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香溪集 > 范香溪先生文集 2
  易論
昔者仲尼與羣弟子難疑答問及羣弟子相與論議而
接聞於夫子其言具存凡二十篇曾無一以易為問者
厥後孟軻以仁義之說倡於戰國其書凡三萬四千餘
言亦無一語及易世儒疑之及觀秦燔典籍大經大法
俱為寒灰而獨易以卜筮之書得不亡滅然後知孔門
[007-8b]
弟子與孟軻之有得於易也盖當春秋時有為易說者
皆出於卜筮如周太史為陳侯筮陳仲遇觀之否曰風
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
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畢萬筮仕於晉遇屯
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晉獻公筮嫁
伯姬於秦遇歸妹之暌史蘇曰歸妹之暌猶無相也秦
伯伐晉卜徒父筮之遇蠱曰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歲
云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凡此類見於傳
[007-9a]
記不可縷數未有不出卜筮而言易者况當秦之時去
古益逺士不知經其獨以易為卜筮之書固宜然則言
易者必出於卜筮則有得於易者固無待乎必言易也
且孔子為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繫下繫與夫文言說
卦序卦雜卦先儒以為十翼則夫子言易備矣而門人
又何問乎至若孟軻說時君以正道初不為甚高難行
之論特出於桑而衣田而食禁數罟以繁魚鼈時斧斤
以足材木育雞豚狗彘以為老者之㫖味使民得以養
[007-9b]
生送死無飢寒不給之虞其言雖不越乎日用易知之
淺事要皆百姓所甚急不可一日無有而歴千萬世所
必行者雖聖人復起無能變易而不用是乃軻之所以
深於易也盖包犧神農黄帝堯舜此數聖人者後世仰
望意其道若登天然不可幾及逮者其取易象而制民
用則不過網罟耒耜日中為市製絲麻布帛之衣與夫
舟楫臼杵服牛乘馬重門擊柝上棟下宇棺椁書契類
皆日用易知之淺事然亦皆不可一日無有而歴千萬
[007-10a]
世所必行者盖備物制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是乃易
之所以為精微深賾而聖人所以通其變神而化之者
也孟軻明乎此故其言王道不越乎民之日用是雖無
一言及易其不為深於易乎嗟夫易之卜筮為用大矣
無有逺近幽深遂知來物而極乎至精至變至神古之
人惟知夫卜筮之用大故知易之廣大而不禦雖用以
卜筮不害其深於易也後世徒以卜筮為吉凶占驗而
已故自軻之外寡能明易者至漢人别蓍布卦以資射
[007-10b]
覆而自謂知易嗚呼其幾以易為戲哉
  書論
予嘗讀大誥酒誥與夫多士多方等篇切怪其辭古義
奥雖宿儒老學有疑滯而不能句者當時羣下何從明
其說以知上之㫖意哉或者以為三代盛時家塾黨庠
所以肄業者固已目習耳熟則於上之誥命夫人而能
通其義然抑聞之昔者史佚不歛下殤於宫召公問之
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於周公周公曰豈不可史佚
[007-11a]
行之夫豈者怪拒之辭豈不可云者周公所以深言不
可也史佚不達其㫖謂為許已因遂行之召公賢相也
史佚賢史也以兩賢者而不能明周公之一言謂當時
羣下夫人而能通誥命之說其可乎意者一時致仕之
臣為州里父師少師坐於門塾而教出入之子弟羣下
於誥命有不能曉則父師少師與州長黨正之徒開諭
詔告使之心釋意解知所以教戒之義則庶乎可也陳
壽曰皋陶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悉而煩皋陶與舜禹
[007-11b]
共談周公與羣下矢誓故也夫惟略而雅故其言渾厚
簡直理暢而㫖顯惟悉而煩故其言丁寧反覆必有義
奥而難通者非聖人於作誥故為是詰屈艱深之辭理
勢然也盖聖人樂與人同欲發一言措一事惟恐少拂
天下之心凡所以曉告羣下者必累千數百言回復委
曲使天下之人渙然皆無疑於吾言而後已盖其告諭
之深則民知之審民知之審則其發命而作事天下靡
然趨之無猶豫不前之惑聖人以為凡民雖愚要可以
[007-12a]
理曉難以强服與其臨事而民心有所未喻相視前却
乃始有紛紛乖異之議孰若先事未發深陳而力告之
使羣下與吾一心無憮然不樂於吾所為者此聖人寛
大忠厚之至所以盡人情使天下不難於從令故其言
不得不悉而煩也多士曰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惟天不
畀允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
為惟天明畏又曰惟我事不貳適惟爾王家我適夫當
成王時商亡久矣而頑民嘗與祿父為惡翻動周公誅
[007-12b]
之豈其無罪而必曲為遜辭告之如此者意若以謂非
我周敢弋取商命惟天不與商惟民秉心為我爾王家
固已之我不復有變矣爾商民何為不服哉盖聖人務
使天下樂推不厭故不以力誅頑民之身而必欲有以
深服其心夫惟深服其心也是以周雖衰猶歴數百年
雖無賢聖之君人心猶歸之不去然則周誥之煩是周
公所以服人心也非其理勢然歟
  春秋論
[007-13a]
春秋聖人所以書王法也辭嚴義宻世之學者皆病其
難明盖未嘗詳味乎經而徒以三傳亂之則筆削之㫖
湮鬰而不著小儒陋生往往投編輟誦漫不曉為何等
語甚者置經不問顧取三傳之說可喜者誦之是所謂
買櫝還珠者也昔者楚人賣珠於鄭為木蘭之櫝薰以
