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五禮通考 > 五禮通考 卷一百七十一
[181-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卷卷一百七十一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嘉禮四十四
   學禮
漢書武帝紀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興太

 三輔黄圖太學在長安西北七里有市有獄
[181-1b]
 董仲舒傳仲舒對策曰養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
 學者賢士之所関也教化之本原也臣願天子興太
 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
 宜可得矣後武帝立學校之官皆仲舒發之
儒林傳公孫𢎞為學官悼道之鬰滯廼請白丞相御史
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婚姻者居室之大倫
也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登
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義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
[181-2a]
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里之化以厲賢材焉謹與太
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
曰庠周曰序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繇内及外今陛下昭
至徳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興禮崇化厲賢以風
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
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
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官有好文
[181-2b]
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
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常與計偕詣太常得受
業如弟子一嵗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
其髙第可以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
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能
稱者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誼
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弗能究宣亡
以明布諭下以治禮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滯請
[181-3a]
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
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
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不足擇掌故以補中二千石
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請著功令它如律令制曰可
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
    蕙田案武帝紀事在元朔五年馬端臨云前
    此博士雖各以經授徒而無考察試用之法
    至是官始為置弟子員所謂興太學也
[181-3b]
昭帝時増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末増倍之元帝好
儒能通一經者皆復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
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
少於是増弟子員三千人嵗餘復如故平帝時王莽秉
政増元士之子得授業如弟子勿以為員嵗課甲科四
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
文學掌故云
 班氏固曰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
[181-4a]
 勸以官禄訖於元始百有餘年𫝊業者寖盛枝葉蕃
 滋一經説至百餘萬言大師衆至千餘人蓋祿利之
 路然也
 馬氏廷鸞曰西漢博士𨽻太常有周成均𨽻宗伯之辟/意州有博士郡有文學椽五經之師儒官之官長吏
 置布列郡國亦有黨庠遂序之意然有二失鄉里學/校人不升於大學而補弟子買者自一項人公卿弟
 子不養于太學而任子盡𨽻光禄勲自有四科考試/殊塗異方下之心術分裂不一上之考察馳鶩不精
          右西漢國學
後漢書儒林傳光武中興先訪儒雅四方學士雲㑹京
[181-4b]
師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其家法教授凡十四博士太
常差次總領焉
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學稽式古典籩豆干戚之容備之
於列服方領習矩歩者委它乎其中
 陸機雒陽記太學在雒陽城故開陽門外去宮八里
 講堂長十丈廣三丈
中元二年初建三雍
 漢官儀辟雍去明堂三百歩車駕臨辟雍從北門入
[181-5a]
 三月九月皆於中行鄉射禮辟雍以水周其外以節
 觀者
    蕙田案漢書河間獻王來朝對三雍宮注以
    三雍為明堂辟雍靈臺兒寛亦云陛下發憤
    祖立明堂辟雍則西京已有之
 馬氏端臨曰東漢時辟雍為天子養老大射行禮之/所太學為博士弟子受業之所析為二處與古異夫
 太學辟雍固不可析為二處養老大/射傳道受業又豈可分為二事哉
明帝本紀永平九年為四姓小侯開立學校置五經師
[181-5b]
順帝本紀永建六年九月繕起太學
 翟酺傳酺上言孝文皇帝始置一經博士武帝大合
 天下之書而考宣論六經於石渠學者滋盛弟子萬
 數光武初興愍其荒廢起太學博士舍内外講堂諸
 生横巷為海内所集明帝時辟廱始成欲毁太學太
 尉趙熹以為太學辟廱皆宜兼存故並傳至今而頃
 者頽廢至為園採芻牧之處宜更修繕誘進後學帝
 從之學者為酺立碑銘於學
[181-6a]
儒林傳安帝覽政薄於藝文博士倚席不講學舍頽敝
鞠為園蔬牧兒蕘豎至於薪刈其下順帝感翟酺之言
乃更修黌宇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試
明弟子増甲乙之科員各十人
順帝本紀陽嘉元年七月以太學新成試明經下第者
補弟子増甲乙科員各十人除郡國耆儒九十人補郎
舍人
 左雄傳雄又奏召海内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
[181-6b]
 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禄及決南謝亷河南趙建年
 始十二各能通經雄並奏拜童子郎於是負書來學
 雲集京師
質帝本紀本初元年四月令郡國舉明經年五十以上
七十以下詣太學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嵗
滿課試以髙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又千石
六百石四府掾屬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經者各令
隨家法其髙第者上名牒以次賞進
[181-7a]
儒林傳本初元年梁太后詔曰大將軍下至六百石悉
遣子就學每嵗輒於鄉射月一饗㑹之以此為常自是
遊學増盛至三萬餘生然章句漸踈而多以浮華相尚
儒者之風蓋衰矣
續漢書五行志桓帝延熹五年太學門無故自壊襄楷
以為太學前疑所居其門自壊文徳將喪教化廢也
後漢書黨錮傳桓帝時太學諸生三萬餘人郭林宗賈
偉節為之冠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自公卿以下
[181-7b]
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牢修乃上書誣告膺等養太
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朋黨誹訕朝廷
疑亂風俗天子震怒命郡國捕黨人收執膺等辭所連
及陳寔之徒二百餘人
文獻通考建和初詔諸學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國明經
試次第上名髙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為郎中第十七
