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震澤集 > 震澤集 卷十五
[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震澤集巻十五       明 王鏊 撰
  記
   五湖記
吳郡之西南有巨浸焉廣三萬六千頃中有山七十二
襟帶三州蘇湖/常也東南諸水皆歸焉其最大者二一自寧
國建康等處入溧陽迤邐至長塘湖并潤州金壇延陵
丹陽諸水㑹於宜興以入今寧國建康之/水不由此矣一自宣歙天目
[015-1b]
諸山下杭之臨安餘杭湖之安吉武康長興以入而皆
由吳江分流以入海一名震澤書所謂震澤底定是也
一名具區周禮職方揚州之藪曰具區山海經浮玉之
山北望具區是也一名笠澤左傳越伐吳吳子禦之笠
澤是也一名五湖范蠡乘舟出五湖口太史公登姑蘇
望五湖是也五湖者張勃吳録云周行五百里故名虞
仲翔云太湖東通長洲松江南通烏程霅溪西通義興
荆溪北通晉陵滆湖東連嘉興韭溪水凢五道故謂之
[015-2a]
五湖陸魯望云太湖上禀咸池五車之氣故一水五名
然今湖中亦自有五湖曰菱湖莫湖㳺湖貢湖胥湖莫
釐之東周三十餘里曰菱湖其西北周五十里曰莫湖
長山之東周五十里曰㳺湖沿無錫老岸周一百九十
里曰貢湖胥山之西南周六十里曰胥湖五湖之外又
有三小湖夫椒山東曰梅梁湖杜圻之西魚查之東曰
金鼎湖林屋之東曰東臯里湖而吳人稱謂則惟曰太
湖云
[015-2b]
   七十二峯記
太湖之山發自天目邐迤至宜興入太湖融爲諸山湖
之西北爲山十有四馬跡最大又東爲山四十有一西
洞庭最大又東爲山十有七東洞庭最大馬跡兩洞庭
望之渺然如世外卽之茂林平野閭巷井舍仙宫梵宇
星布棊列馬跡之北津里夫椒爲大夫差敗越處也西
洞庭之東北渡渚黿山横山隂山葉余長沙山爲大長
沙之西衝山漫山爲大東洞庭之東武山北則餘山西
[015-3a]
南三山厥山澤山爲大此其上亦有居人數百家或數
十家馬跡兩洞庭分峙湖中其餘諸山或遠或近若浮
若沉隱見出没於波濤之間馬跡之西北有若積錢者
曰錢堆稍東曰大㞦小㞦與錫山若連而斷舟行其中
曰獨山有若二鳬相向者曰東鴨西鴨中爲三峯稍南
大墮小墮與夫椒相對而差小爲小椒爲杜圻范蠡所
嘗止也西洞庭之北貢湖中有兩山相近曰大貢小貢
有若五星聚曰五石浮曰茆浮曰思夫山有若兩鳥飛
[015-3b]
且止者曰南烏北烏其西兩山南北相對而不相見見
即有風雷之異曰大雷小雷横山之東曰干山紹山曰
疃浮曰東獄西獄世傳吳王於此置男女二獄也其前
爲粥山云吳王飼囚者也有若琴者曰琴山若杵杵山
曰大竹小竹與衝山近若物浮水面可見者曰長浮癩
頭浮殿前浮與黿山相對而差小者爲龜山有二女姢
好相對曰謝姑有若立柱嶻嶭玉柱稍却金庭其南爲
峐山爲歴耳中高而旁下者筆格驤首若逝者石蛇有
[015-4a]
若老人立石公石虵石公石最竒與黿山龜山南北相
對曰鼉山旁曰小鼉若螺者青浮二鼉之間若隱若見
曰驚籃東洞庭之南首銳而末岐者曰箭浮若屋欹者
曰王舎浮苧浮又南爲白浮澤厥之間有若笠浮水面
者曰蒻帽有逸於前後追而及之者曰猫鼠有若碑碣
横者曰石牌是爲七十二然其最大而名者兩洞庭也
   登莫釐峯記
兩洞庭分峙太湖中其峯之最高者西曰縹緲東曰莫
[015-4b]
釐皆斗起層波矗逼霄漢可望而不可即成化戊戌予
歸自翰林文吳縣天爵過予於山中相與窮溪山之勝
行至法海仰見異峯寺僧進曰是所謂莫釐者也文振
衣以升衆皆繼之或後或先或喘或顛至乎絶頂而休
焉天若爲之寛地若爲之闢西望吳興渺瀰一白有若
雲焉隱見天末或曰卞山也北望姑蘇横金一帶人家
歴歴可數有浮屠亭亭曰靈巖上方也東望吳江雲水
明麗㠶影出没若有若無葢七十二峯之麗三萬六千
[015-5a]
頃之竒皆一覽而在曰大哉觀乎相與席地行觴踞石
賦詩乆之暝色四合微月破林湖光澒洞崖壑黯黮迺