桂椒綴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嗚呼
先聖大經不幸而為楚人之珠者以三傳浮辭為之櫝
也唐盧仝善學春秋束三傳於高閣而抱遺經以究終
[007-13b]
始故其作春秋摘微不任傳以尊經明聖人之㫖為多
隠公二年春公會戎于潛左氏曰脩惠公之好也夫引
夷狄而㑹中國明隠公之罪豈脩好謂哉仝則曰戎非
中夏敵公輙會之是無王也桓公三年秋公子翬如齊
逆女九月齊侯送姜氏於讙公會齊侯于讙穀梁傳曰
為禮也齊侯來也公之逆而會之可也夫公不親迎但
會于讙豈禮也哉仝則曰齊侯送女非禮公又會之皆
失禮也莊公三十一年六月齊侯來獻戎捷公羊曰齊
[007-14a]
大國也曷為親來獻戎捷威我也夫有四夷之功不獻
于天子而獻于魯所以深誅齊侯豈惡其威我哉仝則
曰齊為覇主反獻捷于魯故謹始末以罪之又責齊侯
無戴天子之意凡仝之說若此類者衆由其知有經而
不知有傳故于聖人之㫖獨有得乎心也竊嘗取春秋
之經複熟諦玩然後知聖人之辭甚嚴而褒貶之義甚
宻也隠公七年冬書曰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凡伯天
子使楚丘衛地也天子之使而戎伐之以見夷狄陵中
[007-14b]
國之甚地以楚丘者責衛之不能救稱以歸而不言執
則不與夷狄執天子之使且責凡伯之不死位而為戎
纍囚也又以責戎所經以歸之國皆安視凡伯而莫之
救天子方伯亦終莫之能討也此則聖人之微㫖其嚴
且宻如此而左氏乃以謂戎嘗朝於周發幣于公卿凡
伯弗賔故見伐于楚丘公羊曰執之而言伐之何大之
也其地何大之也榖梁曰戎者衛也戎衛者為其伐天
子之使貶而戎之使學者讀經而以三傳亂之則戎伐
[007-15a]
凡伯于楚丘以歸之義果安在哉故夫不任傳以尊經
乃可謂善學春秋者也
  月令論
月令見今戴記漢賈逵馬融蔡邕魏王肅皆以為周公
作晉孔晁因曰周公制十二月賦政之法作月令而鄭
康成高誘等以為秦吕不韋時集諸儒作唐孔頴達因
曰不韋十二月紀正與月令文同而小異者纔三數字
耳束晳則又以為夏時之書劉子珪則又以為秦諸儒
[007-15b]
取聖王月令之事記之牛里仁則又以為雜有虞夏商
周之法不得全稱周書亦未可全稱秦典然竊考之周
三公不稱相至六國時始稱相而月令孟春曰命相布
徳和令周有大司馬無太尉至秦官始有太尉而月令
孟夏曰命太尉賛桀俊周有内宰無奄尹而仲冬曰命
奄尹申宫令周有酒人無酋人而仲冬曰命大酋秫稻
必齊周以建子為正而季秋曰合諸侯制百縣為來嵗
受朔日周以上春釁龜而孟冬曰命太史釁龜周五時
[007-16a]
迎氣皆前期十日齊而孟春曰先立春三日天子齊又
若孟春言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仲冬言農有不収蔵
積聚者牛馬畜獸有放佚者取之不詰之類決非周
公語也則月令不出周公時明甚然當吕不韋時秦始
皇未并天下故尚稱王而月令云天子秦未改周政而
月令以孟冬為歲首不韋方招致賔客游士欲以并天
下食客至三千人家僮至萬人而月令仲冬云罷官之
無事者凡此又疑不盡為吕氏時書也若以始皇既并
[007-16b]
天下稱天子而秦人取不韋書増加之為月令耶則始
皇既并天下罷侯置守矣而月令孟夏曰行賞封諸侯
始皇置三十六郡矣而季夏曰命四監大合百縣之秩
芻以養犧牲始皇以十月朔為正矣而季冬曰天子與
公卿大夫共飭國典論時令以待來嵗之宜始皇子弟
為匹夫矣而季冬曰命同姓之邦共寢廟之芻豢始皇
更民名曰黔首矣而孟春曰行慶施惠下及兆民始皇
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矣而孟春曰天子載青旗衣青
[007-17a]
衣凡此則又非始皇為帝時書也既非周公時書又非
吕不韋書又非始皇既為帝時書則月令果何人作耶
予詳求其說盖以為吕氏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
為十二紀初非出一手也至漢淮南王安與蘇飛李尚
及諸儒大山小山等著書又取吕氏十二紀附益為時
則訓今見淮南鴻烈解盖亦諸儒為之而非出一手也
夫十二紀既非出一手漢人取而附益之又非出一手
已而禮家抄合於禮記則月令豈一人之為哉意不韋
[007-17b]
賔客著所聞或取虞夏商周之遺典或據時事以為說
其後漢諸儒又増加之故月令官名時事雜用虞夏商
周秦漢之制何以知月令雜用虞夏商周之制也盖鸞
車有虞氏之路也而孟春曰天子乘鸞路周之大司㓂
在夏為大理而孟秋曰命理瞻傷察創視折又凡月令
皆本夏時多與夏小正合而車旗衣服皆取於商之制
而有變焉以此知其雜用虞夏商周之制也何以知月
令雜用漢制也按前所論季秋合諸侯制百縣為來歲
[007-18a]
受朔日以為周則不當謂十月以為秦則不當言諸侯
盖淮南王安與諸儒著書在文帝時漢猶以冬十月為
嵗首而又有諸侯故合諸侯與為來歲受朔日之說惟
稽之漢制無齟齬不合者當是漢儒増加不韋季秋紀
中語而漢人傳者因以鴻烈解為正併易吕氏季秋本
文從時則訓禮家又取以為月令故今三書季秋合諸
侯與為來歲受朔日文皆同以此知其雜用漢制也何
以知漢人取十二月紀増加之也按周禮秋獻龜與凡
[007-18b]
取龜皆用秋時實夏之秋耳月令季夏乃曰命漁師伐
蛟取鼉登龜取黿盖作月令者誤以秋獻龜據周秋之
也周之八月夏之六月故妄於季夏言登龜以其誤妄
知漢人増加之也又按時則訓孟春之月招揺指寅其
位東方其日甲乙盛徳在木服八風水㸑箕燧火東方
御女青色衣青衣鼓琴瑟其兵矛其畜羊朝於青陽左
个以出春令凡此類皆吕氏書所無則漢人増加亦多
矣豈惟季秋紀哉鄭康成於鴻鴈來注云今月令鴻皆
[007-19a]
為候孔頴達謂月令出有先後入禮記者為古不入禮
記者為今盖戴聖刪大戴書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
漢末馬融遂傳小戴之學融又足月令明堂位樂記合
四十九
 
