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禮記述註 > 禮記述註 卷五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述註卷五
          安溪 李光坡 撰
  王制第五
   疏曰王制之作葢在秦漢之際知者按下文云
   有正聴之鄭云漢有正平承秦所置又有古者
   以周尺今以周尺之言則知是周亡後也盧植
   云漢女帝令博士諸生作此書 坡謂此篇明
[005-1b]
   是殷制葢所言九州方域既與唐虞之五服五
   千異而周制六服七千又逈然相縣坡伯兄云
   自食貨至賓師確與洪範八政符非殷而何鄭
   解為殷自知無易而未有左証惟㨿六十養於
   國七十養於學曰此殷制明矣先正終身於是
   一言半解求得於己不欺於人讀之永嘆朱子
   謂漢儒制度不合者多推從殷禮此或偶指一
   端或傳録之誤後學安可據此為定不精不詳
[005-2a]
   曰緯書曰臆説曰無明證掛一漏萬行詐張皇
   以䧟於無忌憚乎古書之存者希矣安得事求
   其證苟推説整齊令後世可變而通且緯書惟
   神示名號不見於經為可疑至制度經曲所存
   甚多註䟽雖間有淺深然彼時逸禮猶存緯書
   可採師承授受尚有淵源如此篇陳註所引劉
   氏選士進士之解悠誕不稽自宋末元明諸儒
   以大本生心議禮皆類此也而欲詐學者以非
[005-2b]
   臆説有明證舍註䟽而崇之得乎六經皆然三
   禮尤甚哉敢竊附一言後不復一一也
王者之制禄爵
 疏曰鄭云禄之言榖白虎通云禄者録也爵白虎通
 云爵者盡也所以盡人才也
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疏曰公之言平侯者候也伯之言白明白於徳也子
 者奉恩宣徳男者任功立業此五等為虞夏及周殷
[005-3a]
 則三等公侯伯也
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疏曰卿之言嚮為人所歸嚮大夫者達人謂扶達於
 人士者事也 熊氏曰上節制爵通於天下此節施
 於一國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
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集説曰此言天子諸侯田里之廣狹不能猶不足也
[005-3b]
 不合謂不朝㑹也附庸者以國事附於大國未能以
 其名通也天子以下皆言田而不言地者以地有山
 林川澤原隰險夷之不同若限以地里而不計田里
 則井地不均榖禄不平矣里數有二分田之里以方
 計如方里而井是也分服之里以袤計如二十五家
 為里是也後章言方千里者為田九萬億畆此以方
 計者也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此以袤計者也
 分服則計道里逺近以為朝貢之節分田則計田畆
[005-4a]
 多寡以為賦禄之制此所以為均平也 熊氏曰以
 下皆制禄之法
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
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
 集説曰此言王朝有位者之田 方氏曰三公而下
 食來邑於畿内禄之多少以外諸侯為差元士上士
 也與元子元侯稱元同不言中士下士則視附庸惟
 上士也
[005-4b]
制農田百畆百畆之分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
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農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
禄以是為差也
 集説曰此言庶人之田井田之制一夫百畆分分限
 也肥饒者為上農墝瘠者為下農故所養有多寡也
 府史胥徒之屬皆庶人之在官者其禄以農之上下
 為差多者不得過食九人之禄寡者不得下食五人
 之禄隨其高下為五等之多寡也 坡按周禮賈疏
[005-5a]
 云王制言下士視上農夫食九人則府食八人史食
 七人胥食六人徒食五人其官並亞士故號庶人在
 官
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
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
 疏曰自下士至小國之卿倍大夫禄皆據無采地者
 言之故鄭答臨碩云王畿方千里者凡九百萬夫之
 地三分去一定受田者三百萬夫出都家之田以其
[005-5b]
 餘地之税禄無田者下士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
 士三十六人下大夫七十二人中大夫百四十四人
 卿二百八十八一云下士禄足代耕則庶人在官者
 雖食八人以下不得代耕故載師有官田謂庶人在
 官之田也
次國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小國之卿倍大夫禄君
十卿禄
 坡聞之兄曰諸侯之卿不命於天子者其禄與大夫
[005-6a]
 等命於天子者不論大小國皆當四大夫但大國三
 卿皆命於天子故視大夫四倍次國三卿二卿命於
 天子其一與大夫同禄則以三卿與三大夫總較惟
 三倍耳小國三卿一卿命於天子其二與大夫同禄
 則以三卿與三大夫相較惟二倍耳故曰次國上卿
 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國上卿
 當大國之下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當大夫
 者皆非命卿也秩既相當禄亦相等明矣
[005-6b]
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
小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
下大夫
 集説曰此言三等之國其卿大夫頫聘並㑹之時尊
 卑之序如此鄭云爵位同則小國在下謂二人同是
 卿則小國卿在大國卿之下爵異固在上者謂若大
 國是大夫小國是卿則位於大國大夫之上知者以
 卿執羔大夫執雁卿絺冕大夫元冕故知不得在大
[005-7a]
 夫下也
其有中士下士者數各居其上之三分
 註曰謂其為介若特行而並㑹也居猶當也此據大
 國而言大國之士為上次國之士為中小國之士為
 下士之數國皆二十七人各三分之上九中九下九
  疏曰中士謂次國之士下士謂小國之士今大國
 之士既定在朝㑹若其有中國之士小國之士者其
 行位之數各居其上國三分之二謂次國以大國為
[005-7b]
 上而次國上九當大國中九次國中九當大國下九
 是各當其大國三分之二小國以次國為上小國上
 九當次國中中九小國中九當次國下九亦是居上
 三分之二也是各居上之三分
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
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名
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閒田八州州二百一十

[005-8a]
 集説曰九州并王畿而言此但言毎一州所可容者
 如此凡八州餘以例推皆言畿外之制下文始言天
 子畿内之制也 坡謂虞夏五服則中國方五千里
 周六服則七千里此大界方三千里三三而九非夏
 非周註以為殷制信矣山澤不以封者註謂與民同
 財史記謂秉其阨塞地利者兼此二義其餘地若封
 人附於大國謂之附庸若未封人謂之閒田
天子之縣内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
[005-8b]
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盼其
餘以禄士以為閒田
 註曰畿内九大國者三為三公之田又三為三公致
 仕者之田餘三待封王之子弟也次國二十一者禄
 為六卿之田又六為六卿致仕者之田又三為三孤
 之田餘六亦待封王子弟也小國六十三者二十七
 大夫之田并大夫致仕之田共五十四餘九亦待封
 王子弟也三孤無職雖致仕猶可即而謀故不副
[005-9a]
 疏曰畿外諸侯有封建之義故云不以封畿内之臣
 不世位有朌賜之義故云不以朌禄士謂無地之士
 給之以地而當其禄不得為采邑耳閒田則周禮之
 公邑也註云副者公卿大夫皆有正職之田又有致
 仕之田則副也 坡謂註疏謂唐虞稱服殷周稱畿
