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三朝北盟會編 > 三朝北盟會編 卷九十五
[095-1a]
欽定四庫全書
 三朝北盟㑹編卷九十五
            宋 徐夢莘 撰
 靖康中帙
  起靖康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庚辰盡二十八日丁亥
二十一日庚辰大元帥行府發濟州汪伯彦日厯曰二
十一日五更初發先鋒次發前軍次發左軍次發右軍
辨色𤼵中軍乃請大元帥康王上馬幕府羣僚次第上
[095-1b]
馬保衛以進次發右軍次發後軍次發朱勝非人兵次
収後晩宿新興店王至是神意喜悦問地名曰新興店
伯彦嘗聞太平興國中北敵入邊太宗皇帝幸大名親
征方渡河有謁于馬首問其姓名曰宋㨗帝喜悦不旋
踵果有北方之㨗今大王治兵討敵行紹大統而初宿
新興天意若曰宋室中興其命維新將克繼前人之美
與夫邑號栢人里名勝母者異矣王善其説是日鄜延
帥臣張深副總管劉光世自陜州取小路徑赴大元帥
[095-2a]
府㑹合光世躬執櫜鞬望馬足遥拜王命而前問勞訖
差光世充兵馬大元帥都提舉五軍 遺史曰王發濟
州王在濟州也陕西勤王之兵惟劉光世到元帥府先
是劉光世准上間道遣使臣賫蠟封處分指揮云敵騎
圍京師仰劉光世多選馬軍赴闕是時光世以馬軍都
候為鄜延路兵馬鈐轄請于帥臣張深授步騎三千光
世請益兵不從既行中途值制置司統制杜常還歸且
言京城失守制置使錢盖以將軍馬公屯時潰兵所在
[095-2b]
焚刼聚而為㓂道路梗塞唐鄧以北皆無官守兵糧吿
絶光世乃與將官喬仲福等議見永興帥臣范致虚已
傳檄諸帥㑹兵陕郊㑹承上御札遣使臣黄深宣諭六
路大畧云金人登城斂兵不下朕已出郊親見二元帥
和議已定宜止天下勤王之兵光世曰不可以詔示衆
且速圖進發京西諸處潰兵踵至傳聞京師之事不一
衆心惶惑光世矯以蕃官山陜來自京闕乃云二聖潰
圍南幸矣乃選使臣葛宗賫封宻奏徃荆襄江浙乃統
[095-3a]
所部由虢畧入太后谷南趨張深亦改途同行㳄汝州
魯山縣聞致虚進兵千秋嶺為金人所邀王師失利光
世招集散亡而本部餘丁相繼俱來兵始及萬數軍勢
漸壯俄傳金人已立張邦昌即偽位張深召光世及諸
將議事深對將士曰諸公好事在目前以所持扇左右
倒衆莫能應徃徃偶語出异論光世乃遣使臣王黙張
景等將漢蕃弓箭手一百人騎夜半賫狀前去招安盜
賊俾深罔測光世宻諭之曰側聞康王領大元帥聚兵
[095-3b]
京東汝等當詣元帥府分明投下文而回金人既退兵
深與光世進至朱仙鎮遇黙景得元帥府劄子二道一
云仰劉光世將所統兵馬速赴大元帥府一云仰張深
將所部回興仁府即於本府駐劄深失聲惶懼光世即
辭深去以所部直至濟州時王師無有至者王大喜自
是委以心腹彈壓諸軍王發濟州光世從衛 簽書樞
宻院曹輔資政殿學士路允迪諌議大夫范宗尹奉元
祐皇后詔來趣王進發迎謁道左 大元帥府㕘道縂
[095-4a]
管趙子崧榜曉諭都城士庻大元帥㕘議東南道縂管
趙子崧奉大元帥康王劄子節制東南統兵進援王室
已至近城惟趙氏徳澤洽于民心主上仁聖節儉天
下欣戴獨以姦臣悞國再致敵人深入禍變曠古未聞
至于二聖播遷六宫九族係累天下臣子悲憤痛切肝心
糜潰況太廟無主王將兵在外是故去年主上特付大
元帥之柄於康王盖本天意康王已委副將元帥宗澤
領騎兵迎請二聖車駕又委子崧等提兵入援以圖興
[095-4b]
復升壇挿血盟于三軍千萬人惟一心誓死赴難今宰
臣身乞反正大將等上下和恊奉母后寳書遣使請迎康
王社稷有主人知所歸都城官吏軍民僧道耆老等世
受大㤙各懷忠義當金人刼請車駕及後來權宜諒其
本心必不忘趙氏各宜安居無生疑惑以待㤙撫須至
曉諭 趙子崧諭張邦昌書靖康二年四月日寳文閣
直學士朝請郎知淮寧府事大元帥㕘議兼東南道都