 
 
 
[007-19b]
 
 
 
 
 
 
 
 香溪集巻七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香溪集巻八       宋 范浚 撰
  論
   周論
   秦論
   六國論
   楚漢論
   唐論
[008-1b]
   五代論
  周論
周有天下傳三十七王歴年八百六十有七視夏商最
為長久而卒所以失天下者無令主以復興周道故陵
遲而遂亡也或者過周東遷謂為失計是知周自東遷
而衰不知東遷非所以致衰也周居豐鎬謂洛邑為東
都盖自武王之遷九鼎固以眷地中有意乎經營矣周
公相成王成武王之志卜洛建邑凡郊祭社壝宗廟市
[008-2a]
里無一不備是豈無意乎遷哉藉令當時無意乎遷豈
無意乎後世子孫計哉使成王周公無意乎遷又不為
後世子孫計何利而為此紛紛也以書考之周公告王
使居新邑為治王因遂東故曰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
雖不留都亦既有事於烝祭矣則東遷何尤而以為失
計哉謂洛邑形勢不如西周之據函崤界襃隴耶則以
德致人賢於負固而西阻九河東門于旋豁險要阨猶
足守也謂洛邑土地不如西周之為九州上腴天地奥
[008-2b]
區耶則隂陽之所和異於偏方而泝洛背河左伊右瀍
交灌沃衍猶足富也謂東遷不足以朝萬國耶則赤芾
金舄宣王固嘗會諸侯矣謂東遷不足以撫四夷耶則
堅車齊馬宣王固嘗攘夷狄矣謂東遷致王室之陵夷
耶則日蹙國百里周道為已衰謂東遷致王威之微弱
耶則下堂見諸侯君尊為己替謂東遷致伯國之盛强
耶則膠舟不復甚於問鼎輕重謂東遷致外侮之憑陵
耶則四夷交侵甚於戎伐凡伯然則東遷何尤而以為
[008-3a]
失計乎使西周不有宣王吾知板蕩之後不待東遷而
無周矣使遷洛而復有宣王吾知黍離之初雖移都而
周必興矣且堯平陽舜蒲阪禹安邑商自契至湯八遷
盤庚五遷唐虞夏商之都罔有定止漢世祖宅洛邑延
祚二百魏孝文亦宅洛邑太和稱治使建國必於西周
則前乎周者不都豐鎬何能國乎使東周必不可國則
後乎周者或都洛邑何能國乎使文武都東周周其有
不興乎使平王都西周周其將不衰乎又況周公營洛
[008-3b]
以為天下中諸侯蕃屏乎四面故立京師議者謂平王
東居洛邑其後五覇更率諸侯以尊王室故周於三代
最為長久然則周遷于東實資夾輔以永其年謂致衰
可乎遷都之義曰洛邑之地四達而平使有德易以興
無德易以衰是都洛可以興而所由致衰者果在不徳
東遷豈遽為失計乎
  秦論
秦得兼天下之數而失所以守天下之道阻殽函表終
[008-4a]
華擁百二之勝以臨東諸侯則秦既有兼天下之勢矣
自孝公以來急耕織以務富上首級以勸戰亦既有兼
天下之資矣於是據闗固守虎視而窺周室有包舉宇
内之心然常自計諸侯之地足以五秦土諸侯之卒足
以十秦兵是我雖有兼天下之勢而天下之勢且甚强
我雖有兼天下之資而天下之資且甚厚我不以數圖
之則天下所謂强且厚者將一合而謀我雖掃境内出
吾兵傾囷廪轉吾粟猶不足以救敗而自支尚何天下
[008-4b]
之兼哉惟秦人於此挾所以兼天下之數因其數而用
其資下勁兵以臨六國常深懼之而不窮其攻往往拱
手以須賂地之入地入而秦肥秦肥而六國瘠以亡矣
此非得兼天下之數耶彼為從者曰趙嘗收率天下以
擯秦秦兵不敢出函谷闗者十五年夫天下擯秦秦非
有畏而兵不出也計秦之慮以為六國約從急之則勢
愈合交愈締緩之則曠日而隙生必自相圖可無下兵
而從自解吾且使辨士欺六國而敗其與則我可以得
[008-5a]
志此秦所以坐闗中之甲十五年不東出也已而犀首
之說用則齊魏趙鬪蘇秦恐而去趙則從約皆解矣秦
之主數如此天下盖不足兼而有也嗟夫權術計數兵
家有之縱横家有之申商有之八世所不聞聖賢所不
道今秦以數取天下既甚陋又欲以數守之收天下鋒
鏑鑄之咸陽以虞下叛而不知奮白挺者足以為戎首
焚滅詩書撥棄古文以愚其民而不知溺儒冠者足以
建大號罷侯置守郡縣六服以銷尾大之禍而不知乘
[008-5b]
時蠭起者皆窮巷逋亡之匹夫堅長城以遮胡冦而不
知出匕首搥屬車者近起於肘腋禁偶語以防民言而
不知道旁觀東遊者謂可取而代此其所以取天下僅
再傳而亟失之也嗟夫得兼天下之數固已與三代之
興異矣而又欲以數守之秦之歴年四十為幸已甚賈
生謂使子嬰以庸主之才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
可全而有是見秦阻之可負不見任數之速亡也孟子
