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唐音癸籤 > 唐音癸籤 卷二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唐音癸籖巻二
            明 胡震亨 撰
  法微一統論/
陸機曰詩緣情而綺靡
摰虞云詩發乎情止乎禮義假象過大則與類相過逸
辭過壯則與事相違辯言過理則與義相失靡麗過美
則與情相悖
[002-1b]
范蔚宗曰情志所托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傅意以意為主
則其㫖必見以文傅意則其辭不流然後抽其芬芳振
其金石
沈隱侯曰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
誦三也
劉勰曰怊惆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於骨故辭
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若豐藻克
贍風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
[002-2a]
鍾嶸云文有盡而義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
事寓言寫物賦也若專用比興則患在意深意深則詞
躓但用賦體則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𢎞斯三義酌而
用之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
動心是詩之至也
又云夫屬詞比事乃為通談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於
用事思君如流水旣是卽目高臺多悲風亦唯所見淸
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史古今勝語
[002-2b]
多非補假皆由直尋邇来作者辭不貴竒競須新事牽
攣補衲蠧文已甚自然英旨罕遇其人葉石林云詩家/妙處正在無所
用意猝然與景相遇不假繩削而自成章非常情能到/耳嶸數語余毎愛其簡切但觀者未嘗留意自唐以後
旣變以律體固不能無拘局然茍大手筆亦自/不妨削鐻於神志之間斲輪於甘苦之外也
宋之問云衆轍同遵者擯落羣心不際者探擬
王昌齡云為詩在神之於心處心於境視境於心瑩然
掌上然後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又云詩思有三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㑹於物因心而
[002-3a]
得曰取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
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
思曰感思
釋皎然云夫詩雖非聖功妙均於聖其作用也放意須
險定句須難雖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至如天眞挺拔
之句與造化爭衡可以意㑹難以言狀非作者不能知

又云或以苦思喪自然之質此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
[002-3b]
虎子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竒句成篇之後觀其
氣貌有似等閒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時意靜神王佳
句縱橫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葢由先積精思因神
王而得乎
氣象氤氲由深于體勢意度盤礴由深于作用用律不
滯由深于聲對用事不直由深于義類
雖欲廢巧尚直而思致不得寘雖欲廢詞尚意而典麗
不得遺
[002-4a]
作者須知復變之道反古曰復不滯曰變若惟復不變
則陷于相似之格置于古集之中使弱手視之眩目何
異宋人以燕石為玉璞周客胡盧而笑也近代陳子昻/復多變少沈
宋復少變多/餘不能盡舉又復變二門復忌太過變若造微不忌太
過茍不失正亦何咎哉
戴叔倫云詩家之景如藍田日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
可置于目睫之間
韓愈曰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懽愉之辭難
[002-4b]
工而窮苦之言易好嚴滄浪云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别之作往往能感動激
發人意正愈所謂窮思/愁苦之易為詩者也
白樂天云為詩義在禆益言意皆有所為葛常之曰自/古工詩者未
嘗無興也觀物有感焉則有興今之作詩者以興近乎/訕也故不敢作而詩之一義廢矣作詩者苟知興之與
訕異始可/以言詩矣
劉禹錫曰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工於詩
者能之風雅體變而興同古今調殊而理㝠逹於詩者
能之工生於才逹生於識二者相為用而後詩道備
[002-5a]
李德裕曰古人辭高者葢以言妙而工適情不取於音
韻意盡而止成篇不拘於隻耦故篇無定曲詞寡累句
又曰譬如日月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
皮日休曰詩逮吾唐切於儷偶拘於聲勢易其體為律
詩之道盡矣吾又不知千祀之後詩之道止于斯而已
耶後有變而作者予不得以知之夫才之備者猶天地
之氣乎氣者止乎一也分而為四時景色各異夫如是
豈拘于一哉亦變之而已人之有才者不變則已茍變
[002-5b]
之豈異於是乎
司空圖云古今言詩多矣愚以為辨於味而後可以言
詩也醯非不酸止於酸而已鹺非不鹹止於鹹而已人
所以充食而遽輟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詩貫六義則諷諭抑揚渟蓄淵雅皆在其間矣惟近而
