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通鑑地理通釋 > 通鑑地理通釋 卷十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通鑑地理通釋卷十   宋 王應麟 撰
  七國形勢攷下
   齊
管仲曰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
北至于無棣 蘇秦説齊宣王曰齊南有泰山東有琅
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齊地方二
千餘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三軍之良五家之兵進
[010-1b]
如鋒矢戰如雷霆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絶
清河涉渤海也臨菑之中七萬戸臣竊度之不下戸三
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於遠縣而臨菑之卒固已
二十一萬矣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壤界
也兵出而相當不出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韓魏
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而不勝則國以危亡
隨其後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今
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陽晉之道徑乎亢
[010-2a]
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駒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
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
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 荀
卿子説齊相曰今巨楚縣吾前大燕鰌吾後勁魏鈎吾
右西壤之不絶若繩楚人則有襄賁開陽以臨吾左是
一國作謀則三國必起而乗我如是則齊必斷而為四
三國若假城然耳 燕王曰吾聞齊有清濟濁河可以
為固長城鉅防足以為塞誠有之乎蘇氏對曰天時不
[010-2b]
與雖有清濟濁河惡足以為固民力罷敝雖有長城鉅
防惡足以為塞且異日濟西不師所以備趙也河北不
師所以備燕也今濟西河北盡己役矣封内敝矣 春
申君説秦昭王曰齊南以泗水為境東負海北倚河而
無後患 韓非初見秦曰往者齊南破荆東破宋西服
秦北破燕中使韓魏土地廣而兵强戰尅攻取詔令天
下齊之清濟濁河足以為限長城巨防足以為塞齊五
戰之國也一戰不尅而無齊 田肯曰齊東有琅邪即
[010-3a]
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
地方二千里持㦸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此
東秦也
穆陵 無棣
 唐志沂州沂水縣北有穆陵闗郡縣志通典有穆陵
 山在沂水縣北一百九十里滄州鹽山縣本齊無棣
 邑漢高城縣通/典古齊境滄州無棣縣南臨無棣溝因為名漢/陽
 信縣地隋/置無棣縣水經注清河又東北無棣溝出焉東逕南
[010-3b]
 皮縣故城南京相璠曰舊説無棣在遼西孤竹縣
泰山
 齊世家齊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
 貨殖傳泰山其陽則魯其陰則齊
琅邪
 山海經云琅邪臺在勃海間琅邪之東其北有山注/云琅邪在海
 邊有山嶕嶢特/起狀如高臺括地志密州諸城縣東南百七十里
 有琅邪臺越王句踐觀臺也琅邪山在縣東南百四
[010-4a]
 十里始皇立層臺於山上孟子齊景公問晏子曰吾
 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注琅邪齊東
 南境上邑管子戒篇桓公將東游問於管仲曰我游
 猶軸轉斛南至琅邪地理志琅邪縣越王句踐嘗治
 此起館臺後漢注琅邪郡有琅邪山故城在今海州/胊山縣東北子虛賦齊東陼鉅海南有琅
 邪輿地廣記漢琅邪縣在密州諸城縣東境七越王/句踐欲霸中國徙都於此起觀臺於山上周 里以
