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讀四書叢說 > 卷二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讀四書叢說卷二

  元 許謙 撰

  讀中庸叢說

  序

  中庸專言道故起首便言道學道統道學主於學兼
上下言之道統主於行獨以有位者言之至孔子
之生他無聖人在位則道統自在孔子凡言統者
[002-1b]
學亦在其中學字固可包統字

  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此是言
堯舜以前夫子翼大易始於伏羲今之言聖人者
必自伏羲始然自開闢生物以來只有首出庶物
之聖人與天同道而立乎其位者但前聖所未道
故不知其名此但言上古聖神葢混言之又不知
大學章句序專以伏羲爲始否也

  聖人大率有兩等有自然之聖生知安行所謂性者
[002-2a]
也有學而成之聖積而至於大而化之所謂反之
者也此不言聖人而言聖神是指性之自然神明
不測之聖也此言上古創始有位道與天合之聖
人言動皆可爲天下法則者爲道統之始下此皆
是接傳其統者

  繼立二字不要重看天道流行無物不在衆人所不
能知惟神聖自然與天合而言動皆可為萬世標準
非是有意繼續天道特爲人而立法也

[002-2b]
  論語堯曰咨爾舜至天禄永終王文憲以爲舜典脫
典當在舜讓于德弗嗣之下此正傳心之要也

  理與氣合而生人心爲一身之主宰又理氣之會而
能知覺者也人心𤼵於氣如耳目口鼻四肢之欲
是也然此亦是人身之所必有但有發之正不正
爾非全不善故但云危謂易流入於不善而没其
善也道心𤼵於理如惻隱羞惡辭遜是非之端是
也亦存乎氣之中爲人心之危者晦之故㣲而難
[002-3a]
見心只是一於心上加人字道字看便見不同若
只順讀人心道心字却似有二心矣謂之道則是
天理之公謂之人則是我身之私雖我身之私亦
非全是不善因身之所欲者𤼵而正即合乎道而
爲道心之用矣如鄉黨所言飲食衣服之類皆人
心之𤼵在聖人則全是道心君子於毎事皆合乎
理義則亦無非道心也大抵人心可善可惡道心
全善而無惡

[002-3b]
  朱子書傳曰心者人所知覺主於中而應於外者也
指其𤼵於形氣者而言則謂之人心指其𤼵於義
理者而言則謂之道心人心易私而難公故危道
心難明而易昧故㣲惟能精以察之而不雜形氣
之私一以守之而純乎義理之正道心常爲之主
而人心聴命焉則危者安㣲者著動静云爲自無
過不及之差而信能執其中矣 大㫖皆同而傳
注與作文之體自不同故此語尤簡潔易看

[002-4a]
  人心是所欲爲之事道心是發應事之理人心聴命
於道心只是事皆順理耳危者既安則便是道

  㣲只是隠㣲之意故難見今添妙字是貼襯㣲字不
必重看

  精則察夫二者之間是察人心道心之間要察到疑
似纎毫之際此言心是指動處當時告大禹故言
如此若學者則用格物致知之功辨别衆理明至
善審然後可精其動處也

[002-4b]
  私字就形氣上來盖既見此形氣而成人則此人爲
一人之私故必欲得於外以濟乎已所以易流於
欲下當與公字對却用正字者謂性命之正則是
得之於天者固與天地人物同言正則公意自在
其中而正字於已切

  繼徃聖開來學此學字應前道學字前道學是總包
上古以來相傳者此學字是夫子教後人者言繼
徃聖是明夫子教人亦是述上古聖聖相傳者耳
[002-5a]
則子思所憂者豈專指夫子之教哉

  更迭交互推演紬繹

  切言深要詳言周備憂深爲道之不明也故言之深
而要慮逺恐久而復失也故說之周而備

  天命即道也能率性即道心也擇善者察之精也固
執者守之一也時中即中也惟君子爲能執之也

  綱維言道體之大藴奥言節目之詳及精密隱㣲之
理明言綱維盡言藴奥

[002-5b]
  孟子推明此書謂見之行事及著七篇

  上言異端下言老佛是異端至多楊朱墨翟許行之
徒以及諸子百家各立門户議論不合聖道者皆


  爲其彌近理所以大亂真葢其說宏逺幽㣲陳說道
德指明心性或有類乎吾道之言故爲所亂非如
百家之淺近易見也然而道德非聖賢所言之道
德心性非聖賢所指之心性固亦不難辨也倘無
[002-6a]
中庸之書則吾道反晦而不明學者莫知所從又
焉得辨之乎

  裳之要衣之領皆是總會處

  章句輯畧或問三書既備然後中庸之書如支體之
分骨節之解而脈絡却相貫穿通透中庸一書分
爲四大章如第一章十二章二十一章皆言其畧
而餘章繼其後者皆詳言之三十三章又一章之
詳者詳畧謂此鉅謂綱維細謂藴奥諸說同異以
[002-6b]
下專言或問

  中庸

  中庸大學二書與論孟二書不同論孟或聖賢自立
言教人或隨問而答或記聖賢出處動静日用皆
是一條一件各見意趣學庸皆成片文字首尾備
具故讀者尤難然二書規模又有不同大學是言
學中庸是言道大學綱目相維經傳明整猶可尋
求中庸贊道之極有就天言者有就聖人言者有
[002-7a]
就學者言者廣大精㣲開闔變化高下兼包鉅細
畢舉故尤不易窮究

  中庸德行之至極夫子嘗言之故子思取以名篇

  解題

  偏則不在中而在一邊倚則斜迤而不正過是越過
於中不及是未至於中不偏不倚是䜿說中字指
未𤼵之體而言無過不及是横說中字指已𤼵之
用而言此皆是反說以四旁影出中字平如地之
[002-7b]
平而無杌隉危處常者一定之理無詭異又常久
而不可變易惟其平正便可長久竒異險怪便不
可長久平横說常䜿說此字正解庸字總而言之
惟中故可庸中而又須可庸乃中庸之道

  程子謂不偏之謂中固兼舉動静朱子不偏不倚則
專指未𤼵者譬如置物不偏者在四方之正中不
畧近東西南北之一邊不倚者非傾倚於一邊而
不正以心體而言不偏者渾然中正而無頗不倚
[002-8a]
者不著於喜怒哀樂之一事雖皆指未𤼵而言然
自有兩意不偏指其性之本然不倚指其用之未
𤼵

