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五禮通考 > 五禮通考 卷二百十八
[228-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二百十八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嘉禮九十一
   設官分職
唐書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號禄秩雖因時増損而大
抵皆㳂隋故其官司之别曰省曰臺曰寺曰監曰衛曰
府各統其屬以分職定位其辨貴賤叙勞能則有品有
[228-1b]
爵有勲有階以時考覈而升降之初太宗省内外官定
制為七百三十員曰吾以此待天下賢材足矣然是時
已有員外置其後又有特置同正員至於檢校兼守判
知之類皆非本制又有置使之名或因事而置事已則
罷或遂置而不廢其名類繁多莫能徧舉自中世以後
盗起兵興又有軍功之官遂不勝其濫矣
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然自漢以
來位號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
[228-2a]
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其
後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僕射
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其品位既崇
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自
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徴以秘書監叅
預朝政其後或曰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其名非一
皆宰相職也貞觀八年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
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葢起於
[228-2b]
此其後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
中書令也而同三品之名葢起於此然二名不專用而
佗官居職者猶假佗名如故自髙宗以後為宰相者必
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髙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
令則否其後改易官名而張文瓘以東臺侍郎同東西
臺三品同三品入銜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黄門侍郎
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
事入銜自待舉等始自是以後終唐之世不能改初三
[228-3a]
省長官議事于門下省之政事堂其後裴炎自侍中遷
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開元中張説為相又改
政事堂號中書門下列五房于其後一曰吏房二曰樞
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衆務
焉宰相事無不統故不以一職名官自開元以後常以
領他職實欲重其事而反輕宰相之體故時方用兵則
為節度使時崇儒學則為大學士時急財用則為鹽鐵
轉運使又其甚則為延資庫使至於國史太清宫之類
[228-3b]
其名頗多皆不足取法故不著其詳
 通典唐侍中中書令是真宰相尚書左右僕射亦嘗/為宰相其間或改為
 納言内史左相右相黄門監紫㣲令等名其本即侍/中中書令也共有四員其僕射貞觀末始加平章事
 方為/宰相其餘以他官參掌者無定員但加同中書門下
 三品貞觀十七年以兵部尚書李勣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自此始也永淳𢎞道之際
 裴炎為正議大夫守侍中崔知温為正議大夫守中/書令劉齊賢為中大夫守侍中並同中書門下三品
 按此當以階卑官髙令所給禄秩同三品耳當時權/時之制其後亦有階卑為侍中中書令者即更不言
 及平章事知政事參知機務參與政事及平章軍國
[228-4a]
 重事之名者並為宰相亦漢行丞相事之例也自先
 天之前其員頗多景龍中至十餘人開元以來常以
 二人為限或多則三人天寳十五年之後天下多難
 勲賢並建故備位者衆然其秉鈞持衡亦一二人而
 已
    蕙田案正議大夫階正四品中大夫階從四
    品而侍中中書令皆正二品故云階卑官髙
    也髙宗以後官至侍中中書令則無同三品
[228-4b]
    同平章事之稱
    又案唐書宰相表以他官參宰相之任者稱
    號不一有云知政事平章政事參議朝政參
    預朝政參知政事參議得失專典機宻參知
    機務參掌機宻參預機務同掌機務同知軍
    國政事平章軍國重事者髙宗以後同中書
    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名兼用肅
    代以降宰相無不稱平章事者矣
[228-5a]
 馬氏端臨曰唐初始定制以三省為宰相之司存以/三省長官為宰相之職任然省分為三各有所掌而
 其官亦復不一相職既尊無所不統則不容拘以一/職於是始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參知機務
 參預政事之名焉諸名之中所謂同平章事者唐初/雖以稱宰相乃以處資淺之人在參知政事之下中
 世以後則獨為真宰相之/官至宋元豐以前皆然
學士之職本以文學言語被顧問出入侍從因得參謀
議納諌諍其禮尤寵而翰林院者待詔之所也唐制乗
輿所在必有文詞經學之士下至卜醫伎術之流皆直
於别院以備宴見而文書詔令則中書舍人掌之自太
[228-5b]
宗時名儒學士時時召以草制然猶未有名號乾封以
後始號北門學士元宗初置翰林待詔以張説陸堅張
九齡等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既而又以中
書務劇文書多壅滯乃選文學之士號翰林供奉與集
賢院學士分掌制詔書敕開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
奉為學士别置學士院專掌内命凡拜免将相號令征
伐皆用白麻其後選用益重而禮遇益親至號為内相
又以為天子私人凡充其職者無定員自諸曺尚書下
[228-6a]
至校書郎皆得與選入院一嵗則遷知制誥未知制誥
者不作文書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則居宰相之下一品
之上憲宗時又置學士承㫖唐之學士𢎞文集賢分隷
中書門下省而翰林學士獨無所屬
三師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皆不設
官/屬
尚書省 尚書令一人掌典領百官其屬有六尚書庶/務皆㑹决焉龍朔二年改尚書省曰
中臺廢尚書令尚書曰太常伯侍郎曰少常伯光宅元/年改尚書省曰文昌臺俄曰文昌都省垂拱元年曰都
[228-6b]
臺長安三/年曰中臺 左右僕射各一人掌統理六官為令之貳/令闕則總省事龍朔二年改曰
左右匡政光宅元年曰文昌左右相/開元元年曰左右丞相天寶元年復 左右丞各一人/掌辨六
官之儀糺正省内左丞總吏户禮部右丞總兵刑工部/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員外郎各一人都事各六人主事
各六人龍朔元年改左右丞曰左右肅機郎中曰左右/承務諸司郎中曰大夫永昌元年置員外郎神龍元年
省明年/復置
吏部尚書一人侍郎二人掌文選勲封考課之政其屬/有四曰吏部曰司封曰司勲曰考功吏部郎
中員外郎各二人掌文官階品朝集禄賜給其告身司/封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封命朝㑹賜予之級司勲郎
中一人員外郎二人掌官吏勲級考功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文武百官功過善惡之考吏部主事四人司封
[228-7a]
二人司勲四人考功三人武德五年改選部曰吏部七/年省侍郎貞觀二年復置龍朔元年改吏部曰司列主
爵曰司封考功曰司績咸亨初復舊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曰天官垂拱元年改主爵曰司封天寶十一載改
吏部曰文部至/徳二載復舊 户部尚書一人侍郎二人掌天下土/地人民錢穀之政貢賦之
差其屬有四曰户部曰度支曰金部曰倉部户部郎中/員外郎各二人掌户口田土賦役貢獻蠲免優復婣婚
繼嗣之事度支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天下租賦嵗計/所出而支調之金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天下庫藏
出納權衝度量之數倉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天下/軍儲出納租稅禄糧倉廪之事户部廵官二人主事四
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倉部主事各三人髙宗即位改/民部曰户部龍朔三年改户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
部曰司珍倉部曰司庾光宅元年改户部曰地/官天寳十二載改金部曰司金倉部曰司儲 禮部
[228-7b]
尚書一人侍郎一人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其屬四曰/禮部曰祠部曰膳部曰主客禮部郎中員外郎各
一人掌禮樂學校衣冠符印表疏圗書册命祥瑞鋪設/祠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祠祀享祭膳部郎中員外
郎各一人掌陵廟之牲豆酒膳主客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二王後諸蕃朝見之事主事禮部祠部膳部主客