 望東海秦始皇置琅邪郡東遊登山大樂之留三月/漢武帝亦登焉秦紀始皇作琅邪臺立石刻頌秦徳
清河
[010-4b]
 漢置清河郡治清陽縣後漢省之安帝改厯曰甘陵
 為清河國治桓帝改國曰甘陵魏復故晉改甘陵縣
 曰清河後周置貝州宋改恩州通典春秋屬齊後屬
 晉七國屬趙地理志趙東有清河齊北有清河以南
 水經注地理風俗志曰甘陵郡東南十七里有清河
 故城世謂之鵲城清河又東北逕清陽縣故城西漢
 高帝置清河郡治此景帝封子/乘為王
渤海
[010-5a]
 漢置渤海郡今滄棣霸濱諸州之地宋文帝置樂陵
 郡孝武分置渤海郡後魏改渤海為滄水置滄州通
 典為齊趙二國之境無棣縣齊境北至無棣在此地
 理志齊北有渤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趙得渤海
 郡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
臨甾
 齊國都也地理志屬齊郡今青/州臨甾名營丘故齊詩
 曰子之營兮遭我虖嶩之間兮毛詩作還/齊詩作營臨甾在岱
[010-5b]
 之間一都會也其中具五民五方/之民甾水出泰山萊蕪
 縣兗/州原山詩正義云今齊之城内有丘即營丘也淄
 水過其南及東以丘臨水謂之臨淄郡縣志雪宫故/趾在臨淄縣東
 北六里晏子春秋齊/侯見晏子于雪宫括地志青州臨淄縣即古臨菑
 一名齊城古營丘之地項羽封田都為齊王於此營/丘在縣北百步外城中天齊池在縣東南十五里齊
 以天齊淵名漢主父偃言齊臨菑十萬户市租千金/人衆殷富鉅於長安 通典青州千乗縣柏寢臺齊
 景公與晏/子遊處
衛陽晉之道
[010-6a]
 張儀説楚曰秦下甲攻衛陽晉必大闗天下之匈正
 義衛地曹濮等州也陽晉在曹州乗氏縣西北三十
 七里索隱陽晉魏邑也蓋適齊之道在衛國之西南
 魏哀王十六年秦拔陽晉秦昭王曰吾愛宋與愛新/城陽晉同 蘇秦説趙曰據衛取淇則齊必入朝秦
 水經注陽晉城在廩丘城東/南十餘里與都闗為左右
亢父之險
 漢縣屬東平國正義故縣在兗州任城縣今屬/濟州南五
 十一里漢高帝紀沛公還軍亢父光/武征龎萌自將輕兵至亢父呂布攻鄄城不
[010-6b]
 能下西屯濮陽曹操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據東平
 斷亢父泰山之道乗險要我而乃屯濮陽吾知其無
 能為也魏/志
襄賁開陽
 二縣地理志屬東海郡賁音/肥輿地廣記襄賁縣廢入
 沂州臨沂縣故城在縣南開陽本鄅國春秋叔孫州
 仇城啟陽是也漢避景帝/諱改為開後廢入臨沂故城在縣南
 水經注魯連子稱陸子謂齊湣王曰魯費之衆臣/甲舍于襄賁 後漢注開陽故城在今臨沂縣北
[010-7a]
清濟 濁河
 左傳哀十一年齊伐我及清注濟北盧縣東有清亭
 齊語桓公正封疆地南至于陰西至于濟北至于
 河東至于紀酅水經濟水自魚山北逕清亭東注云
 京相璠曰今濟北東阿東北四十里有清亭春秋所
 謂遇于清也水色清深馬頰水東注于清濟謂之馬
 頰口清濟即此水也蔡氏曰李賢謂濟自鄭以東貫
 滑曹鄆濟齊青以入于海樂史謂今東平濟南淄州
[010-7b]
 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謂之清河沈氏謂濟水伏流/地中東阿亦濟所
 經井水/清而重孟康曰齊西有平原徳/州河水東北過高唐博/州
 即平/原也孟津號黃河故曰濁河正義云濟漯二水上承
 黃河並淄青之北流入海黃河又一源從洺魏二州
 界北流入海亦齊西北界
長城鉅防
 齊記云齊宣王乗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
 州千餘里以備楚括地志長城西北起濟州平陰縣
[010-8a]
 緣河歴泰山北岡上經濟州淄州即西南兗州博城
 縣北東至密州琅邪臺入海郡國志濟北盧縣有平
 陰城有防門左傳襄十八年齊禦晉平陰塹防/門杜氏云在縣北巨防即防門有長
 城至東海正義長城西在濟州平陰縣界平陰後/屬鄆州
 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齊閔王築防以為長城泰
 山紀云秦山西有長城緣河經泰山餘千里至琅邪
 臺入海郡縣志故長城首起鄆州平陰縣北一十九/里齊愍王所築輿地廣記鄆州平陰縣漢盧
 縣地唐屬濟州又淄州淄川縣古齊長城楚世家還/蓋長城以為防外紀威烈王十六年王命韓趙伐齊
[010-8b]
 入長城左傳防門注平陰城左濟北盧縣東北其城/南有防防有門世家趙人歸我長城在威王時郡縣
 志平陰故城在平陰/縣東北三十五里
泗水
 出兗州今襲/慶府泗水縣至淮陽宿遷縣入淮淮南墬形/訓時泗沂
 出臺台/浙山名
即墨
 郡縣志故城在萊州膠水縣東南六十里本漢舊縣
 田單守即墨破燕軍盡復齊地項羽徙齊王田市為