人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為王家郎永夀二年詔復
課試諸生補郎舍人其後復制學生滿二嵗試通二經
[181-8a]
者補文學掌故其不能通二經者須後試復隨輩試之
通二經者亦得為文學掌故其已為文學掌故者滿二
嵗試能通三經者擢其髙第為太子舍人其不得第者
後試復隨輩試第後髙者亦得為太子舍人已為太子
舍人滿二嵗試能通四經者推其髙第為郎中其不得
第者後試復隨輩試第復髙者亦得為郎中滿二嵗試
能通五經者推其髙第補吏隨才而用其不得第者後
試復隨輩試第後髙者亦得補吏
[181-8b]
靈帝熹平五年試太學生年六十以上百餘人除郎中
太子舍人至王家郎郡國文學吏
後漢書靈帝本紀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鴻都門學生注/鴻
都門名也/於内置學
 蔡邕傳初帝好學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諸生能
 為文賦者本頗以經術相招後諸為尺牘及工書鳥
 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數十人侍中祭酒樂松賈䕶多
 引無行趣執之徒並待制鴻都門下喜陳方俗閭里
[181-9a]
 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邕上封事曰古者取
 士必使諸侯嵗貢孝武之世郡舉孝廉又有賢良文
 學之選於是名臣輩出文武並興漢之得人數路而
 已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政未有其能陛下
 即位之初先渉經術聽政餘日觀省篇章聊以游意
 當代博奕非以教化取士之本而諸生競利作者鼎
 沸其髙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
 俳優或竊成文虗冒名氏臣每受詔於盛化門差次
[181-9b]
 録第其未及者亦復隨輩皆見拜擢既加之恩難復
 收改但守奉禄於義已宏不可復使理人及仕州郡
 昔孝宣㑹諸儒於石渠章帝集學士於白虎通經釋
 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若乃小能小善雖
 有可觀孔子以為致逺則泥君子故當志其大者光
 和元年遂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象其
 諸生皆勅州郡三公舉用辟召或出為刺史太守入
 為尚書侍中乃有封侯賜爵者士君子皆恥與為列
[181-10a]
 焉
 馬氏廷鸞曰鴻都門漢宫門也太子保之廢來歴與/九卿朝臣俱詣鴻都門證太子無過即其所也太學
 公學也鴻都學私學也學乃天下公而以為人主私/可乎是以士君子之欲與為列者則以為恥公卿州
 郡之舉辟也必勅書強/之人心之公豈可誣也
 馬氏端臨曰靈帝之鴻都門學即西都孝武時待詔/金馬門之比也然武帝時雖文學如司馬遷相如枚
 皋東方朔輩亦俱以俳優畜之固未嘗任以要職而/靈帝時鴻都門學之士至有封侯賜爵者士君子皆
 恥與為列則其人品可知然當太學諸生三萬餘人/其持危言覈論以激濁揚清自負者誅戮禁錮殆靡
 孑遺而其在學授業者至争第更相告訟無復亷恥/且當時在仕路者上自公卿下至孝亷茂才皆西園
[181-10b]
 諧價獻修宫錢之人矣/於鴻都學士乎何誅
獻帝本紀初平四年九月試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賜位
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詔曰孔子歎學之不講
不講則所識日忘今耆儒年踰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
資不得事業結童入學白首空歸長委農野永絶榮望
朕甚憫焉其依科罷者聽為太子舍人
          右後漢國學
魏志文帝紀黄初五年四月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
[181-11a]
魚豢魏畧黄初元年之後新主乃掃除太學之灰炭補
舊石碑之缺壊備學士之員録依漢甲乙以考課申告
州郡有欲學者皆遣詣太學太學始開有弟子數百人
至太和中中外多事人懐避就雖性非解學多求詣太
學太學諸生有千數而諸博士率皆麤踈無以教弟子
弟子本亦避役竟無能習學冬來春去嵗嵗如是
魏志劉馥傳馥子靖上疏陳儒訓之本曰自黄初以來
崇立太學二十餘年而寡有成者蓋由博士選輕諸生
[181-11b]
避役髙門弟子恥非其倫故夫學者雖有其名而無其
人雖設其教而無其功宜髙選博士取行為人表經任
人師者掌教國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孫年從
十五皆入太學明制絀陟榮辱之路其經眀行修者則
進之以崇徳荒教廢業者則退之以懲惡舉善而教不
能則勸浮華交遊不禁自息矣
    蕙田案宋書禮志以為馥所上疏與三國志
    不同考馥以建安十三年卒而此疏乃在齊
[181-12a]
    王正始中則宋志誤也文獻通考亦承其誤
宋書禮志孫休永安元年詔置學官立五經博士覈取
應選加其寵䘵科見史之中及將吏子弟有志好者各
令就業一嵗課試差其品第加以位賞
          右三國國學
宋書禮志晉武帝太始八年有司奏太學生七千餘人
才任四品聽留詔已試經者留之其餘遣還郡國大臣
子弟堪受教者令入學
[181-12b]
咸寧二年起國子學蓋周禮國之貴游子弟所謂國子
受教於師氏者也
晉書職官志咸寧四年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
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
清淳通明典義者若散騎常侍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
以上乃得召試
    蕙田案國子學之名始於此東漢立五經博
    士十四人以聰明有威重者一人為祭酒祭
[181-13a]
    酒者衆所尊之稱陳元為司空南閤祭酒則
    公府亦有祭酒矣晉時公府掾屬設東閤祭
    酒西閤祭酒軍諮祭酒而國子學亦設之唐
    以後惟國子監有祭酒而諸曹並不設是官
    矣 晉立國子學宋志在咸寧二年晉志在
    四年必有一誤
宋書禮志太康五年修作明堂辟廱靈臺
文獻通考成帝咸康三年國子祭酒袁瓌太常馮懷以
[181-13b]
江左浸安請興學校帝從之乃立太學徴生徒而士大
夫習尚老莊儒術終不振
宋書禮志孝武太元初於中堂立行太學於時無復國
子生置太學生六十人國子生權銓大臣子孫六十人
事訖罷
太元九年尚書謝石請興復國學以訓胄子頒下州郡
普修鄉校烈宗納其言其年選公卿二千石子弟為生増
造廟房屋百五十五間而品課無章君子恥與其列國
[181-14a]
子祭酒殷茂言臣聞舊制國學生皆冠族華胄比列皇
儲而中者混雜蘭艾遂令人情恥之詔褒納竟不施行
          右晉國學
宋書禮志宋髙祖受命詔有司立學未就而崩太祖元
嘉二十年復立國子學二十七年廢
通鑑帝雅好藝文使丹陽尹廬江何尚之立元學太子
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叅軍謝元立文學散騎常
侍雷次宗立儒學為四學
[181-14b]
 司馬氏光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徳孔子曰辭
 達而已矣然則史者儒之一端文者儒之餘事至於
 老莊虚無固非所以為教也夫學者所以求道天下
 無二道安有四學哉
南齊書禮志建元四年正月詔立國學置學生百五十
人其有位樂入者五十人生年十五以上二十以還取
王公已下子孫悉取家去都二千里為限太祖崩乃止
 張緒傳初立國學以緒為太常卿領國子祭酒
[181-15a]
 馬氏廷鸞曰齊髙即位之初求直言崔祖思以為人/不學則不知道此逆亂之所由生宜開文武二學使
 人依方習業優殊者待以不次此國學之所以置歟/張緒見謂風流在清簡寡欲之目以為有正始之風
 善清言而已師道不止於清言然當時以為極選矣/是春置學秋以國哀罷曽不及嵗江左之學校如此
禮志永明三年正月詔立學創立堂宇召公卿子弟下
及員外郎之嗣凡置生二百二十人其年秋中悉集
 王儉傳永明三年領國子祭酒省總明觀於儉宅開
 學士館悉以四部書充儉家詔儉以家為府十日一
 還學監試諸生巾卷在庭劍衞令史儀容甚盛
[181-15b]
禮志建武四年正月詔立學
永泰元年東昏侯即位尚書符依永明舊事廢學領國
子助教曹思文上表曰今制書始下而廢學先聞將恐
觀國之光者有以擬議也若以國諱宜廢昔漢成立學
爰洎元始百餘年中未嘗暫廢其間有國諱也且晉武
之崩其學猶存斯皆先代不以國諱而廢學之明文也
永明以無太子故廢斯非古典今之國學即古之太學
天子入國學以行禮也太子入國學以齒讓也太學之
[181-16a]
與國學斯是晉世殊其士庶異其貴賤耳然貴賤士庶
皆湏教成故國學太學兩存之也非有太子故立也今
學非惟不宜廢而已乃宜更崇向其道使郡縣有學鄉
閭立教請付尚書及二學詳議有司奏從之學竟不立
隋書百官志梁國學有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
太學博士八人天監四年置五經博士各一人舊國子
學生限以貴賤帝欲招來後進五館生皆引寒門雋才
不限人數
[181-16b]
 胡氏寅曰史稱武帝雅好儒術至是置五經博士開/館宇招後進四館所養士踰千人射策通明者除吏
 又修孔子廟以示尊師他日又幸國子監親臨講肄/且令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可從師者皆入學可謂
 勤矣然儒風不振人才不出何也帝心尚佛自天監/改元即不肉食此躬行也故特以美行興學養士故
 人不從其令而從其意意乃身率令乃文具其後綱/維不立人紀胥廢國破身隕為萬世笑蓋始於此人
 主心術所尚/可不慎哉
陳書儒林傳髙祖創業日不暇給弗遑勸課世祖以降
