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道園學古錄 > 道園學古錄 31
三十一
             元 虞集 撰
 序
  周易玩辭序
周易玩辭者江陵項公安世平甫之所著也其言以為
大傳曰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
其占其道雖四而實則二變乃象之進退占乃辭之吉
[031-1b]
凶聖人因象以措辭後學因辭而測象是故學易者舍
辭何以哉項公以其玩于辭而得之者筆于書使後之
學者因其言皆有以玩于前聖之辭而得焉此項氏著
書之意也嗟夫天不言生聖人而代之言故曰聖人之
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藴因卦以發微卦聖人之藴殆不
可悉得而聞然卦象未有語言自非明知何以知之中
古聖人以其憂患之心因卦立言暢于周公究于孔子
首尾具完皆所親定所謂精與藴者後世因得以推見
[031-2a]
焉今夫生乎千載之下而仰觀于千載之上以凡人之
資而欲窺見天與聖人之道苟得于聖人之一言即為
天之命已矣况乎三聖人之言廣大悉備雖歴世乆逺
遭時䘮亂亘千萬古而與所謂卦畫者畧不可有所磨
滅豈非天乎後之立言豈有加于此者志于學者誠不
可下此而他求已愚是以深歎項公之為知言漢晋以
來治易之師其言猶有可見而于三聖人之意未知其
何如也及乎邵子周子之生易道蓋中興焉邵子以先
[031-2b]
天心學著為成書不必麗乎經傳而極天地之妙通萬
物之情三聖人以降未之或先而學者鮮或知之周子
之圖亦不必求同于易象而理則不二所謂通書者皆
所以通乎易者也因卦以立辭者如乾損益家人暌復
无妄蒙艮之說僅見如大畜等卦當時已不得聞獨頼
河南程子親得其宗以其成徳之能事附于三聖人之
書而言之非直傳註而已也自其學而推之以極其至
則天人之際豈有間哉蓋嘗聞之能盡其性者則能盡
[031-3a]
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故曰知其性則知
天矣苟知天矣則天地之故鬼神之跡事物之雜豈待
于考索推測而後通之故程子有言不盡意者誠有望
于後世學者自有得于聖人也朱子發明象占本義多
約程子之言而精之云爾故學易之士于是得其端緒
而不差焉項公實與朱子同時當時則又有江西陸先
生者各以其學為教又有聪明文學過人之士興于永
嘉項公嘗從而問辨咨决焉其遺文猶有可徴者朱項
[031-3b]
往來之書至六七而不止其要㫖直以程子涵飬須用
敬進學則在致知之説以告之于是項公之學上不過
于髙虚下不䧟于功利而所趨所達端有定向然後研
精殫思作為此書外有以采擇諸家之博聞内有以及
乎象數之通變竒而不鑿深而不迂詳而無餘約而無
闕庻幾精微之道焉其書既成而朱子殁矣自叙其學
皆出于程子而其言則不必皆同也是可以見其講明
之指歸矣近時學易君子多有取于其說豈徒然哉然
[031-4a]
而為是學者自非深求于程朱之說而有所憤悱于缺
塞則亦不足以知項氏之功也集之壯嵗至好此書每
取其說以與朋友講習今淮西亷訪僉事烏君克章好
古博雅學道愛人嘗以禮學責于有司而不及奏有㫖
俾居成均勤苦數載有人所不能堪者文宗皇帝臨御
開延閣以待天下之士乃特召見得與論思之次一時
謂之得人持節淮壖至于江上取是書于篋俾齊安郡
學刻而廣之蓋歎乎學者之不多見是書也不鄙謂集
[031-4b]
退老林下庻乎困學之不敢忘俾叙其說焉嗚呼内聖
外王之學不明于後世而為治者以其知力之所及而
行之不無其效至若上下與天地同流者則何有哉昔
邵子有言曰學于里人而盡里人之情學于鄉人而盡
鄉人之情學于國人而盡國人之情學于古人而盡古
人之情學于天地而盡天地之情如此則可以玩辭觀
象而得之世有斯人也哉