[010-9a]
 膠東王都此漢屬膠東北齊併入膠水隋復置屬萊
 州城臨墨水故曰即墨田肯謂琅邪即墨之饒顏氏
 云二縣近海財用所出蘇秦説趙曰齊/必致魚鹽之海戰國策齊王
 建入朝於秦即墨大夫入見齊王曰齊地方數千里
 帶甲數百萬三晉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間者
 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衆使收三晉之故地即臨
 晉之闗可以入矣同州朝邑縣有蒲/津闗秦臨晉縣鄢郢大夫不欲
 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師使
[010-9b]
 收楚故地即武闗可以入矣如此則齊威可立秦國
 可亡齊王不聽
河北
 正義謂滄博等州在漯河之北
   楚
蘇秦説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彊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
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
餘里 大王不從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闗一軍下黔
[010-10a]
中則鄢郢動矣 張儀説楚王曰秦西有巴蜀大船積
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不至十日而距扞闗扞闗驚則
從竟陵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舉甲出
武闗南面而伐則北地絶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
之内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嵗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
 蘇代約燕王曰秦之行暴正告天下告楚曰蜀地之
甲乘船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
乗船出於巴乗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積甲
[010-10b]
宛東下隨智者不及謀勇士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
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遠乎楚王為是故十七年
事秦 荀子議兵曰汝潁以為險江漢以為池限之以
鄧林緣之以方城然而秦師至而鄢郢舉若振槁然是
豈無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淮
南兵畧訓曰楚地南卷沅湘北繞潁泗西包巴蜀東裹
郯淮潁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緜之以方
城山高尋雲谿肆無景 戰國策曰楚苞九夷又方千
[010-11a]
里南有符離之塞北有甘魚之口
黔中
 正義今朗州楚黔中郡漢更名武陵今常/徳府括地志云
 故城在辰州沅陵縣西二十里今黔府亦其地楚世/家秦
 留懷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頃襄王二十二年秦拔/我巫黔中郡 通典黔州古蠻夷之地秦惠王欲楚
 黔中地以武闗外易之即此是也/楚辭注枉陼辰陽溆浦皆在辰州
巫郡
 括地志在䕫州東通典䕫州巫山縣楚置巫郡秦漢
[010-11b]
 為南郡巫郡故城在/今縣北巫山在西南
夏州
 左傳宣十一年楚復封陳鄉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
 州杜氏云州鄉屬/示討夏氏所獲徐廣曰楚考烈王元年秦取夏州
 裴駰案左傳注不説夏州所在車𦙍撰桓溫集云夏
 口城上數里有洲名夏州正義云大江中州也夏水
 口在荆州江陵縣東南二十五里楚辭過夏首而西
 浮夏水/口也背夏浦而西思左傳沈尹戍奔命於夏汭薳/射以繁揚之師會於夏汭杜
[010-12a]
 氏曰漢水曲入江今夏口也通典荆州江陵縣有夏/水口左傳夏汭也郡縣志鄂州春秋時謂之夏汭漢
 為沙羨東境後漢末謂之夏口亦名魯口林氏曰莊/以勤興平以怠亡懷以愚為秦誘頃襄以弱為秦脅
海陽