 故以縣為夏時天子所居州界名然周天子稱畿而
 大司馬九服亦稱畿且趙簡子有上大夫受縣之語
 則周固有縣也記者偶筆似不必泥
[005-9b]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

 集説曰九州而千七百七十三國者内一州為王圻
 容九十三國外八州容一千六百八十國并畿内為
 千七百七十三國也元士附庸不與者以上文之所
 算止五十里而元士附庸皆不能五十里故不與也
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為御
 集説曰共官謂共給王朝百官府文書之具泛用之
[005-10a]
 需御謂凡天子之服用葢皆取之租税也 方氏曰
 以百里所出之少資百官之所共疑若不足然卑者
 所稱不為不足以千里所出之多為一人之御疑若
 有餘然尊者所稱不為有餘且以其近者與人則欲
 其易給而無勞以其逺者奉己則欲其難致而有節
 百里之内非不以為御也要之以共官為主耳千里
 之内非不共官也要之以為御為主耳
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
[005-10b]
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

 註曰屬連卒州猶聚也伯帥正亦長也凡長皆賢侯
 為之殷之州長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
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
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

 註曰老謂上公周禮曰九命作伯春秋傳曰自陜以
[005-11a]
 東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
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方氏曰甸服四面五百里則為方千里矣王畿千里
 之外莫近於侯服而采又侯服之最近者莫逺於荒
 服而流又荒服之最逺者舉其最逺最近則綏要之
 服在其中矣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國三卿皆
命於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國三卿二卿
[005-11b]
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註曰命於天子者天子選用之如今詔書除吏是矣
 小國亦三卿一卿命於天子二卿命於其君此文似
 誤脱耳 疏曰三卿命於天子則大夫以下皆其君
 自命之也五人者司徒之下置小卿二一是小宰一
 是小司徒司空之下亦置二小卿一是小司㓂一是
 小司空司馬之下惟置一小卿小司馬也 馬氏曰
[005-12a]
 獨言下夫夫者對卿而言也其寔大夫有上中下之
 辨前云次國之下卿位當大國之上大夫是也獨言
 上士者對府史而言也其實士又有上中下之異
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監於方伯之國國三人
 註曰使佐方伯領諸侯 疏曰一州三人三八二十
 四人天子於州牧之國别置三大夫以輔之其尊卑
 之差見下文
天子之縣内諸侯禄也外諸侯嗣也
[005-12b]
 疏曰言諸侯禄者得采國為禄而不繼世故云禄也
 畿内公卿大夫之子父死之後故國采邑恒得食之
 有罪乃奪之此父死子禄者不在九十三國之數父
 死視元士若有賢徳乃復父位 集説曰畿内之地
 王朝百官食禄之邑在焉畿外乃以建封使其子孫
 嗣守然内亦謂之諸侯者三公之田視公侯卿視伯
 大夫視子男元士視附庸也
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則賜也不過九命
[005-13a]
 集説曰制者言三公命服之制也命數止於九天子
 之三公八命著鷩冕若加一命則為上公與王者之
 後同而著衮冕故云一命衮若為三公而有加衮者
 是出於特恩之賜非例當然故云若有加則賜也人
 臣無過九命者大宗伯再命受服與此不同 馬氏
 曰三公衮服有降龍無升龍
次國之君不過七命小國之君不過五命大國之卿不
過三命下卿再命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
[005-13b]
 疏曰周禮公國之孤四命與餘卿不同則知此大國
 之卿三命亦謂孤也下卿再命者謂除孤以外之卿
 就再命之中分為中卿下卿也故前文云次國之上
 卿位當大國之中是也次國之卿再命亦謂執政者
 下卿一命亦分為中下二等故前文云中當其下下
 當其上大夫是也小國之卿雖同一命亦分為三等
 故前文云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
夫下當其下大夫其大國次國小國大夫雖同一命當
[005-14a]
 皆分為上下二等
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任事然後爵之位
定然後禄之爵人於朝與士共之刑人於市與衆棄之
 疏曰爵人於朝殷法也周則天子假祖廟而拜授之
 刑人於市亦殷法謂貴賤皆刑於市周則有爵者刑
 于甸師氏也 集説曰論謂考評其行藝之詳也論
 辨則材之優劣審矣任事則能勝其任矣於是爵
 之以一命之位而養之以禄焉 坡謂上言制爵禄
[005-14b]
 之事詳矣此言所以得賢而爵禄之道也
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士遇之塗弗與言也屏
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示弗故生也
 集説曰公家不畜刑人註以為商制以周官墨者守
 門劓者守關宫者守内則者守囿髠者守積也唯其
 所之者量其罪之所當往適之地而居之如虞書五
 流有宅五宅三居是也不及以政賦役不與也示弗
 故生不授之田不賙其乏示不故欲其生也
[005-15a]
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註曰比年毎歲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則君親
 行然此晉文伯時所制也虞夏之制諸侯歲朝周之
 制侯甸男采衛要服六者各以其服數來朝 坡謂
 自此至以尊於天子言朝聘之事洪範之七曰賓也
天子五年一廵守
 註曰天子以海内為家時一廵省之五年者虞夏之
 制也周則十二歲一廵狩
[005-15b]
歲二月東廵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
年者就見之
 集説曰歲二月當廵狩之年二月也岱泰山也宗尊
 也東方之山莫高於此故祀以為東岳而稱岱宗也
 柴本作祡今通用燔燎以祭天而告至也東方山川
 之當祭者皆於此望而祀之遂接見東方之諸侯問
 有百歲之人則即其家而見之以其年高故不召見
 也
[005-16a]
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志
淫好辟
 集説曰大師樂官之長詩以言志采録而觀覽之則
 風俗之美惡可見政令之得失可知矣市典市者賈
 謂物價價之貴賤係於人之好惡好質則用物貴好
 奢則侈物貴志流于奢淫則所好皆邪僻矣
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
 集説曰典禮掌禮之官也考時月定日即舜典所云
[005-16b]
 協時月正日也考校四時及月之大小時有節氣早
 晚月有弦望晦朔日有甲乙先後考之使各當其節
 律法也制度宫室車旗之等五者皆王者所定天下
 一君不容有異異則非正矣故因廵狩所至而正其不
 同者使皆同也
山川神祗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
 集説曰凡祭有其舉之莫敢廢也故不舉者為不敬
 山川地之望也故削地焉
[005-17a]
 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
 集説曰宗廟不順如紊昭穆之次失祭祀之時皆不
 孝也爵者祖宗所傳故絀爵焉
變禮易樂者為不從不從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為畔
畔者君討
 集説曰不從違戾也流者竄之逺方討聲罪致戮孟
 子曰天子討而不伐此章四君字皆謂國君
有功徳於民者加地進律
[005-17b]
 疏曰律法也即大行人上公九命繅藉九寸冕服九
