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五禮通考 > 五禮通考 卷四十九
[059-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四十九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吉禮四十九
   四望山川附封禪/
    蕙田/按封禪之名六經無之也其事始於泰
    始皇太史公作封禪書正義曰泰山上築土
    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
[059-1b]
    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言禪者神之也然
    則封禪者不過禮天祭地焉耳書望秩于山
    川詩時邁序曰巡狩告祭柴望也禮記曰因
    名山升中於天是古天子巡狩方嶽必告祭
    柴望所以尊天而懐柔百神也三代既衰禮
    失其傳陋儒諂諛遂為符瑞受命之説以希
    世主謂之封禪蓋春秋時已有之故管子作
    封禪篇然終之以詭竒之説而桓公乃止亦
[059-2a]
    以著其説之足以惑聽而不可行也自始皇
    作俑厥後漢武光武唐髙宗𤣥宗宋真宗皆
    襲行之流毒當時貽譏後世斯足畏矣若所
    謂聖主不湏封禪凡主不應封禪許懋之論
    深切著明雖以梁武之中主猶深信之而毅
    然不為况聖君賢相秉道行義什百于梁武
    者哉今臚其論議事蹟附于山川之末後之
    覽者可以鑒矣
[059-2b]
管子封禪篇桓公既霸㑹諸侯于葵丘而欲封禪管仲
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史記正義韓詩外/傳云孔子升泰山
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案管仲所記自無懐氏以下十二家其六十家無紀
錄/也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懐氏封泰山禪云云
漢書注鄭氏曰無懐氏古之王者在伏羲前見荘子服/䖍曰云云在梁父東山名也晉灼曰云云山在蒙陰縣
故城東北下有云云亭史記正義括地志/云云云山在兗州博城縣西南三十里也虙羲封泰山
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史記/索隠
曰鄧展云神農後子孫亦稱炎帝而登封者律歴志黄/帝與炎帝戰于阪泉豈黄帝與神農身戰乎皇甫謐云
[059-3a]
炎帝傳位/八代也黄帝封泰山禪亭亭史記注徐廣曰在鉅平/駰案服䖍曰亭亭山在
牟陰索隠曰應劭云亭亭在鉅平北十餘里服䖍曰亭亭/在牟陰非也正義曰括地志云亭亭山在兗州博城縣西
南三十里也亭漢書志晉灼曰地理/志鉅平有亭 山師古曰晉説是也顓頊封泰山禪云
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
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
山禪社首漢書注應劭曰山名在博縣晉灼曰/在鉅平南十二里師古曰晉説是也皆受命
然後得封禪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
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
[059-3b]
以望江漢兵車之會三而乗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
天下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于是管仲
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禪鄗上之
黍北里之禾史記注應劭曰鄗上山也鄗音臛蘇林曰/鄗上北里皆地名索隠曰設以不可得之
物應劭曰光武改髙邑曰鄗姚氏/云鄗縣屬常山一云鄗上山名所以為盛漢書注師/古曰盛謂
以實/簠簋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也漢書注服䖍曰/茅草有三脊也
張宴曰謂靈茅也師古曰/藉謂以藉地也音才夜反東海致比目之魚史記注韋/昭曰各有
一目不比不行其名曰鰈索隠曰鰈音答郭璞云如牛/脾身薄細鱗紫黒色一眼兩片合乃得行今江東呼為
[059-4a]
王餘亦曰阪魚焉漢書注師古曰爾雅云/東方有比目魚 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西海致比翼
之鳥史記注韋昭曰各有一翼不比不飛其名曰鶼鶼/索隠曰山海經崇丘之山有鳥状如鳬一翼一月
相得乃飛名曰□郭璞注爾雅亦作鶼鶼漢書注/師古曰爾雅曰南方而管仲乃云西海其説異也然後
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鳳凰麒麟不来嘉榖
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数至而欲封禪毋乃不可乎
于是桓公乃止
    蕙田按封禪篇著于管子而史記引之可知
    其説自春秋已然矣世衰道微六經晦塞未
[059-4b]
    經孔子刪定而陋儒附會如此此亦孟子所
    謂邪説也管子著其説而卒破之其亦有見
    于後世之必然而設辭以窮之乎
 禮器因名山升中於天升中於天而鳳凰降龜龍假/鄭注名猶大也升上也中猶成也謂巡狩至於方岳
 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孝經説曰封乎泰山/考績燔燎禪乎梁父刻石紀號也䟽泰山謂方岳也
 巡守至于方岳燔柴告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此所/謂封禪也太平乃封禪其封禪必因巡守而為之若
 未太平但巡守而已其未太平巡守之時亦燔柴以/告之故王制説天子巡守必先柴若太平巡守之時
 初到方岳以燔柴告至之後乃考諸侯功績及封土/為壇更燔柴祭天告諸侯之成功也此唯泰山為之
[059-5a]
 餘岳則否其巡守則每岳皆至也而皇氏云太平乃/巡守案詩頌時邁巡守告祭柴望時邁武王之詩而
 有巡守之禮武王未太平何得云太平乃巡守其義/非也孝經説云至刻石紀號皆孝經緯文也封乎泰
 山者謂封土為壇在于泰山之上考績燔燎者謂考/諸侯功績燔柴燎牲以告天禪乎梁甫者禪讀為墠
 謂除地為墠在于梁甫以告地也梁甫是泰山之旁/小山也刻石紀號也者謂刻石為文紀錄當代號諡
