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六經奧論 > 六經奧論 卷五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奥論卷五     宋 鄭樵撰
禮經
   三禮總辨
  儀禮者述冠婚喪祭朝聘饗射威儀之事
  周禮者周官政典之書述官府掌職之禮
  禮記者乃古經十七篇之外諸儒雜記合為一書
  三禮並是鄭註北朝徐道明兼通之以授熊安生
[005-1b]
  孔穎達采取其說以為正義
 禮之别也有三曰周禮曰禮記曰儀禮孝經䟽曰經
 禮三百威儀三千禮經說曰正經三百動儀三千禮
 器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中庸曰禮儀三百威儀三
 千詳此諸文當時制作本有二書其三百篇者記言
 官府職掌上下之序其三千者皆委曲升降進退之
 辭安知周禮儀禮乃周人之禮而所謂禮記者特二
 禮之傳註耳漢興禮經焚燒獨甚惟魯髙堂生所傳
[005-2a]
 士禮一十七篇今之儀禮是也與夫后蒼曲臺雜記
 數萬言而已曲臺天子射宫也西京無學行禮於曲/臺后蒼禮記數萬言號曰曲臺雜記
 今之禮記是也而周禮一書至武帝時河間獻王得
 之於女子李氏失其冬官以考工記足之獻於武帝
 時藏之祕府五家之傳莫得見焉五家傳弟子髙堂/生蕭奮孟卿后蒼
 大戴/小戴漢世諸儒傳授皆以曲臺雜記故二戴禮在宣
 帝時立學官周禮儀禮世雖傳其書未有名家者至
 鄭康成然後二經之訓釋始具焉至孔頴達賈公彦
[005-2b]
 而後三經之䟽始備焉
  仲長統曰周禮之經禮記之傳禮記作於漢儒雖
  名為經其實傳也陸徳明曰此記二禮之遺闕故
  名禮記如介僎賔主儀禮特言其名禮記兼述其
  事意今之禮記特儀禮之傳耳傳以傳寫為文或
  親承聖旨或師儒相傳謂之註者不敢傳授特註
  己意而已皇氏以為自漢以前為傳自漢以後為
  註然王肅在鄭之後亦謂之傳其說非也
[005-3a]
   三禮同異辨
 三禮之學其所以訛異者其端有四有出於前人之
 所行而後人更之者有出於聖門而傳之各異者有
 後世諸儒損益前代自為一朝之典者有專門之學
 各自名家而以臆見為先代之訓者此四者不可不
 知也何謂前人所行後人更之者昔者先王制禮因
 其時宜而已後世時異事殊從而易之墨始於晉髽
 始於魯廟有二主始於齊桓朝服以縞始於季康以
[005-3b]
 至古者麻冕今也純儉古者冠縮縫今也衡縫同為
 一代而異制如此幸而遺說尚存得以推考因革之
 故設其不存則或同或異無乃滋後人之疑乎此三
 禮制度不能無乖異也何謂出於聖人之門而傳之
 各異者昔者七十二子之在孔門聞道均矣夫子没
 而其說不同曽子襲裘而弔子游裼裘而弔小斂而
 奠曽子曰於西方子游曰於東方異父之道子游曰
 為之大功子夏曰為之齊衰曽子子游同師於夫子
[005-4a]
 而異說如此況復傳之羣弟子之門人則其失又逺
 也從而信之則矛盾可疑從而疑之則其說有師承
 此三禮文義不能無乖異也何謂後世諸儒損益前
 代而自為一代之典昔者三代之世聖君賢臣各有
 制作迨夫秦漢儒生學士亦欲效之吕不韋作月令
 蓋欲為秦典故祭祀官名不純於周漢博士欲為漢
 制故封爵不純於古後世明知二書出於秦漢猶且
 曰月令為周禮王制為商禮況三代之書所成非一
[005-4b]
 人所作非一時作周禮者未嘗與儀禮謀作儀禮者
 未嘗與周禮禮記謀又烏能使之無乖異也何謂專
 門之學欲自名家而妄以臆見為先代之訓者昔者
 春秋之末能秉周禮者惟魯而已而執羔執鴈魯人
 己不自知則禮之所存蓋無幾也延乎秦世灰滅殆
