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浮沚集 > 浮沚集 卷四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浮沚集巻四
            宋 周行巳 撰
 序
  易講義序
易之為書伏羲始作八卦文王因而重之孔子繫之以
辭于是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聖人之
憂天下來世其至矣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其
[004-1b]
務是故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
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
化之道也散而在野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所
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隂陽也隂
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萬物之生負隂而抱陽莫不有
太極莫不有兩儀絪緼交感變化無窮形則受其生神
則發其知情偽出焉萬緒起焉易之所以定吉凶生大
業也故易者隂陽之道也卦者隂陽之物也爻者隂陽
[004-2a]
之動也卦雖不同所同者竒耦爻雖不同所同者九六
是以六十四卦互為其體三百八十四爻互為其用逺在
八荒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暫于瞬息㣲于動静莫不有
卦之象焉莫不有爻之義焉至哉昜乎其道至大而無
所繫其用至神而無不存時固未始有一而卦亦未始
有定象事固未始有窮而爻亦未始有定位以一時而
索卦則拘而無變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則窒而不通
非易也知所謂卦爻彖象之義而不知所謂卦爻彖象
[004-2b]
之用亦未為知易也由是得之于精神之動心術之運
與天地同其徳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
合其吉凶然後可以謂之知易也雖然易之有卦易之
已然者也卦之有爻卦之已見者也已形已見者可以
言知未形未見者不可以名求則所謂易者果何如哉
此學者所以當知也
  禮記講義序
禮經三百威儀三千皆出于性非偽貎飾情也鄙夫野
[004-3a]
人卒然加敬逡廵遜卻而不敢受三尺童子拱而趨市
暴夫悍卒莫敢狎焉彼非素習于數與邀譽于人而然
也盖其所有于性感物而出者如此天尊地卑禮固立
矣類聚羣分禮固行矣人者位乎天地之間立于萬世
之上天地與吾同體也萬物與吾同氣也尊卑分類不
設而彰聖人循此制為冠昏喪祭朝聘鄉射之禮以行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義其形而下者見于飲食
器服之用其形而上者極于無聲無臭之微衆人勉之
[004-3b]
賢人行之聖人由之故所以行其身與其家與其國與
其天下者禮治則治禮亂則亂禮存則存禮亡則亡上
自古始下逮五季質文不同罔不由是然而世有損益
惟周為備是以夫子嘗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逮其弊
也忠信之簿而情文之繁林放有禮本之問而孔子欲