相與循舊路而歸焉語有之不登高山者不知天之高
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莫釐猶爾况所謂泰岱恒
華者哉予以是知學之無窮也故記之
   静觀樓記
太湖之山七十二其最大者兩洞庭兩洞庭分峙湖心
望之渺渺忽忽與波升降若道家所謂方壺員嶠者湖
[015-5b]
山之勝於是爲最樓在山之下湖之上又盡得湖山之
勝焉山自莫釐起伏邐迤有若巨象奔逸驤首還顧遂
分爲二一轉而南爲寒山鬱然深秀樓枕其坳一轉而
北復起雙峯亭亭如葢末如長虵夭矯蜿蜒西逝西洞
庭偃然如屏障列其前湖中諸山或遠或近出没於波
濤之間烟霏開合頃刻萬狀登斯樓也亦可謂天下之
竒矣自昔臨觀之美莫若滕王閣岳陽樓以彭蠡岳陽
之廣也然二湖所見廬山五阜而已君山一峯而已若
[015-6a]
夫三萬六千頃之波濤七十二峯之蒼翠有若是之勝
者乎有若是樓之兼得者乎語有之知者樂水仁者樂
山吾雖未及乎仁知而於山水則若有宿契焉心誠樂
之而患其難值也迺於是樓焉得之又幸其不界于通
都要津適值予故土予得專而有之豈天設地造特以
為拙者之適静中之觀乎故名其樓曰靜觀而為之記
   黄公山釣臺記
𢎞治壬子嘉魚李世卿考室乎黄山之隂廣東陳白沙
[015-6b]
先生題之曰黄公山釣臺有詣世卿而問焉曰何哉君
所釣者果在魚乎昔太公釣而得文王子陵釣而得光
武子之釣豈類是乎世卿曰吾所釣者非緡非竿非鮪
非鱣終日釣焉無所釣也是吾之釣也餌且不設而何
有於魚魚且不存而何有於名與利於是其伯氏茂卿
方爲大理寺副曰盍歸乎吾將釣乎黄公之山遂解官
去天下之士聞而高之頃年白沙以德義文學警動海
内天子虛已召焉至則授以侍從中外動色以觀其所
[015-7a]
爲而白沙終去不顧世卿徒歩萬里徃從之㳺不復肯
舉進士茂卿舉進士官大理甫三嵗竟去豈白沙之門
則必以不仕爲高乎賢者出處固非世俗之所能知哉
予又安能言之予獨患世之紛紛奔利死名莫知還返
而夫人獨超然物外揚子云鴻飛㝠㝠弋者何慕焉賈
子云鳳縹縹而高逝兮夫固自引而遠去於戲吾安得
從斯人者㳺乎姑爲記於臺上
   黄陵岡水神祠記
[015-7b]
中國之水河最大其汎濫潰溢所至郊隧園田官亭民
舎盡爲洪流所去則洪流復爲平陸若有神焉司之故
諺謂之神水漢人亦云江河之決皆天事非由人力昔
禹治水不成過衡山夢滄水使者授金簡玉字之書過
㑹稽夢人衣𤣥纁告以石函之文其事頗不經然書云
天迺錫禹洪範九疇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葢聖人之誠
上通於天天迺祐之其動乎思慮發乎夢寐固若有相
之者歟其亦有神爲之邪而可謂之誣哉𢎞治二年河
[015-8a]
決張秋漕道幾壞華容劉公大夏以都察院右副都御
史奉命治之公往來兖豫問相厥源委謂黄陵岡爲張
秋上流而滎澤之孫家渡又爲黄陵岡上流迺檄張僉
事鼐朱㕘政瑄發卒治之時張秋再決水勢稽天上下
皇皇莫知所出公方有事黄陵岡夜夢婦人冠珮黙坐
跣其一足明日語諸屬鼐曰水神見像役其成矣公曰
果然者當立廟以祀已而上命御馬監太監李興平江
伯陳銳同來莅事興治張秋銳治黄陵岡大夏治孫家
[015-8b]
渡鼐與都指揮僉事劉勝治荆隆口俱以八年正月始
事上奮下勵浃旬諸口悉合河復故道漕運無虞上下晏
然河平之月日有詔建祠于安平鎮祀龍王於黄陵岡
而鼐等復以水神見像報不可忘迺復以餘財建祠若
干楹肖夢中之像以祀以答神休以卒公志而來請記
予以諸君朞月之間成此偉功國家大得天人之助有
不可誣者故撰次其槩使歸鑱諸石
    吏部驗封司題名記
[015-9a]
國家政務分理之任爲部有六曰吏曰戸曰禮曰兵曰
刑曰工吏部分理之任爲司有四曰文選曰驗封曰稽
勲曰考功驗封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其所
