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通鑑地理通釋 > 通鑑地理通釋 卷十二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通鑑地理通釋卷十二  宋 王應麟 撰
  三國形勢攷下
呉之亡雖後於蜀而其亡國之兆已在於蜀亡之時蓋
呉居東蜀居西東西之勢相為脣齒孫權之與昭烈氣
雖不相下而實相資故權以荆州借蜀而蜀亦結好於
權終老瞞之生不敢窺呉蜀惜乎昭烈纔得荆州而孫
權即擒關羽其後魏師之入蜀不能求救於呉而呉亦
[012-1b]
坐視蜀之亡徘徊於夀春沔中而莫能勇於救蜀是以
蜀亡而呉亦從之
   呉重鎮 十鎮/
通典呉以建平西陵樂鄉南郡巴丘夏口武昌皖城牛
渚圻濡須塢並為重鎮郡縣志十鎮/並為重鎮其後得沔口邾城
廣陵胡文定公設險論曰地有常險則守亦有常勢當
孫氏時上流爭襄陽而不得故以良將守南郡與夷陵
下流爭淮南而不得故以大衆築東興與皖口中流爭
[012-2a]
安陸而不得故以三萬勁卒戍邾城
建平
 通典歸州漢屬南郡呉置建平郡在秭/歸縣以為重鎮其
 地險固晉王濬自蜀㳂流伐呉呉守將吾彥請建平
 增兵若建平不下晉師終不敢過即秭歸縣界太清
 鎮在縣東南八十五里呉置以備蜀號呉城居三峽
 要衝塞山蠻之路隋於此置鎮楚熊繹初都丹陽今/縣東南七里故城是
 也古䕫子國城/在郡東二十里陸抗曰西陵建平國之蕃表既處下
[012-2b]
 流受敵二境晉志蜀分南郡立宜都郡後屬呉孫休
 分宜都立建平郡水經注宜都郡治在夷道縣東四/百步故城陸遜所築為二江之㑹
西陵 峽口
 通典峽州楚夷陵漢屬南郡魏武置臨江郡蜀改為
 宜都呉黄武元年破蜀改夷陵為西陵常為重鎮陸
 遜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若失之則荆州可憂陸抗
 曰西陵國之西門唐為峽州扼三峽之口西通蜀江
 夷陵縣有夷山故城在縣西北呉之西陵晉復改為/夷陵巴山縣古扞關楚王南拒蜀處宜都縣有荆門
[012-3a]
 虎牙二山/狼尾灘輿地廣記郡城陸抗所築郡縣志陸遜為
 宜都守鎮此蜀來伐大破之後陸抗鎮焉西陵峽山
 在夷陵西北二十五里陸遜破蜀還屯夷陵守峽口
 以備蜀即此荆州記曰自縣泝江二十里入峽口名
 為西陵峽長二十里層巖萬仞所謂三峽即其一也
 或曰巴東自有三峽此即峽口也州城陸抗之壘也
 水經注夷水逕宜都北東入大江江水東逕黄牛山
 又東逕西陵峽又東逕陸抗故城北注云宜都記曰
[012-3b]
 自黄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三/峽
 廣溪峽巫峽西陵峽也廣溪為三峽之首昔禹鑿以/通江所謂巴東之峽東至西陵七百里巫峽因山為
 名瞿塘峽在䕫州奉節縣東三里不在三峽之數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畧無闕處重巖疊障隠天
 蔽/日呉紀涉曰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疆界雖
 逺其險要必爭之地不過數四胡文定公曰湖北要
 㑹在荆峽故劉表時軍資寓江陵先主時重兵屯油
 江口關羽孫權則併力爭南郡陸抗父子則協規守
 宜都晉大司馬温及其弟沖則保據渚宫與上明此
[012-4a]
 皆荆峽封境也辨亡論陸公以偏師三萬北拒東坑/注東坑在西陵步闡城東北長十餘
 里陸抗所築之城在東坑上當闡城之北其迹並存/荆州圖記夷陵縣南對岸有陸抗故城周迴十里三
