州稅有定徭役有等覆實
 然後報戸部若人益阜實稅額有餘據戸均減十三
 為上課減二次之減一又次之若流亡多加稅見戸
 者殿亦如之民納稅以去歲輸數為常罷據額所率
 者增闢勿益租廢耕不降數定戸之際視雜產以校
 之田既有常租則不宜復入兩稅如此不督課而人
[003-13b]
 人樂耕矣其四曰明君不厚所資而害所養故先人
 事而借其暇力家給然後歛餘財今督收促廹蠶事
 方興而輸縑農功未艾而歛穀有者急賣而耗半直
 無者求假費倍定兩稅之初期約未詳屬征役多故
 率先限以收宜定稅期隨風俗時候務於紓人其五
 曰頃師旅亟興官司所儲唯給軍食凶荒不暇賑救
 人小乏則取息利大乏則鬻田廬斂穫始畢執契行
 貸饑歲室家相棄乞為奴僕猶莫之售或縊死道途
[003-14a]
 天災流行四方代有稅茶錢積戸部者宜計諸道戸
 口均之穀麥熟則平糶亦以義倉為名主以廵院時
 稔傷農則優價廣糴穀貴而止小斂則借貸循環斂
 散使聚穀幸災者無以牟大利其六曰古者百畝地
 號一夫蓋一夫授田不得過百畝欲使人不廢業田
 無曠耕今富者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依託强家為
 其私屬終歲服勞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稅京
 畿田畝稅五升而私家收租畝一石官取一私取十
[003-14b]
 穯者安得足食宜為定條限裁租價損有餘優不足
 此安富恤窮之善經不可捨也贄言雖切以讒逐事
 無施行者
 河南尹齊抗復論其弊以為陛下行兩稅課納有時
 貪暴無所容姦二十年間府庫充牣但定稅之初錢
 輕貨重故陛下以錢為稅今錢重貨輕若更有稅名
 以就其輕其利有六吏絶其姦一也人用不擾二也
 靜而獲利三也用不乏錢四也不勞而易知五也農
[003-15a]
 桑自勸六也百姓本出布帛而稅反配錢至輸時復
 取布帛更為三估計折州縣升降成姦若直定布帛
 無估可折蓋以錢為稅則人力竭而有司不之覺今
 兩稅出於農人農人所有唯布帛而已用布帛處多
 用錢處少又有鼓鑄以助國計何必取於農人哉疏
 入亦不報
  東萊呂氏曰賦役之制自禹貢始可見禹貢既定
  九州之田賦以九州之土地為九州之土貢說者
[003-15b]
  以謂有九州之土貢然後以田賦之當供者市易
  所貢之物考之於經蓋自有證何者甸服百里賦
  納總至於五百里米自五百里之外其餘四服米
  不運之京師必以所當輸者上貢於天子以此知
  當時貢賦一事所以冀州在王畿甸服之内全不
  叙土貢正緣已輸粟米以此相參考亦自有證蓋
  當時寓兵於農所謂貢賦不過郊廟賔客之奉都
  無養兵之費故取之於畿甸而足自大畧而言之
[003-16a]
  三代皆沿此制夏后氏五十而貢商人七十而助
  周人百畝而徹三代之賦畧相當周官所載九畿
  之貢而已九州之貢所謂食者半或三之一或四
  之一或以半輸王府或以三之一輸王府或以四
  之一輸王府所謂土貢未必能當貢賦之半留之
  於諸侯之國以待王室之用皆是三代經常之法
  所謂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州十有二師說者以為
  二千五百人為師亦是一時權時之役所謂經常
[003-16b]
  之役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豳詩所謂我稼既同