  戴石玉所著三禮序
[031-5a]
治親書者廬陵戴君石玉之所編也其意以為記禮者
有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所宜先者五一曰治親故雜
取爾雅儀禮戴氏記及先儒之言而成之凡三篇一曰
釋親二曰宗法三曰服制而親親之道備矣品節之禮
辨矣予讀之而歎曰考之于書帝堯則曰以親九族帝
舜則曰察于人倫其命契也亦曰百姓不親五品不遜
敬敷五教在寛然則治天下者思盡人道以成善治豈
有出于此乎今布衣韋帯之士坐論書史慨然思古聖
[031-5b]
人為治之道有取于聖經賢傳著而為書以自見其學
其必有見也夫夫大學之道其極致在于平天下蓋其
素講者如此又何疑也夫親親之名立内有其序外有
其别禮可得而行矣名之不立則或昧于一本之立迷
于疏戚之辨謬于愛敬之節溺于鄙倍狎昵之私此犯
上好亂之所由起也治親而首釋其名可謂善矣古者
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故宗法可得而行焉
秦人壞封建後世雖復建侯立國不能如先王之制故
[031-6a]
宗法不得行而士無田不可以祭則烏在其為宗乎為
士者猶然况庻人乎是故學者肄其說而傳之可也石
玉所謂君子行其意者庻幾得之若夫服制之説今所
叙列先王之法時君之制先儒之説可謂備矣余竊有
慨焉䘮服者所以著其哀所以稱其情也世俗淪降不
能三年之䘮者多矣又何緦小功之足察乎雖然君子
之為道也亦教之以孝弟而已矣五十而慕庻幾有聞
大舜之風者焉則其立制也常欲節其過以勉其不及
[031-6b]
焉則凡石玉之所序者可考而通之以就其可行者矣
噫論至于此亦不過肄其說而傳之云耳不亦悲夫孟
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為人上
者不有躬行心得之君子孰能與于此哉方今聖明在
上人文方興必有諸侯王大臣能獻其書以就一王禮
樂之盛千數百年之間戴氏復以禮顯不亦偉歟
  戒子通録序
愚嘗聞之人受天之命以生亦猶子之禀父命而行也
[031-7a]
君子畏天命而不敢違猶孝子之從父命而不敢悖事
天事親其致一也人之事天而不求于事親則不可以
為人子之事親而不足以事天則不可以為子是故父
命即天命也同一至仁而無私者也然而天不能為諄
諄之誨也知命者觀乎風雨霜露之迹變化消息之故
而得之詩云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游衍
庻幾奉以周旋者乎故曰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
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莫非惟其所命而順受其正者
[031-7b]
也事親之道亦若是而已矣夫親之于其子也蓋無不
愛焉欲其善良欲其賢智欲其福澤長乆而不欲其兇
惡愚不肖不欲其困乏斷折其心無有異者語曰厲人
生子夜而取火是欲其子之善者至于凡庸盡然况中
人以上乎是故愛之至則慮之深知之明則言之切或
因其材或因其事或抑其過或朂其不及或正其偏或
定其是以啟廸其所未知而増益其所可進雖人品不
同而立言逺近淺深頓異要其指歸皆愛其子而已矣
[031-8a]
天理之公孰有著于此者乎昔靜春劉先生輯凡為人
父者之戒其子言載書傳者以為戒子通録意其所以
謂之通録者豈不以天下之為人父者各以其愛子之
心而為之戒天下之為人子皆可因其所戒而省念之
如聞其父之命親在求諸容色辭氣之接而不能盡也
即此書以充其所未達親殁思其精神志意之㣲而有
不及聞也即此書以徴其所欲知一語黙動息無非受
命于其親者矣天理寧有間斷乎集嘗得其書而敬愛
[031-8b]