  常字該前後自前而言則常定而無異自後而言則
常久而不易

  不偏不倚兩句是中庸之訓詁正道定理兩句是釋
中庸之義

  始言一理者首章是也約而言之首三句是也又約
[002-8b]
而言之天命之謂性一句是也末合爲一理末章
是也約而言之不顯惟德以下是也究其極言之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二語是也

  首章

  首三句言性道教之名義總人物言之而主於人率
性之謂道一句該上句而貫下句故篇中皆是說
道而性教在其中葢氣化流行不息者天之道也
是理也人得天道之流行者爲性當順此而行者
[002-9a]
人之道也所謂率性也亦是理也然率性惟聖人
爲能之聖人之治己則盡己之性接人用物則盡
人物之性以衆人當率之而不能以失其生之本
故以己之安行者品節之以爲教使各知治己接
人用物之道處之既各得其宜則人與物莫不各
得遂其性矣則雖開說名義而未嘗不貫而爲一
也自道也者至篇終皆是明人當行之道而教其
進之之方也

[002-9b]
  首三句是總說人物第三句修道固是人上意思多
然聖人修處亦和物都修了物雖不可教是教人
處物之道如春田不圍澤不殺胎不妖夭草木黄
落斧斤入山林魚不滿尺不粥之類皆是順物之
性而成就之不逆生意之意如馬絡頭牛穿鼻亦
是也妖于老反夭烏老反

  性即理也在天地事物間爲理天賦於人物爲命人
物得之以生爲性只是一物所爲地頭不同故其
[002-10a]
名不同

  理存於心故不可須臾離不可者有贊其不能離之
之意有戒其勿離之之意

  不睹不聞己之不睹不聞也獨者人之不睹不聞也
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與莫見乎隱莫顯乎㣲
對說此言其定體如此戒慎恐懼與慎獨對說此
言修之之方前一節是操存即致中之事後一節
是省察即致和之事

[002-10b]
  戒懼不睹不聞謂但於不接物不當思慮時常敬以
存其心究其極則至於無所睹聞之際亦當戒懼
工夫至此而極密非謂至於不睹不聞時用工夫
尋常只恁悠悠過故章句謂常存敬畏雖不見聞
亦不敢忽玩常字雖字亦字可見葢戒懼慎獨兩
事包括定心之動静故凡非有所主之思慮及接
物時皆在戒懼界限裏如此看然後與不可須臾
離一句意脈相接續

[002-11a]
  經中於不睹上用戒慎字不聞上用恐懼字雖是分
說其實合說葢不睹不聞只是無聲色無可見聞
處非有兩端故章句總用敬畏字以敬字體戒慎
畏字體恐懼下又總言雖不見聞亦不敢忽只是
兼舉互見今且先當分戒懼與慎獨兩項界限葢
慎獨是就裏面說出戒懼是就外面說入但起念
頭處便是慎獨境界無所思而有所睹聞自外來
者皆屬戒懼境界獨是心欲應事見聞是事來動
[002-11b]
心界限亦甚分曉不睹不聞是就極處說章句常
存字雖字亦字皆是補貼起此意葢心意不動之
時自有睹聞至於無所睹聞皆當敬畏然至於不
睹不聞之地則敬畏之工夫尤難但用意則屬已
𤼵矣愚嘗妄爲之說曰當此之時此心當無物而
有主然又要看得真會得活若着箇物字主字而
欲無之有之則又大不可矣以此體於心而實㑹之
久當自見言愈多則愈爲病矣

[002-12a]
  或問戒慎恐懼工夫如此與不思善惡及致虚静篤
之說何以異曰氷炭不相入也彼學專務於静吾
道動静不違彼以静定爲功惟恐物來動心故一
切截斷然後有覺聖人之學事來即應事去則静
應事時既無不敬至無所睹聞時亦敬以存之自
然虚静惟虚静故愈靈明而𤼵以應事無不當雖
無睹聞若有當思固思之無害但所思者正爾非
以静爲功而置心如牆壁也

[002-12b]
  諸書不曾言戒懼工夫惟中庸言之葢子思自性上
說來學者欲體道以全性若無此工夫則心未𤼵
時可在道之外邪

  天者理之所出心者理之所存心知即理動理動即
天知故有萌於心則著見明顯莫大乎此豈必待
人知之乎

  中庸慎獨兼大學兩慎獨意大學慎獨是誠意地頭
故先專主於心而後乃兼於身中庸前既言戒懼
[002-13a]
工夫故慎獨兼外說章句謂隱是暗處又曰幽暗
之中此兼内外言之細事非是小事是事之未著
者二者皆是人所未見聞者亦即是毋自欺之意

  致中和是戒懼慎獨推行積累至乎極處則有天地
位萬物育效驗

  致中是逼向裏極底致和是推向外盡頭

  位育以有位者言之固易曉若以無位者言之則一
身一家皆各有天地萬物以一身言若心正氣順
[002-13b]
則自然睟面盎背動容周旋中禮是位育也以一
家言以孝感而父母安以慈化而子孫順以弟友
接而兄弟和以敬處而夫婦正以寛御而奴僕盡
其職及一家之事莫不當理皆位育也但不如有
位者所感大而全爾

  此章首言性道教之義次又言性情之則而兩節止
是戒懼慎獨兩端致則極乎此二者也致中是戒
懼而守其未𤼵之大本所以養天命之性致和是
[002-14a]
慎獨而精其中節之達道所以全率性之道前後
只是性道兩句工夫而教在其中其用功處只有
戒慎恐懼慎致六字而已

  此書以中庸名篇而第一章乃無中庸字未𤼵之中
非中庸之謂也葢率性之謂道一句即中庸也此
句總言人物是說自然能如此者在人則惟聖人
能之是中庸也若衆人則教之使率其性期至於
中庸也

[002-14b]
  章句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
焉葢人物之生雖皆出於天理而氣有通塞之不
同則隨所遇有生人物之異氣通者爲人而得人
之理氣塞者爲物亦得物之理雖曰有理然後有
氣然生物之時其氣至而後理有所寓氣是載理
之具也故章句先言氣以成形後言理亦賦焉