 案白虎通云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所以必于泰山何萬物之所交代之處也必于其
 上何因髙告髙順其類故升封者増髙也下禪梁甫/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已之功迹以自勸也増
 泰山之髙以報天附梁甫之基以報地或曰封者金/泥銀䋲或曰石泥金䋲封之印璽故孔子曰封泰山
 觀易姓而王可得數者七十有餘三皇禪于繹繹之/山五帝禪于亭亭之山三王禪于梁甫之山繹繹無
[059-5b]
 窮之意禪于有徳者而居之無窮已亭亭者制度審/諦道徳著明梁甫者梁信也甫輔也信輔天地之道
 今案書説禪者除地為墠而白虎通云禪以譲有徳/其義非也案史記封禪書齊桓公欲行封禪管仲諫
 止辭云自古封禪七十二家夷吾所識十有二焉昔/有無懐氏封泰山禪云云伏羲氏封泰山禪云云神
 農炎帝黄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皆封泰山/惟禹禪㑹稽成王禪社首其餘皆禪云云者亦泰山
 傍小山名也但白虎通與史/記禪處不同未知孰是也
    蕙田按禮記因名山升中于天特巡狩柴望
    耳注䟽乃引緯書封禪以實之不亦誣聖經
    而賊萬世哉
[059-6a]
 史記封禪書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徳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傳曰三年不為禮禮必壊三
 年不為樂樂必廢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厥曠逺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湮滅
 其詳不可得而記聞云乎又曰孔子論述六萟傳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禪 梁父者七十餘王矣其爼
 豆之禮不彰蓋難言之詩云紂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爰周徳之洽
 惟成王成王之/封禪則近之矣
 後漢書祭祀志注莊子曰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禪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兆填堮勒石凡千八百
 餘處許慎説文序曰蒼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形聲相溢即謂之字字者言孶乳而滋多
[059-6b]
 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蕙田案觀莊子云云則戰國時有其説矣
 河圗真記王者封泰山禪梁父易/姓奉度繼興崇功者七十二人
 春秋漢含孳天子所以昭察以從斗樞禁令天下繼/體守文宿思以合神保長久天子受符以辛日立號
 孝經鈎命決曰封乎泰山考績燔燎禪/乎梁父刻石紀號煥炳巍巍教化顯著
    蕙田案以上三書所謂讖緯之言是也
 尚書中候曰昔古聖王功成道洽符瑞出乃封泰山/今比目之魚不至鳯凰不臻未可以封鄭元注云比
 目東方異氣/所生名鰈
[059-7a]
    蕙田案此即管子而重衍之
 帝王世紀曰黄帝得寳鼎興封禪/有景雲之瑞故以雲紀官為雲師
    蕙田案此亦管子篇内所有
 五經通義易姓而王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已為王使理羣生也或曰封以黄金為泥以銀為䋲
 經無明文以義説之所以止封岱泰山者五岳之長/羣神之主故獨封于泰山告太平于天報羣臣之功
 也禪梁父者泰山之支/屬能配泰山之徳也
 白虎通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
 平也所以必于太山何萬物所交代之處也必于其/上何因髙告髙順其類也故升封者増髙也下禪梁
[059-7b]
 父之山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已之功跡也以自/效仿也天以髙為尊地以厚為徳故増泰山之髙以
 倣天附梁甫之基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髙者加髙厚者加厚矣或曰封者金
 泥銀䋲或曰石泥金䋲封以印璽故孔子曰升泰山/觀易姓之王可得而数者七十有餘封者廣也言禪
 者明以成功相傳也梁甫者泰山旁山名正以梁甫/何以三皇禪于繹繹之山明已成功而去有徳者居
 之繹繹者無窮之意也五帝禪于亭亭者制度審諟/徳著明也三王禪于梁甫之山者梁信也甫輔也輔
 天地之道而行之也太平乃封知告于天必也于岱/宗何明知易姓也刻石紀號知自紀于百王也燎祭
 天報之義也望祭山川祀羣神也詩云於皇時周陟/其髙山言周太平封泰山也又曰墮山喬嶽允猶翕
 河言望祭山川百神来歸也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為王者承統理調和陰陽陰陽和萬物序休
[059-8a]
 氣充塞符瑞並臻皆應徳而至徳至天則斗極明日/月光甘露降徳至地則嘉禾生蓂莢起秬鬯出太平
 感徳至文表則景星現五緯順軌徳至草木朱草生/木連理徳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
 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鳥下徳至山陵則景雲出/芝實茂陵出異丹阜出萐莆山出器車泽出神鼎徳
 至淵泉則黄龍見醴泉通河出龍圗洛出龜書江出/大貝海出明珠徳至八方則祥風至佳氣時喜鍾律
 調音度施四夷化越裳貢孝道至則以萐莆者樹名/也其葉大于門扇不摇自扇于飲食清涼助供養也
 繼嗣平明則賓連生于房户賓連者木名連葉相承/故在于房户象繼嗣也日歴得其分度則蓂莢生于
 階間蓂莢樹名也月一日生一莢十五日畢至十六/日去荚故荚階生似日月也賢不肖位不相踰則平
 路生于庭平路者樹名也官位得其人則生失其人/則死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㤀危也
[059-8b]
 必九尾也者九妃得其所子孫繁息也于尾者何子/孫常盈也景星者大星也月或不見景星常見可以
 夜作有益於人民也甘露者羙露也降則物無不盛/者也朱草者赤草也可以染絳别尊卑也醴泉者羙
 泉也状若醴酒可以養老嘉禾者大禾也成王時有/三苗異畝而生同為一穟大㡬盈車長㡬充箱民有
 得而上之者成王訪周公而問之公曰三苗為一穟/天下當和為一乎以是果有越裳氏重九譯而来矣