稍置學官雖博延生徒成業葢寡
魏書儒林傳太祖初定中原始建都邑立太學置五經
[181-17a]
博士生員千有餘人天興二年増國子太學生員至三

太宗時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
世祖始光三年春别立太學於城東
髙祖太和中改中書學為國子學建明堂辟廱又開皇
子之學及遷都洛陽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
    蕙田案四門小學始於此
世宗時復詔營國學樹小學於四門大選儒生以為小
[181-17b]
學博士員四十人雖黌宇未立而經術彌顯時天下承
平學業大盛故燕齊趙魏之間横經著録不可勝數大
者千餘人小者猶數百
正光二年始置國子生三十六人
隋書百官志後齊國子等掌訓教胄子祭酒一人領博
士五人助教十人學生七十二人太學博士十人助教
二十人太學生二百人四門學博士二十人助教二十
人學生三百人
[181-18a]
北齊書儒林傳齊氏太學博士徒有虚名唯國子一學
生徒數十人耳胄子以通經進仕者唯博陵崔子發廣
平宋游卿而已
周書武帝紀天和元年七月詔諸胄子入學但束脩於
師不勞釋奠釋奠者學成之祭自今永以為式
          右南北朝國學
隋書百官志隋國子寺祭酒一人統國子太學四門書
算學各置博士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助
[181-18b]
教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學生國子一百
四十人太學四門各三百六十人書四十人算八十人
    蕙田案國子寺不𨽻太常自隋始
仁夀元年罷國子學唯立太學一所置博士五人學生
七十二人
髙祖本紀仁夀元年六月詔國子學惟留學生七十人
太學四門及州縣學並廢七月改國子為太學
儒林傳開皇二十年廢國子四門及州縣學惟置太學
[181-19a]
博士二人學生二十七人劉炫上表言學校不宜廢情
理甚切髙祖不納
    蕙田案本紀及百官志俱云仁夀元年此𫝊
    稱開皇二十年疑誤
百官志煬帝即位國子監依舊置祭酒加置司業一人
丞三人國子學置博士助教各一人學生無常員太學
博士助教各二人學生五百人
    蕙田案國子學置司業始於此
[181-19b]
          右隋國學
唐書選舉志唐制凡學六皆𨽻於國子監國子學生三
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孫若從二品以上曽孫及勲
官二品縣公京官四品帶三品勲封之子為之太學生
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孫職事官五品朞親若三品曽
孫及勲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為之四門學生千三百
人其五百人以勲官三品以上無封四品有封及文武
七品以上子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異者為之律學
[181-20a]
生五十人書學生三十人算學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
子及庶人之通其學者為之國子監生尚書省補祭酒
統焉凡館二門下省有𢎞文館生三十人東宫有崇文
館生二十人以皇緦麻以上親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
親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實封者京官職事從三
品中書黄門侍郎之子為之凡博士助教分經授諸生
未終經者無易業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學
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凡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詩
[181-20b]
周禮儀禮為中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榖梁傳為小經
通二經者大經小經各一若中經二通三經者大經中
經小經各一通五經者大經皆通餘經各一孝經論語
皆兼通之凡治孝經論語共限一嵗尚書公羊傳榖梁
傳各一嵗半易詩周禮儀禮各二嵗禮記左氏傳各三
嵗學書日紙一幅閒習時務策讀國語説文字林三蒼
爾雅旬給假一日前假博士考試讀者千言試一帖帖
三言講者二千言問大義一條總三條通二為第不及
[181-21a]
者有罰嵗終通一年之業口問大義十條通八為上六
為中五為下併三下與在學九嵗不堪貢者罷歸諸學
生通二經俊士通三經已及第而願留者四門學生補
太學太學生補國子學每嵗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
假二百里外給程其不帥教及嵗中違程滿三十日事
故百日縁親病二百日皆罷歸既罷條其狀下之屬所
五品以上子孫送兵部准䕃配色
髙祖即位詔秘書外省别立小學以教宗室子孫及功
[181-21b]
臣子弟
太宗即位於門下别置𢎞文館東宮置崇文館増創學
舍至千二百區雖七營飛騎亦置生遣博士為授經四
夷若髙麗百濟新羅髙昌吐蕃相繼遣弟子入學遂至
八千餘人
髙宗龍朔二年東都置國子監明年以書學𨽻蘭臺算
學𨽻秘閣律學𨽻詳刑
上元二年國子監置大成二十人取已及第而聰明者
[181-22a]
為之試書日誦千言并日試䇿所業十通七然後補其
禄俸同直官通四經業成上於尚書吏部試之登第加
一階放選其不第則習業如初三嵗而又試三試而不
中第從常調
文獻通考中宗神龍二年勅學生在學各以長幼為序
初入學皆行束脩之禮禮於師國子太學各絹三匹四
門學絹二匹俊士及律書算學州縣各絹一匹皆有酒
脯其束脩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又每言國子監所管
[181-22b]
學生國子監試州縣學生當州試並選藝業優長者為
試官監試
 洪氏容齋隨筆唐六典國子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壺脩一案為束脩之禮太學四門侓學書學算學
 皆如國子之法其習經有暇者命習𨽻書并國語説/文字林三蒼爾雅每旬前一日則試其所習業乃知
 唐世士人多工書蓋在六館時以為常習其説文字/林蒼雅諸書亦欲責以結字合於古義不特銓選之
 時方取楷書遒美者也束脩之禮乃於此見之開元/禮載皇子束脩束帛一篚五匹酒一壺二十脩一案
 三脡皇子服學生之服至學門外陳三物於西南少/進日某方受業於先生敢請見執篚者以篚授皇子
 皇子跪奠篚再拜博士答再拜皇子還避遂進跪取/篚博士受幣皇子拜訖乃出其儀如此州縣學生亦
[181-23a]
 然/
唐書選舉志中宗即位詔宗室三等以下五等以上未
出身願宿衞及任國子生聽之其學業成而堪貴者宗
正寺試送監舉如常法三衞番下日願入學者聽附國
子學太學及律館習業蕃王及可汗子孫願入學者附
國子學讀書
    蕙田案附學生之名始於此
開元七年令𢎞文崇文國子生季一朝㕘又勅州縣學
[181-23b]
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子若庶人二十一以下通一經
及未通經而聰悟有文詞史學者入四門學為俊士即
諸州貢舉省試不第願入學者聽
天寳十二載勅天下罷鄉貢舉人不由國子及郡縣學
者勿舉選 十四載復鄉貢
代宗廣徳二年詔曰古者設太學教胄子雖年榖不登
兵革或動而爼豆之事不廢頃年戎車屢駕諸生輟講
宜追學生在館習業度支給厨米
[181-24a]
歸崇敬傳大歴初授國子司業皇太子欲臨國學行齒
胄禮崇敬以學與官名皆不正乃建議古天子學曰辟
廱以制言之壅水環繚如璧然以誼言之以禮樂明和
天下云爾在禮為澤宮故前世或曰璧池或曰璧沼亦
言學省漢光武立明堂辟廱靈臺號三廱宮晉武帝臨
辟廱行鄉飲酒禮别立國子學以殊士庶永嘉南遷惟
有國子學隋大業中更名國子監今聲名之盛辟廱獨
闕請以國子監為辟廱省祭酒司業之名非學官所宜
[181-24b]
業者栒簴大板今學不教樂於義無當請以祭酒為太
師氏位三品司業為左師右師位四品近世明經不課
其義先取帖經顓門廢業傳授義絶請以禮記左氏春
秋為大經周官儀禮毛詩為中經尚書周易為小經各
置博士一員公羊榖梁春秋共准一中經通置博士一
員博士兼通孝經論語依章疏講解徳行淳潔文詞雅
正形容莊重可為師表者委四品以上各舉所知在外
給傳七十者安車蒲輪敦遣國子太學四門三館各立
[181-25a]
五經博士品秩生徒有差舊博士助教直講經直律館
算館助教請皆罷教授法學生謁師贄用腵脩一束酒
一壺衫布一裁色如師所服師出中門延入與坐割脩
㪺酒三爵止乃發篋出經摳衣前請師為説經大畧然
後就室朝晡請益師二時堂上訓授道義示以文行忠
信孝悌睦友旬省月試時考嵗貢眡生徒及第多少為
博士考課上下有不率教者檟楚之國子移禮部為太
學生太學又不變徙之四門四門不變徙本州之學復
[181-25b]
不變繇役如初終身不齒雖率教九年學不成者亦歸
之本州禮部考試法請罷帖經於所習經問大義二十
而得十八論語孝經十得八為通策三道以本經對通
二為及第其孝行聞鄉里者舉解具言試日義闕一二
許兼收焉天下鄉貢如之習業考試並以明經為名得
第授官與進士同有詔尚書省集百官議皆以習俗乆
制度難分明省禁非外司所宜名周官世職者稱氏國
學非世官不得名辟廱省大師氏大抵憚改作故無施
[181-26a]
行者
選舉志元和二年置東都監生一百員自天寳後學校
益廢生徒流散永泰中雖置西監生而館無定員於是
始定生員西京國子館生八十人太學七十人四門三
百人廣文六十人律館二十人書算館各十人東都國
子館十人太學十五人四門五十人廣文十人律館十
人書館三人算館二人
 韓氏愈請復國子監生徒疏國家典章崇重庠序近
[181-26b]
 日趨競未復本原至使公卿子弟恥遊太學工商凡
 冗或取上庠今聖道大明儒風復振恐須革正以贊
 鴻猷今請國子館並依六典其太學館量許取無資