 劉氏云楚之東境正義未詳楚威王六年敗越盡取/吳故地至浙江 左傳楚奄征南
 海/
洞庭
 索隱今青草湖正義洞庭湖在岳州巴陵縣西南一
 里又有洞庭山名君山在湖中心吳起曰三苗氏左
[010-12b]
 洞庭右彭蠡韓非初見秦曰秦與荆人大戰大破荆
 襲郢取洞庭五湖江南後漢南蠻傳云吳起相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
蒼梧
 正義蒼梧山在道州南索隱地理志有蒼梧郡書山/海經注即九疑山也漢 注
 文穎曰九嶷山半/在蒼梧半在零陵檀弓舜葬於蒼梧之野注舜征有/苗而死因
 留葬焉蒼梧於周南越之地今為郡史記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山海經南
 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注云山今在/零陵營道縣南道州寧遠縣有九疑山其山九谿相
 似/
[010-13a]
陘塞 汾陘之塞
 戰國策云北有汾陘之塞徐廣云春秋齊伐楚次于
 陘杜氏云潁川召/陵縣南有陘亭楚威王十一年魏敗楚陘山在密
 縣正義陘山在鄭州新鄭縣西南三十里楚世家魏
 取我陘山今按陘塞其説有三山海經有少陘之山
 太平御覽謂在滎陽則正義新鄭近之滎陽春秋為
 鄭戰國為韓蓋南北之隘道楚為塞以禦北方故蘇
 秦於韓曰南有陘山於楚曰北有陘塞其地一也楚
[010-13b]
 漢之際亦於此決勝負焉左傳楚子庚治兵於汾注
 云襄城縣東北有汾丘城今襄城屬汝州汾陘之塞
 蓋在汝鄭二州密縣今屬鄭州召陵/今在潁昌府郾城縣 林氏曰楚有
 圖北方之志其君多居于申大合諸侯又在焉申即
 宛也今鄧州南陽縣杜氏曰/申在方城内故言入
郇陽
 漢地理志漢中旬陽縣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酈商/攻旬闗正義云漢中洵水上
 之闗在金州水經/漢水東合旬水輿地廣記金州洵陽縣後漢省晉/復置屬魏
[010-14a]
 興/郡按金州後漢末為西城郡魏得之改魏興申儀為
 太守屯洵口水經注旬水東/南注漢之旬口蜀蔣琬欲由漢沔襲魏
 興今屬利州路南蔽䕫峽西接梁洋為控扼之地蘇
 秦所謂郇陽即洵陽也郇旬洵/三字通徐廣以為順陽故城/在鄧
 州穰/縣西索隱以為新陽故城在蔡州/真陽縣西南皆非也又按楚世
 家懷王二十五年與秦盟黃棘秦復與楚上庸正義/括地
 志云今房州竹/山縣及金州是頃襄王十九年割上庸漢北地予秦
 正義謂割金房均三州及漢水之北蘇代云殘均陵
[010-14b]
 塞鄳隘正義均州故城在/隨州西南五十里楚割上庸之明年秦拔西
 陵又一年拔郢 趙氏曰楚莫盛於莊盛之極衰之
 倚也楚與秦彊不相下也滅庸而秦從師自莊始與
 吳越邈不相及也滅舒蓼而吳越受盟自莊始孰知
 異時之秦拔武闗取上庸即今日之故道異時之吳
 舍舟于淮汭潛師于巢為亡郢之張本
鄢郢
 楚人對頃襄王曰秦左臂據趙之西南右臂傳楚鄢
[010-15a]
 郢膺擊韓魏垂頭中國處旣形便勢有地利正義鄢
 故城在襄州率道縣今襄陽府/宜城縣南九里郢城在荆州
 今江/陵府江陵縣東北六里秦兵出武闗則臨鄢矣下黔
 中則臨郢矣地理志南郡宜城故鄢左傳王㳂夏將/欲入鄢注云順
 漢水南/至鄢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歸州秭歸縣/東有丹陽城
 熊繹/始封徙此後九世平王城之後十世秦拔郢徙陳郢
 都西通巫巴東有雲夢之饒亦一都㑹也南豐曾氏
 曰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間東南而流
[010-15b]
 春秋之世曰水左丘明傳魯桓公十有三年楚屈
 瑕伐羅及亂次以濟是也其後曰夷水水經所謂
 漢水又南過宜城縣東夷水注之是也又其後曰蠻
 水酈道元所謂夷水避桓溫父名改曰蠻水是也秦
 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將攻楚去百里立堨壅是
 水為渠以灌楚都也遂拔之秦旣得以為縣
 漢惠帝三年改曰宜城宋孝武帝永初元年築宜城
 之大隄為城今縣治是也而更謂曰故城入秦
[010-16a]
 而白起所為渠迄不廢引鄢水以灌田今長渠是也
 胡文定公曰荆渚江左上流也故楚子自秭歸徙都
 日以富彊近并穀鄧次及漢東下收江黃橫行淮泗
 遂兼吳越傳六七百年而後止此雖人謀亦地勢使
 然也後逮漢衰劉表牧之坐談西伯先主假之三分
 天下闗羽用之威震中華孫氏有之抗衡曹魏晉宋
 齊梁倚為重鎮財賦兵甲當南朝之半其為江東屏
 蔽猶虞虢之有下陽也林氏曰江陵郢也襄陽鄢也
[010-16b]
 自江陵而圖北方必經襄陽襄陽楚之北津也屈原/哀郢
