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慈湖遺書 > 慈湖遺書 卷十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慈湖遺書巻十     宋 楊 簡 撰
  家記四論論語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知學之道者以時習而説
 不知學之道者以時習為勞苦勞苦則安能時習時
 習必不勞苦今學者欲造無時不習之妙斷不可有
 毫釐勞苦之状當知夫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
 已矣但夫放逸則勞他求他求則成放他求則成勞
[010-1b]
 是心有安有説無勞無苦是心初無竒初無心則吾
 目視耳聽手持足履口語心思之心此心非物無形
 無限量無終始無古今無時不然故曰無時不習時
 習之習非智非力用智智有時而竭用力力有時而
 息不竭不息至樂之域
有朋自逺方來不亦樂乎此愛人之心也此廣大之心
 也此不自私之心也有朋自逺方何為乎來也以好
 善之心來也則吾樂與共之樂吾之善盖有不自知
[010-2a]
 其所以然而然此樂天樂也非人樂也楊朱㧞一毛
 利天下不為固無是樂也此則異端之道非天地大
 公之道也荘子謂楊朱得道於老耼則亦非碌碌者
 朱盖知有己而已不知他也見天地間未始有一物
 而不見天地間未始無萬物也知一而不知十百千
 萬也知静而不知動也溺心於小而不知大也然而
 此非碌碌者所能知故天下靡然從之而無君之説
 遍天下非孟子不能闢非知夫子朋來而樂之意無
[010-2b]
 以知孟子所以闢楊墨之意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雖賢者容
 或有之此愠不必暴見於外苟動於念慮間即謂之
 愠已子思曰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惟聖者能之易曰
 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謂之潜龍之徳非德之純
 而無毫釐外馳者至是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逺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者多疑所習者何事
[010-3a]
 必有其説吁使所習之有説則必不能時習矣時習
 者言乎時時而習無時而不習也使所習有説則必
 有意意作必有時而息至於息則非時習也惟其無
 意也故能時時而習時習之習乃不習之習易曰不
 習無不利今學者患乎習之不能時者正以其以思
 慮而習以智力而習故不能時也使果有説果有可
 言之事則孔子已明言之矣孔子無所言正以明時
 習之習非學者作輟之習也正以明學者本有之心
[010-3b]
 即道而無俟乎復為也作輟之學安得有悦非智非
 力無作無輟之學故有無窮之悦樂也或者又曰孔
 子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衆而親仁行
 有餘力則以學文若斯之類是乃所習之説吁是又
 實未識所謂孝弟謹信汎愛親仁學文者也方子之
 事親時愛敬之心自生不知所以然此則孝也使作
 意曰吾将以學為孝也則亦偽而已矣非真心之孝
 也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
[010-4a]
 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
 無不知敬其兄也使胷中有意有説則失其所以為
 真孝真弟矣不真則偽偽則終於失孔子誨學者使
 出入之間無非孝弟則真而不偽不思不勉而自愛
 自敬矣謹則無放逸無思慮信則允塞亦安得有思
 慮惟如此者乃能汎愛其不能汎愛者必其思慮紛
 擾私意横生則不虚明不廣大也孝弟謹信汎愛無
 非道心之所發見自然喜於親仁自然與仁者同心
[010-4b]
 自然謙虚不敢自足其有不親於仁必有私意必有
 阻隔但順此孝弟謹信汎愛親仁之心而行謂之由
 道而行行之既熟為有餘力乃可學文文非道外之
 物文學之事皆此道之精華日用之妙何往而非一
 貫但聖人設教之序當自孝弟始當自㓜而逹之通
 則悟其本一一則無時而非習矣伯成子髙不以一
 毫利物後學靡然從之偏枯孤止無愛利之大用非
 道也夫朋至而吾樂善之心油然而生乃道心之變
[010-5a]
 化非思慮之所及是為聖人之大道舉天下萬古之
 人皆有此而人自不知之自不信之自偏溺之不溺
 於動則溺於止朋來而樂不溺於静止之穽矣然又
 慮其復溺於動樂於人之知己不知則愠則亦非君
 子之道君子朋至而樂自生者非動也朋不至人不
 知而不愠非勉强抑止也清明之性自爾寂然夫是
 之謂學夫是之謂天下何思何慮夫是之謂不習之
 習論語謂之時習中庸謂之時中無時而不中也無
[010-5b]
 時而不中即無時而不習有意則必有倚著不可謂
 之中故曰時中即時習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逺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者多疑所習者何事
 必有其説吁使所習之有説則必能時習矣時習者
 言乎時時而習無時而不習使所習有説則必有意
 意作必有時而息至於息也非時習也非時時而習
 也惟其無意也故能時時而習時時而習乃不習之
[010-6a]
 習易曰不習無不利今學者患乎習之不能時時者
 正以其思慮而習以智力而習故不能時也使果有
 説果有可言之事則孔子已明言之矣孔子無所言
 正以明時習之習非學者作輟之習也正以明學者
 本有之心即道而無俟乎復為也作輟之學安得有
 悦非智非力無作無輟之學故有無窮之悦樂也或
 者又曰孔子又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
 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若斯之類是乃所習
[010-6b]
 之説吁此孔子言弟子之事言豈一端而足然事似
 異而實非異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謂聖孟子亦曰仁
 人心也此心即道故舜曰道心心無形體故變化無
 方孝之心何状弟之心又何状謹之心又何状信者
 不詐欺而已不詐欺之心又何状汎愛之心又何状
 親仁之心又何状學文雖不可勝紀闕/  之心精
 神變化又何状孔子謂孝者天之經地之義闕/禮斷
 然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隂陽變而為四時
[010-7a]
 然則百姓日用之妙果有不可得而思不可得而言
 者伯成子髙不以一毫利物後學靡然從之偏枯孤
 闕/ 自古學者率求於無思無為之説而不悟無思
 無為之實乃人心之精神妙用易曰變化云為日月
 之光闕/所不照而無思也無為也溺於沉寂而不達
 日用之妙故子曰知者動知道之謂智夫朋至而吾
 樂善之心油然而生乃道心之變化非思慮之所及
 是謂聖人之大道舉天下萬古人皆有此大道之常
[010-7b]
 而人自不知之自不信之自偏溺之不溺於動則溺
