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柏齋集 > 柏齋集 卷七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栢齋集巻七
             明 何瑭 撰
  記
   懐慶府重修儒學廟記
懐慶太守長山徐公以郡學夫子廟規制弗稱無以振
作士氣勇於向方廼拓而新之神像禮樂器一時皆備
少師洛陽劉公已為之記學師生感公作興雅意無有
[007-1b]
窮已無以自見伻來求記其實以彰公休以垂示無極
瑭雅受知於公且叨以文字為職業故不可辭竊聞上
之興學在實不在文士之自致貴本不貴末今廟學鼎
建規制彌張窺其門則見廊廡之䆳嚴升其堂則見階
戺之端緒入其室則見聖容之淵穆祭奠時舉爼豆既陳
鐘鼓琴瑟翕然在上羽旄綴兆翼然在下凡所以駭耳
目而怡心志者與廟制偕進噫盛矣不可以有加矣觸
其外則動其中修其文將責其實公之意豈不有所在
[007-2a]
哉孟子曰庠序學校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則
小民親於下矣公之意豈不在此哉父子有親君臣有
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吾夫
子盡之而聖七十子之徒修之而賢五經四書之所陳
皆是物也國家用之則治舍之則亂全棄之則亡明效
大驗稽諸古可見已我朝設學校徧天下咸廟祀夫子
俾士皆誦法五經四書夫豈徒哉然則公作新廟學意
斷可識矣吾黨之士可不知所以敬承之哉稽之以經
[007-2b]
書驗之以事物質之以師友體之以心思凡父子之所
以親君臣之所以義夫婦之所以别長幼之所以序朋
友之所以信皆究其極下則措諸言行以修其身以齊
其家以化其鄉黨上則敷為政敎以行於官府以通於
邦國以逹於天下後世不幸遇艱難擾攘之時則秉經
揆義可進進可退退可生生可死死務使人之大倫無
少虧玷以自立於世以無負朝廷作養之意以無愧於
古聖賢此學之本也可貴也否則竊取前聞妝綴語言
[007-3a]
以希世取寵而已抑末矣是豈公興學之意哉公德政
之懿與營建始末洛陽公所已記者瑭不敢贅故姑著
公意以與吾黨之士共勉承焉
   河内縣重脩廟學記
河内縣儒學文廟在縣治之西攷碑記洪武十五年知
縣姑孰陶晟之所剏建也迄今將百四十年矣棟宇不
無傾欹屋瓦不無脫落有司雖時加修葺而因陋就簡
規制未備春秋奠獻無所瞻仰甚無以稱朝廷崇祀先
[007-3b]
師之意敎諭宰廷俊惻然於心乃謀於同寅訓導鄭樞
汪振王詔牒呈於縣請為修理知縣高傑廼申請於撫
按兩司報可廼出帑藏銀六百七十兩市材木瓴甋之
屬鳩工匠徵夫役委義官蕭欽督工修理正殿舊三間
廣為五間兩廡舊二十間廣為二十四間㦸門櫺星門
皆撤而新之櫺星門三座皆易以石柱門内有泮池亦
甃以磚石未幾知縣髙傑擢刑部主事去任縣丞蘇徵
繼其志綜理不怠廼底於成經始正德十四年正月落
[007-4a]
成於明年九月未幾徵亦致仕去今知縣王濟民復修
拓兩齋補其未及廟學規制視昔大備敎諭宰廷俊等
來徵言以紀成績惟吾夫子之聖以及從祀之賢皆功
在萬世有司修廟致祀皆祇奉朝廷德意而為之盖有
不待贊者然聖賢廟貌之設祀典之禮必行於學宫之
中此則朝廷深意盖有不可不知者英俊之士藏修游
息於此朔望叅謁春秋奠獻夫豈無所思乎均是人也
彼胡為而廟祀于萬世吾儕衆人胡為而不得預也反
[007-4b]
復以思之黽勉以求之不沮不怠則庶乎其有得矣抑
行逺自邇從祀之賢有魯齋許先生焉非河内之産乎
志其所志學其所學過則聖及則賢不及亦不失於令
名則於朝廷廟祀先聖先賢之意庻不負矣不然則殿
宇之崇徒為觀美亦何益之有哉亦何益之有哉
   孟縣重修廟學記
孟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始建於洪武初年重修於正統
