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樂全集 > 樂全集 卷十七
[017-1a]
欽定四庫全書
 樂全集巻十七    宋 張方平 撰
  論
   中庸論上篇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聖人
所以㕘天人之理極性命之際舉大中之要正教化之
端者也至于孟荀揚三子善惡之論則其於中庸之教
異矣或問其說對曰三子之言性一人之性也中庸之
[017-1b]
為道天下之化也夫天下之人雖風俗異宜賢愚殊品
至于口之於味也必同嗜焉耳之於聲也必同樂焉目
之於色也必同好焉至于心豈獨不同乎是故天下之
心所同貴者五常之道也子知雨雪霧露之所從來乎
是亦江河海澤之氣也噓吸而上為霖雨為時雪為霧
之潤為露之濡百穀以成萬物以生天下之人曾不歸
功於江河海澤而本於天者以水旱所本也人稟五行
而生含好惡之明聖人因其性之所同貴者於是推仁
[017-2a]
以廣愛制義以從宜禮以正名智以應變信以著誠天
下以治彛倫以叙而民曾不知此本為已之性也而歸
徳於上者以治亂有繫也且夫五方之民夷貊之類嗜
欲相戾言語不通其性之不率教也蓋天地之氣所肖
偏者何則文王作徳西戎為仁譲之邦箕子行化東夷
為禮義之國幽厲淫虐成康之俗以壞桀紂暴酷禹湯
之民可誅秦居鎬京而戎政興子居九夷而夷不陋被
髪而祭伊川為陸渾椎髻既朝甌越為漢郡以是為言
[017-2b]
民性何常哉惟化之從也子盍况之異物乎馬牛駞騾
獸之悍者鵰鶚鷹鸇禽之鷙者馴而服之韝而役之惟
人意之從也况人之靈豈如木石之不遷者耶誠如是
則周衰戰國之亂亡秦之暴且數百年而下不復有漢
文景自漢之末魏晉之弊五胡擾攘且數百年而下不
復有唐太宗是故大化之行也則天下之性如一人大
亂之作也亦以一人之情變天下愚故曰中庸者天下
之化也聖人所以極性命之理而正教化之端者也謹
[017-3a]

   中庸論中篇
問者曰子謂中庸之道必為天下而後可施耶曰非此
之謂夫中庸之道卷之充一身舒之彌天下蓋聞稽大
可以略小拘小或遺諸大愚特廣其要而言爾姑以一
人之性觀之不愈精乎且堯舜之為善桀紂之為不善
豈天下之人家至而日見之歟上之所行固下之所傚
之者食荼蓼者不知薺甘居嬴博者必為齊言紺緅隨
[017-3b]
染薫蕕易氣由所遷之者也堯舜率天下以仁而人從
之夫上所指顧下必趨走矣又况躬率之者歟故一人
之性誠仁則天下之性斯仁矣湯武之民桀紂之民也
在夏商而惡在商周而善知民性之易正矣故民性之
從化譬之杞栁屈之可為桮棬譬之湍水激之可使上
下如樹苗焉以溉耨之功可以移地之肥确如化材焉
以攻揉之力可以變木之曲直是以聖人知天下之人
性可使同也故執乎一以制天下之動通乎誠以合萬
[017-4a]
化之原脗合乎諸異周視而同仁端黙乎户牖之間凝
神乎太紫之庭我無為而民自樸我無欲而民自化夫
是而天下之俗安以和各復其正性命之理得矣故曰
惟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
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矣是故聖人之
道大可以參乎天地微可以通乎鬼神變而動順而靜
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天下之民猶範圍之内也故其穆
人倫移風俗使民徳歸厚物性合和其本自乎一人之
[017-4b]
化而巳是故極性命之説通天人之際者中庸之教而
巳矣謹論
   中庸論下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