    蕙田案附會之説無稽之談至此已極不意
    孟堅而猶為此習俗移人乃至是乎
 孟康曰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封崇也助天/之髙也刻石紀號有金䇿石函金泥玉檢封之焉
 風俗通尚書禮天子巡守嵗二月至于岱宗孔子稱/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蓋王者受命易
[059-9a]
 姓改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平也所以必/于岱宗者長萬物之宗陰陽交代觸石而出膚寸而
 合不崇朝徧雨天下唯泰山乎封者立石髙一丈二/尺尅之曰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父以孝成名以仁
 四守之内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来貢職與天下/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祭上元尊而俎生魚壇廣
 十二丈髙三尺階三等必于其上示増髙也尅石紀/號著已績也或曰金泥銀繩印之璽下禪梁父禮祠
 地主去事之殺示増廣也禪謂壇墠當有所與也三/皇禪于繹繹明已功成而去徳者居之繹繹者無所
 指斥也五帝禪于亭亭徳不及于皇亭亭山名其身/禪予聖人三王禪于梁父者信父者子言父子相信
 予也孝武皇帝封廣丈二尺髙九尺其下有玉牒書/秘書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逺
 方竒獸飛禽及白雉加祠兕牛犀象之屬其享曰天/増授皇帝泰元神筴周而復始皇帝敬拜泰靈其夜
[059-9b]
 有光如流星晝有白雲起封中于是作明堂汶上令/諸侯各治邸車駕前後五至祠以元鼎六年告封改
 為元封武帝已年四十七矣何緣反更得十八也就/若所云明神禍福必有徵應權時倒讀安能誕招期
 乎奉車子侯驂乗上下臣不預封事何因操印沒石/乃止暴病而死悼傷無已又言武帝與仙人對博棊
 沒石中馬蹄跡處于今尚存虚妄若此非一事也予/以空偽承乏東嶽忝素六載数聘祈祠咨問長老賢
 通上泰山者云謂璽處尅石文昧難知也殊無有金/篋玉牒探籌之事春秋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見之人
 斯為審矣傳曰五帝聖焉死三王仁焉死五伯智焉/死其隕落崩薨之日不能咸至百年詩云三后在天
 論語曰古皆沒太史記黄帝𦵏于橋山騎龍升天豈/不怪乎烏號弓者柘桑之林枝條暢茂烏登其上下
 垂著地烏適飛去後從撥/殺取以為弓因名烏號耳
[059-10a]
    蕙田案風俗通意似稍正而文極支離
 袁宏曰夫揖讓受終必有至徳於天下征伐革命則/有大功于萬物是故王者初基則有封禪之事蓋以
 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夫東方者萬物之所始山岳/者靈氣之所宅故求之物本必于其始取其所通必
 于所宅崇其壇場則謂之封明其代興則謂之禪然/則封禪者王者開務之大禮也徳不周洽不得輒議
 斯事功不宏濟不得髣髴斯禮曠代一有其道至髙/自黄帝堯舜至于三代各一得封禪未有中修其禮
 者也雖繼體之君時有功徳此蓋率復舊業増修其/前政不得仰齊造國同符改物者也夫神道真一其
 用不煩天地易簡其禮尚質故藉用白茅貴其誠素/器用陶匏取其易從然則封禪之禮簡易可也若夫
 石函玉牒非/天地之性也
[059-10b]
 崔靈恩曰自周以前封者皆封/土為壇至秦皇漢武始用石檢
 袁准正論封禪之言惟周官有王大封之文齊桓公/欲封禪聞管仲言而止焚燎祭天皆王者之事非諸
 侯之所為也是以學者疑焉後秦一主漢二君修封/禪之事其制為封土方丈餘崇于泰山之上皆不見
 于經秦漢之事未可專信管仲云禹禪㑹稽告天則/同祭地不得異也㑹稽而可禪四岳皆可封也夫洛
 陽者天地之所合嵩髙者六合之中也今處/天地之中而告于嵩髙可也奚必于泰山
    蕙田案准但略言其事之不可信而未言其
    事之不可為識不足也末以封泰山不如告
    嵩髙抑惑矣
[059-11a]
    又案以上諸儒附會封禪之説
 黄憲外史封禪篇齊王将進泰山問于徵君曰敝邑
 有封禪之山非天子不能舉也秦始以諸侯之國而
 舉之非僭與徵君對曰憲也聞之古者天子巡狩朝
 諸侯于明堂祀羣神于岱嶽觀民風以布王政未聞
 有封禪之舉也不經孰甚矣天子一日有萬務其勤
 惕也如是豈能懈其萬務率之以臣庶曠之以時月
 而侈心于封禪勒功徳于無知之石哉自古迄于秦
[059-11b]
 好為封禪者七十有二然茫昧而不可述大抵皆侈
 心之主也炎漢重離我二祖光耀前後豐功令徳不
 能殫紀其盛然亦未嘗蹈前王之陋規而舉封禪文
 景紹厥休烈海内㡬刑措之風固盛王素主也至于
 封禪則恥之及孝武即極玩武佳兵傾海内之命運
 府庫之積而肆伐匈奴使百姓去家室之樂而身顯
 功烈之名致符瑞求神仙茂舉封禪以建榮號是以
 漢祚中替卒不能休隆于前也歴至于今譚封禪之
[059-12a]
 事者猶昌而未熄豈非貽謀之慮與若秦之始皇又
 何道哉今以大王之賢而光濟王室可以跨秦而登
 周也誠能偃泰山之碑摧梁父之碣毁雲夢之銘修
 明堂之典以臨天皇而招八國之諸侯是王之顯功
 踰于桓文也何必慕狂秦之侈心追七十二君之陋
 軌哉齊王曰先生幸教不榖羙矣駿矣雅矣元矣乃
 命左右紀之
文中子封禪非古也其秦漢之侈心乎蓋其曠世不常
[059-12b]
行而于禮無所本自漢以来儒生學官議論不同而至
于不能決則出于時君率意而行之爾
 文獻通考馬氏曰案文中子曰封禪非古也其秦漢
 之侈心乎而太史公作封禪書則以為古受命帝王
 未嘗不封禪且當以文中子之言為正
    蕙田案文中子数語切中是非而盡其事理
    矣有徳者必有言其信然乎
 蘇氏轍曰郊祀天地見夫詩書固有國之常禮也三
[059-13a]
 代既衰禮失其舊秦漢之間祀五畤封泰山禮汾陰
 雜于郊祀之外儒者以為此禮之大者然五畤廢于
 漢元封禪止于晉武當時自以為賢于秦漢今将考
 論其實此三者于唐虞三代抑嘗行之乎所謂封禪
 七十二君亦可信乎秦不足言漢之諸儒初不言封
 禪封禪之端發于相如相如之言抑可信乎
 胡氏寅曰緯書原本于五經而失之者也而尤紊于
 鬼神之理幽明之故夫鬼神之理幽明之故非知道
[059-13b]
 者不能識斷國論者誠能一決以聖人之經經所不
 載雖有緯書讖記屏而不用則庶乎其不謬于理矣
 登封之事原本于燔柴而失之者也詩書紀巡狩而
 柴者記所謂祭天也至于岱宗陟其髙山云者記所
 謂因名山也有山則因以為髙無則于郊而壇其義
 類一也又有大事而告于上帝者武王克商始有天
 下故柴望而告也舍此則凟矣記以饗帝于郊與升
 中于天為二事則傳者之失也然則七十二君之編
[059-14a]
 録詩書禮典略不經見審有是事乃天下國家之盛
 舉堯舜禹湯文武成康昭宣皆身致太平安得闕而
 不講