 䕃有才業人充如有資䕃不補學生應舉者請禮部
 不在收試限請牒送法司科罪縁今年舉期已近伏
 請去上都五百里内特賜非時收補其五百里外且
 任鄉貢至來年春一時收補其厨糧度支先給二百
 七十四人請准新補人數量加支給又論新注學官
[181-27a]
 牒准今年赦文委國子祭酒選擇有經藝堪訓導生
 徒者以充學官近年吏部所注多循資叙不考藝能
 至令生徒不自勸勵伏請非專通經傳博涉墳史及
 進士五經諸色登科人不以比擬其新授官上日必
 加研試然後放上以副聖朝崇儒尚學之意
文獻通考文宗太和七年赦節文應公卿士族子弟取
來年正月已後不先入國學習業者不在應明經進士
之限
[181-27b]
武帝㑹昌五年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
修明經進士業者並𨽻名太學外州寄土人並𨽻名所
在官學
          右唐國學
文獻通考後唐天成三年正月中書門下奏伏以祭酒
之資歴朝所貴爰從近代不重此官况屬聖朝方勤庶
政湏𢎞雅道以振時風望令宰相臣一員兼判國子祭
酒勅宜令宰臣崔協兼判其年八月十一日宰臣兼判
[181-28a]
國子祭酒崔協奏請國子每年祗置監生二百員候解
送至十月三十日滿數為定太學書生不得因此便取
公牒輒免本户差役又每年於二百人數内不繫時節
有投名者先令學官考試校其學業深淺方議收補姓
名勅宜依
五年正月五日國子監奏當監舊例初補監生有束脩
錢二千及第後光學錢一千竊縁當監諸色舉人及第
後多不於監司出給光學文抄及不納光學錢祗守選
[181-28b]
限年滿便赴南曹㕘選南曹近年磨勘選人並不收豎
監司光學文抄為憑請自今後欲准往例應色舉人及
第後並先於監司出給光學文抄并納光學錢等各自
所業等第以備當監逐年公使奉勅宜准往例自今後
凡補監生湏令情願於監中修學則得給牒收補仍據
所業次第逐季考試申奏如收補年深未聞藝業虚沾
補牒不赴試期亦委監司具姓名申奏
 馬氏端臨曰五代弊法凡官府公使錢多令居官者/自出其費宰相則有光省錢御史則有光臺錢至於
[181-29a]
 監生亦令其出光學錢則貧士何所從出既徴其錢/復不蠲其役待士之意亦太薄矣然史所言多有曽
 授業輒取解送者往往亂離之際/其居學亦得苟賤冒濫之士耳
          右後唐國學
宋史選舉志凡學皆𨽻國子監國子生以京朝七品以
上子孫為之初無定員後以二百人為額太學生以八
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異者為之
初國子監因周舊制頗増學舍以應䕃子孫𨽻學受業
開寳八年國子監上言生徒舊數七十人奉詔分習五
[181-29b]
經然繫籍者或久不至而在京進士諸科常赴講席肄
業請以補監生之闕上從之
景徳間許文武升朝官嫡親附國學取解而逺鄉乆寓
京師其文藝可稱有本鄉命官保任監官騐之亦聽附
學充貢
慶歴四年天章閣侍講王洙言國子監每科場詔下許
品官子弟投狀試藝給牒充廣文太學律學三館學生
多致千餘就試試已則生徒散歸講官倚席但為游寓
[181-30a]
之所殊無肄習之法居常聽講者一二十人爾迺限在
學滿五百日舊已嘗充貢者止百日本授官㑹其實京
朝官保任始預秋試每十人與解凡入學授業月旦即
親書到歴如遇私故或疾告歸寧皆給假違程及期月
不來㕘者去其籍後諌官余靖極言非便遂罷聽讀日

 馬氏端臨曰古人所謂中年考校九年大成者進徳/修業之事也至漢人之補博士弟子員則止限以通
 一經而後授之官唐人之法尚彷彿如此至宋熙豊/後立三舍之法則不過試之以浮靡之文而誘之以
[181-30b]
 利禄之塗然明經而必至於通一藝試文而必至於/歴三舍皆非旦暮可就故國家雖未嘗嚴其法制稽
 其去㽞而為士者内恥於習業之未精外誘於榮華/之可慕其坐學之日自不容不乆今慶歴之法所謂
 習業者雖有講肄聽讀而未嘗限以通經之嵗月所/謂榮塗者止於㧞解赴省而未有優異之捷徑所以
 科場罷日則生徒散歸雖限以日月而不能/强其乆㽞反以淹滯為困故不乆而遂廢也
    蕙田案文獻通考王洙上言在慶歴二年余
    靖言在四年宋史併為一年事誤
文獻通考皇祐末以胡瑗為國子監講書專管勾太學
數年進天章閣侍講猶兼學正其初人未信服謗議蜂
[181-31a]
起瑗不顧强力不倦以卒有立瑗在學時每公私試罷
掌儀率諸生㑹於首善令雅樂歌詩一夜乃散諸齋亦
自歌詩奏琴瑟之聲徹於外瑗在湖學教法最備始建
太學有司請下湖學取瑗之法以為太學法至今為著

神宗熙寧元年増太學生員慶歴中嘗置上舍生二百
人至是又増置一百尋詔以九百人為額
宋史選舉志熙寧四年盡以錫慶院及朝集院西廡建
[181-31b]
講書堂四諸生齋舍掌事者直廬始僅足用自主判官
外增置直講為十員率一員共講一經令中書遴選或
主判官奏舉生員釐為三等始入學為外舍初不限員
後定額七百人外舍升内舍員二百内舍升上舍員百
各執一經從所講官受學月考試其業優等上之中書
其正録學諭以上舍生為之經各二員學行卓異者主
判直講復薦之中書奏除官
八年頒王安石書詩周禮義於學官是名三經新義
[181-32a]
    蕙田案神宗立三舍法專以學校取士其意
    非不善顧乃棄漢唐專門注疏之學而以安
    石新説頒之學官遂使學者厭故而喜新是
    今而非古欲以一道徳成風俗豈不難乎
文獻通考元豐二年頒學令大學置八十齋齋各五楹
容三十人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
月一私試嵗一公試補内舍生間嵗一舍試補上舍生
彌封謄録如貢舉法而上舍試則學官不預考校公試
[181-32b]
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㕘以所書行藝與籍者升内舍
内舍試入優平二等㕘以行藝升上舍上舍分三等俱
優為上一優一平為中俱平若一優一否為下上等命
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學正増為五人學録増
為十人學録㕘以學生為之嵗賜緡錢至二萬五千又
益郡縣田租屋課息錢之類以為學費學制所言國子
監以國子名而實未嘗教養國子乃詔許清要官親戚
入監為國子生聽讀額二百人仍盡以開封府解額歸
[181-33a]
太學其國子生解額以太學分數取之毋過四十人
哲宗元祐七年置廣文館解額先是開封解額稍優四
方士子多冒畿縣户以試又有𨽻太學不及一年不該
解試者亦往往冒户禮部按舊制凡試國子監者先補
中廣文館生乃得以牒求試遂依倣其法立廣文館生
二千四百員除開封府元解百人則許自試其嘗撥取
諸科二百國子額四十通二百四十人今皆以為本館
解額遇科場年試補館生中者執牒詣國子監騐試凡
[181-33b]
試者十人取一開封考取亦如其數試者不及千人即
以率減取仍嚴禁重試
紹聖元年國子監奏罷廣文館發解其額本取之開封
府諸科及國子悉復還之凡學生自外路㕘假及新補
中未該撥填入學者權附國子監别號試取一次
    蕙田案宋時士子冒畿縣户應試猶今之冒
    順天府籍入場也元祐置廣文館生以待四
    方游士試京師者額二千四百人其解額則
[181-34a]
    二百四人所謂十人取一也如是既無冒户
    之弊而四方士子在京者仍得升進之路似
    亦可行也
宋史選舉志元祐新令罷推恩之制紹聖初監察御史郭
知章言先帝立三舍法以嵗月稽其行實故入上舍而
中上等者得不經禮部試特命以官責偹而持乆故其
得也難誘掖激勸莫善於此宜復元豐法以廣樂育之
徳又請三學補外舍生依元豐令一嵗四試於是詔太
[181-34b]
學生悉用元豐制推恩上等即注官者嵗毋過二人免
禮部試者每舉五人而止免解試者二十人而止仍計
數對除省試發解額其元祐法勿用諸三舍升補等法
悉推行舊制
崇寧三年詔取士悉由學校升貢其州郡發解及試禮
部並罷自是嵗試上舍悉差知舉如禮部試
五年著令太學試上舍生本慮與科舉相并試以間嵗
今既罷科舉又諸州嵗貢士其改用嵗試每春季太學
[181-35a]
辟廱生悉公試同院混取總五百七十四人以四十七
人為上等即推恩釋褐一百四十人為中等遇親策士
許入試一百八十七人為下等補内舍生凡上等上舍
生暨特舉孝弟行能之士不待廷試推恩者許即引見
釋褐上舍仍先以試文卷進入得可乃引賜若上舍己
該釋褐恩而貢入在廷試前一年者須在學又及半年
不犯上二等罰乃得注官
徽宗本紀重和元年詔太學辟雍各置内經道徳經莊
[181-35b]
子列子博士二員
選舉志宣和三年詔罷天下州縣學三舍法惟太學用
之課試開封府及諸路並以科舉取士
七年詔政和中嘗命學校分治黄老莊列之書實失專
經之㫖其内經等書並罷治
建炎初即行在置國子監立博士二員以隨幸之士三
十六人為監生
紹興十三年始建太學置祭酒司業各一員博士三員
[181-36a]
正録各一員養士七百人上舍生三十員内舍生百員
外舍生五百七十員凡諸道住本州學滿一年三試中
選不犯第三等以上罰或不住學而曽兩預釋奠及齒
於鄉飲酒者聽充弟子員每嵗春秋兩試之旋命一嵗
一補於是多士雲集至分場試之俄又詔三年一試増
至千員中選者皆給綾紙贊詞以寵之每科場四取其
一自外舍有月校而公試入等曰内舍自内舍有月校
而舍試入等曰上舍凡升上舍者皆直赴廷對
[181-36b]
二十七年立定制春季放補遇省試年改用孟夏
舊太學遇覃恩無免解法孝宗始剏行之在朝清要官
期親許牒子弟作待補國子别號考校如太學生遇有
期親任清要官更為國子生不預校定升補及差職事
惟得赴公私試科舉則混試焉 自中興以來四方之
士有本貫在學公據皆得就補帝始加限節命諸路州
軍以解試終場人數為凖其薦貢不盡者令百取六人
赴太學謂之待補生其住本學及游學之類一切禁止
[181-37a]
 元豐舊制内舍生校定分優平二等優等再赴舍試
又入優則謂之兩優釋褐中選者即命以京秩除學官
至是始令先注職官代還注職事官恩例視進士第二
人舊校定嵗額六分為優選者増為十分矣
寧宗慶元嘉定中始兩行混補於是増外舍生為千四
百員内舍校定不係上舍試年分以八分為優等又以
國子生員多偽濫命行在職事官期親釐務官子孫乃
得試補
[181-37b]
嘉定十四年詔自今待補百人取三人舊法自外舍升
内舍雖有校試必公試合格乃許升補盖私試皆學官
自考而公試則降勅差官至是嵗終許取外舍生校最
優者一人升内舍
度宗咸淳三年正月幸太學謁先聖禮成推恩三學前
廊與免省試内舍及已免省試者與升甲起居學生與
泛免一次内該曽經兩幸人與補上州文學如願在學