 於止朋來而樂不溺於静止之穽矣然而又慮復溺
 於動樂於人之知己不知則愠則亦非君子之道君
 子朋至而樂自生者非動也朋不至人不知而不愠
 非勉强抑止清明之性自然寂然夫是之謂學夫是
 之謂天下何思何憂夫是之謂不習之習論語謂之
 時習中庸謂之時中時中無時而不中也有意則必
 有倚著不可謂中有説則必有倚著不可謂中無時
[010-8a]
 而不習即無時而不中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又曰剛毅木訥近仁雍也仁而
 不佞大抵精神外浮此心放逸則安得仁仁人心也
 動則失之而况於外浮乎放逸乎由心而發為事親
 為從兄為衆善為百行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
 明隨物而動為昏迷為機巧為詐妄
曽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盖曽子有此三過故日以自省
 此三語者乃問心之辭人若不自闕/ 其不覺又陷
[010-8b]
 乎此也嘗讀檀弓見曽子出祖之遽以告從者裼裘
 之譏遽以示人而實未嘗學習觀此則知曽子有傳
 而不習之過特無所考見君子不以過為諱而以不
 能改過為恥人心即道自靈自明過失蔽之始昏始
 亂觀過則知仁矣無過則此心清明廣大如故矣雲
 氣散釋而太空澄碧矣
汲古問子曰道千乗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
 以時此亦是聖人治天下之道而孔子止言千乗之
[010-9a]
 國者其義何也先生曰千乗謂侯國其時王室㣲諸
 侯寖彊盛而多故此言其多者古之治天下者必聖
 人諸侯難遽責以聖度其能行者言之事不敬必失
 必害不信無以出令民無信不立而况於君乎敬生
 信治國之道敬信為大其次節用節用則可以推有
 餘以補助斯民不節用則厚歛於民矣民為邦本厚
 歛於民是自伐其邦本民離國亡君隨以亡愛民而
 後能使民以時國君愛民乃所以自愛其國自愛其
[010-9b]
 身見誨語/
孔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
 己者過則勿憚改又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
 然人望而畏之子思亦曰齋明盛服非禮勿動所以
 脩身也盖嚴重則此心不放逸自然有德威所學亦
 固此要當知主於忠信忠信即吾之心吾心日用平
 常無詐偽是為忠信是即吾之主本非吾心之外復
 有忠信也人皆有此忠信之心而不自知其為吾之
[010-10a]
 主本故孔子明以告之使勿外求學者既自省主本
 又當親賢以求助不可友不如己者若不如己者來
 親於我固不可拒若不來求而我自友之好之與勝
 己者疏與不如己者親畏人之壓已樂人之奉己此
 學者大患又有雖親能勝己之友謙虚樂善而止於
 此憚於改過此尤切身大害學道無他改過而已髙
 明之士往往不無過而改過之士誠為難得此心虚
 明一無所有安得有過因起意故生過見訓語誨語/
[010-10b]
子貢曰夫子温良恭儉讓記者曰子温而厲威而不猛
 恭而安此非夫子學温又學良學恭又學儉也亦非
 學温而厲又學威而不猛又學恭而安也初學者則
 然至於適道則不然矣而况於聖人乎人心自神人
 心自靈人心自備衆德不學而能不慮而知自温自
 良自恭自儉自温而厲自威而不猛自恭而安人不
 自知因物有遷故昏故失自適道而上則自知自信
 孟懿子問孝夫子對以無違孟武伯問孝夫子對以
[010-11a]
 父母唯其疾之憂子㳺問孝夫子對以敬子夏問孝
 夫子對以色難所問則一所荅則異夫子之意安在
 哉盖曰孝者人之良心也人人之所自有也人之所
 自有而有不足焉者有以蔽之也孟懿子蔽處在違
 禮孟武伯蔽處在父母不以疾而憂子㳺蔽處在不
 敬子夏蔽處在色各去其蔽則數子之心固自全也
 數子之孝固未始不足也聖人不能予人以其所無
 能去人之蔽而已
[010-11b]
子曰為政以德為政之道無出於德吾夫子以一語盡
 之甚明白甚簡易更無餘論而自兩漢以來至于五
 代無一人信得及者豈夫子欺罔天下後世哉盖後
 世不識所謂德者習聞其號未燭厥理故輙疑德之
 外更有事在如法令如禮樂如任選如賞罰如兵財
 科條殆紛紛未易一二數嗚呼有是哉有是言也是
 豈德之散殊哉謂德之外自有無窮之事不惟不知
 德亦不知事政事不出於德非德政也政非德政苟
[010-12a]
 非安即危亂矣法令不出於德則将以遏民之不善
 反以長民之不善民有良心不可賊也不可擾也衰
 世之法唯便利之從増之削之唯己意所欲非有臯
 陶之胷中何足定天下之刑一失其中則賊民之良
 性多矣禮樂不出於德則禮文不足以導民心之正
 而反以起民心之偽樂音不足以導民心之和而反
 以感民心之淫任選不出於德則我既無德亦不知
 何者為德以賢為不肖以不肖為賢後世法度壊禮
[010-12b]
 樂崩風俗浮蕩雖有賢才亦難於不隨其間無文王
 而自興者幾人故賢才多不成就不缺則瑕然賢者
 雖有瑕缺大槩誠慤不肯習詐故過失亦不隠小人
 終日為不善見人則掩然去其不善而著其善又善
 於佞媚使人君無德其以賢為不肖以不肖為賢也
 則宜賞罰不出於德則賞以行一人之私喜罰以行
 一人之私怒兵財不出於德則将不肖而兵惰兵雖
 多而蠧財兵多財匱雖周公不能為也善為財者如
[010-13a]
 劉晏王者之佐乎晏之術三代之法乎苟道耳人君
 無德而欲為政無一可者然漢唐治績亦有可稱者
 亦其君不至於全無德也是德之在人心人皆有之
 非惟君天下者獨有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得其所同然者謂之德同然者天下同此一心同此
 一機治道之機緘總於人君之一心得其大總則萬
 目必隨一正君而國定矣選任自明教化自行庶政
 自舉如水之有源也何患其無流如木之有本也何
[010-13b]
 慮其無枝葉凡後世君臣之所憂不足憂也不知後
 世何為不及此而為是紛紛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大哉德
 乎天以此覆地以此載日月以此明四時以此行百
 物以此生君以此尊臣以此卑父以此慈子以此孝
 家以此齊國以此治故曰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于
 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何以能至此也天下同此一德故也孟子曰聖人先
[010-14a]
 得我心之所同然耳人皆有此德性患上之人無以
 感之則民之應也如響易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
 下服矣以德施教其妙如神故曰神道禹謨謂后克
 艱臣克艱而政即乂民即敏德亦神速矣孔子又曰
 正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又曰其身正不令而
 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曰德曰孝弟曰神明曰克艱
 曰正其名不同其實一也秦漢以來不復知有此矣
 權謀縱横唯利是務張良發八難謂漢髙必不能行
[010-14b]
 仁義娄敬謂漢不當比隆成周君臣相與規圖乃如
 此故髙帝斷弃詩書慢罵陸賈及賈説曰使秦行仁