之服行講明不敢後也它日至臨川劉氏之族在金溪
者多賢俊每持其先世遺書相示僕嘅然問之曰戒子
通録亡恙乎有曰儆叔熈者對曰是吾世守以保族者
也敢忘之乎集曰子之家顯且二三百年豈偶然乎蓋
又聞之孝弟之順徳視犯上作亂之惡其間之相去甚
不相似也而有子推兩端之極于一言之間豫章羅先
生曰天下無不是之父母而陳公了翁推致之曰亂臣
賊子之起常始于見父母之不是嗚乎不受命之害至
[031-9a]
於如此三君子之言所以有功于萬世名教者也而忽
焉者不足以知其言之有功也必有觀乎此書而用力
焉則能惕然恐懼而所以盡心于事天事親者矣子盍
刻而廣之也儆曰諾明年以成書來告因請題其說云
  六書存古辨誤韻譜序
古者以六書教小學是童丱已通習六書矣今有皓首
而未遑究之者何望干孺子乎秦法學童十七諷籀文
九千試八體乃得為吏書不正者至尚書舉劾之後為
[031-9b]
政者不復用此律官府孰與正之哉叔重存說文解字
之書于漢陽氷發義中興篆法于唐學者蓋亦希闊矣
宋初徐騎省兄弟能倡明其說著為繫傳有通釋部叙
等篇許李之舊考辨推充奥深衍博可謂極矣其後若
吳興張謙仲著復古編亦號簡要夾澄鄭仲大發類
例義㫖于二十畧之一學者可以觸類而長焉至永嘉
戴氏父子三世所著六書故六書之外設疑一條以識
不可强通者近世書法之要論也國朝至元中秘書少
[031-10a]
監魯人楊桓武子善大小篆所著六書統以詔書刻之
尚方多出已意篇帙浩穰刻梓在尚方學者莫之能究
觀焉獨徐氏嘗又以為古法背俗秉筆操觚者要資檢
閲而偏旁奥密不可究知尋求一字往往終卷乃令楚
金取叔重所記以切韻次之聲韻區分便于檢討聊存
詁訓無恤其他則其為後學計可謂詳盡今瑞陽學宫
亦刋五音韻譜然聲韻所協乃偏旁之本文學者檢尋
未為省力則未知何為而作也畨昜吳正道年五十餘
[031-10b]
世為儒家深好篆法既著六書淵源字旁辨誤又著存
古辨誤韻譜故翰林學士臨川吳公見而喜之親作兩
書兩序噫吳公豈輕許可者哉蓋其字旁辨誤之說既
考之諸家而舉其要用工固已深乆而韻譜之書徐氏
舊作直載其字而已葢不更加于辨誤而張鄭戴之辨
又不得以切韻尋檢是以正道有辨古有存古具見于
切韻相從之下視徐氏為後出而益詳矣惜刋未成書
而吳公殁無名公大儒力賛助之故乆未克完也往者
[031-11a]
鶴山魏公嘗以篆法寓諸𨽻體最為近古而近時豫章
熊先生亦用之吳公又直用篆法而結體加方云耳然
學之者無所講貫則寧無差誤為俗𨽻媚好反病之乎
于此得正道之書則思過半矣且魏晋以來善𨽻書以
名世未嘗不通六書之義不通其義則不得文字之情
制作之故安有不通其義不得其情不本其故猶得為
善書者乎吳興趙公之書名天下以其深究六書也書
之真贗吾常以此辨之世之不知六書而效其波磔以
[031-11b]
為媚誠妄人矣然則正道之書豈直篆者有益欲為𨽻
書亦必有取焉是其不可少如此必有博雅君子如吳
公之喜之而助趣成之
  春秋胡氏傳纂疏序
昔之傳春秋者有五家而鄒夾先亡學春秋者據左氏
以記事以觀聖筆之所斷而或議其浮華與經意逺者
多矣是以公穀據經以立義専門之家是以尚焉唐啖
趙師友之間始知求聖人之意于聖人手筆之書宋之
[031-12a]
大儒以為可與三傳兼治者明其能専求于經也然傳
亡存者惟纂例等書意其傳之所發明無出於所存之
書者清江劉氏權衡三傳得之為多而其所為傳用意
奥深非博洽于典禮舊文者不足以盡明之是以知者
鮮矣葢嘗竊求于先儒之言以為直書其事而其義自
見斯言也學春秋者始有以求聖人之意而無傅㑹糾
纒之失矣程叔子所謂時措之宜為難知者始可以求
其端焉胡文定公之學實本于程氏然其生也當宋人
[031-12b]
南渡之時姦佞用事大義不立苟存偏安智勇扼腕内
修之末備外攘之無策君臣父子之間君子思有以正
其本焉胡氏作傳之意大抵本法于此蓋其學問之有
源是以義理貫串而辭㫖無不通類例無不合想其發
憤忘食知天下之事必可以有為聖人之道必可以有