 曰顧龍門而不見孰兩東門之可蕪注云楚都南門/三門一名龍門一名脩門兩東門郢都東闗有二門
 也呂氏曰鄢楚之别都也水經注江陵西北有紀南/城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平王城之班固言楚之郢都
 也/
汶山
 地理志蜀郡湔氏道㟭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東南
 至江都入海山海經岷山/江水出焉輿地廣記在茂州汶古岷/字
 山縣西北俗謂之鐵豹嶺禹之導江發跡於此河圖/括地
[010-17a]
 象曰岷山之精上為井絡故泉流深遠為四瀆之首/水經注岷山即瀆山也又謂之汶阜山益州記大江
 始發羊膊嶺下東南/至白馬嶺歴天彭闕
扞闗
 楚世家肅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正義云古今名/云荆州松滋縣
 是楚為扞闗以距之郡國志巴郡魚復縣有扞闗地/理
 志魚復/江闗李熊説公孫述曰東守巴郡拒扞闗之口注/故
 基在今峽/州巴山縣正義華陽國志云巴楚相攻伐故置江闗
 陽闗括地志陽闗今涪州永安縣治陽闗城也永安/省入
[010-17b]
 樂溫/縣扞闗今峽州巴山縣界故扞闗是巴山省入/夷陵縣
 闗今䕫州魚復縣南二十里江南岸白帝城是魚復/今奉
 節/縣後漢岑彭傳公孫述遣將乗枋箄下江闗注云舊
 在赤甲城後移在江南岸對白帝城故基在今魚復/縣南輿地
 廣記魚復縣故城在奉節縣北今名赤甲城有古扞/闗水經江水自闗東逕弱闗扞闗注扞闗廩君浮夷
 水所置也弱闗在建平秭歸界昔巴/楚數相攻伐籍險置闗以相防捍
竟陵
 漢屬江夏鄖鄉楚鄖公邑/封鬬辛於此越世家竟陵澤楚之材也
[010-18a]
 輿地廣記復州景陵縣秦白起攻楚拔郢東至竟陵
 石晉改/景陵晉竟陵郡治沔陽縣水經注巾水西逕竟陵/縣北西逕楊水謂之巾
 口水西有古竟陵大城古鄖國也郡縣志舊縣在今/郢州長夀縣界竟陵大城是也晉分江夏西部置竟
 陵郡後周以其/地置郢復二州
汶巴
 地理志蜀郡有汶江縣今茂州/汶山縣水經江水自天彭闕
 東逕汶闗而歴氐道縣北注汶出徼外㟭山西玉輪
 坂下郡縣志渝州古巴國今重/慶府閬白二水曲折如巴
[010-18b]
 字故謂之巴正義巴嶺山在梁州南一百九十里西
 南夷傳楚威王使莊蹻將兵循江上畧巴黔中以西
 劉伯莊云巴/國在漢水上蘇代云輕舟浮於汶乗舟出於巴謂汶
 江巴江也索隱汶即江所出岷山巴水與漢水/相近輿地廣記達州永睦縣有巴水今按
 張儀説楚謂方船積粟起於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
 千餘里不至十日而距扞闗蓋是時有韓魏以塞陸/道故儀設水道以懼之
 羊祜請伐吳謂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崔仲方論取
 陳謂蜀漢二江是其上流水路衢要必爭之所彼聚
[010-19a]
 兵漢口峽口則下流諸將擇便橫渡如擁衆自衛上
 江水軍鼓行以前秦以此脅楚晉以此取吳隋以此
 取陳然秦不敢泛江伐楚者水/道危而扞闗亦難攻也
五渚
 裴駰云戰國策秦破荆襲郢取洞庭五渚然則五渚
 在洞庭索隱劉氏以為五渚宛鄧之間臨漢水不得
 在洞庭或説五渚即五湖戰國策五渚韓非子作五/湖水經注湘水沅水微水
 澧水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㑹大江名之五渚
[010-19b]

 今隨州左傳漢東之國隨為大楚武王克州蓼服/隨唐昭王奔隨
 申君説秦曰韓魏必攻隨水右壤戰國策/云隨陽正義楚都
 陳而隨故國在西南是楚之右壤呂氏曰楚武王經/畧漢東之初便欲
 滅隨後來反以厚意結隨以為助使之勿救援小國/故漢東之小國盡為楚所滅而隨獨終春秋之世林
 氏曰楚得隨唐/而蔡鄭始懼
汝潁
 左傳楚文王縣申息朝陳蔡封畛於汝郡縣志汝水/出汝州魯山
[010-20a]
 縣一百五十里天息山釋例云汝出/汝陽縣大盂山至汝陰襃信縣入睢晉師與楚師夾
 潁而軍注云潁水出城陽至下蔡入淮郡縣/志潁水出河南府潁陽縣陽乾山淮南墬
 形訓汝出猛山注一名高陵山在南定陵縣/汝水所出東南至新蔡入淮
江漢
 詩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左傳楚漢水以為池江漢睢
 漳楚之望也楚世家先王受封望不過江漢正義荆/州大江
 漢江楚/境内也土地名云江經南郡江夏弋陽安豐漢經襄
 陽至江夏安陸縣入江漢水出武都至江夏南入江/黃氏云江水自茂州汶山縣
[010-20b]
 至通州海門縣入海漢水二源一源出秦州天水縣/謂之西漢水至恭州今重慶巴縣入江一源出大安
 軍三泉縣謂之東漢水至漢陽軍入江江漢至荆州/合流左傳昭王之不復杜注昭王時漢非楚境楚武