 盡漢世不愛髙爵以延儒生寧棄黄金以酧斷簡諸
 儒斐然各述所聞雜以臆見而實未見古人全書故
 其學以霍山為南岳以太尉為堯官以商之諸侯為
[005-5a]
 千八百國以周之封域為千里者四十九以分陜處
 内為三公以大宰大宗大卜大士為六官當時信其
 古書而無疑後世以其傳乆遠而不敢辨是非紛擾
 白黒混淆則又焉能使之無乖異乎禮學之訛以此
 鄭氏註經不究所述之人不考所作之時不精詳其
 可否而槩謂之先王之制理有不貫則曲說以通之
 至今後世議明堂或以為五室或以為九室或以為
 十二室議太學或以為五學或以為當如辟雍或以
[005-5b]
 為當如膠庠或以為當如成均瞽宗詢其言之所自
 則皆三禮之書察其書之所載則皆周禮之制夫明
 堂一也而制有三太學一也而名有六此何以使後
 世無疑哉
   儀禮辨儒林傳云徐生善為頌讀曰/容故諸言禮為容者由徐氏
 古人造士以禮樂與詩書並言之者儀禮是也古人
 六經以禮樂詩書春秋與易並言者儀禮是也儀禮
 一書當成王太平之日周公損益三代之制作為冠
[005-6a]
 婚喪祭之儀朝聘射饗之禮行於朝廷鄉黨之間名
 曰儀禮而樂寓焉正如後世禮樂輿服志之類漢興
 傳儀禮者出於髙堂生士禮十七篇而魯徐生善為
 容文帝時以容為禮大夫一士冠禮禮二士婚禮酒/三士相見 四鄉飲
 禮公五鄉射禮/九 食大夫禮 六燕禮/十覲禮 七大射禮禮八聘禮士/十一喪服 十二
 喪禮食十三旣夕禮牢十四士虞禮七十五特/牲饋 禮 十六少 饋食禮 十 有司徹後禮
 之古經出於魯淹中河間獻王得之凡五十六篇並
 威儀之事其十七篇與髙堂生所傳士禮同而字尤
[005-6b]
 多略今二十九篇乃逸禮案班固九流劉歆七略並
 不註儀禮往往漢儒見髙堂生所傳十七篇遂模傚
 禮經而作之而范曄作後漢書云禮古經與周官經
 前世傳其書未有名家者中興以後鄭衆馬融等為
 周官作傳並不及儀禮鄭衆馬融以傳周官而儀禮/一書未嘗教授至康成傳周
 官儀禮始/為之注也則儀禮一書蓋晚出無疑者故聘禮一篇
 所記賔介饔餼之物禾米薪芻之數籩豆簠簋之實
 銅壺時饔之列考於周官掌客之禮皆不相合儒服
[005-7a]
 一篇子夏先傳之諸/儒各為之訓詁凡發傳曰以釋其義者凡十有
 三又有問者曰何以何也之辭蓋出於講師設為問
 難以相解釋此皆後儒之所增益明矣儀禮之書作
 於周公春秋以來禮典之書不存禮經之意已失三
 家僭魯六卿擅晉禮之大者已不存矣士大夫略於
 禮而詳於儀故殽烝之宴武子不能識彞器之薦籍
 談不能對郊勞贈賄魯昭公非不知禮而女叔齊以
 為儀也非禮也揖遜周旋之間趙簡子非不知禮而
[005-7b]
 子太叔以為儀也非禮也而古人禮意未有能名者
 傳至後世漢舊儀有二即為此容貌威儀事徐氏張
 氏不知經但能盤辟音/僻為禮容天下郡國有容吏皆
 詣學學之則天下所學儀禮者僅容貌威儀之末爾
 今儀禮十七篇鄭康成王肅等為之註唐貞觀中孔
 頴達撰五經正義疑周禮儀禮非周公書其後賈公
 彦始為儀禮䟽因齊黄慶隋孟哲章句删取其要為
 䟽五十卷韓文公嘗苦儀禮難讀又作讀儀禮曰文
[005-8a]
 王周公之法制粗在於是惜乎吾不及其時進退揖
 遜於其間嗚呼盛哉安得讀儀禮如韓文公者與之
 論儀禮哉
樂書
   樂書
 古者以詩書禮樂造士謂之四教後世兼以易春秋
 謂之六藝漢唐並立五經博士曰詩書易禮春秋而
 已獨樂一書無傳焉六經之中禮記雖有樂記乃樂/之傳
[005-8b]
 非樂/之經周禮雖有大司樂乃樂之職/非樂之書而不可謂之樂書
 三代以來禮樂達於天下行歩則聞環珮之聲大夫
 無故不去鍾簴士無故不撤琴瑟故樂無事於書自
 周之衰禮頽樂壞天下指玊帛為禮鍾鼓為樂太師
 摯適齊亞飯干適楚適蔡適秦入河入海樂工樂器