縂管節制諸軍趙子崧謹致書大觀文相公張公閣下
[095-5a]
子崧聞人臣委質事人義命而已見得思義見危致命
人臣之常節也議者籍籍謂閤下使金踰年日與金人
處坐視謀吾之國不能效寸長京城破隂遣人奉召兼
程至已至敵營復坐視吾之君而不能以死爭其刼請
傾危之計閣下或與聞之不然何金人曲折拒孫傳之
請卒以與閣下盖必有定論矣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天
下將以此責閤下子崧亦疑是説自聞入居禁中躬受
金冊即集大軍設壇插血專意討逆三軍之士千萬人
[095-5b]
惟一心踴躍奮迅欲得閣下而甘心焉大元帥康王以
節制見委責以再造況子崧猥在属籍義兼臣子今祖
宗之後係累以去者殆盡如子崧輩偶存若不輔大元
帥以圖興復天地祖宗實式臨之翁中丞忠義誠懇言
發涕流必欲共奬王室今既大集忠憤難遏亦可畏也
忽九日李徤陳戩持書至翁中丞有反正之意羣情猶
疑惑引馮瀛王曰公此舉由衷乎子崧獨謂殆天誘閣
下為斯舉也前所述者諒非閣下本心出於迫脅無疑
[095-6a]
閣下少年登科致位宰相必知義命之大戒傳曰有伊
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簒也伊尹猶不可而況其
下者乎閣下前日迫於敵威欲保宗廟全都城不得已
而從之今敵既逺去即有所避而歸之正以成前功豈
不本末明白哉既出至誠便當斷以不疑不可猶豫速
出居相府易服自貶親書以示于軍中哀鳴以請於帥
府使三軍曉然知閣下前日權以濟事而實不忘吾宋
也子崧等亦當按兵城下以待大元帥之命若遲疑不
[095-6b]
决則三軍必曰以天下之師誅天下之逆非子崧等所
能專也閣下老母垂年伶俜一子身將五十必不肯為
覆旋之計或謂閣下親属便當殄滅況城中萬姓皆北
則張氏何䘏哉尤而效之大元帥必不忍本道己申行
府委所在優加覆䕶亦恐要知夫轉禍為福幾不容喘
閣下其深思之迫於宗社大計肝心潰裂書不能文幸
察薄暑惟加慎眠食毋為空言以受實禍不宣子崧又
與王時雍等書靖康二年四月日寶文閣學士朝請郎淮
[095-7a]
寧府事大元帥㕘議兼東南道都總管節制諸軍趙子
崧奉書樞宻王公門下吕公中書徐公左丞馮公右丞
李公樞宻吳公樞宻莫公初夏薄暑伏惟台候萬福金
人深入侵侮暴虐振古未聞痛激肝心不能自存子崧
䝉國厚恩親覩斯變誓當以死赴難寧守孤壘四隣皆
䧟千里一空衝突攻圍乍合乍㪚者常數萬騎無三日
不至獨以赤心堅壁五月敵亦計窮而去自三月十日
詳聞大變即連趣翁公大漕與諸路大軍到此節㳄遣
[095-7b]
發入援設壇盟衆有死無二三軍之士悲憤感泣勇不
可遏大元帥康王以節制見委仍㕘幕府再造之功責
在僕等子崧義兼臣子職當縂帥誠難但已故以由衷
奉曉諸公或世家舊族或文儒致身或久廢而起或不
㳄而用既無扶危持顛之謀又無仗節死難之義强顔
忍恥坐視傾覆方且自謂佐命此與唐六臣何異而尚
未知轉禍為福可乎自古舉事但問逆順不計强弱方
金人登城諸公喪膽亡魂手持聖天子付之不能還又
[095-8a]
手持符璽再拜與人而不能死今乃偃然據宫闕出號
令文致姦言鼓惑衆聴亦何所恃哉以逆節抗大順以
羣書生當王師可深憫也區區猶藉能存都城生齒為
說不知坐致二聖北遷將誰咎邪公平日所學所言自謂
過人今日行事又何其戾也相與亡人之國稽首偽朝
居之不疑魚㳺沸鼎燕巢危幕公不自思耳前日畏死
而為不知今有生路否乎子崧節制大軍又檄陜西南
京諸道之帥四集城下志在清宫以奬王室諸公其自
[095-8b]
為計毋忽聞張公頗有反正之意殆天誘其衷若能幡
然改圖釋位自貶奉大元帥以繫人心迎還二聖以雪
大恥則脅逼之罪尚可全貸而諸公之功與迷而不返
者不可同日而語也古人權以濟事遂立殊勲惟識事
變知禍福能之今有望于諸公也善敗之途亦請自擇