  上入執宫功皆是經常之役法如此用兵軍役寓
  之井賦乗馬之法無事則為農有事則征役至漢
  有所謂材官踐更過更卒更三等之制當時有干
  戈之征及至魏晉有戸調之名凡有戸者出布帛
  有田者出租賦後魏亦謂之戸調在後魏以一夫
  一婦出帛一疋在北齊則有一牀半牀之制已娶
  者則一牀未娶者則半牀當時有戸調之名然役
[003-17a]
  法尚存古制但至南北朝增三代之三日至於四
  十五日自漢至南北朝其賦役之法如此至唐高
  祖立租庸調之法承襲三代漢魏南北之制雖或
  重或輕要之規摹尚不失舊徳宗時楊炎為相以
  戸籍隱漏徴求煩多變而為兩稅之法兩稅之法
  既立三代之制皆不復見然而兩稅在徳宗一時
  之間雖號為整辦然取大歴中科徭最多以為數
  雖曰自所稅之外並不取之於民其後如間架如
[003-17b]
  借商如除陌取於民者不一楊炎所以為千古之
  罪人大抵田制雖商鞅亂之於戰國而租稅猶有
  歴代之典制惟兩稅之法立古制然後掃地要得
  復古田制不定縱得薄斂如漢文帝之復田租荀
  悅論豪民收民之資惟能惠有田之民不能恵無
  田之民田制不定雖欲復古其道無由兵制不復
  古民既出稅賦又出養兵之費上之人雖欲權減
  兵又不可不養兵制不定此意亦無由而成要之
[003-18a]
  寓兵於農賦役方始定
  按自秦廢井田之制隳什一之法任民所耕不計
  多少於是始舎地而稅人征賦二十倍於古漢高
  祖始理田租十五而稅一其後遂至三十而稅一
  皆是度田而稅之然漢時亦有稅人之法按漢高
  祖四年初為算賦注民十五以上至六十五出賦
  錢人百二十為一算七歲至十五出口賦人錢二
  十此每歲所出也然至文帝時即令丁男三歲而
[003-18b]
  一事賦四十則是算賦減其三之二且三歲方徴
  一次則成丁者一歲所賦不過十三錢有竒其賦
  甚輕至昭宣帝以後又時有減免蓋漢時官未嘗
  有授田限田之法是以豪强田連阡陌而貧弱無
  置錐之地故田稅隨占田多寡為之厚薄而人稅
  則無分貧富然所稅每歲不過十三錢有竒耳至
  魏武初平袁紹乃令田每畝輸粟四升又每戸輸
  絹二疋綿二斤則戸口之賦始重矣晉武帝又增
[003-19a]
  而為絹三疋綿三斤其賦益重然晉制男子一人
  占田七十畝女子及丁男丁女占田皆有差則出
  此戸賦者亦皆有田之人非鑿空而稅之宜其重
  於漢也自是相承戸稅皆重然至元魏而均田之
  法大行齊周隋唐因之賦稅沿革微有不同史文
  簡畧不能詳知然大槩計畝而稅之令少計戸而
  稅之令多然其時戸戸授田則雖不必履畝論稅
  只逐戸賦之則田稅在其中矣至唐始分為租庸
[003-19b]
  調田則出粟稻為租身與戸則出絹布綾綿諸物
  為庸調然口分世業每人為田一頃則亦不殊元
  魏以來之法而所謂租庸調者皆此受田一頃之
  人所出也中葉以後法制隳弛田畝之在人者不
  能禁其賣易官授田之法盡廢則向之所謂輸庸
  調者多無田之人矣乃欲按籍而徴之令其與豪
  富兼并者一例出賦可乎又况遭安史之亂丁口
  流離轉徙版籍徒有空文豈堪按以為額蓋當大
[003-20a]
  亂之後人口死徙虛耗豈復承平之舊其不可轉
  移失䧟者獨田畝耳然則視大歴十四年墾田之
  數以定兩稅之法雖非經國之遠圖乃救弊之良
  法也但立法之初不任土所宜輸其所有乃計綾
  帛而輸錢既而物價愈下所納愈多遂至輸一者