  天生人物是氣也而理即在其中理主乎氣氣載乎
理二者未嘗可離故本文天命之性雖專言理而
[002-15a]
章句必須兼氣說若不言氣以成形一句則理著
在何處安有所謂人物葢言氣則有善有惡言理
則全善無惡故子思專舉理以曉人謂此理具於
心者謂之性即道心也率者循此而已修者品節
此而已學者學此而已自可欲之善進而至於大
而全化之全此而已章句云天以隂陽五行化生
萬物是總說却分言氣以成形理亦賦焉兩句下
猶命令也一句獨接理亦賦焉說於是人物之生
[002-15b]
以下却是專說理以釋性字葢若不兼氣來說則
教字說不去既全是理則人無不善又何須教

  動静開闢徃來屈伸只是兩端而已故古之聖人定
隂陽之名然消必不能遽長暑必不能遽寒皆有
其漸故又定五行之名五行之名既立則見得造
化或相生以循環或相制以成物錯綜交互其用
無窮矣然而隂陽生五行而五行又各具隂陽亦
不可指其先後也

[002-16a]
  原人物之生各得所賦之理爲健順五常之德葢健
是陽之德順是隂之德五常是五行之德七者亦
皆因氣而有此德人物雖皆有只是人全具而物
得其偏如馬健而不順牛順而不健虎狼父子有
仁蜂蟻君臣有義而無他德之類

  健者陽之德順者隂之德五常者五行之德然此健
順不是言乾健坤順就造化上說此是就人物上
言其性自具此七者

[002-16b]
  性中只有五常而此加健順是本上文隂陽而言也
五常固已具健順之理分而言之仁禮爲陽爲健
義智爲隂爲順信則沖和而兼健順也錯而言之
則五常各有健順義斷智明非健乎仁不忍而用
主於愛禮分定而節不可踰非順乎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謂順理之自然者行之即是
道率字不是工夫只是順說葢中庸首三句且只
說性道教三者之名義及聖人品節爲教之後下
[002-17a]
面方說學者工夫

  品節是品量節約

  氣稟或異應上氣以成形說此其所以聖人立教也
人物所當行者固人物各率性之道然唯聖人能盡
己之性而盡人物之性故可品節之以己之所能
者使人能之以物之所當然者使人用之

  人之所以爲人一句代天命之謂性一句葢言性則
人物之所共者此段言人只就人性上說中庸是
[002-17b]
教人全性之書故也人全其性亦只是盡爲人之
道而已

  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章句前面皆言理言性到此乃
言體字葢理性無形恐難體認此則就實處言之
包下心氣二字父母之於子同體而分形天地乃
吾之大父母吾之身本大父母之遺體惟其一體
也故吾心可感天地之心吾氣可感天地之氣而
其效驗如此但致和主於行事中節而言不但在
[002-18a]
我身之氣順萬物便能育也與上心正即能感天
地之心意頗不盡同此言當細體認葢萬物育不
專在黙然感應須要所以處物之道施於政事者
得其宜則是事雖在外乃我在内之氣得以達之
須著如此一轉看

  兩箇一體字意不同

  二章

  語録君子而時中與易傳中重於正正者未必中之
[002-18b]
意同如君子而時中則是中無不正若君子有時
而不中即正未必中此說極好比並體認

  小人反中庸小人而無忌憚也平時既有小人之心
而臨事爲惡又無所忌憚縱意而行反字是用力
字謂他故意反中庸之道行之葢此小人非但是
愚者而已

  章句曰隨時以處中又曰中隨時而在此隨時字含
兩意謂君子毎應事之時各隨其事以處乎中是
[002-19a]
一日之間事事皆處乎中也又同此一事今日應
之如此爲中他日應之乃如彼爲中是一事各於
時宜不同者處乎中也

  章句二又字是眼目

  章句上既言隨時處中矣下却言戒謹恐懼而無時
不中時中當是慎獨事而言如此事有可疑今詳
朱子意葢言本文但言君子中庸未見有專指用
處且安有無體之用故復如前解題而全舉曰不
[002-19b]
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是則所謂君子中
庸者體用兼全動静一貫者也故下文先言以其
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以德字貼襯在
君子字上其下却云戒謹恐懼而無時不中戒懼
是言平日存中之體應上德字而無時不中則𤼵
處皆中庸矣君子而時中時字當用力看便見意
中庸二字凡七章見餘六章皆與此不同故於此
章全解次章則曰過則失中不及則未至是從用
[002-20a]
上說以三章爲例則後章從可知八章又曰行之
無過不及二十七章曰不使過不及可見與此君
子中庸一語不可同論

  三章

  論語言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此章上
無德字下有能字此能字即所謂德也但論語言
中庸之德此章言中庸之道

  四章

[002-20b]
  道不行不明非是人不行之不明之是言道自不行
於天下不明於天下謂大道窒而晦也

  知賢者之過當作兩層意看大率道者極乎中而已
兩道字便是中所謂過者過乎中也稟氣清而淳
者則爲聖人知之至行之及自合乎中稟偏於清者
則爲知知者惟務於知既不以行爲事則所知愈
至高逺而過中矣稟偏於淳者則爲賢賢者惟篤
於行既不求知其至則所行必至激切而過中矣
[002-21a]
此止就正理上看若知者如老釋之空寂賢者如
沮溺之道逺又如下索隱行怪之類是又非正道
而過於中者須作兩意看方盡得知賢過中之義
愚不肖之不及只是一般

  道不行者知之過與不及道不明者行之過與不及
是固然矣然下乃結之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
味也是又總於知葢二者皆欠真知爾若真知理
義之極至則賢者固無過知者亦必篤於行不徒
[002-21b]
知之而已矣

  不足知不足行正言知賢者之心葢是他心惟通這
一路更不管那一路

  五章

  前章主於知此章主於行葢知然後能行既知之又
須能行故此二章𤼵明次第如此

  金先生曰第二章以來小人反中庸民鮮中庸之久
賢智過中庸愚不肖不及中庸總嘆曰道其不行
[002-22a]
矣夫故自六章以後開示擇道中庸之方在知仁
勇三達德

  六章

  好問是有疑而問於下如臣如民下至芻蕘無不詢
之察邇言是於所問而對者及下人之言凡達於
上者雖淺近必詳察其理古者民俗歌謠必採之
以觀民風亦察邇言之類

  舜固聰明睿知而不自用故好問察邇擇善而用其
[002-22b]
中此所以愈成知之大聖德固是如此然或有見
聞所不及必須問而知者民事幽隱因芻蕘之言
而聞者則亦揚善用中故必兼此兩意看