某年迄今盖又八十餘年矣廟廡堂齋號舍俱就傾圮
[007-5a]
嘉靖九年皇上頒御製敬一箴於天下學校命勒之於
石覆之以亭惟時孟縣缺知縣縣丞黄知常奉命惟謹
亭既成矣尚有餘材顧明倫堂師生朝夕講肄之地傾
圮非便即以餘材改建於舊址西北二門亦修整方擬
申請通修廟廡齋號之屬未果㑹陞順德府任縣知縣
去任是年二月欽差廵撫都御史徐公撫臨本縣下學
祗謁先聖廟見廟傾圮不治意甚惕然退臨明倫堂聼
諸生講肄見堂鼎新濶大問知其由意甚嘉之司訓張
[007-5b]
瓛因以黄縣丞欲申請通修廟學未果而陞任去徐公
允之即詢可以任其責者師生合辭以典史喬茂義亷
能可任薦公即委之共計木料磚灰諸費估銀二百五
十兩以舊址廹近城垣乃買民地三畆拓之文廟退後
復加兩楹共八楹兩厦㦸門比舊髙竦櫺星門改建牌
坊鑿泮池甃以磚石規制盖燦然一新矣又於明倫堂
後起盖饌堂五間東西庫厨房各三間位置區畫各得
其所經始於嘉靖九年八月落成於明年九月學師生
[007-6a]
以兹役也工費浩大名雖改建實則創始非縣丞黄知
常無以啓其始非廵撫徐公無以成其終非典史喬茂
義之亷幹亦不能致完美如是之速皆不可不記乃託
國子生潘伸來徴言於予將勒之石昭示無極予惟聖
朝之治以興學育才為先自廵撫而下若縣丞若典史
皆知以修理廟學作興士類為急祇承徳意至矣然此
皆有司之事也講學明道以不負朝廷徳意則士之責
也吾黨之士其亦知所務哉夫帝王之治本於道而帝
[007-6b]
王之道本於心治道莫大於明倫而心法莫先於敬一
此不易之論也自先聖以及諸儒所以廟食萬世者明
此而已我聖祖興學育材堂必匾以明倫掲其要矣我
皇上繼志述事箴復申以敬一盖探其本也吾黨之士
可不知所勉哉以敬一之心明人倫之道大可聖次可
賢出則行此道以賛天子之治處則明此道以賛天子
之敎以共承朝廷徳意斯不負矣不然則棟宇輪奐徒
為觀美亦何益之有哉亦何益之有哉
[007-7a]
   復許文正公祀田記
許文正公元大儒也沂其淵源所自實上接考亭之統
究其利澤及人則實有用夏變夷之功歐陽公所撰神
道碑詳矣公祠凡三一在河内縣儒學之側一在縣東
北李封村公墳墓子孫在焉一在景賢村公别墅也景
賢村故有祀田二十八畆後為鄉民所有公子孫訴于
官則曰汝先世嘗鬻于我有劵契存焉嵗逺人亡真偽
無所考證官府亦不得以其田歸之正徳丙子欽差巡
[007-7b]
撫河南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西蜀李公檄下有司
表章先賢祠墓傾敗者修葺之祠田浸没者理出之公
七世孫儒學生泰和乃具公祠田始末以告李公慨然
曰公道徳功業師表天下後世宜世世祀祀田剏置不
為過况故有乎特念其田久為民所有一旦奪之恐民
不堪乃議贖取之于是分巡按察司僉憲東吳韓公濓
命懐慶府知府郯城周公舉河内縣知縣平凉髙侯傑
出庫藏官銀二十兩盡召田主歸其值收其劵契取其
[007-8a]
田畀許氏子孫泰和輩使世守焉以奉公祀明年分守
布政司大㕘東吳宋公冕兵備分巡按察司僉憲金臺
王公鏜韓公濓麻城汪公正閩中范公嵩議以斯舉也
見君子尊賢之禮焉又見愛民之仁焉又見處事之義
焉不可以無述斯田也今雖歸許氏矣安知他日不復
為鄉民所有子孫不復鬻之于人也不可以無戒乃命
有司紀之于石以示久逺于是知縣髙侯傑乃來徴言
予竊惟文正公道徳功業昭然在天下後世祀田之有
[007-8b]
無似無大損益而事體所在則有不可不書者春秋成
公初年書取汶陽田傳者曰取者得非其有之稱汶陽
魯田也見侵于齊魯不請命于天子以正疆界乃假晉
兵力以取之與得非其有者同故書之以示譏竊以為
晉主夏盟固代天子行事矣諸侯有強凌弱衆暴寡如
齊之于魯者盖其所宜治也征齊之罪而返魯之侵地
無可譏者可以取則取豈可以例為得非其有哉所可