 義法先聖漢安得而有之於是心動始聽賈言頼有
 此耳故漢家規模本以覇王道雜之使賈果能開明
 正德帝明逹易曉導而入王道不難也賈亦唯義利
 為言耳故僅足小補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
[010-15a]
 子之學異乎他人之學他人之學㝠行而妄學孔子
 之學明行而實學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
 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扵此深省天下何思何慮實
 無可思慮者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皆吾心中之物無
 俟乎復思無俟乎復慮至於發憤忘食雖憤而非起
 意也好謀而成雖謀而非動心也終日變化云為而
 至静也終身應酬交錯而如一日也是謂適道之學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孔
[010-15b]
 子如是者乆之至於三十而後有立所謂立非於學
 之外後有立也學乆而固如木之生乆則堅立非有
 二木也成就之叙也困苦患難之足以動其心非立
 也富貴聲名之足以動其心非立也白刃鼎鑊之足
 以動其心非立也此非勉强而為立也立非强力之
 所能致也以强力而立立於暫不至於乆不以强力
 而立者吾心之所自有也吾心未始不剛健也戕而
 賊之始弱始不立立非孔子之所獨能而他人無之
[010-16a]
 也人皆有之而未明也未學也是以未立也明乎已
 故立通乎物故不惑物已一貫而進德有序知己而
 不知物者有矣天下古今物情事理利害本末虚實
 衆寡曲折萬状不可勝窮自古明智之士至此一無
 惑者有幾孔子既明乎已又明乎物物已一貫利害
 一貫本末一貫虚實一貫衆寡一貫夫是以惑無從
 而生也一則虚虚則明明則無所不照故凡物之情
 理昭然自明凡事之利害曉然自辯雖詢謀不廢而
[010-16b]
 明德内徹學道而至於不惑可謂光明洞徹内外矣
 而舊習之氣或未能盡泯感物而動日用百為猶有
 謂吾之所為不知其為天也非不知也習氣間興而
 偶昏則雖謂之不知天命可也孔子至五十則舊習
 之氣消盡無有或昏者矣必至是而後可以言知天
 命嗚呼至矣日用百為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
 明如水鑑之永無塵矣天而不人矣物之拂違乎我
 者不知其幾也順適乎我者不知其幾也進德之純
[010-17a]
 至於六十則凡物之順乎我不復㣲動其意凡物之
 逆乎我阻乎我亦不㣲動其意順逆一物物我一體
 明之非難常明為難常純純然而無間則耳順矣目
 之所見猶寡耳之所接為多莫夜無月與燭目力所
 不及而耳接其聲又自近而逺四方萬里目所不及
 而言辭之所傳事物情状不勝其多舉不足以動其
 意又自此而上極于逺古簡册之所載言辭之所及
 亦屬乎聞無不融然而一怡然而順純然而和是謂
[010-17b]
 耳順耳順則無不順矣無不純一矣而亦非一無所
 辯如鑑焉妍醜萬状纎㣲畢見而鑑無動也自志學
 而已黙造斯妙矣至是而純乎純也孔子曰加我數
 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聞蘧伯玉使者寡過
 之言而歎美之寡過之難如此㣲動乎意即謂之過
 㣲有不一即謂之過故六十而始耳順至七十雖從
 心之所欲未嘗踰矩焉純乎純不足以言之矣至矣
 盡矣不可以有加矣非謂未七十而猶踰矩因言從
[010-18a]
 心而及乎此釋學者之疑也然聖人至此初無以異
 於志學之道道無先後精粗之間而進德則有先後
 精粗之序如謂道果有先後精粗之不同則何以謂
 一以貫之
汲古問人既知覺則無不通逹何孔子謂五十而知天
 命先生曰此聖人之學也自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學力進進有次第志學之初雖已知
 天性之本然而習氣間起未純乎天日用應酬人為
[010-18b]
 未盡釋至五十始知皆天命無俟乎人為六十而耳
 順無所不順有順無逆純乎天矣汲古又問耳目同
 體何以言耳順而不及目先生曰目之所見者寡耳
 之所接者多莫夜無月與燭目力所不及而耳接其
 聲又自近而逺四方萬里事物情状目力所不及而
 耳皆聞之又自此而上極于逺古方䇿之所傳言辭
 之所及亦屬乎聞見誨語/
先生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温故則善有進
[010-19a]
 而無退知新則善愈益而愈通道不在他善而已矣
 人性自善又能盡集天下之善則道在我矣學者自
 少至壮由壮至老所知不勝其多惟其旋得旋失是
 以終為無成誠能已知者不失其善未知者又知之
 則此心無非善日用無非善學者如無頓覺之明當
 自此入雖覺而未能無過亦不可無學汲古云嘗見
 周子通書云曷為天下善曰師故先覺覺後覺闇者
 求於明而師道立矣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
[010-19b]
 廷正而天下治矣先生曰是如此汲古問曰道者所
 以明徳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
 明此夫子答曽子之問其分道與德而為尊與明之
 義如何先生曰道德非二道者言其無所不通謂如
 道路之四通人心之善謂之德此德即道也苟不通
 逹則已雖有德而不自知故曰道所以明德非德外
 復有道道外復有德也然人亦有雖明乎道而已德
 猶有不善則人心終未服故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
[010-20a]
 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又曰不在於善而皆在於㓙德
 雖得之君子所不貴君子行斯可樂德義可尊是以
 其民畏而愛之原壤孔子之故人母死而歌其德不
 脩則人咸賤之聖人以學者於道未洞明或㣲明而
 未全則德行多虧故循循善誘見誨語/
子曰君子不器偏則器不偏則不器止則器不止則不
 器有意必固我則器無意必固我則不器見訓語/
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之心無私好無私惡如天地太虛
[010-20b]
 然萬物縱横紛乎其中孰為反我者孰為順我者反
 我順我在物則爾天地太虛安知哉惟其若此故周
 而無可比者也小人之心奪於物倚於物又從而為
 血氣所使有順我者喜之反我者惡之喜則比惡則
 否比左則遺其右比此則失乎彼安得周天下哉此
 無他本心一失坐血氣紛擾之中吾固知其然也君
 子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如日月之光然日月
 之光容光則及何所取捨知此則可以知君子之心
[010-21a]
 矣故親親而仁民仁固殺於親而君子非私也仁民
 而愛物愛固殺於仁而亦非私也惟其義爾故君子
 之愛銖分錙别而天下不以為私固非如墨氏兼愛
 而二本也小人以利合爾汝愛昵相濡以沬胡越可
 使一家一旦臨小利害父子有疑心焉私欲之為害
 如此血氣之能奪本真如此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則多矣