 大學衍義補丘氏濬曰封禪之説詩書禮典略不經
 見審有是事乃天下國家之盛舉堯舜禹湯文武成
 康皆身致太平安得闕而弗講所謂七十二君者果
 何代何人哉先儒有言養生至于長生不死為國至
 于祈天永命皆有是理然人未有能為之者縱為之
[059-14b]
 然亦不出乎身心日用之間非必由乎服食藥物徼
 求鬼神而後致之也然自秦漢以来千餘年矣有國
 家者未有一人過百年而不死者亦未有一國踰千
 年而不亡者則是有此説而無此事明矣是故明君
 欲求夀年之永莫若寡欲欲得國祚之延莫若愛民
 寡欲而至于全其天愛民而至于過其歴真誠有是
 理亦真誠有是事嗚呼世主所以甘心于不貲之費
 而行封禪之禮者以有秘祝之求也誠知此理反之
[059-15a]
 于心知其必無驗之于古知其無效則自不為矣
 徐氏乾學曰韓詩外傳曰孔子升泰山觀易姓而王
 可得而数者七十餘氏不可得而数者萬数袁准正
 論曰唯周有王大封之文案成王封禪而文武皆不
 在七十二君而無一言見于經傳學者疑焉愚謂韓
 詩外傳亦漢儒附會之説即太史公所引管仲答齊
 桓公之説皆非事實雖書籍經秦焚烏有七十二君
 而不一見于經傳者乎至緯書河圖真紀之言皆漢
[059-15b]
 人偽托以諛世主又案晉太康郡國志始皇立石頌
 徳文曰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父以孝成人以仁四
 守之内莫不郡縣四屬八荒咸来貢職與天無極人
 庶蕃息天禄永得刻石改號有金冊石函金泥玉檢
 之事焉案史遷云封藏皆秘世不得記則是漢世已
 無聞矣而太康志所載文亦不類秦人語特杜氏通
 典載之故附記于此
    蕙田案以上数條先儒辨正封禪之説
[059-16a]
          右傳記諸家論封禪
史記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
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徳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
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
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其辭曰皇帝臨位作
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親
巡遠方黎民詩記宋大觀中汶陽劉跂至泰/山見其碑摹之乃作親逺黎登兹泰山
周覽東極從臣思迹本原事業祇誦功徳治道運行諸
[059-16b]
産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于後世順承勿革皇帝
躬聖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
誨訓經宣達逺近畢理咸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
慎遵職事昭隔内外靡不清浄施于後嗣化及無窮遵
奉遺詔永承重戒
封禪書秦始皇既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祀騶嶧山頌
秦功業于是徵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
下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
[059-17a]
木掃地而祭席用葅稭言其易遵也始皇聞此議各乖
異難施用由此絀儒生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巔
立石頌秦始皇帝徳明其得封也從陰道下禪于梁父
其禮頗采太祝之祠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
得而記也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休于大樹下
諸儒既絀不得與用于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
之于是始皇遂東㳺海上行禮祠名山川及八神始皇
封禪之後十二嵗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僇文學
[059-17b]
皆曰始皇上泰山為風雨所擊不得封禪
 史記正義道書福地記云泰山髙四千九百丈二尺
 周迴二千里括地志梁父山在兖州泗水縣北八十
 里西接徂徕山肅然山在博城縣東六十里晉太康
 地志云肅然泰山趾東北名也
    蕙田案始皇封禪意在誇詡功徳也
          右秦始皇封禪
漢書武帝本紀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緱氏遂東巡海
[059-18a]
上夏四月癸卯上還登封泰山降坐明堂詔曰朕以眇
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徳菲薄不明于禮樂故用事八神
遭天地况施著見景象屑然如有聞震于怪物欲止不
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然後升䄠肅然自新嘉與士
大夫更始其以十月為元封元年行所巡至博奉髙蛇
丘歴城梁父民田租逋賦貸已除加年七十以上孤寡
帛人二匹四縣無出今年算賜天下民爵一級女子百
戸牛酒
[059-18b]
郊祀志後二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有司曰陛下肅
祇郊祀上帝報享賜一角獸蓋麟云于是薦五畤畤加
一牛以燎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合于天也于是濟北
王以天子且封禪上書獻泰山及其旁邑齊人公孫卿
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與黄帝時等卿有
札書曰黄帝得寳鼎冕服問于鬼臾區鬼臾區對曰黄
帝得寳鼎神䇿是嵗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
始于是黄帝迎日推䇿後率二十嵗復朔旦冬至凡二
[059-19a]
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
忠視其書不經疑其妄言謝曰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