譏者他日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復歸之于齊耳巡撫
[007-9a]
公復文正公之祀田宜與晉返魯汶陽田為比而上全
崇奉先賢之意下不徒奪民之有權不失正盖有昔人
之所未及者分守分巡暨郡守縣侯祗奉徳意協賛有
成皆不可不書抑于此有感焉鄭以祊易許田于魯春
秋書之君子曰于此見鄭于魯有無親之心盖譏其以
祖之分地擅與人相易也夫以田易田尚獲譏于春秋
則舉先祖之地而輕以畀人者又當何如也噫文正公
之子孫可不戒哉
[007-9b]
   元魏國許文正公廟祀記
懐慶府城舊有元中書左丞封魏國許文正公祠廟一
所嵗久不治府同知王公修補完潔復議以為公道徳
功業萬世仰賴有補風教不淺匪直汎汎鄉賢而已顧
未秩以常祀恐無以盡後人瞻仰之誠且廟無典守之
人非惟易致傾壊而市井之徒雞犬之類不免雜入踐
穢䙝凟不敬孰甚擬行令河内縣均徭内編銀六兩于
春秋祭丁後府官率各官師生致祭又于均役内取附
[007-10a]
近人户審編門子一名責令看守本廟司其啟閉時其
洒掃庶廟貌常新禮儀以肅有補風教多矣議定請于
分巡僉事郭公咨于知府司馬公皆以為然乃申請巡
撫都御史徐公准擬巡按御史王公行兩司及提學議
布政司左布政使于公右布政使林公按察司署印副
使劉公提學副使敖公㑹議謂宜如府擬符下府同知
王公乃徵予言以記其始末且曰匪府輒私有請也當
道諸公意也予不得辭乃為之言曰禮法施于人則祀
[007-10b]
之公踐履篤實議論純正可以上繼考亭之統而利澤
及人功業尤為炳煥法施于人公盖其人也秩以常祀
宜矣獨近世儒者謂公不當仕元不能不疑于其説予
嘗著論辨之大畧謂舜文皆生于夷而道徳功業萬世
仰賴元主雖未可以舜文比然敬天勤民用賢圗治盖
亦駸駸乎道矣况當時生民糜爛已極元主乃能知公
之賢而以行道濟時望之公亦安忍不為之出哉夫作
春秋者非孔子乎春秋所外莫大于楚昭王之聘孔子
[007-11a]
亦往拜焉使不沮於子西孔子固將為楚之臣矣孔子
魯人也尚可以臣楚公元人也乃獨不可以臣元乎然
則儒者之説謬矣由是觀之公之道徳功業既皆可法
而出處進退亦無所悖其秩之常祀無可疑矣同知王
公崇祀先哲之雅意當道諸公與人為善之盛心盖皆
出乎此也故為之言俾刻諸石有志於道者其尚考諸
   表彰先儒許文正公碑記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李公奉命廵撫河南誕興文
[007-11b]
敎欲風勵諸士子以聖賢之道廼亟求先儒而表彰之
肆惟河内縣魯齋文正公學有淵源寔上接考亭之統
爰命有司樹碑石以頌其徳葺遺書以闡其道復祭田
以奉其祀建坊牌以表其里縣尹平凉髙侯祇奉徳意
惟謹既竣事復建坊於公祠大門外設重門於内廟制
益邃以嚴公七世孫泰和等乃來徵言以記成績竊惟
文正公道徳之休光李公高侯表彰之雅意盖有不待
賛者予於此獨有感焉聖賢之道雖本於性命之㣲而
[007-12a]
寔見於綱常之著雖極於彌綸㕘賛之功而亦不遺乎
洒掃進退之節本末兼該鉅細畢舉盖切於民生日用
而非杳𡨕昏黙之謂也至入道之方則必先之以小學
以立其基本繼之以大學以收其成功又有不可躐等
而進者孔孟既沒道學失傳有宋諸儒繼出而考亭朱
夫子寔集其全既章句大學一書復蒐葺小學一編其
示士子以入道之方可謂明且切矣魯齋幼而讀書即
志於聖賢之道後得考亭小學四書廼盡棄故習一從
[007-12b]
事於其間故立身行已立朝事君及啓廸後進莫不以
朱子為依歸學以躬行為急而不徒事乎言語文字之
間道以致用為先而不徒極乎性命之奥其所得者盖
純乎正而不可加矣近世之士有志乎聖賢之道者徃
徃刻意著述留心性命至於修齊治平之方義利取舍
之分則多忽焉而不省夫著述以明道聖賢固不廢然非
所急也性與天道夫子罕言而四敎之施必以文行忠
信則其所先者可知矣周子有言聖人之道藴之為德
[007-13a]
行行之為事業彼以文詞而已者陋矣或問程子何不