  執兩端而用中謂衆人所言於此一事雖同於善然
却有處之厚薄不同却將已之權度在心者度而
取其中或在厚或在薄必合於此事之宜者而行


  章句廣大謂隱惡而不宣光明謂揚善而不匿不言惡
[002-23a]
者掩覆涵容足見其量之廣大言善者播告𤼵揚
足見其心之光明

  權度精切舜本然之知也又好問察邇欲周天下之
細故也此其所以爲知之大也與

  七章

  其義在於不能期月守中庸以起下章之能守意不
在罟擭陷穽以不知意承上章之知以不能守中
庸起下章之能守

[002-23b]
  八章

  擇字兼知行惟知之明乃能擇既擇即見之行事所
以下面即說守不再說行擇是當應事之時守是
事過之後常守在復遇此事又如此應皆合中庸
服膺是守也弗失又覆說守之固也

  舜知是全體之知顔仁是毎事之仁凡已擇乎中庸
者固仁矣而應天下之事猶擇之未全也毎得一
善則服膺弗失守之者固日新其德則漸可全也
[002-24a]
三月不違可見此意

  人之於道不過知行兩事耳知者智也行者仁也四
章既言道之不行不明然所謂愚不肖者固易見
不足論惟智者知之過而不務行賢者行之過而
不求知所以至於中庸者鮮賢者之過如栁下惠
之和伯夷之清未及孔子之時智者之過如曾晳
之言高而行不掩者近之矣故六章言舜之智而
謂隱惡揚善執兩端用中是行之意重此舜不專
[002-24b]
於智而道行矣八章言顔子之仁而曰擇乎中庸
是知之意重此顔子不專於行而道所以明矣

  九章

  七章能擇中庸而不能守是知其理而未行至此章
能爲三者而不能中庸是能行所難而知未至者
故此二章處於知仁之後而下接言勇之前葢謂
知仁皆當勇也

  七八九章皆言中庸而意不同上兩擇乎中庸毎事
[002-25a]
上言中庸不可能全體上言

  義精是知之極仁熟是行之裕是就應此事之前說
無一毫之私是就應此事時說件件如此則全乎
中庸矣

  十章

  子思引夫子告子路當强之目以合舜知顔淵仁爲
三達德之事非子路之所已能者

  子路好勇是子路生質本剛事皆勇爲至此葢亦未
[002-25b]
知勇之所當務者故以爲問

  南方之强雖君子之强然亦未是中庸是不及於强
者北方是過於强者君子則爲後四者之强上君
子字輕下君子字重

  君子之道中而止南方之强不及中北方之强過於
中固皆未至然上言君子居之則比强者居之者
爲勝之矣不及者勉强至中頗易過者矯揉至中
尤難兩君子字雖不同然言君子四强哉終是接
[002-26a]
著君子說

  南陽方北隂方陽舒散而隂収斂舒散便和柔収斂
便剛勁此葢大約言風氣之偏則風俗隨異其實
南人豈盡柔弱亦有剛勁者北人豈盡剛勁亦有
柔弱者然寛柔以教不報無道是言柔之甚而善
者衽金革死而不厭是言剛之甚而過者

  章内兩而强不同前是汝之所當强者後而字是承
上句虚字說君子亦不同君子居之輕如善人長
[002-26b]
者之類故君子重是全德之人

  四强哉矯上兩節言守身應事之常下兩節言出處
至極之變下兩節雖尤難然上兩節常貫在其中
國有道必出而仕人於未達其所守者正而堅既
達之後接物廣應變多或有易其守者國無道固
不可出能守之至死畧不易其志如夷齊餓死而
無怨者方是强之至君子或出或處必當合於中
庸者如此

[002-27a]
  四强哉矯雖是勇而合中庸之體段而不流不倚不
變正是立則防弊以教學者處

  有道無道只言國之治亂有道乃可仕之時無道無
可出之理君子之出也固當合乎中庸然此却只
言出以後事葢君子平日自修須有能守之節上
之人亦爲其有所守故用之及既仕則必堅守平
昔所守者可也今乃不能守其前志不爲富貴所
淫則爲事物所汨爾爲所汨者知未盡爲所淫者
[002-27b]
仁未至皆是不能勇以全夫知仁者也故以不變
塞爲强若國無道不變平生所守是窮而在下當
不可仕之時雖困悴窮蹙不能全其生亦必死而
安於天耳推而言之雖已仕國者適逢國變而無
道則必屹立不移以身徇國若此豈非至强者歟

  章句含容形容寛之量㢲順體倣柔之容皆不可以
爲正訓

  資質既寛柔其心必愛人所以能誨人之不及若無
[002-28a]
道之來直受之不思報之者亦以能含容㢲順故
也上兩字以質言下兩字以接人言祍金革死而不
厭却只是一意

  言以含忍之力勝人爲强善斡旋說

  中庸之道知固在前然行之及方是曰非有以自勝
其人欲之私仍舊是說仁重

  十一章

  索隱是求人之所不必知行怪是行人之所不必行
[002-28b]
索隱知者之過行怪賢者之過此不能擇乎中庸
者聖人不爲也或有雖不索隱行怪而能擇乎中
庸然行之止於半塗而不力以求至是不能守者
聖人自不能止必行至於終也是以君子常不違
乎中庸則不爲隱怪可知由仁義行雖終身不見
知於世亦未嘗有所悔艾不半塗而廢也豈非聖
人之事乎孔子前說有兩吾字以身任之故下文
謙不肯當但曰惟聖者能之其實依乎中庸即夫
[002-29a]
子之弗爲者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即夫子之弗能
已者雖欲避聖人之名自有不可得者

  上兩節各有吾字第三節乃言聖者能之雖聖人不
肯自居然曰聖者能之正是爲學者標的

  前章言至死不變强哉矯此又言遁世不見知而不
悔惟聖者能之正見得君子能處困悴厄窮而裕
如者爲尤難故子思連引聖言以爲戒此亦章中
一意

[002-29b]
  第一節索隱行怪皆是知之不明是不知也第二節
行而不能守是未仁也第三節知仁俱至故章句
謂一是不當强而强二是當强而不强三是不賴
勇而裕如者

  章句知之盡仁之至不賴勇而裕如總結三節弗爲
索隱行怪知也依乎中庸則知之盡也弗能半塗
而廢仁也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仁之至也皆出於
自然則不賴勇也