各二人武德四年改儀曹郎曰禮部郎中司蕃郎曰主/客郎中龍朔二年改禮部曰司禮祠部曰司禋膳部曰
司膳光宅元年/改禮部曰春官 兵部尚書一人侍郎二人掌武選地/圗車馬甲械之政其屬四
曰兵部曰職方曰駕部曰庫部兵部郎中員外郎各二/人掌武官階品軍戎調遣貢舉雜請資厯考課職方郎
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地圗逺近及四夷歸化之事駕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輿輦車乗傳驛廐牧馬牛雜畜
之籍庫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戎器鹵簿儀仗兵部/主事四人職方駕部庫部各二人龍朔二年改兵部曰
[228-8a]
司戎職方曰司城駕部曰司輿庫部曰司庫光宅元/年改兵部曰夏官天寳十一載曰武部駕部曰司駕
刑部尚書一人侍郎一人掌律令刑法徒𨽻按覆讞禁/之政其屬四曰刑部曰都官曰比部曰司門
刑部郎中員外郎各二人掌律法按覆奏讞都官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俘𨽻簿録給衣粮醫藥而理其訴免
比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句㑹内外賦歛經費俸禄/賍贖徒役課程逋欠之物司門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
門闗出入及闌遺之物刑部比部主事各四人都官司/門各二人龍朔二年改刑部曰司刑都官曰司僕比部
曰司計司門曰司闗光宅元年改刑部曰秋/官天寳十一載改刑部曰司憲比部曰司計 工部尚
一人侍郎一人掌山澤屯田工匠諸司公廨紙筆墨/之事其屬四曰工部曰屯田曰虞部曰水部工部郎
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屯田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天下屯田及文武職田諸司公廨田
[228-8b]
虞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苑囿山澤草木供頓畋獵/之事水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津渠堤堰溝洫運漕
之事工部主事三人屯田虞部水部各二人武德三年/改起部曰工部龍朔二年曰司平屯田曰司田虞部曰
司虞水部曰司川光宅元年改工部曰冬官/天寳十一載改虞部曰司虞水部曰司水
 馬氏端臨曰漢成分尚書置四曹葢因事設員以司
 其務非擬于古制也漢魏以來或五或六亦隨宜施
 制無有常典自宋齊以後稍定為六曹至隋六部而
 其制益明武太后遂以吏部為天官若參詳古今徴
 考職任則天官太宰當為尚書令非吏部之任今之
[228-9a]
 吏部特出于夏官之司士耳今户部之職與地官之
 任雖云頗同各徴其承受考其沿襲則户部合出于
 度支度支主計筭之官也計筭之任本出于周禮天
 官之司㑹云
    蕙田案六部每部領四司昉於隋而唐宋皆
    因之吏部户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司謂
    之頭司餘為子司隋時諸曹皆稱郎唐武德
    三年始名郎中初户部在禮部後武后以六
[228-9b]
    部擬周禮六官改户部為地官由是居禮部
    之前矣通典載顯慶元年改户部為度支尚
    書咸亨元年復為户部而唐志不載又天寳
    中改刑部曰憲部唐志稱司憲亦誤
門下省 侍中二人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專判省事武德元年
改侍内曰納言三年曰侍中龍朔二年改門下省曰東/臺侍中曰左相武后光宅元年曰納言垂拱元年改門
下省曰鸞臺開元元年曰黄門/省侍中曰監天寳元年曰左相 門下侍郎二人掌貳/侍中之職
龍朔二年改黄門侍郎曰東臺侍郎武后垂拱元年曰/鸞臺侍郎天寳元年曰門下侍郎乾元元年曰黄門侍
[228-10a]
郎大厯二/年復舊 左散騎常侍二人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隋廢散騎常侍貞觀元年復
置十七年為職事官顯慶二年分左右𨽻門下中書省/皆金蟬珥貂左散騎與侍中為左貂右散騎與中書令
為右貂謂之八貂/龍朔二年曰侍極 左諫議大夫四人掌諫諭得失侍/從賛相武德元年置
諫議大夫龍朔二年曰正諫大夫貞元四年分左右又/武后垂拱二年鑄銅匭四列於朝堂以受四方之書以
諫議大夫補闕拾遺一人充使知匭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為理匭使其後同為一匭元宗改理匭使為獻
納使至德元年復舊寳應元年命中書門下擇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匭以給事中中書舍人為理匭使建中二
年以御史中丞為理匭使/諫議大夫一人為知匭使 給事中四人掌侍左右分/判者事門下省有
録事四人/主事四人 左補闕左拾遺各六人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 起居郎
[228-10b]
二人掌録天子起居法度與舍人分侍殿/左右龍朔二年曰左史天授元年亦如之 典儀二人/掌賛
唱及殿中/版位之次 城門郎四人掌京城皇城宫/殿諸門開闔之節 符寳郎四/人
掌天子八寳/及國之符節 宏文館學士掌詳正圗籍教授生徒朝/廷制度沿革禮儀輕重皆
參議焉武德四年置修文館于門下省九年改曰宏文/舘其後又置講經博士儀鳯中置詳正學士校理圗籍
武德後五品以上曰學士六品以上曰直學士又有文/學直舘皆它官領之武后垂拱後以宰相兼領舘務號
舘主給事中一人判館事神龍元年改曰昭文舘二年/曰修文館景龍二年置大學士四人以象四時學士八
人以衆八節直學士十二人以象十二時景雲中减其/員數復為昭文舘開元七年曰宏文舘置校書郎又有
校理讎校錯誤等官長慶三年與詳正學士講經博士/皆罷顓以五品以上曰學士六品以下曰直學士未登
[228-11a]
朝為/直舘 校書郎二人掌校/理典籍
    蕙田案大學士之稱始於景龍間其後張説
    崔圓李泌皆授大學士固辭乃止中葉以降
    如楊綰裴度牛僧孺皆加宏文館大學士李
    勉裴垍李德裕賈餗皆加集賢殿大學士葢
    自宰輔以下固不輕授之矣宋初集賢院昭
    文館大學士皆以宰相領之而觀文殿資政
    殿大學士則以待宰執之就閒者自明以來
[228-11b]
    殿閣大學士遂專為輔臣之職矣
中書省 中書令二人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縂判其省/事武德三年改内書省曰中書省内
書令曰中書令龍朔元年改中書省曰西臺中書令曰/右相光宅元年改中書曰鳯閣中書令曰内史開元元
年改中書省曰紫㣲省中書令曰紫㣲令天寳元年/曰右相至大厯五年紫㣲侍郎乃復為中書侍郎
侍郎二人掌貳令之職/朝廷大政參議焉 舍人六人掌侍進奏參議表/章以久次者一人為閣
老判本省雜事又一人知制誥其餘分署制敕以六/員分押尚書六曹 中書省有主書四人主事四人
右散騎常侍二/人 右諫議大夫四/人 右補闕右拾遺各/六
人掌如/門下省 起居舍人二人掌修記言之/史後改曰右史 通事舍人十/六
[228-12a]
人掌朝見引/納殿庭通奏 集賢殿書院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
撰官掌刋緝經籍凡圗書遺逸賢才隱滯則承旨以求/之開元五年乾元殿冩四部書置乾元院使有刋
正官四人以一人判事押院中使一人知書官八人六/年更號麗正脩書院置使及檢校官為麗正殿直學士
八年加文學直又加修撰校理刋正校勘官十一年置/麗正院脩書學士光順門外亦置書院十二年東都明
福門外亦置麗正書院十三年改麗正修書院為集賢/殿書院五品以上為學士六品以下為直學士宰相一
人為學士知院事常侍一人為副知院事又置判院一/人押院中使一人元宗嘗選耆儒日一人侍讀以質史
籍疑義至是置集賢院侍講學士侍讀直學士其後又/增脩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知檢討官文學直之
員募能書者為書直及冩御書人其後亦以前資常選/三衛散官五品以上子孫為之又置畫直至十九年以
[228-12b]
書直畫直榻書有官者為直院至德二年置大學士貞/元初置編録官四年罷大學士八年罷校理置校書四
人正字二人元和二年復置集賢校理罷校書正字四/年集賢御書院學士直學士皆用五品如開元故事以
學士一人年髙者判院事非登朝官者為校理餘皆罷/永徽中命宏文舘學士一人日待制于武德殿西門永
泰時勲臣罷節制無職事皆/待制于集賢門凡十三人 校書四/人 正字二/人 史
館修撰四人掌修國史貞觀三年置史舘于門下省以/它官兼領或卑位有才者亦以直舘稱以宰相
涖脩撰又於中書省置秘書内省修五代史開元二十/年李林甫以宰相監修國史建議以為中書切宻之地
史官記事𨽻門下省疏逺於是諫議大夫史館修撰初/入為直館元和六年宰相裴垍建議登朝官領史職者
為修撰以官髙一人判館事未登朝官皆為直/館大中八年廢史館直館二員增修撰四人
[228-13a]
    蕙田案尚書門下中書三省政本所出故紀
    其官屬職掌特詳
祕書省監一人少監二人丞一人掌經籍圗書之事龍/朔二年改祕書省曰蘭臺監曰太史少監曰侍
郎丞曰大夫祕書郎曰蘭臺郎武后垂拱元年祕書省/曰麟臺太極元年曰祕書省祕書郎三人校書郎十人
龍著作局郎二人佐郎二人校書二人正字二人/ 朔二年改曰司文局郎曰郎中佐郎曰司文郎
司天臺監一人少監二人掌察天文稽術數丞一人主/簿二人主事一人武德四年改太史監曰太史
局𨽻祕書省龍朔二年改太史局曰祕書閣局令曰祕/書閣郎中武后光宅元年改局曰渾天監不𨽻麟臺俄
改曰渾儀監長安二年復曰太史局𨽻麟臺如故景龍/二年改曰太史監不𨽻祕書省景雲元年又為局隷祕
[228-13b]
書省踰月為監嵗中復為局二年改曰渾儀監開元二/年復曰太史監改令為監置少監十四年太史監復為
局以監為令而廢少監天寳元年太史局復為監自是/不𨽻祕書省乾元元年曰司天臺改令為監 春官夏
官秋官冬官中官正各一人副正各一人五官保章正/二人五官監候三人五官司厯二人五官靈臺郎各一
人五官挈壺正二人五官/司晨八人漏刻博士六人
殿中省監一人少監二人丞二人掌天子服御之事龍/朔二年曰中御府監曰大監丞曰大夫侍御尚
醫二人主事二人進馬五人奉尚食局奉御二人直長/五人食醫八人龍朔二年曰 膳局諸奉御皆曰大夫
醫尚藥局奉御二人直長二人侍御醫四人司醫五人/ 佐十人龍朔二年曰奉醫局 尚衣局奉御二人直