以太極圖示人曰恐滋學者入耳出口之弊然則刻意
著述留心性命而忽於躬行致用之實者不幾於陋而
弊乎予病此久矣而未能救也廵撫公縣侯表彰魯齋
許文正公之雅意其有在於斯乎有志於聖賢之道者
可以省矣
   韓文公廟碑記
道統之傳其來尚矣三代以前如堯舜禹湯文武之為
[007-13b]
君臯䕫稷契伊傅周召之為臣皆逹而在上故其道行
三代而降如孔子之於春秋孟子之於戰國皆窮而在
下故其道明道行則天下䝉其福道明則天下雖不全
䝉其福猶頼其正救之功以不至於大亂孟子既沒道
益晦塞權謀功利之說既紛紜於天下而異端佛老之
徒又旁出乎其間天下之士徬徨駭愕不知所適從者
久矣至唐吏部韓文公出始起而闢之異端少息而吾
道頼以復明天下之士始曉然知所歸往盖文公之功
[007-14a]
於是為大先儒亦許其接孟子之統者盖有以也或謂
公雖有闢佛老之功然於聖人之道亦未能真知論性
則謂性有三品論道則以博愛為仁行而宜之為義皆
未造堂奥之深噫是固然矣論人者尚論其世三代以
前聖人在上斯道大行朝廷之所施設學校之所講明
盖無非仁義道徳之發士生其間耳目之所聞見無異
物焉故其知道也易三代而降斯道不明異端競起權
謀功利之説不可勝數而其近理而亂真者則莫大於
[007-14b]
二氏天下之言性命道徳者不主於老則主於佛聖人
之道之存者盖無幾矣士習於見聞之陋欲擇所從者
顧不難哉韓公獨以仁義禮智信為性由仁義而之焉
為道仁義足乎已無待於外為德其真知灼見盖非他
人之所易及矣抑吾於此尤有感焉人之情莫不趨利
而避害惡窮而喜逹是利害窮逹之間士君子勸沮之
所關也三代盛時聖賢在上其困窮拂欎不得志於天
下者非小人則庸人也有志之士孰不思以聖人之道
[007-15a]
自修其身以赴亨嘉之㑹哉後世則不然士之知以聖
人之道自勵者徃徃蒙譏笑被謗訕甚者排擯摧抑使
之困窮以死其勢盖甚難矣孔栖栖於春秋孟皇皇於
戰國坐是故也韓公雖未能與孔孟竝論然立言飭行
終與庸人殊科竄蠻荒謫海上流離奔走其困窮亦甚
矣故唐史謂學者之於公也始而笑中而排終而翕然
隨以定夫笑也不為沮排也不為懼卒能自立為士君
子之所歸徃非卓然有見於聖人之道其能以至此哉
[007-15b]
公真可謂豪傑之士矣公名愈字退之世為河陽人河
陽為懐郡屬縣故郡有公祠正徳丙子欽差廵撫河南
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公餘晉謁祠下謂公儒
者山斗命懐慶府知府郯城周公舉伐石樹碑以頌遺
烈以風動後之人諮於分守布政司大叅金臺楊公志
學王公震莆田陳公琳少叅東呉宋公冕兵備分廵按
察司僉憲金臺王公鑑東吳韓公濓麻城汪公正閩中
范公嵩廼命河内縣知縣平凉髙侯傑來徵言予故備
[007-16a]
論公闢異端明吾道之功以頌之詩云髙山仰止景行
行止由公所至以上求堯舜禹湯文武孔孟之道天下
固不可謂無其人也有志之士尚念之哉廵撫公名充
嗣字士脩别號梧山由進士改庻吉士讀書翰林其所
造深矣故其為政知所崇尚如此云
   唐昌黎伯韓文公廟祀記
懐慶府城舊有唐吏部侍郎封昌黎伯韓文公祠堂一
所歳乆蕪穢不治府同知王公修補可觀復以為公之
[007-16b]
道徳功業萬方仰頼有補於風敎不淺匪直汎汎之鄉
賢而已顧未秩以常祀恐無以盡後人瞻仰之誠且廟
無典守之人非惟易致損壊而市井之徒雞犬之類不
免雜入踐穢䙝瀆不敬孰甚於此擬行令河内縣均徭
内編銀六兩於春秋祭丁之後府官率各官師生致祭
又於均徭内查取附近人户審編門子一名責令看守
本廟司其啓閉時其洒掃庶廟貌常新禮儀以肅有補
於風敎多矣議定請於分廵僉事郭公咨於知府司馬
[007-17a]
公皆以為然乃申請撫按廵撫都御史徐公准擬廵按
御史王公行兩司及提學議布政司左布政使于公右
布政使林公按察使陳公副使劉公提學副使敖公㑹
議謂宜如府擬呈上廵按王公亦准擬符下府同知王