 王伐隨軍於漢淮之間吳伐楚自豫章與楚夾漢林/氏曰楚一失亡淮州來鍾離再失於亡漢非鬬 上
 闕之/罪也
鄧林
 荀子曰楚界鄧地之山林淮南子注沔水上險春申/君曰
 夫隨陽右壤皆廣谷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闕/闕 隨之西今鄧州之西其地多山林者是劉闕
 闕襄州南鳯林山是古鄧析侯之國在楚之闕/鄧林唐朱朴議遷都曰襄鄧之西闕 夷漫闕 云/其
[010-21a]
 東闕與鳯林為之闗南菊潭環屈而流闕/上洛重山之險北有白崖聨絡乃形勝闕  西有/
 墟去秦咫尺而有上洛為之限永無闕/林氏曰申鄧者圖鄭之道所從出闕   之虞/ 道
 所從出陽穀城/闕
方城
 左傳方城以為城注云方城山在南陽葉縣南郡縣
 志在汝州葉縣西南十八里左傳葉在楚國方城外/之蔽也晉陽處父伐楚
 以救江門于方城荀/偃伐楚侵方城之外淮南子九塞荆阮方城皆在楚
 地里志葉縣有長城號曰方城白起取楚之宛葉内/林氏曰宛在方城
[010-21b]
 葉在方城之外外有方城内有冥阨而宛葉為之表/裏朱文公曰荆州地執四平其守當在外楚人謂方
 城為城漢水為池是也水經注萬城或作方唐勒奏/上論曰楚世霸南土自越以至葉垂𢎞境萬里故號
 曰萬/城
沅湘
 地理志沅湘出牂牱郡故且蘭縣今播/州東南至益陽
 入江岳州阮江縣/漢益陽地湘水出零陵郡零陵縣全州清/湘縣
 海山北至酃入江衡州衡/陽縣楚辭注湘水出帝舜葬東
 入洞庭下 山海經沅水出象郡鐔城西入東注江
[010-22a]
 入下巂西辰州/沅陵合洞庭中郭璞云湘水出零陵營道
 縣陽朔山入江
郯 淮泗
 地理志東海剡縣故國水經注故城在下邳縣今淮/陽軍
 東北一百五十里吳自伐郯之役/始見於春秋楚人對頃襄王曰
 鷹擊郯國大梁可得而有也蘇代遺燕王書曰驅韓
 魏以伐齊日必反宋地歸楚淮北又見齊王曰有淮
 北楚之東國危越世家句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楚世家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
[010-22b]
 淮北楚東侵廣地至泗上林氏曰吳之始圖楚也爭/巢鍾離州來之三邑蓋七十年而後取之失淮由失
 州來州來下/蔡縣淮北
九夷
 李斯曰惠王用張儀之計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
 索隱云屬楚之夷也戰國策張儀曰楚破南陽九夷
 内沛許鄢陵危呂氏云以此考之九夷之地畧可見
 方孔子在陳蔡相去蓋不遠也所以有欲居九夷之
 言鄭語楚蚡冒始啟濮左傳楚武王克州蓼服隨唐/大啟羣蠻爾雅疏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
[010-23a]
 夷白夷赤夷𤣥夷風夷陽夷謂/東夷也楚秦所包蓋西南夷
苻離之塞
 宿州苻離縣漢屬沛郡爾雅莞苻離也地/多此草故名縣南臨汴河
甘魚之口
 左傳昭十三年楚公子比次于魚陂注云竟陵縣城
 西北有甘魚陂水經注竟陵城傍有甘魚陂史記正
 義竟陵故城在郢州長夀縣南百五十里長夀縣本/漢竟陵縣
 地/今復州亦是其地按戰國多以水攻故楚守甘魚
[010-23b]
 之口 祝氏鑑曰從人之論必曰衡成則秦帝從合
 則楚王蓋自方城以南武闗之東秦楚之地表裏控
 帶
   燕
蘇秦説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
有雲中九原南有嘑沱易水地方二千餘里南有碣石
鴈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此所謂天府者也秦之攻燕
也踰雲中九原過代上谷彌地數千里雖得燕城秦計
[010-24a]
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趙之攻燕也發
號出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東垣矣渡嘑沱
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戰
於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於百里之内夫不憂百里
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於此者是故願大王與趙
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 蘇代見燕王曰天
下戰國七燕處弱焉獨戰則不能有所附則無不重南