者聽其在籍諸生地逺不及趁赴起居者三學申請乞
[181-38a]
併行泛免一次命特從之凡諸生升舍在幸學之前者
方許陳乞恩例七年正月以夀和聖福皇太后兩上尊
號推恩三學在齋生員並特與免解赴省一次
 朱子學校貢舉私議學校必選實有道徳之人使為
 學官以來實學之士裁減解額舍選謬濫之恩以塞
 利誘之塗蓋古之太學主於教人而因以取士故士
 之來者為義而不為利且以本朝之事言之如李廌
 所記元祐侍講呂希哲之言曰仁宗之時太學之法
[181-38b]
 寛簡國子先生必求天下賢士真可為人師者就其
 中又擇其尤賢者如胡翼之之徒使專教導規矩之
 事故當是時天下之士不逺萬里來就師之其游太
 學者端為道藝稱弟子者中心悦而誠服之蓋猶有
 古法之遺意也熙寧以來此法浸壊所謂太學者但
 為聲利之場而掌其教事者不過取其善為科舉之
 文而嘗得雋於場屋者耳士之有志於義理者既無
 求於學其奔趨輻輳而來者不過為解額之濫舍選
[181-39a]
 之私而已師生相視漠然如行路之人間相與言亦
 未嘗開之以徳行道藝之實而月書季考者又祗以
 促其嗜利苟得冒昧無恥之心殊非國家之所以立
 學教人之本意也欲革其弊莫若一遵仁皇之制擇
 士之有道徳可為人師者以為學官而乆其任使之
 講明道藝以教訓其學者而又痛減解額之濫以還
 諸州罷去舍選之法而使為之師者考察諸州所解
 徳行之士與諸生之賢者而特命以官則太學之教
[181-39b]
 不為虚設而彼懷利干進之流自無所為而至矣如
 此則待補之法固可罷去而混補者又必使與諸州
 科舉同日引試則彼有鄉舉之可望者自不復來而
 不患其紛冗矣至於取士之數則又嚴為之額而許
 其補中之人從上幾分特赴省試則其舍鄉舉而來
 赴補者亦不為甚失職矣其計㑹監試漕試附試之
 類亦當痛減分數嚴立告賞以絶其冒濫其諸州教官
 亦以徳行人充而責以教導之實則州縣之學亦稍
[181-40a]
 知義理之教而不但為科舉之學矣
    蕙田案以上宋太學
文獻通考慶歴三年立四門學以士庶子弟為生員
宋史選舉志初立四門學自八品至庶人子弟充學生
嵗一試補差學官鎖宿彌封校其藝疏名上聞而後給
牒不中式者仍聽讀若三試不中則出之未幾學廢
    蕙田案以上宋四門學
哲宗時初置在京小學曰就傅初筮凡兩齋
[181-40b]
政和四年小學生近一千人分十齋以處之自八嵗至
十二嵗率以誦經書字多少差次補内舍若能文從博
士試本經小經義各一道稍通補内舍優補上舍
    蕙田案以上宋小學
崇寧三年命將作少監李誡即城南門外相地營建外
學是為辟雍蔡京又奏古者國内外皆有學周成均蓋
在邦中而黨庠遂序則在國外臣親承聖詔天下皆興
學貢士即國南郊建外學以受之俟其行藝中率然後
[181-41a]
升諸太學凡此聖意悉與古合今上其所當行者太學
專處上舍内舍生而外學則處外舍生今貢士盛集欲
増太學上舍至二百人内舍六百人外舍三千人外學
為四講堂百齋齋列五楹一齋可容三十人士初貢至
皆入外學經試補入上舍内舍始得進處太學太學外
舍亦令出居外學其勅令格式悉用太學見制國子祭
酒總治學事外學官屬司業丞各一人稍減大學博士
正錄員歸外學仍増博士為十員正録為五員學生充
[181-41b]
學諭者十人直學二人三舍生皆繇升貢遂罷國子監
補試
    蕙田案文獻通考及徽宗本紀建外學在崇
    寧元年與志不同
五年著令凡州學上舍生升舍以其秋即貢入辟雍長
吏集闔郡官及提學官具宴設以禮敦遣限嵗終悉集
闕下 凡貢士入辟雍外舍三經試不與升補兩經試
不入等仍犯上三等罰者削籍再赴本州嵗升試是名
[181-42a]
退送即内舍己降舍而又一試不與或兩犯上四等罰
者亦如外舍法退送太學外舍生已預考察者許再經
一試以中否為留遣餘升降退送悉如辟雍法
宣和三年詔太學官吏及州縣嘗置學官凡元豐舊制
所有者皆如故其辟雍官屬及宗學并諸路提舉學事
官屬並罷内外學悉遵元豐成憲
    蕙田案以上宋辟雍學
          右宋國學
[181-42b]
金史選舉志凡養士之地曰國子監始置於天徳三年
後定制詞賦經義生百人小學生百人以宗室及外戚
皇后大功以上親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子孫年
十五以上者入學不及十五者入小學
大定六年始置太學初養士百六十人後定五品以上
官兄弟子孫百五十人曽得府薦及終場人二百五十
人凡四百人凡試補太學生禮部主之曽得府薦及終
場舉人皆免試凡學生㑹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
[181-43a]
作賦及詩各一篇三月一私試以季月初先試賦間一
日試策論中選者以上五 申部遇旬休節辰皆有假
病則給假省試逺行則給程犯學規者罰不率教者黜
凡國子監生三年不能充貢欲就諸局承應者學官試
能粗通大小各一經者聽
    蕙田案金制國子學之外又有女真國子學
    以習本國語言
          右金國學
[181-43b]
元史選舉志太宗六年以馮志常為國子學總教命侍
臣子弟十八人入學
世袓至元七年命侍臣子弟十有一人入學以長者四
人從許衡童子七人從王恂
二十四年立國子學而定其制設博士通掌學事分教
三齋生員講授經㫖究正音訓上嚴教導之術下考肄
習之業復設助教同掌學事而專守一齋正録申明規
矩督習課業凡讀書必先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
[181-44a]
庸次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博士助教親授句讀音
訓正録伴讀以其次傳習之次日抽籖令諸生復説其
功課對屬詩章經解史評則博士出題生員呈稿先呈
助教俟博士既定始録附課簿以憑考校其生員之數
定二百人許衡又著諸生入學襍儀及日用節目
成宗大徳八年十二月始定國子生蒙古色目漢人三
年各貢一人
十年閏十月國子學定蒙古色目漢人生員一百人三
[181-44b]
年各貢二人
武宗至大四年閏七月定生員額二百人十二月復立
國子學試貢法蒙古授官六品色目正七品漢人從七

仁宗延祐二年八月增置生員百人陪堂生二十人用
集賢學士趙孟頫禮部尚書元明善等所議國子學貢
試之法更定之一曰陞齋等第六齋東西相向下兩齋
左曰游藝右曰依仁凡誦書講説小學屬對者隷焉中
[181-45a]
兩齋左曰據徳右曰志道講說四書課肄詩律者𨽻焉
上兩齋左曰時習右曰日新講説易詩書春秋科習明
經義等程文者隷焉每季考其所習以次遞陞二曰私
試規矩漢人騐日新時習兩齋蒙古色目騐志道據徳
兩齋本學舉實歴坐齋二周嵗以上未嘗犯過者許令
充試限實歴坐齋三周嵗以上許充貢舉漢人私試孟
月試經疑一道仲月試經義一道季月試䇿問表章詔
誥内科一道辭理俱優為上等凖一分理優詞平者為
[181-45b]
中等凖半分每嵗終通計其年積分至八分以上者陞
充髙等生員以四十名為額内蒙古色目各十名漢人
二十名嵗貢試貢員不必備惟取實才有分同闕少者
以坐齋月日先後多少為定三曰黜罰科條應私試分
生員其有不事課業及一切戾規矩者初犯罰一分再
犯罰二分三犯除名應巳補髙等生員其有違戾規矩
者初犯殿試一年再犯除名從學正録糾舉之應在學
生員除蒙古色目别議外其餘漢人生員三年不能通
[181-46a]
一經及不肯勤學者勒令出學
    蕙田案明代六堂積分之法蓋取於此然其
    法實始於宋宋史選舉志嘉定十四年詔嵗
    終取外舍生校最優者一人升内舍而咸淳
    中外舍生晏泰亨以七分三釐乞理為第三
    優朝命不許遂申嚴學法今後及八分者方
    許嵗校三名即所謂積分也
泰定三年六月更積分而為貢舉並依世祖舊制其貢
[181-46b]
試之法從監學所擬大槩與前法略同而防閑稍加嚴
宻焉
    蕙田案元時國子學之外有蒙古國子學回
    回國子學置助教學正以教公卿百官之子
    弟今俱不載而附見其目於此
          右元國學
明史選舉志學校有二曰國學曰府州縣學入國學者
通謂之監生舉人曰舉監生員曰貢監品官子弟曰廕
[181-47a]
監損貲曰例監同一貢監也有嵗貢有選貢有恩貢有
納貢同一廕監也有官生有恩生國子學之設自明初
乙巳始洪武元年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義者並
充學生天下既定詔擇府州縣學諸生入國子學又擇
年少舉人趙惟一等及貢生董㫤等入學讀書賜以衣
帳命於諸司先習吏事謂之歴事監生取其中尤英敏
者李擴等入文華武英堂説書謂之小秀才其才學優
贍聰明俊偉之士使之博極羣書講明道徳經濟之學
[181-47b]
以期大用謂之老秀才初改應天府學為國子學後改
建於雞鳴山下既而改學為監設祭酒司業及監丞博
士助教學正學録典籍掌饌典簿等官分六堂以館諸
生曰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學旁以宿諸生謂
之號房厚給廩餼嵗時賜布帛文綺襲衣巾鞾正旦元
宵諸令節俱賞節錢而其教之之法每旦祭酒司業坐
堂上屬官自監丞以下首領則典簿以次序立諸生揖
畢質問經史拱立聽命惟朔望給假餘日升堂㑹饌乃
[181-48a]
㑹講復講背書輪課以常所習自四子本經外兼及劉
向說苑及律令書數御製大誥每月試經書義各一道
詔誥表䇿論判内科二道每日習書二百餘字以二王
智永歐虞顔柳諸帖為法每班選一人充齋長督諸生
工課衣冠步履飲食必嚴飭中節夜必宿監有故而出
必告本班教官令齋長帥之以白祭酒監丞置集愆簿
有不遵者書之再三犯者决責四犯者至發遣安置司
教之官必選耆宿宋訥吳顒等由儒士擢祭酒訥尤推
[181-48b]
名師歴科進士多出太學而戊辰任亨泰廷對第一太
祖召訥褒賞撰題名記立石監門辛未許觀亦如之進
士題名碑由此相繼不絶中都之置國學也自洪武八
年至二十六年乃革以其師生併入京師永樂元年始
設北京國子監十八年遷都乃以京師國子監為南京
國子監而太學生有南北監之分矣
六堂諸生有積分之法司業二員分為左右各提調三
堂凡通四書未通經者居正義崇志廣業一年半以上
[181-49a]
文理條暢者升修道誠心又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
優者乃升率性升至率性乃積分其法孟月試本經義
一道仲月試論一道詔誥表内科一道季月試經史策