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悦迺召問卿卿對曰受此書申
公申公已死上曰申公何人也卿曰齊人與安期生通
受黄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曰漢興復當黄帝之時曰
漢之聖者在髙祖之孫且曾孫也寶鼎出而與神通封
禪封禪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申公曰漢帝亦
當上封禪封禪則能仙登天矣元鼎中汾陰得寳鼎上
[059-19b]
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絶莫知其儀體而羣
儒采封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齊人丁公年
九十餘曰封禪者古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
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上于是迺令諸儒
習射牛草封禪儀数年至且行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
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黄帝以
接神人蓬莱髙世比徳于九皇而頗采儒術以文之羣
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禪事又拘于詩書古文而不敢騁
[059-20a]
上為封祠器視羣儒羣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
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圗封事于是上黜偃霸
而盡罷諸儒弗用三月乃東幸緱氏禮登中岳太室上
因東上泰山泰山草木未生迺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齊人之上疏言神怪竒方
者以萬数迺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
神人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莱言夜見大人
長数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禽獸云羣臣有言
[059-20b]
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鉅公已忽不見上既見大跡
未信及羣臣又言老父則大以為仙人也宿留海上與
方士傳車及間使求神仙人以千数四月還至奉髙上
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梁父
禮祠地主至乙夘令侍中儒者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
泰山下東方如郊祠太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髙九尺其
下則有玉牒書書秘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
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陰道丙辰禪泰山下阯
[059-21a]
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黄而盡
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逺
方竒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
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
封中天子從禪還坐明堂羣臣更上夀下詔改元為元
封又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守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
地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天子既已封泰山無風雨
而方士更言蓬莱諸神若将可得于是上欣然庶㡬遇
[059-21b]
之復東至海上望焉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上迺遂去
並海上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歴北邊至九原五月迺至
甘泉周萬八千里云其秋有星孛于東井後十餘日有
星孛于三能望氣王朔言候獨見填星出如𤓰食頃復
入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徳星云
史記平凖書武帝既得寳鼎立后土太一祠公卿議封
禪事而天下郡國皆預治橋道繕故宫及當馳道縣縣
治官儲設供具而望以待幸
[059-22a]
 漢書司馬相如傳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
 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後之矣使所忠往
 而相如已死家無遺書問其妻對曰長卿未嘗有書
 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
 使来求書奏之其遺札書言封禪事所忠奏焉天子
 異之相如既卒五嵗上始祭后土八年而遂禮中岳
 封于泰山至梁甫禪肅然
 司馬相如封禪文伊上古之初肇自顥穹生民歴選
[059-22b]
 列辟以迄乎秦率邇者踵武逖聽者風聲紛綸葳蕤
 堙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数也繼昭夏崇號諡略可道
 者七十有二君罔若淑而不昌疇逆失而能存軒轅
 之前遐哉邈乎其詳不可得聞已五三六經載籍之
 傳惟見可觀也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因斯以談
 君莫盛于唐堯臣莫賢于后稷后稷創業于唐公劉
 發迹于西戎文王改制爰周郅隆大行越成而後陵