 以不知為知非曰飾其辭之謂飾辭以欺人者不足
[010-21b]
 道固有胷中自以為有見自以為知道如斯而已不
 復求知若此者多矣然非真知詰之則窮用之必不
 繼似是而非似明而昏似真而偽以此知為知殆不
 若不知之愈也然能自知其不知不認偽為真不執
 昏為明此亦明者也此雖不知乃所以為知也其進
 於真知也有日矣以不知為知是無時而知也子張
 亦有此病故夫子誨之曰多聞闕疑蓋子張以疑為
 不疑而言者有矣此子張所以難與竝為仁而由知
[010-22a]
 德者鮮
子謂子路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大哉聖言夫不知而曰是知何也子曰道不
 逺人人之為道而逺人不可以為道又曰心之精神
 是謂聖又謂忠信為大道又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不知為不知誠實無他無思無為非道而何聖言善
 於明道如此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010-22b]
 聖訓至矣惜乎子路之不領也不知為不知何以曰
 知孔子謂忠信大道見於大戴記中庸曰誠者天之
 道也子又曰主忠信又誨子張見其參前倚衡者指
 忠信也學者於此所以多疑者以於平常實直心之
 外復求之也孔子曰中庸庸常也平常也箕子曰王
 道平平孔子又曰心之精神是謂聖人皆有是心即
 平常實直之心空洞無形體無際畔變化云為不可
 度思矧可斁思誠實之妙如此復何求即此即知見/
[010-23a]
 訓語/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直與服同一機緘枉與不服
 同一源流天下之道二善與不善而已矣善者天下
 之公道不善者非天下之公道直者善道為公為民
 心之所服枉者不善道為不公為民心之所不服一
 開其端其類咸應於戯直者民心之所同然枉者非
 民心之所同然聖人得我心之所同然舉之於上而
[010-23b]
 天下之同然者應矣此之謂要道見訓語/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
 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學者隨文釋義
 皆能言之而能深知孔子之心者有幾後世學者其
 能於平居事親從兄時與出而事君臨民果一而無
 二乎于以驗孔子之心常一而無二變化云為日用
 萬殊而道心常一此一人人所自有而自不知自不
 信見訓語/
[010-24a]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實為信實則不偽不偽則直無
 矯揉無支曲蕩蕩坦坦可與天地同鬼神合人生天
 地間所以相處羣而不亂者以其有此心也無是則
 相誣相罔相詐相奪亦安能一日而處今日平居暇
 日所與人交苟未覩利害往往皆誠實語有物奪之
 則偽耳人惟不知自有良昏蔽既乆姦詐日熾至以
 機變為巧不復知恥見偽詐之巧者則喜見信實之
 人則竊笑又從而譏侮甚至父子兄弟之間無所不
[010-24b]
 用其詐此與禽獸鬼魅等耳尚何可齒以為人哉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
 易也寧戚儉則不放逸奢則放逸戚則不放逸易則
 放逸不放逸之心至矣哉為孝為弟為謹為信為忠
 為恕為敬為恭為剛健為中正為萬善順而無失應
 而無窮不識不知何思何慮儉與戚人皆有之而不
 自信其為大本孔子又曰禮本於天所謂天道在此
 又曰禮本於大一所謂大一者在此不放逸之心至
[010-25a]
 矣哉孟子亦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堯
 曰欽哉禹曰克艱臯陶曰兢兢周公曰無逸孔子七
 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一也
汲古問聖門言禮者非一子張問禮之損益曽子問婚
 祭之禮言偃問禮之急也惟林放問禮之本而夫子
 乃答云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因其問禮之本而有奢易儉戚之分非禮有本末歟
 先生曰孔子答門人之問每每不同各去其蔽爾或
[010-25b]
 有非切要者唯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以禮之
 本難言禮即人心之妙用奢易放逸則非道使放即
 儉戚而忽覺焉虛明澄一即太一即天地即四時即
 鬼神即經理三百曲禮三千無本無末匪異匪同匪
 有匪無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見誨語/
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子曰繪事後
 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絢
 文也巧笑美目之文不俟外飾以質素為文也孔子
[010-26a]
 於是明質素之為本而曰繪事後素子夏稔聞夫子
 一貫之教故曰禮後乎疑不可以禮為後也文質一
 致也本末一貫也他日以子㳺本末之論為非即此
 意也子夏蔽在溺於文故孔子示之以質素子夏之
 論又髙焉夫子安得不是之曰起予者商也非子夏
 能發夫子之所未知謂能發夫子之所未言也子夏
 不為詩所拘則庶乎善觀詩矣他日子夏以有若似
 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曽子不可則子夏猶不無
[010-26b]
 蔽
汲古問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
 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
 可與言詩已矣因觀衞人閔荘姜之詩止有巧笑倩
 兮美目盼兮而無素以為絢兮一句恐此詩之闕文
 何聖人又據以子夏之對而為起予耶先生曰碩人
 詩四章章七句若益素以為絢兮一句則八句矣他
 章皆七句又此章文勢不應繼此一句此疑當闕孔
[010-27a]
 子答以繪事後素者謂繪畫之事後於素功質素為
 本也其㫖欲潜消子夏尚文無實之蔽子夏不領孔
 子之㫖而為大言如此則禮後乎言文與質一也無
 本末先後孔子於是因而善之曰起予者商也聖心
 虚明廣大一無意必見誨語/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徴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
 足徴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徴之矣杞宋二國
 文獻既皆不足無所徴驗則孔子何所攷而能知夏
[010-27b]
 商之禮既無所攷又何所據而能言大哉禮言本於
 大一分為天地轉為隂陽變為四時生而為萬物行
 而為萬務為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父以此慈子以此
 孝君以此尊臣以此卑兄弟以此篤夫婦以此和是
 謂天則是謂帝則是豈以有文與獻而存無文與獻