 一切淪亡後世所謂樂者始流於工伎之末矣漢興
 搜求於脫略之中禮得於淹中樂得於制氏髙堂生
 所傳士禮十七篇徐氏張氏不知經但能盤辟為禮
[005-9a]
 容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其官頗能記其鏗鏘鼓舞而
 不能言其義文帝時周禮未出魏樂人竇公年百/八十
 其書乃周官大宗伯大司樂二章武帝時河間獻王
 好儒學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作樂
 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逺其後内史丞王定受
 之以授常山王禹成帝時獻之有二十四篇及劉向
 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又與禹所傳不同故著為别
 録案别録則禮記四十九篇樂記在十九則樂記/十一篇入禮記已見於劉向著别録之前矣
[005-9b]
 樂記所有樂本樂論樂詩樂言樂禮樂情樂化樂象
 有賔牟賈有師乙有魏文侯十一篇之外雜合為樂/記十一篇
 而章句/各有别又有樂奏樂器樂作意始樂穆說律季札樂
 道樂義昭本昭頌竇公十二篇名存而辭亡則樂書
 遺闕多矣雖六經之樂書不存其樂制樂官雜出於
 二禮之書猶可覆也二戴禮雖立樂官於宣帝之時
 並無樂記篇至後漢馬融始以月令明堂位樂記三
 篇足之為四十九篇行於世周禮禮記為樂書之遺
[005-10a]
 而後世不列之學官唐有周禮生徒而無周禮學官
 良可惜也吁樂書之不存於後世久矣唐之李嗣眞
 振鐸於地而黄鍾自應張文収斷竹為律而啞鍾自
 鳴樂書雖亡而人心之樂未始不存也
   樂書傳授
 竇公文帝/獻王武帝/王定成帝/劉歆成帝/校書得二
 十五篇與馬融不同作别録
   禮以情為本
[005-10b]
 禮本於人情情生而禮隨之古者民淳事簡禮制雖
 未有然斯民不能無室家之情則冠婚之禮已萌乎
 其中不能無交際之情則鄉射之禮已萌乎其中不
 能無追慕之情則喪祭之禮已萌乎其中自是已還
 日趨於文燔黍捭豚足以盡相愛之禮矣必以為未
 足積而至於籩豆鼎俎徐行後長足以盡相敬之禮
 矣必以為未足積而至於賔主百拜其文非不盛也
 然即其眞情而觀之則籩豆鼎俎未必如燔黍捭豚
[005-11a]
 相愛之厚也賔主百拜未必如徐行後長相親之密
 也大扺禮有本有文情者其本也享食之文揖遜拜
 跪其本則敬而已喪紀之文擗踊哭泣其本則哀而
 已祭禮之文祼獻酧酢其本則誠而已即其本而觀
 之日用三牲可以為養啜粟飲水亦可以為養襲冒
 絞紟可以為葬斂手足形亦可以為葬庭實旅百可
 以為享瓠葉兔首亦可以為享區區之文不患其不
 該也有其本而無其文尚可以義起有其文而無其
[005-11b]
 本則併與文俱廢矣何謂禮本情而已
   禮文損益辨禮文損/益有三
 商周之興所以損益禮文者其說有三一以觀諸侯
 之從違二以盛本朝之文物三以大先王之制度所
 謂觀諸侯之從違者商周之初與列國等夷耳一旦
 起而君之其服與貳未可知也先王思有以一其心
 於是乎正朔建丑者易而建子服色尚白者因而尚
 赤戎車乗翰者改而乗騵播諸天下與之更始其果
[005-12a]
 心服乎則必正朔服色舎舊而從新詩所謂時邁其
 邦昊天其子之者也其心不服乎則必正朔服色襲
 舊而不改王制所以革制度衣服者為叛叛者君討
 之也所謂盛本朝之文物者天下之民日趨於文方
 以臺門納陛為貴吾故以茅茨土階臨之方以干戈
 羽籥為羨吾故以蕢桴土鼔樂之勢有不可故因其
 罍樽著樽而加以犧象因其雞彞斝彞而加以黄目