  過二重為民困此乃掊刻之吏所為非法之不善
  也陸宣公與齊抗所言固為切當然必欲復租庸
  調之法必先復口分世業之法均天下之田使貧
[003-20b]
  富等而後可若不能均田則兩稅乃不可易之法
  矣又歴代口賦皆視丁中以為厚薄然人之貧富
  不齊由來久矣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襲世資家累
  千金者乃薄賦之又有年齒已壯而身居窮約家
  無置錐者乃厚賦之豈不背繆今兩稅之法人無
  丁中以貧富為差尤為的當宣公所謂計估算緡
  失平長偽挾輕費轉徙者脫徭稅敦本業不遷者
  困歛求乃誘之為姦毆之避役此亦是有司奉行
[003-21a]
  者不明不公之過非法之弊蓋力田務本與商賈
  逐末皆足以致富雖曰逐末者易於脫免務本者
  困於徴求然所困猶富人也不猶愈於庸調之法
  不變不問貧富而一概按元籍徴之乎蓋賦稅必
  視田畝乃古今不可易之法三代之貢助徹亦只
  視田而賦之未嘗别有戸口之賦蓋雖授人以田
  而未嘗别有戸賦者三代也不授人以田而輕其
  戸賦者兩漢也因授田之名而重其戸賦田之授
[003-21b]
  否不常而賦之重者已不可復輕遂至重為民病
  則自魏至唐之中葉是也自兩稅之法行而此弊
  革矣豈可以其出於楊炎而少之乎
  又按古今戸口之數三代以前姑勿論史所載西
  漢極盛之數為孝平元始二年人戸千一百二十
  三萬三千東漢極盛之時為桓帝永壽三年戸千
  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此通典所載之數據東/漢書郡國志計戸一千
  六百七萬九百六則多通典五百/八十三萬有竒是又盛於前漢矣三國鼎峙之時
[003-22a]
  合其戸數不能滿百二十萬昔人以為纔及盛漢
  時南陽汝南兩郡之數蓋戰爭分裂戸口虛耗十
  不存一固宜其然然晉太康時九州攸同不可謂
  非承平時矣而為戸只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
  自是而南北分裂運祚短促者固難稽據姑指其
  極盛者計之則宋文帝元嘉以後戸九十萬六千
  八百有竒魏孝文遷洛之後只五百餘萬則混南
  北言之纔六百萬隋混一之後至大業二年戸八
[003-22b]
  百九十萬七千有竒唐天寳之初戸八百三十四
  萬八千有竒隋唐土地不殊兩漢而戸口極盛之
  時纔及其三之二何也蓋兩漢時戸賦輕故當時
  郡國所上戸口版籍其數必實自魏晉以來戸口
  之賦頓重則版籍容有隱漏不實固其勢也南北
  分裂之時版籍尤為不明或稱僑寄或冒勲閥或
  以三五十戸為一戸茍避科役是以戸數彌少隋
  唐混一之後生齒宜日富休養生息莫如開皇貞
[003-23a]
  觀之間考覈之詳莫如天寳而戸數終不能大盛
  且天寳十四載所上戸總八百九十一萬四千七
  百九而不課戸至有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夫
  不課者鰥寡廢疾奴婢及品官有䕃者皆是也然
  天下戸口豈容鰥寡廢疾品官居其三之一有竒
  乎是必有說矣然則以戸口定賦非特不能均貧
  富而適以長姦偽矣又按漢元始時定墾田八百
  二十七萬五千三十六頃計每戸合得田六十七
[003-23b]
  畝百四十六歩有竒隋開皇時墾田千九百四十