[002-30a]
  十二章

  費者用之廣當作芳味反若符味反者則性也章句
此音當改

  夫婦知能  造端夫婦

  君子之道費  君子之道

  鳶飛魚躍  察乎天地

  兩君子之道無異前後夫婦前後天地字皆不同夫
婦知能只是衣食起居日用之常皆道之費造端
[002-30b]
夫婦是言夫婦暗室幽㣲之處亦道之費天地有
憾是言天地之偏反形容道之全察乎天地是指
天地之大正發明道之廣葢此章以君子之道費
而隱一語發端夫婦聖人於人上見道之費鳶飛
魚躍於物上見道之費下又再提起道字而言造
端是就夫婦知能處舉其至隱㣲者明道之至近
又言天地是就鳶之上魚之下推極以明道之至
逺此章不言工夫只是言費造端只如爲始兩字
[002-31a]
不可作工夫看

  聖人不能知行非就一事上說是就萬事上說如孔
子不如農圃及百工技藝瑣細之事聖人豈盡知
盡能若君子之所當務者則聖人必知得徹行得


  大小二字接道而言天地之大人猶有憾者爲功不
能全也君子之語大小而莫能載破者爲道無不
在也天地對大小猶有憾對莫能載破金先生曰
[002-31b]
物有限量則可載道無限量故莫能載物有罅隙
則可破道無罅隙故莫能破

  鳶飛魚躍大概言上天下地道無不在偶借詩兩語
以明之其義不專在於鳶魚也觀此則囿於兩間
者飛潜動植何所徃而非道之著且蒼然在上塊
焉在下者又庸非道之著乎則人於日用之間雖
欲離道有不可得者其可造次顛沛之頃不用功
於此哉

[002-32a]
  此章專明道充滿天地萬物之間使學者體認欲其
灼然如見皆不言工夫然既知吾身之小以極天
地之大萬物之㣲無非是道則於道不可離當體
之而不可少有間斷明矣

  中庸三大章前章言中庸此章言費隱後章言誠中
庸者道之用於萬物無所不在其體固隱是亦費
而隱也但中庸是就人事上言道之用費是就天
地人物上言道之用葢先言中和見道之統攝於
[002-32b]
人心次言中庸見道之著見於事物此言費隱見
道之充塞天地後言誠則見聖人與天地爲一中
和以戒懼慎獨爲存養省察之功中庸則以知仁
勇爲入德之門費隱則於諸章雜言其大者小者
欲人隨處致察以全中庸之用皆所以求至於誠


  章句近自逺而四字中庸包盡事物無窮此是解及
其至三字是就始終兩端說

[002-33a]
  體之㣲指理性言舉全體指道之全體言二體字不


  家語觀周篇孔子謂南宫敬叔曰吾聞老耼博古知
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徃矣
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耼學樂於萇𢎞厯郊社
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於是喟然曰吾乃
今知周公之聖與周之所以王也史記孔子世家
亦載其事老耼爲周柱下史明習典禮故徃問之

[002-33b]
  春秋左氏傳昭十七年郯子來朝昭子問曰少皥氏
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我高祖少皥摯之立也鳯
鳥適至故紀於鳥爲鳥師而鳥名鳯鳥氏厯正也
𤣥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
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
馬也鳲鳩氏司空也鷞鳩氏司冦也鶻鳩氏司事
也五雉爲五工正九扈爲九農正仲尼聞之見於
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天子失官學在四
[002-34a]
夷猶信

  聖人不能孔子不得位堯舜病博施是兩様意思孔
子不得位是在天而非己所能堯舜病博施是其
勢而非力所能二者皆是舉大綱說其實細事末
節不出道之用自有聖人不必能者

  憾只是不足意覆載生成分言天地各有所主固
不可全寒暑災祥合言天地氣數之變有不能已者

  化育流行上下昭著此雖言鳶魚而非獨言鳶魚也
[002-34b]
正謂道於天地萬物無不在爾

  活潑潑地此是程子形容子思用鳶魚兩語使人知
化育流行如此活潑潑地學者須真見得天地萬
物皆如此流動充滿活潑潑地畧無滯礙之意方


  十三章

  人之爲道而逺人此爲字重猶言行道不可以爲道
此爲字輕猶言謂之道

[002-35a]
  睨邪視視所執之柯也視正視視所伐之柯也詩言
伐柯者取則不逺子思謂柯有彼此之異尚猶是
逺道在人身而不可離又非柯之比故教者只消
就衆人自身所有之道而治之爾行道者不假外
求治人者無可外加

  第三節言行道之方惟在忠恕自此行之則可至中
庸之道故曰違道不逺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
人推己之恕也然非忠爲本則亦無可推者矣葢
[002-35b]
忠以心之全體言恕就毎事上言所接之事萬有
不同皆自此心而推然應一事時盡己之心推之
則心之全體却又只在此故恕非忠無以本忠非
恕不能行二者相須缺一不可所以經以施諸己
兩句總言忠恕而章句亦曰施諸己而不願亦勿
施於人忠恕之事也

  施諸己不願亦勿施於人上就事不善一邊說反而
言之己之所願者則必使人亦得之亦當如此推

[002-36a]
  事父事君事兄上三以字訓用字意甚重非語助也
葢求責於人者乃道之當然而已行之乃未至此
故欲用以事父君兄先施之際以責人者責之於
己使必合乎道之當然則事父也孝事君也忠事
兄也弟施之朋友也信我之所行亦若責之於人
者矣此節專言自修以下句爲重亦恕之道也

  人倫有五夫婦之倫不可自反故不舉下文著庸德
庸言兩項關定謂盡人倫不過在庸德庸言之間
[002-36b]
行與謹字對德毎不足故當勉於行言毎有餘故
當謹而不敢盡

  庸德庸言謂如上四事所以責己欲盡其道者亦不
過常道爾但行之難故毎不足則當勉而至言之
易故毎有餘不可恣其出若是則言行相顧豈非
篤實之君子乎此雖接上四未能而言推而廣之
於凡天下之事皆當如此也

  第一節言修己第二節言治人第三節修己治人之
[002-37a]
方第四節即是恕葢恕是推己上不願勿施是從
裏面推出下以事未能却就外面反推入然推而
知其未能則於及人必欲其能是又就裏面推出


  章句衆人望人此衆人只是天下人所同行所可至
公共的道理又以等級言則與聖人相對說正是
體貼改而止之意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晉荀瑤帥師伐鄭次於桐丘鄭
[002-37b]
請救于齊齊師救鄭及留舒違糓七里糓人不知