專理一曰王府將軍郡主駙馬儀賓之誥二曰畨僧國
師禪師之誥三曰内外文職褒封之等四曰公侯伯贈
官之等五曰兩京堂上贈官之等六曰散官給授之等
七曰土官承襲之等八曰掾史出身之等國初莅是職
者凡若干人永樂後遷都於兹則南北並設居是職者
[015-9b]
又若干人姓名雖在日遠日湮於是山東劉君約爲郎
中始謀刻之石而請予記葢國朝以周六典建官而亦
或因秦漢之舊秦有三署郎以其侍衛居中故曰郎中
漢選三署郎初入尚書臺者稱郎中宋百官階次有員
外郎隋開皇六年尚書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謂曹郎
本員之外復置郎也漢光禄勲有南北廬主事後魏諸
曹各量事置掌故主事隋初諸臺並置主事令史然吏
部郎於時選特妙其諸曹郎功高者始遷焉則其重也
[015-10a]
乆矣夫司之有碑所以載姓名紀事實崇往哲聳後觀
而官之顛末沿革亦所當知也故具列焉若夫賢否勸
懲法戒之意則覽者當自得之
   保義堂記
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葢殿大學士徐公置義
田於陽羡之郊以贍徐宗祭有祠學有塾䘮葬婚嫁有
仰公喟然言曰於乎遠哉唯予宗日滋勢日以邈未之
克合唯先府君實始有慕於范文正公不肖孤奉以周
[015-10b]
旋四十餘年遭際聖明致位臺閣遂濟登兹唯皇恩之
隆先志之懿何敢忘焉然吾聞難合而易離者人難成
而易敗者事吾創之吾安能保之後之人不有墮吾約
者乎於是言於上闗約部曹籍數郡邑使鄰無敢侵族
無敢訟主者無吝出分者無過取曰庻保吾義於無窮
故名其堂曰保義命鏊記之以示後公之慮則周矣遠
矣然法者其以治愚乎不肖乎若公之後其必多賢乎
而何待於法哉其亦告之以義焉耳夫田以義名豈獨
[015-11a]
贍其口體固將教之以義也今夫世之人自一命之爵
百金之産則必欲其子孫世守之曰前人之貽也至於
義不思所以保之保之何如亦唯心公之心焉耳公之
心吾能言之文正之言曰吾吳中宗族甚衆於吾固有
親踈然吾祖宗視之則無親踈也公之心文正之心乎
使傳之一世二世亦然曰均吾徐氏也十世百世亦然
曰均吾徐氏也如是雖傳至無窮其可乎而安有親與
踈親踈且無侵與訟安從生是足以保兹義於無窮矣
[015-11b]
公曰然遂刻之壁眎後昆其有勸也
   貴州鎮守公署記
𢎞治戊午冬十月貴州鎮守公署成初署直子城之西
南隅負山瀕河河流湍激奔注屢築而圮旣費且勞嵗
丙辰某來鎮兹土始至庭除湫隘垣頺級夷則爲唶曰
凡吾之來以安人也身之不容人於何有爰覽境内得
隙地曰東園剗阜爲夷端景相方或因或創經營未幾
顯構嶷然前爲鎮邊之㕔以出令也中爲萬年之閣以
[015-12a]
祝釐也後爲退食之堂以即安也馮高據顯山川獻妍
體勢巖巖頓改舊觀而人莫知費之所出予惟貴州古
荒服入國朝置同藩臬壤交夷夏戸錯軍氓莅兹土者
率以其民荒遠肆爲誅求莫知紀極名曰鎮之其實撓
之名曰撫之其實殘之故每每大亂則豈獨民之罪哉
某乃能以家貨佽公役遂去卑卽高去圮卽安推是志
也以從諸政民其有弗靖者乎故碑之以䂓來者
   安隱記
[015-12b]
其跡仕也其心仕也安仕者也其跡隱也其心隱也安
隱者也一斯專專斯樂樂斯安安斯乆乆斯不變有人
焉居廟堂而有江湖之志棲山林而有魏闕之思是其
能安乎能乆且不變乎否也伯氏警之抱淳履素不樂
進取自稱安隱居士伯氏之言曰古之人胡爲而有隱
哉古之人抱負所有不屑自試或欲自試而時不我以
或時見用而獨於幾㣲有不合焉知時之不可爲也而
去之其下則飾竒眩俗身退志進是故有所負焉則隱
[015-13a]
有所不合焉則隱有所希焉則隱若是者高矣竒矣其
亦有不足於心者乎而吾舉無焉太湖之濆洞庭之麓
有田數畮吾肆力而耕於是鑿其中以爲池䟽其傍以