 章建常九斿之等是也
五月南廵守至于南嶽如東廵守之禮八月西廵守至
于西嶽如南廵守之禮十有一月北廵守至于北嶽如
西廵守之禮歸假于祖禰用特
 註曰假至也特特牛也祖下及禰皆一牛 疏曰爾
 雅釋山云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為南岳恒
 山為北岳嵩山為中岳霍山即衡山也
[005-18a]
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
 疏曰類者依其正禮而為之冝者令誅伐得宜亦隨其
 冝而告也造至也出告天地及廟還惟告廟者白虎
 通云天道無外内故不復告也 集説曰類冝造皆
 祭名後章言天子將出征則此出為廵守也諸侯則
 朝覲㑹同之出歟
天子無事與諸侯相見曰朝考禮正刑一德以尊于天

[005-18b]
 集説曰無事無死䘮㓂戎之事也考禮者稽考而是
 正之使無違僭也正刑者行以公平使無干枉也一
 徳無二心也三者皆尊天子之事
天子賜諸侯樂則以柷將之賜伯子男樂則以鼗將之
 疏曰柷節一曲之始其事寛故以將諸侯之命鼗節
 一唱之終其事狭故以將伯子男之命 集説曰柷
 形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
 撞之令左右擊所以合樂之始鼗如鼓而小有柄持
[005-19a]
 而搖之則旁耳自擊所以節樂之終將之謂使者執
 此以將命也 坡謂自此至不覆巢皆師田之事洪
 範之八曰師也賓師二事洪範以為終者自内及外
 也此以為始者大一統也
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鉞然後殺
 疏曰賜弓矢謂八命作牧者得征伐當州之内賜鈇
 鉞謂上公九命然後隣國臣弑君子殺父者得專討
 之 集説曰鈇莝斫刀也鉞斧也
[005-19b]
賜圭瓚然後為鬯未賜圭瓚則資鬯於天子
 疏曰未賜圭瓚者則用璋瓚不得鬯則用薰故王度
 記云天子以鬯諸侯以薰 集説曰圭瓚鬯爵以大
 圭為瓚之柄者曰圭瓚釀秬黍為酒芬香條鬯於上
 下故曰鬯祭酒灌地降神必用鬯未賜圭瓚則求鬯
 於天子得其器乃敢為其事
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宫南之左大學在郊
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宫
[005-20a]
 疏曰百里之國國城居中面有五十里二十里置郊
 郊外仍有三十里七十里之國國城居中面有三十
 五里九里置郊郊外仍有二十六里五十里之國國
 城居中面有二十五里三里置郊郊外仍有二十二
 里此是殷制若周制則畿内千里百里為郊諸侯之
 郊公五十里侯伯三十里子男十里近郊各半之此
 小學大學殷制周則大學在國小學在西郊辟明也
 雍和也君則尊明雍和於此學中習道藝使天下之
[005-20b]
 人皆明達諧和也頖之言班所以班政教也又詩註
 云王廱水之外圜如璧頖之言半以南通水北無也
天子將出征類乎上帝冝乎社造乎禰禡於所征之地
受命於祖受成於學
 疏曰受命於祖在造乎禰之前但前文類冝禡總説
 出行之時然後郤本初時受命受成之事所以文倒
 也 集説曰禡行師之祭也受命於祖卜於廟也受
 成於學定兵謀也
[005-21a]
出征執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
 集説曰獲罪人而反則釋奠於先聖先師而告訊馘
 焉訊謂其魁首當訊問者馘所截彼人之左耳告者
 告其多寡之數也
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充
君之庖
 疏曰無事謂無征伐出行䘮凶之事也范寗云上殺
 中心死速乾為豆實次殺射髀骼差遲故為賓客下
[005-21b]
 殺中腸汚泡最遲故充庖厨又毛傳云自左膘而射
 達於右腢為上殺射右耳本次之射左髀達於右䯚為
 下殺先宗廟次賓客者尊神敬賓之義也 坡謂三者
 之用則一田之中巳有此三品周歲有四田此歲三
 田或夏或殷然耳陳説非也
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
諸侯不掩羣
 疏曰自天子不合圍以下至不覆巢皆是以禮田者
[005-22a]
  集説曰不敬謂簡祭祀畧賓客不以禮殺傷過多
 故曰暴天物合圍四面圍之也掩羣者掩襲而舉羣
 取之也
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
佐車止則百姓田獵
 集説曰殺獲也獲所驅之禽獸也綏旌旗無旒者下
 偃仆之也初殺時則抗之已殺獵止之時則下之佐
 車即周禮驅逆之車驅者逐獸使趨於田之地逆者
[005-22b]
 要逆其走而不使之散亡也此言田獵之禮天子殺
 然後諸侯殺諸侯殺然後大夫殺大夫殺則百姓田
 獵尊卑貴賤之次序
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後田獵鳩化為鷹
然後設罻羅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
田不麛不卵不殺胎不殀天不覆巢
 集説曰梁水堰也堰水為關空以笱承其空獺一歲
 再祭魚此謂千月時豺祭獸月令九月夏小正十月
[005-23a]
 則九末十初也鳩化為鷹則八月時罻小網也草木
 零落謂十月時昆明也明蟲者得陽而生得隂而藏
 蟄在十月麛獸子之通稱殀斷殺之也天禽獸之稚
 者此十者皆田之禮順時序廣仁意也 坡謂此下
 脱後章大史典禮至成歲事制國用一百有八字詳
 見本文
冡宰制國用必於歲之杪五榖皆入然後制國用
 註曰國用今度支經用杪末也
[005-23b]
用地小大視年之豐耗
 疏曰用多少必計地大小必視年之豐耗
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
 集説曰以三十年之通者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
 有十年之餘也葢毎歳所入均析為四而用其三毎
 年餘一則三年而餘三又足一歲之用矣此所以三
 十年而有十年之餘也註以九年言之葢積三十年
 内閏月當一歲也一説二十七年則有九年之餘言
[005-24a]
 三十者舉成數耳 坡謂自此至日舉以樂洪範之
 一曰食二曰貨也
祭用數之仂
 集説曰註以仂為十一疏以為分散之名大槩是總
 計一歳經用之數而用其十分之一以行常祭之禮
 也
䘮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䘮用三年
之仂
[005-24b]
 疏曰天地社稷之祭豫卜時日今忽有䘮故既殯越
 紼行事若遭䘮之後當郊社常祭之日其啟殯至於
 反哭則避此郊社祭日而為之 集説曰䘮凶事祭
 吉禮吉凶異道不得相干故三年不祭唯既殯以後
 若有天地社稷之祭則行之不敢以卑廢尊也未塟
 以前常屬紼於輴車以偹火災䘮在内而行祭於外
 是踰越䘮紼而往也䘮三年而除中間禮事繁難故
 總計三歲經用之數而用其十之一也
[005-25a]
䘮祭用不足日暴有餘曰浩祭豐年不奢凶年不儉
 集説曰暴者殘敗之義言不齊整也浩者汎濫之義
 所謂以美沒禮也惟其制用有一定之則是以歲有
 豐凶而禮無奢儉此記者之言雜記云凶年祀以下
 牲孔子之言也
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
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
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後
[005-25b]
天子食日舉以樂
 集説曰饑而食菜則色病故云菜色殺牲盛饌日舉
 周禮王日一舉鼎有十二物皆有爼以樂侑食又云
 大荒則不舉者葢偶值凶年雖有備亦當貶損耳
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塟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塟大
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塟三年之䘮自天子達
 註曰尊者舒卑者速春秋傳曰天子七月而塟同軌
 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踰月外
[005-26a]
 姻至 疏曰左傳言然此縂云大夫士者記者許以
 降二為差故縂云三月左傳細言其别 坡謂自此
 至不造燕器洪範之三日祀也然則夏殷冡宰之職
 可見矣
庶人縣封塟不為雨止不封不樹䘮不貳事
 集説曰此言庶人之禮庶人無碑繂縣繩下棺故云
 縣窆也封謂聚土為墳周禮曰以爵等為邱封之度