 而亡近在人心本非外物賢獻知之愚衆惑之唯孔
 子自知自信故自能言但無文䇿可證無賢獻能證
 則庸衆必疑必不信也然則禮豈禮家之所能知
[010-28a]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此門弟子紀録之辭若夫孔子之
 心則知鬼神之實在也不止於如在何以明鬼神之
 實在知人則知鬼神矣知我則知彼矣人不自知我
 故亦不知鬼神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
 事鬼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于以明死即生人即鬼
 神鬼神者無形之人人者有形之鬼神夫人之所以
 為人者以其神也神無形無形故無限量易大傳言
 範圍天地之化中庸言聖人之道發育萬物聖人與
[010-28b]
 人同耳聖人先覺我心之所同然耳舉天下萬古之
 人皆能範圍天地發育萬物而人自不知也知人之
 神心無方無體無所不在則知鬼神亦無所不在孔
 子自信故亦信鬼神以為鬼神實在非意之也
子曰闗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此師摯之始亂洋洋盈
 耳之音也師摯能知其音不逹其道孔子能知其音
 又逹其道此樂而不淫即人之樂而不淫此哀而不
 傷即人之哀而不傷此不淫不傷之妙至矣哉至坦
[010-29a]
 明至簡易從心所知自樂自不淫自哀自不傷自怒
 自不遷自懼自不懾人之本心自如此不昏不放則
 常如此㣲昏㣲放則不如此意起則昏意起則放
子曰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此惟指人心
 放逸之病至於子張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思敬
 思哀雖異乎不知恥者然亦偽已導學者為偽不可
 子㳺曰喪致乎哀而止此亦意説曽子曰吾聞諸夫
 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夫子發明人之道
[010-29b]
 心如此端的亦異乎子㳺矣人之本心臨喪自哀臨
 祭自敬敬與哀乃道心之變化遷於物動乎意則昏
 矣肆矣
子曰知者利仁深知仁之為美為利故好之好德不如
 好色未知仁之為美為利故也何思何慮之妙静虚
 純明如天地日月融融和樂無始無終如春風和氣
 此唯知者知之仁者安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
[010-30a]
 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
 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
 沛必於是仁者欲惡與衆人同至於不以其道得之
 則不處不去則與衆人異志扵仁用力於仁則必不
 處不去自古知道者大不易得比一二十年覺者寖
 多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勉學者用力於仁也蓋
 知者雖覺而舊習乆固未精未一唯純明無間輟始
 能盡仁知者所覺造次顛沛已無非妙用矣然蒙養
[010-30b]
 未精一與已精一者不同此曰必於是者明精一也
 聖言一字不苟學者感聖訓明切罔極之恩何以報
 也
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嗚呼聖言至矣造次顛沛始信不可置意必固我於
 其中始信忠信即我之道心始信涉河丈人出入風
 波之中不過忠信無他竒巧孔子使弟子志其事者
 此也子曰知者動惟得天下之至動斯可以言知及
[010-31a]
 之惟吾心之喜怒哀樂造次顛沛如天地之變化四
 時之錯行而未始不寂然而後知知者之動而後知
 丈人出入于風波之中即仁即忠信
學者觀孔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往往切意飲食
 之外自有所謂仁之道以此求仁却行而求前也不
 知夫舉匙施筴仁也咀嚼厭飫仁也别味知美惡仁
 也但於其中㣲起意焉則心始動始遷始不仁矣仁
 人心也人心清明澄然如鑑萬象畢照而不動焉互/
[010-31b]
 見訓語/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知仁者鮮好仁尤鮮既知而後可
 以言好不知則安所好仁人心也何知之難求仁於
 心外故難求仁於心内亦難心無實體安有内外㣲
 起意象輙昏輙迷意實非意象實非象直心直意實
 無内外變化萬状實無作止智者知之故得動中之
 妙無所似之托之樂水仁者不惟知之又能好之斯
 好非意斯好非為常静常明山或似之好仁固鮮知
[010-32a]
 不仁而惡之者亦鮮何以明之仁既難知則不仁亦
 未易知不仁之粗者易知不仁之㣲者難知意象㣲
 起即為不仁意象㣲止亦為不仁此類無窮不可備
 述孔子絶四止絶學者四病意必固我無越四者病
 本不去禍流無窮衆蔽百惡皆自此出盡知不仁之
 病則不仁漸除仁道漸著矣顔子曰仰之彌髙鑚之
 彌堅蓋嘗自以為道如是矣又知以為如是者意也
 非道也既知以為如是者非道矣又知以為如是非
[010-32b]
 道者亦意也非道也窮之而益逺測之而益深夫是
 以有彌髙彌堅之歎以為如是者皆未離乎意知其
 尤為不仁而惡之也又曰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夫欲
 從未離乎意夫子之所絶而惡之者惡其不仁也惟
 顔子知夫不仁之病如此其㣲故他日獲至三月不
 違之妙用力於仁之力異乎他人之所謂力他人之
 用力乃意必固我之力故有不足用於仁之力乃不
 識不知之力故無不足蓋有之矣謂他人
[010-33a]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
 有之矣我未之見也雖已聞道而未精未一奚可不
 用其力是力非思非為故孔子未見力不足蓋有之
 矣謂他人他人不知道用思為之力故有不足孔子
 得道道心無思無為而如日月之光無所不照故其
 力未見不足君子道心初明舊習未釋斷不可不用
 力未精未熟豈能遽絶思為久而精純冺然無際孔
 子曰用力其㫖甚明特其初不免於思為然亦至平
[010-33b]
 至易過失之泯如雪入水道心發光如大陽洞照無
 擬議無漸次不可度思矧可斁思自然無力不足之
 患彼小人之中庸蕩然無忌憚者則以為無所用其
 力此學者之大患孔子教學者惟言仁曰知及之仁
 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仁則常覺常明如日月如
 水鑑如天地中庸曰力行近乎仁仁非徒知不行之
 謂果實核中之所藏曰仁此仁無思無為而能發生
 仁道亦然聖人正名百物而寓教焉其㫖㣲矣曽㸃
[010-34a]
 詠歸之妙夫子所與而逮大杖撻曽子氣絶幾死則
 亦不用力之故也孔子曰我學不厭孔子猶用力而
 况於他人乎至於耳順從心所欲不踰矩則無所用
 其力見訓語/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説者曰黨偏
 也簡年六十四始省偏與黨相近而㣲不同黨者意
 好所向人心本清明動於意欲始有過知意欲之為
