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秋澗集 > 秋礀先生大全集 101
玉堂嘉話卷之八
甲午九月朢日東原五六友人㑹於孫侯小軒話及前
朝得失之漸座客問云金有中原百有餘年将來國史
如何爾或曰自唐以降五代相承宋受周禪雖靖康間
二帝蒙塵縁江湖以南趙氏不絶金於宋史中亦猶劉
[100-1b]
石苻姚一載記爾衆頗惑焉僕曰正閏之論愚雖不敏
試以本末言之夫耶律氏自唐以來世為名族延及唐
末朱温篡唐四方幅裂遼太祖安巴堅乘時而起服髙
麗諸國并燕雲以北數千里改元神冊與朱梁同年即
元年/丁夘在位十九年遼太祖嗣位諱徳光太/祖第三子改元天顯
元年丙戌與唐/明宗同年即位十一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清泰來
伐遣使求救于遼奉表稱臣仍以父禮事之遼太宗赴
援以滅後唐石氏號晉晉以燕雲十六州獻於遼太宗
[100-2a]
歲貢帛三十萬疋天福七年晉髙祖殂出帝嗣位大臣
議奉表稱臣告哀于遼景延廣請致書稱孫而不稱臣
與遼抗衡太宗舉兵南下㑹同九年入汴以出帝為負
義侯置于黄龍府石晉遂滅大同元年太宗北還仍以
蕭翰留守河南劉知逺在河東乘間而發由太原入汴
自尊為帝及乎宋受周禪有中原一百六十餘年遼為
北朝世數如之雖遼之封域褊于宋校其兵力而澶淵
之戰宋幾不守因而割地連和嵗貢銀絹二十萬兩疋
[100-2b]
約為兄弟仍以世序昭穆降及晚年遼為翁宋為孫至
天祚金朝太祖舉兵西來平遼克宋奄有中原三分之
二子孫帝王坐受四方朝貢百有餘年今以劉石等比
之子故不可不辨夫劉淵石勒皆晉之臣庶叛亂國家
以臣伐君縱能盜據一隅僭至姚泓終為晉将劉裕所
擄斬於建康市返本還元兹作載記理當然也夫完顔
氏世為君長保有肅慎至武元時而天下南北敵國素
非君臣若依席上所言金為載記未審遼史復如何况
[100-3a]
方遼太祖神冊之際宋太祖未生遼祖比宋前期五十
餘年已即帝位固難降就五十年之後也於宋史為載
記其世數相懸名分顛倒㫁無此法既遼之世紀宋不
可兼其金有中原更難别議以公論處之據五代相因
除荘宗入汴復讐伐罪理勢可觀朱梁篡逆甚於莽新
石晉因遼有國終為遼所虜劉漢自立父子四年郭周
廢湘隂公而立以五代之君通作南史内朱梁名分猶
恐未應遼自唐末保有北方又非簒奪復承晉統加之
[100-3b]
世數名位逺兼五季與前宋相次而終為北史宋太祖
受周禪平江南収西川白溝迆南悉臣大宋傳至靖康
當為宋史金太祖破遼克宋帝有中原百有餘年當為
北史自建炎之後中國非宋所有宜為南宋史或曰歐
陽宋之名臣也定立五代不云南史當時想曾熟議如
何今日復有此論僕曰歐陽公作史之時遼方全盛豈
不知梁晉漢周授受之由故列五代者欲膺周禪以尊
本朝勢使而然至於作十國世家獨稱周漢之事可謂
[100-4a]
矣請事斯語厥有㫖哉愚讀李屏山詠史詩詠五代
郭周云不負先君持節死舉朝惟有一韓通愚嘗驚哀
此詩命意宋自建隆以來名臣諸大夫議論篇章不為
不多未嘗有此語非不能道也盖禘之説也故列五代
者良可知隋季文中子作元經至晉宋以後正統在中