 百四十步即山/為墉四面天險
樂鄉
 通典樂鄉城在江陵府松滋縣東七十里呉建衡三
 年陸抗所築後朱然修之戍焉然子績為樂鄉督陸
 抗傳永安二年都督西陵建衡二年都督信陵西陵
 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治樂鄉晉庾翼請據樂鄉廣
[012-4b]
 農稸穀以伺二寇之釁王述曰彼去武昌千有餘里
 江渚有虞不相接救水經江水又逕孱陵縣之/樂鄉城北注云陸抗所築通典
 馬頭故戍城在公安縣西北六十里陸抗所屯以北
 對江津與羊祜相拒水經注江津或南對馬頭岸
南郡
 通典今江陵府呉將張咸伍延守之郡縣志呉克荆
 州吕䝉及朱然陸遜相繼守之晉平呉改為南平郡
 治江安今公/安縣尋復為南郡羊祜杜預繼治荆州或鎮
[012-5a]
 襄陽或鎮江陵東晉王忱始於江陵營城府此後常
 以江陵為州治唐上元元年改荆州為江陵府自東
 晉以後居建業以揚州為京師根本荆州為上流重
 鎮比周之分陜焉渚宫楚别宫今州所治即其地何
 承天曰呉城江陵移入南岸周瑜領南郡太守屯據
 江陵南齊州郡志漢中平末荆州刺史王睿始治江
 陵呉時西陵督鎮之晉平呉以為刺史治陶侃為刺
 史治沌口王敦治武昌其後或還江陵或在夏口桓
[012-5b]
 温平蜀治江陵桓沖避居上明頓陸遜樂鄉城上四
 十餘里以接近三峽無西疆之虞故重戍江南輕戍
 江北後復得襄陽太元十四年王忱還江陵江陵去/襄陽步
 道五百勢/同脣齒江左大鎮莫過荆揚稱荆州/為陜西胡氏曰孫皓
 之季慮不及逺徹南郡之備專意下流於是杜預王
 濬一舉取之何充謂荆楚國之西門得之則中原可/定失之則社稷可憂宋武帝以荆州居
 上流之重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故以諸子居之不/以屬人水經注秦以漢南地置南郡周書曰南國名
 也南氏有二臣爭權君弗能制南氏用分為二南國/按韓嬰敘詩云其地在南郡南陽之間吕氏春秋所
[012-6a]
 謂禹自塗山南省/南土是郡取名焉
巴丘
 通典今岳州呉為重鎮魯肅萬彧屯於此東晉使陶
 侃鎮守郡縣志岳州巴陵縣本漢下雋縣之巴丘地
 下雋屬長沙故城/在今蒲圻縣界呉初巴丘置大屯戍使魯肅守之
 蜀志曰西增白帝之兵東益巴丘之戍巴陵城對三
 江口岷江為西江澧江為/中江湘江為南江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在縣
 南七十九里周迴二百六十五里/俗云即古雲夢澤水經注巴丘山在
[012-6b]
 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呉之巴丘邸閣城也晉
 立巴陵縣於此宋立巴陵郡陶侃以江陵偏逺移鎮
 巴陵
夏口
 南齊志夏口呉置督將為魯口屯對魯山岸因為名
 晉永嘉中荆州刺史山簡自襄陽奔夏口庾翼為荆
 州治夏口並依地嶮也太元中桓沖移鎮上明上表
 言江州刺史桓嗣宜進屯夏口據上下之中於事為
[012-7a]
 便義熙元年劉毅以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
 接湘川邊帶溳沔請荆州刺史劉道規鎮夏口六年
 自臨鄣徙治夏口城據黄鵠磯邊江峻險樓櫓高危
 瞰臨沔漢郡縣志鄂州春秋時謂之夏汭漢為沙羡
 之東境呉錄黄祖為江夏太/守始於沙羡置屯自後漢末謂之夏口亦
 名魯口為呉之要害常以重兵鎮之周瑜請精兵/進住夏口
 司馬懿曰夏口東關敵之心喉東晉孝武時桓石仁