  章下謂丘未能一者聖人所不能凡此只就本章摘
出說費字非是孔子真不能於此與十二章聖人
有所不能意自不同讀者不可一律看

  十四章

  輯畧吕氏曰達則兼善天下得志則澤加於民素富
貴行乎富貴者也窮則獨善其身不得志則修身
見於世素貧賤行乎貧賤者也言忠信行篤敬雖
[002-38a]
蠻貊之邦行矣素夷狄行乎夷狄者也文王内文
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箕子内難而能正其志素
患難行乎患難者也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
反其智此在上位所以不陵下也彼以其富我以
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此在下位
所以不援上也游氏曰上不陵下下不援上惟正
己而不求於人者能之故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君子循理故居易以俟命居易未必不得也故窮
[002-38b]
通皆好小人反是故行險以徼幸行險未必常得
也故窮通皆醜學者當篤信而已失諸正鵠亦行
有不得之說也此二家說此章極明

  君子道中庸不過因其所居之位行其所當然無思
出乎其位而外慕也素位而行是正說不願乎外
是反說纔願乎外即是不能素位而行下面却自
作兩節分說去吕氏之說已詳葢居富貴自有富
貴所當行之道不能行所當行者固不可而位有
[002-39a]
高下任有大小又當隨所宜而行若有不中其節
者皆非也居貧賤亦有所當行之道安分樂天不
厭不懾常守不變若有不甘爲之意皆非也凡人
非富貴則貧賤此是人之大分至於夷狄患難又
是上兩等人或有遇之之時亦各於其中行所當
行此所以君子無所徃而不自得自得是從容無
急迫滯礙而自快足之意此說素位而行也次兩
句不陵不援再言不願乎外陵下援上皆願外也
[002-39b]
吕氏游氏之說已明又如晏平仲一狐裘三十年
祀豚肩不掩豆難爲下也管敬仲鏤簋朱紘山節
藻梲難爲上也亦陵下援上之意皆非中庸也正
己不求於人結上二句無怨亦說己無怨既是正
己不求於人則凡事惟恐不自盡亦奚暇見人之
不足於我而怨之哉故己有所藴固有當得於外
者天不畀而無不平於天人不從而不歸罪於人
所以君子居易以俟命此句又是戒君子當如此
[002-40a]
小人行險以儌倖反此一句說以射爲比又引夫
子之言証正己不求人之意

  正鵠見論語射不主皮章

  十五章

  此章專言行道必自近始未有目前日用細㣲處不
合道而於逺大之事能合道者也君子之道其理
勢必當如此故於費隱之後十三章先言修己治
人必恕以行之而謹其庸德庸言次十四章則言
[002-40b]
正己不求於人此章則言自近及逺是言凡行道
皆當如是也引詩本是比喻說然於道中言治家
則次序又如此

  夫婦人倫之首故先言夫婦之道常人處夫婦之間
多褻狎不則又太嚴厲二者皆不可也是以古人
貴相敬如賓者處夫婦之道和而正則善矣爲琴
瑟之聲和而正故以爲比此章首言夫婦兄弟次
之家人又次之自内以及外即大學三引詩之意

[002-41a]
  人能處其家使正而和如此則其能孝而父母之心
安樂可知矣

  章句人能和妻子宜兄弟則父母安樂之和妻子結
詩上二句宜兄弟結中二句便言父母順則詩下
二句皆言效驗也

  十六章

  十五章自費隱章造端夫婦語意來此章察乎天地
意也

[002-41b]
  齋明二字只就心上說盛服乃說身齊是用功屏其
思慮之不齊者而一於所祭之鬼神明是既齊而
心之體明潔不雜可交於鬼神也

  凡祭有三曰天神地祇人鬼總言之亦通謂之鬼神
大率天之神皆陽類也其中亦有陽中之隂如月
如五星之金水如雨師之類然終是麗於天者地
之祇皆隂類也亦有隂中之陽山林與川澤對則
山林陽也原與隰對則原陽也然終是麗於地者
[002-42a]
惟祭人鬼則求魂於天求魄於地是合隂陽而祭
之鬼雖是隂其中却是合隂陽來格

  如在上如在左右不是或在上或在左右是言在上
又在左右也擗塞滿都是鬼神此是於祭祀時見
體物不可遺處所以章句言乃其體物不可遺之
驗這是就祭祀人所易知之鬼神上指出使人知
夫鬼神之德如此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謂神之來格也既不
[002-42b]
可測度是有祭則鬼神必臨之矣其可厭怠而不
敬乎

  㣲者隱不可見聞也顯者理之昭著也此是誠之不
可掩覆者也

  第二節言鬼神之大者三節主祭祀而言鬼神之小
者四節與三節同五節又總贊鬼神之德誠即鬼
神之德也

  章句天地之功用天主神而言地主鬼而言此以天
[002-43a]
地間二氣徃來大體言之是横說鬼神造化之迹
造是造就萬物以神而言化是物既成氣盡時至
而消化去以鬼而言是䜿說鬼神所以造化萬物
者其理之妙不可見至於鬼神徃來始可見爾故
曰造化之迹

  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迹功如功業是能如此者用如
用事是見如此施爲者天地無非生成萬物其功
用於生成處見此是合說鬼神造化乃天地隂陽
[002-43b]
之妙用亦是造化萬物也其所以然者不可見其
可見者則於物之成敗生死上顯故曰迹此是開
說鬼神天地之功用是隂陽相合者總言鬼神也
造化之迹是兩頭說鬼神是見他如此成又見他
如此敗其蹤迹皆有實是見如此者見賢遍反

  天地言其形造化言其理造化之理妙不可見惟見
其成敗之迹

  二氣之良能謂二氣自然之善道能如此屈伸消息
[002-44a]
者良能二字精妙

  鬼神者隂陽之靈靈字易見靈字便包含着祭祀之
鬼神

  二氣是開說前節是陽後節是隂如春夏是陽秋冬
是隂如有二物相磨盪一進一退一氣是合說共
是一箇氣來則全來便是陽去則全去便是隂鬼
神於二者之間皆可見都只是這氣在人體驗故
曰實一物而已