先進之從盖所以矯正反弊也然豈禮之過哉為禮者
之過也秦氏焚滅典籍三代禮文大壞漢興購書禮記
四十九篇雜出諸儒傳記不能悉得聖人之旨攷其文
[004-4a]
義時有牴牾然而其文繁其義博學者觀之如適大都
之肆珠珍器帛隨其所取如遊阿房之宮千門萬户隨
其所入博而約之亦可弗畔盖其説也其粗在應對進
退之間而精在道徳性命之要始于童㓜之習而卒于
聖人之歸惟達古道者然後能知其言能知其言然後
能得其理然則禮之所以為禮其則不逺矣昔者顔子
之所以從事不出于視聽言動之間而鄉黨之記孔子
多在于動容周旋之際此學者所當致疑以思致思以
[004-4b]
達也
  論語序
聖人達則化人以徳窮則教人以言其窮也其達也皆
天命之以成人而已堯舜湯文化人以其徳者也孔子
教人以其言者也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餘歳其化寖
失而湯救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餘歳其化寖失而
孔子救之由孔子至于唐千有餘歳其化寖失而未嘗
無救之者盖聖人之徳不可以傳而其言可以載也徳
[004-5a]
不可以傳而其化行于五百餘載之間而已言可以載
故雖無聖人出而中人行其言亦可以教化于天下矣
由是觀焉則天之于聖人或窮之或達之豈虚言哉晚
周之時先王之教既以寖息非特在上無其人在下亦
無其人矣孔子不得見聖人又不得見君子與善人則
在上可謂無其人矣未見剛者又未見自訟與好徳者
則在下可謂無其人矣上下無其人則孰能知之耶故
其事君盡禮非謟也而或謂之謟其稱君知禮非黨也
[004-5b]
而或謂之黨固不可不疾也而或以疾之為佞名不可
不正也而或以正之為迂于宋則有桓魋之患于魯則
不免叔孫之毁或厄于陳或屈于衛可謂不見知于上
下矣當是時内之人能淺知之者子貢而已能深知之
者顔子而已外之人或小知之者達巷黨人而已能大
知之者儀封人而已嗚呼可謂窮矣其窮如此亦可以
已矣然猶與物紛紛役役相應以言者亦曰天命我以
其言教人而已或見其處已或見其處人或有以明其
[004-6a]
善惡之實或有以辨其是非之似或有以救其失或有
以長其善或當其無事而言之或因其有問而告之或
試其所為而稱之其言雖周旋曲折千變萬化無非為
中人而發爾是故絶之者四而衆人未能不可不知也
道者三以君子之徳不可不循也文之未喪將喪則任
于天而已以非人力之所能為也道之將行將廢則委
之命而已以非人力之所能致也景公不用也則其行
也速去他國之道也桓子不朝也則其行也遲去父母
[004-6b]
國之道也于陽貨則不見而于南子則見焉以勢之有
可有不可也于孺悲而不見于童子而見焉以義之有
可有不可也衆之拜上則不從衆之純冕則俯身而從
之以禮不可無而儉亦不可舍也使之媚已則不諾使
之從仕則遜言以諾之以正不可忘而權亦不可廢也
凡此之類皆可以見其處已也所罕言者利命仁而已
以中人之所難言也所雅言者詩書執禮而已以中人
之所可知也教之者四所以成君子之善也惡之者三
[004-7a]
所以黜小人之惡也性與天道則或不得而聞以其未
能盡性以至命也死與鬼神則或不得而問以其未能
保生而事人也言其樂之所損益以修諸内者不可不
慎也言其友之所損益以求諸人者不可不擇也凡此
之類皆所以見其處人也世之治在于得人而已世之
亂在于失人而已于舜則曰有五人焉以其治在于得
人也商則曰有三仁焉以其亡在于失人也不累于髙
名也篤于仁而已此至徳也不累于厚利也篤于義而
[004-7b]
已此亦至徳也故泰伯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謂之
至徳者以其篤于仁而不累于名也文王三分天下有
其二以服事殷謂之至徳者以其篤于義而不累于利