 與其樹數則士以上乃皆封樹大夫士既塟公政入
[005-26b]
 於家庶人則終䘮無二事不使從政也
自天子達於庶人䘮從死者祭從生者
 註曰從死者謂衣衾棺椁從生者謂祭奠之牲器
支子不祭
 説見曲禮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
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
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005-27a]
 註曰此周制七者大祖及文王武王之祧與親廟四
 大祖后稷諸侯大祖始封之君王者之後不為始封
 之君廟大夫大祖别子始爵者大傳曰别子為祖謂
 此雖非别子始爵者亦然士謂諸侯之中士下士名
 曰官師者上士二廟寢適寢也 疏曰王肅以為天
 子七廟謂高祖之父及高祖之祖為二祧并始祖及
 親廟四為七周之文武受命之王不遷之廟權禮所
 施非常廟之數殷之三宗宗其徳而存其廟亦不以
[005-27b]
 為數又自上及下隆殺以兩令使天子諸侯立廟並
 四親而止則君臣同制尊卑不别又儒者難鄭云先
 公遷主藏於社稷先王遷主藏文武廟便有三祧何
 得祭法云有二祧鄭必為七廟惟周者馬昭按䘮服
 小記云王者立四廟禮器云周旅酬六尸一人發爵
 則周七尸七廟明矣今使文武不在七數既不同祭
 又不享嘗豈禮也哉故盧植云二祧謂文武張融按
 守祧云奄八人自大祖與文武及親廟四用七人姜
[005-28a]
 嫄用一人適盡曽子問孔子言周事而云七廟無虚
 主若王肅數主當有九何云七乎故當以周禮孔子
 之言為本註言大夫大祖皆殷制若其周制别子始
 爵其後得立别子為大祖若非别子之後雖為大夫
 但立父祖曽祖三廟而已隨時而遷不得立始爵者
 為大祖
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
 註曰此葢夏殷之制名周則春曰祠夏曰礿以禘為
[005-28b]
 殷祭 疏曰礿薄也春物未成祭品鮮薄也禘者次
 第也夏時物雖未成宜依時次第而祭之嘗者新榖
 熟而嘗也烝者衆也冬時物成者衆也鄭疑為夏殷
 祭名者以其與周不同其夏殷之祭又無文故稱葢
 以疑之
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
 註曰五祀謂司命也中霤也門也行也厲也此祭謂
 大夫有地者其無地祭三耳 疏曰曲禮天子諸侯
[005-29a]
 大夫皆祭五祀更無等差故以月令五祀當之疑為
 殷禮此文天子至大夫既别為尊卑之差故以周法
 解之 坡謂五祀二説左傳獻子問社稷五祀史墨
 以重該等神答之故宗伯地示祭社稷五祀鄭即引
 傳文為釋以皆與社稷連文也月令户灶等神士䘮
 禮行禱五祀士安得祀重該貴神故引月令為釋望
 文生義理各有當至此文自天子等下重該五祀乃
 上公非大夫所冝祭而户灶五者從無與天地社稷
[005-29b]
 為等差且士亦祀之何以見惟大夫故鄭以祭法諸
 侯五祀當之其端的不可知然亦仿有倫類也今陳
 氏斥為臆説彼又無確辨則後生且從先儒安能崇
 無稽之浮言乎自宋末元明来三尺童子稍渉性理
 空拳枵腹即欲以大極斷事此魏華父不肯輕刋朱
 子語類恐長學者入耳出口之病卓矣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
大川之在其地者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後者
[005-30a]
 集説曰視三公視諸侯謂視其饔餼牢禮之多寡以
 為牲器之數也其餘山川視伯小者視子男祭山川
 之在其地者魯人祭泰山晉人祭河是也因國謂所
 建國之地因先代所都之故墟也今無主祭之子孫
 則在王畿者天子祭之在侯邦者諸侯祭之以其昔
 嘗有功德於民不宜絶其祀也 坡謂天子諸侯祭
 無主後則祭法泰厲公厲七祀之言亦未可全不信也
天子犆礿祫禘祫嘗祫烝
[005-30b]
 集説曰祫合也其禮有二時祭之祫則羣廟之主皆升
 而合食於大祖之廟而毁廟之主不與三年大祫則毁
 廟之主亦與焉天子之禮春礿則特祭者各於其廟也
 禘嘗烝皆合食 石梁王氏曰特礿者春物全未成止一
 時祭而已於此時不祫也夏物稍成可於此時而祫秋物
 大成冬物畢成皆可祫故曰祫禘祫嘗祫烝而礿則特也
諸侯礿則不禘禘則不嘗嘗則不烝烝則不礿
 集説曰南方諸侯春祭畢則夏來朝故闕禘祭西方
[005-31a]
 諸侯夏祭畢而秋來朝故闕嘗祭四方皆然 石梁
 王氏曰諸侯歳朝為廢一時之祭王事重也
諸侯礿犆禘一犆一祫嘗祫烝祫
 集説曰犆礿礿犆非有異也變文而已祫嘗祫烝與
 嘗祫烝祫亦然諸侯所以降於天子者禘一犆一祫
 而已言夏祭之禘今歳犆則來歳祫祫之明年又犆
 不如天子每歳三時皆祫也此章先儒以為夏殷之
 制然禘王者之大禘也今以為四時常祭之名何歟
[005-31b]
 豈周更時祭之名而後禘專為大祭歟又周官制度
 云先王制禮必象天道故月祭象月時享象時三年之
 祫五年之禘象閏又云王制之言祫非三年之制也
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廟之祭
有田則祭無田則薦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
稻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豚稻以鴈
 註曰有田者既祭又薦新祭以首時薦以仲月士薦
 牲用特豚大夫以上用羔庶人無常牲取與新物相
[005-32a]
 宜而已 疏曰晏子春秋云天子以下至士皆祭以
 首時服䖍註桓五年傳云魯祭天以孟月祭廟以仲
 月又註昭元年傳人君用孟月人臣用仲月皆非鄭
 義南師解云首時者大夫士也若得祭天者祭天以
 孟月祭廟以仲月其餘諸侯不得祭天者祭皆用孟
 月既無明據未知孰是義得兩通故並存焉 坡謂首
 時祭惟見晏子春秋而四仲祭明見於周禮安得棄
 經而任傳乎坡辨詳大司馬此不具
[005-32b]
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賔客之牛角尺
 集説曰如繭如栗犢也握謂長不出膚側手為膚四
 指也賓客之用則取其肥大而已
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
庶人無故不食珍
 註曰故謂祭饗 集説曰烹牛羊豕必為鼎實鼎非
 常用之器有禮事則設所以無故不殺也珍之名物
 見内則庶人無故亦以非冠昏之禮歟
[005-33a]
庶羞不踰牲燕衣不踰祭服寢不踰廟
 集説曰羞不踰牲者如牲是羊則不以牛肉為庶羞
 也此三者皆言薄於奉已厚於事神也
大夫祭器不假祭器未成不造燕器
 集説曰此一節舊在庶人耆老不徒食之後今考其
 序當移在此大夫有田禄則不假借祭田於人無田禄
 者不設祭器則假之可也凡家造祭器為先養器為
 後
[005-33b]
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集説曰孟子曰殷人七十而助助者藉也但借民力
 以助耕公田而不取其私田之税 坡謂先言治地
 用民之力以起司空之職自此至然後與學洪範之
 四曰司空也
市㕓而不税
 集説曰㕓市宅也賦其市地之㕓而不征其貨也
關譏而不征
[005-34a]
 集説曰關之設但主於譏察異服異言之人而不征
 其往来貨物之税也
林麓川澤以時入而不禁
 集説曰山澤採取之物其入也雖有時然與民共其
 利即孟子所謂澤梁無禁也
夫圭田無征
 集説曰圭田者禄外之田所以供祭祀不税所以厚
 賢也曰圭者潔白之義也周官制度云圭田自卿至
[005-34b]
 士皆五十畆此專主祭祀故無征然王制言大夫士
 宗廟之祭有田則祭無田則薦孟子亦曰惟士無田
 則亦不祭既云皆有田何故又云無田則薦以此知
 賜圭田亦似有功徳則賜圭瓚耳
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
 集説曰用民力如治城郭塗巷溝渠宫廟之類周禮
 豐年三日中年二日無年則一日而已若師旅之事
 則不拘此制
[005-35a]
田里不粥墓地不請
 疏曰田地里邑既受之於公民不得粥賣冡墓之地
 公家所給故塟有常不得輙請其餘處
司空執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澤時四時量地逺近興事
任力
 集説曰執度度地葢定邑井城郭廬舍之區域也
 方氏曰小而水所止曰沮大而水所鍾曰澤 坡謂
 觀山川高下之冝沮澤浸潤之處而時其四時之早
[005-35b]
 晚則使民興事可以無愆矣量地逺近則任民之力
 可以有節矣
凡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壯者之食
 集説曰老者食少而功亦少壯者功多而食亦多今
 之使民雖少壯但責以老者之功程雖老者亦食以