 因其四璉六瑚而加以八簋因其鉤車大輅而加以
[005-12b]
 玊輅於以示天子之尊於以備宗廟之飾則天下知
 所畏而不敢犯矣所謂大先王之制度者商周之初
 皆積累數百年而有天下後世子孫求其制度之出
 於先祖者張而大之以為一朝之盛徹田為糧公劉
 居邠之所行也周公因之而備井田之制通為天下
 徹法而革夏商之貢助臯門應門太王宅邠之所立
 也周公因之而定五門之制使諸侯惟有庫雉而不
 得有臯應靈臺辟雍文王都豐之所營也周公因之
[005-13a]
 而定三雍之制使諸侯得為觀臺泮宫而不得為靈
 臺辟雍蓋所以明王業之基焉禮文之損益不出於
 三者而已矣
   禮記總辨
 三代正禮殘闕無復能明禮記一書出自孔氏七十
 二子各撰所聞或録舊禮之義或述變禮之由或兼
 記體履或雜叙得失編而録之以為此記漢興孔家
 之書雜出於當時者二百一十四篇漢興記數萬言/於后蒼號曲臺
[005-13b]
 雜記河間獻王得舊禮一百有三十篇集而上之又/有明堂隂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氏史
 氏記二十一篇王史二氏戰國時人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為二百一十四篇大戴删為
 八十五篇小戴删為四十六篇至馬融又益以明堂
 位月令樂記三篇為四十九篇行於世謂之禮記禮
 記一書曲禮論撰於曲臺而不及五禮之大本其言/委瑣
 有放飯齧骨之語而/五禮之本無聞焉王制著述於博士而盡失先王
 之大意月令摘於吕覽而録秦世之官太/尉緇衣本乎
 尼子而改魯論之文教之以徳齊之以刑取/夫子之言而增損之禮運載
[005-14a]
 夫子之說大道/之言有虧於名教經解引易之緯書而嘗
 禘之說多牽夫子之緒論明堂位論周公踐阼世世
 祀以天子禮樂檀弓載舜葬蒼梧夫子墓馬鬛封之
 類皆流俗之妄語儒行全無義理如後世遊說之士
 所誇太者伊川/云玉藻一篇顚倒錯亂且不可以句讀
 内則載養老三十餘語其文全與樂記同故胡先生
 寅曰禮記出於孔子弟子必去吕不韋之月令漢儒
 之王制其次則經解儒行之類仍博集名儒擇冠婚
[005-14b]
 喪祭燕射相見之禮典以類相從然後可為一書若
 中庸大學子思孟子之論也不可附之禮篇至於樂
 記表記學記坊記燕居緇衣格言甚多當為中庸大
 學之次禮運禮器玊藻郊特牲之類又其次也如曲
 禮祭義祭法射義等篇戾古已多又王制月令之下
 然唐王巖於明皇時請删去禮記舊文益以今事張
 說以禮記不刋之書去聖益逺不可改易今禮記之
 月令私本皆用鄭註監本月令乃唐明皇删定李林
[005-15a]
 甫所註端拱中李至判國子監嘗請復古文本以朝廷
 祭祀儀制等多本唐註故至今不能改吁去一舊事復
 一古法尚重於依違而不決况禮記之全書乎大抵四十
 九篇之書雖雜出於諸儒傳記而不能悉得聖人之㫖
 然其文繁其義博學者觀之如適大都之市珍珠寳貝
 隨其所取如遊阿房之宫千門萬户隨其所入博而約
 之亦可弗畔未可以其言非盡出於夫子而輕議之也
   禮記傳授 並傳小戴學
[005-15b]
                  大戴
 五傳弟子髙堂生 蕭奮 孟卿 后蒼 小戴 盧植
                  慶普 馬融
 鄭康成本盧馬説為之註 唐孔穎達疏
   月令
 月令吕不韋招秦客作吕覽一書著十二月記合十
 餘萬言名吕氏春秋書成垂千金咸陽市曰有能增
 減一字者與之漢儒取其篇首皆有月令故名之今
[005-16a]
 以其書考之周無太尉惟秦有之而月令云乃命太
 尉是官名不合也周無臘祭惟秦有之而月令云臘