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荀卿曰湯武非取天下也脩
[008-6a]
道行義興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而天下歸之然則三
代固嘗得天下以仁矣未聞取天下以數也誼之言曰
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取與守不同術也是以
秦取之為不非也班氏過其說宜哉
  六國論
六國仰闗而攻秦秦常延敵無所憚秦兵一窺六國之
境則六國狼顧而不能支何哉六國異心而秦有一定
之計故秦能使齊楚韓魏燕趙自相攻鬪而坐制其敝
[008-6b]
也當是時天下稱强國者非秦而楚非楚而齊韓魏雖
天下樞然韓地不過九百里魏地不至千里至小弱也
迫於敵則勢不能無附故秦攻其西則南附楚東附齊
楚攻其南齊攻其東則西附秦秦之謀蹙韓魏不遺餘
力矣齊楚之攻之國秦所禱祀而求者也齊楚不知深
合韓魏以結從親之要常攻而駈之入秦以自救是以
秦常間齊楚之攻韓魏也因得收韓魏以固其與韓魏
之與固則秦亦得挾以攻齊楚而無議其後者焉非徒
[008-7a]
齊楚也燕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者恃韓魏之蔽
得無受兵於秦也無韓魏之規則秦人輕卒銳兵長駈
千里渡河踰潼據畨吾戰於邯鄲之下而趙危踰雲中
九原過代上谷戰於易水之上而燕危燕趙不知深合
韓魏以結從親之要常折而與秦秦因得弱韓魏而攻
之韓魏見攻南不援於楚東不援於齊北不援於燕趙
則勢不得不西面而入秦計韓魏之心亦且搤腕切齒
於齊楚燕趙思借秦以讎之不恥質子割地以事秦而
[008-7b]
韓魏亦且自亡其脣以相侵擾是秦常鬪六國而坐制
其敝也秦所以得鬪六國而坐制其敝者患在六國異
心而秦有一定之計夫惟六國異心故朝聞從人之說
而合為從暮聞衡人之說而散為衡從散則離衡成則
疑離則不相為救而反相圖疑則雖相為救而不相安
秦將商君嘗詐襲魏公子而破之齊趙因亦數破魏
兵是不相為救而反相圖也韓公仲曰以實伐我者秦
也以虛名救者楚也是雖相為救而不相安也此秦所
[008-8a]
以得間其異心而攻鬪之也若秦之為計則一於連衡
凡其大臣父兄朝謀而夕議與諸侯客子憑軾結駕西
入闗而納說者皆所以敗從而成衡此秦有一定之計
也以一定之計且有衡人成之以鬪六異心之國將不
制其敝而兼天下乎向使六國約從計亦一定而不易
嵗并力以患秦則秦人無與為衡而兵惟無出出必掎
角攻之秦亦必自憂匹馬隻輪之不返也是六國反得
以蹙秦於函谷而制其敝也秦安得而攻鬪之當魏武
[008-8b]
侯之卒韓趙伐敗魏師謀曰取魏地而兩分之魏分為
兩不强於宋衛則我終無魏患是徒妬魏之不毁而忘
毁魏之去秦疾遺已憂也嗚呼時亦幸其計不和耳使
遂分魏則韓孤而秦患迫其將覆亡之不暇魏分而韓
亡則秦兵之出無限雖燕趙齊楚亦相隨為秦禽矣尚
安能及始皇之世而後亡哉
  楚漢論
漢高祖與項籍俱起叛亡逐秦鹿蚌鷸相持者八年高
[008-9a]
祖之命懸籍手數矣而籍卒以敗滅何哉籍專為暴高
祖專為德也高祖之入咸陽也秋毫不犯籍至乃火而
屠之予以為楚漢興亡此已分矣籍特挾用匹夫小勇
刼人以假息故後死耳夫以高祖權略智數攬英豪而
驅御之盖真王霸才雖羽百輩不敵也方韓信為治粟
都尉蕭何數言其竒高祖故不用欲以忿信使亡既亡
而追得之信自以為死矣反遽拜大將使信以任遇過
望必效死力卒用信以滅楚然而信遂謂漢遇我厚是
[008-9b]
在其術中而不知也酈食其為漢謀撓楚權立六國後
高祖非不知六國後不可立也而以問張良盖時欲觀
良心耳高祖固知良之可用然以良始惟為韓報仇又
嘗使項梁立韓諸公子横陽君成為王益樹黨已而為
韓司徒又嘗自襃中去漢歸韓恐良終為韓不專為漢
故因食其謀以甞良心初非不知六國後不可立也問
曰於子房何如其甞良心可見也然而良方力陳八難
是在其術中而不知也蕭何於漢臣才最高膺專任守
[008-10a]
闗中既獨立萬世大功高祖懼其脫自驕以取禍故遣
卒為衛繫之廷尉痛抑折之使自卑畏以保令終非誠
疑何也借誠疑之則必踵韓彭誅矣然而何至自汙以
求免是在其術中而不知也三子皆人豪役於高祖術
中而皆不知此漢所以取天下也若籍則無能有是得
范増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
憤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於挑戰間至力蹙勢
