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御批歷代通鑑輯覽 > 御批歷代通鑑輯覽 御製歴代通鑑輯覧序
[000-1a]
  御製歴代通鑑輯覽序
  編年之書莫備於
皇祖御批之資治通鑑綱目蓋是書集三編為一部自三皇
  以至元末明初振綱挈目謹予嚴奪足以昭萬世法戒
  為人君者不可不日手其帙而心其義也然
皇祖雖嘗抉精微徵辭㫖著論百餘首亦惟析疑正陋垂教
  後世耳於其書則一仍厥舊無所筆削也故全書篇幅
  雖多而議論乃什倍於事實即如前編之中總論史論
[000-1b]
  音釋辨疑考證紛不一家正編之中凡例發明書法考
  異集覽考證正誤質實濫觴益甚至於續編之作成於
  有明諸臣其時周禮沿尹起莘例作發明而廣義則出
  於張時泰效劉友益書法而為之者夫發明書法其於
  歴朝興革正統偏安之際已不能得執中之論而况效
  而為之者哉且以本朝之臣而紀其開國之事自不能
  不右本朝而左勝國此亦理之常也况三編中嬗代崛
  起之際稱太祖而繫以我者不一而足亦非體例也故
[000-2a]
  命儒臣纂歴代通鑑輯覽一書盡去歴朝臣各私其君
  之習而歸之正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五十九年
  事實編為一部全書於凡正統偏安天命人心繫屬存
  亡必公必平惟嚴惟謹而無所容心曲徇於其間觀是
  書者凛天命之無常知統系之應守則所以教萬世之
  為君者即所以教萬世之為臣者也書中批論一依
皇祖之例自述所見據事以書者十之三儒臣擬批者十之
  七而經筆削塗乙者七之五即用其語弗㸃竄者亦七
[000-2b]
  之二云
  乾隆丁亥秋月御筆

[000-3a]
御製觀通鑑輯覽至褚遂良貶潭州事嘉其忠悃輙效
  其體擬作
元舅與功臣由來不可誅草茅承顧託寜當惜殘軀忍
視夷姜汚曲從政君誣國是太宗創臣忝召奭徒叩首
願還笏忤㫖罪奚逋潭州被薄譴敢曰非其辜迴首望
金門無言以嗟吁

[000-4a]
御製書通鑑輯覽明崇禎甲申紀年事
通鑑輯覽將成司事者舉通鑑綱目三編之例扵甲申
嵗𣣔大書順治元年分注崇禎十七年於下且凡勝朝
事皆别書明而扵李自成陷京師即繫以明亾余曰不
可夫三編之例非𫐠續編之例乎續續扵元順帝二十
七年即分注明年元主北奔而繫以元亾去至正二十
八年為洪武元年且自順帝十五年眀祖起兵之後扵
凡元政即别書元以示異雖臣各私其君之義也而朕
[000-4b]
實鄙之盖以理責人者必光以理自處天下者天下之
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也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居今之
時貶亡明而尊本朝如眀之元其誰曰不可然朕不為
也也通鑑輯覽之書非一時之書乃萬世之書扵正統
偏安之繫必公必平天命人心之嚮必嚴必謹且正編
續編既一正其自視尊大之陋習而頋扵本朝嬗代之
際有所偏向是不有恧於心而貽来世之譏乎兹扵甲
申嵗仍命大書崇禎十七年分書順治元年以别之即
[000-5a]
李自成陷京師亦不遽書明亡而福王𢎞光元年亦令
分注扵下必俟次年福王於江寜被執而後書眀亡夫
福王設於江南能自立未嘗不可為南北朝如宋髙宗
之例也而奈其日即慆淫以致天命去而人心失是非
開創者欲究我兵威而實守成者自失其神器也若夫
唐王桂王窮竄邉隅苟延旦夕此正與宋之帝昺帝昰
同例不可仍以正統屬之用以示萬世守成之主思天
命人心之難諶凛凛乎惴惴乎保祖宗所貽留為臣民
[000-5b]
所繫屬而不敢謬恃書法之可有髙下焉庶㡬朕纂通
鑑輯覽之本意或不失春秋大一統之義乎

[000-6a]
命通鑑輯覽附紀明唐桂二王事蹟諭
甲申嵗我國家既定鼎京師而明福王朱由崧為南京
諸臣迎立改元首尾一載其後唐王朱聿鍵桂王朱由
榔相繼稱號者又十有餘年當時以其事渉本朝開創
之初凡所紀年號例從芟削即朱璘之明紀輯畧亦以
附三王紀年為浙江撫臣等所奏燬兹以搜訪遺籍外
省奏進此書閲其體例非不尊崇本朝且無犯諱字跡
徒以附紀明末三王自不宜在概禁之列前命編纂通
[000-6b]
鑑輯覽館臣請不録福王事寔因念厯朝嬗代之際進
退予奪繫乎萬世公論若前代偏私袒徇之陋習以曲
筆妄為髙下朕寔鄙之即如福王承其遺緒江山半壁
疆域可慿使能立國自强未甞不足比於宋髙宗之建
炎南渡乃孱弱荒滛自貽顚覆而偏安之規模未失不
可遽以亡國法絶之特命於崇禎末附紀福王年號仍
用雙行分注而提綱則書明以為别至蕪湖被執始大
書明亡葢所以折𠂻至是務合乎人情天理之公也至
[000-7a]
於唐王桂王遁跡閩滇茍延殘喘不復成其為國正與
宋末昰昺二王之流離海島者相類本不得等於福王
之例是以輯覽内未經載入今思二王究為明室宗支
與異姓僣竊者不同非偽託也且其始末雖無足道而
奔竄事蹟亦多有可攷與其聴不知者私相傳述或致
失實無稽轉不若為之約舉大凡俾知二王窮蹙情形
不過如此更可以正傳聞之譌舛又其下諸臣以旅拒
王師者向多以偽官目之然其間如白文選李定國等
[000-7b]
本獻賊義子反側無常彼在明已合稱賊稱偽自當凖
春秋書盗之例又如金堡等之五虎横行把持國是者
亦無足齒録若其他各為其主始終不屈以至隕首捐
軀者不一而足較宋末之文天祥陸秀夫寔相彷彿雖
混一之初兵威迅掃不得不行抗命之誅而諸人瑣尾
間闗有死無貳洵無愧人臣忠於所事之義迄今日乆