公乃徵予言以紀其事之始末且曰匪府輙私有請也
當道諸公意也予不得辭乃為之言曰儒者之學以明
道為重孟子既沒異端競起佛老之言盈天下老氏以
虚無為道失道則為徳佛氏以寂滅為性脩性則為道
[007-17b]
異言喧豗天下貿貿然無所適從久矣文公乃獨以仁
義為性由仁義而之焉為道足乎已無待於外為徳其
見於原性原道之篇者炳如也由是天下皆知異端之
非吾道之是其有功於世多矣或者謂公以博愛為仁
指用為體見道未為真切此固責偹之意而實則不必
然也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亦曰仁者愛人則以愛
言仁固孔孟之所不廢也夫何不可之有况人情志伸
則氣昌志屈則氣沮公之闢異端也至於逺竄而氣不
[007-18a]
少沮故卒能有立至今天下知二氏之非盖由公啓之
也其有功於吾道豈小小哉史氏謂公之闢異端較之
孟子功齊而力倍之雖未盡然然能言距楊墨者聖人
之徒也公豈非其人邪禮法施於人則祀之公盖足以
當之矣同知王公崇祀先哲之雅意當道諸公與人為
善之盛心皆不可不記故為之言俾刻諸石嗚呼士君
子有志於道者其尚有考於斯哉
   孟縣改建韓文公祠記
[007-18b]
聖人之道其大矣哉包羅天地揆叙萬有盖非其他一
才一藝之可比也故君子之學患不聞道茍得聞道則
雖勢在匹夫世猶當景仰而崇奉之而况其顯者乎孔
孟既沒道學不明異端之説充天下老氏曰虚無道也
釋氏曰寂滅道也天下之士迷於其説貿貿焉莫知適
從者盖非一朝夕之故矣至唐吏部侍郎韓文公始明
辯而震揚之曰博愛仁也行而宜之義也由仁義而之
焉則為聖人之道老與佛之道非道也由是天下之士
[007-19a]
始曉然知吾道之正異端之邪其見道之明固已度越
諸子矣而又慨然以道自任雖䝉譏罵訕笑不懼不沮
佛骨一表至犯天子喜怒竄逐南海瀕於死亡而不悔
其信道之篤豈世儒之所易及哉逮其晩年道成名立
天下學者仰之如㤗山北斗有宋元豐中逐以公從祀
孔子廟庭公之得預乎聖道之傳天下之士固已無不
知矣况其桑梓之地遺風餘澤漸被尤深士之生于斯
㳺于斯者又當何如而景仰之邪公本河陽人河陽於
[007-19b]
國朝為孟縣縣之西有韓莊傳以為公族所居莊有塚
傳以為公墓公集亦有過河陽省墳墓及我家本瀍榖
有地界臯鞏之句則公為孟人無疑唐史乃謂公鄧州
南陽人盖傳誤耳𢎞治年間大冢宰耿公始表公為孟
人奏請於朝建祠致祀其所以風勵後學之意深矣顧
棟宇卑狹未稱且僻在深巷過徃士夫猶有未及知者
正徳丁丑縣尹劉侯慨然有感于斯廼改建于縣治南
門内孔廟之右高明爽快既足以竭䖍妥靈又於祠前
[007-20a]
豎坊題曰鄉賢韓文公祠盖以見公有得于聖人之道
而為此邦之人也徃來士夫咸得謁祠致敬而耿公表
章之意始大暴白祠成欲紀其改建始末於石廼請命
於太守韓公公以屬瑭竊惟士君子垂世不朽者不止
一途而莫大于得聞聖人之道孔孟以來世儒得與斯
道之傳者僅可屢數而吾黨得二人焉公及河内許公
是也然上下千數百年而僅得二人可謂難也已矣有
志之士謁公之祠夫豈能無所感邪冡宰公名裕河南
[007-20b]
盧氏人太守公名士竒山西洪洞人縣尹侯名澄陜西
邠州人皆有志於聖人之道者故所崇尚如此謹附於
祠記之末使後之人有所攷焉
   趙烈女祠碑記
烈女姓趙氏懐慶之河内縣人幼父許聘同縣儒學生
王子聰之子錦未幾子聰卒家貧錦甫數歳鞠於母張
氏辛苦成立學為詩文徃徃有竒句可誦不幸夭死趙
女方在室聞訃痛曰吾既聘王氏王氏即吾夫也夫死
[007-21a]
曷歸廼往哭盡哀將殉死顧姑老在堂無他子侍養義
不可棄去既殯乃留養姑破屋蕭然不蔽風雨尺帛斗
粟皆無宿儲朝夕甘㫖取給女紅傍人見聞者皆顰蹙
不自得趙氏怡然也𢎞治十三年冬姑以壽終趙氏併
啓舅暨夫之殯返𦵏祖塋歸自經死隣里上其事於府
將圖奏請旌表歴數年未能得也長山徐公由工部尚
書郎來守懐慶政敎既修百廢皆舉有以趙氏事告者
公戚然曰世有志行卓異而沉沒如此者乎是吾責也