言念平昔敢布腹心希示的報軍務方繁不及遍作書
幸察不宣
二十二日辛巳大元帥至单州大元帥至单州知軍州
[095-9a]
事王㬇來迎何志同趙子崧皆以兵來㑹 趙子崧奏
太后乞先下詔狀并繳申大元帥狀右子崧等縂兵赴
難恭聞元祐皇后陛下垂簾有萬世之功矣臣與三軍
將士莫不感泣窃見陛下未垂簾以前京師嘗有書肆
赦諸路繼雖收囘仍禁止在城藏本然印賣𫝊播於外
者不啻数千百本若聞二聖遷北易姓改國忠義憤發
兵革四起其間或假討逆之名窃㩀郡縣使宰臣在城
本心終不能白况其家屬在外或致疎虞所繋非一臣
[095-9b]
等伏望聖慈速下明命詔諭四方以陛下臨朝莭次遣
使奉寳迎立康王以俟復辟所有大赦候嗣君即位日
頒降庶㡬人心安帖姦宄自消以副陛下保國之隆臣
等不勝幸碩又繳申大元帥府狀曰右子崧等累具勸
進乞早正大號肆赦天下以安人心未奉俞㫖日夕震
懼深慮姦宄窃發蠭起蟻聚卒難掃除不免具奏元祐
皇后乞先下詔命不惟使四方知大王受命中興自然
安帖亦所以警張邦昌堅其誠心不致疑變子崧等愚
[095-10a]
見惟大王亟整六飛入朝九廟則一切平定繼無後患
不勝祈懇哀切之至所有奏狀録白在前謹具申大元
帥行府候王旨 李邴申大元帥府勸進狀邴等伏覩
四月初九日大元帥府檄文恭惟國家積累之乆徳澤
深厚漸漬人心一旦事出非常遂至外侮興師再犯宫
闕神都傾陷鑾輿播遷人民塗炭土分瓦裂檄書既到官吏
軍民無不悼心隕涕痛貫肌骨思欲張空拳冐白刃以
赴國家之急此非獨臣子常分亦有以見宗廟神靈社
[095-10b]
稷永逺斯民懐舊未忘愛戴之誠上天悔禍將啟中興
之運非茍然也邴等䝉被國恩或嘗列禁闈或並䝉噐
使捐軀殞首圖報萬分正在今日伏惟大王以親王之
重統元帥之權君父刼質臣民無主天下顒顒靡弗繫
心當此之際義當如何今京師僣號之臣既由彊抑必
不敢久據神器輸欵投誠當在朝夕斯民仰徯大王之
來不啻失乳孤兒瞻望所怙周人思召公愛甘棠而况
天親上皇之子皇帝之弟受服尃征位為上将民心思
[095-11a]
望豈有涯哉昔白公之亂葉公將入遇國人曰君胡不
胄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絶民望
也乃胄而進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國人望君如望歲焉
若見君面是艾也而又掩面以絶民望乃免胄而進夫
葉公以列國之賢人猶懷之如此況大王其何疑焉然
勢不可緩者今四方潰兵往往嘯聚閻瑾據黄州周徳
起金陵李育擾徐兖王鎮剽淮陽其他兵起蝟結千萬
為羣將環視而起惟翹首側耳以需天下之變若命令
[095-11b]
既通郡邑有統則必歛手歸命以求自新如命令未通
郡邑無統姦雄乗之則必盗據要害自為一方將有鼎
峙𤓰分之勢他日欲復一之豈不難哉大王随行將士
暴露風霜亦已久矣䝉犯矢石斯亦勤矣各望尺寸之
功不然師老財費乆而不召豈復可用哉區區之意謂
大王當傳檄天下凡諸路監司帥守應合申禀朝廷文
字一切權宜並申大元帥府随宜裁决行下大王宜稽
考前世攝行國事承制封拜然後奮激士氣鼓行而前
[095-12a]
一戰勝敵迎還二聖尅復之功指日可待𫝊曰日中必
篲操刀必割成敗之機間不容髪邴等不勝惶懼戰灼
延頸企望之至惟大王裁之謹具狀申兵馬大元帥府
伏乞照㑹謹狀 再申大元帥府狀右某等近于四月
二十二日専差人賫狀申大元帥府以四月十九日檄
書審知二聖鑾輿未回大王宜稽考前世攝行國事迎
還二聖以圖尅復可追今再陳其愚伏覬少加察焉方
今天下大變君父刼質儲闈近属舉之皆行惟大王一
[095-12b]
人提兵在外宗廟社稷血食所繫四海郡國號令所稟
億兆黎庶存亡所繫惟在大王此為何等時而欲遲疑回
却以辜天下之望負二聖之託哉大王若不早定竊慮
有昧于逆順之臣懷向背自全之計加之以師旅因之