 屯守宋孝武分荆湘江三州之八郡為郢州以分上
[012-7b]
 流之勢鎮江/口隋平陳改為鄂州州城本夏口城呉黄
 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角因
 磯為樓名黄鶴樓呉魯肅為夏口督晉地理志沙羡
 有夏口對沔口有津呉志赤烏二年城沙羡江夏縣/本漢沙
 羡縣/地括地志漢水始欲出大江為夏口又為沔口輿
 地廣記按水經注夏水本江之别出自江陵縣東南
 流又東過華容縣南今石/首縣又東至雲杜縣今復州/沔陽縣
 沔謂之賭口冬竭夏流故曰夏水自賭口下沔水通
[012-8a]
 兼夏口而南至魯山下㑹于江在今江夏縣西通典
 建安十三年孫權克黄祖後置兵鎮即今鄂州水經
 沔水南至江夏沙羡縣北南入于江注庾仲雍曰夏
 口一曰沔口江水東至華容縣西夏水出焉注船官
 浦東即黄鵠山東北對夏口城孫權所築也依山傍
 江對岸則入沔津故城以夏口為名亦沙羡縣治按/水
 北曰汭則夏汭者江北之夏/口左傳注漢水曲入江處何尚之云夏口在荆江
 之中正對沔口後漢劉表傳注夏口即今鄂州宋元
[012-8b]
 徽元年夏口闕鎮以其地居潯陽上流欲使腹心居
 之齊劉懐珍曰夏口兵衝要地宜得其人薛氏曰夏
 口南臨大山三方阻水漢陽以北限隔陂湖虜出上
 蔡則武昌夏口當其衝
陸口
 魯肅吕䝉屯陸口陸遜代䝉至陸/口吕岱還陸口在鄂州蒲圻縣南
 寰宇記云即陸溪口也魯肅為漢昌太守漢昌/岳州平江縣呉曰呉昌水經
 注練浦東合練口江浦也南直練洲江之右岸得蒲
[012-9a]
 磯口即陸口也水出下雋縣西三山溪其水東逕陸
 城北又逕下雋縣北北對金城呉將陸渙所屯也陸
 水又入蒲圻縣北逕吕䝉城西昔孫權征長沙零桂
 所鎮也陸水右逕蒲磯山北入大江北對蒲圻洲即
 蒲圻縣治也白沙口一名沙屯南直蒲圻洲水北入
 百餘里呉所屯也建安十九年孫權遣吕䝉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屯巴丘以
 禦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郡縣志吕䝉城在鄂州蒲圻縣西南
 八十里定荆州於此鎮守本沙羡地呉分立蒲圻縣/本屬長沙郡隋屬鄂州
[012-9b]
武昌
 通典建安二十五年呉城武昌陸遜諸葛恪滕牧鎮
 守今鄂州武昌縣東晉謝尚庾翼屯守於此郡縣志
 武昌縣舊名鄂本楚熊渠封中子紅於此/稱王楚辭乗鄂渚而反顧漢以為縣
 屬江夏郡呉以下雉潯陽陽新柴桑沙羡武昌六縣
 為武昌郡黄武初自建業徙都還都/建業故都城在縣東
 一里餘本漢將灌嬰所築晉陶侃温嶠桓温為刺史
 並治其地嘉定十五年以武/昌縣置夀昌軍晉志武昌郡領縣七有
[012-10a]
 沙羡鄂武昌三縣沙羡今鄂州也武昌故東鄂今州/東北八十里武昌山在縣南百九
 十里鄂縣有新興鐵官蓋東近興國軍界非今之鄂/州也宋志江夏郡治夏口而鄂縣隷武昌郡呉改鄂
 為武昌晉太康元年復立鄂縣/而武昌如故隋廢鄂縣入武昌水經注孫權改鄂曰
 武昌鄂縣徙治於袁山東又立為江夏郡分建業之
 民千家以益之黄龍元年權遷都建業以陸遜輔太
 子鎮武昌孫皓亦都之皓還東令滕牧守之晉永平
 中始置江州傅綜為刺史治此城後庾亮之所鎮也
 今武昌郡治城南有袁山即樊山也晉王述曰武昌
[012-10b]
 實是江東鎮戍之中非但扞禦上流而已急緩赴告
 駿奔不難晉伐呉使王/戎襲武昌薛氏曰武昌乃呉建都而王
 陶温庾之所為督府者其地襟帶江沔依阻湖山左
 控廬淝右連襄漢南北二塗有如繩直胡人南牧嘗