將遂冺沒朕甚憫之亦宜略為紀緑使之有傳於後設
以為載筆有體則凡事涉二王者不妨直以彼字稱之
[000-8a]
用存偏正之别而其臣則竟書為某王之某官某槩不
必斥之為偽也明紀輯畧已命有司弛其禁而通鑑輯
覽校刋將竣其令四庫全書館總裁詮叙唐桂二王本
末别為附録卷尾凡彼時仗節死義之人考訂事跡悉
與備書朕將親為裁定宣付刋行俾讀者咸知朕大中
至正未甞有一毫私意偏倚其間而崇奨忠貞亦足以
為世道人心之勸書成即以此諭同御製輯覽原序並
冠卷端庻将來有所恭考喻朕意焉

[000-9a]
   凡例
   一厯代通鑑纂要本明正德間所輯其書倣宋司
    馬光舉要之例上自伏羲下迄元代凡九十有
    二卷我
 皇上幾餘省覽以編内採録尚未精審
 特勅重加訂正并增入明代事迹釐為一百十六卷發
    凡起例皆經
 睿裁鑑定盡善盡美集史學之大成實足表裏六經準
[000-9b]
    式萬世
   一朱子綱目及前編續編我
聖祖仁皇帝御批刋布昭如星日我
 皇上聖學髙深緝熙繩
武凡數千百年史䇿得失靡不條貫兼綜折衷美備臣/
    以次屬稿進
  呈仰䝉
 親御丹毫詳加
[000-10a]
 論定其間析疑考異洞悉毫芒而大義所昭
 㣲言特掲謹次第敬録簡端用垂
 至教
   一年經事緯提綱分目一依朱子綱目書法
   一大書以提要分注以備言此綱目舊例也今提綱
    綴目皆酌用大書取便觀覽其有事非一時而
    牽連並及或語非至要而採摭堪資者則用小
    字附書至注内有更須詮釋者空格以别本文
[000-10b]
    務使眉目朗然無淆覩記
   一表嵗首年綱目第一要義髙辛以前無甲子可
    紀帝堯甲辰以後謹遵
聖祖仁皇帝御批綱目前編用邵子皇極經世書例編次
    干支標於每年之上歴代倣此至唐虞稱載夏
    稱嵗商稱祀周以後稱年皆隨其代而書之
   一劉恕陳桱通鑑外紀胡宏皇王大紀皆始於盤
    古其說荒遠難稽金履祥通鑑前編始自唐堯
[000-11a]
    於上古事又多闕畧今以孔子繫易為斷肇始
    庖羲不更逺溯邃古
   一我
  國家誕膺
符命朱果發祥瑞貺屢臻昭爍今古
太祖髙皇帝肇興大業
太宗文皇帝嗣炳鴻謨凡偉烈豐功事闗明紀者自宜登
    諸簡䇿用昭
[000-11b]
  興運之隆今並㳟依
實録敬謹纂輯
   一尚書備稱祀載春秋首紀春王統事表年實史
    家大法是書於厯代紀年之際大書分注進退
    攸闗皆仰禀
 聖謨權衡允協其有未改嵗而事渉兩朝者則並用一
    年兩系之例以存其統至附庸小國嵗首不書
    年號惟嗣位改元乃一書
[000-12a]
   一正統偏安之辨其界最嚴前史毎以興代而紀
   載前朝因多偏徇若續綱目於宋元明之際更
   屬不公瀛國既執而猶以宋紀年順帝未亡而
   即標明國號任意低昂適足貽識者者今自景
   炎而後至正以前皆恪奉
宸裁統歸元紀至於明之崇禎十七年明統尚存亦用
   大書紀嵗而福王事蹟並遵
㫖採輯附書明紀大公至正曠古無倫謹於卷内恭録
[000-12b]
御製文冠諸卷首以昭定論
  一凡立綱書法褒貶攸闗仰䝉
睿鑒精詳折𠂻至當大義炳然如賈充禇淵等之書死
   狄仁傑之書周唐肅宗之書太子徐夀輝之書
   害並以變文示義
特筆所垂發千古未發之隠洵足微顯闡幽永彰法戒
  一綱目始於周威烈王之二十三年前編亦止於是
    年二書起訖之際自當區分明晰今於初命晉
[000-13a]
   晉大夫一條另標卷首以還二書之舊
  一史法固宜簡要而紀載實貴詳明今自三代以
   前皆上本六經旁稽諸子秦漢而後事迹滋繁
   從本史以迄外乗稗官無不博採彚叅以衷至
   是其或異同互見之處並加案語考定弗蹈兩
   岐
  一綱目凡例凡命官惟宰相皆書餘官非有故不
   書今酌用其例凡宰臣之拜免及卒皆書其非
[000-13b]
   有事跡顯然者則於他條互見若非宰相而用舍
   有關國是者則以特書例書之
  一前史措詞類多失實而南北區分之㑹則彼此
   互相指斥尤舛至公如五代晉之於遼南宋之
   於金於元皆嘗稱臣稱姪而交兵搆釁猶以入
   宼書之於情義實為未協今並恪遵
指示酌量改定書法悉去偏私以歸至正
  一綱目一書乃朱子門人纂集紀年系月舛誤尚
[000-14a]
   多至續綱目所載尤為疎畧失當如分䕫离不蕭
   幹為二人之類踳駁叠見考證難資今依据正
   史博稽羣籍悉正牴牾之舊以臻完善之觀
  一凡輿地名目悉按現在郡邑沿革注其大畧其
   有謬誤相沿之處仍行核正不使異義少滋至
   於
 本朝聲教四訖遐方絶域盡入版圖如河有重源足
   證都實傳聞之誤實為得諸目覩一破羣盲今
[000-14b]
   並詳加按語用以垂信方來
  一凡卷内所見人名字里並依本傳詳注其有本
   史未立傳者則為旁採諸書俾無滲漏至或有
   一人而異名及數人而同名者亦悉分晰證明
   以資考核
  一金元二史出自後代儒臣之手大抵音譯失宜
   乖舛滋甚厯蒙
指示以國語及䝉古語證合本音本義無不確合近又
[000-15a]
命喀爾喀親王成衮札布
進所藏蒙古源流一書堪以互為考證今並遵
㫖詳加譯改仍於初見處注明舊作某某字様俾開卷
   了然足資考据
  一唐宋而後野史漸夥增飾流傳殊難依據若宋
   太祖之斧聲燭影明惠宗之遜國出亡等事異
   說滋多尤當剖晰是非以昭定論今並隨文駁
   正勿使滋惑傳聞致乖大義