也不上人也下之而已不抑人也推之而已好學不恥
下問而謂之文者以其能下人也文子薦其家臣而謂
之文者以其能下人也其志于學無志于仕不隠已之
所短不揜人之所長是人所難為也而有以與曾晳與
子貢者以其能為此也交乆而不狎富有而不矜是人
[004-8a]
所難行也而有以善平仲與子荆者以其能行此也謂
臧文仲為竊位者以其不仁而無下也謂臧武仲為要
君者以其不義而無上也若此之類皆所以明其善惡
之實也于管仲則與之仁而不可相廢也以申棖為非
剛則剛之名不可盗而得之矣以微生為非直則直之
實不可以偽而為矣若此之類皆所以辨其是非之似
也子路能勇而不能怯則告之以臨事而懼所以欲其
怯也子貢能辯而不能訥則告之以予欲無言所以欲
[004-8b]
其訥也司馬牛多言而躁則告之以其言也訒所以欲
其寡言也冉求説中道而畫則告之以聞斯行之所以
欲其無畫也若此之類皆所以救其失也于其問也或
大之或善之于其答也或然之或悦而進之不已或樂
其才之可育若此之類皆所以長善也以士進而為君
子以君子進而為賢人中人之所可致也以孝出而為
仁以仁出而為智中人之所可能也其所欲言非教而
出于六者或當其無事而言之或因其所問而告之或
[004-9a]
試其所為而稱之者以教之莫先乎此也盖言賢言君
子言士言孝言仁所以使人之知學也言政所以使人
之知仕也知學則不失已知仕則不失人子游仲弓之
問孝問仁至于為宰然後問政則見其急于知學亦緩
于知政也其言賢則告之以賢皆所以使人之為士也
然弟子未嘗稱其士者盖以士兼君子與賢則雖善為
士者固不足道也其言孝則告之以孝皆所以使人之
為孝也至于弟子稱其孝者閔子騫而已孝可謂難得
[004-9b]
矣其言仁則告之以仁皆所以使人之為仁也至于弟
子稱其仁者仲弓而已仁可謂難得矣其言政則告之
以政皆所以使人之為政也然于弟子稱其政者子游
而已盖以政本于孝與仁則雖為善政者固不足道也
其言賢則必繼之以不賢言君子則必繼之以小人言
仁則必繼之以不仁者所以使人知仁之不可不為也
而惡之不可不去也至于稱子賤之所行以為貴而知
樊遲之所志可以為賤也稱仲弓為仁而又稱宰我為
[004-10a]
不仁盖欲人之知仲弓所行可以為榮而知宰我之志
可以為辱故也嗚呼其所言所稱以勸戒如此之詳則
其成徳者亦宜衆矣然其卒也賢無若顔子君子無若
子賤仁則無若乎仲弓豈其命有所成形有所適而不
可損益耶亦在乎人加勉而已揚子曰有學術業無心
顔淵又曰希顔之人亦顔之徒顔子賢者猶可希也又
况仲弓子賤乎且顔子之所以賢者不在乎他亦在乎
不改其樂也世之學者不以富貴動其心而窮亦樂達
[004-10b]
亦樂是亦顔子之徒而已詩云今我不樂逝者其耋學
者之于學也猶可以不勉乎
  晁元升集序
元祐丁卯行已與王文玉璪同在太學每見文玉誦元
升安得龍山潮駕迴馬河水水從樓前來中有美人淚
之句每想其髙趣恨不得即見嘗識其姓字簡冊後三
年行已應舉開封幸中有司之選而无咎實主文事是
歳元升亦自濟來赴禮部因得相親遂同登辛未進士
[004-11a]
第今行已元升為同年于无咎為同第子使行已其初
不聞文玉之誦則行已雖出无咎之門而亦不知有元
升使行已終不出无咎之門則元升雖與行已同年而
亦不知有行已固知人之相知非偶然也將與元升别
求元升近文元升出此編因使予跋遂以此書明日元
升遂行實元祐六年五月四日也
  送季商老下第序
古之所謂士者其自養也厚其自待也重其自信也篤
[004-11b]
上之人求之則必知之知之則必用之用之則必盡之
卓犖者無不遇之嘆闒茸者無偶得之幸故在下者皆
自好而可以無疑也後之世風教不明淪于流俗賢既
不能自辨而上之人亦莫之察朝有混淆之風下無難
進之節氣勢一去風流遂逺故髙尚者謂其清勁足以
激貪汚節義者謂其氣概足以動流俗乃始見髙于當
世而載之傳中以為異後世欲有為之君又設為科目
以進退天下之士籠取識拔之術無所不至法益密而