  萬四千二百六十七頃計每戸合得田二頃有餘
  夫均此宇宙也田日加於前戸日削於舊何也蓋
  一定而不可易者田也是以亂離之後容有荒蕪
  而頃畝猶在可損可益者戸也是以虛耗之餘並
  緣為弊而版籍難憑杜氏通典以為我國家自武
  徳初至天寳末凡百三十八年可以比崇漢室而
  人戸纔比於隋氏蓋有司不以經國馭遠為意法
[003-24a]
  令不行所在隱漏之甚其說是矣然不知庸調之
  征愈增則戸口之數愈滅乃魏晉以來之通病不
  特唐為然也漢之時戸口之賦本輕至孝宣時又
  行蠲減且令流徙者復其賦故膠東相王成遂偽
  上流民自占者八萬餘口以徼顯賞若如魏晉以
  後之戸賦則一郡豈敢偽占八萬口以貽無窮之
  逋負乎 陸宣公又言先王制賦入必以丁夫為
  本無求於力分之外無貸於力分之内故不以務
[003-24b]
  穯增其稅不以輟稼減其租則播種多不以殖產
  厚其征不以流寓免其調則地著固不以飾勵重
  其役不以窳怠蠲其庸則功力勤如是故人安其
  居盡其力此雖名言然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均是
  人也而才藝有智愚之不同均營生也而時運有
  屯亨之或異蓋有起窮約而能自致千金其餘力
  且足以及他人者亦有䝉故業而不能保一簪一
  身猶以為累者雖聖人不能比而同之也然則以
[003-25a]
  田定賦以家之厚薄為科斂之輕重雖非盛世事
  而救時之策不容不然未宜遽非也
 貞元三年時歲事豐稔上因畋入民趙光竒家問百
 姓樂乎對曰不樂上曰時豐何故不樂對曰詔令不
 信前云兩稅之外悉無他徭今非稅而誅求者殆過
 於稅詔書優恤徒空文耳 憲宗末年度支鹽鐵與
 諸道貢獻尤甚有助軍及平賊賀禮上尊號賀物穆
 宗即位一切罷之兩稅外加率一錢以枉法贓論然
[003-25b]
 務姑息賞賜諸軍不可勝紀用不能節
自建中定兩稅而物輕錢重民以為患至穆宗時四十
年當時為絹二疋半者為八疋大率加三倍豪家大商
積錢以逐輕重故農人日困末業日增帝亦以貨輕錢
重民困而用不充詔百官議革其弊議者多請重挾銅
之律戸部尚書楊於陵言大歴以前淄青太原魏博雜
鉛鐵以通時用嶺南雜以金銀丹砂象齒今一用泉貨
故錢不足今宜使天下兩稅榷酒鹽利上供及留州送
[003-26a]
使錢悉輸以布帛穀粟則人寛於所求然後出内府之
積收市㕓之滯廣山鑄之數限邊裔之出禁私家之積
則貨日重而錢日輕矣宰相善其議由是兩稅上供留
州皆易以布帛絲纊租庸課調不計錢而納布帛惟鹽
酒本以𣙜率計錢與兩稅異不可去錢
 時貨輕錢重與留州送使所在長吏又降省估使就
 實估以自封殖而重賦於人裴垍為相奏請天下留
 州送使物一切令就省估其所在觀察使仍以其所
[003-26b]
 莅之郡租賦自給若不足方許徴於支郡其諸州送
 使額變為上供故疲人稍息肩
㑹昌元年勅今後州縣所徴科斛斗一切依額為定不
得隨年檢責數外如有荒閑陂澤山原百姓有人力能
墾闢耕種州縣不得輙問所收苖子五年不在稅限五
年之外依例納稅於一鄉之中先填貧戸欠闕如無欠
闕則均減衆戸合徴斛斗但令不失元額不得隨田加
率仍委本道觀察使每年收成之時具管内墾田頃畝
[003-27a]
及合徴科斗數分析聞奏數外有剩納人戸斛斗刺史
以下重加懲貶
大中二年制諸州府縣等納稅祗合先差優長戸車牛
近者多是權要富豪悉請留縣輸納致使貧單之人却
須雇脚搬載今後其留縣並須先饒貧下不支濟戸如
有違越官吏重加科殿