原而後大唐南北一統後至五代天下擾擾無由再議
降及今日時移事改商確前人隠約之迹當從公議論
者又曰金有中原雖百餘年宋自建隆於今幾三百年
[100-4b]
况乎今年春正月攻䧟蔡城宋有復讐之迹固可兼金
愚曰元魏齊梁世數已逺恐諸公不以為然請以五代
周漢之事方之漢隠帝乾祐三年遇弑太后詔立帝弟
武寧軍節度使嗣位名贇河東節度/使劉旻之子後雖廢為湘隂公
旻尋亦即皇帝位於晉陽終旻之世猶稱乾祐四帝二
十九年至宋太祖興國四年歸宋依今日所論旻係劉
髙祖母弟在位四年其子承鈞嗣位改元天㑹五年郭
周已絶郭周三主九年東/漢四主二十九年東漢四主逺兼郭周郭亦不
[100-5a]
當稱周固當為閏宋太祖不曰受周禪傳至太宗方承
東漢之後歐陽不合作五代史合作四代史司馬光通
鑑當列東漢為世紀歐陽不合作十國世家嗚呼國家
正閏固有定體不圖今日輕易褒貶在周則為正在金
則為閏天下公論果如是乎况蔡城一事盖天朝征伐
之功是時宋之邊将専權率意自撤藩籬快斯須之忿
昧唇齒之理自謂愛已而惡他延引强兵深入遵行覆
徽宗跨海助/金破遼之事媒孽後禍取笑萬世何復讐之有也宋
[100-5b]
自靖康以來稱臣姪走玉帛嵗時朝貢幾於百年豈其
今日私論遽稱尊大果使宋廟有靈必可其議也泰和
間南宋寒盟起無名之師侵漢唐鄧宿泗章宗分遣應
兵其淮漢川蜀之間大為所破宋遣臣方信孺等卑辭
告和請叔為伯進増嵗幣獻權臣之首韓𠈁胄侯師旦/也繪其容漆其
首函送/幽都至於闕下信孺有古調一篇猶能草畧記之大
朝君相仁且慈小麥未熟休王師姦臣豈足贖民命既
往不咎來可追此詩書於上源驛壁間館伴使入朝題
[100-6a]
奏上頗哀憐是時中原連年蝗旱五榖不登山東猶甚
章廟自責之心深重形於歌詠者頗多每以偃兵為念
故詔百官議曰朕聞海陵有言我國家雖受四方朝貢
宋猶假息江左亦天下兩家邪故有親征之行去嵗宋
人兵起無名摇蕩我邊鄙今已敗衂哀懇告和朕思海
陵之言宜如何爾時臣下本希上意故進言曰先于靖
康間宋祚已衰其游魂餘魄今雖據江左正猶昭烈之
在蜀不能紹漢之遺統大可見也和議乃定今日校之
[100-6b]
此語乃當時繼好息民之大畧非後世正統之定論或
曰何以知之曰夫昭烈之于漢雖云中山靖王之後其
族屬疏逺不能紀録世數名位南宋髙宗乃徽宗之子
欽宗之弟嵗月不易以即位奄有江南似與昭烈頗異
若以金史專依泰和朝議特承宋統或從今日所論包
為載紀二論俱非至公座客又云遼之有國僻居燕雲
法度不一似難以元魏北齊為比僕再拜而言曰以此
責之膚淺尤甚若以居中土者為正則劉石慕容苻姚
[100-7a]
赫連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舊者也若以有道者為
正苻秦之量雄材英畧信任不疑朱梁行事篡奪内亂
不得其死二者方之統孰得焉夫授受相承之理難以
此責况乎泰和初朝廷先有此論故選官置院創修遼
史刻期榜状元張檝預焉後因南宋獻馘告和臣下奏
言靖康間宋祚已絶當承宋統上乃罷修遼史縁此中州
士大夫間不知遼金之興本末各異者向使泰和間若
是遼史早得修成天下自有定論何待余言座客愕
[100-7b]
