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禹貢長箋 > 禹貢長箋 卷十一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禹貢長箋卷十一     呉江朱鶴齡撰
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此下濬川也弱水見雍州孔傳合黎水名在流沙東
 正義弱水得入合黎知合黎是水此水出合黎山因
 山為名鄭𤣥及蔡傳皆作山名雍大記合黎山在陜/西行都司甘州衞城西北四十里張掖河水
 出其北舊陜志弱水在甘州衞/西環合黎山東北入東莎界漢地理志張掖郡刪
 丹縣桑欽以為導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酒泉今/陜西肅
[011-1b]
 州/衞居延澤在張掖郡居延縣東北古文以為流沙正
 義酒泉在張掖西如志言合黎屬酒泉居延屬張掖
 則流沙在合黎之東按經弱水西流既至合黎餘波
 入于流沙當如傳文合黎在流沙之東不得在其西
 也愚按金氏謂居延澤即古合黎澤與志不合史記
 正義云合黎水出臨路松山東北流經張掖縣二十
 三里又北經合黎山山在張掖縣/西北一百里折而北經流沙磧
 之西入居延海即古居/延澤行千五百里又考雍録流沙
[011-2a]
 出葱嶺之西葱嶺註/别見舊陜志大秦國西為弱水流沙
 去長安四萬里而杜佑謂流沙在沙州西八十里其
 沙隨風流行故曰流沙唐沙州城在今肅州衞城西
 八百餘里則流沙亦豈極逺地哉唐樞言自祁連合
 黎北張掖河即合黎水/俗名黑河諸水俱北注亦集乃河即居/延海
 指掌圖亦集乃路在甘州北千五百/里東北有大澤漢之西海郡居延城西入峽口穿沙
 磧繞出為黑水放于南海禹導弱水不言其所極葢
 有黑水為續其説未知何據大抵西北之地都是沙
[011-2b]
 礫裴矩西域記自髙昌東南去瓜州千三百里並沙/磧乏水草四面茫然北史魏太武分道出四域一
 自玉門流沙西行至鄯善一自玉門度流沙北行至/車師自鄯善西至且末七百里而遥且末國有大流
 沙數百里則流/沙非一地矣史書所謂河沙諸國佛書所謂沙界
 恒河沙是也沙則水滲而下入于流沙餘波盡消故
 不言入海耳程大昌曰導弱水至于合黎則其逆者
 已順此正/流也其逺而無所事治者固不必極之於西海
 近而無能為害者亦任其餘波之入于流沙則已矣
 故于雍止曰既西于導水不曰入于西海皆紀實也
[011-3a]
 唐書西域傳吐谷渾西北有流沙數百里夏有熱風/傷行人風將𤼵老駞引項嗚埋鼻沙中人候之以毡
 蔽鼻口乃無恙一統志古沙州城南七里有鳴沙山/沙如乾糖天氣清朗沙鳴閒數里外五代史于闐傳
 瓜州南十里鳴沙山云冬夏殷/殷有聲如雷即禹貢之流沙也正義此下所導九水
 亦自北為始弱水最在西北水又西流故先言之黑
 水雖在河南水從雍梁西界南入南海與諸水不相
 㕘渉故又次之四瀆江河為大河在北故先言河也
 漢入于江故先漢後江濟𤼵源河北越河而南與淮
 俱為四瀆故次濟次淮其渭與洛俱入河故後言之
[011-3b]
 蘇傳弱水不能載物入居延澤中不復見此水之絶
 異者也黑水漢水與四瀆皆特入海渭洛皆入河達
 冀之道故特記此九者餘不録也
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黑水見雍梁二州三危見雍州正義按水經黑水出
 張掖雞山南流至燉煌過三危山南流入于南海然
 張掖燉煌並在河北所以得越河入南海者河自積
 石以西多伏流故黑水得越河而南也程大昌曰漢/張掖唐甘州
[011-4a]
 燉煌者沙州也甘州之水皆入積石河河流竟東則/其水已非南向况積石既在其南亦無縁可以截河
 而/過愚按地志黑水出犍為郡南廣縣汾關山不言張
 掖有黑水然汾關黑水非禹貢所指蔡傳並引之而
 不置辨惑矣黑水在雍梁間郭璞云出崑崙山金氏/曰出
 崑崙/南谷一統志黑水源出肅州衞城西北一十五里今鎮
 夷城南五里有黑水渡而括地志則云黑水出伊吾
 縣北百二十里伊吾唐伊州史記正義云黑水源/在伊州漢屯田於此
 今哈宻衞南去玉門關八百里東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里又在肅州西一
[011-4b]
 千五百餘里唐書北庭都䕶府有葉河守捉波黑/水七十里有黑水守捉葢即此黑水
 傳中國山𫝑岡脊皆自西北而來積石西傾岷山岡
 脊以東之水既入于河漢岷江其岡脊以西之水即
 為黑水樊綽曰西夷之水南流入于南海者凡四曰
 區江曰西洱音/耳河曰麗水曰瀰渃音眉/若江皆入于南
 海其麗水即古黑水也三危山臨峙其上程大昌曰
 樊綽以麗水為黑水恐狹小不足為界所稱西洱河
 通典一名/昆瀰池與漢志葉榆澤地理志葉榆澤在益州郡/葉榆縣東水經東南過交
[011-5a]
 阯郡東/界入海相貫廣處可二十里既足界别二州其流正
 趨南海又漢滇池漢志益州郡在蜀郡西/南三千餘里有滇池縣即葉榆之
 地武帝初開滇巂音/髓時其地有黑水舊祠夷人不知
 載籍必非附會而綽及道元皆謂此澤以榆葉所積
 得名則其水之黑似榆葉積漬所成且其地乃在蜀
 之正西又東北距宕昌不逺宕州宕昌郡唐置故城/在今岷州衞城南一百
 二十/里宕昌即三危之地與三苗之叙于三危者又為
 相應也韓邦竒曰黑水自雍之北境直抵梁之南境
[011-5b]
 乃一大水横過二州西界今四川止叠溪千戸所有
 黑水合汶江經茂州安縣入羅江漢地志黑水出犍
 為郡南廣縣汾關山符即今叙州府慶符縣以志山
 符二字故縣以慶符名今慶符有黑水蔡傳少一符
 字按漢志汾關山符黒水所出水經注符黑水出廣/南郡廣南縣導源汾關山北葢漢犍為有符縣汾
 關山在廣南是言符縣之黑水出此耳水經注本了/然若以汾關山符為句于義難通且漢志未嘗有山
 符縣/也而其水乃自西夷中來北流入江漢志亦謂黑
 水北至僰道入江且安縣黑水在成都北叙州黑水
[011-6a]
 在成都南一入羅江一入大江于經文至于三危入
 于南海不合雍之黑水五亦各異源與經文志傳皆
 不合獨肅州衞城西十五里黑水所出與漢志相近
 而水經引之云南過燉煌今肅州西沙州東西即其
 地也又云南流入于南海則當遂入于梁梁全無考
 豈梁雍西界各自有黑水為界與導黑水之黑水不
 相涉歟程氏又謂葉榆澤為黑水之源葉榆即西洱
 海出今雲南大理府鄧川州㸃蒼山滙為巨湖周三
[011-6b]
 百里去雍之三危南北數千里又不經流梁境又不
 出于張掖顔師古亦謂滇池西北有黑水祠地理志/滇池澤
 在滇池縣西北有黑水祠楊慎曰/黑水祠在今雲南昆明縣之官渡豈黑水既入西域
 故人莫得而知又南至西洱海復入中國又流入于
 南海歟然不可考矣若牽合以為相屬則燉煌在肅
 州今屬敵是極北境葉榆在大理是極南境梁境黑
 水是疊溪黑水㫁非導黑水之黑水也至謂水黒為
 榆葉之積梁雍為黑水者凡七漢中亦有黑水未聞
[011-7a]
 皆榆葉落其下也杜佑曰漢志滇池有黑水祠而不/記水之所在酈道元註水經鋭意
 尋討亦不能知黑水所經之處顧野王撰輿地志以/為至僰道入江其言與禹貢不同未為實録 按韓
 苑洛疑雍梁二州是兩黑水不相通魏莊渠言本一/黑水觀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一黑水為得雍
 録云黑水逺矣在唐為小勃律以/及交廣皆是是亦以黑水為一也顧起元曰雍州黑
 水有六若入積石河則是平凉及寧夏之黑水而非
 張掖之黑水也今肅州有黑水南流去積石凡三百
 里不與積石河相通此為禹貢之黑水無疑但其去
 南海遼逺而交南久棄無從考其入海之道唐咸通
[011-7b]
 中懿/宗樊綽宣慰安南誌其所親見山川而以麗水為
 黑水但綽所案行者西南諸夷而未及于西北其所
 稱麗江得其下流而不知其上源乃程氏不取其所
 稱麗水而指其所稱西洱河引古黑水祠在益州者
 為証不知此成都安縣南之黑水而非禹貢之黑水
 也元金仁山又謂西南諸水合而為瀘水夷人謂黑
 為瀘瀘水即黑水也至交阯又名歸化水廣處如江
 東南入海海道圖自名黑水口考四川行都司城南
[011-8a]
 有瀘山瀘水所出何得以瀘為黑又交趾海口並無
 所謂黑水口則金氏之言豈足信歟按通典云吐蕃/有可跋海去赤
 嶺百里方圓七十里東南流入西洱河合流而東號/漾濞水又東南出㑹州為瀘水瀘水即黑水也程氏
 金氏之説葢皆本杜佑漾濞水見唐書/今在大理之西百里土人訛作漾備李元陽曰黑
 水之源不可窮而入南海之水則可數隴蜀無入
 南海之水今惟雲南瀾滄江潞江舊名/怒江二水皆由吐
 蕃西北來與雍州相連但未知果出張掖否水勢洶
 湧並入南海豈所謂黑水者乎然潞江西南趨蜿蜒
[011-8b]
 緬中内外皆夷其于梁州之境若不相屬瀾滄由西
 北迤邐向東南歴雲南諸郡界至交趾入海今水内
 皆為漢人水外即為夷緬則禹之所别州界者唯瀾
 滄足以當之孟津之㑹曰髳人今雲南北勝州楊慎/云即漢之賓叟地在
 蜀之/邊濮人今雲南順寧府楊慎云諸濮地與哀牢相/接哀牢即永昌濮人今名蒲蠻濮蒲字音
 相近/而訛以今考之皆在瀾滄江内則瀾滄之為黑水無
 疑矣地理志謂南中山曰昆彌水曰洛山海經曰洱
 水西南入于洛西洱河出大理府浪窮縣羅谷山下/數處湧起如珠樹相傳即黑水伏流
[011-9a]