 少者之飲食寛厚之至也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
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
[005-36a]
服異宜脩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冝
 集説曰居謂居處亦謂居積材謂材質亦謂材用居
 處者因其材質疏引盧植云能寒者使居寒能暑者
 使居暑是也居積者因其所冝而為之偹如氊裘可
 以偹寒絺綌可以偹暑車以行陸舟以行水此皆因
 天地所冝也廣谷大川自天地初分其形氣已不同
 矣民生異俗理有固然其性情之緩急亦氣之所禀
 殊也飲食器械衣服之有異聖王亦豈必強之使同
[005-36b]
 哉惟脩其三綱五典之教齊其禮樂刑政之用而已
 所謂財成輔相者左右民也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馮氏曰五方之民以氣禀之不齊兼習俗之異尚是
 以其性各隨氣禀之昏明習俗之薄厚而不可推移
 焉若論其本然之性則一而已矣註亦曰地氣使之
 然
東方曰夷被髪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
[005-37a]
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髪衣服有不粒食者矣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疏曰東方人好生萬物觝觸地而出夷者觝也有九
 種一𤣥莬二樂浪三高驪四蒲飾五鳬臾六索家七
 東室八倭人九天鄙蠻者慢也君臣同川而浴極為
 簡慢有八一天竺二咳首三僬僥四跂踵五穿胸六
 儋耳七狗軹八旁舂戎者兇也斬殺不得其中有六
 一僥夷二戎夷三老白四耆𦍑五鼻息六天剛狄者
[005-37b]
 辟也其行邪辟有五一月支二穢貊三匈奴四單于
 五白屋 集説曰雕刻也題額也刻其額以丹青湼
 之交趾言蠻卧時頭向外足在内而相交東南地氣
 煖故有不火食者西北地寒少五榖故有不粒食者
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冝服利用偹器
 疏曰言中國與四夷雖異各有所安之居所和之味
 所冝之服所利之用所偹之器其事各自充足
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
[005-38a]
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疏曰寄言傳寄外内言語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鞮
 知也謂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譯陳也謂陳説
 外内之言 方氏曰以言語之不通也則必達其志
 以嗜欲之不同也則必通其欲必欲達其志通其欲
 非寄象鞮譯則不可故先王設官以掌之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

[005-38b]
 熊氏曰計量土地廣狹制四井為邑毎邑居三十二
 家有如是地畫如是田居如是民三者相得無有餘
 不足之弊矣
無曠土無游民食節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尊君
親上然後興學
 熊氏曰無曠土田皆井授也無游民人皆受田也饔
 飱有節耕耘有時則民有飬而安居矣樂事勸功兼
 私家公室而言尊君服其教親上懐其徳然後可得
[005-39a]
 興學也
司徒脩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徳齊八政以防
滛一道徳以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上
賢以崇徳簡不肖以絀惡
 坡謂自此至不與士齒洪範之五曰司徒曰此一節
 統言鄉學國學教民取士之法非專言鄉也六禮七
 教八政見篇末一道徳者國不異政教不殊俗也龜
 䇿傳所云化分為百室道散而無垠則不一矣
[005-39b]
命鄉簡不帥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習射上功
習鄉上齒大司徒帥國之俊士與執事焉
 集説曰以下方詳鄉教此言簡不肖以絀惡之事鄉
 在逺郊之内庠鄉學也耆老致仕及鄉中老賢者元
 日所擇之善日也期日定則耆老皆来㑹聚於是行
 射禮與鄉飲酒之禮射以中為上故曰上功鄉飲則
 序年之高下故曰上齒大司徒率其俊秀者與執禮
 事葢欲使不帥教之人觀其上功自勵為功觀其上
[005-40a]
 齒則知尊敬長老使俊士與之以為榮則惡者慕之
 而自勵也
不變命國之名鄉簡不帥教者移之左命國之左鄉簡
不帥教者移之右如初禮
 集説曰左右對移以易其藏脩逰息之所新其師友
 講切之方庶幾其變也
不變移之郊如初禮不變移之遂如初禮不變屏之逺
方終身不齒
[005-40b]
 疏曰按學記比年入學中年攷校自一年入學至七
 年小成至九年大成此簡不帥教者謂初入學一年
 之終移左移右者謂間一年而攷校之時移郊謂五
 年時移遂謂七年時屏之逺方謂九年之時 集説
 曰四郊去國百里在鄉界之外遂又在逺郊之外葢
 示之以漸逺之意也而猶不悛焉則其人終不可與
 入徳矣於是乃屏棄之
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
[005-41a]
升之學曰俊士
 集説曰此言上賢崇徳之事 坡謂自鄉論秀士以
 至進士即如韓公送張童子言明經始自縣而州府
 以至禮部節節皆攷試加察詳之法耳陳註引劉説
 何本曽謂不臆説者亦若此乎
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鄉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
 集説曰既升於司徒則免鄉之徭役而猶給徭役於
 司徒也及升國學則并免司徒之役矣造者成也言
[005-41b]
 成就其才徳也
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
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集説曰此以下言國學教國子民俊及取賢才之法
 樂正掌其教司馬則掌選法也術者道路之名言詩
 書禮樂四者之教乃入徳之路故言術也
王大子王子羣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
選皆造焉凡入學以齒
[005-42a]
 集説曰皆造皆来受教於學正也惟次長㓜之序不
 分貴賤之等
將出學小胥大胥小樂正簡不帥教者以告于大樂正
大樂正以告于王
 註曰出學謂九年大成學止也小胥大胥皆樂官屬
  疏曰知學止者以上鄉中年考校恐此亦中年故
 明之知九年者以下再不變無移左右及郊遂之事
 故知是九年學止也
[005-42b]
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不變王親視學
 註曰亦謂使習禮以化之不變王又親為之臨視重
 棄賢者子孫此習禮皆于大學也 疏曰周立當代
 大學在公宫左即東膠也立小學於西郊即有虞氏
 之庠其習書於虞氏之學文王世子云書在上庠習
 禮樂於殷學故又云禮在瞽宗習舞于夏后氏學故
 云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于東序
不變王三日不舉屏之逺方西方曰棘東方曰寄終身
[005-43a]
不齒
 集説曰註以棘為𤏡又以𤏡訓偪𤏡本西戎地名愚
 謂讀如本字急也欲其遷善之速也寄者寓也暫寓
 而終歸之意葢雖屏之終身不齒然猶為此名以示
 不忍終棄之意
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
 註曰移名於司馬司馬夏官卿掌邦政者進士可進
 受爵禄也 疏曰此文承王大子等下似專據王子
[005-43b]
 等其實鄉人入學為造士者亦同於此其鄉人不在
 學者及邦國所貢士所貢於王亦當升諸司馬
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論論
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禄之
 疏曰大樂正論秀以告王王必以所論狀授與司馬
 司馬得此狀乃更論辨之觀其材能知其堪任何官
 故云官材也辨論之後不堪者屏退論量賢者以告