然曰數百年隠顯之由何其悉也問一得三實出望外
幸卒言之僕因就毫楮録狂斐以俟憙事者刪之庶備
他日史官之採摭云爾燕山修端謹記
鹿菴云古詩句多平字不能得健如杜詩古調一句七
字有至六字無平者律則當如樂律和應否則不成音矣
   紀行
嵗丁未夏六月初吉赴召北上發自鎮陽信宿過中山
時積隂不雨有頃開霽西望恒山之絶頂所謂神/峯者聳拔
[100-8a]
若青盖然自餘諸峯厯厯可數因顧謂同侣曰吾輩此行
其速返乎此退之衡山之祥也翌日出保塞過徐河橋
西望琅山森若劒㦸而葱翠可挹已而由良門定興抵
涿郡東望樓桑蜀先主廟經良鄉渡盧溝橋以達於燕
居旬日而行北過雙塔堡新店驛入南口度居庸闗出
關之北口則西行經榆林驛雷家店及於懐來縣縣之
東有橋中横木而上下皆石橋之西有居人聚落而縣
郭蕪沒西過雞鳴山之陽有邸店曰平輿其巔建僧
[100-8b]
舍焉循山之西而北沿桑乾河以上河有石橋由橋而
西乃徳興府道也北過一邸曰定防水經石梯子至宣
徳州復西北行過沙嶺子口及宣平縣驛出得勝口抵
梔胡嶺下有驛曰孛落自是以北諸驛皆蒙古部族所
分主也每驛各以主者之名名之由嶺而上則東北行
始見毳幕氊車逐水草畜牧而已非復中原之風土也
尋過撫州惟荒城在焉北入昌州居民僅百家中有廨
舍乃國王所建也亦有倉廪𨽻州之鹽司州之東有鹽
[100-9a]
池周廣可百里土人謂之狗泊以其形似故也州之北
行百餘里有故壘隠然連亘山谷壘南有小廢城問之
居者云此前朝所築堡障也城有戍者之所居自堡障
行四驛始入沙陀際陀所及無塊石寸壤逺而望之若
岡陵丘阜然既至則皆積沙也所宜之木榆栁而已又
皆樗散而叢生其水盡鹹鹵也凡經六驛而出陀復西
北行一驛過魚兒泊泊有二焉周廣百餘里中有陸道
達于南北泊之東涯有公主離宫其外垣髙文餘方廣
[100-9b]
一里許中建寝殿夾以二室背以龜軒旁立兩廡前峙
眺樓登之頗快目力宫之東有民匠雜居稍成聚落中
有一樓榜曰迎暉自泊之西北行四驛有長城頽址望
之綿延不盡亦前朝所築之外堡也自外堡行一十五
驛抵一河深廣約什滹沱之三北語云翕陸連漢言驢
駒河也夾岸多叢栁其水東注甚湍猛居人云中有魚
長可三四尺春夏及秋捕之皆不能得至冬可鑿氷而
捕也瀕河之民雜以畨漢稍有屋室皆以土冒之亦頗
[100-10a]
有種藝麻麥而已河之北有大山曰窟速吾漢言黒山
也自一舍外望之黯然若有茂林者迫而視之皆蒼石
也盖常有隂靄之氣覆其上焉自黒山之陽西南行九
驛復臨一河深廣如翕陸連三之一魚之大若前狀捕
法亦如之其水始西流深急不可涉北語云渾獨刺漢
言兔兒也遵河而西行一驛有契丹所築故城可方三
背山面水自是水北流矣由故城西北行三驛過畢
里紇都乃弓匠積養之地又經一驛過大澤泊周廣約
[100-10b]
六七十里水極澄澈北語謂吾悞竭惱兒自泊之南而
西分道入和林城相去約百餘里泊之正西有小故城
亦契丹所築也由城四望地甚平曠可百里外皆有山
山之隂多松林瀕水青楊叢栁而已中即和林川也居
人多事耕稼悉引水灌之間亦有蔬圃時孟秋下旬麻
麥皆槁問之田者云已三霜矣由川之西北行一驛過
馬頭山居者云上有大馬首故名之自馬頭山之隂轉
而復西南行過忽蘭赤斤乃本部曲民匠種藝之所有