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韓魏韓魏重 張儀説燕
[010-24b]
昭王曰今趙王已入朝澠池效河間以事秦今大王不
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
王之有也 韓非子曰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襲
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注方城涿/之邑也
朝鮮
 地理志𤣥莬樂浪皆朝鮮濊貉句驪皆夷殷道衰箕
 子去之朝鮮史記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朝鮮王傳滿燕人自始燕
 時嘗畧屬真畨朝鮮為置吏築障秦滅燕屬遼東外
[010-25a]
 徼漢興為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樂浪/縣
 屬燕滿東走出塞度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王之
 都王險地/名括地志高驪平壤城本漢樂浪郡王險城
 即古朝鮮
遼東
 地理志燕地東有遼東匈奴傳燕置遼東郡以距胡
 通典舜營州遼水之東是也燕遼東郡秦漢因之東
 通樂浪晉置平州後魏時高麗國都其地唐置安東
[010-25b]
 都䕶府至徳/後廢
林胡樓煩
 正義二胡朔嵐已北貨殖傳燕東北邊胡/周書王㑹有樓煩戰國策蘇
 秦説齊曰齊燕戰於桓之曲燕不勝十萬之衆盡胡
 人襲燕樓煩數縣取其牛馬匈奴傳冠帶戰國七而
 三國邊於匈奴燕趙/秦也
雲中九原
 正義二郡並在勝州雲中故城在榆林縣趙雲中城/秦雲中郡
[010-26a]
 也/東北四十里九原在榆林縣西界漢武帝改為五
 原郡郡縣志五原謂龍遊原乞地千/原青嶺原岢嵐正原橫槽原括地志勝州連
 谷縣本秦九原郡按匈奴傳趙武靈王置雲中趙世
 家云地西至雲中九原郡縣志敬本古城在中受降/城北四十里賈躭古今述曰
 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嘑沱
 地理志虖池河自代郡鹵城縣代州繁/畤縣東至參合雲/州
 東至文安霸/州入海并州川隋圖經云魏改曰清寧河
[010-26b]
 光武紀注山海經云大戲之山滹沱之水出焉在今
 代州繁畤縣東流經定州深澤縣今屬/祁州東南即光武
 所度處今俗猶謂之危度口九域志在深州域舊在/深州饒陽縣南至曹操
 因故瀆決令北注新溝今在饒陽北禮記惡池周禮/虖池正義出繁畤縣東南流經五臺山北東南流過
 定州入海淮南墜形訓呼池出魯平山名穆天子傳/絶鈃山之隊北循虖沱之陽注今在鴈門鹵城縣
易水
 地理志易水出涿郡故安縣今易州/易縣閻鄉東至范陽
 入濡亦入淶并州郡縣志易水在涿州歸義縣今/雄
[010-27a]
 州歸/信南二十五里括地志一名故安河又名北易水/源出易州易縣西谷中之東東南
 流過歸義縣東與滹沱河合趙惠文王五年與燕鄚/易鄚今之莫州易漢涿郡之故安也水經注易水逕
 安次縣南鄚縣故城北東至文安縣與虖池/合蘇秦曰易水以南謂此水班固以為南易
碣石
 地理志大揭石山在右北平驪成縣西南通典平州
 盧龍縣有碣石山正義燕/東南碣然而立在海旁晉太康
 地志秦築長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高麗界非此碣石
 也括地志在盧龍縣南二十三里史記騶衍如燕昭
[010-27b]
 王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正義云碣石宮在幽州薊
 縣西三十里寧臺之東通典碣石山在漢樂浪郡遂/城縣長城起於此長城東截
 遼水而入高麗遺趾猶存禹貢右碣石在/平州南二十餘里則高麗中為左碣石水經在遼
 西臨渝縣南水中注云大禹鑿其石右夾而納河秦/皇漢武皆登之海水西侵而苞其
 山故言水中山海經碣石之山繩水出焉東流注于/河文穎曰在遼西參縣今屬臨渝始皇三十二年刻
 碣石門武帝元封元年至碣石輿地廣記在平州石/城縣故驪城今按碣石在海旁鴈門有鹽澤故云碣
 石鴈門之饒有酈道元言驪城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里當山頂 大石如柱形其山昔在河口海濱歴
 世旣久為水所漸淪入于/海已去岸五百餘里矣
[010-28a]
鴈門
 匈奴傳趙武靈王置鴈門郡地理志秦置/今雲應朔州李牧常居
 代鴈門備匈奴山海經鴈門之山無草木鴈門之水/出于鴈門
 之山鴈/出其間注云即北陵西隃鴈之所出因以名云在高