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夫賢者
人道之大成知者天下之達道以賢知之材於中庸之
徳也其幾矣子曰過之何謂也曰此乃所謂過與不及
者非上智與下愚之謂蓋言中人之行可與之上下者
[017-5a]
也彼中人者不得道之至正是故剛者自伐柔者自怠
故曰小人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彼自伐者賢已之
賢而知已之知故過之又曰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
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强彼自怠者
謂已不能而莫之勉也故不及焉是兹二者髙者可抑
而下者可舉爾非不移之性也子曰舜其大知也與執
其兩端而用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設以知者為過之
是舜不得為舜矣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
[017-5b]
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設以賢者為過之是顔氏之
子尚安得曰其殆庶幾也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
罟擭陷穽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
而不能朞月守也前所謂知者過之謂此類也子曰愚
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書曰侮慢自賢前所謂賢者過
之謂此類也是故聖人之道莫過乎中莫節乎和以之
理一身則心莊而體舒以之施有政則民安而事順舉
而錯諸天下國家萬民用乂其所以推而廣之之源發
[017-6a]
諸一人之誠爾故曰誠者自成也又曰誠者非自成已
而巳也所以成物也是以始於自成終於成物堯舜以
徳自成天下之民歸厚矣禹以躬勤自成天下之民允
治矣湯以去暴自成天下之民徯來矣文武以仁義自
成天下之民興讓矣漢祖以寛大自成天下之民推心
矣文景以恭儉自成天下之民安靜矣推而逮乎百世
之下未有上正而下不厚者也未有上僻而下不邪者
也是故君子誠之為貴中庸之徳至矣哉謹論
[017-6b]
   三代建國論
天子建天下之大號所以表萬國諸侯立一國之名所
以長百姓故王者受命改正朔易服器與民更始兹為
大制說者以為顓頊而上象徳以立君號髙辛而下因
地以為國名至于三代則天下之稱章章矣惟五帝之
道大公天下而無私生之號不浮于實死之諡不溢其
美百姓日用無得而稱焉三王之國世繼如家不為之
名子孫何述或曰夏商周者因故封邑者耶既受命而
[017-7a]
為之名也曰禹之興也無民無地而享天祿則是夏之
名非素有也自契至湯其國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
師趨鳴條桀奔南巢遂順天人纘禹舊服則是商之名
非初封也稷初封邰公劉居邠太王徙岐文王基命為
西伯言其所都猶曰鎬牧誓猶曰逖矣西土之人武王
克紂誕成厥勲爰集大統以撫方夏作武成之篇始曰
祀于周廟曰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曰惟有道曾
孫周王發則是周之名蓋克商後建之爾是知此三代
[017-7b]
之號者皆取光顯之名以著乆大之業以建大統以垂
無窮者爾夏之言大也莫與為大也商之言中也用中
於民也周之言備也盛徳大備也項羽之裂天下而封