 由石穴中出㑹瀾/滄江而入南海瀾滄江又名洛水言脈絡分明也
 元史至正八年張立道使交趾並黑水跨雲南以至
 其國觀此則瀾滄之為黑水益明若三危山即不在
 麗江當亦不逺古今山川之名因革不可紀極夫不
 可移者山川之蹟也隨時異者山川之名也不據不
 可移之蹟而據易變之名亦末矣説者但謂隴在蜀
 之北蜀在滇之東北而禹貢黑水為雍梁二州界又
 入南海故不得不疑其跨河知跨河非理又不得不
[011-9b]
 疑其湮涸曾不知隴蜀滇三省鼎立隴則西南斜長
 入蜀滇則西南斜長近隴蜀則尖長入滇隴之間如
 三足旛然黑水之源正在旛頭故雍以黑水為西界
 對西河而言也梁以黑水為南界對華陽而言也葢
 各舉兩端若曰西河在雍東黑水在雍西華山在梁
 北黑水在梁南云爾所謂梁州可移而華陽黑水之
 梁州不可移也茅瑞徵曰雲南是梁州域以二大江
 為界東北曰金沙古名麗水楊/慎云即瀘水西南曰瀾滄二江之
[011-10a]
 源皆出吐蕃流逕雍州而入雲南金沙自雲南北界
 入東海瀾滄自雲南南界入南海金沙在漢書為若
 水瀾滄在禹貢為黑水愚按黑水証據互異主張掖
 者不符南海之文主滇池者難合三危之蹟考一統
 志瀾滄江源出雍州南吐蕃鹿石山本名鹿滄江後
 訛瀾滄自麗江經雲龍州東南流入永昌蒙化順寧
 景東交趾乃入南海漢書名/博南津然志但稱出吐蕃未見
 其必自張掖經燉煌如桑欽所指也或云雲龍州西
[011-10b]
 五里有三崇山頂有三峰即三危山楊慎亦云三危
 在雲南麗江其説本/之樊綽此後人附㑹之説豈足據乎
 羅泌曰弱黑二水塞外之横流失其故道而為我民
 患者也今為中國治之則決其奔突而注之塞外則
 已矣又奚必由塞外決之以入于流沙南海而後已
 哉計弱之距流沙與黑之距南海皆數千里而遥然
 導弱必至合黎而納餘波于流沙導黑必至三危而
 入其流于南海禹之心一視夷夏視西戎之民無以
[011-11a]
 異于梁雍之民此天地所以為大也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隂東至于厎柱又東至
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洚水至于大陸又北
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孟漢書作盟洚注疏/作降鄭讀户江反
 朱子曰河為四瀆宗穆天子傳曰河與江淮濟三水/為四瀆河曰河宗四瀆之所宗
 也釋名瀆獨也各/獨出其所而入海𤼵源西北故叙中國之水以河為
 先積石龍門見雍州山海經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
 河水冒以西南流王應麟曰積石在鄯州龍支縣西
[011-11b]
 九十八里黄河在縣西南六十里禹導河始此河州
 枹音/夫䍐縣積石山一名唐述山羌人目鬼為唐述傳/其山有神人往還也
 在縣西北七十里今人目龍支縣山為大積石山此
 名小積石山史記正義河出大崑崙東北隅東北流/經于闐入鹽澤即東南潛行至吐谷渾
 界大積石山又東北流/至小積石山河始闓杜佑曰積石之西砂鹵之地
 河流小地勢復髙不為人患不須疏鑿故施功始于
 積石班固謂河從蒲昌伏流至此方出斯未詳也正
 義河從積石北行又東乃南行至龍門計應三千餘
[011-12a]
 里傳謂或鑿山或穿地以通流龍門厎柱鑿山也/其餘平地穿地也
 自積石至海皆然也按李復云同州韓城北有安國/嶺東西四千餘里東臨大河瀕
 有禹廟在山斷河出處自東受降城以東至此皆禹/疏鑿此正與疏合蔡傳疑之固矣 朱子曰禹未經
 鑿治時龍門正道不甚泄一派西入關陜一𣲖東往/河東為患尤甚禹自積石至龍門施功最多其上則
 散從西/域去李復曰大河自北而南盤束山硤之間千數
 百里及至龍門山髙岸濶豁然奔放聲若萬雷華隂
 華山之北梁州東據華山之陽則華隂為雍州境矣
 程大昌曰黄河自鹽澤達潼關在今西安/府華隂縣凡四大折
[011-12b]
 由積石而逕湟中則鄯蘭也是一折也至靈州西南
 遂轉北行凡千餘里北河西岸即為凉肅甘沙四郡
 是又一折也迨其北流千里而遥至九原豐州則又
 轉而東流故豐州北面正抵大河是又一折也豐州
 之東為榆林北境河從此州之東又轉而南故勝州
 北東兩面皆抵大河自此直至潼關是又一折也陜/西
 志河經積石至河州東北受九水至臨洮又東受湟/水至蘭州又北受髙平水至寜夏東又東過新秦中
 北受五水至誾陽又南受十三水出龍門又南受七/水至華隂大抵自河源至華隂通計九千餘里 鄭
[011-13a]
 曉曰禹貢書法互見導山則叙河東之山如壺口/雷首太岳導河則叙河西之山如龍門華隂是也
 柱見導山水經注自厎柱以下五户以上其間一百/一十里河水竦石桀出勢連襄陸合有一
 十九灘五/戸灘名也正義孟地名今懷慶/府孟縣津渡處杜預云河内
 河陽縣南孟津也在洛陽城北都道所湊古今嘗以
 為津武王渡之水經註八百諸侯來同此盟亦曰盟
 津後世名富平津正義洛汭在河南鞏縣東今河南/府鞏縣
 洛水入河處一名什谷張儀説秦塞什/路之口即此程若庸曰洛
 既北入于河河之南洛之北其兩間為汭言在洛水
[011-13b]
 之内也正義大邳黎陽縣今大名/府濬縣山臨河括地志名/黎陽東山
 在黎陽縣南七里一統志大伾山在/濬縣東二里髙四十丈周十五里蔡傳孔氏曰山
 再成曰邳或作坯又作阫爾雅再成英一成伾李/巡註山再重曰英一重曰邳與傳異
 揖以為在成臯水經河水東逕成臯大伾/山下是亦以大伾在成臯鄭𤣥以為
 修武今懷慶府/修武縣武徳故城在今懷慶/府城南五十里界按黎陽山在
 大河垂欲趨北之地故禹記之若成臯之山既非從
 東折北之地又無險隘如龍門厎柱之須疏鑿西去
 洛汭既已太近東距洚水大陸又為絶逺當以黎陽
[011-14a]
 者為是黄度曰黎陽冇津梁雍渡河自蒲/津荆豫自孟津青兖自黎陽津漢地理志
 洚水在信都國信都縣今真定/府冀州水經注漳水又北洚
 水出焉洚水故瀆逕南宫城今南宫縣屬/真定府冀州北又北逕
 信都城東連廣川縣今河間/府景州之張甲故瀆地理志張/甲河首受
 屯氏别河東北/至蓚入漳水同歸于海程若庸曰周時河徙砱礫
 至漢又改向頓丘註見/兖州東南流與禹河迹大相背戾
 漢志魏郡鄴縣有故大河在東北直達于海疑即禹
 之故河孟康以為王莽河非也古洚瀆自唐貝州今/廣
[011-14b]
 平府清/河縣經城北入南宫金史南宫下/有洚水枯瀆貫穿信都大抵
 北向而入為合北過洚水之文左傳疏大伾以上河/道不改大伾以下即
 是汲郡以東河水東流秦漢後始然也古之/河道自大伾而北過洚水故跡不可復知愚按古
 洚水一統志在冀州治北俗名枯洚渠自漳水㫁而
 洚氷亦輟流其源遂莫考桑欽所言洚水出屯留縣
 西南史記正義洚水出潞/州屯留縣西南方山東入漳者豈即信都之洚
 如濟水之入河而還出乎宋張洎以為即濁漳則譌
 矣大陸見冀州史記河渠書禹以河髙水湍悍難行
[011-15a]
 平地乃厮二渠厮漢書作釃孟康曰釃分也二渠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一則漯川貝
 丘河自王莽時空但用/漯耳王莽河詳兖州引而北載之髙地過洚水至
 大陸爾雅訓陸為髙平知大陸乃地之髙者陳子龍/曰載河髙地使沿太行之麓以北此測量水平
 之法葢其原髙者其委不得遂卑升之髙而不失就/下之性也 黄度曰地説以太伾為地喉言河自此
 始北行也大陸為/地腹言水所鍾也九河見兖州張洎曰河自魏郡貴
 鄉縣今大名府/元城縣分為九道下至滄州合為一河今其
 東界至莽枯河是也趙偁曰河自孟津初行平地必
 須全流乃成河道禹之治水自冀北抵滄棣始播
[011-15b]
 九河以其近海無患也正義九河將至海更合同為
 一大河名逆河入于渤海鄭𤣥云逆河言相向迎受
 蘇傳作以一迎八而入/海意逆河即河之經流蔡傳逆河以海水逆潮而得
 名初學記海口有朝/夕潮以迎河水河上播為九下同為一其分播
 合同皆水勢之自然禹特順而導之耳未子曰逆河
 是開渠通海以洩河之溢秋冬則涸春夏則泄王横/曰禹
 因地之形逆設為河以防暴至之患未至則不妨民/耕既至則不墮民舍故曰逆河按横是漢人故有此
 議然以解/經則鑿漢地理志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内至渤
[011-16a]
 海郡章武縣故城在今河/間府鹽山縣入海過郡十六按水經大/河逕燉煌
 酒泉張掖西海隴西西平金城武威安定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西河上郡河東京兆𢎞農河南河内
 陳留東郡魏郡清河平/原渤海凡二十七郡行九千四百里水經河水自
 蒲昌入塞出積石山過燉煌酒泉張掖郡南又自東
 河曲逕西海郡在今陜西都司西寧/衞城西三百餘里南又東過隴西
 河關縣北又東北流入西平郡即今西寧/衞古湟中界又東過
 金城允吾縣故城在臨洮府蘭/縣西南五十里北又東逕浩亹音/門
 故城在臨洮府金/縣西二十里南又東過榆中故城在臨洮府蘭/縣西二百里蒙恬
[011-16b]
 為秦開榆中地即此後/世榆林塞自在上郡天水縣漢牧/苑地北又北過武威
 媪圍縣未/詳東北又東北過安定祖厲縣故城在靖虜/衞城西南一
 百三/十里西北又北過北地富平縣今河/套地西又北過朔方