一道判語二條每試文理俱優者與一分理優文劣者
與半分紕繆者無分嵗内積八分者為及格與出身不
及者仍坐堂肄業如有才學起異者奏請上裁
太祖雖間行科舉而監生與薦舉人才㕘用者居多故
其時布列中外者太學最盛一再傳之後進士日益重
[181-49b]
薦舉遂廢而舉貢日益輕雖積分歴事不改初法南北
祭酒陳敬宗李時勉等加意振飭已漸不如其始衆情
所趨向專在甲科宦途升沉定於謁選之日監生不獲
上第即奮自鏃礪不能有成積重之勢然也迨開納粟
之例則流品漸淆且庶民亦得援生員之例以入監謂
之民生亦謂之俊秀而監生益輕於是同處太學而舉
貢得為府佐貳及州縣正官官恩生得選部院府衞司
寺小京職尚為正途而援例監生僅得選州縣佐貳及
[181-50a]
府首領官其授京職者乃光祿寺上林苑之屬其願就
逺方者則以雲貴廣西及各邊省軍衞有司首領及衞
學王府教授之缺用而終身為異途矣
太祖慮武臣子弟但習武事鮮知問學命大都督府選
入國學其在鳯陽者即肄業於中都命韓國公李善長
等考定教官生員髙下分列班次曹國公李文忠領監
事以繩核之嗣後勲臣子弟多入監讀書嘉靖元年令
公侯伯未經任事年三十以下者送監讀書尋令巳任
[181-50b]
者亦送監而年少勲戚争以入學為榮矣
舉人入監始於永樂中㑹試下第輒令翰林院録其優
者俾入學以俟後科給以教諭之俸是時㑹試有副榜
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監者亦食其祿也宣徳八年嘗命
禮部尚書胡濙與大學士楊士竒楊榮選副榜舉人龍
文等二十四人送監進學翰林院三月一考其文與庶
吉士同頗示優異後不復另試則取副榜年二十五以
上者授教職年未及者或依親或入監讀書既而不拘
[181-51a]
年齒依親入監者皆聴依親者回籍讀書依親肄業也
又有丁憂成昏省親送幼子皆仿依親例限年復班正
統中天下教官多缺而舉人厭其卑冷多不願就十三
年御史萬節請勅禮部多取副榜以就教職部臣以舉
人願依親入監者十之七願就教職者僅十之三但宜
各隨所欲却其請不行至成化十三年御史胡璘言天
下教官率多嵗貢言行文章不足為人師範請多取舉
人選用而罷貢生勿選部議嵗貢如其舊而舉人教官
[181-51b]
仍許㑹試自後就教者亦漸多矣嘉靖中南北國學皆
空虚議盡發下第舉人入監且立限期以趣之然舉人
不願入監者卒不可立强於是生員嵗貢之外不得不
頻舉選貢以充國學矣
貢生入監初由生員選擇既令各學嵗貢一人故謂之
嵗貢其例亦屢更洪武二十一年定府州縣學以一二
三年為差二十五年定府學嵗二人州學二嵗三人縣
學嵗一人永樂八年定州縣户不及五里者州嵗一人
[181-52a]
縣間嵗一人十九年令嵗貢照洪武二十一年例宣徳七
年復照洪武二十五年例正統六年更立府學嵗一人州
學三嵗二人縣學間嵗一人𢎞治嘉靖間仍定府學嵗二
人州學二嵗三人縣學嵗一人遂為永制後孔顔孟三氏
及京學衛學都司土官川雲貴諸逺省其按年充貢之法
亦間有増減云嵗貢之始必考學行端莊文理優長者
以充之其後但取食廩年深者𢎞治中南京祭酒章懋
言洪永間國子生以數千計今在監科貢共止六百餘
[181-52b]
人嵗貢挨次而升衰遲不振者十常八九舉人坐監又
每多時差撥不敷教養罕效近年有増貢之舉而所㧞
亦挨次之人資格所拘英才多滯乞於常貢外令提學
行選貢之法不分廩膳増廣生員通行考選務求學行
兼優年富力强累試優等者乃以充貢通計天下之廣
約取五六百人以後三五年一行則人材可漸及往年
矣乃下部議行之此選貢所由始也選貢多英才入監
課試輒居上等撥歴諸司亦有幹局嵗貢頽老其勢日
[181-53a]
絀則惟願就教而不願入監嘉靖二十七年祭酒程文
徳請將廷試嵗貢惟留即選者於部而其餘盡使入監
報可嵗貢諸生合疏言家貧親老不願入監禮部復請
從其所願而盡使舉人入監又從之舉人入監不能如
期南京祭酒潘晟至請設重罰以趣其必赴於是舉人
選貢嵗貢三者迭為盛衰而國學之盈虛亦靡有定也
神宗時工科郭如心言選貢非祖制其始欲補嵗貢之
乏其後遂妨嵗貢之途請停其選神宗以為然至崇禎
[181-53b]
時又嘗行之恩貢者國家有慶典或登極詔書以當貢
者充之而其次即為嵗貢納貢視例監稍優其實相仿

廕生入監明初因前代任子之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
得廕一子以世其䘵後乃漸為限制在京三品以上方
得請廕謂之官生出自特恩者不限官品謂之恩生或
即與職事或送監讀書官生必三品京官成化三年從
助教李坤言也時給事中李森不可帝諭責其刻薄苐
[181-54a]
令非歴任年久政績顯著者毋得濫叙而巳既得廕叙
由提學官考送部試如貢生例送入監中時内閣呂原
子㦂由廕監補中書舍人七年辛卯乞應順天鄉試部
請從之給事中芮畿不可帝允㦂所請不為例然其後
以廕授舍人者俱得應舉矣
恩生之始建文元年録吳雲子黼為國子生以雲死節
雲南也正徳十六年定例凡文武官死於忠諌者一子
入監其後守土官死節亦皆得廕子矣又𢎞治十八年
[181-54b]
定例東宮侍從官講讀年乆輔道有功者沒後子孫乞
恩禮部奏請上裁正徳元年復定其祖父年勞已及三
年者一子即授試中書舍人習字未及三年者一子送
監讀書八年復定東宮侍班官三年者一子入監又神
宗十二年定例三品日講官雖未考滿一子入監
例監始於景泰元年以邊事孔棘令天下納粟納馬者
入監讀書限千人止行四年而罷成化二年南京大饑
守臣建議欲令官員軍民子孫納粟送監禮部尚書姚
[181-55a]
䕫言太學育才之地近者直省起送四十嵗生員及納
草納馬者動以萬計不勝其濫且使天下以貨為賢士
風日陋帝以為然為却守臣之議然其後或遇嵗荒或
因邊警或大興工作率援往例行之訖不能止
 日知録景泰四年四月右少監武艮禮部右侍郎兼
 左春坊左庶子鄒幹等奏臨清縣學生員伍銘等願
 納米八百石乞入監讀書今山東等處正缺糧儲宜
 允其請從之并詔各布政司及直𨽻府州縣學生員
[181-55b]
 能出米八百石於臨清東昌徐州三處賑濟願入監
 讀書者聽
    蕙田案例監始於景泰元年顧氏考之蓋未
    詳
監生歴事始於洪武五年建文時定考覈法上中下三
等上等選用中下等仍歴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
中等者不拘品級隨才任用下等者回監讀書永樂五
年選監生三十八人𨽻翰林院習四夷譯書九年辛卯
[181-56a]
鍾英等五人成進士俱改庶吉士壬辰乙未以後譯書
中㑹試者甚多皆改庶吉士以為常歴事生成名其蒙
恩遇如此仁宗初政中軍都督府奏監生七人𨽻事勤
慎請注選授官帝不許仍令入學由科舉以進他歴事
者多不願還監於是通政司引奏六科辦事監生二十
人滿日例應還監仍願就科辦事帝復召二十人者諭
令進學蓋是時六科給事中多缺諸生覬得之帝察知
其意故不授官也宣宗以教官多缺選用監生三百八
[181-56b]
十人而程富等以都御史顧佐之薦使於各道歴政三
月選擇任之所謂試御史也初令監生由廣業升率性
始得積分出身天順以前在監十餘年然後撥歴諸司
歴事三月仍留一年送部銓選其兵部清黄及隨御史
出廵者則以三年為率其後以監生積滯者多頻減撥
歴嵗月以疏通之每嵗揀選優者輒與撥歴有未及一
年者𢎞治八年監生在監者少而吏部聼選至萬餘人
有十餘年不得官者祭酒林瀚以坐班人少不敷撥歴
[181-57a]
請開科貢禮部尚書倪岳覆奏科舉已有定額不可再
増惟請増嵗貢人數而定諸司歴事必湏日月滿後方
與更替使諸生坐監稍乆選人亦無壅滯及至嘉靖十
年監生在監者不及四百人諸司歴事嵗額以千計禮
部尚書李時引岳前議言岳權宜二法一増嵗額以足
坐班生徒一議差歴以久坐班嵗月於是府州縣學以
嵗二貢二嵗三貢一嵗一貢為差行之四嵗而止其諸
司歴事三月考勤之後仍歴一年其餘冩本一年清黄
[181-57b]
寫誥清軍清匠三年以至出廵等項俱如舊例日月今
國學缺人視𢎞治間更甚請將前件事例㕘酌舉行並
從之獨不増貢額未幾復以祭酒許誥提學御史胡時
善之請詔増貢額如岳時前議隆萬以後學校積弛一
切循故事而已崇禎二年從司業倪嘉善言復行積分
法八年從祭酒倪元璐言以貢選為正流援納為閏流
貢選不限撥期以積分嵗滿為率援納則依原定撥歴
為率而歴事不分正雜惟以考定等第為歴期多寡諸
[181-58a]
司教之政事勿與猥雜差遣滿日校其勤惰開報吏部
不率者回監教習時監規頽廢已久不能振作也
          右明國學
漢書循吏傳文翁為蜀郡守修起學官於成都市中招
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為除更繇髙者以補郡縣吏
次為孝弟力田常選學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
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出入閨
閤縣邑吏民見而榮之數年争欲為學官弟子富人至
[181-58b]
出錢以求之繇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至
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云
師古曰文翁學堂/今在益州城内
儒林傳元帝時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
平帝紀元始三年立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
校學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經師一人
何武傳武為刺史行部必先即學宫見諸生試其誦論
問以得失
[181-59a]
後漢書冦恂傳建武三年為汝南太守修學校教生徒
聘能為左氏春秋者親受學焉
循吏傳衞颯為桂陽太守下車修庠序之儀
任延為武威太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孫皆令詣學受
業復其徭役章句既通悉顯拔榮進之郡遂有儒雅之

李忠傳建武六年遷丹陽太守忠以丹陽越俗不好學
乃為起學校習禮容春秋鄉飲選用明經郡中向慕之
[181-59b]
明帝本紀永平十年幸南陽召校官弟子作雅樂奏鹿
鳴帝自御塤箎和之以娛嘉賔
宋均傳調辰陽長為立學校
循吏傳秦彭建初元年遷山陽太守崇好儒雅修明庠