四年制百姓兩稅之外不許分外更有差率委御史臺
糾察其所徴兩稅疋叚等物並留州留使錢物納疋叚
[003-27b]
虛實估價及見錢從前皆有定制如聞近日或有於虛
估疋叚數内實徴估物及其間分數亦不盡依勅條宜
委長吏郡守如有違越必議科懲又青苖兩稅本繫田
土地既屬人稅合隨去從前赦令累有申明豪富之家
尚不恭守以後州縣覺察如有此比須議痛懲地勒還
主不理價直
  按兩稅不徴粟帛而徴錢吏得為姦以病民穆宗
  時嘗復舊制徴粟帛矣今復有此令豈又嘗變易
[003-28a]
  邪計貨徴錢必有估直而估乃有虛實之異舞文
  如此今禁其於定制外多科固不若仍復粟帛之
  徴則自不能多求於定數之外也
昭宗末諸道多不上供惟山南東道節度使趙匡凝與
其弟荆南留後匡明委輸不絶詳見國/用門
光啓三年張全義為河南尹初東都經黄巢之亂遺民
聚為三城以相保繼以秦宗權孫儒殘暴僅存壞垣而
已全義初至白骨蔽地荆棘彌望居民不滿百戸全義
[003-28b]
麾下纔百餘人乃於麾下選可使者十八人命曰屯將
人給一旗一榜於舊十八縣中令招農戸自耕種流民
漸歸又選可使者十八人命曰屯副民之來者綏撫之
除殺人者死餘但加杖無重刑無租稅歸者漸衆又選
諳書計者十八人命曰屯判官不一二年每屯戸至數
千於農隙選壯者敎之戰陣以禦冦盗闗市之賦迨於
無籍刑寛事簡遠近趨之如市五年之後諸縣戸口率
皆歸復桑麻蔚然野無曠土其勝兵大縣至七千人小
[003-29a]
縣不減二千人乃奏置令佐以治之全義明察人不能
欺為政寛簡出見田疇美者輙下馬與僚佐共觀之召
田主勞以酒食有蠶麥善收者或親至其家悉呼出老
幼賜以茶綵衣物民間言張公不喜聲伎見之未嘗笑
獨見佳麥良繭則笑耳有田荒穢者則集衆杖之或訴
以乏人牛則召隣里責之曰彼誠乏人牛何不助之由
是隣里有無相助比戸有積蓄在洛四十年遂成富庶
  按唐末盗賊之亂振古所未有洛陽四戰之地受
[003-29b]
  禍尤酷全義本出群盜乃能勸農力本生聚教誨
  使荒墟為富實觀其規畫雖五季之君號為有志
  於民者所不如也賢哉
後唐莊宗即位推恩天下除百姓田租放諸場務課利
欠負者而租庸使孔謙悉違詔督理更制括田竿尺盡
率州使公廨錢天下怨苦民多流亡租稅日少
  容齋洪氏隨筆曰朱梁之惡最為歐陽公五代史
  記所斥詈然輕賦一事舊史取之而新書不為拈
[003-30a]
  出其語云梁祖之開國也屬黄巢大亂之餘以夷
  門一鎭外嚴𤇺候内辟汙萊厲以耕桑薄其租賦
  士雖苦戰民則樂輸二紀之間俄成霸業及末帝
  與莊宗對壘於河上河南之民雖困於輦運亦未
  至流亡其義無他蓋賦歛輕而邱園可戀也及莊
  宗平定梁室任吏人孔謙為租庸使峻法以剝下
  厚歛以奉上民產雖竭軍食尚虧加以兵革因以
  饑饉不三四年以致顚隕其義無他蓋賦役重而
[003-30b]
  寰區失望故也予以事考之此論誠然有國家者
  之龜鑑也資治通鑑亦不載此一節
 吳徐知誥為淮南帥以宋齊邱為謀主先是吳有丁
 口錢又計畝輸錢民甚病之齊邱以為錢非耕桑所
 得使民輸錢是教之棄本逐末也請蠲人口錢自餘
 稅悉收穀帛紬絹疋直千錢者稅三十知誥從之由
 是曠土盡闢國以富强
  容齋洪氏隨筆曰自用兵以來民間以見錢紐納
[003-31a]
  稅直既為不堪然於其中所謂和買折帛尤為名
  不正而歛最重偶閲大中祥符間太常博士許載
  著呉唐拾遺錄所載多諸書未有者其勸農桑一
  篇正云吳順義年中差官興販簿定租稅厥田上