[007-21b]
力聞於朝請加旌表以風示四方制既可乃建祠於郡
治之東祀趙氏焉外又為石坊使人可望見而思也河
内尹李侯賛相甚力既落成請記於石以示久逺乃叙
其事而銘之辭曰古有貞妻亦有孝婦室家既宜乖離
中路孝婦貞妻在禮則然世罕蹈之猶著簡編嗟嗟貞
懿氷瑩玉潔軒車來遲良人隕折拊膺呼天誓將同歸
睠睠顧懐姑老曷依一室蕭然孰甘孰㫖纂刺瘁艱不
愠以喜姑亦壽老百年而終纍纍新墳負土以封大事
[007-22a]
既㐮溘然長逝同穴而藏不違初志見聞興歎風節凛
然賢守封章錫命自天錫命自天金書有耀翼然新祠
奠彼衢道嗟爾士女孰無秉彛孰無秉彞胡不鍳思
   孟縣潘侯祠記
潘侯祠祀晉河陽令潘侯安仁也河陽今為孟縣祠舊
在縣城南門外縣令劉侯改建於門内大街之西從民
欲也既成儒學敎諭徐先生及同寅諸生議記成績於
石以示乆逺廼來徵言予惟記者記其事耳奚俟多言
[007-22b]
無乃有所感諷於其間故不憚煩耶古今令河陽者多
矣安仁何以獨祠考之傳殊無赫赫可紀之績第稱其
好植桃李春花盛開與百姓嬉逰以為樂如是而已竊
謂民愚而神不可以文欺茍有以及之則雖不布一敎
條而自無不懐不施一刑而自無不畏茍無以及之則
雖朝聚而告之曰吾將字爾之生暮召而號之曰吾將
成爾之徳鞭朴日嚴斬刈日酷曰吾將以鋤惡而佐善
終不懐且畏也安仁之政事今無所考意其必悃愊無
[007-23a]
華而與民相安於無事者不然何河陽之民感而立祠
今上下且千有餘嵗而卒莫之廢耶夫人所褒大崇尚
者必其志向之所在也劉侯新潘侯之祠其亦有意乎哉
先生肅然作而曰此予所欲言而未敢先也河陽令雖
為縣實古州治南通雲貴西接川陜政務供億甚煩令
有甚不易為者劉侯自下車以來課農桑完租賦興學
校恤鰥寡實倉廪清囹圄以至修城浚隍架橋平道皆
不動聲色卓有成績其才盖有大過人者上下既已稱其
[007-23b]
能然侯之心不自足也恒以方今民窮財盡而上令嚴
急雖欲與百姓相安於無事如潘安仁有不可得者故
新侯祠以見志非偶然也予曰時不同則政不必同惟
其仁而已矣饑者易為食渇者易為飲能寛一分則民
受一分之賜矣易曰鳴鶴在隂其子和之言誠之相感
也侯誠有愛利及民安知孟縣之民他日祠侯不如今
日之祠潘侯乎潘侯名岳字安仁其官閥履歴晉史有
傳劉侯名澄字静夫陜之邠州人以禮經中鄉試高等
[007-24a]
初授開封封丘縣令後改授懐慶府孟縣云
   重修沁河堤記
懐慶府城北二里而逺有河曰沁河源自山西來乗高
趨下怒流湍悍可畏河之南有堤盖以防其患也始築
年月無可考計其來盖亦久矣成化年間隄漸陵夷十
八年夏秋之交霖雨大作河暴漲决堤毁城摧房垣漂
人畜不可勝紀日照陳公時守懐慶徵徒役脩築之隄
復髙厚完善迄今餘三十年矣復漸陵夷比年夏秋之
[007-24b]
交每霖雨河水暴漲輙至城下城外房屋墻垣多致傾
塌居人恒凛凛焉恐復有十八年之患太守郯城周公
議欲脩築以勞費重大廼請於欽差廵撫都御史李公
公曰脩堤防以禦水患政也雖勞費固不得已况親王
在此尤有不可緩者其亟圖之廼諮于分守大叅楊公
王公分廵僉憲韓公范公俾經畫區處計隄之當脩築
者西起回龍廟東過真武廟長凡三百一十丈有竒髙
約二丈有竒厚濶狹不等計椿木當用八千根府庫官
[007-25a]
銀一千兩易買六千根本府措置二千根計夫役當用
三千名懐慶衞派九百名河内縣派二千一百名計定
廼委府太守周公推官張公衛指揮徐公賈公縣大尹
髙侯總督府復轉委温縣典史丘㑹督役脩築起工於
正徳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訖工於是年四月十日太
守公又令沿堤種樹千餘株盖亦為䕶隄設也既落成
府縣儒學教諭訓導宰廷俊趙文隆軰囑某請記成績
於石以示久逺竊惟天下之患備于未然則力省而功
[007-25b]
倍患至而後圖之非惟勞費不貲往往有不及事之悔
古人於隄防溝渠之類歳加脩治職此故也惟兹堤使