 臨戎縣今河/套地西又北屈而為南河迤西溢窳渾縣今/河
 套地西漢/朔方郡治東又屈而東流為北河又南逕隂山西又
 東南逕朔方縣故城詩城彼/朔方東北東逕渠搜縣城注/見
 雍/州北又東逕五原稒陽城古豐州在/今大同府南又東過雲中
 楨陵縣註見/冀州西北又南過定襄桐過縣西又南過西
[011-17a]
 河圁音/銀陽縣固水出上郡/即無定河東離石今屬汾/州府中陽縣今/汾
 州府孝/義縣西又南過上郡髙奴縣今延安府/安塞縣東蒲子縣
 西魏汾/州治西又南過河東北屈縣今平陽府/河津縣西又南出
 龍門口汾水東來注之詳冀/州又南逕梁山東道元云/在馮翊
 夏陽/縣西又南過汾隂縣今平陽府/滎河縣西郃陽縣今西安府/郃陽縣詩
 在郃/之陽東又南過蒲坂縣今平陽/府蒲州西又南過雷首山西
 又南至華隂潼關渭水西來注之詳雍/州又東逕湖縣
 今河南府/閿鄉縣北又西逕陜縣故城今河南/府陜州南又東過砥
[011-17b]
 柱間又東過平隂縣今開封府/河隂縣北河陽縣今河南府/孟津縣
 南又東逕洛陽鞏縣北洛水西北流注之詳豫/州又東
 過成臯縣今開封府汜水/縣古東虢地北濟水北來注之濟水出/王屋山
 而南截河渡/正對成臯又東過滎陽縣見豫/州又東逕卷縣故城/在今
 開封府原/武縣西北北武徳縣註見/前東酸棗縣今開封府/延津縣西又
 東北通謂之延津又東淇水入焉又東右逕滑
 臺城故東/郡治又東北過黎陽縣註見/前南又東北為長壽
 津俗名王莽/河在頓丘又東北逕繁陽縣故城在今大名府内/黄縣東六十里
[011-18a]
 東又東北逕昌樂縣故城在今大/名府南樂縣東又東北逕元城
 縣今屬大/名府西北而至沙丘堰春秋沙鹿崩即此/在今大名府城東至于
 大陸北播為九河漢屯氏河從沙丘堰而分道元云/自堰以北館陶廮陶貝丘鬲般廣
 光信都東光河間樂成以東城地並存川瀆多亡鄭/樵云東北過館陶為屯氏河過靈縣為鳴犢河又北
 過平原又東北過渤海千乗又東北過/甲下邑别出一枝入濟又東北入于海黄承𤣥曰考
 近志河自積石至河州逕蘭州寧夏出塞外東北至
 古東勝在大同府城/西五百里廢武州在朔州西一/百五十里復南入中
 國西則為陜西界凡歴延安西安二府起府谷神木
[011-18b]
 呉堡清澗延川宜川韓城郃陽朝邑以至華隂潼關
 東則為山西界凡歴大同太原平陽三府起河曲保
 徳興縣寧鄉石樓永和大寧吉州河津滎河蒲州南
 望華隂為西河而龍門之險在韓城東北境與河津
 值吕梁之險在石州即永/寧州西境與郃陽值壺口之險
 在吉州西境雷首之險在蒲州東境南傳所稱孟門
 之險即在龍門以上亦吉州西界也又自蒲而東逕
 芮城平陸垣曲俱屬/平陽入河南懷慶之濟源孟温武陟
[011-19a]
 曰河内自華隂而東入河南開封二府逕閿音/閒鄉靈
 寶陜州澠池新安洛陽孟津鞏縣偃師俱屬/河南河隂滎
 澤原武延津俱屬/開封西北望大伾曰河外為南河而厎
 柱之險在陜州東界析城王屋之險在澤州陽城濟
 源由此過鞏之洛汭濬之大伾此禹貢所載今郡縣
 可考也其東河則降水而大陸而九河而逆河而碣
 石入海雖亦禹貢所載而今郡縣並不可指名焉如
 以地形揆測當在今大名真定河間及古北平營遼
[011-19b]
 之間鄭曉曰河自積石北行東轉又折而南至龍門自
 龍門而南至華隂所謂雍河冀之西河也自華隂而
 東至大伾所謂豫河冀之南河也自大伾而北至九
 河所謂兖河冀之東河也 程若庸曰自洛汭以上
 山水名稱跡道古今如一大伾以下不特水道難考
 雖名山舊常憑河者亦復不可究辨非山有徙移也
 河既變遷年世又逺人知新河之為河不知舊山之
 不附新河也輒並河求之安從而得舊山之真歟
[011-20a]
 爾雅河出崑崙虛漢武帝按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色白并千七
 百一川色黄註云源髙激湊故水色白潛流地中受
 渠多沙壤混淆故水色黄漢書河有兩源一出葱嶺水/經
 註河水重源一源西出身毒之國葱嶺之上西逕罽/賓諸國北月氐國南葱嶺在今于闐國西南于闐在
 肅州衞西南/六千三百里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水經註南源/出于闐國南
 山于闐西去皮山國三百八十里東去陽關五/千餘里陽關在今沙州衞城西一百五十六里其河
 北流與葱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山/海
 經水經作泑澤史記于闐以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皆東流注鹽澤為河源鹽澤在今火州土魯畨
[011-20b]
 西南去玉門陽闗一千三/百餘里去長安可五千里廣袤三百里其水停居冬
 夏不增減皆以為潛行地下河自蒲/昌伏流南出積石為中
 國河唐長慶中穆/宗薛元鼎使吐蕃自隴西成紀縣今/鞏
 昌府/泰州西南出塞二千餘里得河源于莫賀延磧尾曰
 悶磨黎山地在劎南之西東/距長安五千里其山中髙四下所謂崑
 崙也東北流與積石河相連河源澄瑩冬春可涉下
 稍合衆流色赤行益逺他水並注遂濁吐蕃亦自言
 崑崙在其國西南鄭樵言河源有三正源出崑崙東
[011-21a]
 北陬而東行一源出天竺葱嶺一源出于闐南山三
 河合而至積石初學記河源出崑崙東流潛行地下/至規斯山北流分為二一出葱嶺一
 出于/闐或云張騫窮河源止葱嶺爾故西域傳但言葱
 嶺于闐兩源而沒其正源也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命
 學土都實一作富/察篤實往窮河源言出吐蕃朶甘思西鄙
 有泉近百泓方可七八十里沮洳渙散登髙望之若
 列宿然名星宿海在中國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正/西三千餘里雲南麗江宣撫司西
 北一千五/百餘里羣流奔湊近五七里滙為二巨澤自西而
[011-21b]
 東連屬成川號齊賔河又合齊爾綽呼喇雅爾楚三
 河流寖大始名黄河行二十日至大雪山即崑崙也
 又合細黄河北行折而西過崑崙北又折而東北行
 約二十日至貴徳州地名博/勒齊爾始𨽻河州又四五日至
 積石州即禹貢積石又自河州安鄉關東北行合洮
 河水至蘭州城下臨川朱思本所譯梵字圖書言黄/河所歴皆西畨地至蘭州凡四千
 五百餘里始入中國又東北流過胡/地凡二千五百餘里始入河東境世言河九折葢
 彼地有二折云以上河/源考
[011-22a]
 自禹迄周河不為患者千五百餘年定王五年始決
 漢文時決酸棗東潰金隄溝洫志淇口東十里/有金隄東即遮害亭武帝
 時決瓠子東南決鉅野通淮泗古今河患惟此為甚/梁楚二十餘嵗不登
 帝親沈璧馬塞之築宫其上名宣防一作房防/房古通用導河
 北行二渠梁楚𫉬寧後又北決館陶分為屯氏河復
 播為八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元帝時決
 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塞成帝時決館陶及東郡
 金隄入平原千乘濟南後又決平原決渤海今景滄/武定等
[011-22b]
 州/決清河決信都至隋煬帝引河入汴引汴入淮而
 河淮始通矣煬帝開通濟渠自西苑引榖洛水達于/河後自坂渚引河與沁合流入于泗初
 學記煬帝于衞縣因淇水入河立淇門以通/河東北行得禹九河故道隋人謂之御河宋初大
 決濮陽又決陽武太宗時大決滑州韓村東南流至
 彭城界真宗時滑州河溢歴澶濮曹鄆注梁山泊又
 合古汴渠東入淮仁宗時決商胡埽復決大名館陶
 富弼主李仲昌垂/子議穿六塔河塞商胡北流入六塔
 河不能容復大決死者數十萬人神宗熙寧時屢決
[011-23a]
 恩瀛澶衞等州王安石主程昉議開二股河導河而
 東北流斷絶自魏之北至恩冀乾/寧入海是謂北流河道南徙東滙于
 梁山張澤濼在東平/州西分二派一合南清河入淮河決/入鉅
 野溢于泗以入淮者謂/之南清河即今清河口一合北清河入海由汶合濟/至滄州入
 海者謂之北清/河即濟水故道凡灌郡縣四十五而濮齊徐鄆為甚
 壞田踰三十萬頃又決鄭州滎澤元豐時河復歸北
 決小呉大呉埽自澶注入御河哲宗即位又決大名
 文彦博吕大防主回河東流之議功卒不成時議黄/河以界
[011-23b]
 契丹河北行則失中/國之險為契丹利元符初決内黄口東流斷絶自/魏
 恩東至徳滄入/海是謂東流金之亡也河始自開封北衞州今衞/輝府
 決入渦河以入淮元順帝時河暴溢北決並河郡邑
 以至曹州從賈魯議塞北河疏南河𤼵丁夫十五萬
 挽河東行由淮入海而汝潁之兵動矣明初洪武二
 十四年河決原武之黑羊山屬開/封府東經開封城北五
 里又南行至項城屬開/封府經潁川潁上縣東至壽州正
 陽鎮全入于淮而故道遂淤舊河在開封府城四十/里東至歸徳府虞城縣
[011-24a]
 逹濟寧/川界永樂時復疏故道築隄導河經二洪南入淮
 通漕因罷海運正統末決滎陽衝張秋又決孫家渡
 全河南徙自是汴城/在河之北景泰中復決張秋徐有貞作九
 堰八閘濬漕渠四百餘里名廣運渠河流始安𢎞治
 初決原武支為三一衝張秋長堤一趨中牟下尉氏
 一溢蘭陽至宿州合汴河白昻築長堤遏河入淮復