諸侯也髙祖得漢失職西去心懷恨望而良平等曰漢
美名也人之言曰天漢故髙祖既即大位竟以名國廼
自魏晉以來創業之主咸因受命之地而為建國之稱
襲以為常無或更易夫王者以天下為體國君以國為
體世其位子其民君之善惡也不常而國之體也不可
[017-8a]
改飾身之美私也美國之名公也愚故曰王者受命改
正朔易服器貽謀之大者也觀先代諸儒多執三代之
名皆以為因故封而不易且以為先君封國之名不可
變以疑後世者故論以明之謹論
   史記五帝本紀論
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
圖籍散亂太史公綴緝天下放失舊聞録秦漢上記軒
轅下至太初成一家之言事迹條貫信該詳而周悉矣
[017-8b]
然而為史之法繫在夲紀紀者統也言王者大一統正
天下正朔所稟法令所由出者也而遷為紀始諸黄帝
愚有惑焉易曰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于天
俯觀法于地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徳以類萬物
之情蓋三極之道九疇之夲書契所紀君徳最盛伏犧
氏為歴代帝王之首也孔安國曰伏犧神農黄帝謂之
三皇少昊顓頊髙辛唐虞謂之五帝今遷叙三皇而遺
犧農紀五帝而黜少昊何哉易始于三畫書夲于三墳
[017-9a]
禮之所萌樂之所起萬類以别生民以存皆自乎伏犧
而遷不錄焉何也易曰帝出乎震夫五行用事先起于
木故太昊法之首以木徳王天下今遺犧農而不錄黜
少昊而不叙是於五徳相承之序可乎哉郯子曰伏犧
氏龍師以龍命官神農以火紀黄帝以雲紀少昊以鳥
紀顓頊以人紀今遺犧農而不録黜少昊而弗叙是於
五官之紀可乎哉時令曰盛徳所在各以其帝配蓋所
以主祀四時正位五方今遺犧農而不錄黜少昊而弗
[017-9b]
叙是於五時迎氣之體可乎哉家語載孔子語宰予以
五帝徳之說遺少昊少數而禹在焉又季康子問五帝
之名孔子乃以太皡炎帝黄帝少昊顓頊為對蓋夫子
之答因乎所問康子以五徳發端故以五運相承者答
之宰我夲以黄帝為問不及少昊故略而不書遷既網
羅周博斷為定典接先聖之絶緒遏學者之末流書以
該名數表以正時厯世家以顯宗夲列傳以著成敗然
其大夲紀為之主而一紀之初所失者二考三皇之迹
[017-10a]
而犧農不錄觀五帝之事而少昊不載愚竊惑之如曰
有微㫖焉蓋未之知也謹論
   三代本紀論
蓋聞述作大體在乎辨名名之不正條理何出三代之
王其可知矣而史遷為夏商周夲紀乃帝夏商而獨王
周此何道哉夫帝王者有天下之大號也號者所以表
功徳之迹也維昔堯舜以至仁格天溥愛無私以徳而
帝者也禹平水土九功允治湯武革命為民去暴以功
[017-10b]
而王者也其在乎書堯典則曰若稽古帝堯舜典則曰
若稽古帝舜至於君臣之言則稱帝曰俞帝曰吁帝曰
疇咨其在夏書則曰若稽古大禹至於與臯陶益稷相
贊勑之言則稱禹曰俞禹曰吁禹曰都啓與有扈戰于
甘之野作甘誓則稱王曰嗟六事之人自先代諸儒皆
曰禹既繼世以家天下自為徳下衰始去帝號啓而曰
王信矣湯誓則曰夏王率遏衆力仲虺之誥贊湯之徳
則曰天乃錫王勇智惟王不邇聲色王懋昭大徳湯誥
[017-11a]
則曰王歸自克夏伊訓則曰伊尹奉嗣王盤庚則曰王
命衆髙宗肜日則曰祖已訓諸王其在于詩商頌長發
之篇則曰武王載斾有䖍秉鉞又曰實維阿衡實左右
商王稽諸詩書夏商之王也其可知巳而史遷紀三代
自禹而下十有六王自湯而下二十九王至於桀紂並
錄曰帝書稱商王受遷曰帝辛至周方曰王噫遷既破
編年為紀傳緝補舊聞馳騁百家上下數千年條貫明
白可謂勤且精矣而於帝王之序國統大體反為差戾
[017-11b]
違背六經帝桀紂而王文武可謂正名乎哉且夲紀者
政教之源傳志所出今遷紀五帝而失相承之序叙三