 出此以襲豫章張魏公曰鄂州城東通武昌樊口昔
 孫權移都武昌以拒魏師渡江而西接連川陜中原
 聲援絡繹可通
下雉 陽新
[012-11a]
 下雉漢屬江夏伍被謂淮南王安曰守下雉之城絶
 豫章之口郡縣志下雉故縣在永興縣東南一百四
 十里永興本/鄂縣陽新呉分鄂縣立隋開皇九年改富川/十八年改永興今興
 國/軍水經注江之右岸富水注之水出陽新縣之青湓
 山淮南李神福曰永/興大縣饋運所仰
潯陽 柴桑
 潯陽漢屬廬江通典漢舊縣在江北蘄州界晉温嶠
 移於江州柴桑漢屬豫章晉志有湓口關隋廢改名
[012-11b]
 湓城唐復改潯陽通典潯陽縣南楚城驛即舊柴桑
 縣也郡縣志柴桑故城在江州潯陽縣今德/化縣西南二
 十里
皖城 皖口
 郡縣志舒州今安/慶府春秋時皖國咎繇/之後漢為皖縣屬廬
 江三國初屬魏孫權征皖克之按呉志孫策與周/瑜襲皖城克之
 為重鎮令諸葛恪屯戍之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令内移民轉相驚自廬
 江九江蘄春廣陵戸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建安十九年權征皖城克之正始
[012-12a]
 二年權遣恪屯皖城以伺邊隟/四年司馬懿攻皖恪退屯柴桑懷寧縣本漢皖縣皖
 山在縣西十里皖水西北自夀州霍山縣流經縣北
 二里又東南流二百四十里入大江謂之皖口九域/志懐
 寧縣有/皖口鎮呉塘陂在縣西二十里皖水所注曹公遣朱
 光為廬江太守屯皖大開稻田吕䝉言皖地肥美若
 一收熟彼衆必增於是征皖破之此塘即朱光所開/也薛氏曰呉陂堰
 皖水朱光吕䝉所爭皖屯也晉咸寧四年呉人大佃/皖城王渾遣應綽破之同安志城居皖水之北遂號
 皖城諸葛恪傳乞率衆佃/廬江皖口因輕兵襲舒
[012-12b]
牛渚圻
 郡國志秣陵南有牛渚孫策攻劉繇牛渚營周瑜出
 備牛渚通典當塗縣今太/平州有牛渚圻亦謂之采石輿/地
 志牛渚山北/謂之采石呉為重鎮孫皓時以何植為牛渚督晉/師
 來伐遣王/渾向牛渚郡縣志當塗縣本漢丹陽縣地當塗本屬/九江故城
 在濠州鍾離縣西十七里塗山在夀春縣東北以塗/山為邑名晉分丹陽置于湖縣成帝時以江北當塗
 縣流人過江在于/湖者僑立當塗縣牛渚山在縣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謂
 之牛渚圻津渡處也秦始皇東巡㑹/稽道由丹陽至錢塘即從此渡也晉謝尚鎮於此
[012-13a]
 采石戍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西接烏江北連建業城
 在牛渚山上與和州横江渡相對隋師伐陳賀若弼
 從此渡隋平陳置貞觀/初改鎮為戍博望山在縣西三十五里與
 和州對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歴陽縣南七十里兩山/相望
 如門俗謂/天門山山上皆有却月城宋王𤣥謨所築六代於
 此屯兵扞禦王濬伐呉宿于牛渚/部分明日前至三山水經注牛渚在姑
 孰烏江兩縣界中西采石在和州歴/陽縣東二十里胡氏曰昔人謂
 大江天所以限南北而陸抗乃曰此守國末務非智
[012-13b]
 者所先何也杜預嘗襲樂鄉矣胡奮嘗入夏口矣賀
 若弼嘗濟廣陵矣曹彬嘗渡采石矣則其險信未足
 恃也雖未足恃然魏武困於居巢曹丕困于濡須拓
 跋困于瓜洲苻堅困於淝水皆不得渡則其險亦未
 可弃也設險以得人為本保險以智計為先人勝險
 為上險勝人為下人與險均纔得中策張氏曰前世