[004-12a]
進者益靡靡嗚呼士每賤矣今之由四方舉于禮部者
幾人由禮部進于天子者幾人其取之不為不詳矣其
得之不為不艱矣然而士之所以自負者如何哉上之
人所以得人者如何哉古之法至簡取人至寡而賢者
必進不肖者必退今之法至密取人至多而賢者不必
得不肖者不必黜天下之人非不知之也謂其無以昜
之也朝廷之人非不知之也謂其無以昜之也嗚呼其
終不可以復古乎古之以行取之也故得之今之以言
[004-12b]
取之也故失之然則非行不足以得人非言不足以取
人吾于二者有道焉商老其起予哉行修而不得進言
工而不見取曰朝廷之過也則非也曰有司也曰有司
之過也則非也曰法也士之才與業待法而為輕重厚
薄是法之過也則安足以得士哉商老起予者故其行
也以此説贈之商老以為如何哉異日吾有待焉
  朱廷隱字大隱序
昔春秋襃邾婁書曰儀甫説者謂國不如名名不如字
[004-13a]
字君子之美稱也所以表其徳之實而發揮其名之義
也同舍朱君以廷隱其名深甫其字若與夫名義違而
不得以表其實也盖嘗聞隱之説矣有所謂大隱者有
所謂小隱者所謂大隱者非謂隱其身而弗見也隱于
朝假其位以行其道者也夫有志乎致君澤民而于貴
賤得失則裕如弗為利害古之有道者未嘗不以是為
心此得廷隱之義歟朱君在太學諸生中經甚明行甚
修又嘗以經濟策著之成書落落數萬言皆能别白自
[004-13b]
古是非區處當今利害而不為時學之竊借茍取世資
允能有志于隱之大者也于其所學如是而求售于有
司累進弗獲吾恐不能終成其志輙憚進取之艱而翻
然樂林藪之逸也故字之曰大隱既以表其徳之實而
發揮其名之義且以佐其志而進也古之人名之必可
言之者此也行已與君出相從入相友于其稱也必以
正焉義也敢以是為請元祐二年夏六月丙午序
  儲端中字序
[004-14a]
人學然後知道知道然後善學博于古今而不知道謂
之多聞可也而不可謂之善學善于辭章而不知道謂
之能文可也而不可謂之善學然則如之何斯可謂之
學乎在于明吾之善以誠吾之身明然後知道之為道
也誠然後知道之為道也由公之學以達公之明以達
公之誠其有不至于道者哉古之聖人皆由乎道舍是
其無適矣宣和四年九月一日
  李擇之字序
[004-14b]
予友李純如之族弟自蜀來將補太學生乞名于其兄
其兄名之曰擇又使予為字予字之曰擇之擇之之兄
與予處未嘗見其過盖能擇道而居之擇友而交之言
必擇而後出行必擇而後行善無小必擇而為之惡無
小必擇而去之故能若是也子必是而擇之亦庶幾其
寡過矣勉之哉
  送劉絜矩序
余有友者十四人舉于禮部者十人禮部第其可進以
[004-15a]
名上于天子者孫勰段萬頃歐陽獻崔鶠王靚五人者
皆其才力自可以致功名取富貴一科目不足為道不
幸而黜于禮部者五人余弔之者一人則李廌方叔是
也賀之者一人則吾子是也方叔之學既成文既工而
齒壯家貧無父母兄弟可以為樂纍然如人贅汲汲覔
一官以畜妻子以顯父母以行其志而不可得此非有
以不若人也此而後可以言命也故余弔之者如此也
吾子年最少二親富于春秋兄弟無故不身營衣食以
[004-15b]
優游文籍間人生得如此樂者能幾哉吾嘗以為人必
有所艱難勞苦而後知道安貧賤而後享富貴如天使
吾子于此既得之則其進未可知也既未得之且能不
為淺人者戚戚怨有司非同列負抱其業而歸以益進
其所未至者如此則其進豈昜量哉故余賀之者如此
也余遊京師今六年百無一得且受于天者有不可移
之愚不能伺候時俗可否獨知古人為慕汲汲于前修
之言惟日之不足謂不得于此必有以取聞者以是齟
[004-16a]
齟齬齬不與世俗合至于瞽者聆其聲音而翔笑之聾
者見其狀貎而通侻之雖百此顧自信益厚終不為是
昜操此皆吾子親見之者也顧余心之樂者為如何哉
所以自負者為如何哉去年秋從試于有司進既不獲
固獨喜之謂天其必有以大畀于我者則益進吾道以