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技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
[008-10b]
然則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
  唐論
堯有天下不以傳丹朱而授之舜舜有天下不以傳商
均而授之禹夫豈不愛其子哉以為子不肖而授以位
則天下䝉其害故不敢用一己之私意易天下之公心
夫以聖人不私其子也猶外求賢人而授之况有賢子
不能立而曰必立所愛亦已惑矣此唐太宗之所以不
明也方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晉王限以非次回惑不決
[008-11a]
至取佩刀自向以要其臣使必己從繼又欲立呉王恪
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奴雉奴懦懼不能守社稷
呉王英果類我欲立之何如雉奴即晉王也嗟夫恪誠
英果耶則不當以無罪棄晉王誠懦不可守社稷也則
不當越次而立今太宗以一旦之愛必立晉王豈公心
乎且恪雉奴等己子耳猶以私愛棄英果而立柔懦借
使諸王皆朱均也其肯捨己子而外求賢人授之位乎
此其去聖人逺矣然觀太宗嘗立論譏評晉武以為知
[008-11b]
子者賢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則家亡臣不忠則國亂
國亂不可安也家亡不可齊也又曰棄一子者忍之小
安社稷者孝之大畏小忍而忘大孝聖賢之道豈若斯
乎其詆訶前古如此而昧於己子卒使庸昏嗣有大位
刼於牝晨幾至覆邦豈所謂笑古人之未工忘己事之
已拙耶身屬鞬執銳取天下於百鬪之餘一舉而委之
孱子豈不自念其國亂不可安之論耶彼以佩刀自向
盖小夫賤婦之為而謂太宗為之耶勤勤託孤於李勣
[008-12a]
而卒所以立武亂唐者勣也豈不既不明於知子而又
不明於知臣耶且以永業業齊民以府兵强本幹以租
調立常經之法凡太宗之規為計慮欲以維持後世者
皆億萬年不易之良圖至儲貳之重乃獨失授如此豈
智以愛昏所為悖繆而不自知耶堯之時二八未登四
凶未去五品不遜民庶艱食皆未嘗以為言也惟急於
授位得人今太宗於儲貳失授而徒汲汲於維持後世
之法是猶締架巨室塗茨丹雘高墉大鐍無所不至已
[008-12b]
而付於敗家之子其能傳之久耶然則唐中遭革命宗
枝剥喪酷吏日出生人毒痡者皆太宗立懦子之禍也
人君可不戒哉
  五代論
五代之亂極矣凡八姓十有二君歴四十餘年干戈戰
伐殆無寧嵗其間悖逆禍敗自古未有若是其烈而興
滅起廢亦未有若是其亟者也周世宗以英偉之資
為聖人驅除固無得而議者其餘則皆可以為覆轍
[008-13a]
之戒盖梁由强藩以取唐故梁臣多䟦扈末帝尚姑息
將帥相殘賊而梁以亡矣唐莊宗之取梁與明帝之取
汴皆石敬塘力也其勢不得不忌忌則石氏兵起而唐
以亡矣晉之取唐資契丹為援彼固貪惏而無厭則必
有所不忍德光入㓂而晉以亡矣郭威之於漢猶石氏
之於唐也則隠帝亦不得不忌忌則鄴兵渡河而漢以
亡矣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權所在則
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而其所以起廢之亟者無
[008-13b]
忠臣義士以維持之也方晉之未滅梁也晉大臣多不
欲莊宗即尊位而梁臣蘇循乃先以臣禮謁見蹈舞為
呼萬歲及晉兵入汴詔赦梁羣臣李振喜曰有詔洗滌
將朝新君嗚呼有臣如此梁安得不亡乎馮道相莊宗
又相明帝又相愍帝及潞王反則迎潞王及晉滅唐則
又事晉契丹滅晉則又事契丹漢高祖立則又事漢及
周滅漢則又事周方且著書自陳更事四姓與契丹所
得階勲官爵以為榮嗚呼有臣如此唐與晉漢安得不
[008-14a]
亡乎盖自朱温圖受唐禪士以朋黨見殺者雖未必盡
賢要之不與梁而與唐亦忠節也方昭宗時天下賢士
大夫或殺或去留班列者無幾矣而裴樞陸扆輩與它
縉紳坐貶死凡數百人朝廷為空則靦顏于梁于唐于
晉漢周者皆傾巧亂人謀身賣國如振循道者也嗚呼
以一旦朋黨之禍使四十餘年遂無一忠臣義士出於
縉紳至於天下大壞極亂元元塗炭而莫之救是朱溫
以朋黨賊虐當時之士豈惟殺數百人哉實舉天下生
[008-14b]
民納之塗炭糜爛於數十年間也彼其洞胷流膓豈足
以償白馬之禍哉
 