 于王而正定其論各署其所長然後試以所能之官
[005-44a]
 如長於禮者官之禮長於樂者官之樂堪任此官然
 後爵命之既受爵然後與之以禄
大夫廢其事終身不仕死以士禮葬之
 集説曰廢其事如戰陣無勇而敗國殄民或荒滛失
 行而悖常亂俗生則擯棄死則貶降 坡謂此簡不
 肖之類也
有發則命大司徒教士以車甲
 註曰有發謂有軍師發卒 疏曰教此士卒以乗兵
[005-44b]
 車及衣甲之儀容必司徒者以司徒主衆又主教故
 與司馬相參也
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臝股肱决射御
 疏曰執技既無道藝惟論力以事上故適往四方境
 界之外則使之擐露臂脛角材力决射御勝負見勇
 武
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凡執技以事
上者不貳事不移官出鄉不與士齒仕於家者出鄉不
[005-45a]
與士齒
 集説曰不貳事則所業彌至於精不移官恐他職非
 其所長以技名者賤為大夫之臣亦賤故不得與為
 士者齒列然必出鄉乃爾者於其本鄉有族人親戚
 之為士者或不忍卑之故也 坡謂祝史等七者之
 技用以事上此上賢之推也
司㓂正刑明辟以聼獄訟必三刺有㫖無簡不聼附從
輕赦從重
[005-45b]
 集説曰正刑正定刑書明辟明斷罪法周禮以三刺
 斷庶民獄訟之中一曰訊羣臣二曰訊羣吏三曰訊
 萬民刺周禮此節疏云所刺不必是殺餘四刑亦當
 刺則刺即訊也若有發露之㫖意而無簡覈之實迹
 則難於聼斷矣於是有附有赦焉附而入之則施行
 從輕赦而出之則宥罪從重所謂與其殺不辜寧失
 不經也 坡謂自此至識異言洪範之六曰司㓂也
凡制五刑必即天論郵罰麗於事
[005-46a]
 註曰制斷也即就也必即天論言與天意合即或為
 則論或為倫 疏曰制刑時必就天意論議輕重天
 意好生又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論刑時亦當好生又
 就天道使生殺得中郵過也言斷人罪過及責罰其
 身皆依附於所犯之事不可離其本事假他别事而
 為喜怒也
凡聼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
 疏曰權平也凡犯罪之人或子為父隐臣為國諱雖
[005-46b]
 獨刑禁而非其本惡故必本其宿情立其恩義為平
 量之
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别之
 註曰淺深謂俱有罪本心有善惡 疏曰盡意思念
 論量罪之輕重次序不有越濫也
悉其聰明致其忠愛以盡之
 疏曰盡已聰明尋其事之根本又致其忠恕仁愛不
 使嚴酷枉濫以盡罪情不有抑屈
[005-47a]
疑獄汜與衆共之衆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集説曰汜猶廣也其或在所可疑則泛然而廣詢之
 衆見焉衆人共謂可疑則宥之矣比例也已行故事
 曰比小者有小罪之比大者有大罪之比言雖疑而
 赦之不可直爾而放當必察按舊例以成於事
成獄辭史以獄成告於正正聼之正以獄成告於大司
㓂大司㓂聼之棘木之下大司㓂以獄之成告於王王
命三公參聼之三公以獄之成告於王王三又然後制
[005-47b]

 集説曰成獄辭者謂治獄者責覈罪人之辭已成定
 也史司㓂吏也正士師之屬聼察也棘木外朝之卿
 位也又當作宥周禮一宥曰不識再宥曰過失三宥
 曰遺忘謂行刑之時天子猶欲以此三者免其罪也
 自下而上咸無異説而天子猶必三宥而後有司行
 刑者在君為愛下之仁在臣有守法之義也
凡作刑罰輕無赦
[005-48a]
 馮氏曰此言立法制刑之意雖輕無赦所以使人難
 犯也惟其當刑必刑輕且不赦而况於重者乎故君
 子不容不盡心焉
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
 疏曰侀是侀禮 馬氏曰刑之所以為刑者猶人之
 有侀也一辭不具不足以為刑一體不傋不足以為
 成人辭之所成則罪定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君
 子無所不盡其心至子用刑則尤慎焉者也
[005-48b]
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
 集説曰剖析言辭破壊法律所謂舞文弄法者也變
 亂名物更改制度或挟異端邪道以罔惑於人皆足
 以亂政故在所當殺
作淫聲異服竒技竒器以疑衆殺行偽而堅言偽而辨
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衆殺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
疑衆殺此四誅者不以聼
 集説曰淫聲非先王之樂也異服非先王之服也竒
[005-49a]
 技竒器如般請机封之類所行雖偽而堅不可破所
 言雖偽而辨不可屈如白馬非馬之類所學雖非正
 道而渉獵甚廣則亦難於窮詰順非文過也所行雖
 非而善於文飾其言滑澤無滯衆皆疑其為是也至
 於假托鬼神之禍福時日之吉凶卜筮之休咎註云
 今時持䘮葬築葢嫁取卜數文書使民悖禮違制故
 亂政者一疑衆者三皆决然殺之不復審聼為其害
 大而辭不可習也
[005-49b]
凡執禁以齊衆不赦過
 坡謂有刑有禁刑者罪其已然禁者防其將然此所
 執之禁葢指下文市事而言曰過者未麗於法也市
 刑小刑憲罰中刑徇罰大刑扑罰
有圭璧金璋不粥於市命服命車不粥於市宗廟之器
不粥於市犧牲不粥於市戎器不粥於市
 方氏曰此所以禁民之不敬金璋以金飾之考工記
 大璋中璋黄金勺青金外者是矣
[005-50a]
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兵車不中度不粥於市布帛精
麤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姦色亂正色不粥
於市
 集説曰此所以禁民之不法用器弓矢耒耜飲食器也
 數升縷多寡之數也布幅廣二尺二寸帛廣二尺四寸
錦文珠玉成器不粥於市衣服飲食不粥於市
 集説曰此所以禁民之不儉 坡謂衣服粥於市則縫
 絍不事飲食粥於市則男饞女惰好衣食而白游則
[005-50b]
 殺越取貨訟獄滋豊坡行天下見有此俗矣
五榖不時果實未熟不粥於市木不中伐不粥於市禽
獸魚龞不中殺不粥於市
 集説曰此所以禁民之不仁凡十有四事皆所以齊
 其衆而使風俗之同也
關執禁以譏禁異服識異言
 劉氏曰凡上文所當禁戒之事雖有司刑司市之屬
 以治之然不有以譏察之則犯者衆而獲者寡矣故
[005-51a]
 令司關者執禁戒之令以譏察之見異服則禁之聞
 異言則識之衣服易見故直曰禁言語難知故必曰
 識關境上門舉關則郊門城門亦在其中矣
大史典禮執簡記奉諱惡天子齊戒受諫
 註曰簡記䇿書也諱先王名惡忌日若子卯 坡謂
 自此至成歲事制國用在此上下全無所屬按周禮
 大史職㑹同朝覲以書協禮事大師抱天時與大師
 同車則此一經當在不覆巢之下冢宰制國用之上
[005-51b]
 葢文承廵守師田之後言大史秉禮從王正與周禮
 合下文則因王受教諫而及百官互正當否之事以
 起下文冡宰制國用之端也 又按禮運云天子適
 諸侯舍其祖廟以禮籍入註云禮籍謂大史典禮執
 簡記奉諱惡也適諸侯正廵守征伐之事又其証也
司㑹以歲之成質於天子冡宰齊戒受質
 集説曰司㑹冡宰之屬掌治法之財用㑹計及王與
 冡宰廢置等事故歲之將終也質平其一歲之計要
[005-52a]
 於天子而先之冡宰冡宰重其事而齊戒以受其質
 質平也謂奏上文簿聼天子平量之
大樂正大司㓂市三官以其成從質於天子大司徒大
司馬大司空齊戒受質
 集説曰市司市也周官司市下大夫二人司㑹所質
 冡宰既受之矣此三官各以其計要之成從司㑹而
 質於天子則司徒司馬司空亦齊戒而受之
百官各以其成質於三官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以百
[005-52b]
官之成質於天子百官齊戒受質然後休老勞農成歲
事制國用
 疏曰司㑹總主羣官簿書則司徒司馬司空簿書亦
 司㑹掌之質於天子若今時先申帳目樂正司㓂司
 市當司事少即徑從司㑹以質於王其司徒司馬司
 空總主萬氏其事既大雖司㑹進其治要仍須各受
 質屬官親自質於天子天子平斷畢當須報於下故
 在下百官齊戒受天子所平之要 坡謂疏解三官
[005-53a]
 則司徒司馬司空非上樂正等之三官也一説百官
 位卑不敢專逹故但質於三官三官達於司徒司馬
 司空而為之質於天子
凡養老
 集説曰養老之禮其目有四養三老五更一也子孫
 死於國事則養其父祖二也養致仕之老三也養庶
 人之老四也一歲之間凡七行之飲養陽氣則用春
 夏食養飲氣則用秋冬四時各一也凡大合樂必遂
[005-53b]
 養老謂春入學舍菜合舞秋頒學合聲則通前為六