長四人龍朔二年曰奉冕局尚尚舍局奉御二人直長/六人龍朔二年曰奉扆局 乗局奉御二人直長十
[228-14a]
人司廪司庫各一人奉乗十八人龍/ 尚輦局奉御二人直長三人尚輦 二年曰奉駕局/人龍朔二年曰
奉轝/局
内侍省監二人少監二人内侍四人掌内侍奉宣制令/武德四年為内侍監龍朔二年改監為省垂拱
元年曰司宫臺天寳十三年置内侍監改内侍曰少監/尋更置内侍 内常侍六人内給事十人主事二人内
謁者監十人内謁者十二人内寺伯六人寺人六人宫/掖廷局令二人丞三人宫教博士二人監作四人
闈局令二人丞二人内奚官局令二人丞二人太内僕/局令二人丞二人 府局令二人丞二人 子内
坊局令二人丞二人/坊事五人典直四人
御史臺大夫一人中丞三人掌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之罪惡其屬為三院一曰臺院侍御史𨽻焉二
[228-14b]
曰殿院殿中侍御史𨽻焉三曰察院監察御史𨽻焉龍/朔二年改御史臺曰憲臺大夫曰大司憲中丞曰司憲
大夫武后文明元年改御史臺曰肅政臺光宅元年分/左右臺景雲三年廢右臺延和元年復置尋復廢東都
留臺有中丞侍御史各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監察御/史三人元和後不置中丞三院御史亦不常備侍御史
六人以久次者一人知雜事謂之雜端主簿一人録事/二人 殿中侍御史九人 監察御史十五人龍朔二
年置監察御史裏行武后文明元年置殿中裏/行後亦顓以裏行名官長安二年置内供奉
 葉氏夢得曰唐三院御史謂侍御史與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也侍御史所居曰臺院殿中曰殿院監察
 曰察院比其公宇之號非官稱也侍御史自稱端公/知雜事則稱雜端而殿中監察稱曰侍御近世殿院
 察院乃以名其官葢失之矣而侍御史復不稱臺院/止曰侍御端公雜端但私以相號而不見於通稱各
[228-15a]
 從其所㳂/襲而已
    蕙田案明制改御史臺曰都察院而十三道
    監察御史則止稱察院葢沿唐宋以來之稱
    唐宋御史有裏行謂未經正授而行署中之
    事如今之某處行走是也
太常寺卿一人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少卿二人丞二/人主簿二人龍朔二年改曰奉常寺九寺卿皆
曰正卿少卿曰大夫武后光宅元年改曰司常寺令博/士四人 協律郎二人録事二人 两京郊社署 一
人丞一人丞太樂署令二人丞一人樂正八人丞鼓吹/署令二人 二人樂正四人 太醫署令二人 二人
[228-15b]
醫監四人醫正八人醫博士助教各一人針博士助教/各一人針師十人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四人咒禁博士
一人令太卜署令一人丞二人卜正博士各二人三廪/犧署 一人丞二人 汾祠署令一人丞一人 皇
五帝以前帝王三皇五帝周文王武王/漢髙祖两京武成王廟令一人丞一人
光禄寺卿一人掌酒醴膳羞之政少卿二人丞二人主/簿一人録事二人龍朔二年改曰司宰寺武后
改曰司膳寺良太官署令二人丞四人掌珍羞署令一/人丞二人 醖署令二人丞二人 醢署令一人
丞二/人
衛尉寺卿一人掌器械文物少卿二人丞二人主簿二/人録事一人龍朔二年改曰司衛寺 两京武
庫署令各二人丞各二人監事各一人丞武器署令一/人丞二人監事二人 守官署令一人 二人監事二
[228-16a]
人/
宗正寺卿一人掌天子族親屬籍少卿二人丞二人主/簿二人知圗譜官一人修玉牒官一人知宗子
表疏官一人録事二人武德二年置宗師一人後省龍/朔二年改寺曰司宗寺武后曰司屬寺 諸陵臺令各
一人丞各一人建初啟運興寕永康陵令各一人丞各/一人諸太子廟令各一人丞各一人録事各一人諸太
子陵令各一人丞各一人録事各/一人 崇元署令一人丞一人
    蕙田案崇元署領僧道二教即北齊之昭元
    寺也隋𨽻鴻臚寺唐以老子為始祖置崇元
    學故僧道女冠並𨽻宗正
[228-16b]
太僕寺卿一人掌廐牧輦輿之政少卿二人丞四人主/簿二人録事二人永徽中改寺曰司馭寺武后
曰司僕寺車乗黄署令一人丞一人諸典廐署令二人/丞四人 府署令一人丞一人 牧監上牧監監
各一人副監各二人丞各二人主簿各一人中牧監/副監丞各减一員東宫九牧監丞二人録事各一人
大理寺卿一人掌折獄詳刑少卿二人正二人丞六人/主簿二人龍朔二年改曰詳刑寺武后改曰司
刑寺事獄丞六人司直六/人評 八人録事二人
鴻臚寺卿一人掌賔客及凶儀少卿二人丞一人主簿/一人録事二人龍朔二年改曰同文寺武后曰
司賔寺人典客署令一人丞三人掌/客十五 司儀署令一人丞一人
司農寺卿一人掌倉儲委積少卿二人丞六人主簿二/人録事二人龍朔二年改寺曰司稼寺 上林
[228-17a]
署令二人丞四人丞太倉署令三人丞五人監事八人/ 鈎盾署令二人 四人監事十人 導官署令二人
丞四人監事十人一太原永豐龍門等倉毎倉監一人/丞二人 司竹監 人副監一人丞二人 慶善石門
温泉湯等監毎監監一人丞二人主京都諸宫苑總監/監各一人副監各一人丞各二人 簿各二人 京都
諸園苑監苑四面監監各一人副監各一人丞各二人/ 九成宫總監監一人副監一人丞一人主簿一人
諸鹽池監監一人人/諸屯監一人丞一
太府寺卿一人掌財貨廪藏貿易少卿二人丞四人主/簿二人録事二人龍朔二年改曰外府寺武后
攺曰司府寺五两京諸市署令各一人丞二人丞左藏/署令三人丞 人監事八人 右藏署令二人 三人
監事四人人常平署令/一人丞二 監事五人
[228-17b]
國子監祭酒一人司業二人掌儒學訓導之政丞一人/主簿一人録事一人武德初曰國子學𨽻太常
寺貞觀二年曰監龍朔二年改曰司成舘祭酒曰大司/成司業曰少司成咸亨二年復曰監垂拱元年曰成均
監各國子監博士五人助教五人直講四人文王經博/士 二人 太學博士六人助教六人 廣 舘博士
四人助教二人三四門舘博士六人助教六人直講四/人 律學博士 人助教一人 書學博士二人助教
一人助算學博士/二人 教一人
少府監監一人少監二人掌百工技巧之政丞六人主/簿二人録事二人武德初廢監以諸署隷太府
寺貞觀元年復置龍朔二年改曰内府監武后曰尚方/監 中尚署令一人丞二人監作四人 左尚署令一
人丞五人監作六人丞右尚署令二人丞四人監作六/人 織染署令一人 二人監作六人 諸冶監令各
[228-18a]
一人丞各一人監作四人人諸鑄錢監監各一人副各/二人丞各一人監事各一 互市監每監監一人丞
一/人
將作監監二人少監二人掌土木工匠之政丞四人主/簿二人録事二人武德初改令曰大匠少令曰
少匠龍朔二年改曰繕工監大匠曰大監少匠曰少監/咸亨二年曰營繕監天寳十一載改大匠曰大監少匠
曰少監丞左校署令二人丞一人監作十人丞右校署/令二人 三人監作十人 中校署令一人 三人監
事十人斜甄官署令一人丞二人監作四人丞百工就/谷庫谷 谷太隂伊陽監各一人副監一人 一人監
作四/人
    蕙田案通典咸亨元年復舊光宅元年改為
[228-18b]
    營繕監神龍元年復舊大匠一人少匠二人
    唐志俱失載
軍器監監一人掌繕甲弩以時輸武庫丞一人主簿一/人録事一人開元以前軍器皆出左尚署三年
置監十一年廢為甲弩坊𨽻少府十六年復為監丞弩/坊署令一人丞二人監作二人 甲坊署令一人 一
人監作/二人
都水監使者二人掌川澤津梁渠堰陂池之政丞二人/主簿一人武德初廢都水監為署貞觀六年復
為監改令曰使者龍朔二年改曰司津監使者曰監武/后改曰水衡監使者曰都尉開元二十五年不𨽻将作
監有録事一人/河隄謁者六人 河渠署令一人丞一人/諸津令各一人丞二人
[228-19a]
十六衛 左右衛上将軍各一人大将軍各一人将軍/各二人掌宫禁宿衛凡五府及外府
皆總制焉武德五年改左右翊衛曰左右衛改左右驍/騎衛曰左右驍騎府左右屯衛曰左右威衛左右禦衛
曰左右領軍衛左右備身府曰左右府唯左右武衛府/左右監門府左右候衛仍隋不改顯慶五年改左右府
曰左右千牛府龍朔二年左右衛府驍衛府武衛府皆/省府字改左右威衛曰左右武威衛左右領軍衛曰左
右戎衛左右候衛曰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府曰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府曰左右奉宸衛後又曰左右千牛
衛咸亨元年改左右戎衛曰領軍衛武后光宅元年改/左右驍衛曰左右武威左右武衛曰左右鷹揚衛左右
威衛曰左右豹韜衛左右領軍衛曰左右玉鈐衛貞元/二年初置十六衛上将軍長史各一人録事參軍事各
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 奉車都尉有其名
[228-19b]
而無其人駙馬都尉無定員司階各二人中候各三人/司戈各五人執㦸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 親衛府
一勲衛府二翊衛府二凡五府每府中郎将一人左右/郎将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校尉各五人每校尉有
旅帥二人每旅帥有隊正/二十人副隊正二十人 左右驍衛掌同左右衛上/将軍以下官皆
同左右衛無奉車駙馬都/尉無親衛勲衛而有翊衛 左右武衛同/上 左右威衛
同/上 左右領軍衛同/上 左右金吾衛掌宫中京城廵警/𤇺候道路水草之
宜官同上又有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 左右監門衛掌諸門禁衛及/門籍官同左右
驍衛惟省/倉曹騎曹 左右千牛衛掌侍衛及供御兵仗/官同左右監門衛
諸衛折衝都尉府每府折衝都尉一人掌領屬備宿衛/師役則縂戎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
[228-20a]
别將各一人長史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校尉五/人旅帥十人隊正二十人副隊正二十人武徳元年改
鷹揚郎将曰軍頭鷹擊郎将曰府副又改軍頭曰驃騎/将軍府副曰車騎将軍皆為府諸率府置驃騎将軍五
人車騎将軍十人二年以車騎将軍府𨽻驃騎府置十/二軍分闗内諸府皆𨽻焉六年廢七年復驃騎将軍府
為統軍府車騎将軍為别将八年復置十二軍貞/觀十年改統軍府曰折衝都尉别将曰果毅都尉
    蕙田案唐初兵皆𨽻折衝府而番上則諸衛
    領之
左右羽林軍大将軍各一人将軍各三人掌統北衙禁/兵督攝左右廂飛騎儀仗長史録事參軍
事倉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司階/各二人中候各三人司戈各五人執㦸各五人長上各
[228-20b]
十人右左右翊衛中郎将府中郎将一人左右中郎一/人左 郎将一人兵曹參軍事一人校尉五人旅帥十
人隊正二十人/副隊正二十人 左右龍武軍大将軍各一人統軍各/一人将軍三人掌同羽