[000-15b]
  一凡一事而首尾相距頗逺者綱目於前後皆為
   立綱雖起訖自明而檢尋未易今皆量其事之
   本末酌行總敘或於初見一條備言其終或於
   最後一條追敘其始仍用先是至是及初字尋
   字等文分别紀録眉清目朗庶覺貫串非難
  一綱目定例書月不書日今仍其舊惟日食則仍
   系日其或有事迹紛冗必須詳載干支次序方
   能明了者則亦於目内書日以别之
[000-16a]
  一先儒論斷其醇正可取者間加甄録具載姓名
   其採於本史者則曰史臣或稱某史贊以别之
  一史家音注如司馬貞之於史記顔師古之於漢
   書胡三省之於資治通鑑並稱詳贍今於奥義
   竒文間採諸家之說為之箋釋至如賀善之贊
   尹起莘之發明以及周禮張時泰等所述皆摭
   拾空談文蕪義淺並加刋削以省繁文
  一杜預解左傳及胡三省解通鑑多有注某事始
[000-16b]
   此某人始此等例今於事之有闗係者並倣其
   例酌加標注以便檢尋

[000-17a]
御批歴代通鑑輯覽告成進
 呈表
  大學士公臣/傅恒等奉
勅編纂
御批歴代通鑑輯覽告成謹奉
 表上
 進者臣/恒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
 上言欽惟我
[000-17b]
皇上
 法古綏猷
 右文成化
 稽帝堯而稽帝舜考禮樂以等百世之王
 監有夏而監有殷秉權衡以定一中之統刋厯代廿
  二家之史文訂差訛紀勝國三百載之書編沿正
  續廣修明於舊典取鑑無遺闡義例於㣲言折衷
  有待惟
[000-18a]
作者之謂聖體則史而義則經洵
煥乎其有文指以千而言以萬成編既定
至教斯垂原夫在昔有邦若時稽古因文見義用布訓
  於丹青比事屬辭咸取裁於筆削葢史使其記必
  明取舍之宜而鑑監於前實具是非之迹至編年
  以定體尤提要而徴文涑水之表嵗系時裒輯實
  原於漢紀紫陽之列綱分目指歸悉本於魯書洎
  遞嬗夫元明亦間沿為著述然而年芟益部不同
[000-18b]
  習氏之存劉系黜房陵莫問昭公之在晉合書地
  書人以表例枘鑿恒多繋嵗陽嵗隂以表名盾矛
  不免雖糾唐有作文人之習相沿而譏鄶無庸史
  法之傳漸失乃在前明中葉復有纂要一書畧具
  規模倍多踳駁魯魚錯見沿故牘之乖譌臧否失
  宜任詹言之蕪漏當發函於
幾暇欲訂毫釐因付館以編摩載陳圭臬纂排數載㑹
  萃羣書授青簡而
[000-19a]
 肇錫嘉名
 御丹毫而時抒精義溯自分編以論次逮兹削藁而觀
   成凡條目之攸紛幸
 睿裁之悉禀
 闡特標之論覺管窺蠡測而無由
 垂刪定之文實壤薄流涓之莫助承素王而纘彛典說
   明則道自可行仰
聖祖而紹前聞揆一則心無不合昭其經法大㫖備而悉
[000-19b]
   奉指南示以變通舊例繁而不皆從朔大用䇿而
   小用牘若網在綱國為緯而年為經咸指諸掌審
   是非而繩懸悉準具首尾而囊括無餘紀載之例
   綦嚴宜事增而文省見聞之辭各異故逺畧而近
   詳或分注以備言特書與附書並列或後經以終
   義事本與事末兼該披月竁之輿圖悉河判重源
   之實考星經之次舍知躔同五緯之誣國語則遥
   證金源按出之傳譌始剖世牒則逺徴䝉古却特
[000-20a]
  之受姓咸稽以至正字審音三蒼並協旁及釋名
  辨物五雅兼資凡質實而辨疑盡部居而州次譬
  校讐於掃葉作述之義昭如擥體要於挈裘興替
  之端備矣且夫正統偏安之辨尤屬人心天命所
  關即良史未協於大公欽
宸斷獨衷於至是蓋自緹油失職恒縁諱飾為文迨至
  光岳分區浸以詆諆成習名互稱夫島索徒相嘲
  出聘之車號已貶於孫臣尚欲侈横磨之劒總偏
[000-20b]
  私之曲徇致名義之都乖况如丙子䜟成宋祚隨
  江潮並歇庚申史就元基與塞草同荒乃或續景
  炎於南渡之餘更且擯至正於北遷之始皆妄加
  其予奪遂盡悖乎公平惟
至聖之制義因心故定案必循名責實削紀年於閏位
  凛乎大命之難諶改書宼於舊條截然内詞之莫
  假實從古未發之義於此心適得所同屬勝朝改
  玉之時當
[000-21a]
 聖代膺圖之㑹欣際
六龍乗御大一統已悉受周疆
 特念五馬倉皇小朝廷尚僅留夏肄殉黄巾於冀北既
   大書春月之三擅白版於江東遂并紀福王之一
   運分甲乙存殘局而國號斯加事削閩滇溯遺封
   而藩稱非偽是皆擴
 天地為公之量覆載同符因之冠
 星雲有倬之章典謨並燦春秋之㫖在居正奉正義以
[000-21b]
   無私帝王之事集大成勒成書於有永允矣無偏
   而無黨粲然是訓而是行至
 特筆之所垂統全書而咸貫劒南之册未至肅皇不改
   儲稱上都之號猶存懷邸難逃簒字循莽大夫之
   例望石城而冷笑褚公冠周平章之名對髙廟而
   多慚狄相莫不約羣紛以炳義本
 彛訓以敷言立綱常名教之大防極㣲顯婉彰而一致
   信讀書之貴得間不啻引錐而畫沙審觀人之必
[000-22a]
  於㣲乃如鑄鼎以象物蓋揚王鈇以治萬世非
天子莫操其權而㑹民極以執兩端獨
聖人能見其大昔者蘭陵通史繁華徒侈千篇貞觀晉
  書論斷祇存四贊咨忠臣而録袁粲寧本親裁侈
  盛事而補陳橋何闗正體從未有定書法則
軒鏡心懸著史評則
堯文手勒善者勸而惡者懼知袞鉞之非空言參於天
  而驗於人在方䇿以明大道書成一百十六卷盡
[000-22b]
  善盡美而蔑以加事紀四千五百年舉要舉凡而
  得其當臣/等學慚閎覽才謝淹通識故籍而有愧