 古汴河導汴入泗又疏下流諸河河南以寧繼又決
 黄陵岡劉大夏先疏祥符滎澤上流又疏賈魯舊河
[011-24b]
 四十里然後于黄陵東西各築長堤三百里金龍口
 二百里河由歸徳徐州以達之淮張秋決口始塞名
 安平鎮鎮在陽/穀縣境正徳時決曹縣并決沛縣飛雲橋入
 運嘉靖初飛雲橋水北徙魚臺榖亭十三年決開封
 趙皮寨入淮是年河忽自夏邑屬歸/徳府趨東北經蕭縣
 出徐州小浮橋下濟二洪趙皮寨尋塞十九年又決
 野鷄岡由渦口入淮二洪大涸自後河勢分流所在
 多淤遶豐沛漫秦溝在豐/沛間入運朱衡始開新河起南/陽湖
[011-25a]
 至留/城隆慶時決睢寧屬淮/安府髙家堰大潰淮水東趨桃
 清桃源/清河萬厯初潘季馴築髙家堰故道盡復其後河
 北決蓮花口又決荆隆口衝張秋已復南三十一年
 決黄莊浸豐沛李化龍始開泇河起李家巷口下至/直河口泇河以嶧
 山東西兩泇水來㑹故名于慎行曰泇/河出費嶧諸山左合沂武南入于淮崇禎中決睢
 虹睢寧/虹縣注歸仁隄在泗州/䕶皇陵又決長山淹邳宿邳縣/宿遷
 年決開封勢又漸北以上河/決考
 宋史河渠志河出三門集津過虎牢奔放平壤吞吐
[011-25b]
 小水以百數勢益雄猛故虎牢迤東距海口二三千
 里恒被其害宋為特甚始自滑臺大伾嘗兩經汎濫
 一時建議必欲回之屢塞屢決至南渡而後貽其禍
 于金源氏由不能順其就下之性也丘濬曰古時河
 水有所豬如鉅野梁山之𩔖又有所分如屯氏赤河
 之𩔖雖以元人排河入海而東北入海之道尚微有
 存者今則河淮合一而清口又合沁泗沂三水同歸
 於淮以一淮受衆水之委欲其無潰不可得已鄭曉
[011-26a]
 曰河不決于厎柱之上者河由兩山中行也出厎柱
 則平原廣野并受關東諸山之水水流益多水勢益
 大地形益卑水勢益急虞夏以前皆都在厎柱之上
 商初都亳西/亳亦在諸山中書所謂適于山降凶徳是
 也以後殷數遷都就水利反受其害盤庚自耿遷亳/從河北而河南
 也至武乙/又遷河北至周之衰井田漸廢侯國争水利者築隄
 以封已避水害者亦築隄而壑鄰隄日多水日束決
 溢之禍所由來也又曰本朝黄河之役比漢唐以後
[011-26b]
 不同逆河性挽之東南行濟漕運故河患時時有之
 自海運既罷中灤運又罷専由䢴溝入淮泝河以達
 㑹通河故河不得如禹貢故道入北海而河之東南
 行者又分數道葢自經汴以來支流益演南出二道
 皆經入淮東南出五道皆合漕以入淮乘淮入海今
 數道皆塞止存徐沛一道河流大而所受狹不能容
 勢必横溢而決決而東南有山限閡為禍不大決而
 東北非東昌則河間等處故往嵗張秋之潰運道不
[011-27a]
 通為禍不小既防決臨清又防決濟寧又防決徐州
 又防決潁壽以犯鳳陽又欲遏其流不南出不北走
 循我運道而接江淮之舟此其計誠難也徐階曰明/興九河之
 迹既逺然其始自汴而出者河猶有六出滎澤者至/夀州入淮出祥符者至懷逺入淮出長垣者至陽穀
 入漕出曹州者至魚臺入漕出儀封者至徐之小浮/橋入漕出沛之南者飛雲橋入漕出徐沛之中鏡山
 之北者溜溝入漕此猶有禹分之遺意其後或塞或/微或并為二或合為一而河之道愈寡其力愈専則
 其決/固宜王樵曰嘉隆以來雲梯關海口在淮/安有漲沙甚
 大是以上流益壅徐州河身髙于城郭吕梁無復昔
[011-27b]
 日之險徐沛淮揚數百里間幾于閭殫為河矣黄水
 至漫入寶應湖説者謂河有注江之勢夫河若入江
 尚有淮揚耶𡊮黄曰河水半混泥沙急則行緩則澱
 故禹自河州蘭州而北大同岢嵐而南直至華山之
 隂皆引之由兩山間使相激蕩而泥不得積及龍門
 而下懼其將入平地而奔潰四出也則疏三門七津
 為之節蓄水流至此崩轟衝激泥沙先下而清水隨
 之故厎柱真如柱析城真如城王屋真如屋皆鱗次
[011-28a]
 植立于河中自唐貞元時王珙開運道將諸山險阨
 相繼鏟夷而大禹導山節水之意失矣又曰昔陳平
 江瑄/宋司空禮/之治㑹通河也驅汶水逆流出南旺
 北至安民山地降九十尺因析六分之水北達臨清
 為閘十/有七南至沽頭地降百十有六尺因析四分之水
 南接徐沛為閘二/十有一貯六分之水者其閘長貯四分之
 水者其閘短後人以意增損而水之分數紊矣紊而
 長淤固其宜也顧不此之察乃更閘而東焉當時故
[011-28b]
 閘由茶山而南地甚峻勢如建瓴故入河無碍後更
 夏鎮以南地平而水緩黄强清弱每㑹必淤此河渠
 之一壞也徐州吕梁二洪其流甚駛其石如牙永樂
 間運道初開人惡其傷舟欲稍平之宋司空不可葢
 欲藉山之險激水之流使泥沙先下而河流不壅後
 人相繼磨其崖石而吕梁無洪矣無洪則水平而河
 身漸髙此河渠之再壞也至淮河入海之處平曠無
 山而海沙逆上尤易壅塞陳平江就山陽之滿蒲村
[011-29a]
 累石為山蜿蜒千尺即古鋸牙遺制鋸牙見/宋史水得翻
 騰踴躍以入海俗謂之磯嘴取相激而名今皆沒于
 土中此河渠之三壞也以上言河/患之由
 賈讓曰古者立國居民必遺川澤之分度水勢所不
 及令徙冀州之民當水衝者決黎陽遮害亭在頓/丘
 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東薄金隄勢不能逺汎濫
 期月自定此功一立千載無患謂之上䇿若多穿漕
 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殺水怒謂之中䇿至
[011-29b]
 若繕完故堤增卑倍薄勞費無已數逢其害此最下
 䇿也葢隄防起自戰國齊趙魏以河為竟作隄去河
 各二十五里雖非其正水尚有所遊盪時至而去則
 填淤肥美小民耕作其間並起宅室乆成聚落更恃
 隄為命是與水澤争處所湛溺固其宜也歐陽𤣥曰
 治河一也有疏有濬有塞釃河之流因而導之謂之
 疏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謂之濬抑河之暴因而扼之
 謂之塞疏濬之别有四曰生地曰故道曰河身曰減
[011-30a]
 水河生地有紆直直者鑿之故道有髙卑卑者平之
 河身有廣狹狹難受水以計闢之廣難為岸以計禦
 之減水河者水放曠則以制其狂水奔突則以殺其
 怒治隄一也有剏築修築補築有剌水隄截河隄䕶
 岸隄縷水隄石船隄治埽一也有岸埽有水埽有龍
 尾攔頭馬頭等埽其為埽臺及推卷牽制薶掛之法
 有用土用石用鐵用草用木用絏用絙塞河一也有
 缺口有豁口有龍口缺口者已成川豁口者舊常為
[011-30b]
 水所豁龍口者水之所㑹自新河入故道之潨也賈
 魯常言水工之功視土工為難中流之工視河濵為
 難決河口視中流又難十丈之口視百丈為難北岸
 之功視南岸為難用物之效草雖至柔能狎水水漬/之生泥泥與草并力重若碇然維
 持夾輔纜索/之功實多余闕曰河自漢末入千乘海口而徳棣
 之河又播為八水多洩而力分偶合禹跡故自東都
 迄唐河不為患者千餘年至宋而東南入淮與武帝
 時無異然南方之地本髙于北河之南徙難而北徙
[011-31a]
 易𡊮黄亦云山脈自兖南行勢同奔馬故大河/在梁冀之郊北流為順邳淮以下北行則逆自宋
 南渡至今謂/元殆二百年而河旋北議者以為河之北
 則㑹通之漕廢當築隄起曹南訖嘉祥獲嘉/祥符東西三
 百里以障遏之不使之北予則以為河北而㑹通之
 漕不廢何也漕以汶而不以河也河北則汶自彭城
 以下必微微則吾有以制而相之亦可以舟以漕書
 所謂浮于汶達于濟者也霍韜曰三代以前黄河東
 北入海今宜自河隂原武懷孟之間審視地勢引河
[011-31b]
 水注衞河冬春水平漕舟由江入淮泝流至于河隂
 順流至於衞河則一舉而得兩運道不惟徐沛水患
 可殺其半而京師形勢亦壯一倍潘季馴曰議者因
 海壅河髙致決隄四溢遂以濬海為上䇿不知漲沙
 當海口之中潮退則見潮長則没無可施之處縱乘
 潮退施功而一沒之後濁流淤沙隨復如故矣故海
 無可濬之理惟當導河以歸之海繕治河防俾無旁
 決則流合勢勇沙隨水去海口自不虞淤若隄日繕
[011-32a]
 而決日聞非庳薄不能支即迫近不能容與雜以浮
 沙而不能乆耳誠多築縷隄縷水隄近/河濵者以束之又為
 遙隄離河六七里任伯雨云河止宜寛立隄防/約攔水勢使不大段漫流此即遥隄之意使水
 有所游盪築必以真土則復何患哉如上流聴其旁
 決下流復岐而分之水勢益分則其力益弱安能導
 積沙以達之海乎支河一開正河必塞近事良可鑒
 也李化龍曰河自開歸而下合運入海其路有三由
 蘭陽屬開/封府道考城屬歸/徳府過堅城集在碭/山出茶城而向
[011-32b]
 徐邳是名濁河為中路由曹軍經豐沛汎昭陽湖出
 秦溝而向徐邳是名銀河為北路由潘家口經符離
 道睢寧入宿遷出小河口入運是名符離河為南路
 南路近陵北路近運惟中路不南不北既逺于陵亦
 濟于運此守行隄開泇河無容再計也愚按河決于
 北則急在張秋決于南則急在徐沛總之河與運不
 可合先朝開新河泇河又開駱馬河皆以逺河安漕
 使不至衝入為害也今又決張秋以北或遂欲求九河
[011-33a]
 故道獨不慮河貫㑹通則汶泗諸泉流皆從之入海
 是尚有漕渠乎賈讓下䇿在今日反為上䇿特須得
 其人而任之耳以上言治/河之䇿
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
别南入于江東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漾史記/作瀁