林長史以下同左右/羽林軍惟不領翊衛 左右神武軍大将軍各一人統/軍各一人將軍三
人總衙前射生兵長史/以下同左右龍武軍 左右神策軍大将軍各一人/統軍各二人将
軍各四人掌衛兵及内外八鎮兵䕶軍中尉各一人中/䕶軍各一人判官各三人都勾判官二人勾覆官各一
人表奏官各一人支計官各一人孔目官各/二人驅使官各二人長史以下如龍武軍
    蕙田案唐之禁軍分南北衙南衙則十六衛
    是也北衙則羽林諸軍是也神策軍之名始
[228-21a]
    於肅代以後中官權重者領之謂之天子禁
    軍非他軍比兵柄下移宦監專政其由來漸
    矣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號六軍德
    宗又置神威軍併羽林龍武神武神策總曰
    左右十軍
東宫官 太子太師太傅太保 少師少傅少保各一/人
太子賔客四人掌侍從規/諫賛相禮儀 侍讀無常員掌/講導經學 詹事府
太子詹事一人少詹事一人掌統三寺十率府之政丞/二人主簿一人司直一人龍朔二年曰端尹府詹事曰
[228-21b]
端尹少詹事曰少尹武后光宅元年改/曰宫尹府詹事曰宫尹少詹事曰少尹 左春坊左庻/子二
人中允二人掌侍從賛相駮正啟奏司議郎二人左諭/德一人左賛善大夫五人録事二人主事三人 崇文
館學士二人校書郎二人典司經局洗馬二人文學三/人校書四人正字二人 膳局郎二人承二人 藥
藏局郎二人丞二人人内直局郎二人丞二人人/典設局郎四人丞二 宫門局郎二人丞二 右
春坊右庻子二人中舍人二人掌侍從獻納啟奏太子/舍人四人通事舍人八人右諭德一人右賛善大
夫五人録事一/人主事二人
    蕙田案左右春坊即隋之門下典書二坊也
    梁徐摛為太子宫官文體既别春坊皆效之
[228-22a]
    則春坊之名固不始於唐矣後周王褒皇太
    子箴春宫養德秋坊通夢似春坊之外又有
    名秋坊者然别無可攷
    又案左春坊以比門下省庶子比侍中中允
    比門下侍郎司議郎比給事中贊善大夫比
    諫議大夫諭德比散騎常侍右春坊以比中
    書省庶子比中書令中舍人比中書侍郎龍
    朔中又改司經局為桂坊比御史臺不𨽻於
[228-22b]
    左坊咸亨二年復舊
家令寺家令一人掌飲膳倉儲丞二人主簿一人龍朔/二年改宫府寺 食官署令一人丞二人 典
倉署令一人丞二人人/司藏署令一人丞二 率更寺令一人掌宗族次序/禮樂刑罰及漏刻之
政丞一人主簿一人龍/朔二年改曰司更寺 僕寺僕一人掌車輿乗騎儀/仗喪𦵏丞一人主簿一
人二廐牧署令一人/丞 人典乗四人
太子左右率府率各一人副率各二人掌兵仗儀衛武/德五年改左右侍率曰左右衛率府左
右武侍衛率曰左右宗衛率府左右宫門将曰左右監/門率府龍朔二年改左右衛率府曰左右典戎衛左右
宗衛率府曰左右司禦率府左右虞候率府曰左右清/道衛左右内率府曰左右奉裕衛左右監門率府曰左
[228-23a]
右崇掖衛武后垂拱中改左右監門率府曰左右鶴禁/衛神龍元年改左右司禦率府曰左右宗衛府左右清
道衛曰左右虞候率府景雲二年左右宗衛府復曰左/右司禦率府開元初左右虞候率府復曰左右清道率
府長史各一人録事參軍事倉曹兵曹胄曹騎曹參軍/事各一人司階各一人中候各二人司戈各二人執㦸
各三人散長上各十人各親府勲府翊府三府每府中/郎將各一人左右郎將 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校
尉各五人旅帥各十/人隊正各二十人 太子左右司禦率府掌同左右/衛設官亦
同惟無/散長上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掌晝夜廵/警官同上 太子左右
監門率府率各一人副率各二人掌諸門禁衛長史各/一人録事參軍事兵曹參軍事兼領倉曹冑
曹參軍事各一人監/門直長七十八人 太子左右内率府率各一人副/率各一人掌
[228-23b]
千牛供奉之事長史録事諸曹參/軍同監門率府千牛各四十四人
王府官傅一人諮議參軍事一人友一人侍讀無定員/文學一人東西闔祭酒各一人以上為王官長
史一人司馬一人掾屬各一人主簿一人記室參軍事/二人録事參軍事一人功曹倉曹户曹兵曹騎曹法曹
士曹參軍事各一人參軍事二人行參軍事四人典籖/二人以上為府官 親事府典軍二人副典軍二人校
尉五人族帥隊正隊副視親事多少乃置事帳内/府典軍二人副典軍二人校尉以下與親 府同
親王國令一人大農一人尉一人丞一人學官長丞各/一人食官長丞各一人廐牧長丞各二人典府
長丞各/二人
公主邑司令一人丞一人主/簿一人録事一人
[228-24a]
天下兵馬元帥 副元帥 都統 副都統元帥都統/招討使掌
征伐兵罷則省行軍長史行軍司馬行軍左司馬行軍/右司馬判官掌書記行軍參謀前軍兵馬使中軍兵馬
使後軍兵馬使中/軍都虞候各一人 節度使 副大使知節度事各一/人搃
軍旅顓誅殺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廵/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舘驛廵官四人府院
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随軍四人節度使封郡/王則有奏記一人兼觀察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廵官衙
推各一人又兼安撫使則有副使判官各一人兼支度/營田招討經畧使則有副使判官各一人支度使復有
遣運判官廵官各一人京兆河南牧大都督大都䕶皆/親王遥領两府之政以尹主之大都督府之政以長史
主之大都䕶府之政以副大都䕶主之副大都䕶則兼/王府長史其後有持節為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者正
[228-24b]
節度也諸王拜節度/大使者皆留京師
觀察使一人掌察所部善惡舉大綱副使支使判官掌/書記推官廵官衙推随軍要籍進奏官各一人
貞觀初遣大使十三人廵省天下諸州水旱則遣使有/廵察安撫存撫之名神龍中有十道廵察使景雲二年
置都督二十四人揚益并荆四州為大都督中下都督/各十尋以權重罷之唯四大都督府如故置十道按察
使開元二年曰十道按察採訪處置使四年罷八年復/置十道按察使十年又罷十七年復置二十年曰採訪
處置使分十五道天寳末又兼黜/陟使乾元元年改曰觀察處置使
    蕙田案按察使之名起於此然唐時兼領一
    道權寄之重亞於節度非專以刑名為職今
[228-25a]
    之按察使則宋提點刑獄之任也
團練使一人副使判官推官/廵官衙推各一人
防禦使一人副使判官/廵官各一人
西都東都北都牧各一/人 西都東都北都鳯翔成都河
中江陵興元興徳府尹各一人掌宣徳化嵗廵屬縣少/尹二人司録參軍事二人録事
四人功曹倉曹户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參軍事各二/人參軍事六人六府録事參軍事以下减一人文學一
人醫學博/士一人
大都督府都督一人掌督諸州兵馬甲械城隍鎮戍糧/稟長史一人司馬二人録事參軍事一人録
[228-25b]
事二人功曹倉曹戸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參軍事各/一人參軍事五人市令一人文學一人醫學博士一人
中都督下都督府俱有别駕一人减司馬一人中府參/軍事四人下府二人武徳初邉要之地置總管以統軍
加號使持節有行臺有大行臺七年改總管曰都督總/十州者為大都督貞觀二年去大字凡都督府有刺史
以下如故然大都督又兼刺史而不撿校州事其後都/督加使持節則為將諸將亦通以都督稱唯朔方猶稱
大總管邉州别置經畧使有屯田之州則置營田使安/禄山反諸郡當賊衝者皆置防禦守捉使乾元二年置
團練守捉使都/團練守捉使
大都䕶府大都䕶一人副大都䕶一人掌統諸蕃撫慰/征討副都䕶二人長史一人司馬一人録事
參軍事一人録事二人功曹倉曹戸曹兵曹法曹參軍/事各一人參軍事三人都䕶府都䕶一人副都䕶以下
[228-26a]
員數/同
上州刺史一人職同牧守别駕一人長史一人司馬一/人録事參軍事一人録事一人司功司倉司
戸司田司兵司法司士參軍事各一人參軍事四人市/令一人丞一人文學一人醫學博士一人中州下州録
事各一人中州參軍/事三人下州二人
諸軍使各一人五千人以上有副使一人萬人以上有/營田副使一人軍皆有倉兵胄三曹參軍事刺
史領使則置副使推官/衙官州衙推軍衙推
京縣令各一人丞二人主簿二人録事二人/尉六人畿縣丞主簿各一人尉二人
上縣令一人丞主簿各一人尉/二人中縣下縣尉一人
[228-26b]
上鎮將一人鎮副二人倉曹兵曹參軍事各一人中下/鎮减鎮副一人不置倉曹每鎮又有使一人副
使一人又/有司馬
上戍主一人戍副一人/中下戍不置副
五嶽四凟令各一人/掌祭祀
上闗令一人掌禁末游察姦慝/二人中下闗减丞一人
          右唐官制
宋史職官志宋承唐制三師三公不常置宰相不專任
三省長官尚書門下並列于外又别置中書禁中是為
[228-27a]
政事堂與樞宻對掌大政天下財賦内庭諸司中外筦
庫悉𨽻三司中書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帳門下省主乗
輿八寳朝㑹板位流外考較諸司附奏挾名而已臺省
寺監官無定員無專職悉皆出入分涖庻務故三省六
曹二十四司類以他官主判雖有正官非别勅不治本
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故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不預
朝政侍郎給事不領省職諫議無言責起居不記注中
書常闕舍人門下罕除常侍司諫正言非特旨供職亦
[228-27b]
不任諫諍至于僕射尚書丞郎員外居其官不知其職
者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則有官有職有差遣官
以寓禄秩叙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别為差遣以治
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階有勲有爵故仕人以登臺閣升
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
貴途而不以階勲爵邑有無為輕重時人語曰寜登瀛
不為卿寜抱槧不為監虚名不足以砥礪天下若此外
官則懲五代藩鎮專恣頗用文臣知州復設通判以貳
[228-28a]
之階官未行之先州縣守令多帶中朝職事官外補階
官既行之後或帶或否視是為優劣大凡一品以下謂
之文武官未常參者謂之京官樞宻宣徽三司使副學
士諸司而下謂之内職殿前都校以下謂之軍職外官
則有親民釐務二等而監軍廵警亦比親民此其槩也
神宗元豐三年八月下詔肇新官制省臺寺監領空名