立上以感發人君天職之所當行下以啓天下人心之
所乆蔽區區之志庻幾夫子處定哀之間者乎東南之
人頼有此書雖不能盡如其志誦其言而凛然猶百十
[031-13a]
年至其國亡志士仁人之可書未必不出于此也然其
為學博極羣書文義之所引不察者多矣國家設進士
科以取人治春秋者三傳之外獨以胡氏為説豈非以
三綱九法赫然具見于其書者乎而治舉子業者掇拾
緒餘以應有司之格既無以得據事直書之㫖又無以
得命徳討罪之嚴無以答聖朝取士明經之意新安汪
克寛徳輔以是經舉于浙省其歸飬也能以胡氏之說
考其援引之所自出原類例之始發而盡究其終謂之
[031-13b]
胡氏傳纂䟽其同郡同氏前進士澤民叔志父詳叙之
夫讀一家之書則必盡一家之意所以為善學也推傳
以達乎經因賢者之言以盡聖人之志則吾于徳輔猶
有望也至正改元辛巳七月一日雍虞集叙
  鄭氏毛詩序
聖門之教人蓋以詩為學矣孔子説烝民之詩曰為此
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彛也故好是懿
徳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氷曽子之所以終身也
[031-14a]
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子思子之所以明道體也不以文
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之所以説
詩也是以程子之于詩也嘗㸃掇一兩字而誦之使人
自解又曰今之學者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欲以三百篇
教之歌舞恐未易曉欲别作詩令朝夕歌之似當有助
其意一也聖賢之于詩將以變化其氣質涵飬其徳性
優游厭飫詠嘆淫泆使有得焉則所謂温柔敦厚之教
習與性成庻幾學詩之道也漢儒有保存遺經之功而
[031-14b]
亦不無専門訓詁之失儒先君子知豈不足以知之而
罕見於言者豈非有得于此則彼穿鑿纒繞之説自有
所不得行乎諸經皆然蓋不止于詩也齊魯韓詩不傳
而毛氏獨存言詩之家千數百年守此而已至宋歐陽
子疑詩序之非而著本義蘇欒城亦疑而去之不免猶
存其首句譬諸山下之泉其初出也壅塞底滯而端亦
微見矣漸而清通沛如江河後因于先而廓之而水之
源流達矣亦有其時也至于朱子詩傳之出然後悉屏
[031-15a]
去大小序别為一編存而不廢以待攷辨即經以求其
故自為之説而天下學者從之國家定以為是然後其
説與聖賢之言詩者合而學者有所用功矣集之㓜也
嘗從詩師得鄭氏經説以為大序不出于子夏小序不
出于毛公蓋衛宏所為而康成之為説如此心竊異之
求其全書不可得中嵗備員勸誦有阿勒呼叔仲自
守泉南入朝為同官始得其録本而讀之見其説風雅
頌之分蓋本諸音節之異于比興賦也訓詁多不得興
[031-15b]
之説而為序者掇拾傅會以愚惑乎後之人鳥獸草木
之名天文地理之説或疎或謬非一端也剖析訓詁之
舊痛快决裂無復餘藴向之所謂纒繞穿鑿者幸一快
焉恨未乆散去而不得終卷也蓋竊感夫鄭氏去朱子
之鄉若是其近以年計之不甚相逺門人學者里閈交
錯而不能通見于一時何哉雖各自為説而多同者豈
非閩多賢人學者老于山林嘗有其説未達于外而兩
家各有所采乎將二氏之卓識皆有以度越前人不待
[031-16a]
于相謀而有合乎世逺地廣未之有攷也西夏斡公克
莊常以禮經舉進士如左榜漢生者考宫見其博贍疑
不敢取而朝廷知其為明經之士其僉憲淮西也以項
氏易玩辭足補程朱之遺諗于集也序其説而刻之自
南行臺而貳閩憲也以為閩在山海之間豈無名家舊
學諮詢之暇思有以表章之予因及鄭氏之詩即使録
以來示且曰果可傳也畧為我叙之故著其説如此又
曰求諸鄭氏之子孫夾漈之手筆猶有書五十餘種故