 栁北高栁在代北故城在雲州定襄縣後改雲中縣/ 正義山在代燕西門 水經注高栁在代中
 其山重巒叠巘東出遼塞鴈門水東南流逕高栁縣/故城北舊代郡治 爾雅西隃鴈門注云即鴈門山
代上谷
 匈奴傳趙置代郡燕置上谷郡正義上谷即媯州上/谷
[010-28b]
 至遼東地踔遠人民希數被冦大與趙代/俗相類通典上谷易幽莫瀛媯州之地
東垣
 趙攻中山取東垣輿地廣記真定府鎮/州真定縣本中
 山之東垣邑漢十一年陳豨將趙利守東垣帝攻拔
 之改曰真定有滹沱水正義趙之東邑在真定縣/南八里故常山城是也
澠池
 在今河南府澠池縣地理志𢎞農黽池景帝中二年
 初城徙萬家為縣水經注穀水出于崤東馬頭山穀
[010-29a]
 陽谷東北流歴澠池川漢景帝因崤黽之池以目縣
 或謂之彭池穀水又東逕秦趙二城南即趙王鼓瑟
 秦王擊缶處世謂之俱利城蓋云秦趙俱利也淮南
 子九塞曰澠阨戰國策云澠隘之塞秦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時屬
 鄭雒陽西/有殽黽翼奉曰成周右阻黽池趙涉説周亞夫曰
 吳王必置間人於殽黽阨陿之間王莽命王奇曰殽/黽之險東當鄭衛
 水經注穀水又東逕新安縣故城南北夾流而西接/崤黽城又東逕于雍谷溪回岫縈紆石路阻硤故亦
 有硤石之稱禹貢注澗水出澠池山郡縣志澠池縣/本韓地廣陽山一名澠池山在縣東北五十五里穀
[010-29b]
 水南去縣二百步東經秦趙二城東城在縣西十三/里西城十四里秦始皇趙惠文王㑹處馮異破赤眉
 於崤底璽書/曰奮翼黽池
長城
 匈奴傳燕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薊州/檀州
 右北平平/州遼西營/州遼東郡以距胡通典麟州銀城縣
 五原塞即縣北所謂光祿塞晉太康地志自北地郡
 行九百里得五原塞又北出九百里得造陽即此韋/昭
 云造陽地在上谷未詳孰是襄平縣遼東郡所治唐/地理志安東都䕶府故漢襄平城也括地志寧原慶
[010-30a]
 三州秦北地郡義渠戎國之地正義/馬邑長城亦名燕長城在媯州北邵子曰周之同
 姓諸侯而克永世者獨有燕在焉燕處北陸之地去
 中原特遠茍不隨韓趙魏齊楚較利刃爭虛名則足
 以養徳待時觀諸侯之變秦雖虎狼亦未易加害延
 十五六年後天下事未可知也 趙氏曰燕入春秋
 百九十年始以伯款見經

 樂毅書薊丘水經注今城内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
[010-30b]
 名邑猶魯之曲阜齊之營丘唐志幽州薊縣 周武
 王封帝堯之後於薊燕國都薊秦屬上谷韓廣自立
 為燕王項氏封臧荼漢封盧綰為王皆都其地東漢
 立幽州前燕慕容雋自和龍徙都於此宋宣和為燕
 山府郡縣志燕山在薊州漁陽縣東南六十里召公/所封
 燕在幽州城/取此山為名
涿方城
 應劭云涿水出上谷涿鹿縣漢涿郡涿縣廣陽郡方
[010-31a]
 城縣後漢屬/涿郡唐涿州范陽縣本涿武徳七年更名燕/方
 城縣唐貞觀元年自章信城移/固安縣治此屬幽州後屬涿州水經注聖水自涿縣
 東與桃水合東逕涿縣故城下與涿水合世以為涿
 水亦謂之桃水出涿縣故城西南奇溝東八里涿水
 又東北逕涿縣故城西流注于桃應劭曰涿郡故燕
 漢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 聖水又東逕方城縣
 故城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王肅曰今涿郡方城縣
 有韓侯城詩韓奕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郡縣志方
[010-31b]
 城故城在涿州固安縣南十七里本燕舊邑
中山
 通典定州安喜縣古中山鮮虞地漢盧/奴縣新樂縣鮮虞
 國漢新/市縣左氏定四年傳荀寅曰中山不服中山之名/始見於此
 威烈王十二年中山武公初立魏文侯使樂/羊伐中山郡縣志
 定州春秋時鮮虞白狄之國戰國時為中山國與六
 國並稱王後為趙武靈王所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
 秦趙郡鉅鹿二郡之地漢高帝分置常山中山二郡
[010-32a]
 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景帝改為中山國封子勝為/中山王
 燕慕容垂建都於此置中山尹後魏為中山郡置安/州又改為定州以安定天下為
 名隋為博陵/郡今中山府
 
 
 
 
 
[010-32b]
 
 
 
 
 
 
 
 通鑑地理通釋卷十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