 孔傳泉始出山為漾水東南流為沔水至漢中東流
 為漢水鄭樵曰漾水東流為沔水故地/曰沔陽又東至南鄭為漢水黄度曰漢有
 沔漾之名皆東漢水也地理志西漢水出西縣嶓冢
[011-33b]
 山南入廣漢白水葢潛漢也經不著其所出自古皆
 以為東西兩漢俱導嶓冢則或然矣而西漢固無沔
 漾之名漢志漾水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為漢武都東
 漢水受氐道水名沔是則沔漾俱為東漢也獨氐道
 武都脈絡不通川渠阻隔武都受漾為不可據而桑
 欽遂徙氐道漾水為西漢之源由是愈紛錯酈道元
 委曲遷就通之以潛伏之流証之以難騐之論更覺
 齟齬故當盡廢諸説而一之以經文杜佑通典秦州
[011-34a]
 上邽縣嶓冢山西漢所出經嘉陵曰嘉陵江經閬中
 曰閬江漢中金牛縣嶓冢山禹導漾水至此為漢水
 亦曰沔水其説為可據愚按漾訓泉始出葢漾出嶓
 冢時涓流未盛故于嶓冢不曰導漢江自岷山以上
 猶未汎濫至逕汶關歴氐道則其流已大故于岷山
 直曰導江又按古稱漢源有二韓邦竒謂鞏昌嶓冢
 是漢源漢中無嶓冢沔水出金牛山註見/梁州人既誤以
 為漢水遂以金牛為嶓冢考一統志云漢江在漢中
[011-34b]
 府城南三里出沔縣嶓冢山沔水在褒城縣南四里
 出古金牛縣界東至南鄭合漢水大抵沔漢不同源
 書傳之誤容有之今未敢以臆斷也水經註武當縣
 西北四十里漢水中有洲曰滄浪洲水曰滄浪水鄭/樵
 曰漢水東過南漳荆山為滄浪之水一統志滄浪水/在均州北四十里湖廣通志漢水至武當縣為滄浪
 水過潛江縣為沔水或以禹/貢滄浪在沔陽州者非是不言過而言為者明非
 他水決入也孔傳三澨水名入漢水經註地説沔水
 東行過三澨合流至大别山陂故馬融鄭𤣥王肅皆
[011-35a]
 作水名鄭云在竟陵縣界蔡傳令郢州長壽縣磨石
 山𤼵源東南流者名澨水至復州景陵縣界又名汉
 水疑即三澨之一湖廣名勝志唐武徳初析漢陽置/汉川縣以廢縣南汉水為名即左
 傳澨水也承天府志景陵有三/㕘氷又有三汉水云是三澨愚按許慎云澨者埤
 增水邊土人所止也春秋傳有勾澨文十六年楚/軍次于勾澨
 澨宣四年楚令尹/子越師于漳澨雍澨定四年左司馬戌/敗呉師于雍澨薳澨昭十/三年
 司馬薳越/縊于薳澨杜預註作水際及邊地名與孔傳不合韓
 邦竒謂三澨汉澨漳澨薳澨也在京山縣西八十里
[011-35b]
 考各志或云在沔陽湖廣志沔陽州黄蓬之山下枕/大江其東南有三澨北即滄浪
 水沔陽志謂/石家河為澨或云在京山京山志謂馬/溪河為澨或云在景陵
 湖廣志三澨水在景陵縣南三十里/自安陸達景陵𤼵源長壽鄉磨石山俱無確記今沔
 陽景陵皆古竟陵地與康成所云合或一水而經三
 地故有三名然桑酈諸家已不能辨其津途未可以
 今流傳古蹟矣大别見導山漢水入江處孔傳滙迴
 也水東迴為彭蠡大澤彭蠡見揚州鄭曉曰江初滙
 于洞庭南受沅湘諸水過此滙于鄱陽南受嶺北豫
[011-36a]
 章諸水洞庭鄱陽二湖俱當南水北入江處猶今畎
 澮北兩港相交即成大漾蔡傳入海在通州静海縣
 今揚州府通/州海門縣朱子曰彭蠡在大江之南自今江州湖
 口縣南跨南康軍饒州以接于隆興府之北瀰漫數
 十百里其源則東自饒徽信州建昌軍南自贛州南
 安軍西自𡊮筠以至隆興分寧諸邑方數千里之水
 皆㑹而歸焉北過南康揚瀾左里則西岸漸迫山麓
 廬/山而湖面稍狹遂東北流以趨湖口而入于江矣然
[011-36b]
 以地勢北髙而南下故其入江也反為江水所遏而
 不得遂因卻而自豬以為是瀰漫數十百里之大澤
 則是彭蠡之所以為大澤者初非有仰于江漢之滙
 而後成也不惟無所仰于江漢而衆流之積日遏日
 髙勢已不復容江漢之來入矣又况漢水自漢陽軍
 大别山下南流入江則其水與江混而為一已七百
 餘里今謂其至此而後一先一後以入于彭蠡既滙
 之後又復循次而出以為二江則其入也何以識其
[011-37a]
 為昔日之漢水而先行何以識其為昔日之江水而
 後㑹其出也何以識其為昔日之漢水而今分之以
 北何以識其為昔日之江水而今分之以居中耶且
 以方言之則宜曰南㑹而不應曰東㑹以實計之則
 湖口之東但見為一江而不見其分流也今湖口横
 渡之處其北則江漢之濁流其南則彭蠡之清漲而
 已葢彭蠡之水雖限于江而不得洩然其既平則亦
 因其可行之隙而未嘗不相持以東也烏覩所謂中
[011-37b]
 江北江之别乎呉澄曰漢水南入于江乃循江北岸
 東行為江之北而入于海夫漢既入江與江混為一
 水而又曰東為北江入于海似别為一水何也葢漢
 水源逺流大與江兩相匹配與他小水入大水之例
 不同故漢得分江之名而為北江也記其入海者著
 其為瀆也三瀆皆自為一瀆惟江與漢共為一瀆不
 以漢附于江而没其入海之實故于漢于江並言入
 海而為瀆也若漢不為瀆則東為北江入于海七字
[011-38a]
 衍文此鄭/樵説而其序當殿導江之後矣韓邦竒曰曰東
 滙曰東為者謂漢自西東流而滙為彭蠡又東流而
 為北江非謂漢之東邊也何足疑哉愚按爾雅江河
 淮濟為四瀆而不及漢以漢本附江為瀆也入江之
 後不得復稱漢故曰北江蘇氏嘗味之説既迂朱子
 兩江不分之辨亦贅 水經沔水出武都沮縣今漢/中府
 寧羌州畧陽縣/皆漢沮縣地狼谷中東南流注漢曰沮口按地理/志沮水
 出東浪谷南至江夏沙羨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里是沮水即沔水也又東逕沔陽城
[011-38b]
 在今漢中/府沔縣西南又東過南鄭今屬漢/中府城固今屬漢/中府縣南
 又東過魏興安陽今漢中府/從隂縣西城今漢中/府金州縣南又東
 逕鄖鄉縣今鄖陽/府鄖縣南又東北流又屈東南過武當縣
 今襄陽/府均州東北酇縣今襄陽府/光化縣西南又南逕筑陽縣今/襄
 陽府榖/城縣東又東過襄陽縣今屬襄/陽府北又南過宜城縣
 令屬襄/陽府東又逕鄀縣左傳楚自/郢遷鄀南又東南自荆城東
 南流逕當陽縣之章山即内/方東又東南逕江夏雲社
 縣故城在今沔陽/州景陵縣西北東又東逕沌陽縣今漢陽府/漢陽縣北又
[011-39a]
 南至沙羨音/夷今武昌府江夏蒲/圻縣皆漢沙羨地北南入于江郭璞/曰至
 江夏安陸縣江即沔水今漢陽府漢安陸縣地一統/志自夏水入沔之後兼流至漢陽曰南沔夏水見荆
 州按史傳多稱沔水即漢水今考漢水在漢陽府城/北五里沔水在漢陽府城西南三十里源出襄水南
 入大江與漢水合一統志曰二水源流不同惟書/疏引應劭云沔水下尾與漢合乃入江為得其實
 穆曰班固所謂東漢則禹貢之漾漢自嶓冢山逕梁
 洋金俱漢/中府鄖陽/府均襄俱襄/陽府郢復俱承天府今景/陵縣隋復州
 漢陽入江者也西漢則蘇代所謂漢中之甲輕舟出
 于巴今巴/州乘夏水謂夏潦水/盛漲時也下漢四日而至五渚者
[011-39b]
 其源出西和州今鞏昌府西和縣雍大記/西漢水在西和縣西南徼外逕階
 今鞏昌/府階州今漢中/府沔縣與嘉陵江合又逕大安宋大安軍/屬利州路
 利今廣/元縣今劎州俱/屬保寜今順慶府/南充縣今順慶/府合州與涪水
 合至渝州入于江按班固以嘉陵江為西漢程大昌/嘗辨其非考近志閬水巴水渝水
 嘉陵水皆漢/水之異名
 夏允彞曰漢水性曲其流十里九灣語曰勁莫如濟
 曲莫如漢今考漢𤼵嶓冢抵上津鄖陽府/上津縣入鄖地流
 至漢陽與大江合其受害者鄖襄承漢四郡而襄承
[011-40a]
 為甚襄陽古有大隄曲知隄防之設自漢世已然關
 忠義決水灌樊城是漢水為襄樊害最切國朝水流
 故道不溢為災故大隄漸毁民多侵為已業嘉靖末
 洪水四溢漂潰以數萬計承天則以支河盡塞而下
 流竹筒湖復淤下滯上汜固水患之原也童承叙曰/漢水最濁
 與河水相似毎多填淤而沮澤/之區因成沃壤故隄防為急
岷山導江東别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
迤北㑹于滙東為中江入于海澧漢書作醴于/滙一本作為滙
[011-40b]
 易氏曰考元和志岷山近在茂州而江源逺出西徼
 在松州之境外唐松州今/松潘衛愚按范成大謂江源來自
 西戎萬山中由岷山洞壑出世云𤼵源茂州羊膞嶺
 乃就中國所見言之耳考近志汶江出松潘衞之甘
 松嶺東經衞城達疊溪所西南與黑水合入茂州西
 南至威州過汶川轉而東南至灌縣江源志則云出
 臨洮之木塔山臨洮在松潘北復千餘里則江源之
 逺幾與大河埒耶恐主松潘之説為是今松潘衞城
[011-41a]
 東三十里有雪山或云即岷山指掌圖松潘至成/都界七百餘里
 傳江東南流沱東行正義以上言浮于江沱潛漢其
 次自南而北江在沱南知江東南流而沱東行按此是/荆州江
 沱東别為沱自在梁州孔氏以/荆梁二州本一沱水故云然耳金氏履祥曰江至永
 康軍導江縣今成都/府灌縣諸源既盛遂分為沱東至眉州
 彭山縣復合于江愚按沱水分自灌縣酈道元云開
 明之所鑿開明蜀帝/杜宇之相郭景純所謂玉壘玉壘山在/灌縣西北
 東别之標者也李氷壅江作堋别支流雙過郡下水/經
[011-41b]
 註一名郫江一名檢江揚子/雲蜀都賦兩江珥其前是也大溉蜀郡之田今二江
 來自成都西北而合于郡之東南宋郡縣志李氷開
 二渠一由永康過新繁入成都謂之外江一由永康
 過郡入成都謂之内江蜀人以此水濯/錦鮮明名錦江吕大防謂此即
 沱江支流四川總志沱江一在新繁縣治西/北十五里一在灌縣南十五里孔傳澧