 又季春大合樂天子視學亦養老凡七也 坡謂自
 此朞不從政所謂養耆老以致孝也繼於司㓂文後
 秋養耆老故也
有虞氏以燕禮
 集説曰燕禮者一獻之禮既畢皆坐而飲酒以至於
 醉其牲用狗其禮亦有二一是燕同姓二是燕異姓
 也
[005-54a]
夏后氏以饗禮
 集説曰饗禮者體薦而不食爵盈而不飲立而不坐
 依尊卑為獻數畢而止然亦有四馬諸侯來朝一也
 王親戚及諸侯之臣来聘二也戎狄之君使来三也
 享宿衛及者老孤子四也惟宿衛及耆老孤子則以
 酒醉為度酒正云
殷人以食禮
 集説曰食禮者有飯有殽雖設酒而不飲其禮以飯
[005-54b]
 為主故曰食也然亦有二焉大行人云食禮九舉及
 公食大夫之類謂之禮食士大夫自與賔客旦夕共
 食則謂之燕食也饗食禮之正故行之於廟燕以示
 慈惠故行之於寢也
周人脩而兼用之
 註曰兼用之偹隂陽也凡飲養陽氣凡食養隂氣陽
 用春夏隂用秋冬 疏曰春夏養老則用虞之燕夏
 之饗秋冬則用殷之食周尚文故兼用三代之禮也
[005-55a]
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
 註曰天子諸侯養老同也國國中小學在王宫之左
 學大學也在郊小學在國中大學在郊此殷制明矣
  疏曰此謂子孫為國死難而王養其父祖也
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
 疏曰上言七十養於學也至於八十年漸衰弱不堪
 来學受養君使人就家致之 集說曰君命人臣拜
 受禮也惟八十之老與無目之人為難偹禮故其拜
[005-55b]
 也足一跪而首再至地以偹再拜之數九十則又不
 必親拜特使人代受此言君致享食之禮於其家而
 受之之禮如此然他命則亦必然矣
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
離寢膳飲從於遊可也
 集説曰粻糧也異者精粗與少者殊也宿肉謂恒隔
 日偹之不使求而不得也膳食之善者毎有副貳不
 使闕乏也常珍常食皆珍味也不離寢言寢處之所
[005-56a]
 恒有庋閣之飲食也美善之膳水漿之飲隨其常逰
 之處而為之偹具可也
六十歲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唯絞紟衾冐
死而後制
 集説曰此言漸老則漸近死期當豫為送終之偹也
 歲制謂棺也不易可成故歲制衣物之難得者須三
 月可辨故云時制衣物之易得者則一月可就故云
 月制至九十則棺衣皆具無事於制作但毎日脩理
[005-56b]
 之恐或有不完整也絞所以脩束衣服為堅急者也
 紟單被也絞與紟皆用十五升布為之凡衾皆五幅
 士小歛緇衾頳裏大歛則二衾冐所以韜尸制如直
 囊上曰質下曰殺其用之先以殺韜足而上次以質
 韜首而下齊於手士緇質頳殺象生時𤣥衣纁裳也
 此四物須死乃制以其易成故也
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煖八十非人不
煖九十雖得人不煖矣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
[005-57a]
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
以珍從
 集説曰杖所以扶衰廵守而就見百年者泛言衆庶
 之老也此就見九十者専指有爵者也祭義又言八
 十君問則就之者亦異禮也珍與常珍之珍同
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
 集説曰此謂大夫士聼致事者則七十杖於國朝君
 之時入至朝位君出揖即退不待朝事畢也若不聼
[005-57b]
 致事則祭義云七十杖於朝八十不俟朝告猶問也
 君毎月使人致膳告問存否也秩常也日使人以常
 膳致之也
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七十不與賔客之事八
十齊䘮之事弗及也
 註曰力政城道之役也八十不齊則不祭也子代之
 祭 疏曰上文歲制及杖於家之屬兼含大夫士及
 士庶人之老此節惟據庶人之事葢大夫士六十未
[005-58a]
 致仕若為軍將當與服戎故知此據庶人也 方氏
 曰從謂行其事也與則與共而已及則旁有所加之
 謂以其老甚非特不能從與於事而事固不當及之
 矣
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唯衰麻為䘮
 疏曰此謂凡常人有徳故五十始為大夫若其有徳
 不必五十則䘮服小功章云大夫為昆弟之長殤是
 㓜為大夫為兄之長殤 集説曰不親學以其不能
[005-58b]
 偹弟子之禮也致政還君事有死䘮之事惟偹衰麻
 之服而已其他禮節皆在所不責也
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疏曰虞殷尚質貴取有成故大學在西小學在東夏
 周貴文取積漸長養故大學在東小學在西 集説
 曰行養老之禮必於學以其為講明孝弟禮義之所
 也國老有爵有徳之老庶老庶人及死事者之父祖
 也國老尊故於大學庶老卑故於小學上庠大學在
[005-59a]
 西郊下庠小學在國中王宫之東
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
 集説曰東序大學在國中王宫之東西序小學在西
 郊
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
 集説曰右學大學在西郊左學小學在國中王宫之
 東
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
[005-59b]
 集説曰東膠大學在國中王宫之東虞庠小學在西
 郊膠之言紏也庠之言養也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養
老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𤣥衣而養老
 註曰皇冕屬凡養老之服皆其時與羣臣燕之服有
 虞氏質深衣而已夏而改之尚黒而黒衣裳殷尚白
 而縞衣裳周則兼用之𤣥衣素裳其冠則牟追章甫
 委貌也諸侯以天子之燕服為朝服燕禮曰燕朝服
[005-60a]
 服是服也 疏曰深衣謂白布衣皇氏以養老首還
 服皇崔氏以為與夏周同未知然否郊特牲云大古
 冠布齊則緇之大古則虞氏或用白布冠也
凡三王養老皆引年
 集説曰待養國老庶老之禮畢即行引户校年之令
 當行復除也老人衆多非賢者不可皆養
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
養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䘮三年不從政齊衰大功之
[005-60b]
䘮三月不從政將徙於諸侯三月不從政自諸侯来徙
家期不從政
 集説曰從政謂給公家之力役也 方氏曰將徙欲
 去者来徙己来者夫人莫衰於老莫苦於疾莫憂於
 䘮莫勞於徙此王政之所冝恤者故皆不使之從政
 焉 熊氏曰將徙者舊業未去始来者生業未定此
 三月與期之别
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
[005-61a]
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
者也皆有常餼
 疏曰孤顧也顧望無所瞻見也獨鹿也鹿鹿無所依
 也矜本又作鰥愁悒不能寐目恒鰥鰥然其字從魚
 魚目恒不閉寡倮也倮然單獨也餼廩也 坡謂自
 此以其器食之所謂恤孤獨以逮不足也
瘖聾跛躃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集説曰瘖者不能言聾者不能聴跛者一足廢躃者
[005-61b]
 兩足俱廢斷者支足解絶侏儒身體短少者也百工
 衆雜技藝也器猶能也此六類者因其各有技藝之
 能足以供官之役使故遂因其能而以廩給食養之
  熊氏曰先王時瘖者實土聾者司火刖者守囿侏
 儒者扶廬刖跂躃之類
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
 註曰道中三途逺别也 坡謂自此至不徒食則禮
 讓成孝弟申王道四達此一道徳以同俗之成效極
[005-62a]
 致也
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鴈行朋友不相踰
 註曰廣敬也謂於塗中 集説曰父之齒兄之齒謂
 其人年與父等或與兄等也随行随其後也鴈行並
 行而稍後也朋友年相若則彼此不可相踰越而有
 先後言並行而齊也
輕任并重任分班白者不提挈
 疏曰父齒者也任謂有擔負者老少並輕則併與少
[005-62b]
 者擔之也老少並重不可併與少者則分為輕重重