王而乖正名之體莫大此者故論以明之謹論
   四代受命論
或曰夫源逺者流長基厚者徳深而舜禹之受命也以
身商周之累功也以世何耶曰舜禹天之所自立商周
人之所自成昔舜鰥而在下棲於畎畝䕫䕫齋慄瞽亦
允若大孝之徳格聞于天帝試諸難遂命以位禹平水
[017-12a]
土彞倫即叙六府三事九功以平厯數在躬乃庸諸位
此皆至徳大功合于神明故能無一旅之衆無一成之
土而獄訟者不從朱而從舜謳謡者不之均而之禹故
曰舜禹之受命也以身天之所自立者也商自契歴十世
而有成湯躬行仁義十一征而有天下周自后稷有功
在民積徳襲仁及文王而受大命故曰商周之累功也
以世人之所自成者也是故以匹夫而有天下徳必若
舜功必若禹之大繼世以有天下惡必若桀紂而後天
[017-12b]
絶之故雖商周之興必待此時也然一代異王苟有大
徳天必佑命夏之少康商之二宗周之宣王咸能篤脩
前烈中興王業者是也夫豈二帝三代之事為然雖百
世可知巳且天道至信人心至煩命不於常惟徳是授
漢祖起于徒步挺劒西指革秦慘酷去項殘暴廼自周
衰戰國以來民塗炭者五百年一旦而拯之置之仁夀
可謂大徳矣重以文景之恭儉武宣之英明故雖中絶
而民心依依不去者有以哉有以哉東京喪亂天下尋
[017-13a]
兵直于唐始復王迹唐祚三百所以結於民者太宗為
之也唐宋及五代之弊四方裂壤待民益虐埀二百年
息肩無地我太祖武皇帝應天順人撥亂反正天麾所
指海寰大定肆及先皇天錫靈嘏振古能事悉舉畢行
不曰受命之真主哉是以宗廟享之子孫保之以集此
無疆之休有自來矣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徳宜民宜
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傳曰夫有盛徳必百
世祀中庸曰大徳必受命其是之謂矣謹論
[017-13b]
   南北正閏論
夫帝王之作也必膺籙受圖改正易號定制度以大一
統推厯數以叙五運所以應天休命與民更始西晉之
亂九區分隔琅邪播遷於江左實紹金行拓䟦奮起于
雲方奄居神縣蓋五郊禋祀南北不可並享三統相承
正閏宜歸一致今夫以晉為閏耶未聞革命所傳以魏
為正耶實匪中華之舊大與之兆决誰處之夫晉之渡
江也遺中服之雅俗據吳人之舊土齊梁之後風教蕩
[017-14a]
然危弱相承禮刑不立五代四姓浸微以滅上無所授
下無所歸雖欲正之人誰適從且夫商盤庚之遷亳周
平王之都洛不出王畿之内如歸别館之中兆庶實從
不失舊物比夫身居藩翰觀望本朝進不扶危退而正
號非同論也至如太伯之奔勾吳不得謂之姬矣昭烈
之興巴蜀豈可以為漢哉魏氏先實漠北控弓朔代南
平燕趙遂通秦凉出令作法變風遷俗天地有奉生人
有庇且居先王之位宅先王之國子先王之人矣則是
[017-14b]
夏禹之出東夷文王之祚西羌爰集大命以撫方夏詩
書所載謂之何哉前世大儒斷南北之疑者所以正魏
也或曰二帝三王應天承運必謳謠之先歸故人神而
協贊秦遷周鼎漢受秦降雖仁暴不同亦傳授有所元
氏起於㕘合踐食上國謂之受命晉祀實存謂之中國
則劉聰僭據乃陶唐之冀方苻秦所都實宗周之咸鎬
若其審定王居之次推考生勝之法偏閏相承夫何足
尚曰劉石苻姚世祚短淺欲正其名無名可正魏之霸
[017-15a]
業肇自皇始典法眀著成於太和内無強臣孰與蘇桓
之逼間有中主未若宋齊之季雖末世尒朱之變而建
康易三姓矣唐以土承隋隋以火繼周周以木變魏魏
以水而紹金昔漢祖之正號也去姬氏之滅幾六十年
閏霸秦而繼周著為火徳識者以為得天統魏氏之推
厯也去愍懷之亡亦六十年捨四僭而踵晉定為水行
議者以為當正位推晉而上至於伏犧氏出震而王天
下也帝王之大統明矣謹論
[017-15b]
   君子大居正論
宋宣公捨太子與夷立弟穆公穆公疾使其子馮出居