  五難論先民而粗聞十例時政記言起居記事願
  依左右史之班伯恭知古君舉知今難參大小賢
  之列屬操觚於虎觀濫厠分排承執簡於麟編幸
  邀
鑒定惟子夏得其書矣詎能贊夫一詞若臯陶見而知
  之實叨榮於千載從此名山藏副定百家作史之
[000-23a]
  模更欣
 秘殿刋成闡奕禩傳心之要臣/等無任瞻
天仰
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
 表恭
 進以

 乾隆三十三年正月初十日大學士公臣/傅 恒
[000-23b]
           大 學 士 臣/ 尹繼善
           大 學 士 臣/ 劉統勲
           協辦大學士尚書公臣/阿里衮
           協辦大學士尚書臣/劉 綸
           户部尚書臣/于敏中
           刑部尚書臣/舒赫德等謹
 上表

[000-24a]
    監理
 武英殿管理事務多羅履郡王   臣/永 珹
 經筵講官武英殿管理事務戸部左侍郎總管内務府大臣臣/英 廉
 武英殿管理事務正紅旗漢軍副都統      臣/和爾經額
    校刋
 經筵講官武英殿總裁禮部尚書        臣/王際華
                      臣/覺羅奉寛
    監造
[000-24b]
  内務府管理六庫事務郎中加十級紀録五次臣/六十九
  内務府營造司郎中加一級紀録七次臣/誠 意
  南 苑 員 外 郎 兼 佐 領臣/劉 淳
  武備院主事加一級紀録 七次臣/永 善
  内      管     領臣/扎 欽
  副      管      領臣/六 格
  監   造  加  三   級臣/吉蘭泰
  監   造  加  三   級臣/文殊保
[000-25a]
  庫            掌臣/六達塞
  庫            掌臣/伊靈阿
    校對
 日講起居注官武英殿提調左春坊左贊善臣/彭紹觀
 武英殿提調 翰 林 院 編 修臣/陳 淦
  翰  林  院  修  撰臣/張書勲
  翰  林  院  編  修臣/姚 頥
  翰  林  院  編   修臣/陸費墀
[000-25b]
  翰  林  院  編  修臣/陳昌圖
  翰  林  院  編  修臣/陳桂森
  翰  林  院  編  修臣/黄良棟
  翰  林  院  編  修臣/徐天柱
  翰  林  院  編  修臣/秦 泉
  翰  林  院  編  修臣/劉錫嘏
  翰  林  院  編  修臣/楊夀楠
  翰  林  院  檢  討臣/張運暹
[000-26a]
  翰  林  院  檢  討臣/季學錦
  舉            人臣/顧天駿
  舉            人臣/𡊮錫衡
  舉            人臣/毛 圻
  副   榜   貢    生臣/戚健中
  副   榜   貢    生臣/楊有源
  嵗      貢     生臣/王炳文
[000-27a]
    正總裁
                  臣/傅 恒
                  臣/來 保
                  臣/尹繼善
                  臣/劉統勲
    副總裁
                  臣/兆 惠
                  臣/阿里衮
[000-27b]
                  臣/舒赫德
                  臣/阿 桂
                  臣/劉 綸
                  臣/于敏中
 經筵講官刑部尚書今任工部尚書   臣/裘曰修
    提調官
  禮科掌印給事中今任河南布政使臣/覺羅巴延三
  原任吏部文選司郎中續任刑部侍郎臣/額爾景額
[000-28a]
  原任戸部員外郎續任工部侍郎臣/珠魯訥
  戸部員外郎續任理藩院侍郎臣/慶 桂
  原任戸部郎中續任漕運總督臣/傅 顯
  戸部員外郎今任内閣學士臣/博清額
  原任内閣侍讀學士續任戸部侍郎世襲雲騎尉臣/伊克坦布
  吏部文選司郎中今任吏部侍郎臣/袁守侗
  陜西道監察御史今任湖南沅州府知府臣/晆朝棟
  原 任 江 西 道 監 察 御 史臣/毛永爕
[000-28b]
  原 任 吏 部 員 外 郎 臣/ 顧 雲
  原任戸部郎中續任雲南鹽驛道臣/馮光熊
  吏科給事中今任戸部倉場侍郎臣/劉秉恬
  原任刑部郎中今授吏部主事臣/王 昶
  戸部員外郎今任貴州道監察御史臣/張 霽
    收掌官
  刑 部 員 外 郎 今 任 郎 中臣/保 成
  中書科筆帖式今任山西歸化城同知臣/勒 保
[000-29a]
  原任内閣中書續任湖南辰州府元陵縣知縣臣/毛應藻
  宗人 府 主 事 今任禮部郎中臣/鄭歩雲
  内 閣 中 書 今任宗人府主事臣/馮應榴
    纂修官
  原任翰林院侍讀四 品 職 銜臣/楊述曾
  翰 林 院 侍 讀 學 士 臣/ 朱 筠
  翰 林 院 侍 讀 學 士 臣/ 韋謙恒
  翰林院編修今任詹事府少詹事臣/彭元瑞
[000-29b]
  翰林院編修今任貴州貴西道臣/趙 翼
  翰林院庶吉士今任刑部郎中臣/曹錫寳