 過則知意欲之不作為仁矣仁者復其本心之清明
[010-34b]
 如鑑如日月萬物畢照而未嘗思為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黨偏也動乎
 意則有所倚故曰黨倚則有過觀動意有倚有過則
 知不動乎意庸常平直虚明日用非思非為斯仁矣
 中庸矣大過易知小過難知知過不盡以過為仁見/
 訓語/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子曰心之精神是謂聖精神虚
 明無體未嘗生未嘗死人患不自覺耳一日洞覺則
[010-35a]
 知死生之非二矣則為不虚生矣見訓語/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此心在
 道則不在物在物則不在道恥惡衣惡食是墮在事
 物中為事物移換未能格物而欲致之是無理也格
 物不可以窮理言文曰格耳雖有至義何為乎轉而
 為窮文曰物耳初無理字義何為乎轉而為理據經
 直説格有去義格去其物耳程氏倡窮理之説其意
 蓋謂物不必去去物則反成偽既以去物為不可故
[010-35b]
 不得不委曲遷就而為窮理之説不知書不盡言言
 不盡意古人謂欲致知者在乎格物深病學者之溺
 於物而此心不明故不得己為是説豈曰盡取事物
 屏而去之耶豈曰去物而就無物耶有去有取猶未
 離乎物也格物之論論吾心中事耳吾心本無物忽
 有物焉格去之可也物格則吾心自瑩塵去則鑑自
 明滓去則水自清矣天髙地下物生之中十百千萬
 皆吾心耳本無物也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010-36a]
 天下何思何慮事物之紛紛起於慮念之動耳思慮
 不動何者非一何者非我思慮不動尚無一與我孰
 為衣與食必如此而後可以謂之格物格物而動扵
 思慮是其為物愈紛紛耳尚何以為格若曰今日格
 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窮盡萬理乃能知至吾知其不
 可也程氏自窮理有得遂以為必窮理而後可不知
 其不可以律天下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無適
[010-36b]
 無莫非學而至者也君子之心本如此也豈獨君子
 之心如此舉天下人心皆本如此也本如此而或者
 蔽之故有偏倚有適莫若曰我欲如此我不欲如此
 吾方寸中窒矣礙矣安能惟義之從君子之心如太
 虚安得有適與莫也人心皆然識我之心則識君子
 之心見訓語/
汲古問子曰君子懐德小人懐土君子懐刑小人懐惠
 先儒謂君子安安而能遷小人則懐居矣君子以刑
[010-37a]
 為體小人則惟利之從而又謂樂善惡不善所以為
 君子苟安務得所以為小人其説是否先生曰上之
 德政則一而懐之者不同君子懐其德又懐其刑以
 其不及無辜小人則懐其土得安土不擾故懐其惠
 見誨語/
曽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意正不必推大
 之深求之若曰忠譬則流而不息恕譬則萬物散殊
 皆未得曽子之意曽子見夫子之道只尋常忠恕之
[010-37b]
 心便是故曰忠恕而已言不必外求只此已足且何
 以知其已足夫子之道窮之則無窮究之則難盡曽
 子何所見而謂盡在於此此非君子胷中洞徹無疑
 豈敢為此斷然之論向者曽子之有孝悌而已知事
 吾親而已他不知也事親之心自是事親之心與他
 人之心自是與他人之心斷不相似一旦聞夫子一
 貫之誨正觸此機忽通其礙向之二今之一也忠恕
 之心即吾孝友之心即吾事親之心也一而不二通
[010-38a]
 而無間不可别擇漫舉一事言之即夫子之道何淺
 何深何内何外不曰孝悌而曰忠恕蓋曽子從其所
 通處言之使曽子縱言之則曰仁義而已矣亦可也
 曰禮敬而已矣亦可也曰和樂而已矣亦可也曰中
 而已矣曰正而已矣曰順而已矣亦可也曰洒掃應
 對而已矣亦可也曰事親從兄而已矣亦可也讀書
 不可只讀紙上語
曽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語甚善子思曰忠恕
[010-38b]
 違道不逺此語害道忠恕即道豈可外之以忠恕為
 違道則何由一貫
或問吾道一以貫之而曰忠恕而已矣則所謂一者即
 仁否程正叔曰然此一字當子細體認一還多在忠
 上多在恕上曰多在恕上曰不然多在忠上纔忠便
 是一恕即忠之用此論殊為蔽窒既已謂之一矣何
 多何少體認兩字便見用意積力之状孔子未嘗教
 人體認惟曰一以貫之别無注脚曽子曰忠恕發明
[010-39a]
 亦坦夷明白不謂後世學者穿鑿撰造至於此其病
 甚著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善求夫子之道者不求諸夫子
 而求諸吾之心夫子之忠恕固夫子之心也亦吾之
 心也天下同然者謂之心或者賤己而貴聖人平時
 妄慮紛紜惡習深固織織藩蘺複複限閾一旦語夫
 子之道固望而驚畏而遁慊然自以為不敢企及聞
 曽子之言曰忠恕而已固以為曽子姑以其淺者告
[010-39b]
 之不然則夫子之忠恕必非常人之所謂忠恕也是
 不可不推而大之曰忠猶流而不息恕猶萬物散殊
 又曰忠則無我恕則無物嗚呼此夫子之道所以愈
 昏昏於天下乾坤易簡之理所以戛戛乎始返而為
 難善乎孟子之言曰道在邇而求諸逺事在易而求
 諸難又曰仁人心也可謂大明白而無隠情知堯舜
 之道無出於孝弟則知夫子之道無出於忠恕堯舜
 之道不出乎徐行後長之間夫子之忠恕固不出於
[010-40a]
 衆人之日用衆人日用此心苟與人而誠孰非此忠
 苟待人以寛孰非此恕忠則忠直恕則平恕夫子之
 道坦然甚明無有餘藴謂之一貫信乎其為一貫何
 往而非此心何往而非此忠恕天得此忠恕而髙明
 地得此忠恕而博厚日月得此而明四時得此而行
 鬼神得此而靈萬物得此而散殊於天地之間人得
 此忠恕而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長㓜人惟裂於其
 私囿於所見奪於其形執於其名斷斷然謂天地必
[010-40b]
 不與我相似萬物必不與我一本心體之間其喜其
 怒其哀其樂與夫語黙意慮少壮衰老尚不得而一
 而况自身之外如天地萬物之紛錯又烏得而一略
 不思天地之所以施生運化者不可得而知日月之
 所以明四時之所以行亦不可得而知鬼神之吉㓙
 萬物之生生不窮飛鳴蠢動走伏濳躍者亦不可得
 而知人之能視能聽能言能動能思能慮能喜怒能
 哀樂能愛敬恤睦者亦不可得而知可以知則可以
[010-41a]
 異不可以知則不可以異可以異則二不可以異固
 一也自夫不可以異者而觀之則天之氣地之形與
 萬殊之不可勝窮與人之位乎兩間皆同體而異形
 同機而異用如人之耳目鼻口手足而一身也如木
 之根幹枝葉華實而一木也順是而逹之曰仁曰義
 曰禮曰智曽子之謂忠恕又謂之孝子思之謂中庸
 又謂之誠逆是而行之則為不仁不義不禮不智為
 愚為小人亦曰不忠恕然而此私也非公也妄也非
[010-41b]
 誠也曽子指其誠者而告人故曰忠恕孟子指其全
 體而告之故曰仁人心也人雖甚不肖忠恕之心蓋
 每發見是心之發不由矯激不由要譽悠然出於其
 天而不由乎人此固夫子之大全天地之大用堯舜
 之大德而非曽子一人之論也人皆有此心皆聞曽
 子之言往往直信而不疑者千百無一二若信而忠
 以為未必然者皆是也此非曽子之言猶有隠乎爾
 也指金而告人曰此金也識者固信不識者固疑然