 先祖是祭名不合也秦以十月為嵗首而月令云季
 秋為來嵗受朔是時不合也周以大冕郊天以大裘
 五輅大常迎氣而月令車服並依時色是事不合也
 古無有養壯佼之名月令有之此皆秦人法制是制
 不合也案始皇十二年不韋已死至十六年始皇并
 天下以十月為嵗首方秦以建亥首嵗而不韋已死
[005-16b]
 至十六年數嵗矣今其書以來嵗受朔之文必是後
 人附益以成書由今觀之淮南有時則訓其文全與
 月令同所差不過百字戴德撰夏小正一卷乃夏四
 時之書全類月令然乙鳥作丹鳥若考之夏正又皆
 不合二家之書皆如月令所載不如月令之密故馬
 融舎二家而取月令附於戴記以傳後世亦已精别
 之矣漢制多舉月令唐及本朝亦遵奉之今監本禮
 記月令乃唐明皇删定李林甫註端拱中李至判國
[005-17a]
 子監嘗請復古文本下兩制館建議胡旦等皆以為
 然獨王元之不同遂寢後復數有言者終以朝廷祭
 祀儀制等多依唐註故至今不能改而私本則用鄭
 註月令之書取重於後世如此今厯法多用之未可
 以官名祭名時事之用秦制而輕議之也月令十二/月日在女
 而藏冰杜預註左傳則以/十二月日在虚危而藏冰
   王制
 夫子曰述而不作又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
[005-17b]
 也漢文帝時諸儒刺經作王制博士諸生果何人哉
 而能為不刋之典以傳無窮其論封建受田授地班
 禄之制則依放孟子言禘祫烝嘗之說則採春秋之
 說而失其旨言獄訟正聽之辭則採三代之意而録
 秦人之官言巡狩則竊書之文言官則竊左氏之語
 其餘雜取公穀等說而益之以已見甚而所說朝聘
 為文襄時事而大聘與朝又是晉文公霸時所制正
 所謂不知而作也雖其言未必盡非要之牴牾者多
[005-18a]
 矣孔子之時杞宋之文獻不足而夏商之禮文不足
 徵矣孟子之時諸侯已去其籍周制又無所稽矣所
 謂王制者將周制乎抑夏商之制乎
   中庸子思孟子言性/善傳道有淺深
  中庸四十七篇所傳者子思一篇孟子七篇中庸
  之說皆散在其中疑先儒抄其師語以成篇如樂
  記然
 中庸之書雖出於子思其實孔氏之遺書也七篇之
[005-18b]
 書雖作於孟子其實傳於子思合二書而考之其言
 同其旨同而其間不能無毫釐之别此可以見聖賢
 傳道之淺深也中庸謂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即孟
 子之所謂性也中庸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即孟子
 之所謂善也二子之言若無以異也然子思分性善
 而為二孟子則合性善而為一言其中節而和者不
 言其不中節者此所以啓後世性惡善惡混之說也
 未若子思之言為得也中庸曰夫婦之愚不肖可以
[005-19a]
 與知與行焉此言聖人之道皆出於天下之所能行
 也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此言天下之人皆可以
 行聖人之道也二子之言若無以異也然子思取必
 於聖人之道而孟子則取必於天下之人天下苟有
 丹朱商均之不肖而不足以為善則孟子之論廢矣
 未若子思之言千載同是而莫敢非之者夫中庸之
 書出於孔氏傳之子思又傳之孟子其立論則同其
 明道則一而少有毫釐之差則後世莫不爭出所長
[005-19b]
 角立其說以與之敵況下而荀卿楊雄韓愈之立論
 欲以取信於人不其難矣乎
 
 
 
 
 
 六經奥論卷五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