者一切罷去而易之以階九月詳定所上寄禄格㑹明
堂禮成近臣遷秩即用新制而省臺寺監之官各還所
[228-28b]
職矣五年省臺寺監法成六年尚書新省成帝親臨幸
召六曹長貳以下詢以職事因誡勅焉自元祐以後漸
更元豐之制二府不分班奏事樞宻加置僉書户部則
不令右曹專典常平而總於其長起居郎舍人則通記
起居而不分言動館職則増置校勘黄本凡此皆與元
豐稍異也其後蔡京當國首更開封守臣為尹牧由是
府分六曹縣分六案又内侍省職悉倣機延之號已而
脩六尚局建三衛郎又更两省之長為左輔右弼易端
[228-29a]
揆之稱為太宰少宰是時員既濫冗名且紊雜甚者走
馬承受升擁使華黄冠道流亦濫朝品元豐之制至此
大壊建炎中興參酌潤色因吕頤浩之請左右僕射並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两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三省之
政合乎一乾道八年又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刪去
三省長官虛稱道揆之名遂定然維時多艱政尚權宜
御營置使國用置使脩政局置提舉軍馬置都督並以
宰相兼之總制司理財同都督督視理兵並以執政兼
[228-29b]
之因事剏名殊非經久惟樞宻本兵與中書對掌機務
號東西二府命宰相兼知院事建炎四年實用慶厯故
典其後兵興則兼樞宻使兵罷則免至開禧初始以宰
臣兼樞宻為永制當多事時諸部或長貳不並置或併
郎曹使相兼之惟吏部户部不省不併兵休稍稍増置
其後詔非曾任監司守臣不除郎官著為令又増館閣
員廣環衛官葢自元祐以逮政和己未嘗拘乎元豐之
舊中興若稽成憲二者並行而不悖故凡大而分政任
[228-30a]
事之臣㣲而筦庫監局之官沿襲不革者皆先後所同
便也或始剏而終罷或欲革而猶因則有各當其可者

三師三公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為宰相親王使相加官其特
拜者不預政事皆赴上於尚書省凡除授則自司徒遷/太保自太傅遷太尉若太師則為異數惟趙普文彦博
方特拜焉政和三年罷太尉司徒司空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為真相之任仍立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亦稱
三少為次相之任而蔡京以三公任真相宣和末三公/至十八人三少不計冗濫甚矣南渡紹熈以後三公未
嘗備官其後韓伉胄史彌/逺賈似道專政皆至太師
[228-30b]
    蕙田案自漢以來太尉司徒司空並為三公
    之官亦曰三司而周官之三公則號為三師
    政和中詔以司徒司空周六卿之官太尉秦
    主兵之任皆非三公遂命罷之而復周官公
    孤之名其見卓矣
宰相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為真相無常員有二人則/分日知印上相為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其次
為集賢殿大學士或置三相則昭文集賢二學士與監/修國史各除神宗新官制以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官髙
不除而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之職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政和
[228-31a]
中改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仍兼兩省侍郎靖康中復/改為左右僕射建炎三年詔左右樸射並加同中書門
下平章事改門下中書侍郎為參知政事廢尚/書左右丞乾道八年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
 葉氏夢得曰本朝沿習唐制官制行始用六典别尚/書門下中書為三省各以其省長官為宰相則侍中
 中書尚書令是也既又以秩髙不除故以尚書令之/貳左右僕射為宰相而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以行侍
 中之職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以行中書令之職而别/置侍郎以佐之則三省互相兼矣然左右僕射既為
 宰相則凡命令進擬未有不由之出者而左右僕射/又為之長則出令之職自己身行尚何省而覆之乎
 方其進對執政無不同則所謂門下侍郎者亦預聞/之矣故批旨皆曰三省同奉聖㫖既已奉之而又審
 之亦無是理門下省事惟有給事中封駿而已未有/左僕射與門下侍郎自駮已奉之命者則侍中侍郎
[228-31b]
 所謂省審者殆成虚文也元祐間議者以詔令稽留/吏員冗多徒為重複因有併廢門下省之意後雖不
 行然事有當奏禀左相必批送中書右相将上而右/相有不同徃徃或持之不上或退送不受左相無如
 之何侍郎無所用力事權多在中書自中書/侍郎遷門下侍郎雖名進其實皆未必樂也
 馬氏端臨曰以宰相而兼他官本非令典唐制所謂/反輕宰相之體是也然時方用兵則兼節度使崇儒
 學則為大學士急財用則為鹽鐵轉運使盖以國家/方重其事而以宰相提綱則下不敢以泛泛之司存
 親之猶有説也至於三省則俱為政本之地無所不/統長官則宰相所謂中書門下同平章事是也佐官
 則參知政事是也今元豐改官制既以中書門下同/平章事為左右僕射參知政事為中書門下侍郎尚
 書左右丞矣而復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則是既自有佐官而復以長官兼之贅疣
[228-32a]
 甚矣盖神宗必欲復唐三省之職而蔡確以有中書/造命之説已為次相兼中書侍郎王珪為首相兼門
 下侍郎實欲隂擯珪於門下使不得與造命取旨之/事苟以便其專政之私而不復頋體統名稱之不順
 也/
    蕙田案丞相之名始於秦而漢因之哀帝改
    為大司徒自後不置魏晉以後或置或否居
    之者多非尋常人臣之職隋唐五代及北宋
    俱無丞相之名南渡復置左右丞相明初始
    廢
[228-32b]
平章軍國重事元祐/中置
使相親王樞宻使留守節度使兼侍中中書今同平章/事者皆謂之使相不預政事不書敕惟宣敕除授
者敕尾存/其御而已
 馬氏端臨曰宰相者總百官弼天子既不當儕之他/官而其上則不當復有貴官矣自唐開元以來郭元
 振李光弼相繼以平章事為節度使謂之使相而宰/相之職儕於他官自此始自宋元祐以後文潞公吕
 申公相繼以平章軍國重事序宰臣上而宰相之上/復有貴官自此始然郭李以勲臣名将為之宜也自
 此例一開於是田承嗣李希烈之徒俱以節鎮帶同/平章事者非一人極而至於王建馬殷錢鏐之軰蠭
 起盗地者皆欲效之盖鄙他官而不為而必欲儕於/宰相以自附於郭李則唐中葉以後所謂平章者如
[228-33a]
 此文吕以碩德老臣為之宜也自此例一開於是蔡/京王黼相繼以太師總知三省事三日一朝赴都堂
 治事以至於韓侂胄賈似道擅權專政之久者皆欲/效之盖卑宰相而不屑為而必求加於相以自附於
 文吕則宋中葉以後所謂平章者如此盖平章之始/立名也本非甚尊之官及其久也則强藩之竊地者
 為之權臣之擅政者為之盖雖/官極尊而居之者多非其人矣
參知政事乾德二年置以副宰相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開寳六年詔參政於都堂與宰相同
議政事至道元年詔宰相與參政輪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勅齊銜行則並馬元豐新官制廢參知政事以門
下中書二侍郎尚書左右丞代之建炎三年/復門下中書侍郎為參知政事而省左右丞
門下首受天下之成事審命令駮正違失國初以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復用兩制官一員判門下
[228-33b]
省事官制行始釐正焉凡官十有一侍中侍郎左散騎/常侍各一人給事中四人左諫議大夫起居郎左司諫
左正言各一人髙侍中掌佐天子議大政審中外出納/之事國初以秩 罕除自建隆至熈寜真拜侍中纔五
人官制行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職别置侍郎/以佐之南渡省侍中不置 侍郎掌貳侍中之職省中
外出納之事與知樞宻院同知樞宻院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並為執政官南渡省不置 左散騎常侍左諫
議大夫左司諫左正言同掌規諫諷諭國初置諫院知/院官凡六人以司諌正言充職而他官領者謂之知諫
院正言司諌亦有領他職而不預諌諍者官制行始皆/正名 給事中掌讀中外出納及判後省之事若政令
失當除授非人則論奏而駮正之故事詔旨付銀臺司/封駮官制行給事中始正其職而封駮司歸門下 起
居郎掌記天子言動舊置起居院命三舘校理以上修/起居注官制行改修注為郎舍人元豐六年詔左右史
[228-34a]
分記言動元祐元年仍詔不分𨽻符寳郎二人掌外廷/符寳之事 通進司進奏院俱 給事中舊為通進銀
臺司言登聞檢院𨽻諌議大夫告登聞鼓院𨽻司/諌正 中興後撿鼓糧審官官 進奏謂之六院
中書省掌進擬庻務官奉命令設官十有一令侍郎右/散騎常侍各一人舍人四人右諌議大夫起居
舍人右司諫右正言各一人真令掌佐天子議大政授/所行命令而宣之國朝未嘗 拜官制行以右僕射兼
中書侍郎行令之職别置侍郎以佐之中興省令不置/ 侍郎掌貳令之職恭議大政南渡省不置 中書舍
人掌行命令為制詞分治六房國初為所遷官實不任/職復置知制誥及直舍人院與學士對掌内外制官制
行始正名而判後省之事右起居舍人掌同起居郎同/右散騎常侍右諌議大夫 司諫右正言與門下省
但左屬門下右屬中書通謂之兩省官中興初詔諌院/不𨽻兩省紹興二年詔並依舊 檢正官五房各一人
[228-34b]
掌糾正/省務
 葉氏夢得曰元豐既新官制四十年間職事官未有/不經除者惟御史大夫左右散騎常侍至今未嘗除
 人盖兩官為臺諌之長非/宰執所利故無有啟之者
尚書省掌施行制命舉省内綱紀程式六部皆𨽻焉設/官九令左右僕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
各一人來令掌佐天子議大政奉所出命令而行之自/建隆以 不除政和二年詔不復置宣和七年復置亦
無除者南渡後並省行左右僕射掌貳令之職與三省/長官皆為宰相官制 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