[010-42a]
 則奈何曰夜半爨火息㓕饑者索食對燭而坐不知
 燭之為火也則亦終饑而已忠恕之論燭喻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曽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
 謂也曽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天地内外人物
 有無變化萬状未始不一不必言貫以曽子未覺姑
 言貫以啓之曽子既唯既覺悟此心日用無非此道
 與人忠信恕人如己此道也日用見於忠恕者多故
 曰忠恕孝此道也弟此道也禮此道也樂此道也不
[010-42b]
 必貫而本一也中庸篇曰忠恕違道不逺者子思記
 言之訛歟見訓語/
先生問汲古曰忠恕二字曉得否汲古對曰忠以盡已
 恕以及人此合體用而言只是一道汲古又問曽子
 曰指忠恕為夫子一貫之道則忠恕即道矣至中庸
 却謂忠恕違道不逺如何先生曰曽子言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此語甚善子思言忠恕違道不逺此言
 未安忠恕即道豈可外之以忠恕為違道則何由一
[010-43a]
 貫一貫是一片無間斷
汲古謂易云德不孤者以其敬義之立也語曰德不孤
 者以必有隣未曉此所謂德不孤者如何先生曰人
 心之善謂之德此心天下之所同同然之機翕然而
 應衆所共服苟動乎意則邪枉而民不服子曰為政
 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又曰君子之德
 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又曰德之流行速於
 置郵而傳命直心感動之妙如此互見誨語/
[010-43b]
子㳺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生於放心心
 苟不放逸日用常在不識不知中安得有繁數之事
 事君與朋友而數雖出於忠未離私慾見訓語/
汲古問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
 瑚璉也未逹聖人何以取其器質之美先生曰明堂
 位云夏后氏之四璉殷之六瑚周之八簋皆黍稷器
 也子貢逹於事理而未逹其道故不及君子之不器
 汲古又問子曰君子不器此言君子之廣大無方非
[010-44a]
 拘於一用是否先生曰器則可名生於有意無意必
 固我則不器
先生曰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説汝曉
 此否汲古對曰漆雕開自以為其學未能見信於人
 未可以仕故夫子喜其知己而篤學先生曰漆雕開
 可以仕而不仕故子使之仕夫聖人以為可以仕則
 仕異乎子張之干禄仲弓子路之為季氏宰矣乃曰
 吾斯之未能信唯曰斯者以所覺不可信而言也曰
[010-44b]
 道曰德則可得而言而非漆雕開之所覺孔子以覺
 為知及之又必仁能守之漆雕開雖已覺此不可容
 言之妙可曰知及而用力於仁蒙養之功未至純明
 雖顔子三月不違而三月之外亦或違雖不逺復終
 未純明漆雕開未自信其純明歟唯曰未信不復詳
 言䝉養之妙非思非為略言即泯不可度思矧可射
 思是宜子説互見誨語/
夫子之文章也性也天道也其名言不同而一物也而
[010-45a]
 子貢以為三又以文章為可聞以性天道為不可聞
 是安知可聞之即不可聞不可聞之即可聞也哉故
 夫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隠乎吾無隠乎爾吾無行而
 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羣弟子率求夫子之道於日
 用之外率以不一之見見夫子夫是以得其門者寡
 矣天地間何物不一人自不一起思起意絶然殊異
 不知一貫無二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張横渠以為
[010-45b]
 聖人深美之辭若曰再斯可矣况能三耶所以明夫
 思之可貴所以明夫思之不可不深曰思曰睿睿作
 聖曰思無邪曰思之弗得弗措也周公仰而思之夜
 以繼日何止於三而已乎又曰思之一門其大矣哉
 横渠之論甚有味乎其言但聖賢立言不必以一定
 論執言語以求聖人之道非但聖人所望於學者横
 渠發揮思之一義盡美盡妙而不可以此論再斯可
 矣之㫖聖賢之言有時如此論有時乎不如此論要
[010-46a]
 當㑹聖賢之意不可執聖賢之言况季文子之思乃
 每事必三思而後行思曰睿終身思可也思之弗得
 弗措終年思可也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夜以繼
 日思之可也至於日用之事苟每事必三思而後行
 則過矣滯矣不通矣隨遇輙應而不思固不可思之
 思之又思之每事如此亦不可隨遇輙應謂之太簡
 每事三思謂之太詳太簡謂之不及太詳謂之過太
 簡未是太詳亦未是太簡則有簡之意太詳則有詳
[010-46b]
 之意皆非無意無必大中至正之道也是道也初非
 絶思慮之謂得此中雖終日思慮終年思慮不可謂
 動心也失此中雖終日不思慮終年不思慮不可謂
 不動心也周公日夜以思乃聖人之道原壤登木之
 歌乃反而用之智者知其動心也聖人扣之以為老
 賊此非得聖人大中之道未易辯此見訓語/
子曰寗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
 愚不可及也其知有才智者或能之其愚非有道者
[010-47a]
 不能有一㸃動心處便不能愚也故寗武子之不可
 及至於愚乃見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狂是過簡是不
 及狂是為簡是不為狂是動簡是静狂是進簡是止
 過非此道不及亦非此道為非此道不為亦非此道
 動非此道静亦非此道進非此道止亦非此道此道
 甚坦夷惟人動其心斯失之矣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邱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
[010-47b]
 其人左邱明恥之丘亦恥之聖人何為深恥乎此人
 皆有此良心有此質直心此質直心即道心而合也
 昏迷顛倒馳放不返為詐為變為巧為機為鬼為魅
 故聖人深惡深羞之或者曰此聖人深誅小人變詐
 之心耳未可遽謂發明道心道心恐不止於質直而
 已是不然獨不聞聖人曰主忠信忠信之心乃大本
 使聖人於此姑言其淺者則其深者為如何聖人之
 言無淺深無本末吾聖人之道所以至于今不明于
[010-48a]
 天下正以學者不知孝弟忠信即天下大道夫是以
 聖人之道往往以平易見卑於髙明之士而異端空
 虚寂滅之論滿天下孔子曰莫我知也夫又曰知我
 者其天乎言人不我知也見訓語/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觀聖人此語益信聖人之道不為難也夫子亦嘗曰
 主忠信是忠信聖人之主本今十室之邑即有忠信
 如聖人則苟誠實無詐偽即已得聖人之主本但以
[010-48b]
 不好學不能通逹耳然則聖人之道朴實無詐偽而
 已豈不甚易觀此則忠信之士不可不自信然此自