  内閣中書今任刑部員外郎臣/陸錫熊
  内 閣 中 書 今 候 補 主 事臣/阮葵生
  原任内閣中書續任吏部主事臣/汪孟鋗
  内   閣   中    書 臣/ 趙文哲
  内   閣   中    書 臣/ 嚴長明
  内閣中書今任吏部主事臣/程晉芳
[000-30a]
    校對官
  翰林院庶吉士今任禮部主事臣/沈世煒
  内 閣 侍 讀 今 任起居注主事臣/孫士毅
  内閣中書今任起居注主事臣/王嵩柱
  内   閣    中   書 臣/ 方 煒
  内 閣 中 書 今 任 侍 讀臣/郭元漋
  内閣中書今任刑部主事臣/劉鳯翔
  内閣中書今任刑部員外郎臣/禇寅亮
[000-30b]
  内閣中書今任福建汀州府同知臣/呉 寛
  内閣中書今任山西寧武府同知臣/吳 烺
  原 任  内  閣 中 書 臣/ 周發春
    總校官
  翰林院侍讀學士今任工部侍郎臣/劉星煒
  詹事府少詹事今任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臣/汪廷璵
  右春坊右庶子今任陜西布政使臣/畢 沅
  原任翰林院編修續任浙江寧波府知府臣/王紹曾
[000-31a]
  右春坊右中允 今 任 庶子臣/曹文埴
  翰  林  院   侍   讀臣/吳省欽
  翰林院編修今任四川道監察御史臣/李孔陽
  翰林 院編修今 任 贊 善臣/王燕緒
  翰林院編修今任刑部 主 事臣/陳蘭森
  原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今任編修臣/紀 昀
  翰  林  院   編  修臣/嵇承謙
  原任司經局洗馬續任湖南衡州府知府臣/宋 銑

[000-32a]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二
御批歴代通鑑輯覽目録  編年類
  第一卷
   伏羲氏至髙辛氏祇載傳世年代
   起甲辰陶唐氏帝堯元載始書紀/元甲子訖乙亥有虞
   氏帝舜五十載 卷凡一百五十二年
  第二卷
   起丙子夏后禹元嵗訖己卯商王受辛三十三
[000-32b]
   祀即周武王/十三年 卷凡一千八十三年有竒
  第三卷
   起己卯周武王十三年訖庚午周幽王十一年
    卷凡三百五十二年
  第四卷
   起辛未周平王元年訖戊寅周襄王九年 卷
   凡一百二十八年
  第五卷
[000-33a]
   起己夘周襄王十年訖乙亥周定王二十一年
    卷凡五十七年
  第六卷
   起丙子周簡王元年訖丁夘周景王十一年
    卷凡五十二年
  第七卷
   起戊辰周景王十二年訖辛亥周敬王三十年
    卷凡四十四年
[000-33b]
  第八卷
   起壬子周敬王三十一年訖丁丑周威烈王二
   十二年 卷凡八十六年
  第九卷
   起戊寅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訖辛巳周赧王三
   十五年 卷凡一百二十四年
  第十卷
   起壬午周赧王三十六年訖己卯秦王政二十
[000-34a]
   五年 卷凡五十八年
  第十一卷
   起庚辰秦始皇二十六年訖甲午秦二世三年
    卷凡十五年
  第十二卷
   起乙未楚義帝元年訖己亥西楚霸王五年/即漢髙帝五年
   卷凡四年有竒
  第十三卷
[000-34b]
   起己亥漢髙帝六年訖辛酉漢吕后八年 卷
   凡二十二年有竒
  第十四卷
   起壬戍漢文帝元年訖庚子漢景帝後三年
   卷凡三十九年
  第十五卷
   起辛丑漢武帝建元元年訖甲子漢武帝元狩
   六年 卷凡二十四年
[000-35a]
  第十六卷
   起乙丑漢武帝元鼎元年訖庚子漢昭帝始元
   六年 卷凡三十六年
  第十七卷
   起辛丑漢昭帝元鳯元年訖壬申漢宣帝黄龍
   元年 卷凡三十二年
  第十八卷
   起癸酉漢元帝初元元年訖戊申漢成帝永始
[000-35b]
   四年 卷凡三十六年
  第十九卷
   起己酉漢成帝元延元年訖乙丑漢平帝元始
   五年 卷凡十七年
  第二十卷
   起丙寅漢孺子嬰居攝元年訖乙酉五月漢淮
   陽王三年 卷凡十九年有竒
  第二十一卷
[000-36a]
   起乙酉六月後漢世祖光武帝建武元年訖壬
   寅後漢世祖光武帝建武十八年 卷凡十七
   年有竒
  第二十二卷
   起癸卯後漢世祖光武帝建武十九年訖癸未
   後漢章帝建初八年 卷凡四十一年
  第二十三卷
   起甲申後漢章帝元和元年訖辛酉後漢安帝
[000-36b]
   建光元年 卷凡三十八年
  第二十四卷
   起壬戍後漢安帝建光元年訖己亥後漢桓帝
   延熹二年 卷凡三十八年
  第二十五卷
   起庚子後漢桓帝延熹三年訖丁卯後漢靈帝
   中平四年 卷凡二十八年
  第二十六卷
[000-37a]
   起戊辰後漢靈帝中平五年訖己卯後漢獻帝
   建安四年 卷凡十二年
  第二十七卷
   起庚辰後漢獻帝建安五年訖庚子後漢獻帝
   建安二十五年 卷凡二十一年
  第二十八卷
   起辛丑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訖戊辰蜀漢帝