迎受之古之大有為者未嘗不如是則吾何為遽戚戚
耶此余之志也今又將進于子矣吾子以為如何哉吾
子頎乎其形脩温乎其辭順才楚楚而志卓卓吾知其
[004-16b]
不為塵埃中人也要當進于其大者逺者則必渾渾浩
浩無愧于古人而後可也則失之于彼安知其不得之
于此耶故有以弔方叔者弔子而子信之則其進余不
敢知也以余之所以自喜者為吾子之賀則余之心也
所以望于君子者也吾子以為如何哉鄉之人有以弔
子者亦必以是謝之曰盍為周子賀也
  送强應物序
吾之病在好强人以善人之惡余者獨不察余心也讀
[004-17a]
聖人之書則行聖人之道是也今之人將取利于聖人
之書反顧聖人之道邈若胡越不相及此又何哉余之
心盖欲人皆至于聖人之道而無茍夫世云爾今則又
將强于子夫昔也吾與子未嘗有一朝之好遇子于樂
子之室子必以余為可語者也其行也請余言余將不
言是以余為簡子也言而不實則于余心有歉然者余
且言之其好之其惡之吾無憾焉爾子且謂無鹽嫫母
塗以朱鉛飾以翡翠而毛嬙西子蒙以蕭艾被以緼絮
[004-17b]
則將以為孰美乎是必曰毛嬙西子美也毛嬙西子而
美是天下之美果不在外也士之學也何異于是學病
乎不篤不病乎無實病乎無實不病乎無名若子好名
者也以充其實則其發也光欺人以借譽徇人以飾佞
以掩惡媚世為得以不矜細行為能賤丈夫之事也盍
退而自省其于聖人之道為是乎為非乎而後行之退
之曰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霈然有餘厥聞四馳余嘗取
以為戒夫天下之人皆可以為賢皆可以為聖其志不
[004-18a]
逺則其求道不深道不可一日成也求之深者得之多
得之多者發之昜子欲以道勝人乎譬夫一夫之强百
人之弱而相與鬭一人雖强而必困百人雖弱而必勝
者其資之有衆寡也子行矣厚而資吾見其慮之而足
于心言之而足于口行之而足于身揚之而足于名不
求勝于人而天下之人莫能勝夫人亦在勉之而已矣
  送何進孺序
曾子之後有子思子思之後有孟子曾子于仲尼之門
[004-18b]
最為魯鈍而朴野然仲尼後能傳聖人之道者曽子一
人而已耳曽子之學見于孔門弟子所記者論語是也
乃若孝經孔子為曽子而作也孟子曰曽子養曽晳必
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曰有又曰事親若曽子
可也曽子之養盖養志也非養口體也聖人之學自灑
掃應對以至入孝出悌循循有序故曰堯舜之道孝悌
而已後世學者大言闊論往往以孝悌為君子昜行之
事若不足學而以道徳性命之説増飾髙妙自置其身
[004-19a]
于堯舜之上退而視其閨門之行有悖徳者多矣若人
者其自欺者歟其視曽子獨不愧乎永康何君進孺侍
其親致政而歸告人曰吾少不敏不知事親之道吾歸
將思所以供膳羞珍好藥石百物問起居安否飲食寒
煖之節以順適其志意安車几杖出入閭里訪故舊朋
友具酒食燕樂後生小子攷徳問業相從往來載色載
笑如是以盡其親之歡則吾之志庶幾無憾余聞喜而
歎曰幸哉有子如此上可以無愧曽子而進于聖人之
[004-19b]
學將不已者也然余為之説曰孔子嘗語曽子曰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曽子曰唯門人問曰何謂也曽子曰夫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聖人之語道亦至矣曽子得之于
一言之間欣然而解曽無觝滯此與顔子于吾言無所
不説亦何異也然則曽子之學乃至于此豈聖人窮理
盡性必本于孝悌而然耶抑曽子魯鈍朴野其受道之
質與衆人不同乎進孺天性好學敦厚而疏通其受道
之質過人逺矣今也又能思事親之道以自盡其他日
[004-20a]
學問將進于曽子無疑因其行以贈别
  新修三門檀施名銜序