 南北戰爭之際魏軍嘗至瓜步矣石季龍掠騎嘗至
 歴陽矣石勒寇豫州至江而還此皆限於江而不得
[012-14a]
 騁者也周瑜謂捨鞍馬事舟楫非彼所長赤壁之役
 果有成功至於羊祜之言則以南人所長惟在水戰
 一入其境長江非復所用有如瑜者為用則祜之言
 謂之不然可也無如瑜者為用則祐之言不可不察
 也州縣一也有最為要害者津渡一也有最宜備豫
 者苻堅自項城來夀陽孫恩自廣陵趨石頭王敦渡
 竹格蘇峻濟横江侯景渡采石考前世盜賊與夫南
 北用兵由夀陽歴陽來者十之七由横江采石渡者
[012-14b]
 三之二至於據上流之勢以窺江左者尚未論也呉
 氏曰大江之南上自荆岳下至常潤不過十郡十郡
 之間其要不過七渡上流最𦂳者三荆南之公安石
 首岳之北津中流最𦂳者二鄂之武昌太平之采石
 下流最𦂳者二建康之宣化鎮江之瓜州葉氏曰㳂/江控扼要
 地有三太平州之采石渡建康府之馬家渡宣化渡/采石江濶而險馬家渡江狹而平兩處相去六十里
 皆與和/州對岸
濡須塢 濡須口
[012-15a]
 通典和州歴陽縣西南一百八十里有濡須水建安
 十七年孫權築塢於此以拒曹公周泰朱桓皆為守
 將二十一年曹公自來攻圍呉/黄武二年魏軍又攻不拔郡縣志濡須塢在和
 州含山縣西南二百十里濡須水源出巢縣西今無/為軍
 縣/巢湖亦謂之馬尾溝東流經亞父山又東南流注
 于江建安十八年曹公至濡須與孫權相拒月餘權
 乗輕舟從濡須口入偃月塢在巢縣東南二百八里
 濡須水口初吕䝉守濡須聞曹公將來夾水築塢形
[012-15b]
 如偃月故以為名按濡水與和州含山縣分中流為
 界建安中曹公軍居巢孫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魏/又遣曹仁張遼等屯居巢後屬呉朱桓代周泰為
 濡須督朱然備/大塢及三關屯濡須山在含山縣西南七十五里與
 無為軍七寶山對峙中為石梁鑿石通水山川險阻
 呉魏必爭之地呉據其北築塢濡須水即濡須/山東關之水也水經
 注江水自濡須口又東左㑹柵口柵水又東南流注
 于大江謂之柵口水輿地志柵江口古濡須口也呉
 魏相持於此呉築兩城於北岸魏置柵於南岸今柵/江裕
[012-16a]
 溪當利三處皆為南北衝要柵江在歴/陽縣西南一百五十里與無為軍分界真氏曰按宋
 書塢小障也孫氏之保江左邾城雖小猶屯三萬/人自古立國東南以兩淮為根本
 氏曰魏之重鎮在合肥孫氏既夾濡須而立塢矣又
 隄東興以遏東湖又堰涂塘以塞北道然總之不過
 於合肥巢縣之左右力遏魏人之東而已魏不能過
 濡須一步則建鄴可以奠枕故孫氏之為守易葉氏
 曰自古保江必先固淮曹操不能越濡須苻堅不能
 出渦口魏太武不能窺瓜步周世宗不能有夀春皆
[012-16b]
 以我先得淮也王氏曰三國鼎立南北瓜分之際兩
 淮間常為天下戰場孫仲謀立塢濡須曹操先計後
 戰不能爭也謝幼度師于淝上苻堅擁衆山立不能
 抗也沈璞守一盱眙佛狸傾國南向往復再攻其城
 不能下也呉氏曰呉據荆揚盡長江所極而有之而
 夀陽合肥蘄春皆為魏境呉不敢涉淮以取魏而魏
 不敢絶江以取呉蓋其輕重强弱足以相攻拒也故
 魏人攻濡須呉必傾國以爭之呉人攻合肥魏必力
[012-17a]
 戰以拒之終呉之世曾不得淮南寸地故卒無以抗
 魏及魏已下蜀經略上流屯夀春出廣陵則呉以亡
 矣宋何承天曰曹孫之霸才均智侔江淮之間不居/者數百里濡須之戍家停羨溪濡須在歴陽郡南
 百八十里羨溪/在其東三十里
東興 東關 巢湖
 郡縣志巢湖在巢縣今無/為軍西五十里周迴五百里南
 出於東關口東關口縣東南四十里接巢湖在西北