   禪延熙十一年 卷凡二十八年
[000-37b]
  第二十九卷
   起己巳蜀漢帝禪延熙十二年訖己亥晉武帝
   咸寧五年 卷凡三十一年
  第三十卷
   起庚子晉武帝太康元年訖甲子晉惠帝永興
   元年 卷凡二十五年
  第三十一卷
   起乙丑晉惠帝永興二年訖戊寅晉元帝太興
[000-38a]
   元年 卷凡十四年
  第三十二卷
   起己夘晉元帝太興二年訖丁未晉穆帝永和
   三年 卷凡二十九年
  第三十三卷
   起戊申晉穆帝永和四年訖己卯晉孝武帝太
   元四年 卷凡三十二年
  第三十四卷
[000-38b]
   起庚辰晉孝武帝太元五年訖戊戍晉安帝隆
   安二年 卷凡十九年
  第三十五卷
   起己亥晉安帝隆安三年訖庚戍晉安帝義熙
   六年 卷凡十二年
  第三十六卷
   起辛亥晉安帝義熙七年訖丁卯宋文帝元嘉
   四年魏太武帝始光四年 卷凡十七年
[000-39a]
  第三十七卷
   起戊辰宋文帝元嘉五年魏太武帝神䴥元年
   訖庚寅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太平
   真君十一年 卷凡二十三年
  第三十八卷
   起辛卯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魏太武帝太平
   真君十二年訖丙午宋明帝泰始二年魏獻文
   帝天安元年 卷凡十六年
[000-39b]
  第三十九卷
   起丁未宋明帝泰始三年魏獻文帝皇興元年
   訖丙寅齊武帝永明四年魏孝文帝太和十年
    卷凡二十年
  第四十卷
   起丁卯齊武帝永明五年魏孝文帝太和十一
   年訖庚辰齊主寳卷永元二年魏宣武帝景明
   元年 卷凡十四年
[000-40a]
  第四十一卷
   起辛巳齊和帝中興元年魏宣武帝景明二年
   訖己亥梁武帝天監十八年魏孝明帝神龜二
   年 卷凡十九年
  第四十二卷
   起庚子梁武帝普通元年魏孝明帝正光元年
   訖庚戍梁武帝中大通二年魏孝莊帝永安三
   年 卷凡十一年
[000-40b]
  第四十三卷
   起辛亥梁武帝中大通三年魏節閔帝普泰元
   年訖丙寅梁武帝中大同元年東魏孝静帝武
   定四年 卷凡十六年
  第四十四卷
   起丁卯梁武帝太清元年東魏孝静帝武定五
   年訖壬申梁元帝承聖元年魏廢帝欽元年齊
   文宣帝天保三年 卷凡六年
[000-41a]
  第四十五卷
   起癸酉梁元帝承聖二年魏廢帝欽二年齊文
   宣帝天保四年訖戊子陳主伯宗光大二年齊
   天統四年 卷凡十六年
  第四十六卷
   起己丑陳宣帝太建元年訖戊申隋文帝開皇
   八年 卷凡二十年
  第四十七卷
[000-41b]
   起己酉隋文帝開皇九年訖丙寅隋焬帝大業
   二年 卷凡十八年
  第四十八卷
   起丁卯隋焬帝大業三年訖丁丑隋焬帝大業
   十三年 卷凡十一年
  第四十九卷
   起戊寅隋焬帝大業十四年訖癸未唐髙祖武
   德六年 卷凡六年
[000-42a]
  第五十卷
   起甲申唐髙祖武德七年訖丙申唐太宗貞觀
   十年 卷凡十三年
  第五十一卷
   起丁酉唐太宗貞觀十一年訖乙卯唐髙宗永
   徽六年 卷凡十九年
  第五十二卷
   起丙辰唐髙宗顯慶元年訖己丑唐中宗嗣聖
[000-42b]
   六年 卷凡三十四年
  第五十三卷
   起庚寅唐中宗嗣聖七年訖庚戍唐睿宗景雲
   元年 卷凡二十一年
  第五十四卷
   起辛亥唐睿宗景雲二年訖丁丑唐元宗開元
   二十五年 卷凡二十七年
  第五十五卷
[000-43a]
   起戊寅唐元宗開元二十六年訖丙申唐元宗
   天寳十五載是嵗即肅宗至德元載 卷凡十
   九年
  第五十六卷
   起丁酉唐肅宗至德二載訖戊申唐代宗大厯
   三年 卷凡十二年
  第五十七卷
   起己酉唐代宗大厯四年訖癸亥唐徳宗建中
[000-43b]
   四年 卷凡十五年
  第五十八卷
   起甲子唐德宗興元元年訖癸酉唐德宗貞元
   九年 卷凡十年
  第五十九卷
   起甲戌唐德宗貞元十年訖壬辰唐憲宗元和
   七年 卷凡十九年
  第六十卷
[000-44a]
   起癸巳唐憲宗元和八年訖丙午唐敬宗寳厯
   二年 卷凡十四年
  第六十一卷
   起丁未唐文宗太和元年訖丙寅唐武宗㑹昌
   六年 卷凡二十年
  第六十二卷
   起丁卯唐宣宗大中元年訖戊戌唐僖宗乾符
   五年 卷凡三十二年
[000-44b]
  第六十三卷
   起己亥唐僖宗乾符六年訖己酉唐昭宗龍紀
   元年 卷凡十一年
  第六十四卷
   起庚戌唐昭宗大順元年訖辛酉唐昭宗天復
   元年 卷凡十二年
  第六十五卷
   起壬戌唐昭宗天復二年訖壬申唐昭宗天祐
[000-45a]
   九年後梁太祖乾化二年 卷凡十一年
  第六十六卷
   起癸酉後梁主瑱乾化三年訖癸未後唐莊宗
   同光元年 卷凡十一年
  第六十七卷
   起甲申後唐莊宗同光二年遼太祖天/贊四年訖辛卯
   後唐明宗長興二年遼太宗天/顯七年 卷凡八年
  第六十八卷
[000-45b]