以盜賊使偽命稍通非惟宗廟社稷危若綴旒大王安
所容其軀哉大王必尚疑居攝之事則某前所謂稽考
前世盖有所本矣昔成王即政未堪多難周公履天下
之籍聴天下之斷戴禮明堂位所載與九罭之詩是也
[095-13a]
成王有成人之德則復子明辟此六經之明訓也夫周
公承文武之後獨以成王幼冲然且為之今二聖未囬
天下嗷嗷靡所繫命大王以親則母弟以位則真王以
任則元帥今日之事責在大王恐大王不得而避也名
分既辨號令既行則懷忠抱義者知效命之所拱手觀
變者銷從逆之萌盗賊盤據必洗心革面不復有雄跨
割據之意師徒奔凑必爭先賈勇以赴功名之㑹天下
之勢定矣如天步既正鑾輿遂囬歸尊復辟退就藩服
[095-13b]
忠孝之道豈不兩全如金人不知悔禍遲留車駕遂欲
蕩覆我社稷泯絶我宗祧則天祐有宋必將有主主宋祀者
非王而誰某等誠以世受國㤙莫知論報參之往古騐
之當今仰揆天意俯察人事至正至順無以踰此惟大
王勇斷而决行之天下幸甚屬道塗榛梗未能趨赴行
府不勝企踵待命惶懼之至謹狀
二十三日壬午大元帥至虞城縣 大元帥早發单州
申刻次虞城縣是日西道總管王襄副總管孫昭逺以
[095-14a]
所部兵來㑹車駕進發有㫖令開封尹率父老僧道官
員舉人詣行在奉表勸進張邦昌劄子恭聞車駕自濟
州徑往南京臣等躬率百官赴行在欲今月二十五日
起𤼵前去母后節次遣人迎請
二十四日癸未大元帥至南京大元帥早發虞城申刻
至南京府治金人圍京城也屢分兵攻南京朱勝非皆
禦退之後有北道總管趙野及宣府范訥兵王淵韓世
忠皆在南京故城市全盛是日戒都統制五軍楊惟忠
[095-14b]
等警嚴以虞非常
二十五日甲申張邦昌等率百官吏是日出門員外郎
宋彦通除右文殿修撰 龍圖閣直學士知揚州許份
等狀請大元帥即位於揚州知揚州許份等狀勸請王
即位於揚州曰份等竊聞金人渡河二聖遷幸凡在臣
子孰不痛心京師士庻欲迎請大元帥大王還處闕下
此誠宗廟之靈社稷之福但中都新破上下空竭人心
危懼敵情不測道路艱棘糧餉難繼萬一不虞則内外
[095-15a]
隔絶復有前日之患份等與衆熟議皆以為揚州之地
控帶江淮城壁新修錢糧粗足若聚兵西北奉迎鑾輿
則舳艫灌輸督促而至足以饋師而又南至金陵東抵
錢塘一有緩急可以據依其為順便莫過於此伏望大
元帥大王深思長慮决定至計即日御衆治廣陵份等
謹當戮力恊心以佐大事若或已暫還闕撫定京師亦
當以少俟按堵亟復東下份等不勝激切延望之至母
后詔令備車駕法仗等赴南京迎請百司庻務分半以
[095-15b]
去大元帥康王謁太祖廟王詣鴻慶宫謁太祖廟大哭
羣臣皆哭
二十六日乙酉太宰張邦昌赴南京 邦昌等自京師
來詣元帥行府邦昌以親從官數人自隨王命引邦昌
入邦昌慟哭叩首請死王命贊者掖前見如賔禮邦昌
具言圍城事始末繼之以泣王亦泣
二十七日丙戌𤼵綱運赴南京 括船装發綱運及乘
載宫嬪等赴南京汴河之舟如鱗次而行内侍卲成章
[095-16a]
王兖奉乘輿服御儀仗來大元帥命加汪伯彦顯謨閣
直學士黄潜善徽猷閣直學士董耘徽猷閣學士並提
舉南京鴻慶宫兼侍讀髙世則承宣使
二十八日丁亥國子祭酒董道率太學生赴南京奉表
勸進 耿南仲等進呈赦書合行事件司農少卿權户
部侍郎胡思乞罷權可依胡交修除集英殿修撰知湖
州中山府提轄使臣沙貞殺安撫使陳某金人以太上皇北
狩至中山府陳某登城金人以太上皇至城下諭令開降
[095-16b]
太上呼某曰道君皇帝也遂慟哭曰陛下安得至此提轄
沙貞曰此中豈有道君皇帝必金人之詭詐也以箭射
之遂鼓衆喧閙殺某其子錫在旁倒身䕶之乃并殺之於是
貞自守中山金人逼於歸弟適仕光禄卿靖康遣出使
為金人驅廹往燕山府拘囚累年而死適子鑄
 
 
 三朝北盟㑹編卷九十五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