 
 
 
 
 香溪集巻八

[009-1a]
欽定四庫全書
 香溪集巻九       宋 范浚 撰
  論
   孔子聞韶論
   夷齊諫武王論
   叔孫通知當世要務論
   魏鄭公願為良臣論
   房杜不言功論
[009-1b]
   魏徴勸太宗行仁義論
   聖人百世之師論
  孔子聞韶論
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
也竊嘗疑之深惟夫子資上聖於多能為天得審音知
樂殆其餘事又嘗求之傳記魯昭公之二十五年夫子
盖年三十五矣頃之魯亂遂適齊則年幾四十矣始而
夫子適周且未冠已訪樂於萇𢎞宜不待至齊而韶始
[009-2a]
聞也何詳味傾嘆若初未聞者乎予知之矣春秋之亂
子有弑父臣有弑君而不知勲華之揖遜雖韶音尚存
未有明其義者也夫子以將聖之道為天下宗邦君柄
臣率分庭禮之其有一物之不辨則走使而問焉以取
正是所以尊信吾夫子為甚至今夫子翫韶之美至忘
味彼將曰孔子聖人也而美韶音如此韶果何謂哉則
又將即韶音以求其義庶幾知有虞紹禪之美而恥簒
奪之亂焉是亦諷而誡之之義也當春秋之時齊襄公
[009-2b]
立十二年而公孫無知弑之無知自立而雍廩弑之小
白之薨也五公子爭立無虧立而齊人殺之昭公之薨
也子舎立而商人弑之商人代立而閻職又弑之商人
之子立而齊人又廢之莊公立六年而崔武子弑之已
而孔子適齊聞韶則景公問政之時也方陳常擅齊政
變逆有萌聖人微見其漸故對以君君臣臣是孔子感
齊之亂意可知也齊於春秋為亂特甚故美韶音必於
齊㫖其微矣乎後之好異嗜竒者昧吾夫子所謂而徒
[009-3a]
附益其說曰孔子至齊郭門外遇嬰兒之挈壺者其視
精其行端孔子謂御曰駈之韶樂方作至齊聞韶不知
肉味是豈有識之言哉
  夷齊諌武王論
或曰武王伐商伯夷叔齊諫之而不用商亂已平天下
宗周夷齊恥之遂去隠乎首陽之山且曰義不食周粟
而終以餓死有諸否乎曰有之曰然則孔子以夷齊為
賢武王其非耶曰夷齊固賢矣而武王不非也夫以紂
[009-3b]
之不道不可不伐者也惟武王能將天命取而伐之易
昏以明使四海赤子得脫虎口而乳慈母君子稱之曰
順乎天而應乎人又曰武盡美矣此胡可非耶惟夷齊
之心以為臣伐君盖甚逆之道使君非紂不當伐也臣
非武王不可伐也後世有亂賊之臣必將曰武王聖人
也而伐紂當年無一人非之者是則臣伐君乃聖人之
教其於簒奪竊取將多有之故於武王杖鉞指商之初
叩馬陳諫以明君臣之分既不從則又恥而去之雖餓
[009-4a]
死不悔期於殺身以愈後世之亂使後世之人皆曰武
王之伐商當也而夷齊猶非之是則伐君者乃臣子之
深罪雖有簒奪竊取之志將逡廵而不敢發夷齊之心
盖如是初不以武王為非也不然諫而不入胡不死之
以示爭切之心以開武王之惑以見紂之決不可伐乃
於有商既亡之後空自餓死何益耶且學者之所取信
不惟孔孟耶孔子嘗言夷齊之無怨矣使其羞諫君之
不用至於不食而死且不為怨乎孟子曰伯夷避紂居
[009-4b]
北海之濵以待天下之清其所以避紂而待天下之清
豈無望乎易紂以清者予是以知夷齊之心初不以武
王為非也而諫之是欲以愈後世之亂也武王之於紂
不得不伐夷齊之於武王不得不諫非武王無以戡亂
於一時非夷齊無以救亂於萬世予故曰夷齊賢而武
王不非也或曰議者以伯夷之諫無有也其所不與伐
商者盖二老春秋已高自海濵趨文王之都逺計數千
里自文王之興至武王之世嵗亦不下十數意伯夷欲
[009-5a]
歸西伯而志不遂乃死於北海又意其死於道路又意
其至文王之都不及武王之世而死此有諸乎曰無之
此非折中之言無稽之論也夫伯夷之與太公俱稱大
老年相若也伯夷處北海而太公處東海地相似也若
曰伯夷之志不遂此固無所證信若曰死於道路則太
公疑亦不能至文王之都若曰嵗久而死則太公疑亦
不及武王之世此實無稽之論非折中之言也論語曰
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春秋左氏傳曰武王伐商遷
[009-5b]
九鼎于洛邑義士猶或非之噫使二書不出於孔氏之
門人其可也若其書果足傳則或人之言吾不敢聽
  叔孫通知當世要務論
當草昧多艱之初而為誕闊難行之事譬欲飲渇而酌
河漢豈人情哉將以救世定亂則莫若當務為急知所
當務則功立效矣漢高祖初定天下叔孫通欲正君臣
之儀以尊高祖諸生稱之曰知當世要務謂通明所以
定亂之道也君臣之禍莫大於名分不嚴名分不嚴則
[009-6a]
君不自知其尊臣不自安其卑君不自知其尊則不知
所以馭臣臣不自安其卑則不知所以奉君於是君臣
失位慢悖偪僣之患以生至於逆叛簒竊者有矣故曰
名分定勢治之道名分不定勢亂之道今夫嬴秦失鹿
天下逐之人有自王之心故陳勝以戍卒王楚楚遣武
臣略趙則武臣王趙趙遣韓廣狥燕則韓廣王燕已而
王魏王齊王韓王西楚號稱滅秦而王者不可勝數率