[031-16b]
御史中丞馬公伯庸延祐末奉㫖閲海貨于泉南觀于
鄭氏得十數種以去將刻而傳之馬公𫾻歴清要出入
臺省席不暇暖未及如其志而殁泰定中故太史齊公
履謙奉使宣撫治閩亦取十餘種將刻而傳之太史還
朝不一二年而殁亦不克如其志二家皆有子弟安知
無能承其先志者乎吾聞閩人刻書摹印成市成邑散
布中外極乎四海其間亦有謬妄未經論定在所當禁
者觀風使者得以正之而移其工力于博洽有用之説
[031-17a]
則在于今日矣至正元年辛巳十有一月十日雍虞集
  飛龍亭詩集序
古之言詩者自其民庻深感于先王之澤而有所發焉
則謂之風其公卿大夫朝廷宗廟賔客軍族學校稼穯
田獵宴享更唱迭和以鳴太平之盛者則謂之雅飛龍
之亭我文宗皇帝昔游之地也臣民咏歌何有間乎然
而中外大小之臣因登覧斯亭而有賦者在是四方遊
[031-17b]
士與凡民俊秀之覽觀而有賦者亦在乎是大元興萬
壽宫住持勅賜虚白先生陳寳琳既以㫖意作新斯亭
又取其風雅徧刻于亭下所以擊千載之思者不在斯
乎傳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逺詩者文之最深而風雅者
又詩之盛者也文皇帝成功盛徳如天地之大日月之
明若其治化之精微思慮之熈廣蓋不勝紀焉然而書
諸簡冊者閟不如見于咏歌者之悠長告于神明者嚴
不如播諸臣民者之周浹然則所謂飛龍亭詩集者山
[031-18a]
林畎畆之士不忘其君于無窮者其在斯乎次第成編
而虞集為之序
  曹文貞公文集序
我國家龍興朔方金源氏將就亡絶干戈蠭起生民塗
炭中州豪傑起于齊魯燕趙之間據要害以禦侮立保
障以生聚以北嚮于王師方是時士大夫各趨所依以
自存若夫禮樂之器文藝之學人才所歸未有過于東
魯者矣世祖皇帝建元啟祚政事文學之科彬彬然為
[031-18b]
朝廷出者東魯之人居多焉典誥之施于朝廷文檄之
行乎軍旅故實之講乎郊廟赫然有耀于邦家至元大
徳之間布在臺閣發言盈朝所謂如圭如璋令聞令望
而顒顒卬卬者焉集束書游京師猶或望前輩之一二
而三四十年以來求文獻于當時邈乎逺哉有不獲見
者矣其所存者其為文章言語之可見者乎故魯郡曹
文貞公起于漢泉受業于野齋李公受知于信齋馬公
起自儒官宦游東南敭厯臺省聲譽籍甚每其來至京
[031-19a]
師集嘗得與清河元公復初汶上曹公子貞諸人有往
來之好焉未嘗不嘆其意氣之宏達議論之慷慨而文
物之雍容也當文宗起故老于休致之餘託文儒以風
紀之重集時執筆史館而歎慕焉歸田以來嵗月逾邁
乃從其子南行臺照磨復亨得中臺所命刻文貞諸詩
以見示俾識其言焉讀其墓碑諡議慨然千古之隔觀
乎張歐蘇之序言又感乎一代之盛衰退不敏其何能
賛一辭于其間哉雖然窮鄉陋邦之逺聞天下之偉人
[031-19b]
而莫之及也獨得其咏歌之緒餘以觀其性情之所在
觀其𫾻歴之所至而知其行事之所著傳曰誦其詩
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後之君子將有徴于聖朝文章人
物之故其必于此而取之也夫
  楊叔能詩序
人之生也以其父母妻子所仰之身以治乎居處飲食
之具外有姻戚州閭之好上有公上貢賦之供固其常
也然而氣之所禀也有盈歉時之所遇也有治否而得
[031-20a]
䘮利害休戚吉凶有頓不相似者焉于是處順者則流
連光景而不知返不幸而有所嬰拂飢寒之廹憂患之
感死䘮疾威之至則嗟痛號呼隨其意之所存言之所
發蓋有不能自揜者矣是故有知其然而思去之者則
必至于外其身以遺世不與物接求生息于彛倫之外
庻幾以無累焉然其為道則亦人之所難者矣葢必若
聖賢之教有以知其大本之所自出而修其所當為也
事變之來視乎義命而安之則憂患利澤舉無足以
[031-20b]
其心則其為言也舒遲而澹泊闇然而成章是以君子
貴之予行四方求之而未之見也又求夫今昔之人有