 夷衰㣲千載亡聲豈不善始善終哉然無異端慎所
[059-23a]
 由于前謹遺教于後耳故軌迹夷易易遵也湛恩厖
 洪易豐也憲度著明易則也垂統理順易繼也是以
 業隆于襁褓而崇冠于二后揆厥所元終都攸卒未
 有殊尤絶迹可考于今者也然猶躡梁父登泰山建
 顯號施尊名大漢之徳逢涌原泉沕潏曼羨旁魄四
 塞雲布霧散上暢九垓下泝八埏懐生之類霑濡浸
 潤協氣横流武節焱逝爾陿㳺原迥闊泳沫首惡鬱
 沒晻昧昭晰昆蟲闓澤回首面内然後囿騶虞之珍
[059-23b]
 羣徼麋鹿之怪獸導一莖六穗于庖犧雙觡共抵之
 獸獲周餘放龜于岐招翠黄乗龍于沼鬼神接靈圉
 賓于閒館竒物譎詭俶儻窮變欽哉符瑞臻兹猶以
 為徳薄不敢道封禪蓋周躍魚隕航休之以燎㣲夫
 斯之為符也以登介丘不亦恧乎進讓之道何其爽
 與于是大司馬進曰陛下仁育羣生義征不譓諸夏
 樂貢八蠻執䞇徳侔往初功無與二休烈浃洽符瑞
衆變期應紹至不特創見意者泰山梁父設壇場望幸
[059-24a]
 蓋號以况榮上帝垂恩儲祉将以慶成陛下謙讓而
 弗發也挈三神之驩缺王道之儀羣臣恧焉或謂且
 天為質闇示珍符固不可辭若然辭之是泰山靡記
 而梁父罔㡬也亦各並時而榮咸濟厥世而屈説者
 尚何稱于後而云七十二君乎夫修徳以錫符奉符
以行事不為進越也故聖王弗替而修禮地祗謁款天
 神勒功中岳以章至尊舒盛徳發榮號受厚福以浸
 黎民也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壯觀王者之卒業不可
[059-24b]
 貶也願陛下全之而後因雜薦紳先生之略術使獲
 曜日月之末光絶炎以展采錯事猶兼正列其義祓
 飾厥文作春秋一藝将襲舊六為七攄之無窮俾萬
 世得激清流揚㣲波蜚英聲騰茂實前聖之所以永
 保鴻名而常為稱首者用此宜命掌故悉奏其儀而
 覽焉于是天子沛然改容曰俞乎朕其試哉乃遷思
 回慮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詩大澤之博廣符瑞
 之富乃作頌曰自我天覆雲之油油甘露時雨厥壤
[059-25a]
 可逰滋液滲漉何生不育嘉穀六穗我穡曷蓄匪唯
 雨之又潤澤之匪唯徧我氾布濩之萬物熙熙懷
 而慕思名山顯位望君之来君兮君兮侯不邁哉般
 般之獸樂我君囿白質黑章其儀可喜旼旼穆穆君
 子之態葢聞其聲今視其来厥塗靡從天瑞之徵兹
 亦于舜虞氏以興濯濯之麟逰彼靈畤孟冬十月君
 徂郊祀馳我君輿帝用享祉三代之前葢未嘗有宛
 宛黄龍興徳而升采色炫燿煥炳煇煌正陽顯見覺
[059-25b]
 寤黎烝於傳有之云受命所乗厥之有章不必諄諄
 依類託寓諭以封巒披蓺觀之天人之際已交上下
 相發允答聖王之徳兢兢翼翼也故曰興必慮衰安
 必思危是以湯武至尊嚴不失肅祇舜在假典顧省
 厥遺此之謂也
 兒寛傳漢武帝時議欲倣古巡狩封禪之事諸儒對
 者五十餘人未能有所定先是司馬相如病死有遺
 書頌功徳言符瑞足以封泰山上竒其書以問寛對
[059-26a]
 曰享薦之義不著于經以為封禪告成合祛天地神
 祗祇戒精專以接神明總百官之職各稱事宜為之
 節文惟聖王所由制定其當非羣臣之所能列今将
 舉大事優㳺数年使羣臣得人人自盡終莫能成惟
 天子建中和之極兼總條貫金聲而玉振之以順成
 天慶垂萬世之基上然之乃自制儀采儒術以文焉
 既成将用事拜寛為御史大夫從東封泰山還登明
 堂寛上夀曰三代改制屬象相因間者聖統廢絶陛
[059-26b]
 下發憤合指天地祖立明堂辟雍宗祀太一六律五
 聲幽賛聖意神樂四合各有方象以承嘉祀為萬世
 則天下幸甚将建大元本瑞登告岱宗發祉闓門以
 候景至癸亥宗祀日宣重光上元甲子肅雝永亨光
 輝充塞天文粲然見象日昭報降符應臣寛奉觴再
 拜上千萬嵗夀制曰敬舉君之觴
 東方朔傳朔之文辭有封泰山篇
武帝本紀元封二年冬十月行幸雍祀五畤春幸緱氏
[059-27a]
遂至東莱夏四月還祠泰山
郊祀志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莱山若云欲見天子
天子于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遂至東莱宿留之
数日無所見見大人跡云復遣方士求神人采藥以千
数是嵗旱天子既出亡名迺禱萬里沙過祠泰山還至
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湛祀而去
元封三年夏旱公孫卿曰黄帝時封則天旱乾封三年
上乃下詔天旱意乾封乎
[059-27b]
武帝本紀五年冬行南巡守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
嶷登灊天柱山自㝷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
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遂北至琅邪並海春
三月還至泰山增封夏四月詔曰朕巡荆揚輯江淮物
會大海氣以合泰山上天見象增修封禪其赦天下
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十二月䄠高里
郊祀志太初元年幸泰山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髙里
祀后土臨渤海将以望祀蓬莱之屬㡬至殊庭焉
[059-28a]
武帝本紀太初三年春正月行東巡海上夏四月還修
封泰山䄠石閭
郊祀志是年冬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騐者方士有
言黄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于執期名曰迎年
上許作之如方名曰明年上親禮祠上犢黄焉公玉帶
曰黄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鉅岐伯令黄帝封東泰
山禪凡山合符然後不死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
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迺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焉其後
[059-28b]
令帶奉祠候神物復還泰山修五年之禮如前而加禪
祠石閭石閭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言仙人閭也故
上親禪焉
武帝本紀天漢三年春三月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因
受計還幸北地祀常山瘞元玉
郊祀志自封泰山後十三嵗而周遍于五嶽四瀆矣