[002-44b]
  視弗見聴弗聞性也體物不可遺情也使人承祭祀
者功效也

  前以天地造化二氣一氣言鬼神是言鬼神之全是
大底鬼神後所謂承祭祀者如天神地祇人鬼及
諸小祀亦皆鬼神却是從全體中指出祭祀者是
小底鬼神使人因此識其大者

  物之終始莫非隂陽合散之所爲隂與陽合爲物之
始隂與陽散爲物之終上言氣至而伸爲陽爲神
[002-45a]
氣反而歸爲隂爲鬼是就兩頭說此又言隂陽二
氣合而生離而死是就中間混同處說隂陽鬼神
無徃不在只要人看得活

  隂陽合散又是隂與陽之氣二者相合生物爲物之
始及其久也此物中之陽氣上升隂氣下降其物
即死爲物之終是就一物中說隂陽

  體物者爲物之體也幹事者爲事之質幹也此倒用
之則體字幹字俱是用字

[002-45b]
  禮記祭統曰齊之爲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也君子
將齊也防其邪物訖其嗜慾耳不聴樂心不苟慮
必依於道手足不苟動必依於禮君子之齊也專
致其精明之德精明之至然後可以交於神明也
此齊明之說也

  祭義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
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
也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隂
[002-46a]
爲野土隂讀與䕃同其氣發揚於上爲昭明焄蒿悽愴
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注焄謂香臭蒿謂氣蒸
出貌朱子謂昭明是人死時自有一般光景焄蒿
是其氣升騰悽愴是使人慘慄感傷之意因說修
養人死時氣衝突知得焄蒿之意親切謂氣襲人
知得悽愴之意分明此百物之精爽也何文定曰
此是隂陽乍離之際有此聲臭氣此是祭義所言
正意若中庸章句所引乃是借來形容祭祀來格
[002-46b]
洋洋如在之氣象此是感召復伸之氣與祭義所
指自不同讀者詳之

  十七章

  自舜其大孝至子孫保之一節言舜之事實自故大
德至必得其壽一節泛言理之必然自故天之生
物至覆之一節言善惡之應所必至後引詩又証
有德之應如此故以大德者必受命結之

  舜其大孝也與一句是綱德爲聖人下五句皆孝之
[002-47a]
目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是孝也以身言之
也德爲聖人盡己性而盡人物之性是全其身豈
非孝之大者爲天子父尊之至矣以天下養養之
至矣宗廟饗子孫保雖就舜言之然欲子孫之安
富尊榮厯世之久皆父母之願人之情也今皆得
之則此五者豈非皆孝之大者

  爲人子者以有德光顯祖父爲榮舜之德則至於聖
人爲天子則祭祀奉養之禮極其尊有四海則祭
[002-47b]
祀奉養之具極其備宗廟饗之却是就舜身上說
昔者舜傳禹禹既即位祀舜爲宗而又封商均於
虞舜封子均於商葢禹改封於虞後有虞思是也
虞亦立廟祀舜及其祖父至周武王又封舜後胡
公滿於陳則是子孫保之也舜之德至上使祖父
如此榮盛綿逺是所謂大孝

  大德者必得禄位名壽乃理之常然獨孔子有德而
不得禄位與壽惟得聖人之名耳此乃氣數之變
[002-48a]
金先生曰此所謂聖人所不能也然聖教無窮而
萬世享之子孫保之此又大德必得之驗也

  栽培傾覆如春至草木有發生之意故天以雨露滋
長之秋冬草木有黄落之意天乃以霜雪彫零之
此以物言也以人言之有此德者天必以上四者
與之無其德者天必棄絶之如大舜以匹夫而有
天下桀紂以天子而喪其身此栽培傾覆之意

  栽培傾覆言天之於物其理如此實以喻人栽傾屬
[002-48b]
人培覆屬天栽傾是其材培覆乃篤也如此章大
舜之德是栽也得四者是培之也桀紂傾也喪亡
覆之也下引詩皆是因栽而培之章句氣至兩句
只是培覆之訓詁不是說盡此節之意

  可嘉可樂之君子其令善之德顯顯昭著宜於人民
故受天之禄而爲天下之主既受天禄矣而天又
保之祐之復申重之其所以反覆眷顧之者如此
又重明上文大德必得四者之一節也

[002-49a]
  所引詩是節節說上受禄於天保祐命之自天申之
是三節意只是箇感應

  十八章

  十八章十九章皆以周事繼大舜而言二十章又以
孔子繼周皆是聖人所行所言見道之費而無不
合於中庸者

  無憂專就國家上說如文王羑里之囚若可憂矣雖
聖人無入不自得然亦是一身事父作子述却是
[002-49b]
言國家事周家上世節節有憂患自夏君棄稷不
務不窋即失其官守逃之西戎至公劉方復遷豳
大王又爲狄人所侵遷岐雖肇基王迹而身遭憂
患矣王季雖勤王家闢國漸廣亦但守舊國而已
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猶守諸侯之舊至武王
方受命爲王故惟文王用得無憂二字葢文王上
承己大之國己不勞力不逢變故以歸之子適當
商家天命未絶之時己得從容其間至承天命着
[002-50a]
戎衣奄有四海乃是武王事文王都不費力

  贊武王之言與贊舜意同但此言身不失天下之顯
名彼言德爲聖人㣲有輕重亦論韶武之意然此
顯名亦聖德也

  末猶後也終也葢周自太王王季文王累世積德累
功國土已大最後至武王始受天命爲天下君周
公乃承之而追王先王如此說末字則與上下文
都相貫穿訓末爲老恐未安葢武之齡古書不載

[002-50b]
  追王三王武王既滅商在商郊已行之禮記大傳曰
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於上帝祈於
社設奠於牧室牧野之室遂率天下諸侯執豆籩駿奔
走追王太王亶父王季厯文王昌不以卑臨尊也
又書武成金縢康誥酒誥諸篇皆可見所謂周公
成文武之德只是又推太王王季之意而以天子
之禮祀先公也斯禮也以下又是因此以定上下
之通禮

[002-51a]
  章句實始翦商見論語泰伯至德章

  先公祖紺以上通鑑前編曰堯封棄於邰世后稷以
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不窋失其官自竄戎翟之間
不窋生鞠鞠生公劉始遷於豳路史謂稷生漦□
漦□生叔均自后稷至公劉十餘世而漢劉敬傳
亦謂后稷十餘世至公劉按世本自公劉歴慶節
皇僕差弗毁隃公非辟方高圉侯牟亞圉雲都太
公祖紺祖紺號太公史記作公叔柤類諸盩十有二世而生古公
[002-51b]
亶父自稷至亶父葢二十餘世矣史記以不窋爲
后稷子而又缺辟方侯牟雲都諸盩四世遂謂后
稷至文王爲十五世且契稷同時受封契至湯四
百餘年而十四世稷至文王千餘年而十五世其
亦誤矣今按章句謂祖紺爲太王之父据疏文而
言也