[100-11a]
水曰塌米河注之東北又經一驛過石堠石堠在驛道
旁髙五尺許下周四十餘步正方而隅巍然特立於平
地形甚竒峻遥望之若大堠然由是名焉自堠之西南
行三驛過一河曰唐古以其源出於西夏故也其水亦
東北流水之西有峻嶺嶺之石皆鐡如也嶺隂多松林
其陽帳殿在焉乃避夏之所也迨中秋後始啟行東由
驛道過石堠子至忽蘭赤斤山名以其形/似紅耳也東北迤邐入
陀山自是且行且止行不過一舍止不過信宿所過無
[100-11b]
名山大川不可殫記至重九日王師麾下㑹於大牙帳
灑白馬湩修時祀也其什器皆用樺木不以金銀為飾
尚質也十月中旬方至一山崦間避冬林木甚盛水皆
堅凝人競積薪儲水以為禦寒之具其服非毳革則不
可食則以羶肉為常粒米為珍比嵗除夕輒遷帳易地
以為賀正之所日大宴所部於帳前自王以下皆衣純
白裘三日後方詣大牙帳致賀禮也正月晦復西南行
二月中旬至忽蘭赤斤東行及馬頭山而止趂春水飛
[100-12a]
放故也四月九日率麾下復㑹於大牙帳灑白馬湩什
器亦如之每嵗惟重九四月九凡致祭者再其餘節則
否自是日始回復由驛道西南往避夏所也大率遇夏
則就髙寒之地至冬則趨陽暖薪水易得之處以避之
過此以往則今日行而明日留逐水草便畜牧而已此
風土之所宜習俗之大畧也僕自始至迨歸遊於王庭
者凡十越月每遇燕見必以禮接之至於供帳衾褥衣
服飲食藥餌無一不致其曲則眷顧之誠可知矣自度
[100-12b]
衰朽不才其何以得此哉原王之意出於好善而忘勢
為吾夫子之道衰而設抑欲以致天下之賢士也徳輝
何足以當之後必有賢於隗者至焉因記行李之本末
故備誌之戊申夏六月朢日太原張徳輝謹識
   商司業録到太常諸雜儀禮
文徳殿宿齋儀注差官等
景靈宫行禮儀注差官等
太廟行禮儀注差官等
[100-13a]
明堂大禮陞降玉輅儀注
明堂殿行禮儀注明堂殿星圖
明堂大禮畢紫宸殿稱賀儀注
明堂大禮畢登門肆赦儀注
明堂升陪事并禮饌差官等
明堂降御劄鏁院并奏告事
明堂大禮修築路道圖
[100-13b]
明堂大禮笏記
明堂大禮排日祭祀
明堂降御劄修路教車按輅等年代月日
明堂大禮逐次䟎那更㸃
明堂大禮差五使等官年代例
明堂大禮總差官頭冠法服様
玉輅圖 玉輅件段尺寸及太平車/尺寸等
[100-14a]
逍遥平輦圖并尺/寸等
太常樂圖 祭器圖
黄麾大仗圖
明堂大禮文武官合著服色等
御龍直執從物圖
明堂大禮鼓吹雞唱警塲圖
明堂大禮樂章樂曲
明堂大禮合降指揮等
[100-14b]
明堂大禮為值雨降過生創指揮例
明堂大禮諸雜事例等明堂大禮秖應并鋪分人數等
熙朝盛典詩
大安輦件段
明堂大禮敎象申請事節
    計三十七冊曰明堂大禮
景定四年藍大正記
[100-15a]
    至元三十年三月二十九日商琥録
宣和鹵簿圖 祀園丘圖 東封泰山圖
   監修國史例
忠齋劉承㫖説宋朝監修國史宰相初任者謂之開局
一月一至院謂之過局至元三十一年甲午七月初四
曰右丞相旺扎勒受開府儀同三司監修國史右丞相如

   竇儼水論
[100-15b]
周世宗南伐駐蹕臨淮因覽唐貞元中泗州大水記詔