 水名正義鄭𤣥以經自導弱水以下言過言㑹者皆/水也言至于者或山或澤皆非水也故以合黎
 為山名澧為陵名孔以合黎與澧皆為水名弱水餘/波入于流沙則本源入合黎矣合黎得容弱水知是
 水名楚辭濯予佩兮/澧浦是澧亦水名漢地理志澧水出武陵郡充縣
[011-42a]
 歴山湖廣名勝志澧水𤼵源岳州府慈利縣/西之歴山慈利本漢充縣地晉臨澧東至長
 沙下雋入沅水經至下雋西/北東入于江過郡二武陵/長沙行一千二
 百里水經註澧水東逕零陽今岳州府/石門縣澧陽今岳州/府澧州
 孱陵今岳州府/安鄉縣流注于洞庭湖按澧水即今九溪至/慈利與漊水㑹稱漊
 澧至石門與渫水㑹稱渫澧至澧州與涔水㑹稱涔/澧至安鄉與澹水㑹稱澹澧王仲宣詩悠悠澹澧是
 也/𡊮中道曰澧居江沅之中與九水分源合派以至
 洞庭虞喜以為江沅别流誤矣當懷襄之時雲夢一
 壑江身不可復辨禹之導水必于髙阜之處為之表
[011-42b]
 識自夷陵以下髙阜多山宜莫如澧由澧導之江偕
 九水入洞庭以趨潯陽雲夢始出而江流乃了了可
 辨水經注于江陵枚迴洲之下有南北江之名即江
 水由澧入洞庭道也陵谷變遷今之大江始獨専其
 滂湃而南江之跡僅為衣帶細流然㑹澧故道猶可
 考耳今江自夔門下/荆州不復至澧金氏履祥曰江南受青衣大渡
 馬湖江北受嘉陵江又南受黔江在辰/州府出三峽而後
 東注于澧不書諸水以梁州蔡蒙和夷潛沔皆互見
[011-43a]
 而三峽天險非入都通道計不施功故畧之也九江
 見荆州樂史曰大江在巴陵東北流入洞庭今洞庭
 水會于江非江流入洞庭矣一統志大江從荆州府/石首縣北流過城陵磯
 下合洞庭諸水入臨湘縣其流清者為洞庭濁/者為大江城陵磯在岳州府城西北平五里孔傳
 東陵地名蔡傳今岳州巴陵縣也羅泌曰巴陵與夷
 陵相對為東西夷陵曰西陵歐陽修曰夷陵州當峽/口江出峽始漫為平流
 天下之險至/是而始平夷則巴陵為東陵信矣岳陽風土記巴陵/本下雋縣之丘郝
 敬曰西北山髙土平東南地卑多丘阜故荆州諸郡/古多稱陵竟陵江陵巴陵茶陵零陵武陵沅陵邵陵
[011-43b]
 是也與荆接壤者亦/曰廬陵歴陵隂陵故唐志以岳州為巴陵為是九
 江葢在東陵而上必不在彭蠡下也且以大水受小
 水謂之過二水相受大小均謂之㑹河水東過洛汭
 北過洚水洚洛之水入河河水過之而已漾過三澨
 渭過漆沮亦猶是也若云江分九道則經當云播為
 九江不云過矣朱子曰過九江至于東陵者言導岷/山之水而是水之流横截乎洞庭之
 口以至東陵也是漢水過三澨之例也過九江至于/敷淺原者言導岷陽之山而導山之人至于衡山之
 麓遂越洞庭之尾東取山路以至于敷淺原/也是導岍岐荆而踰河以盡恒碣之例也愚按江
[011-44a]
 水東過夷陵為西陵南過洞庭為東陵自地理志云
 九江在廬江西北酈道元因之故以廬江郡之東陵
 鄉為禹貢東陵與江夏郡之西陵今黄州府/漢為西陵對言誤
 也孔傳迤溢也正義迤靡迤邪出之意許慎曰迤/邪行也
 為溢也東溢分流又都共聚合北㑹彭蠡言散流而
 復合也金氏履祥曰東迤北㑹于滙當作會于漢葢
 江勢迤北處正受漢口若至彭蠡則東流久矣茅瑞
 徵曰江漢皆自西來至其合處則迤邐相屬漢水稍
[011-44b]
 折而南江水稍折而北葢江在漢南漢在江北其勢
 相屬故㑹于彭蠡而復東也又曰東迤北㑹畧斷與
 南入于江對為滙與東滙澤為彭蠡對自漢視江若
 漢小江大故言入自江視漢江固大漢亦不小故言
 㑹郝敬曰江南諸水在衡山東北者由袁州臨江諸/府北至彭蠡入江在庾嶺以北者由贛州吉州南
 安諸府亦北至彭蠡入江但地勢西北髙東南下江/北受漢之委而南不全受彭蠡之委故于大别言入
 而東陵以/下言滙愚按江與漢㑹在漢陽大别又東流七百
 餘里至鄱陽湖不當云北會于滙註疏謂江水分流
[011-45a]
 㑹合彭蠡其水道無從考証且江之合漢乃其大者
 導漢既曰南入于江則導江豈得畧之而不書耶惟
 金氏説得之而經文不可輕改滙疏以北㑹者㑹漢
 也于滙作為滙義始可通呉氏澄曰江與彭蠡合流
 之後凡千四百里入海江之入于海也必曰為中江
 何也葢禹貢以江漢共為一瀆漢分江之半為北江
 故江不得専江之名漢為北江則江當為南江然循
 南江面岸有彭蠡湖水若曰南江恐疑為指湖水而
[011-45b]
 言以江水行于湖水漢水之中故曰為中江也曽氏/曰湖
 漢九水東至彭蠡入江此南江也南江乃江之故跡/非禹所導禹導漢水入焉與舊江合流而分南北故
 漢為北江又導岷山之江入焉其流介乎二/江之中故江為中江南江乃故道故經不志邵寶曰
 江漢水漲彭蠡鬱而為巨浸無仰其入而有賴其遏
 彼不遏則此不積所謂滙也滙言其外蠡言其内于
 滙不于彭蠡勢則然也若夫江漢之合茫然一水惟
 見其為江也不見其為漢也故曰中江曰北江然其
 勢則相敵也故曰江漢朝宗集註謂經誤者非是韓/邦
[011-46a]
 竒曰今通州等處土人/猶有上江下江之稱張吉曰江漢二條朱蔡皆以
 彭蠡乃江西諸水所瀦固無仰于江漢之滙而江漢
 二水並持東下又不見所謂北江中江執是以疑經
 之誤其説甚備愚嘗親歴其地而以經文証之乃知
 經文無誤也夫滙本訓迴乃下流泛濫他水勢不能
 洩于是迴旋停滀瀦而為澤之謂也今春夏之間江
 漢水漲則彭蠡之水鬱不得流而逆注倒積漭為巨
 浸茫然數百餘里無復畔岸其滙為澤葢如此雖無
[011-46b]
 仰于江漢之所入然實賴其下流充牣故湖水壅閼
 阻抑而不能出方能成其澤爾非謂江漢之水截入
 澤内而為滙也若其截入為澤則但如他條曰至曰
 入可也何必變文言滙哉此東滙澤為彭蠡東迤北
 㑹為滙本無誤矣漢水不言㑹者為江水所隔與彭
 蠡不相接也江水不言彭蠡者與漢互見也迨夫二
 水漸消則彭蠡之水溢出大江循南岸而行與二水
 頡頑趨海所謂其北則江漢之濁流其南則彭蠡之
[011-47a]
 清漲是也第江水濬𤼵最在上流其次則漢水自北
 岸而入又其次則彭蠡自南岸而入三水並持東下
 則江為中江漢為北江而彭蠡之水入江並流為南
 江者不言可知非判然異派之謂也此東為北江東
 為中江入于海亦無誤而朱子九峯皆不能無疑于
 斯何歟况經文簡奥其言南入于江東滙為澤葢亦
 無逺不包而曰南曰東與今水道屈折迤邐勢正相
 符令却云經文有謬與今水道全然不合此不可曉
[011-47b]
 也又江水自東陵而下漢水自漢陽而下其勢皆漸
 趨東北湖口為江漢所滙之處正在東陵漢陽東北
 與經文亦合今却云于漢水則宜改南滙彭蠡于導
 江則宜改南㑹于滙此又不可曉也若夫所謂横截
 南入于鄱陽又横截而北流為北江又謂至此而後
 一先一後以入彭蠡既滙之後又循次而出以為二
 江此自說者之誤非經文之誤也葢經意以為漢雖
 入江而自循北岸以達于海故有東滙北江入海之
[011-48a]
 文朱子偶未之思以為二水既合則有江無漢故既
 疑其誤而復有取于鄭樵之説以東滙澤為彭蠡東
 為北江入于海十三字為衍文蔡氏篤信朱子不復
 别求其説遂再立論以疑經皆非也或曰南之有江
 猶北之有河皆大水也然渭水洛水皆入于河不言
 中河北河安知中江北江之説不為誤乎是不然河
 源逺出悶磨黎山自積石龍門而下氣勢雄猛流波
 洶洽而渭洛二水近出鳥鼠熊耳諸山不數百里遂
[011-48b]
 達于河幾不能見安得與河為敵若漢源出于嶓冢
 與江源既不甚相逺而其通流之地大小雖殊終不
 相掩則漢雖入江猶得紀其為滙為江入海之實夫
 豈過乎河可以包渭洛而江不得以包漢故兖州則
 曰九河既道不兼渭洛而言荆州則曰江漢朝宗對
 舉二水而並言之經之立義精矣 黄潤玉曰江水
 東出巫峽則分流為沱凡出沔南者皆是也正流東
 至澧乃荆之南境近沿江築圩而田獨華容縣章華
[011-49a]
 臺下仍通川水九江即洞庭湖所受澧江黔江沅江
 益陽江安鄉江湘江耒江瀏陽江平江九水漲則瀰
 漫港汊東陵即岳陽城陵之境又東一帶迤北皆與
 前沱水㑹為滙澤故沔南之湖澤最廣今江水衝直
 城陵磯而臨江驛在巴/陵至岳陽湖口六十里皆淤沙
 漲起南環湖北沿江塞隘九江之口其章華臺之水
 亦淤窄矣凡江自澧以西名上江東陵以東名中江
 彭蠡以下名北江而序江漢皆曰東者主岷嶓居西
[011-49b]
 而云非指曲折所向為文也此説與正註不/合存之備考漢地理
 志江水出蜀郡湔氐道岷山東南至廣陵國江都縣
 入海過郡七按水經江水逕蜀郡犍為巴郡南郡長/沙江夏豫章廬江丹陽會稽凡十郡
 行五千六百六十里水經江水自天彭闕東益州記/江源𤼵
 羊膞嶺下東南百餘里/至自馬嶺而歴天彭闕逕氐道縣北又東别為沱又
 逕都安今灌/縣臨邛今邛/州江鄉即江源縣/今崇慶州又東北逕郫
 縣註見/梁州又東逕成都今成都/府治廣都今成都府/雙流縣又東南
 過犍為武陽註見/梁州青衣水沫水西南來注之俱見/梁州
[011-50a]
 東南逕南安縣今眉州/丹稜縣又東南過僰道縣註見/梁州北若
 水西來注之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今名馬湖江又東過江陽縣今瀘/州
 南洛水東南注之洛水出洛縣章山逕新/都與綿水湔水合入江又逕安漢
 今順慶府/西充縣符縣今叙州/府地北又東北至巴郡江州縣今/重
 慶府/巴縣東漢水西/漢宕渠水見梁/州南流注之又東至枳縣
 今重慶府/長壽縣西又東逕臨江今重慶府/墊江縣朐忍今夔州府/雲陽縣
 魚復今夔州府/奉節縣今夔州府/巫山縣縣南又東過秭歸今荆/州府
 歸/州信陵今荆州府/巴東縣夷陵今屬荆/州府縣南又東過夷道