   起壬辰後唐明宗長興三年遼太宗天/顯八年訖辛丑後
   晉髙祖天福六年遼太宗㑹/同五年 卷凡十年
  第六十九卷
   起壬寅後晉髙祖天福七年遼太宗㑹/同六年訖戊申
   後漢隱帝乾祐元年遼世宗天/禄三年 卷凡七年
  第七十卷
   起己酉後漢隱帝乾祐二年遼世宗天/禄四年訖戊午
   後周世宗顯德五年遼穆宗應/歴九年 卷凡十年
[000-46a]
  第七十一卷
   起己未後周世宗顯德六年遼穆宗應/厯十年訖甲戌
   宋太祖開寳七年遼景宗保/寜七年 卷凡十六年
  第七十二卷
   起乙亥宋太祖開寳八年遼景宗保/寜八年訖甲午宋
   太宗淳化五年遼聖宗統/和十四年 卷凡二十年
  第七十三卷
   起乙未宋太宗至道元年遼聖宗統/和十五年訖己未宋
[000-46b]
   真宗天禧三年遼聖宗太/平元年 卷凡二十五年
  第七十四卷
   起庚申宋真宗天禧四年遼聖宗太/平二年訖辛巳宋
   仁宗慶歴元年遼興宗重/熙十二年 卷凡二十二年
  第七十五卷
   起壬午宋仁宗慶歴二年遼興宗重/熙十三年訖己未宋
   仁宗至和二年遼道宗清/寜三年 卷凡十四年
  第七十六卷
[000-47a]
   起丙申宋仁宗嘉祐元年遼道宗清/寜四年訖己酉宋
   神宗熙寧二年遼道宗咸/雍七年 卷凡十四年
  第七十七卷
   起庚戌宋神宗熙寧三年遼道宗咸/雍八年訖乙卯宋
   神宗熙寧八年遼道宗太/康三年 卷凡六年
  第七十八卷
   起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遼道宗大/康四年訖辛未宋
   哲宗元祐六年遼道宗太/安九年 卷凡十六年
[000-47b]
  第七十九卷
   起壬申宋哲宗元祐七年遼道宗太/安十年訖癸未宋
   徽宗崇寜二年遼天祚帝/乾統五年 卷凡十二年
  第八十卷
   起甲申宋徽宗崇寧三年遼天祚帝/乾統六年訖戊戌宋
   徽宗重和元年遼天祚帝/天慶十年 卷凡十五年
  第八十一卷
   起己亥宋徽宗宣和元年遼天祚帝/保大元年訖乙巳宋
[000-48a]
   徽宗宣和七年金太宗天/㑹三年 卷凡七年
  第八十二卷
   起丙午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太宗天/㑹四年訖丁未五
   月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太宗天/㑹五年 卷凡一年有
   竒
  第八十三卷
   起丁未五月宋髙宗建炎元年訖戊申宋髙宗
   建炎二年金太宗天/㑹六年 卷凡一年有竒
[000-48b]
  第八十四卷
   起己酉宋髙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㑹七年訖辛亥宋
   髙宗紹興元年金太宗天/㑹九年 卷凡三年
  第八十五卷
   起壬子宋髙宗紹興二年金太宗天/㑹十年訖丁巳宋
   髙宗紹興七年金太宗天/㑹十五年 卷凡六年
  第八十六卷
   起戊午宋髙宗紹興八年金熙宗天/眷元年訖乙丑宋
[000-49a]
   髙宗紹興十五年金熙宗皇/統元年 卷凡八年
  第八十七卷
   起丙寅宋髙宗紹興十六年金熙宗皇/統六年訖壬午
   宋髙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 卷凡十七
   年
  第八十八卷
   起癸未宋孝宗隆興元年金世宗大/定三年訖己酉宋
   孝宗淳熙十六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 卷凡二十七
[000-49b]
   年
  第八十九卷
   起庚戌宋光宗紹熙元年金章宗明/昌元年訖乙丑宋
   寧宗開禧元年金章宗泰/和五年 卷凡十六年
  第九十卷
   起丙寅宋寧宗開禧二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元太祖元年訖庚
   辰宋寧宗嘉定十三年金宣宗興定四年/元太祖十五年 卷
   凡十五年
[000-50a]
  第九十一卷
   起辛巳宋寧宗嘉定十四年金宣宗興定五年/元太祖十六年
   訖壬辰宋理宗紹定五年金哀宗天興元/年元太宗四年 卷
   凡十二年
  第九十二卷
   起癸巳宋理宗紹定六年金哀宗天興二/年元太宗五年訖庚
   戌宋理宗淳祐十年元定宗/五年 卷凡十八年
  第九十三卷
[000-50b]
   起辛亥宋理宗淳祐十一年元憲宗/元年訖戊辰宋
   度宗咸淳四年元世祖至/元五年 卷凡十八年
  第九十四卷
   起己巳宋度宗咸淳五年元世祖至/元六年訖丙子三
   月宋帝㬎德祐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 卷凡七年有
   竒
  第九十五卷
   起丙子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宋益王昰/景炎元年訖丁亥
[000-51a]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卷凡十二年