 信亦復難常以語人人終未信非直不信終不無疑
 者亦多矣固有天資純朴確誠無偽宛然有聖人之
 質而自不知良可惜哉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
 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
 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由道心而發其居自敬
[010-49a]
 其行自簡居不敬則慢行不簡則擾居敬行簡乃道
 心之常意念㣲作即有㣲偏君子不器以其無意無
 必無固無我故人不得名之以器子桑伯子則為孔
 子所名故孔子亦以此㣲貶之使不可以簡名則善
 矣敬簡不偏本於無意好惡㣲偏人即得以名之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囘者好學不遷
 怒不貳過知道者有之好學者難得如閔子騫冉伯
 牛仲弓與夫曽子諸賢不可謂無日至月至至於三
[010-49b]
 月不違非顔子不能顔子縱有怒過怒不遷而旋止
 過不貳而旋釋意念㣲動便自寝息他人豈無志於
 學者往往不能旋止旋釋怒過以暴露而不可掩乃
 徐救之或自以為小過無傷於義姑縱而遲之此皆
 怠惰之故雖已至於道者猶有此病則聖人謂獨顔
 子一人好學他人不與信乎他人不可得而與也此
 病惟曽閔諸公知之未至於道者亦不知
怒已動於心矣顔子何為而能不遷過已作於心矣顔
[010-50a]
 子何為而能不貳以顔子之心本無怒動乃有怒顔
 子之心本無過動乃有過今顔子既知其動而改矣
 則復不動如故不動則尚不知心之為心孰為怒孰
 為過曽子曰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無際蕩
 蕩無涯融融無止是中安得有怒與過也
孔門諸賢孰不願學何獨稱顔子好學日至者終一日
 不動於意純明精一是為至道月至者終一月如此
 亦非衆人之所能矣猶不得謂之好學盖比於三月
[010-50b]
 不違仁者勤惰有間矣好學之所勤非思慮之所到
 非繼續之可言本一也本不動也本清明也此學日
 至月至者之所共知惟弗如顔子之勤爾孔子學不
 厭亦此勤也
子華使於齊孔子不與之粟者君子周急不繼富也冉
 子不知此道乃為其母請粟孔子亦不以其不當與
 而固執不可之義蓋冉子來請又生變通之義焉與
 之釡釡六斗四升亦兼示不當與之義冉子又不悟
[010-51a]
 而請益孔子亦不執不與之義又益之以庾庾十六
 斗既不深絶冉子之請又兼明不當與之義此與堯
 試鯀同道雖明知鯀方命圮族不可用以僉岳竝薦
 諭之不從而姑從衆於戯此堯之所以如天孔子所
 以亦如天也冉子擅與粟五秉孔子亦不怒唯曰君
 子周急不繼富亦略明大㫖而已於戯孔子真如天
 矣
冉求曰非不説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
[010-51b]
 而廢今女畫學者常情往往多與冉有同而孔子斷
 然不以為力不足以為自畫止者何也斯道無不通
 人自阻礙斯道無思無為人自起意意起則礙矣道
 本無所礙孔子所謂力不足者非謂學道者於斯道
 之中有力不足也謂徒步逺行而力不足則中道而
 廢負任而行而力不足則中道而廢謂此類也夫斯
 道忠信而已矣何思何為何阻何礙而曰力不足乎
 足與不足皆人心自作此見道初不如此不作足不
[010-52a]
 足之見則人心之靈未始不一貫非力不足而自不
 學者謂之畫地而曰止於此吾不進也學者多此類
 也唯聖人則不畫日月至者亦不畫餘皆畫也見訓/
 語/
學道安得有力足不足足與不足皆人心自作此見道
 初不如此不作足不足之見則人心之靈未始不一
 貫冉有乃自畫
汲古問學者用力果有不足處否先生曰學道安得有
[010-52b]
 力不足足與不足是人心自為之如冉求曰非不説
 子之道力不足也故孔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
 汝畫汲古問用力於仁又如何先生曰用力於仁無
 思無為精明純一
子曰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聖人如此明告不
 知學者何為乎不省視聽言動者道也俯仰屈伸者
 道也寐如此寤如此動如此止如此徒以學者起意
 欲明道反致昏塞若不起意妙不可言若不起意則
[010-53a]
 變化云為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故孔子每
 每戒學者毋意
子曰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聖言如此明告不
 知學者何為乎不醒日用云為無非變化無非斯道
 視者斯道所視之形色亦斯道聽者斯道所聽之音
 聲亦斯道思者斯道所思之人情事理亦斯道自清
 濁未分以至于既分隂陽交而四時行百物生皆斯
 道動静有無皆斯道不勞思索念念皆妙曰天曰地
[010-53b]
 曰人曰物曰事名謂不同爾何者不妙學者惟毋動
 乎意見訓語/
野不可史亦不可何故野偏史亦偏偏皆未離乎意惟
 文質彬彬庶乎無意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此直非剛直不温
 和之謂乃直正之直子又曰一物失理亂亡之端又
 曰苟違此道民叛如歸人惟覩不直而生者滿天下
 故翫忽以未必然而妄言妄行者多略不思聖人曰
[010-54a]
 此乃幸免爾其不免者皆不直也聖言無不驗天下
 後世當深思幸免警告切至之㫖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自古
 學者幾千萬人解釋論辯自以為知之矣而實不可
 以為知此知不屬思慮有思慮不可以言知知者孔
 子謂知及之好如顔子好學日至月至者可以言知
 之不可以言好學不如好之者專為日至月至者發
 言其怠也若孔子則好而樂之矣子曰為之不厭亦
[010-54b]
 好也知斯好好斯樂好與樂孔子謂仁能守之互見/
 訓語/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而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
 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何也蓋孔子之言非謂中
 人以下不可以為堯舜但其氣質昏甚難以語上不
 可云者難之之辭也又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亦非
 謂其斷不可移也特甚言下愚之不可告語不肯為
 善亦猶上智之不肯為不善故曰不移然又曰性相
[010-55a]
 近習相逺孟子亦曰堯舜與人同耳又曰聖人先得
 我心之所同然耳孔子又曰心之精神是謂聖然則
 所謂中人以下者自昏自迷耳一日内明忽開方悟
 吾性本與聖賢同殊不相逺心之精神是謂聖乃孔
 子所以告子思此可謂聖人至言而論語不載首篇
 乃多載有子之言有子乃曽子之所不可者則記論
 語者固不足以知聖人之至言也見誨語/
 
[010-55b]
 
 
 
 
 
 
 
 慈湖遺書巻十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