 至合肥界東南有石渠鑿山通水是名關口相傳云
[012-17b]
 夏禹所鑿一號東興唐志巢縣東南四/十里有故東關今其地高峻
 險狹實守扼之所故天下有事是必爭之地呉魏相
 持於此呉築城魏亦對岸置柵嘉平四年諸葛恪於
 東關作大隄遏巢湖左右依山俠築兩城使全端留
 略守之魏遣諸葛誕胡遵圍東關將壞其堤恪大破
 之東關又在和州含/山縣西九十里巢湖亦名焦湖在廬州合肥縣
 東南六十四里本居巢縣地後陷為湖今與巢縣廬
 江分湖為界後漢紀作漅元魏任城王澄表稱蕭衍/頻斷東關欲令漅湖泛溢以灌淮南諸
[012-18a]
 戍/諸葛武侯曰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張魏公曰巢河
 之水上通焦湖濡須正扼其衝東西兩關又從而輔
 翼之餽舟難通故雖有十萬之師未能寇大江薛氏
 曰西自皖東至揚多斷流為阻故自前世征役舟師
 皆出東道如呉邗溝魏廣陵周鸛河等率資水之
 利南北所通行也惟廬夀一路陸有東關濡須硤石
 之阨重以陂水之限最為險要東關恃東興塘濡須/恃濡須水硤石蔽皖
 紹興十一年劉錡至東關見其地/負山面水乃引兵據之以遏邊衝
[012-18b]
邾城
 通典今黄州東西界臨江與武昌相對郡縣志故邾
 城在黄州黄岡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古邾國也後為/楚所
 滅漢以為縣/屬江夏郡呉克邾城使陸遜以三萬人城而守之
 赤烏四年八/月陸遜城邾晉陶侃傳議者以武昌北岸有邾城宜
 分兵鎮之侃曰我所以設險禦寇正以長江耳邾城
 隔在江北内無所倚外接羣夷必引寇虜自呉時此
 城乃三萬兵守今縱有兵守之亦何益於江南後庾
[012-19a]
 亮以毛寶戍之果敗真氏曰今蘄舒黄三州之北有
 大山緜亘八百里俗呼為西山邾城在山之南東晉
 時宻迫羣夷所以不可置戍與今不同葉氏曰孫氏
 以江北守江而不以江南守江楊氏曰固國者以江
 而不以淮固江者以淮而不以江薛氏曰淮東之地
 沮澤多而丘陵少淮西山澤相半無水隔者獨邾城
 白沙戍入武昌及六安舒城走南硤二路耳胡氏曰
 自古未有欲守長江而不保淮甸者淮甸者國之脣
[012-19b]
 江南者國之齒唐氏曰曹公以數十萬再至居巢逡/巡而不能進諸葛誕以步騎七萬失
 利而退以濡須東/興之扼其吭也
安陸
 水經注安陸城故鄖城也因岡為墉漢屬江夏今德/安府
 郡縣志安陸縣城三重西枕溳水故清發水也西北
 自隨州流入注于沔謂之溳口春秋呉敗楚柏舉及
 清發是也雲夢澤在縣南五十里晉庾翼欲北伐上
 疏移鎮安陸胡文定公曰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鎮安
[012-20a]
 陸薛氏曰北接隨唐東横南鄂西接荆郢亦江漢間
 一都㑹也陪尾山在安陸/縣今曰横尾山
沔口
 漢入江處謂之沔口魏呉皆以為重鎮見前/薛氏曰
 上游糧餉由沔而達襄郢由溳而入安隨
廣陵
 見前
涂中 涂塘
[012-20b]
 郡縣志滁州漢全椒縣地通典齊志南譙/郡隋改滁州晉琅邪王
 伷出滁中即此地呉赤烏十三年作堂邑涂塘以淹
 北道涂水名/音除漢堂邑縣屬臨淮後漢屬廣陵九域志
 真州六和縣楚之棠邑也堂邑涂塘即此今名瓦梁
 河晉咸和元年議欲作涂塘以遏胡寇祖約曰是棄
 我也太元四年謝石帥舟師屯涂中滁水在全椒縣/南六十里源出
 廬州梁縣東流經滁及六合縣至瓜步入/于大江滁河在和州歴陽縣北六十里薛氏曰滁
 和州六合間有涂塘呉赤烏中遣兵十萬斷涂作塘
[012-21a]