十八年以前有人脩築則可以免墊溺之患奈何其不
然也今太守公及河之未大為患也先築堤以備之其
為民之德甚厚然亦勞且費矣嗣是而後歳加脩築埤
補使兹堤不至陵夷則吾人墊溺之患其永免乎故記
其脩築始末復系之以此以告後人至於公其他徳政
與是役無闗者則不暇贅而義官之屬有勞於是役者
[007-26a]
其姓名則記之碑隂亦不暇詳述云
   重濬廣濟渠記
沁水自山西來至懐慶府濟源縣王寨里出山地名枋
口嬴秦時於上流鑿為五渠分引其水以灌民田歳久
湮塞𢎞治六年河内縣崇下鄉民張志奏開廣濟渠以
灌濟源河内温孟武陟民田正徳七年利上鄉民馬榮
復奏開利人渠以灌其鄉之田利人渠口地勢平坦水
流順利故一向疏通廣濟渠口地勢髙仰水流艱澁故
[007-26b]
累致湮塞雖歲加䟽濬而終不流通一遇亢旱則名為
水田者悉成焦壤百姓皇皇無所控訴正徳十五年冬
洪洞韓公來守懐慶振肅紀綱百廢皆舉河内縣崇下
鄉民曹剛等廼告乞䟽濬河渠公嘅然曰郡守為一方
民物之主凡百利病皆當興革况開渠灌田廼吾民衣
食之所自非一事之利病可比豈可坐視而不加之意
乎顧時方寒沍未可有為明年正月三日即率同寅貳
守張公通府黄公劉公推府張公及河内知縣王侯濟
[007-27a]
民等躬徃渠口相地勢之所宜將大起夫役别議疏濬
既至上下山原往來審度見利人渠去廣濟渠不及一
里而渠水浩浩有餘廼議斜鑿一渠分利人渠水入廣
濟渠則兩渠民田灌溉皆足其力省而功倍利上鄉民
懼其减已之利也争論不已公廼徐諭之曰渠水有餘
雖分其半入廣濟渠其半尚足灌溉無損於此而有益
於彼何憚不為况民皆吾民也使有所病吾亦何忍奪
此而與彼哉民既帖服廼令河内縣量起夫役委管河
[007-27b]
老人韓彦段廣督工疏濬越月工完兩渠通流灌溉皆
足是歳大稔百姓感公之徳踴躍歡呼逺近如一老人
韓彦段廣張洗楊緯義官茹經及堰長髙松李鎧等廼
來徵言於瑭將勒諸石以示乆逺以無忘公徳瑭切惟
賢人君子所以能成一時之功者固本乎有忠愛之志
亦在乎有明斷之才近來士大夫類多從事於簿書期
㑹之間於為民興利除害之政鮮復留意或有其志矣
而明不能察事幾斷不能决疑二徃徃中輟不能成功
[007-28a]
廣濟渠之始開也上司以勞民費財甚難之時則有通守
施公賛其成利人渠之始開也濟源之民懼損其膏腴
之地極言不便至奏聞朝廷連歳不已時則頼郡守藏
公節府潘公致其决然則成一時之功固未易也今兹
河渠之䟽鑿非公明斷於上又安能以就緒也哉昔漢
杜詩脩召信臣舊渠以灌民田當時百姓歌之曰前有
召父後有杜母史冊書之以為美談公亦何譲於古哉
柳公尊甫大司徒質庵先生徃嘗廵撫河南地方利病
[007-28b]
盖無所不用其情矣公之來守也庭訓之間計無所不
及䟽濬河渠以為民利盖其尤彰明者耳瑭恐百姓之
未必知也故終言焉
   東火鄉改正祀典記
潞州東火鄉宿幕仇時濟氏徃年與其鄉人舉行藍田
吕氏鄉約即鄉之東嶽廟行之既而以東嶽非庻民所
得祀廼遵太祖高皇帝里祖得祭土榖神詔命設五土
五榖神主即嶽廟之後殿祀之祀畢則藏主於嶽廟之
[007-29a]
前殿扄其門不啓由是嶽神之祀遂廢未幾時濟去世
宗弟國賔時茂嗣主約事間謀於衆曰祀禮有典吾儕
祀土榖之神而不祀東嶽於禮甚正顧嶽神之塑像
尚在今雖不祀安保他日不復其舊吾欲撤之以窒復
祀之源如何僉曰可未果而時茂捐舘仲弟義官時淳
以兄之志不可不終也恐禮未允乃令其季弟醫官時
閑來南都訪於谿田馬子涇野吕子并及於予二子曰東
嶽㤗山也在魯境内禮諸侯祭境内山川季氏以魯大
[007-29b]
夫而祀泰山孔子尚以為非禮之祀神必不享况晉民
而祭魯之東嶽神之不享也决矣且䙝瀆神明律有常
禁而土榖神之祀則聖祖所許今撤東嶽之像而脩土
榖之祀稽於禮而合稽於情而順無可疑者以此窒東
嶽復祀之源甚善予曰所論正矣然東嶽之祀徧天下
其故則不可不知也博物志云東嶽主召人魂魄其始不
過謂東嶽屬木為魂盖以五行象類言之耳非有他也