皆自謂特起稱孤無復北面事人雖使舜禹在上不以
[009-6b]
名分制之且不能保其必臣顧區區劉季特以馬上得
之茍非以禮法為治彼肯低首下心曲拳而遂服哉又
况漢之將臣多出於刑餘盗刼鼓刀市儈之徒非有至
智大識通知天命者一有不快則掉弄逆旗等兒戲耳
高祖其能盡誅之乎於斯時也求所謂定亂之道則未
有先於名分者君臣之儀所以正名分也而通乃能為
高祖制之是以明其知要務也長樂之會警衛肅飾自
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前日擊柱醉呼之人鉗頰縮氣
[009-7a]
無敢譁者使高帝一旦知為皇帝之貴此則知所當務
而功立效也其後諸侯雖有反者然名分既定天下之
人獨知有天子而不知有諸侯故皆偏方獨叛無有應
助而相繼受戮向使通不正君臣之儀則韓信不入賀
彭越不受囚天下之人亦將乍臣乍叛為信為越而高
祖不得獨尊矣通之有功於漢豈汗馬比哉雖然諸生
謂通知要務則是也謂之聖人則大不可通挾儀秦捭
闔之風且不得為純儒其去聖人亦萬萬逺矣是可無
[009-7b]
辨而明也
  魏鄭公願為良臣論
人臣有殺身之義而殺身者每出於不得已君為不道
醜行日積不知自悔臣必輸忠而指言之言之不從則
必號泣而苦言之於是而忤君心逢震怒赴湯冒越乃
有至於殺身是君之惡至此而極而臣之義亦至此而
窮且凶也豈臣心之所欲哉唐魏鄭公謂太宗曰願陛
下俾臣為良臣無俾臣為忠臣盖殺身而為忠臣者出
[009-8a]
於不得已非其心之所欲故也自古無道之世臣主之
名有兩敗無兩立君行惡矣臣不能以忠死之則臣亦
惡矣此有兩敗也君行惡矣臣以忠死之則君惡愈大
而臣獨得忠名於世此無兩立也臣主之名兩敗君子
固深恥之君名惡而臣獨善君子亦寧樂哉而或至於
為忠者不得已也故曰無俾臣為忠臣也或曰鄭公之
願為良臣將愛身而難於為忠耶曰不然也鄭公之於
忠臣非不能為不願為也其言雖曰願為良臣然正欲
[009-8b]
以示其將必為忠臣之心太宗有道則公為良臣是俾
公為良臣也太宗無道則公為忠臣是俾公為忠臣也
鄭公若曰願陛下為有道毋為無道無道則臣將必為
忠臣盖欲䋲其君使不得為無道云耳且以忠良異稱
要皆美號鄭公亦何擇焉其所以言此非為身謀正為
太宗謀耳公為良臣則太宗為有道公為忠臣則太宗
為無道君以無道見醜於天下後世而臣獨以忠節有
聞孰若身荷美名君都顯號而臣主之善兩立此公所
[009-9a]
以為太宗謀而願為良臣也不然與龍逄比干遊於地
下鄭公寧有貶哉幸太宗能用公計以致貞觀之治是
以卒擅良臣之美也雖然公之言可以為賢者道彼有
庸回之臣茍於固位坐視君之愚昏而無所正救不知
良臣初未嘗不為忠焉乃曰魏鄭公不願為忠臣君雖
無道吾願為良臣而己脂韋塞黙卒有臣主兩敗之禍
此豈鄭公之謂哉
  房杜不言功論
[009-9b]
君子有心於濟世無心於立功功非君子之所當論也
時方輔英主平禍亂則所以經濟大業者不得不用力
焉然其初心豈以邀功為哉痛生人之荼毒為之拯救
而已唐太宗取天下房𤣥齡杜如晦力為多然二人終
不言功為其有心於濟世而無心於立功也切嘗言之
隋季不競魚爛土潰小黠巨姦掲竿蠭起四海之内鞠
為盗區元元無聊有肝腦塗地之禍太宗於是奮布衣
提三尺劒剪除羣慝為萬人請命於上帝不踰十年遂
[009-10a]
定天下稽其梟威雅馘老生俘杲宻擄充竇東取河洛
西舉汧隴南威蠻荆北走獯鬻崇功偉烈赫奕盛大疑
非手足所能圖者盖房杜實佐成之也太宗自為燉煌
公時即收𤣥齡自為秦王即用如晦二人之佐太宗固
有年矣竒謀秘畫陳之多矣繩違正諫亦已數矣是其
有功於唐殆不可以算計由常人觀之則必歴自辨數
以希高爵大封埀榮後裔而不疑矣然而二人方且撝
謙貶抑痛自退遜曽無一言及之豈無謂哉其意必曰
[009-10b]
吾君之定禍亂天下之所歸也實為吾君之德也吾君
不作我何為哉是雖有功歸之吾君可也又必曰吾君
之定禍亂衆材之所資也實為諸將之力也不有諸將
我何為哉是雖有功歸之諸將可也又必曰成功之下
不可居也古所患也自伐以取禍功於我何有哉是雖
有功持之若無可也歸之於君則功不可言也歸之諸
將則功不可言也持之若無則功不可言也二人有功
而不言意其有得於三者之說也雖然是亦無心於立
[009-11a]
功者之所為也使二人者攘袂用力區區以功名為務
亦何能不自言耶抑嘗聞之薛萬均盧祖尚李君羡輩
太宗時俱有功受封爵然而萬均坐清宫不謹下獄憤
死祖尚辭交州都督斬之朝堂君羡以謡䜟見忌下詔
誅之是皆非辜小眚不獲保全則太宗之於功臣初未
嘗加恤也尉遲恭侍宴論功爭班乃至不懌而深譴之
且有韓彭夷戮非漢祖之愆之語當時大臣類多畏禍
李靖闔門稱疾長孫無忌求解僕射懼有功而終見疑
[009-11b]
也然𤣥齡如晦之不言功其亦覆車之戒耶嗚呼㧞劒
讙言攘袂指畫競占豐邑爭據上位者無時無之君子
欲明退遜之義其於房杜盍亦少懷仰哉
  魏徴勸太宗行仁義論