序每春秋饗射輒修升降揖讓之儀
鮑永傳昱子徳為南陽太守時郡學久廢徳乃修起横
舍備爼豆黼冕行禮奏樂又尊饗國老宴㑹諸儒百姓
觀者莫不勸服
[181-60a]
魯恭傳弟丕元和元年徴再遷拜趙相趙王商嘗欲避
疾便時移住學官學官學/舍也丕奏曰學官傳五帝之道修
先王禮樂教化之處王欲廢塞以廣游讌事不可聽詔
從丕言
魏志髙柔傳明帝即位髙柔上疏曰昔漢末陵遲禮樂
崩壊太祖初興愍其如此在於撥亂之際並使郡縣立
教學之官髙祖即位遂闡其業興復辟雍州立課試於
是天下之士復聞庠序之教親爼豆之禮焉
[181-60b]
晉書虞溥傳太康時為鄱陽内史大修庠序廣招學徒
移告屬縣具為條制於是至者七百餘人溥乃作誥以
奬諭之曰文學諸生皆冠帶之流年盛志美始渉學庭
講修典訓此大成之業立徳之基也夫聖人之道淡而
寡味故始學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觀彌博所習彌多
日聞所不聞見所不見然後心開意朗敬業樂羣忽然
不覺大化之陶已至道之入神也故學之染人甚於丹
青丹青吾見其久而渝矣未見久學而渝也夫工人之
[181-61a]
染先修其質後事其色質修色積而染工畢矣學亦有
質孝弟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文質彬彬然後為徳夫學者不患才不及而
患志不立故曰希驥之馬亦驥之乗希顔之徒亦顔之
倫又曰㓶而舍之朽木不知㓶而不舍金石可虧斯非
其效乎時祭酒求更起屋行禮溥曰君子行禮無常處
也故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而行禮於大樹之下况今學
庭庠序髙堂顯敞乎
[181-61b]
宋書禮志晉穆帝永和中征西將軍庾亮在武昌開置
學官教曰洙泗邈逺風雅彌替後生放任不復憲章典
謨宜處分安學校處所籌量起立講舍㕘佐大將子弟
悉令入學吾家子弟亦令受業四府博學識義通渉文
學經綸者建儒林祭酒使班同三署厚其供給皆玅選
邦彦必有其宜者以充此舉近臨川臨賀二郡並求修
復學校若非束脩之流禮教所不及而欲階緣免役者
不得為生明為條制令法清而人貴又繕造禮器爼豆
[181-62a]
之屬
梁書儒林傳武帝選學生遣就㑹稽雲門山受業於廬
江何允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學
魏書儒林傳顯祖天安初立鄉學郡置博士二人助教
二人學生六十人後令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
生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八十人中郡
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
教一人學生四十人郡縣學始乎此矣
[181-62b]
北齊書儒林傳齊制諸郡並立學置博士助教授經學
生俱被差逼充員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從調備員既
非所好墳籍固不闗懷又多被州郡官人驅使縱有游
惰亦不檢察皆由上非所好之所致也諸郡俱得察孝
亷其博士助教及游學之徒通經者推擇充舉射策十
條通八以上聽九品出身其尤異者亦蒙抽擢
隋書髙祖本紀仁夀元年詔太學四門及州縣學並廢
唐書選舉志唐制京都學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
[181-63a]
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
京縣五十人上縣四十人中縣中下縣各三十五人下
縣二十人州縣學生州縣長官補長史主焉每嵗仲冬
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至尚書省
文獻通考武徳七年詔諸州縣及鄉並令置學有明一
經以上者有司試册加階
唐書選舉志𤣥宗開元中勅州縣學生年二十五以下
八品九品子若庶人二十已下通一經及未通經而聰
[181-63b]
悟有文詞史學者入四門學為俊士即諸州貢舉省試
不第願入學者亦聽
文獻通考開元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敕古者鄉有序
黨有塾將以宏長儒教誘進學徒化人成俗率由於是
其天下州縣每鄉之内里别各置一學仍擇師資令其
教授
貞元三年正月右補闕宇文炫上言請京畿諸縣鄉村
廢寺並為縣學并上制書事二十餘件疏奏不報
[181-64a]
後唐天成三年宰臣兼判國子祭酒崔協奏請頒下諸
道州府各置官學如有鄉黨備諳文行可舉者録其事
實申監司方與解送但一身就業不得影庇門户
宋太宗皇帝太平興國二年知江州周述言廬山白鹿
洞學徒常數千百人乞賜九經肄習詔國子監給本仍
傳送之先時南唐升元中白鹿洞建學館以李道為洞
主掌其教授
又賜石鼓書院勅額書院唐元和間衡州李寛所建國
[181-64b]
初賜額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應天府民曹誠即楚邱戚同文舊
居造舍百五十間聚書數千卷博延生徒講習甚盛府
奏其事詔賜額曰應天府書院命奉禮郎戚舜賔主之
仍令本府幕職官提舉以誠為府助教
八年賜潭州嶽麓書院額始開寳中郡守朱洞首度基
創宇以待四方學者李允則來為州請於朝乞以書藏
方是時山長周式以行義著八年召見便殿拜國子學
[181-65a]
主簿使歸教授詔賜書院名增賜中秘書
 馬氏端臨曰右宋初四書院建置之本末如此此外
 則又有西京嵩陽書院賜額於至道二年江寧府茅
 山書院賜田於天聖二年嵩陽茅山後來無聞獨四
 書院之名著是時未有州縣之學先有鄉黨之學蓋
 州縣之學有司奉詔㫖所建也故或作或輟不免具
 文鄉黨之學賢士大夫留意斯文者所建也故前規
 後隨皆務興起後來所至書院尤多而其田土之錫
[181-65b]
 教養之規往往過於州縣學蓋皆欲倣四書院云
    蕙田案書院之設於古未聞宋初始有白鹿
    洞石鼓應天嶽麓四書院有司以上聞輒為
    賜額賜書以優異之逮於南宋之季及元代
    諸路所立書院尤多固理學昌明之效而太
    宗真宗風厲儒術以開一代文明之治其功
    顧不多哉
    觀承案州縣之學國家所建也書院之設乃
[181-66a]
    起於士大夫培植人材之意文翁時官未立
    學特修起學官於成都市中雖無書院之名
    要即書院之義至宋時四大書院而理學昌
    明真儒輩出為極盛矣元明以來亦相延勿
    替是固當與學校相輔而行者也又周禮以
    本俗安萬民四曰聫師儒疏謂致仕賢者使
    教鄉閭子弟今書院延師猶存此義
宋史選舉志仁宗即位初命藩輔皆得立學慶歴四年
[181-66b]
詔曰儒者通天地人之理明古今治亂之原可謂博矣
然學者不得騁其說而有司務先聲病章句以拘牽之
則吾豪雋竒偉之士何以奮焉士以純明朴茂之美而
無斆學養成之法使與不肖並進則夫懿徳敏行何以
見焉此取士之甚敝而學者自以為患夫遇人以薄者
不可責其厚也今朕建學興善以尊子大夫之行更制
革敝以盡學者之才有司其務嚴訓導精察舉以稱朕
意學者其進徳修業無失其時其令州若縣皆立學本
[181-67a]
道使者選部屬官為教授員不足取於鄉里宿學有道
業者由是州郡奉詔興學而士有所勸矣
文獻通考安定先生胡瑗自慶歴中教學於蘇湖間二
十餘年束脩弟子前後以數千計是時方尚辭賦獨湖
學以經義及時務學中故有經義齋治事齋經義齋者
擇疏通有器局居之治事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
如邊防水利之類故天下謂湖學多秀彦其出而筮仕
往往取髙第及為政多適於世用若老於吏事者由講
[181-67b]
習有素也慶歴四年詔州縣皆立學於是建大學於京
師而有司請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為大學法
神宗熙寧四年詔置京東西河東北陜西五路學以陸
佃等為諸州學官仍令中書采訪逐路有經術行誼者
各三五人雖未仕亦給簿尉俸使權教授他路州軍命
近日選薦京朝官有學行可為人師者堂除逐路官令
兼所任州教授州給田十頃為學糧仍置小學教授
八年秋詔諸州學官先赴學士院試大義五道取優通
[181-68a]
者選差
元豐元年詔諸路州府學官共五十三員京東路兖徐
曹鄆青宻州應天府各一員京西路西京國子監許陳
襄鄧州各一員河北路北京國子監定相滄衞棣瀛州
真定府各一員陜西西路陜華耀豳泰燕州永興軍鳳
翔河中府各一員河東路潞晉代州太原府各一員淮
南路揚州毫州各一員兩浙路杭越蘇三州各一員江
南東路饒州江寧府各一員江南西路洪州吉州各一
[181-68b]
員荆湖南路潭州一員荆湖北路江陵府一員福建路
建州一員成都府路眉州成都府各一員梓州路梓州
普州各一員利州路利州一員䕫州路䕫州一員廣南
東路廣州一員廣南西路桂州一員
 馬氏端林曰是時大興學校而天下之有教授者只
 五十三員蓋重師儒之官不肯輕授濫設故也觀其
 所用者既是有出身人然又必試中而後授則與入
 館閣翰苑者同科其遴選至矣哲宗元祐初齊廬宿
[181-69a]
 常䖍頴同懷澶河陽等州始相繼置教授三舍法行
 而員額愈多至大觀時吉州建州皆以養士數多置
 教授三員宣和時罷州縣學三舍法始令諸州教授
 若係未行三舍己前置者依舊餘並減罷如贍學田
 産房廊等係行三舍後添給者亦復拘牧云
哲宗元祐元年詔近臣擇經明行修堪内外學官者人
舉二員遂罷試補法
二年中丞胡宗愈言學者初登科遂顓師席非是詔内
[181-69b]
外學官經任年至三十方得在選 四年以舉薦頗衆
詔湏命舉乃得奏上
紹聖元年三省立格侍從臺諌國子長貳嵗舉堪任諸
州學官一員須常中進士或制科年及三十者若制科
進士第在上五人禮部奏名在上三人府監廣文館第
一人太學上舍得第即皆不試而用餘並召附吏部春
秋試凡試兩經大義各一道以通經善作文為谷格已
經舉試中書籍其姓名俟有闕則選授焉於是内外見
[181-70a]
學官非制科進士出身及由上舍生入官者並罷時學
官已立試法潭廣已下十一州教授本付吏部擬注者
令三省選差
宋史選舉志元符二年初令諸州行三舍法考選升補