兼中書侍郎行侍中中書令事政和中改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靖康元年復舊南渡後置左右丞相
省僕射不置下左右丞掌通治省事貳令僕射之職舊/班六曹尚書 官制行升其秩為執政南渡省不置
[228-35a]
左右司郎中員外郎掌分治六曺之事左司治吏户禮/右司治兵刑工建炎中詔减左右司郎官二員置中書
門下檢正諸房公事二員次年復舊雜榷賀務都茶場/提轄官一員監場官二員與雜買務 賣場文思院左
藏東西庫提轄並稱四轄一左藏/封椿庫監官一員監門官 員
 洪氏邁容齋隨筆中書尚書令在西漢時為少府官/屬與太官湯官上林諸令品秩畧等侍中但為加官
 在東漢亦屬少府而秩稍増尚書令為千石然銅印/墨綬雖居機要而去公卿甚逺至或出為縣令魏晋
 以來浸以華重唐初遂為三省長官居真宰相之任/猶列三品大厯中乃升正二品入國朝其位益尊叙
 班至在太師之上然只以為親王及使相兼官撫單/拜者見任宰相帶侍中者才五人范魯公質趙韓王
 普丁晉公謂馮魏公拯韓魏王𤦺尚書令又最貴除/宗王外不以假人趙韓王韓魏王始贈真令韓公官
[228-35b]
 止司徒及贈尚書令乃詔自今更不加贈盖不欲以/三師之官贅其稱也政和初蔡京改侍中中書令為
 左輔右弼而不置尚書令以為太宗皇帝曽任此官/殊不知乃唐之太宗為之故郭子儀不敢拜非本朝
 也/
    蕙田案侍中中書令尚書令魏晉以後為樞
    機之職比於宰相隋唐定為真相宋初因之
    以其秩髙不輕授人多為宗王宰輔加官及
    贈官而已南渡以後俱廢元初耶律楚材嘗
    為中書令其後但以東宫領之至尚書令及
[228-36a]
    侍中更不復置矣明建文中嘗置侍中在尚
    書下侍郎上名同而職異尋廢
樞宻院掌軍國機務出納宻命宋初以樞宻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神宗初政省其務之
細者歸之有司増置審官西院領閤門祗候以上至諸/司使差遣官制行随事分𨽻六曺而樞府專以本兵為
職書樞宻使知院事佐天子執兵政而同知院事副使/簽 院事為之貳國初官無定制有使則置副有知院
則置同知院資淺則用直學士簽書院事熈寧元年知/院與副使並置元豐改官制議者欲廢宻院歸兵部帝
曰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故專命官以統之互相維制/何可廢也於是得不廢定置知院同知院二人副使悉
罷元祐初復置簽書同簽書徽宗朝又有領樞宻院事/中興復置樞宻使多以宰相兼之使與知院同知副使
[228-36b]
亦或並除其簽書同簽書並為端明殿學士恩數特依/執政或以武臣為之 都承旨副都承旨舊用院吏逓
遷其後或用文臣或武臣為之興檢詳官熈寧中置視/中書檢正官元豐新制罷之中 復置 計議官四員
字編修官随事置無定員賞主管三省樞宻院架閣文/ 一員 三省樞宻院激 庫三省樞宻院激賞酒庫
監官各/二人
 馬氏端臨曰樞宻之名始於唐代宗寵任宦者故置
 内樞宻使使之掌機宻文書如漢之中書謁者令是
 也若内中處分則令内樞宻使宣付中書門下施行
 則其權任已侔宰相至僖昭間楊復恭西門季元之
[228-37a]
 徒遂至於視事行文書矣昭宗天復元年既誅劉季
 述乃勅近年宰相延英奏事樞宻院侍側爭論紛然
 既出又稱上旨未允復有改易撓權亂政自今並依
 大中舊制俟宰相奏事畢方得升殿承受公事葢當
 時所謂樞宻使者專横如此朱梁懲唐敝不用宦者
 然徒知宦者之不可用而不知樞宻院之不必存也
 乃復改為崇政院以敬翔為使至後唐而復樞宻院
 郭崇韜安重誨相繼領其事皆腹心大臣則是宰相
[228-37b]
 之外復有宰相三省之外復有一省矣宋興始以樞
 宻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稱二府然後樞宻院之
 設始專有職掌不為贅疣然祖宗時樞宻院官雖曰
 掌兵亦未嘗不兼任宰相之事景德四年中書命秘
 書丞楊士元通判鳯翔府樞宻院命之掌内香藥庫
 兩府不相知宣勑各下乃詔自今中書所行事闗軍
 機及内職者報樞宻院樞宻院所行闗民政及京朝
 官者報中書是樞宻院得以預除授之事也又是年
[228-38a]
 命宰臣王旦監修兩朝正史知樞宻王欽若陳堯叟
 叅知政事趙安仁並修國史是樞密院可以預文史
 之事也至慶歴以後始以宰相兼樞密使及元豐官
 制行欲各正其名遂不復兼乃詔釐其事大小大事
 三省與樞密院同議進呈畫旨稱三省樞密院同奉
 聖㫖三省皆同簽書付樞密院行之小事樞密院獨
 取旨行訖闗三省每朝三省樞密先同對樞密院退
 待於殿廬三省始留進呈三省事退樞密院再上進
[228-38b]
 呈獨取旨遂為定例然熈寧初以司馬温公為樞密
 副使公以言新法不見聽力辭上使人謂之曰樞密
 兵事也官各有職不當以他事辭其時文潞公亦在
 樞府雖持正論終不能抑新法之行至哲宗初即位
 蔡確為相温公為門下侍郎章惇知樞密院温公欲
 復差役法而確言此大事當與樞密院同議取㫖惇
 果駁温公所言然則樞密院雖可以參謀三省之事
 而又在所以委任之者如何温公潞公當熈寧之時
[228-39a]
 與國論不合則欲其專任本兵不預他事蔡確當元
 祐之初欲引章惇以自助則欲其共立異議隂排正
 人至紹聖以後則兩府皆憸人附㑹紹述更無異議
 亦不復聞以文馬之儔參錯其間矣
 洪氏邁容齋隨筆國朝樞宻之名其長為使則其貳/為副使其長為知院則其貳為同知院如柴禹錫知
 院向敏中同知及曹彬為使則敏中改副使王繼英/知院王旦同知繼馮拯陳堯叟亦同知及繼英為使
 拯堯叟乃改簽書院事而恩例同副使王欽若陳堯/叟知院馬知節簽書及王陳為使知節遷副使其後
 知節知院則任中正周起同知惟熈寜初文彦博吕/公弼已為使而陳升之過闕㽞王安石以升之曾再
[228-39b]
 入樞府遂除知院知院與使並置非故事也安石之/意以沮彦博耳紹興以來唯韓世忠張俊為使岳飛
 為副使此後除使固多而其貳只為同知亦非故事/也又使班視宰相而乾道職制雜壓令副使反在同
 知之/下
    蕙田案熈寧以後有提舉修敕令制置三司
    條例司三司㑹計司編修條例經撫房提舉
    講議司儀禮局禮制局南渡則有御營使提
    舉修政局制國用使都督諸路軍馬編修敕
    令所皆以宰執兼領因事剏名未久遄罷今
[228-40a]
    皆畧之
宣徽院宣徽南院使北院使掌總領内諸司及三班内/侍之籍郊祀朝㑹宴饗供帳之儀二使共院而
各設㕔事故事與恭知政事樞宻副使同知樞宻院事/以先後入叙位熈寕四年詔位恭政樞副同知下官制
行罷宣徽院以職事分𨽻省寺而使/號猶存紹聖三年罷自後不復置
三司使國初沿五代之制置三司使號曰計省位亞執/政太平興國八年分置鹽鐵度支户部三使淳
化四年復置使一員總領三部又分天下為十道在京/東曰左計京西曰右計置使二員分掌俄又置總計使
判左右計事左右計使判十道事五年罷十道左右計/使復置三部使咸平二年罷三部使復置三司一員三
司副使三部各有孔目官一人都勾押官一人勾覆官/四人又有都磨勘司都主轄支收司拘收司都理欠司
[228-40b]
都憑由司開拆司𤼵放司勾鑿司催驅司受事司衙司/管轄官勾當公事官三司推勘公事勾當諸司馬歩軍
糧料院官勾當馬歩軍專勾司/官元豐官制罷三司並歸户部
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知制誥掌制誥/詔令撰述之事承旨不常置以學士久次
者為之凡他官入院未除學士謂之直院學士俱闕他/官暫行院中文書謂之權直乾道九年崔敦詩以秘書
省正字兼翰林權直淳熈五年敦詩再入院議者以翰/林乃應奉之所非專掌制誥之地更為學士院權直後
復稱翰林權直/然亦互除不廢
翰林侍讀學士太宗初吕文仲為侍讀真宋咸平二年/以楊徽之夏侯驕並為翰林侍讀學士
始建學士之職元豐官制廢翰林侍讀侍講學士但以/為兼官然必侍從以上乃得兼之其秩卑資淺則為説
[228-41a]
書嵗春二月至端午日秋八月至長至日遇隻日入侍/邇英閣輪官講讀元祐七年復増學士之號元符元年
省去建炎元年詔特差/侍從官四員充講讀官 翰林侍講學士咸平二年以/邢昺為侍講
學士故事兩省臺端以上兼侍講或以庻官兼之盖殊/命也元豐以後多以宫觀兼侍讀南渡後臺諌多兼讀
講/者 崇政殿説書仁宗景祐元年命賈昌朝等為崇政/殿説書後為庻官兼經筵者之稱
觀文殿大學士學士學士之職資望極峻無吏守無職/事惟出入侍從備頋問而已觀文
殿即舊延恩殿仁宗時更名皇祐元年置大學士詔今/後湏曽任宰相乃除宋初有文明殿學士仁宗時改為
紫宸殿學士又改觀文殿/學士非曽任執政者不除 資政殿大學士學士資政/殿在
龍圗閣之東序景德二年特置學士在翰林學士下尋/置大學士班文明殿學士下翰林學士承旨上康定中
[228-41b]
大學士置二/員學士三員 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即西京正衙殿也/後唐置學士班翰林學士
上宋初為文明殿學士後改紫宸又改觀文明道二年/復置端明殿學士在翰林學士之下以待學士之乆次
者亦或以/執政為之
龍圖閣學士直學士待制大中祥符中建以奉太宗御/書御製文集學士班樞宻直
學士上直學士班樞宻直/學士下待制班知制誥下 天章閣學士直學士待制
天禧四年建仁宗即位以奉真宗御製學士罕以命人/仁宗世纔王贄一人秦堪自顯謨閣進直天章閣以稱
呼非便改龍圗自/是天章不為帶職 寶文閣學士直學士待制舊曰夀/昌閣改
今名以藏/仁宗御集 顯謨閣學士直學士待制元符元年置藏/神宗御集後改
[228-42a]
熈明閣尋復舊位序在寳/文閣學士直學士待制下 徽猷閣學士直學士待制
大觀二年建/藏哲宗御集 敷文閣學士直學士待制紹興十年置/藏徽宗聖製
 煥章閣學士直學士待制淳熈初建藏/髙宗御製 華文閣學
士直學士待制慶元二年置/藏孝宗御製 寳謨閣學士直學士待
嘉泰二年置/藏光宗御製 寶章閣學士直學士待制寳慶二年/置藏寜宗
御/製 顯文閣學士直學士待制咸淳元年置/藏理宗御製
集英殿修撰宋初有集賢殿修撰直龍圗閣直祕閣三/等政和六年置集英殿修撰下待制一等
 右文殿修撰紹聖二年易集賢殿學士為修撰政和/六年改名右文次於集英殿為貼職之
[228-42b]
髙/等 祕閣修撰政和六年置以待館閣之資/深者多自直龍圗閣遷焉 直龍圗
祥符九年始置直闇凡館閣久次者必選直龍圗閣/皆為擢待制之基也中興後凡直閣為庶官任藩閫
監司者貼職随髙下而等差/之直天章閣至顯文閣並同 直祕閣國初以史舘昭/文館集賢院為
三館皆寓崇文院太宗於崇文院中堂建祕閣以右司/諌直史館宋泌為直祕閣直館直院則謂之館職以他
官兼者謂之貼職元豊以前凡状元制科一任還即試/詩賦各一而入否則用大臣薦而試謂之入館官制行
廢崇文院為祕書監列為職事官罷直館直院之名獨/以直祕閣為貼職皆不試而除盖特以為恩數而已
 馬氏端臨曰學士待制二官始於唐皆以處清望儒/臣俾備頋問其初既無專職亦無定員宋因其制而
 以三館為儲才之地故職名尤多元豐新官制其職/名之元不附麗於三省寺監者皆從廢革然除昭文
[228-43a]
 集賢二學士元麗中書門下省外獨翰林學士一官/在唐已無所係屬而最為清要故不可廢而諸學士