人必有是志也然後勉之而益進激之而益勵茍惟不
役志於是事而以是事勸之則雖予賜開說挽乎前儀
秦捭闔刼乎後吾知其行事不能以寸是故戰國之君
昧夫人道忸忲于剥歛積實攻鬪侵取之說凡其君臣
[009-12a]
早朝晏罷諏謀而建白者必功利是圖謂拓土為能臣
謂豐財為至計誅求無藝使民剔肌出髓而未巳玩兵
嗜殺使民絶脛洞胷而不悔彼其大欲在圖霸積慮在
富强故雖以孟軻游談仁義於齊梁鄒魯宋薛之間往
往枘鑿不偶蔑有一君行其言者非軻言不足用盖時
君無役志乎仁義者也故夫人主必有是志然後勸之
以是事則深聽而果行昔太宗致貞觀之治天下晏然
外薄嶺海户闔不閉蠻夷君長咸襲衣冠帶刀宿衛於
[009-12b]
是帝曰此魏徴勸我行仁義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彛見
之古今議者因遂以謂太宗行仁義率由魏徴勸之嗟
夫徴排德彞而勉其君以施化信有助矣然向非太宗
有志乎仁義則德彞言入而莫回徴徒百說未免為虛
語也徴雖賢孰與孟軻太宗雖明而貪功勤兵猶未逺
賢於齊梁之君使其素心不在仁義則孟軻復生言猶
不聽况徴其能勸之有行乎觀太宗在貞觀初嘗謂侍
臣曰今欲專以仁義誠信為治庶革近代之澆薄又曰
[009-13a]
為國之道必撫以仁義公等宜共行之惟夫素心在仁
義然後知仁義之可以為國而責治於臣下者亦必在
於仁義故又嘗謂仁義之道當存之心使常相繼斯須
懈怠去之已逺譬猶飲食嘗令充飽乃可全生此其於
仁義固克念而不敢忘則於徴之説非偶然聽之所以
能有助也或謂文皇芟刈手足安忍無親此其於仁義
背而馳者也何克念之有乎曰是誠太宗之慙德也然
仁義何嘗之有背之則為小人蹈之則為君子使太宗
[009-13b]
自艾自克處仁遷義則一洗心易慮猶可與也況能力
行乎孟軻言五霸假之久假而不歸烏知其非有春秋
惡惡疾其始善善樂其終然太宗既久假矣胡可疾其
始遂終疾之耶
  聖人百世之師論
聖人備道全美人倫之至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世之
法一是矣是百世之師也若孔子是也至若伯夷栁下
惠以為百世之師則可以為聖人則學者疑之中庸曰
[009-14a]
君子之道本諸身徴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
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是
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
天下則此聖人所以為百世之師也或問孔子知其道
之不用也則載而烏乎之揚雄答曰之後世君子又曰
闗百世而不慙蔽天地而不恥能言之類莫能加也子
貢稱夫子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徳由百
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是聖人為百世之師若
[009-14b]
孔子可以當之也至若伯夷得聖人之清而已栁下惠
得聖人之和而已豈能盡聖人之道乎孔子曰伯夷古
之賢人也又曰臧文仲知栁下惠之賢而不與立孔子
於夷惠特稱賢而已以為聖人學者疑之先儒嘗謂孟
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既沒萬章公孫丑之徒相與記軻
言焉耳信如是則以夷惠聖之清聖之和真軻言也直
以為聖人記軻言者之過也然而聞伯夷之風者頑夫
㢘懦夫有立志聞栁下惠之風者鄙夫寛薄夫敦是二
[009-15a]
子奮乎百世之上使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豈非百
世之師乎盖伯夷雖清而聞文王作則興曰盍歸乎來
栁下惠雖和而不以三公易其介是雖未至於無可無
不可要亦非滯於一隅者此所以未可謂之聖人而可
以為百世之師也
 
 
 
[009-15b]
 
 
 
 
 
 
 
 香溪集巻九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香溪集巻十       宋 范浚 撰
  書總論
   堯典論
   湯誓仲虺之誥論
   伊訓論
   太甲三篇論
   咸有一德論
[010-1b]
   說命三篇論
   洪範論
   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多方論君/陳
   附/
   君牙冏命吕刑論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