於鄭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殤公焉殤公與夷即位十年
十一戰民不堪命華督因民怨而弑之國大亂公子馮
立是為莊公息兵安民國以治公羊傳曰君子大居正
宋之禍宣公為之噫宋之禍穆則為之公羊子之譏宣
過哉夫國之大事莫大於繼統宣公捨其子而立穆公
蓋念宗廟之重而慎付託之意也非疎其子而私其弟
[017-16a]
弟才子不才也穆公不原宣公之意而效區區之讓使
與夷逞志於國而致大亂是宋之禍穆實為之宣無譏
焉可也或曰春秋之義貴義而不貴惠伸道而不伸邪
故魯隠之讓桓君子以為不正可謂輕千乘之國蹈道
則未也此宋宣公所以為譏也曰是不同義夫宋為商
後立弟為常昔者微子捨其孫腯而立衍君子以為行
古之道也周法子死適孫為後微子立衍自行商道故
記者正之則是宣公於慮也深於禮也順義不可以隠
[017-16b]
桓比曰舜肖堯堯授之禹肖舜舜授之禹不得其肖已
者故傳之子而以止天下之爭且亂是舜不能以傳禹
堯失所授也禹不能以與子舜非知人也此其授受不
失其宜故二帝一王稱聰明之徳宣公以穆公為賢使
主社稷而穆反為禍階則如宣之失於所付何曰是不
同義夫堯舜舉於外宣穆取於内舉於外也廣故必求
肖已者取於内也惟親故足繼世而巳耳穆賢於殤舍
殤而授穆可也殤不賢於莊捨莊而授殤不可也故愚
[017-17a]
曰宋之禍穆實為之公羊子之譏宣過矣以國之大事
莫大於繼統故詳言其大義云謹論
   詩變正論
夫子刪詩分四始之義列十五國之風而惟二南為正
始之道王化之基厥㫖安在曰昔周道之興始諸帷閫
初古公亶父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其後太任媚周姜太
姒嗣徽音文王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武王十亂乃有
婦人焉故在國風本諸后妃夫人之事而以關雎鵲巢
[017-17b]
為之首乃周所以成王業之迹也故季子聽歌周南召
南曰始基之矣及乎風化洽徳教純終以騶虞麟趾信
厚之應易曰正家而天下定是其義也後幽厲敗徳内
惑外亂艷妻煽處並后上僭於是乎夫婦不經人倫不
正而風俗壞矣關雎之亂可勝弊哉曰請問諸國之無
正風何也曰周自懿夷失道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國異
政家殊俗政之和者其民樂政之乖者其民怨一日之
内諸侯之國而美刺之情不一得失之迹殊致故變風
[017-18a]
作矣若夫王道方盛治致太平易禮樂者有討革制度
者有誅政出一人逺近一體王澤流而頌聲作則是治
定之功歸乎天子列國安得有正風哉然則周召非列
國耶曰當武王克商巡守陳詩觀四方之風以二公徳
化最厚録為風之正始者蓋本諸文王焉曰周公之盛
徳若豳者何衰而變焉曰公以流言東征念先公先王
基業之艱難始于稼穡之勤而成天下志在濟大其功
業故七月之詩兼四始之義總諸風而㕘二雅猶有疑
[017-18b]
心存焉非天動威以彰聖徳成王其終不悟則其詩遂
變矣曰風者一國之政雅言天下之事王國之有變雅
則宜又從變風者何曰雅者正也蓋言王道以正九州
周既卑弱不能保先王之舊俗僅如微國尚安能正九
州也故有幽厲之雅而平王之風焉變風止乎禮義猶
有先王之澤也故曰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及陳靈公之亂君子知其
不可訓也而變風之聲亦絶矣是故以后妃夫人之徳
[017-19a]
為之始而采詩者止於陳之亂誠人倫始終之大要乎
謹論
 
 
 
 
 
 
[017-19b]
 
 
 
 
 
 
 
 樂全集巻十七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