 待制則以其為三館清流未欲遽廢故以為朝臣補/外加㤙之官盖有同於階官而初無職掌矣龍圗閣
 為儲祖宗制乍之所故其官視三館自後列聖相承/代代有宸奎之閣而監官亦如之於是學士直學士
 待制直閣之官始不可勝計矣野處譏其濫及俗吏/童騃然職名既多自不容不濫施也又所謂學士直
 閣者尊卑不同故難槩稱如觀文為宰相資政為執/政端明為簽書龍圗以下為尚書然皆學士也直龍
 圗煥章等閣為蕃閫監司之貼職直祕閣則卑於諸/閣然皆直閣也於是捨學士直閣之名而就以所掌
 殿閣呼之遂有丁紫宸秦天章之稱則以為名稱非/便而改以他殿閣然所謂端明龍圗顕謨敷文煥章
 之類亦俱非人臣之稱謂流傳既久/曰某端明曰某龍圗不覺其非宜耳
[228-43b]
    蕙田案宋以翰林學士與中書舍人分典制
    誥謂之兩制其侍讀侍講學士及崇政殿説
    書謂之經筵殿閣諸學士待制謂之侍從直
    館直閣謂之館職
東宫官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太子少師少傅少保皆不/常設恒以待前宰執為致仕官 太子賔客以
他官兼不常置陳太子詹事二人以他官兼中興光宗/正儲以王十朋 良翰為之不兼他官非常制 太子
左庻子右庻子左諭德右諭德仁宗以後始置或除左/虛右或除右虚左或並置 太子侍讀侍講神宗升儲
始置各一人中興常並置翊太子中舍人舍人各一人/嘉定初除二人 資善堂 善贊讀直講説書皇太子
[228-44a]
宫小學教授資善堂小學教授翊善以下皆舊制直講/以下中興以後増置 主管左右春坊事二人以内臣
兼同主管左右春坊事二人以武臣兼承受官一人以/内侍充 太子左右衛率府率副率左右司禦率府率
副率左右清道率府率副率左右監門率府率副率左/右内率府率副率官存而無職司中興不置惟以監門
率副率/為環衛
親王府傅長史司馬俱有其官而未嘗除諮議参軍/友記室参軍王府教授小學教授俱無定數
吏部掌文武官吏選試擬注資任銓叙䕃補考課之政/令其屬三曰司封曰司勲曰考功凡官十有三尚
書一人侍郎一人郎中員外郎尚書選二人侍郎選各/一人司封司勲考功各一人元祐初司封司勲各減郎
官一/員
[228-44b]
户部掌天下人户土地錢榖之政令貢賦征役國初以/天下財計歸三司本部無職掌止置判部事一人
元豐正官名始歸户部其屬三曰度支曰金郡曰倉部/凡官十有三尚書一人侍郎二人郎中員外郎左右曺
各二人度支金/部倉部各二人
禮部掌國之禮樂祭祀朝㑹宴饗學校貢舉之政令舊/屬禮儀院判院一人又有知院而禮部止設判部
一人元豐官制始歸禮部其屬三曰祠部曰主客曰膳/部設官十尚書侍郎各一人郎中員外郎四司各一人
元祐初省祠部郎官一員以主客兼膳/部紹聖改元主客膳部互置郎中兼領
兵部掌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上軍蕃軍四夷/官封承襲之事輿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圗其
屬三曰職方曰駕部曰庫部舊判部事一人元豐設官/十尚書侍郎各一四司郎中員外郎各一元祐初省駕
[228-45a]
部郎中一員以職方兼庫部紹聖改/元詔職方庫部互置郎中一員兼
 洪氏容齋随筆唐因隋置尚書置六曹吏部兵部分/掌銓選文屬吏部武屬兵部自三品以上官冊授五
 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下𠡠授皆委尚書省奏擬兩部/各列三銓曰尚書銓尚書主之曰東銓曰西銓侍郎
 二人主之吏居左右是為前行故兵部班級在户刑/禮之上睿宗初政以宋璟為吏部尚書李義盧從愿
 為侍郎姚元之為兵部尚書陸象先盧懐謹為侍郎/六人皆名臣二選稱治其後用人不能悉得賢然兵
 部為甚其變而為三班流外銓不知自何時元豐官/制行一切更改凡選事無論文武悉以付吏部蘇東
 坡元祐中拜兵書謝表云恭惟先帝復六卿之名本/欲後人識三代之舊古今殊制閑劇異宜武選𨽻於
 天官兵政總於樞輔故司馬之職獨省文書蓋紀其/實也今本曹所掌惟諸州廂軍名籍及每大禮别書
[228-45b]
 冩蕃官加恩告雖有所轄司局如金吾街仗司騏驥/車輅象院法物庫儀鸞司不過每季郎官一徃耳名
 存實亡一/至於此
刑部掌刑法獄訟奏讞赦宥叙復之事其屬三曰都官/曰比部曰司門設官十有一尚書一人侍郎二人
郎中員外郎刑部各二人都官比部司門各一人國初/以刑部覆大辟案淳化二年増置審刑院有知院及詳
議官大中祥符三年置糾察刑獄司官制行悉罷歸刑/部元祐元年省比部郎官一員以都官兼司門紹聖元
年詔都官司門/互置郎官一員
工部掌天下城郭宫室舟車器械符印錢幣山澤苑囿/河渠之政舊制判部事一人元豐並歸工部其屬
三曰屯田曰虞部曰水部設官十尚書侍郎各一人郎/中員外郎四司各一人元祐元年省水部郎官一員紹
[228-46a]
聖元年詔屯田虞部/互置郎官一員兼領
御史臺掌糾察官邪肅政綱紀其屬有三曰臺院侍御/史𨽻焉曰殿院殿中侍御史𨽻焉曰察院監察
御史𨽻焉咸平中以御史二人充左右廵使祭祀則兼/監祭使又有廊下使監香使稱曰五使元豐正官制使
名悉罷人御史大夫宋初為加官不除正員新制除去/中丞一 為臺長侍御史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監察
御史六人其官卑而入殿中監察御史/者謂之裏行又有檢法一人主簿一人
祕書省掌古今經籍圖書國史實録天文術數之事監/少監丞各一人其屬有五著作郎一人著作佐
郎二人祕書郎二人校書郎四人正字二人宋初置三/館長慶門北謂之西館太平興國初於昇龍門東北剏
立三館書院三年賜名崇文院遷西館書貯焉東廊為/集賢書庫西廊為史館書庫天禧初以三館為額置檢
[228-46b]
討校勘等員先是端拱二年就崇文院中堂建閣謂之/祕閣淳化元年詔置直閣校理元豐五年職事官貼職
悉罷以崇文院為祕書省官屬始有定員元祐初復置/集賢院校理自校理而上職有六等内外官並許帶五
年置集賢院學士元符二年詔職事官罷帶館職悉復/元豐官制紹興中祕書省復建史館以修神宗哲宗實
録選本省官兼檢討校勘以侍從官充修撰以宰臣提/舉監修九年詔著作局惟修日厯遇修國史則開國史
院遇修實録則開實録院嘉泰二年國史與實録院並/置其㑹要所則以省官通任其事又有太史局鐘鼓院
筭學並/屬焉
殿中省掌供奉天子玉食醫藥服御幄帟輿輦舍次之/政令監少監丞各一人縂尚食尚藥尚醖尚衣
尚舍尚輦六局各有典御奉御等員又置提舉六尚局/及管幹官一員又有御藥院勾當官無常員尚衣庫使
[228-47a]
副使二人内衣物庫監官二人新衣/庫監官二人朝服法物庫監官二人
太常寺掌禮樂郊廟社稷壇壝陵寝之事卿少卿丞各/一人博士四人主簿協律郎奉禮郎大祝各一
人舊制判寺及丞一人别置太常禮院雖𨽻本寺其實/專逹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並兼禮院事元豐正名
始專其職其屬有郊社令太廟令/籍田令宫闈令太醫局大晟府
宗正寺掌叙宗派屬籍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宋初置/判寺事以宗姓充元豐官制行詔宗正長貳不
專用國姓盖自有大宗正司以/統皇族也渡江後卿不常置
大宗正司掌糾合族屬知及同知官各一人丞/二人熈寕三年以異姓朝臣知丞事
光禄寺掌祭祀朝㑹宴饗酒醴膳羞之事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舊卿少皆為寄禄元豊制行始歸本
[228-47b]
寺中興後廢併入禮部其屬有大官令法酒庫内酒坊/大官物料庫翰林司牛羊司牛羊供應所乳酪院外物
料/庫
衛尉寺掌儀衛兵械甲胄之政令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舊制判寺事一人凡武庫武器歸内庫守宫
歸儀鸞司本寺無所掌元豐制行始歸本寺其屬有内/弓箭庫南外庫軍器槍庫軍器弩劍箭庫儀鸞司軍
器什物庫宣德樓什物庫左右金吾街司左右/金吾仗司六軍儀仗司中興後寺廢併入工部
太僕寺掌車輅廐牧之令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所𨽻/官司有車輅院左右騏驥院左右天駟監鞍轡
庫飬象所駞坊車營致逺務牧飬上下監左右天廐坊/孳生監中興後寺廢併入兵部舊制羣牧司制置使副
鞍轡庫使副元/豐併入太僕寺
[228-48a]
大理寺掌折獄詳刑鞫讞之事卿一人少卿二人正二/人推丞四人斷丞六人司直六人評事十有二
人主簿/二人
鴻臚寺掌四夷朝貢宴勞給賜送迎之事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其屬有徃來國信所都亭西驛及管
幹所禮賔院懐逺驛中太一宫建隆觀等提點所在京/寺務司提點所傳法院左右街僧録司同文館及管勾
所中興後寺/廢併入禮部
司農寺掌倉儲委積之政令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所/𨽻倉二十五草場十二排岸司四園苑四下卸
司都麴院水磨務柴炭庫炭場/中興罷寺併𨽻倉部後復置
太府寺掌邦國財貨之政令卿少卿各一人丞主簿各/二人所𨽻有左藏東西庫西京南京北京左藏
[228-48b]
庫内藏庫奉宸庫祗候庫元豐庫布庫茶庫雜物庫糧/料院審計司都商税務汴河上下鎖蔡河上下鎖都提
舉市易司市易上界市易下界雜買務雜賣塲榷貨務/交引庫抵當所和劑局惠民局店宅務石炭塲香藥庫
中興寺罷併𨽻/金部後復置
國子監掌國子大學武學律學小學之政令舊置判監/事直講丞主簿元豐官制祭酒司業丞主簿各
一人大學博士十人正録各五人武學博士二人律學/博士正各一人崇寜元年建外學于國之南設司葉丞
各一人博士十人正録各五人三年詔辟雍置司成司/葉各二員四年改辟雍司成為大學司成總國子監及
内外學士宣和三年罷三舍法悉依元/豐舊制中興以國子監併禮部後復置
少府監掌百工伎巧之政令監少監丞主簿各一人所/𨽻文思院綾錦院染院裁造院文繡院舊置南
[228-49a]
郊祭器庫監官二人太廟祭器法物庫監官二人旌節/官二人鑄印篆文官二人諸州鑄錢監監官各一人並
屬/焉
將作監掌宫室城郭橋梁舟車營繕之事監少監各一/人丞主簿各二人所𨽻修内司東西八作司竹
木務事材場麥□場窰務丹粉所作坊物料庫第三/界退材場簾箔場中興以将作監併歸工部後復置
軍器監掌監督繕治兵器什物國初戎器之職領于三/司胄曹案熈寜六年廢胄案乃按唐令置監以
從官總判元豐始置監少監各一人丞二人主簿一人/所𨽻東西作坊作坊物料庫皮角場南渡以軍器監併
工部置御前軍/器所後復置
都水監掌内外川澤河渠津梁堤堰之事舊𨽻三司河/渠案嘉祐三年始置監又置局于澶州曰外監
[228-49b]
元豐置使者一人丞二人主簿一人元祐中復置外都/水使者所𨽻有街道司紹興十年以監歸于工部不復
置/
司天監掌察天文祥異冩造厯書監少監丞主簿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靈臺郎保章
正挈壺正各一人元豐官制行/罷司天監立太史局𨽻祕書省