  上者每一頃稅錢二貫一百文中田一頃稅錢一
  貫八百下田一頃千五百皆足陌見錢如見錢不
  足許依市價折以金銀並計丁口課調亦科錢宋
  齊邱時為員外郎上策乞虛擡時價而折紬絹綿
[003-31b]
  本色曰江淮之地唐季以來戰爭之所今兵革乍
  息黎甿始安而必率以見錢折以金銀此非民耕
  鑿可得也必興販以求之是為教民棄本逐末耳
  是時絹每疋市價五百文紬六百文綿每兩十五
  文齊邱請絹每疋擡為一貫七百紬為二貫四百
  綿為四十文皆足錢丁口課調亦請蠲除朝議喧
  然沮之謂虧損官錢萬數不少齊邱致書於徐知
  誥曰明公總百官理大國督民見錢與金銀求國
[003-32a]
  富庶所謂擁篲救火撓水求清欲火減水清可得
  乎知誥得書曰此勸農上策也即行之自是不十
  年間野無閑田桑無隙地自呉變唐自唐歸宋民
  到於今受其賜齊邱之事美矣徐知誥亟聽而行
  之可謂賢輔相而九國志齊邱𫝊中略不書資治
  通鑑亦佚此事今之君子為國唯知浚民以益利
  豈不有於偏閏之臣乎
同光三年勅魏府小菉豆稅每畝減收三升城内店宅
[003-32b]
園圃比來無稅頃因偽命遂有配征後來以所徴物色
添助軍装衣賜將令通濟宜示矜蠲令據𦂳慢去處於
見輸稅絲上每两作三等酌量納錢貴與充本廻圖收
市軍裝衣賜其絲永與除放
 吏部尚書李琪上疏曰臣聞古人有言穀者人之司
 命地者穀之所生人者君之所理有其穀則國力備
 定其地則人食足察其人則徭役均如此三者為國
 之急務也軒黄以前不可詳記自堯堙洪水禹作司
[003-33a]
 空於是辯九等之田收什一之稅其時戸口一千三
 百餘萬定墾田約九百二十萬頃為太平之盛及殷
 革夏命重立田制每私田十畝種公田一畝水旱同
 之亦什一之義也洎周室立井田之法大約百里之
 國提封萬井出車千乘戎馬四千匹畿内兵車萬乘
 馬四萬匹以田法論之亦什一之制也故當成康之
 時比堯舜之朝戸口更增二十餘萬非他術也蓋三
 代之前皆量入以為出計農以立軍雖逢水旱之災
[003-33b]
 而有凶荒之備降及秦漢重稅工商急闗市之征倍
 舟車之算人口既以減耗古制猶復兼行按此時戸
 口尚有一千二百餘萬墾土亦一千八百萬餘頃至
 乎三國並興兩晉之後則農夫少於軍衆戰馬多於
 耕牛供軍須奪於農糧秣馬必侵於牛草於是天下
 戸口秪有二百四十餘萬洎隋文之代與漢比崇及
 煬帝之年又三分去二唐太宗文皇帝以四夷初定
 百姓未豐延訪羣臣各陳所見惟魏徴獨勸文皇力
[003-34a]
 行王道由是輕徭薄賦不奪農時進賢良悅忠直天
 下粟斗直兩錢自貞觀至於開元將及九百萬户五
 千三百萬口墾田一千四百萬頃比之近古又多增
 加是知救人瘼者必重斂為病源料兵食者以恵能
 為軍政仲尼云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臣之此言是魏
 徴所以勸文皇也伏惟深留宸鑒如以六軍方闕未
 可輕徭兩稅之餘猶須重斂則但不以折納為事一
 切以本色輸官又不以細配為名止以正稅加納則
[003-34b]
 天下幸甚勅本朝徴科唯有兩稅至於折納比不施
 為宜依李琪所論應逐稅合納錢物斛斗及鹽錢等
 宜令租庸司指揮並準元徴本色輸納不得改更若
 合有移改即須具事由聞奏
  按同光三年是為莊宗既滅梁蜀之後驕侈自恣
  賞賚無節倉廩空虛軍民咨怨孔謙復行尅剥之
  政民力重困而國用不支將以危亡之時也然則
  琪言雖美詔勅雖再祗虛文耳以此疏叙述歴代