詞章之傳而合乎此者必取而諷之以寄予意焉然而
亦鮮矣臨川危太樸與其友豫章楊顯民以其族叔父
叔能所為詩一編以示予觀其所游不過州郡數百里
之間觀其所慕則千古髙尚之士澹然有餘而不墮于
空寂悠然自適而無或出于傷怛乃若蟬蜕汙濁與世
畧不相干而時和氣清即凡見聞而自足幾乎古人君
[031-21a]
子之遺意也哉吾嘗以此求諸昔人之作得四家焉則
陶處士王右丞韋蘇州柳子厚其人也蘇州學詩于憔
悴之餘子厚精思于竄謫之乆然後世慮銷歇得發其
過人之才髙世之趣于寛閒寂寞之地蓋有懲創困絶
而後至于斯也右丞冲澹何愧于昔人然而一旦患難
之來遽失所守是有餘于閒逸不足于事變良可嘆也
必也大義所存立志不貳乃若所遇安乎其天若陶處
士者其知道之言乎雖然言不可以偽發人不可以徒
[031-21b]
欺千載之下簡翰之存茍有一人諷咏于一日之間則
安所逃乎是故君子尚論其本也今有讀叔能之詩者
譬諸飫芻豢之昏病夏畦之苦而得一勺之清泉甘露
豈不悦乎夫泉之所自出露之所由降尚善求之哉
  送危太樸序
臨川危太樸釋書山房将有觀乎江海之上虞集酌酒
送之而為之言曰夫士者有一鄉之士有一國之士有
天下之士一鄉之士鄉之人有不得而見之者矣况一
[031-22a]
國之士乎一國之士一國之人有不得以見之者矣况
天下之士乎環百井之里以為鄉鄉之人多矣列千里
之封以為國一國之境廣矣合萬邦之土以為天下天
下之體大矣而士也以一鄉以一國以天下名其何以
知之乎邵子曰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萬人之人
非其等乎噫何其不常見也彼所謂天下之士必有所
居之國矣一國之士必有所居之鄉矣以天下之士一
國之士而處乎一鄉焉吾不待去親戚逺墳墓而得見
[031-22b]
之不亦幸乎去臨川五百里而近有一人焉清文厲行
立志自信曰范君徳機者太樸既得而從之至臨川二
百里而逺又有一人焉經明道立為人師表曰子吳子
者太樸又得而師之矣是豈非天下之士一國之士之
在夫一鄉者乎而二子者殁世矣冝乎吾子之徬徨適
逺而有所求也吾聞諸孟子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
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
友天下之善士矣吾子其行矣登東山則見魯矣登太
[031-23a]
山則見天下矣吾子得一鄉之善士而友之則吾子亦
一鄉之善士矣得一國之善士而友之則吾子亦一國
之善士矣得天下之善士而友之則吾子亦天下之善
士矣茍得天下之善士吾請從太樸而為之執御焉雖
然子亦欲子之善與孟子之言又有之矣蓋曰以友天
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
其人可乎是固求至善之道也柰老且病不足以有所
適徒將頌詩讀書思古人之微以遲子之還可乎
[031-23b]
  葛生新采蜀詩序
吾聞廬陵之文溪生息繁夥其俗好遠逰不間于稚壯
强艾也特其志尚之不齊則執業有懸絶者矣葛生存
吾獨曰今天下車書之同往昔莫及吾將歴觀都邑山
川之勝人物文章之美使東西南北之人得以周悉而
互見焉且夫風物之得以宣通咏歌之易以傳習則莫
盛于詩縁古者采詩之說而索求焉乃沿豫章汎彭蠡
上九江浮游湘漢之波遂遡三峽至于蜀都而止焉名
[031-24a]
卿大夫文雅之士居數年得詩六百餘篇歸廬陵將刻
而傳之吾鄉之人知予以老病歸田寓耒耜于江上託
生相問勞而保寧賢帥大夫鶴野蕭侯存道又手為書
使予序夫六百篇者予不敢辭也而生抱數鉅帙欲予
有所去取其間則僕不敢也生往反萬里而得之且諸
君之屬生厚矣何敢有所擇乎集之去鄉乆矣親戚故
人之别逺者二十餘年近者亦五六年一旦因生盡得
其詞章而諷誦之以詫其門人子弟唯恐不足豈肯抵