理有黙定之分事無適然之合人之所作乃天之所為
物之所起乃時之所至古今一道上下同流是故逆數
可以知來前識以之垂記符節之同毫釐不忒粤有永
嘉郡之支邑瑞安縣之閒心普安禪寺者肇基乾符錫
名大順始自杉坑遷于西隩山名龍就案號三台前峯
城列後岡屏峙林巒環複氣象豐隆真達人之道場棲
[004-20b]
心之福地也國朝隆平度僧日廣昔構既盈益以前基
為之重門以限内外逾三十年草創未完前管勾僧者
道珂選于徒衆得師奕祖屬幹其事永嘉俗故樂施然
方趨城邑闤闠揭榜大書廣事供設以張聲譽奚暇顧
此幽隱寂寥之地以修黙施不祈之福哉故奕祖勤勤
累歳不能有成一日朅然南遊竝郡行次長溪盖未累
馹邑丞許公得之欣然若有宿契出俸二萬邑人聞之
莫不喜捨于是得錢三十萬以歸求材僱工不日而就
[004-21a]
巍然雄麗映冠山谷望之者愕覩天宮由之者恍迷華
藏莫不合掌肅恭歡喜讚歎夫以數百年之基創至珂
而加闢僧奕祖之營造遇許而乃成天人相因時物竝
至事若偶然理宜定數略誌檀施之姓名以紀歳時之
符㑹盖經始于政和元年孟冬落成于八年之孟夏許
公名邦字邦直永嘉横陽人學行官業皆有稱述其餘
名氏列諸碑隂以詔後來
 記
[004-21b]
  介軒記
佛者安時避喧于崢水之上得拳石之地為之居名曰
介軒其游景曇屬予為記予曰俞如何曇曰斯人也厭
世俗之煩混樂山林之清虚脱講席而勿顧慕幽人之
與俱獨一軒以寄傲將終身而不渝予曰是道也節士
之所守而通人以為瘉者也且夫彼佛之徒識心達道
則有無同體喧靜一途拳然之石有大地之載蝸然之
室有四海之居夐然獨立而萬物不能昜也死生不能
[004-22a]
變也豈非所為介乎曇曰唯唯吾將命請進于斯于是
敘而為之記
  閒心普安禪寺修造記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吾于小溪得僧顯琛焉小
溪盖𨽻于温州東踰嶺陸行三十里至陶山自陶山江
行五十里至瑞安縣由縣乘平河北行七十里至州居
民逺僻依山生活地褊艱食苦作以自給故其民敦重
信義愛惜生理不肯為鬬訟以干州縣琛處其間和樂
[004-22b]
慈惠信于一鄉鄉人愛而不狎敬而不疎熙寧九年吾
家始得吉地其鄉為二墳與琛之居相望盖所謂閒心
普安禪寺者是也由寺而南循山西行三四里是為周
灣吾祖葬焉由寺而南渡溪西南行四五里是為燥原
吾母葬焉周氏子孫歳時來省二墳必見琛琛䕶視二
墳不以利焉而以初吾祖父葬時祖母年已髙嘗語琛
曰婆子亦不乆于世矣他時殖骨此土幸歳時臨視以
慰幽魂越數年吾祖母果棄養遂以合葬于祖父之墓
[004-23a]
琛能不忘其言凡時節朔望必與其徒設香果茶湯雜
作佛事墓上鄉民因之往來奠謁遊觀不絶至今數年
遂為故事而琛每至墓上與周氏子孫數數泣下盖天
資仁慈人也元祐八年某侍親歸省墓下于是盖去鄉
里仕于王朝者已十數年而琛年方六十餘尚强壯無
恙訪其居非昔之比琛揖吾父子由新路登白雲亭循
坂而上入門又循西廡觀僧堂登方丈覽左右軒復下
循東廡而南視廚倉庫院觀新鑄鐘訪其弟子道珂之
[004-23b]
室琛曰是皆顯琛與道珂十年之勤昔之敝者更新矣
昔之庳者更崇矣今之所完昔之所缺者也今之所有
昔之所無者也居者獲安而遊者起敬以示後人可無
述乎且琛也老幸可以休珂才能主寺事珂不敢以辱
尊公大筆敢屬之吾子以幸吾門嗚呼是不可以無述
也惟琛之慈惠故人之從也悦惟珂之强敏故事之成
也昜彼其完且有矣亦既崇且新矣而琛也獨能不居
其成雖曰未學其違道不逺矣故吾以謂慈惠者徳也
[004-24a]
强敏者才也不居其成者道也合是三者舉而措之天
下無難矣是為述
 
 
 
 
 
 
[004-24b]
 
 
 
 
 
 
 
 浮沚集巻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