[011-50b]
 縣今荆州府/宜都縣北又東逕江陵故城今荆州府治楚舊/都酈註縣有枚迴
 洲江自此/分南北南又東至華容縣故城在今荆/州府監利縣西公安縣
 今屬荆/州府北又東至長沙下雋縣北澧水沅水資水東
 流注之湘水南來注之俱見/荆州又東北至江夏沙羨縣
 今武昌府/江夏縣西北沔水北來注之見/前又東逕魯山南即/大
 别/山又東逕邾縣故城在黄州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南鄂縣今武昌府/武昌縣
 北又東逕西陵今黄州府/黄岡縣蘄春縣今黄州/府蘄州南又東過
 彭蠡澤又東北出居巢縣今廬州/府巢縣南又東至石城縣
[011-51a]
 今池州府/貴池縣分為二其一東北流其一過毗陵縣今常/州府
 江隂/縣北為北江水經多錯簡東過彭蠡澤以下係移/沔水補入 黄潤玉曰江水至蕪湖
 縣一派入太湖/由松江入海 愚按古東壩未築江水南東注于
 具區見水/經註故地理志云江水自石城東出逕呉國南
 入海者為南江今呉/松江從毗陵北入海者為北江今大/江
 從蕪湖至陽羨今宜/興縣東入海者為中江今荆溪一統/志荆溪上通
 蕪湖下注震澤達/松江而入于海其説未嘗謬戾但與禹貢中江北
 江之文相亂若以傅㑹震澤下流之三江則益非耳
[011-51b]
 水經所云南北則東逕宣城寧國至㑹稽餘姚縣東
 入海併非班固所謂南江也考㑹稽之浙江乃𤼵源
 徽黟音/伊流派與岷江迥别許慎闞駰諸人多言江水
 至山隂合浙江葢為水經所誤酈善長譏之當矣鄭
 夾漈通志自彭蠡以下又東右過江寧丹陽水南來
 入焉今丹陽湖/在溧水縣又東左過江都䢴溝出焉又東過江
 隂許浦入海此據今日水道甚合
 考水利志江源在羊膞嶺分二派一西南流為尖囊
[011-52a]
 大渡河一統志大渡河出巂州/界東至嘉定入岷江一正南流至石紐括/地
 志石紐山在茂州汶川縣西七十三里今/龍安府石泉縣北有石紐鄉大禹生此歴灌縣境
 灌之上流有水出龍溪口白沙口同㑹于灌經灌西
 南流者為南江即禹所導岷江也自李氷鑿離堆引/江水循灌城東注
 北折于是始以東/南正流為南江經離堆薄灌城而東北注者為北
 江北江自寶瓶口穿三泊洞而北注者為外江外江/北經
 崇寧彭縣新繁漢/州界出金堂峽自寶瓶口直東入五斗口而東北
 注者為内江内江東經郫縣崇寜界過府城北以趨/于彭合彭山金堂諸水㑹于瀘州合綿
[011-52b]
 涪諸水并嘉陵江經合州㑹/于重慶逺近溉田不可勝計近世設都江堰在岷江
 中流嵗費鉅萬李氷嘗題深淘灘淺作堰此治之之
 法也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
至于菏又東東字/讀北㑹于汶又北北字/讀東入于海沇音/兖漢
書溢/作軼
 孔傳泉源為沇流水為濟水經濟水出河東垣縣今/山
 西平陽府絳/州垣曲縣東王屋山為沇水山海經王屋之山㶌/水出焉註㶌沇聲相
[011-53a]
 近即沇也/㶌音輦又東至温縣今屬懷/慶府西北為濟水酈道元
 曰潛行地下至共山南復出于東丘在原城東北原/城
 在今懷慶/府濟源縣又曰濟水出温城西北平地疏云濟水所/出在温城西
 北七/十里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俗謂濟源城其水
 南流與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蔡傳沇水東源周七
 百步其深不測西源周六百八十五步其深一丈合
 流至温縣河南志濟水𤼵源王屋山頂五斗峯下之/太乙池伏流東行九十里復見于濟源縣
 西三里滙為二池所謂濟源池也李濂曰東池即東/源周僅百餘步亦不甚深西池即西源周如東池深
[011-53b]
 溢三四/尺耳鄭曉曰王屋山有三處蔡傳在山西垣曲縣
 今一見山西陽城縣一見河南濟源縣實一山也綿
 亙數縣然沇水𤼵源處則在濟源西八十里羅泌曰/兖濟二
 郡正以是名濟源在河東濟/南濟北濟陽濟隂皆在河南水經註濟水南歴虢公
 臺在今温縣皇覽温城南/有虢公臺基址尚存西南流注于河當鞏縣註/見
 豫/州北孔傳濟水入河並流十數里而南截河又並流
 數里溢為滎澤在敖倉東南正義濟既入河與河相
 亂而知截河過者以河濁濟清南出還清故可知也
[011-54a]
 滎見豫州水經濟水與河合流東過成臯縣今懐慶/府汜水
 縣/北又東過滎陽縣註見/豫州北又東合滎澤後漢郡國/志王莽時
 旱清水但入河而/已不復截河而南述征記物之不同猶鉛錫也北濟
 既入于河性與河别不能混合滲漉入地伏行而溢
 為滎爾爾雅再成曰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釋名陶丘于髙山上一重
 作之如/陶竈然郭璞曰在濟隂定陶註見/豫州城中漢地理志濟
 隂郡定陶縣西南有陶丘亭一統志陶山在東昌府/館陶縣南館陶鎮西北
 七里微有土阜即禹貢陶丘又濟南府肥城縣西三/十里有陶山連兖州府平隂縣界按陶丘當以定陶
[011-54b]
 為據一統志所載陶山/皆與定陶相逺更詳之陳師道曰濟入于河東出于
 陶丘北者入而復出也溢為滎者濟之别也滎波既
 豬障而東之也周官又謂豫之川河洛幽兖之川河
 泲則河南無濟矣鄭曉曰濟自滎澤伏地中歴鄭州
 中牟祥符杞縣歸徳北扺山東至定陶方出去河數
 百里方能達河菏即菏澤見豫州水經濟水東至乘
 氏縣註見/青州西分為二南為菏水酈註菏水又東與鉅/野黄水合黄水上承
 鉅澤/諸陂北為濟瀆濟瀆濟故瀆也酈註濟/水與濮水合同入鉅野郡縣志兖州
[011-55a]
 魚臺縣菏水一名五丈溝即五/丈渠東南流合泗水蔡傳
 謂之至者濟隂縣自有菏派濟流其地耳易氏曰自/入河至此
 凡七百/餘里汶北汶也見青州水經濟水故瀆又北右合
 洪水酈注水上承鉅野薛訓渚歴澤西北又北逕/闞鄉城西名曰洪水皇覽壽張縣有闞鄉城又東
 北過壽張縣註見/徐州西界安民亭南汶水東北來注之
 以下詳/青州蔡傳至青州博興縣註見/青州入海唐李賢曰濟/自鄭以東貫
 滑曹鄆濟齊/青以入于海方氏回曰濟水絶于王莽時今其源出
 河北温州猶經枯黄河中以入汶而後趨海清濟貫
[011-55b]
 濁河遂成虛論矣黄承𤣥曰漢元光中武/帝河決瓠子
 注鉅野濟為河所淫王莽之世川澤枯竭永平中明/帝
 修汴渠起自滎陽東至千乘大都貫濟故瀆以行後
 河徙益南津渠勢改即枯瀆亦不可尋今惟東平以
 下汶水支流時溢入故道從利津入海世謂之清河
 而實非濟也按杜佑謂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葢菏水在唐時猶未涸絶 漢地
 理志沇水出河東垣縣東北王屋山東南至河内武
 徳縣入河軼出滎陽北又東至千乘琅槐入海過郡
[011-56a]
 九河東河内河南陳留濟/隂東郡泰山濟南千乘行千八百四十里初學記
 濟水自温縣東南流入河過成臯溢出為滎水東流
 過陽武封丘縣今皆屬/開封北又東過寃句縣故城在今/曹州界内
 南至定陶縣南又東至乘氏縣註見/青州西分為二其一
 東北流入鉅野澤過壽張西與汶水合又北過榖城
 縣故城在今/東阿縣南西又東北過盧縣今平/隂縣北經齊郡東萊
 郡而入海按濟水入海在青/州與東萊無涉其一東南流東過昌邑
 後魏并/入金鄉金鄉縣南至方與今魚/臺縣為菏水過浦縣今屬/徐州
[011-56b]
 東北至下邳今淮安/府邳州而入淮愚按濟有二派水經謂
 分自乘氏一為菏水則承鉅野之黄水一為濟瀆則
 承鉅野之洪水是南北二流皆由鉅野而别郭縁生
 所云二濟南北異岸而相逺亦踰千里是也今濟枯/菏涸惟
 鉅野之區滙為巨浸/南北數百里如故水經自滎澤以下有南濟北濟
 之目水經濟水東合滎澤又東逕滎陽縣北又東北/流南濟也逕陽武縣故城南又東過封丘縣北
 北濟也又東過平丘縣南又東過濟陽縣北濟也又/東過寃句縣南又東過定陶縣南南濟也 平丘今
 併入封丘濟陽故城/在今兖州府曹縣尋其津途皆在陳留不應頓有
[011-57a]
 兩派兖志以乘氏所分者皆出南濟則北濟經流又
 當沿注何地王𨼆謂河決為滎濟水受焉故有濟隄
 為北濟則似滎澤以下皆北濟菏澤在南故相對為
 南北耳大抵南北之濟當分自乘氏以下而不當分
 自滎澤以下又况經文曰溢曰出溢者濟之衍為支
 流也出者濟之伏而顯發也濟與河合渾濤南湧勢
 必浸淫禹乃陂而障之所謂禹塞淫水于滎陽者此
 也水經注濟水又東南入陽武蒗蕩渠出焉此必後
[011-57b]
 世河水東南決溢濟乘之而濫流非禹時故道矣京/相
 璠曰滎澤在滎陽縣東南與濟隧合濟隧上承河水/于卷縣地濟隧濟道也酈道元曰世或謂其故道為
 十字/溝東出陶丘是濟水正流至此穴地而出東出之
 東指其行于地下者而言之古者水官能辨味與色
 其伏其見皆可别識不獨濟水為然若如桑氏所序
 自滎澤至陶丘往復逕通如此經何以不言東至而
 言東出耶水經註濟水東北右合河水于定陶縣北
 此亦據周漢以後水道禹時河行大伾之地未嘗經
[011-58a]
 流濟隂或灉漯支津在曹濮間者則有之耳至菏是
 南派㑹汶是北派 王樵曰濟出王屋本太行脊西
 之山伏流東南入河又横而南出至王莽末不復南
 溢河南無濟瀆自受河為浚儀渠然濟未嘗不伏流
 地中令阿井煮膠其性鎮墜能清濁水歴下𤼵地皆