[003-35a]
  勸農寛征生聚之事辭簡而義備故錄之
明年以軍食不足勅河南尹預借夏秋稅民不聊生
明宗天成元年赦節文應納夏秋稅子先有省耗每斗
一升今後祗納正稅數不量省耗
二年勅率土黎甿並輸王稅逐年生計祗在春時深虞
所在之方無知之輩不自增修產業輙便攪擾鄉隣既
撓公門須嚴定制自今後凡闗論認桑土二月一日後
州縣不得受狀十月務開方許論對準格據理斷割
[003-35b]
三年勅應三京鄴都諸道州府縣村人戸自今年七月
後於夏秋田苖上每畝納麴錢五文足陌
長興二年人戸每田畝納農器錢一文五分
四年五月五日戸部奏三京鄴都諸道州府逐年所徴
夏秋稅租兼鹽麴折徴諸般錢穀等起徴條流如後
四十七處節候常早大小麥麥豌豆五月十五日起
徴八月一日納足正稅疋帛錢鞋地頭㰌麴蠶鹽及諸
色折科六月五日起徴至八月二十日納足河南府華
[003-36a]
州耀陜絳鄭孟懷陳齊棣延兖沂徐宿汝申安滑濮澶
襄均房雍許邢洺磁唐隋郢蔡同鄆魏汴潁復鄜宋亳
蒲等州 二十三處節候差晩隨本處與立兩等期限
  一十六處校晩大小麥麥豌豆六月一日起徴至
八月十五日納足正稅疋帛錢鞋地頭㰌麴蠶鹽及諸
色折科六月十日起徴至八月二十五日納足幽定鎮
滄晉隰慈密青鄧淄萊邠寧慶衍 七處節候尤晩大
小麥豌豆六月十日起徴至九月納足正稅疋帛錢鞋
[003-36b]
地㰌麴錢等六月二十日起徴九月納足并潞澤應威
塞軍大同軍振武軍 其月勑百姓今年夏苖委人戸
自供通手狀其頃畝多少五家為保委無隱漏攢連狀
送本州具帳送省州縣不得差人檢括如人隱欺許令
陳告其田並令倍徴
長興二年六月勑委諸道觀察使屬縣於每村定有力
人戸充村長與村人議有力人戸出剩田苖補貧下不
追頃畝自首者即據狀徴收有詞者即排叚檢括自今
[003-37a]
年起為定額有經災沴及逐年逋處不在此限
三年十二月三司奏諸道上供稅物充兵士衣賜不足
其天下所納斛斗及錢除支贍外請依時估折納綾羅
絹帛從之
長興九年勑天下州府受納稈草每束約一文足一百
束納枸子四莖充積年供使棗鍼一莖充稕塲院其草
并柴蒿一束其納絹絁布綾羅每疋納錢十二文足絲
綿紬線麻皮等每一十兩納耗半兩鞋毎量納錢一文
[003-37b]
足見錢每貫納七文足省庫收納上件錢物元條流見
錢每貫納二文足絲綿納子每一百兩納耗一兩其諸
色疋叚並無加耗二年勅今後諸州府所納稈草每二
十束别納加耗一束充場司耗折
潞王清㤗元年劉昫命判官鉤考窮覈積年逋欠之數
姦吏利其徴責匄取故存之昫具奏其狀且請察其可
徴者急督之必無可償者悉蠲之韓昭允極言其便乃
詔長興以前戸部及諸道逋租三百三十八萬虛煩簿
[003-38a]
籍咸蠲免勿徴貧民大悅而三司悉怨之
  致堂胡氏曰胥吏利於督租固小人常情也長民
  者士大夫也不恤百姓而以胥吏所利者為生財
  之術無窮之源則於胥吏何責焉前代著令曰凡
  言放稅者不得過四分每有水旱許訴災傷或下
  赦令盡蠲之而有司徴督如故農氓不諭乃有黃
  紙放白紙催之謡蓋不知令甲之文也是則赦令
  行一時之恩以收人心令甲著永久之制恐失財
[003-38b]
  賦隂行虐政陽行恵澤豈先王之用心哉三司吏
  不肯釋除逋負非獨其利在焉亦以在上之意吝
  於與而嚴於取也此百姓膏肓之病也明宗能蠲
  二百萬緡潞王能蠲三百萬石豈非衰亂之時盛
  德之事哉
 
 
 文獻通考卷三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