[031-24b]
玉于昆岡棄珠于合浦者乎生宜無憚于煩也烏乎吾
蜀文學之盛自先漢至于唐宋備載簡冊家傳人誦不
可冺滅宋南渡以來蜀在斗絶一隅之地然而文武忠
孝之君子冠蓋相望禮樂文物之懿徳行學問之成立
功立言卓犖亨暢下至才藝器物之類其見諸文辭者
亦沛然非它州之所能及矣䘮亂以還廢軼殆盡集雖
嘗從父師聞一二于千百蓋亦以微矣微而後著當在
斯時其有以鳴乎國家之盛大者乎生之所采識者有
[031-25a]
以見其端矣生其亟成書以西報諸君子乎僕在禁林
時嘗與蜀學者史君秉文言將謀築于滄江故居之上
字之曰歸與天幸不違斯意固將與其故人父兄昆弟
取坐之編而絃歌于其堂也乎生年甚冨天下之都㑹
若吾蜀者何啻八九而兩京又在其上焉生亟成其志
勿怠且必有遇合者矣
  甘天民詩序
岷山導江合衆小流千源萬𣲖其水盛矣見束于三峽
[031-25b]
出夷陵而後得衍曼徐行滔滔汨汨至于海而後止蓋
自夷陵而始得志焉今夫才智之士懷抱利器鬰鬰不
見于用一日如水之出夷陵豈無其時哉豫章甘天民
雄于文盛于氣中年僅得為夷陵學正人或病其地幽
僻而天民怡然就官書滿而後去是夷陵者不特水之
隘至此而伸安知天民不如水之自夷陵而遂伸乎長
風揚瀾一日千里吾知天民之利涉大川也故為作送
行詩序昔歐陽子小絀于夷陵而大名在天下後世亦
[031-26a]
余言之一驗也郡從事有李道濟者嘗與余同在秘閣
試以此語訊之
  臨川黄氏復姓譜序
臨川黄大明以其髙祖冒游氏而不能自歸也始復為
黄氏嘗無子以其弟為子後知其不可也仍其弟之次
更以弟之子為子而心始安焉自著譜以傳諸子孫而
示信于人夫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以為孝自髙祖至
于大明之身其為三年也多矣父子兄弟之間心有所
[031-26b]
未安必求其安而後已大明其知禮也哉夫異姓不可
以為後弟不可以為子天理民彛固當然也是以昔者
别氏于其族者有之蒙他人之氏者無也有國者兄殁
而弟及有臣子之道焉直以弟為子者無也而後世有
是者其始蓋出于率情狥利而天下之爭端起矣故君
子慎之而小人弗之察也是故為政者因世之有是事
也則為之條制而防閑之卒亦莫之止也若大明者知
禮之所不可心之所未安而能自返焉不亦君子之道
[031-27a]

  送饒則明序
吾聞則明之曾大父神童君㓜頴異有大名稍長與主
一張先生洽為友壻于豐城范氏明春秋之學未及顯
而殁及則明之父好史學家藏書萬卷内附初散軼無
存者乃盡力購求一二十年之間史官之書行于世者
掇拾畧備為閣以庋之手疏其目以見得書之難則明
承世業接見聞于父兄材可以適當世之用故翰林學
[031-27b]
士臨川吳公曰吾郡世為儒者有婁氏饒氏皆有鄒魯
之質行學術雅正守醇謹而不變然未甚顯于世近年
婁氏稍有仕進者而饒氏猶遲之其在則明可以仕矣
今則明除韶州儒學正將之官吳公之言驗而不及見
之矣乃求贈言于予噫昔者夫子嘗使漆雕開仕矣使
之仕必可仕者也吳公許則明以可仕其必有所試哉
夫春秋道名分實盡性之書也分之上下弗辨則民志
不定亂之所由生也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
[031-28a]
之分立則王道行矣此教之大者也夫古今治亂之迹
不攷則無以極事理之變通又史學之不可不講也則
明持其家學而佐其長以為教焉信乎其可仕矣窮鄉
下邑無良師畏友以相發明君子憂之而為之計則明
所持以往者如此尚何疑哉昔唐相國曲江公實生是
邦人材之出初無方所則明毋忽而薄之也今曲江宰
長沙趙君故信國諸孫于予有世契試出此而共詳之 
[031-28b]
 
 
 
 
 
 
 
 道園學古録卷三十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