爲堤除其高以爲園園吾藝之橘池吾畜之魚堤吾種
之梅竹花栁吾誠於是安焉樂焉以終吾身吾於世非
有負也非有所希也非有所不合也譬吾之於隱也若
魚之在水不知其爲水鳥之在山林而忘其爲山林也
子以爲何如鏊曰兄之志高矣美矣弟又安能移之顧
[015-13b]
弟渉世久思一息肩焉而未得他日將從兄而隱兄其
許之乎
   吳縣學射圃記
鄺侯璠治吳之三年聿新學宫闢隘抗卑直囘正衺門
堂庭廡煥改舊觀而射圃仍在學之西偏湫隘偪仄下
無以周歩武上無以崇揖讓侯甚病之一日謁文廟顧
瞻其東厥有町疃問之曰某氏之棄地也倍直償焉爰
始經營有操書致者曰吾長洲之氓某也而有地焉鄰
[015-14a]
吳學宫敢因下執事獻諸歸之直不受於是得地衡五
十弓縱百歩乃始作亭曰觀射賓主有階抗侯設豐洗
水篚縣莫不有所於是學諭李仁等來請記其事學之
有射圃非曰不忘武備也葢亦學焉而其禮廢乆矣其
儀雖具於儀禮顧未有舉行之者往時天台陳公選以
御史董學政於吳始命兩生習之大江之西得其儀以
還俾諸生歳時肄之鏊於是實備衆耦之末預觀周旋
揖讓之盛于于翼翼似勞也而甚適也似迂也而甚莊
[015-14b]
也問學之餘於是游焉息焉揖讓焉獨非學乎即有敖
慢怠惰之氣奚自入焉葢非唯可以觀德也又可以飬
德焉故曰仁者如射又曰射有似乎君子今陳公去吳
乆鏊亦竊官於朝且三十秊不知吳下諸校其射儀尚
猶昔乎抑不能無異於昔者耶是亦人材風化之所由
升降也故因射圃之成爲記於石而因以諗之
   昭恩堂記
監察御史王君鼎莅官之三年有制父佐如子官母高
[015-15a]
贈孺人君乃作堂於閩山之陽曰昭恩請予記其事以
示後予唯憲臣朝廷之耳目朝廷之重之也不唯其順
唯其咈憲臣之許國也不於其小於其大褒封之典非
其受之難也受而無愧是爲難矣若君其可謂無愧也
何以知其無愧也往者火臣有以罪罷復媚竈媒進者
物議譁然謂邪正之所由進退國家之所由安危而無
敢當先論列者獨君奮然草䟽數千言率同列上之其
命遂寢君子謂是舉也國是揺而復定直道屈而復信
[015-15b]
君之功居多然中外猶有爲君危者及讀制詞乃知皇
上之受盡言君之善進諫何其盛也君臣之難也直如
朱雲不能去一張禹得君如陸贄不能沮一裴延齡故
鏊有歎於今日之盛夫有施於下當其才之謂恩不然
則濫有受於上稱其情之謂榮不然則倖若君之舉其
足以昭恩命矣乎是所謂於其大者也是爲記
   寳坻縣新城記
唯寳坻作固京畿控遏要衝縣故有城歳久而圮雉堞
[015-16a]
就阤盗賊無禁𢎞治戊午武進莊侯襗以進士來知是
邑間行故壘喟曰殆非所以戒不虞示偉觀也於是始
謀重作之詢于邑人邑人僉同上于憲府憲府以俞侯
乃相方視阯程材蕆工又勸民納粟冠帶得材若干旣
而巨室之寓是邑者咸願輸其財僚佐亦各分地受功
探石於山陶甓於野法嚴令一衆手競勸經始於𢎞治
庚申之四月迄辛酉夏孟而城立矣城之周若干里池
繞之而環貫乎城中城之門四門之上爲樓四隅爲角
[015-16b]
樓作石堰於水以節流作浮梁於河以利渉城高而堅
池廣而深闔闢以時宵柝無警居者樂保其家行者樂
出其途於是邑之父老欣欣相告曰吾坻無所保障民
臥不帖席者凢幾世矣前宰是邑者固亦屢嘗謀爲之
而績用弗成今頼我侯一旦睹其成而不預其勞功在
吾人其何可忘於是相率來京請予文其事於碑予謂
城之設以備患也然患而備不若無患而備之愈也先
王之世民相安於仁義禮樂之中而不識兵戈戰鬭之
[015-17a]
事則何患之備乎然無患矣不以無患焉而遂莫之備
也故城謝城朔方詠於詩城邢城楚丘書於春秋則城
之作其可少乎而莊侯寳坻之役何可以不紀也憲府
實唯廵撫順天右副都御史洪公鍾巨室則英國公某
慶雲侯某
 
 
 
[015-17b]
 
 
 
 
 
 
 
 震澤集巻十五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