 與少者輕與老者
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
 方氏曰徒行謂無乗而行也徒食謂無羞而食也
 應氏曰非人皆好徳而士不失職安能使在路無徒
 行之賢非人各有養而俗尚孝敬安能使在家無徒
 食之老
方一里者為田九百畆
[005-63a]
 疏曰步百為畆是長一百歩濶一步畆百為夫是一
 頃也長濶一百步夫三為屋是三頃也濶三百步長
 一百步屋三為井則九百畆也長濶一里
方十里者為方一里者百為田九萬畆方百里者為方
十里者百為田九十億畆
 疏曰一箇十里之方既為田九萬畆則十箇十里之
 方為田九十萬畆一百箇十里之方為田九百萬畆
 今云九十億畆是一億有十萬十億有一百萬九十
[005-63b]
 億乃九百萬畆也
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為田九萬億畆
 疏曰計千里之方為方百里者百一箇百里之方既
 為九十億畆則十箇百里之方為九百億畆百箇百
 里之方為九千億畆今乃云九萬億畆與數不同者
 若以億言之當云九千億畆若以萬言之當云九萬
 萬畆經文誤也 應氏曰自此至篇末皆覆解首及
 中間井田封建地里之界
[005-64a]
自恒山至於南河千里而近
 註曰冀州域
自南河至於江千里而近
 註曰豫州域
自江至於衡山千里而遥
 註曰荆州域
自東河至於東海千里而遥
 註曰徐州域
[005-64b]
自東河至於西河千里而近
 註曰亦冀州域
自西河至於流沙千里而遥
 註曰雍州域
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恒山
 疏曰以千里言之自恒山至南河其地稍近言不滿
 千里自江至衡山其地稍逺言不啻千里熊氏以為
 近者謂過千里遥者謂不滿千里其義似非餘放此
[005-65a]
  應氏曰此獨言東海者東海在中國封疆之内而
 西南北則夷徼之外也南以江與衡山為限百越未
 盡開也河舉東西南北者河流縈帶周逺雖流沙分
 際亦與河接也自秦而上西北袤而東南蹙秦而下
 東南展而西北縮先王盛時四方各有不盡之地不
 勞中國以事外也禹貢東漸西被朔南咸暨特聲教
 所及非貢賦所限也
凡四海之内斷長補短方三千里為田八十萬億一萬
[005-65b]
億畆方百里者為田九十億畆山陵林麓川澤溝瀆城
郭宫室塗巷三分去一其餘六十億畆
 疏曰為田八十萬億一萬億畆者以一州方千里九
 州方三千里三三為九為方千里者九一箇千里有
 九萬億畆九箇千里九九八十一故有八十一萬億
 畆於八十整數之下云萬億是八十箇萬億又云一
 萬億言是詳也以前文誤為萬億此則因前文之誤
 更以萬億言之
[005-66a]
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歩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古者
百畆當今東田百四十六畆三十步古者百里當今百二
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註曰周尺之數未詳聞也按禮制周猶以十寸為尺
 葢六國時多變亂法度或言周尺八寸則步更為八
 八六十四寸以此計之古者百畆當今百五十六畆
 二十五步古者百里當今百二十五里 嚴氏説南
 東其畆云或南其畆或東其畆順地勢及水之所趨
[005-66b]
 也 坡謂此數如疏所解儒者皆謂亦誤坡從子鑑
 通西算令為細推曰周尺八寸八尺為步則一步六
 尺四寸自乗得四千又九十六寸為一步之積今以
 六尺四寸為步則一步五尺一寸二分自乗得二千
 六百二十一寸四十四分為一步之積二積相較古
 步多一千四百七十四寸五十六分百畆共多一千
 四百七十四萬五千六百寸置所多之數為實以今
 步積二千六百二十一寸四十四分為法除之得五
[005-67a]
 十六畆二十五步是古者百畆當今東田百五十六
 畆二十五步也求里者以百里長三萬步以古步長
 今步一尺二寸八分乗之得三萬八千四百尺為古
 百里多於今百里之長置今里三百步以今步長五
 尺一寸二分乗之得一千五百三十六尺為今里之
 長古百里所多之長為實今里長為法除之得二十五
 里是古者百里當今百二十五里也此解與註合可為
 定數矣
[005-67b]
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
 集説曰天下九州王畿居中外八州毎州各方千里
 是一百箇百里以開方之法推之合萬里也
封方百里者三十國其餘方百里者七十
 集説曰公侯皆方百里封三十箇百里剰七十箇百
 里
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為方百里者二十九方十里者
四十
[005-68a]
 集説曰伯七十里封六十箇七十里是占二十九箇百
 里四十箇十里於三十箇百里内剰六十箇十里
其餘方百里者四十方十里者六十又封方五十里者
百二十為方百里者三十其餘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
六十
 集説曰除上封二等國共占六十箇百里外止剰四
 十箇百里及六十箇十里於此地内封子男五十里
 之國者百二十箇毎一百里封四箇實占三十箇百
[005-68b]
 里通三等封止剰十箇百里六十箇十里 伯國方
 七十里七七四十九是四十九箇十里 子男方五
 十里五五二十五是二十五箇十里
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閒田諸侯之有功者
取於閒田以録之其有削地者歸之閒田
 集説曰除名山大澤之外皆為附庸之國及閒田
天子之縣内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
其餘方百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為方
[005-69a]
百里者十方十里者二十九
其餘方百里者八十方十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
者六十三為方百里者十五方十里者七十五
其餘方百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九十六
 集説曰此倣上章畿外之法推之可見畿外封國多
 而餘地少廣封建之制於天下也畿内封國少而餘
 地多偹采邑之分於王朝也
諸侯之下士禄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
[005-69b]
人下大夫食七十二人卿食二百八十八人君食二千
八百八十人
 集説曰此言大國之數
次國之卿食二百一十六人君食二千一百六十人
 集説曰次國大夫亦食七十二人卿三大夫禄故食
 二百一十六人
小國之卿食百四十四人君食千四百四十人
 集説曰小國大夫亦食七十二人卿倍大夫禄故食
[005-70a]
 百四十四人
次國之卿命於其君者如小國之卿
 集説曰降於天子所命也
天子之大夫為三監監於諸侯之國者其禄視諸侯之
卿其爵視次國之君其禄取之於方伯之地
 集説曰禄視諸侯之卿可食二百八十八人者也
方伯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内視元士
 集説曰謂之湯沐者言入至畿内即暫止頓於此齊
[005-70b]
 絜而往也春秋傳謂之朝宿之邑惟方伯有之其餘
 否許慎云周千八百諸侯若皆有之則盡京師地亦
 不能容
諸侯世子世國大夫不世爵使以徳爵以功未賜爵視
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國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
 集説曰世子世國畿外之制也天子大夫不世爵而
 世禄先王使人爵人必取其有徳有功者列國之君
 薨其子未得爵賜則其衣服禮數視天子之元士賜
[005-71a]
 爵而後得如先君之舊也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而
 有大功徳者亦世之左傳言官有世功則有官族
六禮冠昏䘮祭鄉相見
 集説曰今所存者士冠士昏士䘮特牲少牢饋食鄉
 飲酒鄉射士相見
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㓜朋友賓客八政飲食衣
服事為異别度量數制
 集説曰飲食為上衣服次之事為謂百工技藝也異
[005-71b]
 别五方用器不同也度丈尺也量斗斛也數百十也
 制布帛幅廣狹也
 
 
 
 
 
 禮記述註卷五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