不浮逺而不盡然後可以言韻外之致耳
崔德符答人問作詩之要曰但多讀而勿使斯為善
梅聖俞曰詩之工者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
[002-6a]
意見於言外
沈存中云詩雖末技工之不造微不足以名家故唐人
皆盡一生之力為之至于字字皆鍊得之甚難而觀者
滅裂不知其工若字字皆是無瑕可指語音亦流麗但
細論無功景意縱全一讀便盡更無可諷味者此類最
易為人激賞乃詩之折楊皇荂也譬若三館楷書作字
不可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此病最難為
醫也
[002-6b]
劉貢父云管子曰事無終始無務多業此言學者貴能
成就也唐人為詩量力致功精思數十年然後名家杜
工部云更覺良工用心苦不獨畫手為然
葉石林云古今論詩者多矣吾獨愛湯惠休稱謝靈運
為初日芙蕖沈約稱王筠為彈丸脱手兩語最當人意
初日芙蕖非人力所能為而精彩華妙之意自然見於
造化之表靈運諸詩可以當此者亦無幾彈丸脱手雖
是輸寫便利動無留礙然其精圓快速發之在手筠亦
[002-7a]
未能盡也作者審到此地豈復更有餘事韓退之贈張
籍云君詩多態度靄靄春空雲司空圖記戴叔倫語云
詩人之辭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亦是形似之微妙者
但學者不能味其言耳
葛立方云詩之有思卒然遇之而莫遏有物敗之則失
之矣鄭棨詩思在㶚橋風雪中驢背上潘大臨滿城風
雨近重陽之句為催租人所敗亦可見詩思之難而敗
之甚易也沈約云天機啓則六情自調/六情滯則音韻頓舛正此意
[002-7b]
嚴儀曰詩之法有五曰體製曰格律曰氣象曰興趣曰
音節須是本色須是當行下字貴響造語貴圓不必太
着題不必多使事
又曰詩有别才非關書也詩有别趣非關理也然非多
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又曰盛唐諸公惟在興趣
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瓏不可色相言
有盡而意無窮若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
詩夫豈不工去之愈逺詩法云唐人以詩為詩宋人以/文為詩唐人主性情故於三百
[002-8a]
篇為近宋人主議論/故於三百篇為逺
又云論詩如論禪漢魏晉與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大
厯以還之詩則小乘禪也巳落第二義矣晚唐之詩則
聲聞辟支果也學漢魏晉與盛唐詩者臨濟下也學大
厯以還之詩者曹洞下也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
在妙悟然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
半解之悟漢魏尚矣不假悟也謝靈運至盛唐諸公透
徹之悟也他雖有悟者皆非第一義也胡元瑞云禪則/一悟之後萬法
[002-8b]
皆空棒喝怒呵無非至理詩則一悟之後萬象㝠㑹呻/吟咳唾動觸天真以禪喻詩信有旨然禪必深造而後
能悟詩雖悟後仍須深造自昔瑰竒/之士往往有識窺上乘業阻半途者
楊仲𢎞云詩不可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
劉須溪云作詩如作字橫眉䜿鼻所差幾何而淸俗相
去逺甚
又云詩在㶚橋風雪中驢背上非也尋常景色時時處
處妙意皆可拾得然此猶涉假借若平生父子兄弟家
人鄰里間意愈近而愈不近著意政難有能率意自道
[002-9a]
出于孤臣怨女之所不能者隨事紀實足稱名家卽名
家猶不可得或一二語而止如孟東野慈母手中線歸
書但云安極羈旅難言之情李太白昨夜梁園雪弟寒
兄不知小夫賤𨽻誰不能道而學士大夫或媿之矣如
杜子美問事競挽鬚誰能即嗔喝欲起屢見肘仍嗔問
升斗并與聲音笑貌彷彿盡之又如古人于奴婢猥下
寫至孤客親僮僕凄然甚矣又云僮僕生新敬則出處
世態隱約可見又云犬因無主善則俯仰猶有不忍言
[002-9b]
者古今甚深宻義徃徃于淺易得之
詩眼云作詩不必句句工使其皆工反峭急無古氣
詩家一指云詩不歴鍊世故不足名家
李空同云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㒺襲其辭古人
之作其法雖多端大抵前疎者後必密半闊者半必細一
實者必一虛叠景者意必二此所謂圓規而方矩者也
何大復云富于材積使神情領㑹天機自流臨景結構
不傍形迹佛有筏喻達岸則捨筏矣捨筏則達岸矣胡/元
[002-10a]
瑞云仲默此論直指眞源最為喫緊捨筏之云亦以獻/吉多擬則前人陳句進規耳非欲人廢法也李何二氏
之旨故/當並參
徐禎卿云因情以發氣因氣以成聲因聲而繪詞因詞
而定韻然情寔窈渺必因思以窮其奧氣有麤弱必因
力以奪其偏詞難妥貼必因才以致其極才易飄揚必
因質以定其侈若夫妙騁心機隨方合節或約旨以植
義或宏文以盡心或緩發如朱絃或急張如躍括或始
迅以中留或旣優而後促或慷慨以任壯或悲愴而引
[002-10b]
泣或因拙以得工或發竒而似易此輪扁之超悟不可
得而詳也
王弇州曰才生思思生調調生格思即才之用調卽思
之境格卽調之界
又曰才騁則馭之以格格定則通之以變氣揚則沉之
使實節促則澹之使和
又曰詩以專詣為境以饒美為材師匠宜高捃拾宜博
胡元瑞云作詩大要不過二端體格聲調興象風神而
[002-11a]
巳體格聲調有則可循興象風神無方可執故作者但
求體正格高聲雄調鬯積習之久矜持盡化形迹俱融
興象風神自爾超邁譬則鏡花水月體格聲調水與鏡
也興象風神月與花也必水澄鏡朗然後花月宛然詎
容昏鑑濁流求覩二者故法所當先而悟弗容强也
又曰詩最可貴者清然有格清有調清有思清有才清
才清者王孟儲韋之屬是也若格不清則凡調不清
則冗思不清則俗王楊之流麗沈宋之豐蔚高岑之悲
[002-11b]
壯李杜之雄大其才不可槩以清言其格與調與思則
無不淸者魏文帝典論云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强而致其論七子詩與文筆未嘗不
並重/清云
又云曰仙曰禪皆詩中本色惟儒生氣象一毫不得著
詩儒者言語一字不可入詩
 
 
 唐音癸籖巻二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