武帝本紀太始四年春三月行幸泰山甲申修封丙戌
䄠石閭夏四月幸不其祀神人于交門宫若有鄊坐拜
[059-29a]
者作交門之歌
征和四年三月上耕于鉅定還幸泰山修封癸巳䄠石

郊祀志上復修封于泰山東游東莱臨大海是嵗雍縣
無雲如靁者三或如虹氣蒼黄若飛鳥集棫陽宫南聲
聞四百里隕石二黑如黳有司以為羙祥以薦宗廟而
方士之候神入海求蓬莱者終無騐公孫卿猶以大人
之迹為解天子猶羈縻不絶㡬遇其真泰山五年一修
[059-29b]
封武帝凡五修封
 文獻通考馬氏端臨曰秦始皇漢武帝之封禪也皆
 黜當時諸儒之議而自定其禮儀攷史氏所載則秦
 之諸儒進蒲車掃地之説漢之諸儒有拘于詩書古
 文而不敢騁之説以此拂二帝之意而不見録然封
 禪非古禮也竊詳諸儒之意蓋欲以古帝王巡狩望
 祀之禮而緣飾之然古帝王之事則省方問俗賞善
 罰惡凡以為民其意出于公也秦漢二主之事則誇
[059-30a]
 誦功徳希求福夀凡以為已其意出于私也迹其舉
 措正自冰炭則又安能考詩書之説行簡質之禮乎
 固宜其見黜也
    蕙田案漢武封禪意在慕黄帝之升天也
          右漢武帝封禪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中元元年春二月己夘幸魯進幸
泰山北海王興齊王石朝于東岳辛夘柴望岱宗登封
泰山甲午禪于梁父夏四月癸酉車駕還宫己夘大赦
[059-30b]
天下復嬴博梁父奉髙勿出今年田租芻藁改年為中

祭祀志建武三十年二月羣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
禪泰山詔書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
天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何汙七十二代之編録桓公
欲封管仲非之若郡縣逺遣吏上夀盛稱虚羙必髠兼
令屯田從此羣臣不敢復言三月上幸魯過泰山告太
守以上過故承詔祭山及梁父時虎賁中郎将梁松等
[059-31a]
議記曰齊将有事泰山先有事配林蓋諸侯之禮也河
岳視公侯王者祭焉宜無即事之漸不祭配林三十二
年正月上齋夜讀河圖會昌符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
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誠善用之姦偽不萌感此文乃詔
松等復案索河雒讖文言九世封禪事者松等列奏乃
許焉初孝武帝欲求神仙以扶方者言黄帝由封禪而
後仙于是欲封禪封禪不常時人莫知元封元年上以
方士言作封禪器以示羣儒多言不合于古于是罷諸
[059-31b]
儒不用三月上東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之巔遂東
巡海上求仙人無所見而還四月封泰山恐所施用非
是乃秘其事語在漢書郊祀志上許梁松等奏乃求元
封時封禪故事議封禪所施用有司奏當用方石再累
置壇中皆方五尺厚一尺用玉牒書藏方石牒厚五寸
長尺三寸廣五寸有玉檢又用石檢十枚列于石旁東
西各三南北各二皆長三尺廣一尺厚七寸檢中刻三
處深四寸方五寸有葢檢用金縷五周以水銀和金以
[059-32a]
為泥玉璽一方寸二分一枚方五寸方石四角又有距
石皆再累枚長一丈厚一尺廣二尺皆在圓壇上其下
用距石十八枚皆髙三尺厚一尺廣二尺如小碑環壇
立之去壇三步距石下皆有石跗入地四尺又用石碑
髙九尺廣三尺五寸厚尺二寸立壇丙地去壇三丈以
上以刻書上以用石功難又欲及二月封故詔松欲因
故封石空檢更加封而已松上疏争之以為登封之禮
告功皇天垂後無窮以為萬民也承天之敬尤宜章明
[059-32b]
奉圖書之瑞尤宜顯著今因舊封竄寄玉牒故石下恐
非重命之義受命中興宜當特異以明天意遂使泰山
郡及魯趣石工宜取完青石無必五色時以印工不能
刻玉牒欲用丹漆書之會求得能刻玉者遂書書秘刻
方石中命容玉牒二月上至奉髙遣侍御史與蘭臺令
史将工先上山刻石文曰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
帝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班于羣神遂覲東
后從臣太尉憙行司徒事特進髙宻侯禹等漢賓二王
[059-33a]
之後在位孔子之後褒成侯序在東后蕃王十二咸来
助祭河圖赤伏符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鬬
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河圖會昌符曰赤帝九世巡省得
中治平則封誠合帝道孔矩則天文靈出地祗瑞興帝
劉之九會命岱宗誠善用之姦偽不萌赤漢徳興九世
會昌巡岱皆當天地扶丸崇經之常漢大興之道在九
世之王封于泰山刻石著紀禪于梁父退省考五河圖
合古篇曰帝劉之秀九名之世帝行徳封刻政河圖提
[059-33b]
劉子曰九世之帝方明聖持衡拒九州平天下予雒書
甄曜度曰赤三徳昌九世會修符合帝際勉刻封孝經
鉤命決曰予誰行赤劉用帝三建孝九會修專兹竭行
封岱青河雒命后經讖所傳昔在帝堯聰明宻㣲譲與
舜庶後裔握機王莽以舅后之家三司鼎足冢宰之權
勢依托周公霍光輔幼歸政之義遂以簒叛僭號自立
宗廟墮壊社稷喪亡不得血食十有八年揚徐青三州
首亂兵革横行延及荆州豪傑并兼百里屯聚往徃僭
[059-34a]
號北夷作宼千里無煙無雞鳴犬吠之聲皇天睠顧皇
帝以匹庶受命中興年二十八載興兵起是以中次誅
討十有餘年罪人則斯得黎庶得居爾田安爾宅書同
文車同軌人同倫舟輿所通人迹所至靡不貢職建明
堂立辟雍起靈臺設庠序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
帛二生一死贄吏治修職復于舊典在位三十有二年
年六十二乾乾日昃不敢荒寧涉危歴險親巡黎元恭
肅神祗惠恤耆老理庶遵古聰允明恕皇帝唯慎河圖
[059-34b]
雒書正文是月辛夘柴登封泰山甲午禪于梁陰以承
靈瑞以為兆民永兹一宇垂于後昆百僚從臣郡守師
尹咸蒙祉福永永無極秦相李斯燔詩書樂崩禮壊建
武元年以前文書散亡舊典不具不能胡經文以章句
細㣲相况八十一卷明者為驗又其十卷皆不昭晰子
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後
有聖人正失誤刻石記二十二日辛夘晨燎祭天于泰
山下南方羣神皆從用樂如南郊諸王王者後二公孔
[059-35a]
子後褒成君皆助祭位事也事畢将升封或曰泰山雖
已從食于柴祭今親升告功宜有禮祭于是使謁者以
一特牲于常祀泰山處告祠泰山如親耕貙劉先祀先
農先虞故事至食時御輦升山日中後到山上更衣早
晡時即位于壇北面羣臣以次陳後西上畢位升壇尚
書令奉玉牒檢皇帝以寸二分璽親封之訖太常命人