殿前司掌殿前諸班直及歩騎諸指揮之名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騎軍有殿前指
揮使内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鎗班東西/班散直鈞容直及捧日以下諸軍指揮歩軍有御龍直
骨朶子直弓箭直弩直及天武以下諸軍指揮諸班有/都虞候指揮使有都軍使都知副都知押班御龍諸直
有四直都虞候本直各有都虞候指揮使副指揮使都/頭副都頭十将将虞候騎軍歩軍有捧日天武左右四
[228-50a]
廂都指揮使捧日天武左右廂各有都指揮使每軍有/都指揮使都虞候每指揮有指揮使副指揮使每都有
軍使副兵馬使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渡江後都指揮/間虚不除則以主管殿前司一員任其事其屬有幹辦
公事主管禁衛二員凖備差遣凖備差使點檢醫藥飯/食各一員書冩機宜文字一員其下有統制統領将佐
等分任/其事
侍衛親軍馬軍掌馬軍都指揮之名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所領馬軍自龍
衛而下有左右四廂都指揮龍衛左右廂各有都指揮/使每軍有都指揮使都虞候每指揮有指揮使副指揮
使每都有軍使副兵馬使/十将将虞候承勾押官
侍衛親軍歩軍掌歩軍諸指揮之名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所領歩軍自神
[228-50b]
衛而下左右四廂/設官與馬軍同
環衛官左右金吾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凢
十六衛各有上将軍大将軍将軍無定員皆命宗室為/之亦為武臣贈典又為武臣責降散官諸衛又有中郎
将郎/将
皇城司掌宫城出入之禁令幹當官七人三衛官三衛/郎一員中郎文武各一員博士二員主簿一員
親衛府勲衛府翊衛府各有郎十員中郎十員中興初/為行營禁衛府紹興元年改稱行在皇城司所𨽻有氷
井/務
客省引進使客省使副使各一人掌國信使見辭宴賜/及四方進奉四夷朝覲貢獻之儀引進司
[228-51a]
使副各一人掌臣僚/蕃國進奉禮物之事
四方館使掌進章表使二人建炎初客省四/方館併歸東上閤門皆知閤總之
東西上閤門使掌朝㑹宴幸供奉賛相禮儀之事東上/閤門使西上閤門使各三人副使各二
人宣賛舍人十人祗候十有二人舊制東西上閤門多/以處外戚勲貴建炎初併省為一其引進司四方館併
歸閤門/客省
帶御器械宋初選三班以上武幹親信者佩鞬御劍/或以内臣為之止名御帶咸平元年改為帶
御器/械
入内内侍省 内侍省宋初有内中髙品班院淳化五/年改入内内班院又改入内黄
[228-51b]
門班院又改内侍省入内内侍班院景德三年改入内/内侍省又宋初有内班院淳化五年改為黄門又改内
侍省與入内内侍省號為前後省入内内侍省有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東頭供奉官内西頭供奉官内
侍殿頭内侍髙品内侍髙班内侍黄門内侍省有左班/都知副都知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内東頭供奉官内
西頭供奉官内侍殿頭内侍髙品内侍髙班内侍黄門/其官稱則有内客省使延福宫使宣政使宣慶使昭宣
使自供奉官至黄門以二百八十人為定員政和二年/改官名以通侍大夫易内客省使正侍大夫易延福宫
使中侍大夫易景福殿使中亮大夫易宣慶使中衛大/夫易宣政使拱衛大夫易昭宣使供奉官易内東頭供
奉官左侍禁易内西頭供奉官右侍禁易内侍殿頭左/班殿直易内侍髙品右班殿直易内侍髙班而黄門之
名如故其屬有御藥院勾當官内東門司勾當官合同/憑由司監官管勾徃來國信所管勾官後苑勾當官造
[228-52a]
作所龍圗天章寳文閣勾當軍頭/引見司勾當官翰林院勾當官
開封府牧尹不常置權知府一人其屬判官推官四人/司録參軍一人功曺倉曺户曺兵曺法曺士曺
恭軍各一人左右軍廵使判官各二人左右廂公事幹/當官四人崇寜三年罷權知府置牧一員尹一員少尹
二人以士户儀兵刑工為六曹次序/司録二員六曹各二員恭軍事八員
臨安府舊為杭州領浙西兵馬鈴轄南渡置知府一人/通判二人簽書節度判官㕔公事節度推官觀
察推官觀察判官録事恭軍左司理恭軍右司理恭軍/司户恭軍司法恭軍各一人置南北左右廂官分使臣
十員立五酒務監六都監兩總轄乾道七年皇太子領/尹事廢通判簽判職官置少尹一員判官二員推官三
員未㡬/復舊
[228-52b]
河南應天府有牧尹少尹司録户曺法曺士曺尹闕則/置知府事一人通判一人判官推官各一
人/
次府有牧尹少尹司録户曺法曺士曺司理文/學助教尹闕則知府事一人通判一人
節度使宋初無所掌其事務悉歸本州亦無定員恩數/與執政同不輕授其兼中書令侍中中書門下
平章事者謂之使相元豐新制改為開府儀同三/司中興諸州升改節鎮勲臣有兼兩鎮及三鎮者
承宣使無定員舊名節度觀/察留後政和七年改
    蕙田案明立十三承宣布政使葢因於此
觀察使 防禦使 團練使 諸州刺史俱無/定員
[228-53a]
大都督府 都督府設大都督長史左右司馬録事恭/軍司户司法司士司理文學恭軍
助教凡大都督及長史闕則置知府事一人通判一人/舊制都督州建官如上南渡後以現任宰相為都督次
有同都督有督視軍馬多執政為之雖名稱畧/同然掌總諸路軍馬督䕶諸将非舊制比也
制置使不常置掌經畫邉鄙軍旅之事中興以後置使/多以安撫大使兼之地重秩髙者加制置大使
位宣撫副使上或置副使以貳之開禧間江淮四川並/置大使後惟四川守臣帶安撫制置使又有沿海制置
使以明州/守臣領之
宣諭使掌宣諭德意不預他事歸即結/罷其後使權益重有預軍政者
宣撫使不常置掌宣布威靈撫綏邉境統䕶将帥以二/府大臣充 宣撫副使宣撫判官皆不常置
[228-53b]
總領四人掌措置移運應辦諸軍錢/糧以朝臣充位在轉運副使上
留守 副留守舊制天子廵守親征命親王大臣總/留守事其西南北京留守各一人
經略安撫司經畧安撫使一人掌一路兵民之事舊制/以知州兼充中興以後自二品以上出守
者即稱安/撫大使 走馬承受隷經畧安撫總管司政和五/年改為亷訪司靖康初復舊
𤼵運使 副使掌經度山澤財貨之源漕淮浙江湖六/路儲廪以輸中都紹興二年罷八年再
置經制𤼵運使九年廢𤼵運司立經制使未㡬/併於逐路鹽司乾道六年復置𤼵運使尋廢
都轉運使 轉運使 副使掌經度一路財賦或諸事/體當合為一則置都轉運
使總/之
[228-54a]
招討使掌妆招討殺盗/賊之事不常置 招撫使不常/置
撫諭使掌慰安存問採民之利病/條奏而罷行之亦不常置
鎮撫使舊所無有中興假權宜/以牧羣盗後遂罷弗置
提點刑獄公事掌察所部訟獄舊制恭用武臣熈寜初/罷之中興詔諸路分置武提刑一員其
後稍横遂/不復除 提舉常平司掌常平義倉免役市易坊場/河渡水利之法熈寜中置元
祐併其職于提點刑/獄司紹聖初復置 提舉茶鹽司政和/中置 提舉常平
茶鹽司建炎元年常平職事併歸提刑司二年復置常/平官未㡬復罷紹興二年復置主管其後置經
制司改常平官為經制某路幹辦常平等公事未㡬經/制司罷復為常平官十五年詔諸路提舉茶鹽官改充
[228-54b]
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如四川/無茶鹽去處仍以提刑兼充 都大提舉茶馬司舊有/主管
茶馬同提舉茶馬都大提舉茶馬皆考其資厯授/之嘉定三年詔茶馬官各差一員遂分為兩司 提
舉坑冶司舊制一員元豐初増為二員分置兩司在饒/者領江東淮浙福建等路在䖍者領江西湖
廣等路元祐復併為一員紹興五年将饒州司留屬官/一員外並减罷併歸䖍州司又加都大二字於提點之
上後省併歸遂路轉運使仍置提領諸路鑄錢官一員/於行在自此或復或罷不一乾道六年併歸𤼵運司𤼵
運司罷復置提點兩司如初淳熈/二年併贑歸饒復加都大二字 提舉市舶司元祐/初詔
福建路於泉州置司大觀三年復置浙廣福建三路市/舶提舉官建炎初罷閩浙市舶司歸轉運司尋復置乾
道初罷兩浙提舉委各州/縣檢視而轉運使總之 提舉學事司崇寜二年置/宣和三年罷
[228-55a]
 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 提舉河北糴便司
提舉制置解鹽司 經制邉防財用司熈寜末置/元祐初罷 提
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 提舉保甲司元祐初置于/開封府界下
其法于河北諸路既而/悉置提舉官知府界 提舉三白渠公事 檢𤼵司
 輦運司 提舉弓箭手
 馬氏端臨曰古者牧伯之任後世之所謂監司也隋
 以前謂之刺史自唐以刺史名知州而後牧伯别有
 以名其官葢唐之初止有上中下都督府其後則有
[228-55b]
 節度觀察等使宋之初止有轉運使其後則有安撫
 提刑等官然唐宋中葉以後監司尤多葢唐之多設
 監司也起于開元天寳之興利如楊國忠為宰相所
 領四十餘使元道州到官未五十日諸使徴求符牒
 三百餘封是也宋之多設監司也起于熈寜元豐之
 行新法如蘇軾所謂使者四十餘軰事少員多人輕
 權重及司馬光所謂提舉司乃病民之本源是也
府州軍監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軍監亦如之二品以/上及帶兩府職事者稱判 通判大郡置二
[228-56a]
員餘置一員州不及萬户不置武臣知州小郡亦特置/焉 幕職官有簽書判官㕔公事兩使防圑軍事推判
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凡員數多寡視郡大小及職/事之繁簡政和初改簽書判官㕔公事為司録建炎初
復舊諸諸曺官有録事户曺司法/司理 恭軍 教授慶厯中置
縣令有丞主簿尉若京朝官則稱知縣/事有戍兵則兼兵馬都監或監押
廟令舊制五岳四瀆東海南/海諸廟俱置令丞主簿
總管鈐轄司治軍旅屯戍營房守禦之政令崇寜四年/京畿四輔置副總管鈐轄各一員知州為
都總/管
路分都監掌本路禁旅屯戍/邉防訓練之政令
[228-56b]
諸軍都統制副都統制建炎初置御營司立都統制紹/興十一年設御前諸軍都統制
其後諸軍皆除都統制權任在帥臣右官卑者稱副都/統制初渡江後大軍又有統制同統制副統制統領同
統領副統領其下有正将凖備将/訓練官部将隊将等名皆偏禆也
廵檢司有沿邉溪峒都廵檢或蕃漢都廵檢或數州數/縣管界或一州一縣又有刀魚船戰棹廵檢江
河淮海置捉賦廵檢及廵馬/廵鋪廵河廵捉私茶鹽等名
    蕙田案廵檢在宋為邉徼典軍之要職元明
    以後役屬於縣令其任益卑瑣矣
監當官掌茶鹽酒税塲務征輸及冶/鑄之事諸州軍随事置名
[228-57a]
         右宋官制
 
 
 
 
 
 
 
[228-57b]
 
 
 
 
 
 
 
 五禮通考卷二百十八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