  第九十六卷
   起戊子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訖丁未元成宗
   大徳十一年 卷凡二十年
  第九十七卷
   起戊申元武宗至大元年訖戊辰元泰定帝致
   和元年 卷凡二十一年
  第九十八卷
[000-51b]
   起己巳元明宗元年訖壬辰元順帝至正十二
   年 卷凡二十四年
  第九十九卷
   起癸巳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訖戊申元順帝至
   正二十八年 卷凡十五年有竒
  第一百卷
   起戊申明太祖洪武元年訖丙寅明太祖洪武
   十九年 卷凡十九年
[000-52a]
  第一百一卷
   起丁卯明太祖洪武二十年訖壬午明惠帝建
   文四年 卷凡十六年
  第一百二卷
   起癸未明成祖永樂元年訖乙巳明仁宗洪熙
   元年 卷凡二十三年
  第一百三卷
   起丙午明宣宗宣德元年訖丙寅明英宗正統
[000-52b]
   十一年 卷凡二十一年
  第一百四卷
   起丁卯明英宗正統十二年訖丙子明景帝景
   泰七年 卷凡十年
  第一百五卷
   起丁丑明景帝景泰八年英宗復辟天順元年
   訖癸巳明憲宗成化九年 卷凡十七年
  第一百六卷
[000-53a]
   起甲午明憲宗成化十年訖丙辰明孝宗𢎞治
   九年 卷凡二十三年
  第一百七卷
   起丁巳明孝宗𢎞治十年訖戊寅明武宗正徳
   十三年 卷凡二十二年
  第一百八卷
   起己卯明武宗正德十四年訖甲午明世宗嘉
   靖十三年 卷凡十六年
[000-53b]
  第一百九卷
   起乙未明世宗嘉靖十四年訖庚申明世宗嘉
   靖三十九年 卷凡二十六年
  第一百十卷
   起辛酉明世宗嘉靖四十年訖辛巳明神宗萬
   厯九年 卷凡二十一年
  第一百十一卷
   起壬午明神宗萬厯十年訖辛丑明神宗萬厯
[000-54a]
   二十九年 卷凡二十年
  第一百十二卷
   起壬寅明神宗萬厯三十年訖庚申明光宗泰
   昌元年 卷凡十九年
  第一百十三卷
   起辛酉明熹宗天啟元年訖丁卯明熹宗天啟
   七年 卷凡七年
  第一百十四卷
[000-54b]
   起戊辰明莊烈帝崇禎元年訖丙子明莊烈帝
   崇禎九年 卷凡九年
  第一百十五卷
   起丁丑明莊烈帝崇禎十年訖癸未莊烈帝崇
   禎十六年 卷凡七年
  第一百十六卷
   起甲申明莊烈帝崇禎十七年是年五月明福/王由崧自立訖
   乙酉五/月明亡 卷凡一年五月
[000-55a]
  第一百十七卷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唐王/
  第一百十八卷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桂王一/
  第一百十九卷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桂王二/
  第一百二十卷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桂王三/
[000-56a]
    臣/等謹案
  御批歴代通鑑輯覽一百十六卷附明唐桂二王
    本末四卷乾隆三十二年奉
  勅撰是書排輯歴朝事蹟起自黄帝訖於明代編
    年紀載綱目相從目所不該者則别為分注
    於其下而音切訓詁典故事實有闗考證者
    亦詳列焉葢
   内府舊藏明正徳中李東陽等所撰通鑑纂要
[000-56b]
    一書
  皇上幾暇披尋以其褒貶失宜紀載蕪漏不足以
    備
  乙覽因
  命重加編訂發凡起例咸禀
  睿裁每一卷成即繕稿進
  御
  指示書法悉準麟經又
[000-57a]
  親灑丹毫詳加評斷
  微言大義燦若日星凡
  特筆昭垂皆天理人情之極則不獨詞臣載筆不
    能窺見
  髙深即涑水紫陽亦莫能鑚仰於萬一所謂原始
    要終推見至隠者文成數萬其指數千不可
    一一縷陳而尤於系統年表著
  筆削之大㫖
[000-57b]
  予奪進退悉準至公故大業冠號則義等於存陳
    至正書年則㫖同於在鄆知景炎祥興之不
    成為宋而後遯荒棄國者始不能以濫竊虚
    名知泰定天順之相繼為君而後乗釁奪宗
    者不得以冒干大統凡向來懷鉛握槧聚訟
    而不決者一經
  燭照無不得所折衷用以斥彼偏私著為明訓仰
    見
[000-58a]
  聖人之心體如鑑空衡平
  聖人之制作如天施地設惟循自然之理而千古
    定案遂無復能低昂髙下於其間誠
  聖訓所謂此非一時之書而萬世之書也至明季
    北都淪覆大命已傾福王竊號江東僅及一
    載
  皇上如天聖度謂猶有疆域可憑
  特命分注其年從建炎南渡之例又唐桂二王跡
[000-58b]
    同昰昺雖黜其偽號猶
  軫念其遺臣亦
  詔别考始終附綴書後俾不至湮沒無傳大哉
  王言量同天地尤非臣/等所能仰賛一辭矣乾隆
    四十九年十一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