 南唐於滁水上立清流關瓦梁堰有東西瓦梁城晉
 置秦郡治六合周顯德三年南唐何延錫建言六合
 西二十五里有堰曰瓦梁水曰滁河由河而上數百
 里鉅細駢比合五十四流輻湊呉堰中闕横斷羣山
 囘環不止魚三州氓海四百里其實據天經而絶地
 緯之要者功未就而罷景德元年毁之瓦梁堰即涂/塘也是塞滁
 水以為塘堰隋志六/合縣後齊置瓦梁郡何氏曰晉之取呉二十萬耳而
 所出之道六隋之取陳五十萬耳而所出之道八所
[012-21b]
 出之道多則彼之受敵者衆呉西不得蜀北不得淮/ 北齊於秦郡置秦州
 州前江浦通涂水齊人以大木/為柵於水中秦州即六合縣朱氏黼/曰呉大帝築
 堂邑涂塘以淹北道王凌表請攻討而司馬懿不許
 諸葛恪一城東興以遏巢湖而魏之二將數十萬之
 衆皆覆没於隄下則堰水以固圉未為非策也唐氏
 曰自古天下裂為南北其得失皆在淮南晉元帝渡
 江迄于陳抗對北虜者五代得淮南也楊行宻割據
 迄于李氏不賓中國者三姓得淮南也呉不得淮南
[012-22a]
 而鄧艾理之故呉并於晉陳不得淮南而賀若弼理
 之故陳并於隋南得淮則足以拒北北得淮則南不
 能自保矣劉氏季裴/曰自古守淮莫難於謝𤣥又莫
 難於楊行宻淝水之役謝𤣥以八千人當苻堅九十
 萬之衆清口之役楊行宻以三萬人當朱全忠八州
 之師衆寡殊絶而卒以勝者扼淮以拒敵而不延敵
 以入淮也孫仲謀以江守江行宻以淮守淮晉人以
 淮守江薛氏曰孫氏割據作涂中東興塘以淹北道
[012-22b]
 南朝瓦梁城塞後湖為淵障蔽長江號稱北海大抵
 淮東之地沮澤多而丘陵少淮西山澤相半無水隔
 者獨邾城白沙戍入武昌及六安舒城走南硤二路
 耳古人多於川澤之地立塘以遏水溉田在孫氏
 時盡罷縣邑治以屯田都尉自劉馥鄧艾之後大田
 淮南迨南北朝增飭彌廣今舒州有呉陂堰朱光吕/䝉所爭
 皖屯也陂/堰皖水廬江有七門堰劉馥斷龍/舒水作巢縣有東興塘
 諸葛恪作/遏巢湖水滁和州六合間有涂塘呉赤烏中遣兵十/萬斷滁作塘於其
[012-23a]
 上源今梁縣界置滁陽城晉以為/南梁郡南唐於滁水上立清流關瓦梁堰有東西瓦/梁城晉置
 秦郡而治六合周顯德三年南唐何延錫建言堰五/十四流不止魚三州氓海四百里其實据天經絶地
 緯功未就而罷/景德元年毁之天長有石梁堰源出滁州入高郵為/樊梁溪梁置涇州
 高郵有白馬塘唐阻三阿溪謝𤣥破都顏/俱難李孝逸破李敬業處揚州有召
 伯埭謝安堰艾陵湖/作新城在其上裘塘屯齊高帝建武五/年遏艾陵湖立楚州有
 石鼈塘鄧艾作荀/羨復屯射陂漢舊/陂洪澤陂唐大厯二年與/射陽湖並置官
 屯射陽湖/即射陂也淮陰有白水屯盱眙有破釜塘鄧艾立白/水塘與破
 釜相連開八水門大業末破/釜塘壞水入淮白水亦涸安豐有芍陂即孫叔敖/所作期思
[012-23b]
 陂漢王景魏劉馥鄧艾齊桓崇祖皆修復之首受渒/水西自六安北界騶虞石東自濠州之南横石水皆
 入焉灌/田萬頃固始有茹陂劉馥/作是皆古人屯田遏水之迹
 其餘不可詳記大要六安以東有芍陂之險鍾離以
 東無非湖濁之地西自皖東至揚則多斷流為阻故
 自前世征役舟師皆出東道如呉邗溝魏廣陵周鸛
 河等率資水之利南北所通行也惟廬夀一路陸
 有東關濡須硤石之阨重以陂水之艱東關恃東興/塘濡須恃濡
 須水硤石蔽皖淮南有兩硤石此/桐城南硤也夀春硤石在淮水上最為險要然聞芍
[012-24a]
 陂可以灌夀淝水可以灌廬南唐何敬洙嘗復諸塘
 不克
 
 
 
 
 
 
[012-24b]
 
 
 
 
 
 
 
 通鑑地理通釋卷十二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