而立言無法昧者不察遂謂人死魂皆歸東嶽嶽神將
[007-30a]
治其生時善惡而罪福之世之惑於其說者徃往立廟
致祀冀以徼福而免罪故東嶽之廟祀徧天下其來也
非一日矣昔漢成帝廢諸祀之不合典禮者其意甚正
劉向乃謂諸祀俱有神靈不可廢帝暮年無子惑向之
言盡復諸祀夫劉向大儒也於鬼神之罪禍尚有所惑
况餘人乎東嶽治人死後之魂而罪福之祀則可以徼
福而免罪世之惑也久矣兹惑不解雖毁其廟將復設
之猶反手耳况止撤其象乎以此窒其復祀之源恐未能
[007-30b]
也時閑蹵然曰為之奈何曰此不難也事之有無斷之
以理東嶽治人死後之魂而罪福之萬無是理借使有
之乃縁是享人之祀而行私於其間則亦一瀆貨枉法
之吏耳明明上帝豈肯容之乎誠有嶽神必正直無私
如世之清嚴官府且將惡愚民之敗其名節而加之以
譴怒矣况肯享其祀而福之乎由是而觀則東嶽享人
之祀而私以罪福其無是理也决矣昔夫子謂泰山不
享非禮已具此意特其言引而未發兹故反復論之世
[007-31a]
之惑者其可解乎二子曰解矣乃書之以授時閑俾歸
而刻之石以告夫後之人
   仇氏祭田記
家禮之大者曰冠昏䘮祭冠昏為人道之始䘮葬為人
道之終世猶知謹至於祭以追逺則非好古知禮之君
子能留意者鮮矣夫祖先之祭上以重本始下以合宗
族盖紀綱人道之大端也古昔盛時自天子以至於庻
人盖未有不祭其先者當祭而不祭則有大僇其嚴如
[007-31b]
此而可忽乎哉然牲殺噐皿衣服不備則不可以祭是
以後世知禮之君子有其志者或病其無財有其財矣
又恐家之盛衰無常子孫無所依據以為世守之資也
於是乎有祭田之設焉事雖義起盖亦依倣右人自卿
以下必有圭田之法而為之也有其田矣又恐子孫之
賢否不一或不能保守於永久也於是乎有訓戒之辭
焉嗚呼其慮逺矣其用心於禮也可謂勞矣上黨仇氏
作為家範以訓嗣人冠昏䘮祭一遵古禮又撥常稔田
[007-32a]
一百五十畆别蓄其租專充祭祀之費復戒子孫永逺
保守有言質鬻者以不孝論其有見於此乎宗子森謀
欲勒石祠堂之右以示永久乃屬瑭為記謹為述祭禮
之所當重及祭田之所由設以歸之嗚呼仇氏子孫尚
無忘先人之用心哉田一叚在陽堰計八十畆一叚在
池西計七十畆
   南湖記
桐城錢生君溥吾友憲長公溥之從弟也以其先君子
[007-32b]
水南居士去世思之不置計以水南之號親之所以自
命者也親雖徃矣水南之地則猶在也已之號若仍乎
親則㳺斯地而耳斯號庻吾親之常存乎顧以父子同
號則他人莫辨乃自號曰南湖盖不忍逺乎親而又不
欲混乎親也頃來南都語予以故予曰孝子之事親也
生則盡力沒則盡思盡力可能也盡思則非純孝者不
能也古之孝子於親之歿也聲不忘乎耳色不忘乎目
嗜欲不忘乎心故食杯圈則思口澤焉誦遺書則思手
[007-33a]
澤焉居宫室則思堂構焉履菑畬則思播穫焉孝子之
用心盖如此今生於親所號之地思之不置因轉為已
號可謂歿能盡思矣不孝而能之乎孝則孝矣然生於
是吾恐其道之未充也生瞿然曰是將柰何曰孝子事
親養其口體樂其耳目親歿則皆無所及矣其尚可勉
者不在於順其心志乎立身揚名以顯於世親之心志
孰不以此而望其子乎亦思之而已矣生復蹙然曰孝
親之道既聞命矣如南湖何予曰人之志茍有所思則
[007-33b]
隨所見聞無不感發故志思草書則公孫之劍器亦草
書也志思養生則庖丁之解牛亦養生也况親所徃來
釣㳺之地嘗以自號者乎今夫南湖之水淵源有本焉
㑹同有徳焉鑒照有明焉涵泓有量焉波瀾有文焉蒸
為雲雨澤及萬物則又有濟時之用焉凡人子立身揚
名以順其親之心志者南湖之道無不有焉是在乎思
不思勉不勉耳孰謂其於孝無所發乎生欣然曰甚善
開我請書以為記庶永無忘乎予既諾之遂書以貽之
[007-34a]

 
 
 
 
 
 
 
[007-34b]
 
 
 
 
 
 
 
 栢齋集巻七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