  輯畧曰期之喪有二正統之期爲祖父母者也有傍
親之期爲世父母叔父母衆子昆弟昆弟之子是
[002-52a]
也正統之期雖天子諸侯莫敢降旁親之期天子
諸侯絶大夫降

  十九章

  前章言文武周公此章又言武王周公葢武王有天
下然後周公可以制禮二者皆繼志述事之大者
此章皆是言禮葢主於周公而言謂制爲宗廟祭
器祭服薦獻之禮而於宗廟之中又制昭穆序爵
序事酬燕之禮又制爲郊社之禮然祭祀一事中
[002-52b]
推至於極則郊天禘祖乃其至大者非聖人大孝
孰能如此此皆費之大

  此章雖連言武王周公其實主周公而言周公合先
王累世典禮定爲周制中間損益合乎時中又可
垂之萬世其制大備矣此獨指祭祀一禮而言祭
中又只主於宗廟推及郊社爾此皆舉一端言之
於宗廟中自有許多曲折可見道之費推至於吉
禮之全其費可知又推至五禮備其費又可知也

[002-53a]
  舜之孝行於一家故只謂之大孝周制禮達乎天下
故曰達孝饒雙峯意亦如此

  修廟只是拚掃整飾常使嚴潔之意譬如今人居室
整漏拂塵灑掃之類古注修埽糞也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含兩義昭穆本是祫祭時太
廟設主而有此名宗廟之位由此而立祖宗既以
此爲序則子孫世世皆一昭一穆縁上世次序而
定此言序昭穆謂廟中行禮以及燕毛皆用昭穆
[002-53b]
爲序則此序字主於人而言之意爲多昭穆又不
止廟中尋常尊卑亦皆以此爲序也

  宗廟之禮一節五事禮義至爲周密序昭穆既明同
姓之尊卑序爵則合同姓異姓之貴賤葢皆指助
祭陪祭者而言至於序賢則分别羣臣之賢否廟
中奔走執事必擇德行之優威儀之美

  趨事之純熟者謂之賢賢者既有事則不賢者亦自能
勸雖然既以有事爲榮則事不及之者豈不有恥
[002-54a]
則又有序爵以安其心執事者既榮無事有爵而
在列者及賤而役於廟中者皆得與旅酬至此賢
不賢皆恩禮之所逮然此合同姓異姓而通言至
祭禮已畢尸既出異姓之臣皆退獨燕同姓是親
親之禮又厚於疎逺者見制禮之意文理密察恩
義周備仁至義盡而文章燦然

  天子諸侯之祭禮已亡雖間有表見於禮中者今不
可知其詳矣所存有特牲饋食禮諸侯上士之祭
[002-54b]
禮也少牢饋食禮諸侯大夫之祭禮也大抵祭必
立尸必擇賓賓長一人衆賓無數衆賓者賓之黨
也其位在堂下西階之西祭則子姪兄弟皆會小
宗祭則兄弟皆來大宗祭則一族皆至兄弟者主
人之黨也其位在堂下阼階之東有司羣執事皆北面
而立迎尸既入主人初獻主婦亞獻賓三獻及尸
出兄弟各相獻酬畢然後行旅酬凡主人酌酒奉
賓者謂之獻賓酌以答主人者謂之酢主人酌酒
[002-55a]
先自飲再酌以奉賓者謂之酬先自飲謂引導之
飲也旅衆也主人舉觶酌酒自西階酬賓主先自
飲再酌以進賓受之而未飲兄弟弟子舉觶於長
兄弟於阼階弟子者兄弟之後生者也長兄弟者
兄弟之最尊者也弟子導飲而長兄弟亦奠而未
飲賓取所奠觶於阼階酬長兄弟長兄弟西階前
酬賓衆賓及衆兄弟交錯以徧以及執事者無不
徧卒飲者實爵於篋此旅酬之大畧也又賓弟子
[002-55b]
及兄弟弟子各舉觶於其長亦先自飲如前儀所
謂下爲上也賓取觶酬兄弟之黨長兄弟取觶酬
賓之黨亦交錯以徧無次第之數謂之無算爵所
以逮賤者如此

  天子祭禮亡不可考楚茨之詩曰神具醉止皇尸載
起鼓鐘送尸神保聿歸諸宰君婦廢徹不遲諸父
兄弟備言燕私箋云祭祀畢歸賓客之俎同姓則
留與之燕所以尊賓客親骨肉也疏尸已出而諸
[002-56a]
宰及君婦徹去俎豆歸賓客之俎其諸父兄弟留
之使皆備具我當與之燕而盡其私恩也

  天子諸侯大夫皆立始祖廟大夫亦有始封者如三
桓之家即慶父叔牙季友爲始祖廟亦百世不遷
士則無始祖廟只是祭祖禰而已葢位卑者流澤
不能逺而士又無采邑故也

  章句適士天子之上士即元士也受三命采地五十
里視子男二廟祭祖禰

[002-56b]
  官師凡有司之長葢中士下士也雖立一廟祭禰却
於禰廟并祭祖

  顧命言所陳之寳有赤刀大訓𢎞璧琬琰大玉夷玉
天球河圖𦙍之舞衣大貝鼖鼓兊之戈和之弓垂
之竹矢章句曰之屬則盡包上陳者在其中龜山
先生曰宗器於祭陳之示能守也於顧命陳之示
能傳也書注疏赤刀寳刀赤刀削其刀必有赤處
削音笑刀之小者大訓三皇五帝之書訓誥亦在
[002-57a]
焉文武之訓亦曰大訓𢎞璧大璧琬琰琬圭琰圭
也夷常也或以爲東夷之美玉天球雍州所貢之
玉磬也河圖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𦙍古國名
舞衣舞者之衣大貝如車渠車渠車罔也謂貝之
大如車之罔鼖鼓長八尺兊和古之巧人也垂舜
時共工舞衣鼖鼓戈弓竹矢皆制作精巧中法度
故歴代傳寳之

  天官庖人凡用禽獸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
[002-57b]
膏臊秋行犢麛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羶













  讀四書叢說卷二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