竇儼論其事儼獻文其畧曰夫水沴所具厥有二理一曰
數二曰政天地有五徳一曰潤二曰暵三曰生四曰成
五曰動五徳者隂陽之使也隂陽者水火之本也隂陽
有常徳故水火有常分竒耦收半盈虚有凖謂之通正
羨倍過亢極無不至謂之咎徴二者大期率有常數除
之主始於淵獻水之行紀於九六凡千有七百二十有
八歲為浩浩之㑹當是時也隂布固陽㴻雨天下百水
[100-16a]
灌注漲其通川岸不受餘則旁吞原隰科坎平槩則漂
墊方割雖堯舜在上臯䕫佐政亦不能弭其沴也過此
以還則係於時政如其后辟狂妄以自率權臣冒昧以
下専政不明賢不立則苦雨數至潦水積厚然隂陽之
數也貞元壬申之水匪數之期乃政之感也徳宗之在
位也啟導邪政狎䁥小人裴延齡専利為心隂潛引納
陸贄有其位棄其言由是明明上帝不駿其徳乃降常
雨害於粢盛百川沸騰壊民廬舍固其宜也王者茍能
[100-16b]
修五政崇五禮禮不凟政不紊則五日一霏㣲十日一
霡霂十五日一滂沱謂之時雨所以正五運之制節占
象晷刻無有差爽則神農之世其驗歟世宗嘉之國初
遷禮部侍郎依前學士判太常如故是時祠祝樂章宗
廟諡號皆儼所定撰人服其該博儼沖澹寛簡好賢
善平居怡怡如也未嘗失色於僮僕優游文翰凡十數
年著大周正樂三十卷詔藏於史閣其大周通禮未及
編纂㑹儼卒議者惜之
[100-17a]
元貞元年六月十三日宋太祖實録抄并校勘無差時
開真定野河事甚不便
金史 王文康公定奪此王状元先生/時為承㫖學士
 帝紀九
  太祖      太宗
  熙宗      海陵庶人
  世宗      章宗
  衛紹王實録/闕   宣宗
[100-17b]
  哀宗實録/闕 志書七
  天文五行/附    地理邊境/附
  禮樂郊祀/附    刑法
  食貨交鈔/附    百官選舉/附
  兵衛世襲/附
 列傳舊實録三品以上入傳今擬人/物英偉及勲業可稱不限品從
  忠義      隠逸髙士/附
[100-18a]
  儒行     文藝
  列女      方技
  逆臣      諸王后妃開國功臣在先
 書示仲謀王相修史事宜急不宜緩多年採訪竊恐
 老人漸無費用不可惜當著厯令一人專掌以後
 裕之蕭公弼奏用銀二千定今即編修書寫請俸飲
 食紙劄費用作若干定撰三五百定都了又命採訪
 文字令言者旌賞隠者有罰仲謀所宜著心編修且
[100-18b]
 要二貟直須選擇如魏太初及周榦臣云云本把合
 用儒人兼管不宜用他色目如他日同修編修人來
 房屋決少目今便合商議起盖盖下房屋都在文廟
 以後也得用謂如仲謀兼編修徒單雲甫受直學士
 兼同修李仁卿學士兼同修胡紹開年小也宜喚去
 比至定俸且與批支若家小來更好都交文廟
 裏住史事早成其他不預史事者在於文廟自當退
 去此明年話也仲謀宜知之書寫典史雜使以後必
[100-19a]
 須用謂文字未集且定編修二人若路逐書寫二名
 更佳雜使亦不可闕将來院官不要人使喚中統二
 年示
 
 
 
 
 
[100-19b]
 
 
 
 
 
 
 
 秋澗集卷一百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