悉如太學州許補上舍一人内舍二人嵗貢之其上舍
附太學外舍試中補内舍生三試不升舍遣還其州其
内舍免試至則補為外舍生諸路選監司一員提舉學
校守貳董幹其事遇補試上内舍生選有出身官一人
[181-70b]
同教授考選須彌封謄録
崇寧元年宰臣請天下州縣並置學州置教授二員縣
亦置小學縣學生選考升諸州學州學生每三年貢太
學至則附試别立號考分三等入上等補上舍入中等
補下等上舍入下等補内舍餘居外舍諸州軍解額各
以三分之一充貢士開封府留五十五額解土人之不
入學者餘盡均給諸州以為貢額外官子弟親戚許入
學一年給牒至太學用國子生額解試州給常平或係
[181-71a]
省田宅兑養士費縣用地利所出及非係省錢
文獻通考崇寧三年令州縣學用三舍法陞太學罷科
舉每上舍生升舍己其秋即貢入辟廱長吏集闔郡官
提舉司官即本所燕設以禮津遣限嵗終悉集闕下選
士入貢其自今年始如有孝弟婣睦任恤忠和若行能
尤異為鄉里所推縣上之州免試入學教授知通詢審
即保任入貢仍具實以聞不實者坐罪有差
    蕙田案孝悌睦婣任恤忠和謂之八行科
[181-71b]
三年臣僚言比者試文有以聖經之言輒為時忌而避
之者如曰大哉堯之為君以為哉與災同制治于未亂
安不忘危吉凶悔吝生乎動則以為危亂凶悔皆當避
不諱之朝豈宜有此詔禁之
四年鮑耀卿言今州縣學考試未校文字精弱先問時
忌有無苟語渉時忌雖甚工不敢取時忌如曰休兵以
息民節用以豐財罷不急之役清入仕之流諸如此語
熙豐紹聖間試者共用不忌今悉絀之宜禁止詔可
[181-72a]
 馬氏端臨曰熙寧之立學校養生徒上自天庠下至
 郡縣其大意不過欲使之習誦新經附和新法耳紹
 聖崇觀而後羣憸用事醜正益甚遂立元祐學術之
 禁又令郡縣置自訟齋以拘誹謗時政之人士子志
 於進取故過有拘忌蓋言休兵節用則恐類元祐之
 學言災凶危亂則恐涉誹謗之語所謂轉喉觸諱者
 也則惟有迎奉諂佞而已
七年給事中毛友言比守郡見訴役者言富家子弟初
[181-72b]
不知書苐損數百緡錢求人試補入學遂免身役比其
嵗升不中更數年而始除籍則其幸免已多矣請初試
補入縣學人並簾試以别偽冒從之
宣和三年罷天下州縣學三舍法惟大學用之
髙宗建炎初復教官試紹興中議者謂欲為人師而自
納所業于有司以幸中度乃詔罷其試而教授自朝廷
選差已而復之凡有出身許應先具經義詩賦各三首
赴禮部乃下省闈分兩場試之而取其文理優長者不
[181-73a]
限其數初任為諸州教官繇是為兩學之選十五年國
子監丞文浩言師儒之官與諸生難疑答問於羣經宜
無所不通請自今並於六經中臨期取二經各出兩題
無拘義式以貫穿該贍為合格詔行焉其後四川制置
司遇類省試年亦放禮部附試自嘉泰元年始
紹興三年詔淮西路州縣教授並行減罷令逐州有出
身官兼
十八年江西轉運賈直清奏諸立縣學於縣官内選有
[181-73b]
出身人兼領教導尋下國子監㕘酌措置欲比附舊法
縣學委知通於令佐内選有出身官一員兼領教導職
事及諸州軍如未差教授處即令本路提舉司於本州
有出身官選差一員兼領若州縣官俱無出身只令本
學長諭專主教導却令知州縣令覺察㸃檢從之
二十一年大理寺主簿丁仲京奏贍學田土多為勢家
侵佃望令提舉學事官覺察上謂大臣曰既不度僧常
住多有絶産其併撥以贍學既而户部請令提舉司置
[181-74a]
籍拘管其無敕額菴院一體行
 朱子崇安縣學田記予惟三代盛時自家以逹于天
 子諸侯之國莫不有學而自天子之元子以至於士
 庶人之子莫不入焉則其士之廩於學官者宜數十
 倍於今日而考之禮典未有言其費出之所自者豈
 當時為士者之家各已受田而其學也有時故得以
 自食其食而不仰給於縣官也歟至漢元成間乃謂
 孔子布衣養徒三千而増學官弟子至不復限以員
[181-74b]
 數其後遂以用度不足無以給之而至於罷夫謂三
 千人者聚食於孔子之家則已妄矣然養士之需至
 於以天下之力奉之而不足則亦豈可不謂難哉蓋
 自周衰田不井授人無常産而為士者尤厄於貧反
 不得與為農工商者齒上之人乃欲聚而教之則彼
 又安能終嵗裹飯而學於我是以其費雖多而或取
 之經常之外勢固有不得已也
宋史選舉志光宗紹興三年禮部侍郎倪思請復混補
[181-75a]
法命兩省臺諌雜議可否於是吏部尚書趙汝愚等合
奏曰國家恢儒右文京師郡縣皆有學慶歴以後文物
彬彬中興以來建大學于行都行貢舉於諸郡然奔競
之風勝而忠信之俗㣲亦惟榮辱升沉不由學校徳行
道藝取决糊名工雕篆之文無進修之志視庠序如傳
舎目師儒如路人季考月書盡成文具今請重教官之
選假守貳之權倣舍法以育材因大比以取士考終場
之數定所貢之員期以次年試于太學其諸州教養課
[181-75b]
式升貢之法下有司條上思議遂寢
金史選舉志府學大定十六年置凡十七處共千人以
嘗與廷試及宗室皇家袒免以上親并得解舉人為之
後増州學遂加以五品以上官曽任隨朝六品官之兄
弟子孫餘官之兄弟子孫經府薦者同境内舉人試補
三之一凡試補學生以提舉學校學官主之
大定二十九年户部尚書鄧儼等議計州府户口増養
士之數於大定舊制京府十七處千人之外置節鎮防
[181-76a]
禦刺史州學六十處増養千人各設教授一員選五舉
終場或進士年五十以上者為之府學二十有四學生
九百五人節鎮學三十九共六百一十五人防禦州學
二十一共二百三十五人凡千八百人
元史選舉志世祖中統二年始命置諸路學校官凡諸
生進修者嚴加訓誨務使成材以備選用
至元十九年四月命雲南諸路皆建學
二十三年二月詔江南學校舊有學田復給之以養士
[181-76b]
二十四年立國子學於國城之東迺以南城國子學為
大都路學自提舉以下設官有差
二十八年令江南諸路學及各縣學内設立小學選老
成之士教之其他先儒過化之地名賢經行之所與好
事之家出錢粟贍學者並立為書院凡師儒之命於朝
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命于禮部及行省及宣
慰司者曰學正山長學録教諭路州縣及書院置之路
設教授學正學録各一員散府上中州設教授一員下
[181-77a]
州設學正一員縣設教諭一員書院設山長一員凡路
府州書院設直學以掌錢榖
明史選舉志郡縣之學洪武二年太祖諭中書省臣曰
朕惟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京師雖有太
學而天下學校未興宜令郡縣皆立學校延師儒授生
徒講論聖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於是大建
學校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各一俱設訓導府
四州三縣二生員之數府學四十人州縣以次減十師
[181-77b]
生月廪食米人六斗有司給以魚肉學官月俸有差生
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御書數設科分教務求實才頑
不率者黜之十五年頒學規於國子監又頒禁例十二
條於天下鐫立卧碑置明倫堂之左其不遵者以違制

生員雖定數於國初未幾即命増廣不拘額數宣徳中
定増廣之額在京府學六十人在外府學四十人州縣
以次減十成化中定衞學之例四衞以上軍生八十人
[181-78a]
三衞以上軍生六十人二衞一衞軍生四十人有司儒
學軍生二十人土官子弟許入附近儒學無定額増廣
既多於是初設食廩者謂之廪膳生員増廣者謂之増
廣生員及其既久人才愈多又於額外増取附於諸生
之末謂之附學生員凡初入學者止謂之附學而廩膳
増廣以嵗科兩試等第髙者補充之非廪生久次者不
得充嵗貢也士子未入學者通謂童生當大比之年間
收一二異敏三場並通者俾與諸生一體入場謂之充
[181-78b]
場儒士中式即為舉人不中式仍候提學官嵗試合格
乃准入學提學官在任三嵗兩試諸生先以六等試諸
生優劣謂之嵗考一等前列者視廪膳生有缺依次充
補其次補増廣生一二等皆給賞三等如常四等撻責五
等則廪増遞降一等附生降為青衣六等黜革繼取一
二等為科舉生員俾應鄉試謂之科考其充補廪増給
賞悉如嵗試其等第仍分為六而大抵多置三等三等
不得應鄉試撻黜者僅百一亦可絶無也生儒應試每
[181-79a]
舉人一名以科舉三十名為率舉人屢廣額科舉之數
亦日増及求舉者益衆又往往於定額之外加取以收
士心凡督學者類然嘉靖十年常下沙汰生員之令御
史楊宜争之而止神宗時張居正當國遂核減天下生
員督學官奉行太過童生入學有一州縣僅録一人者
其科舉減殺可推而知也
生員入學初由廵按御史布按兩司及府州縣官正統
元年始特置提學官專使提督學政南北直隷俱御史
[181-79b]
各省㕘用副使僉事景泰元年罷提學官天順六年復
設各賜敕諭十六條俾奉行之直省既設提學有所轄
太廣及地最僻逺嵗巡所不能及者乃酌其宜口外及
各都司衞所土官以屬分廵道員直𨽻廬鳯淮揚滁徐
和以屬江北廵按湖廣衡永郴以屬湖南道辰靖以屬
辰沅道廣東瓊州以屬海南道甘肅衞所以屬廵按御
史亦皆專敕行事神宗四十一年南直𨽻分上下江湖
廣分南北始各増提學一員提學之職專督學校不理
[181-80a]
刑名所受詞訟重者送按察司輕者發有司直𨽻則轉
送廵按御史督撫巡按及布按二司亦不許侵提學職
事也
明初優禮師儒教官擢給事御史諸生嵗貢者易得美
官然鉗束亦甚謹太祖時教官考滿兼覈其嵗貢生員
之數後以嵗貢為學校常例二十六年定學官考課法
專以科舉為殿最九年任滿核其中式舉人府九人州
六人縣三人者為最其教官又考通經即與陞遷舉人
[181-80b]
少者為平等即考通經亦不遷舉人至少及全無者為
殿又考不通經則黜降其待教官之嚴如此生員入學
十年學無所成者及有大過者俱送部充吏追奪廩糧
至正統十四年申明其制而稍更之受贓姦盗冒籍宿
娼居喪娶妻妾所犯事理重者直隷發充國子監膳夫
各省發充附近儒學膳夫齋夫滿日為民俱追廪米犯
輕充吏者不追廪米其待諸生之嚴又如此然其後教
官之黜降生員之充發皆廢格不行即卧碑亦具文矣
[181-81a]
諸生上者中式次者廪生年久充貢或選㧞為貢生其
累試不第年踰五十願告退閒者給與冠帶仍復其身
其後有納粟馬捐監之例則諸生又有援例而出學
者矣提學官嵗試校文之外令教官舉諸生行優劣者
一二人賞黜之以為勸懲此其大較也
          右歴代郡縣學
 
 
[181-81b]
 
 
 
 
 
 
 
 五禮通考卷一百七十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