發壇上石尚書令藏玉牒已復石覆訖尚書令以五寸
印封石檢事畢皇帝再拜羣臣稱萬嵗命人立所刻石
[059-35b]
碑乃復道下二十五日甲午禪祭地于梁陰以髙后配
山川羣神從如元始中北郊故事四月己夘大赦天下
以建武三十二年為建武中元元年復博奉髙嬴勿出
元年租芻藁以吉日刻玉牒書函藏金匱璽印封之乙
酉使太尉行事以特告至髙廟太尉奉匱以告髙廟藏
于廟堂西壁石室髙主室之下
 應劭漢官馬第伯封禪儀記曰車駕正月二十八日
 發雒陽宫二月九日到魯遣守謁者郭堅伯将徒五
[059-36a]
 百人治太山道十日魯遣宗室諸劉及孔氏瑕邱丁
 氏上夀受賜皆詣孔氏宅賜酒肉十一日發十二日
 宿奉髙是日遣虎賁郎将先上山三案行還益治道
 徒千人十五日始齋國家居太守府舎諸王居府中
 諸侯在縣庭中齋諸卿校尉将軍大夫黄門郎百官
 及宋公衛公襃成侯東方諸侯雒中小侯齋城外汶
 水上太尉太常齋山虞馬第伯自云某等七十人先
 之山虞觀祭山壇及故明堂宫郎官等郊肆處入其
[059-36b]
 幕府觀治石石二枚狀博平圓九尺此壇上石也其
 一石武帝時石也時用五車不能上也因置山下為
 屋號五車石四維距石長丈二廣二尺厚尺半所四
 枚檢石長五尺廣六寸狀如封篋長檢十枚一紀號
 石髙丈二尺廣三尺厚尺二寸名曰立石一枚刻文
 字紀功徳是朝上山騎行徃徃道峻峭不騎步牽馬
 乍步乍騎且相半至中觀留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
 極望無不覩仰望天闗如從谷底仰觀抗峰其為髙
[059-37a]
 也如視浮雲其峻也石壁窅窱如無道徑遙望其人
 端如竹朽兀或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過樹乃知
 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頃復蘇亦賴齎
 酒脯處處有泉水目輒為之明復勉強相将行到天
 闗自以已至也問道中人言尚十餘里其道旁山脇
 大者廣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視巖石松樹鬱鬱蒼
 蒼若在雲中俛視谿谷碌碌不可見丈尺遂至天門
 之下仰視天門窔遼如從穴中視天直上七里賴其
[059-37b]
 羊腸逶迤名曰環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兩從
 者扶挟前人相牽後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後人頂
 如畫重累人矣所謂磨胸揑石捫天之難也初上此
 道行十餘步一休稍疲咽脣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據
 頓地不避濕暗前有燥地目視而兩脚不隨早食上
 晡後到天門郭使者得銅物銅物形状如鐘又方柄
 有孔莫能識也疑封禪具也得之者汝南召陵人姓
 楊名通東上一里餘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時神也東
[059-38a]
 北百餘歩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闕在南方漢武在其
 北二十餘步得北垂圓臺髙九尺方圓三丈所有兩
 陛人不得從上從東陛上臺上有壇方一丈二尺所
 上有方石四維有距石四面有闕鄉壇再拜謁人多
 置錢物壇上亦不掃除國家上見之則詔書所謂酢
 梨酸棗狼藉散錢處數百幣帛具道是武帝封禪至
 泰山下未及上百官為先上跪拜置梨棗錢于道以
 求福即此也東山名曰日觀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
[059-38b]
 始欲出長三丈所秦觀者望見長安吴觀者望見會
 稽周觀者望見齊西北有石室壇以南有玉盤中有
 玉龜山南脅神泉飲之極清美利人日入下去行數
 環日暮時頗雨不見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
 乃舉足隨之比至天門夜人定矣
 太康地記曰奉髙者以事東岳帝王禪代之處也故/明堂在縣南四里漢武立太壇于東山以登天下示
 増/髙
 後漢書曹褒傳褒父充持慶氏禮建武中為博士從
[059-39a]
 巡狩岱宗定封禪禮
 張純傳建武三十年純奏上宜封禪曰自古受命而
 帝治世之隆必有封禪以告成功焉樂動聲儀曰以
 雅治人風成于頌有周之盛成康之間郊配封禪皆
 可見也書曰嵗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則封禪之
 義也臣伏見陛下受中興之命平海内之亂脩復祖
 宗撫存萬姓天下曠然咸蒙更生恩徳雲行惠澤雨
 施黎元安寧夷狄慕義詩云受天之祜四方来賀今
[059-39b]
 攝提之嵗蒼龍甲寅徳在東宫宜及嘉時遵唐帝之
 典繼孝武之業以二月東巡狩封于岱宗明中興勒
 功勲復祖統報天神禪梁甫祀地祗𫝊祚子孫萬世
 之基也中元元年帝乃東巡岱以純視御史大夫從
 并上元封舊儀及刻石文
 文獻通考司馬彪論自上皇以来封泰山者至周七
 十二代易姓則改封者著一代之始明不相襲也繼
 世之王巡狩則有修封以祭而已自秦始皇孝武帝
[059-40a]
 封泰山本因好仙信方士之言及造石檢印封之事
 也天道質誠約而不費故牲用犢器用陶匏殆将無
 事于檢封之間而樂難攻之石也夏少康周宣由廢
 復興不聞改封光武欲因孝武故封而梁松固爭以
 為必改乃當天意既封之後未有能福而松卒被誅
 死雖罪由身作蓋亦誣神之咎也且帝王所以能大
 著于後者實在其徳加于人不聞其在封矣
 胡氏寅曰前世論登封者莫善于許懋惜乎世祖之
[059-40b]
 臣智不及此陷其君于過舉而不得聞也且世祖享
 國至是已三十年四垂無虞中土寧謐其心浸滿是
 以告功皇天明示得意而不自知其多失也不法唐
 虞三代而法始皇武帝一失也案讖文九世當封禪
 則孝武之世今乃自綴于元帝而削去成哀平三君
 二失也玉檢秘文人不得見是必祈求永年三失也
 前年拒羣臣之請謂百姓怨氣滿腹吾欺天乎豈有
 治天下三十年民怨未除纔後兩嵗即已歡洽此四
[059-41a]
 失也勅戒郡縣有上夀稱美者必髠令屯田詔墨未
 乾乃自令梁松等討論故事此五失也奉髙后配地
 祗未㡬黜降廟主歸于寢園此六失也即位改元終
 身不可改而又改此七失也凡此七者人君舉動之
 大節而疵病如此惜乎光武勇智出倫而學問不足
 也光武年及耳順方建中元則意在久生不言而自
 見矣其視向者對宗族乞復之言夀陵迭興之詔即
 已大異蒯徹所謂人心無常詎不然哉
[059-41b]
    蕙田案光武封禪信讖也
          右後漢光武帝封禪
 
 
 
 
 
 五禮通考卷四十九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