 泉皆濟所過也又大小清河七十二泉皆濟水也或
 分流以濟運或疏引以溉田濟之𨼆功甚溥愚按劉
 向稱濟能蕩滌垢濁通百川于海蕩出雲雨其流甚
[011-58b]
 細而在四瀆非止以其獨能赴海葢亦神異故也酈
 道元鄭樵皆言後世枯涸今觀濟水性下勁疾能穴
 地伏流𨼆見無常乃其本性豈真涸竭耶曾子固齊
 州二堂記言岱北與齊東南諸谷之水西北滙于黑
 水栢崖之灣至渴馬之崖泊然而止今黄/山下北至歴城
 西五十里有泉湧出是為趵突泉不明言為濟水然
 實王屋派也又衞輝府輝縣蘇門山出百泉為衞河
 李夢陽謂即濟水伏流見此去王屋不逺按蔡傳引/沈存中筆
[011-59a]
 談謂歴下𤼵地皆泉濟水經其下齊乘又云古濟行/清河如在井底南仰泉源逺在山麓豈能相及葢歴
 下衆泉皆岱隂伏流所𤼵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地勢使然無闗于濟存中得之傳聞後遂以濼
 為濟誤矣其/説與沈不同王綱振曰濟水無三伏三見其云斷續
 伏見葢因一濟而前為沇後為滎既入河又出河既
 出河又入海不似他水行直故云斷續伏見耳况經
 文明言浮于汶達于濟浮于濟漯達于河河濟本通
 而此曰流曰溢曰入曰出曰至曰㑹亦並無間斷不
 知三伏三見何據但沿襲既久為之曲解非本註也
[011-59b]
導淮自桐栢東㑹于泗沂東入于海
 桐柏見導山正義地理志云淮水出南陽平氏縣故/城
 在今南陽府/唐縣東南東南桐栢山水經云出胎簮山東北過
 桐柏山胎簪葢桐柏之旁小山説文淮源初則湧出
 復潛流三十里然後長騖愚按近志胎簪山在桐柏
 縣西三十里淮源若井方一丈東伏地中二十五里
 復見桐柏山在桐柏縣東一里唐縣東南一百八十
 里峯巒竒秀淮水出其下風俗通唐州東二十里淮/廟在槐樹下有一泉眼淮
[011-60a]
 水出焉其源甚窄可驀/而踰流至徐揚間始大胎簪去桐柏甚近經不言胎
 簪而言桐柏當以支岡在所畧耳泗沂見徐州正義
 沂水南至下邳入泗泗水至臨淮睢陵今淮安府邳/州睢寧縣
 入淮乃沂先入泗泗入淮耳沂水入泗處去淮已近
 故連言之呉氏澄曰泗沂二水均敵不以沂既入泗
 而沒其名如朝宗並稱江漢之例蔡傳入海在今淮
 浦今淮安/府海州愚按長淮界南北而别江河自淮以北為
 北條自淮以南為南條導河至此並結以入于海者
[011-60b]
 海受百川不窮水所歸不止也古岳瀆經禹治水三/至桐柏山𫉬淮渦水
 神名巫支祈鏁于龜/山之足淮乃安流漢地理志淮水出南陽郡平氏
 縣東南大復山桐柏山一/名大復山東南至臨淮郡淮陵縣王/應
 麟曰地志淮陵縣禹貢集解云其地當在楚州界考/宋州郡志淮陵郡本淮陵縣輿地廣記云泗州招信
 縣本淮陵縣漢屬臨淮郡宋曰睢陵置濟隂郡今按/漢晉有淮陵睢陵二縣宋濟隂郡有睢陵縣而淮陵
 郡無淮陵縣葢宋之睢陵即漢之淮陵也寰宇記古/淮陵城在招信縣西北二十五里然則禹貢解以淮
 陵在楚州非也按一統志淮陵故城在今鳳陽府盱/眙縣伯厚此辨良是但淮陵非淮水入海處考廣記
 漢睢陵故城在淮陽軍下邳縣一統志在今/邳州治東南則淮陵乃睢陵之訛也當改正入海過
[011-61a]
 郡四按水經淮水逕南陽汝南/廬江九江下邳凡五郡行三千二百四十里
 水經淮水過桐柏山東逕義陽今汝寧府/信陽縣新息今汝/寧府
 息/縣縣南又東過期思縣北故城在今固/始縣西北原鹿縣杜預/曰汝
 隂有原/鹿縣南又東過廬江安豐縣今廬州府/六安州北又東北
 過九江壽春縣今鳳陽/府壽州西北又北逕下蔡縣故城在/今壽州
 北三/十里東又東過當塗故城在今/懷逺縣鍾離縣今鳳陽府/臨淮縣
 夏丘縣今鳳陽/府虹縣南又東逕旴眙縣今屬/鳯陽西又東北至
 下邳淮隂縣故城在淮安府/城西四十里西北泗水西北來注之
[011-61b]
 酈註淮泗之㑹即角城所謂泗口禹貢廣記今盱眙/軍相對即泗口也自清河口而上者吕梁自渦口而
 上者譙梁自潁/口而上者蔡河又東至淮浦縣入于海黄承𤣥曰古
 淮水自桐柏而東逕信陽新息壽春臨淮泗州盡攬
 南條諸山迤北之水至淮隂而與泗水合泗水自陪
 尾而西逗曲阜嵫陽魚臺入彭城至下邳合沂水又
 南至宿遷東南入淮二水合流東入于海今雲梯關
 海口即大禹以來淮泗入海之故道也愚按淮水自
 鳳泗來合阜城洪澤諸湖之水稍北經清河縣南又
[011-62a]
 稍北經安東縣入海泗沂歴徐邳至清口自淮安府/城出淮名
 清口清口十/里至清河縣而與淮㑹謂之清河一統志大清河小/清河俱泗水末流
 演繁露曰泗/即今南清河自宋神宗十年河道南徙東滙梁山泊
 合泗沂入淮今泗水既分流濟寧入漕渠而沂自挾
 泇武祊浚諸水至邳州入黄河矣
 潘季馴曰淮挾汝潁肥濠等處七十二溪之水至泗
 州下流龜山横截河中故至泗則湧譬咽喉間湯飲
 驟下吞吐不及一時咽塞其勢然也且淮漲于泗即
[011-62b]
 黄漲于河南徐邳每嵗伏秋皆然兩水𤼵有先後各
 有消長耳 夏允彝曰河與淮合葢河之利而非淮
 之利也河決善淤今得全淮之水并力刷沙是河利
 也然河或有時而淤則淮入海之道并為河塞凡汝
 潁肥濠之水皆無所洩故于淮非利也且今皆資之
 以漕而閘禁不嚴國初平江伯陳瑄用水/平法設五閘于清江口致河淮並
 趨南注運渠即兩河無事之日東流勢緩海口淤洄
 加于昔時若淮水發則盡入清口洶湧渀湃衝決不
[011-63a]
 常若河水𤼵西則注南河破運東則薄北河破隄至
 若兩河並溢則民皆魚鼈矣或謂黄河上流往自歸
 徳出沛下徐地勢不甚相逺故泛濫可支厥後河從
 蕭碭下徐邳地勢髙猛衝突新隄下埽植樁百計難
 就即能束水在隄其實水行地上則故道宜講此一
 説也或謂清河縣北有老黄河本沂泗東趨合淮入
 海故道誠能又開此河赴海必勇雲梯關下淤塞葦
 場當自蕩滌而海口廓矣此又一説也或謂邳州下
[011-63b]
 流有鋤頭灣河流二十餘里行緩沙留故邳徐漲塞
 今須從邳州以上力濬河身之積淤河中必見老底
 兩旁必見老岸則水由地中而缺口自出河岸既深
 則老岸即堤堤外即田矣此又一説也又曰髙家堰
 為兩河關鍵堰當淮泗合流之衝在淮安/郡城西南隅去城四十里史稱漢陳
 登築堰禦淮登為廣陵/太守時築本朝平江伯復大葺之淮揚
 恃以為安自河由桃宿至清河奪淮入海之道淮弱
 而不敢争始穿髙堰入髙寶湖湓溢髙泰山寶興鹽
[011-64a]
 之間河無淮水之刷沙積而淤桃源不能即流遂由
 崔鎮四潰國計民生胥病矣必髙堰堅而淮不能南
 溢則清口積沙借淮以衝或虞淮漲之浸泗欲決堰
 㵼淮不知堰決則淮盡趨于河入海少而淮弱矣淮
 弱則黄躡其後而清口淤矣清口一淤髙堰雖決必
 不能盡泄淮漲故淮但可導之以入海而必不可使
 由河以入江嘗譬之淮為泗患淮即泗之賊也黄為
 淮患黄即淮之賊也淮退則黄進淮愈退則黄愈進
[011-64b]
 黄既侵淮而入淮必不能敵黄而出故必固守髙堰
 使全淮盡趨清口而後黄淮庶不為泗患矣此主潘/季馴説
 𡊮黄云全淮大患在髙堰塞斷下流自徐州以下水/不順行其勢不得不趨于北使稍疏此堰則衆水皆
 沛然就下而黄河亦不至于潰決又云白馬汜光寶/應邵伯諸湖吞吐蓄洩連亙數百里乃淮之委也隆
 慶間王宗沭為總河興築此堰以斷淮流癸酉五月/淮水驟溢三丈餘祖陵受浸始有分黄導淮之議而
 河事益非夫淮河由雲梯關至廟灣入海而廟灣正/在寶應汜光之下往時諸湖各有支湖誠濬其淤滯
 使五六道分行而又合之同歸于海口一分一合之/間其勢轉盛可以滌河之濁可以闢海之沙此至便
 者其説與/潘不同鄭曉曰四瀆惟淮流不甚逺河入海在兖
[011-65a]
 州江在揚州濟在青州淮在徐州今江淮入海之道
 與禹貢同河南徙而奪淮入海濟因㑹通河借水通
 漕而其流竟莫可考
導渭自鳥鼠同穴東㑹于澧又東㑹于涇又東過漆沮
入于河
 渭詳雍州孔傳鳥鼠共為雌雄同穴處此山遂名曰
 鳥鼠渭水出焉釋鳥鳥鼠同穴其鳥為䳜音/途鼠為鼵
 音突黑郭璞曰鼵如家鼠而短尾䳜似鵽而/小黄 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内烏在外愚按山
[011-65b]
 海經水經地理志並云渭水出鳥鼠同穴山酈道元
 則云出首陽縣南谷山在鳥鼠山西北三源合注東
 北逕首陽縣西與别源合又云鳥鼠山同穴之枝榦
 也渭水出其中東北流過同穴枝間蔡氏從酈説故
 言渭水出南谷禹只自鳥鼠導之考近志鳥鼠同穴
 山在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五里與南谷山相連南/谷
 在/西泉眼周七尺四時流注即渭河之源是鳥鼠南谷
 本一山蔡傳之信酈誤也鳥鼠共為一穴岳正過莊
[011-66a]
 浪親見之鳥形色似雀稍大頂出毛角飛即厓穴穴
 口有鼠狀如常鼠但缺唇似兔蓬尾似鼬與鳥偕入
 彼此睥睨有𩔖雌雄沈約宋書沙州甘谷嶺北有雀/鼠同穴雀色白鼠色黄地生黄
 紫花草便有雀鼠穴甘肅志謂鼠名兀鳥名本/周兒同穴而處與古所傳鳥名䳜鼠名鼵異葢物
 𩔖相感之異世固有之非屬不經蔡傳之疑孔又誤
 也灃涇漆沮俱見雍州孔傳澧水自南涇水自北而
 合漆沮亦曰洛水出馮翊北疏云漆沮在涇水之東/故孔以為洛水一名漆
 沮以水土騐之與毛詩自土沮漆者/别也按洛水與漆沮之辨詳雍州陳氏櫟曰灃涇
[011-66b]
 大與渭並故曰㑹既得灃涇渭愈大漆沮皆小故
 曰過蘇傳此言渭水自西而東之次雍州散言境内
 諸水非西東之次也 程大昌曰詩曰豐水東注惟
 禹之績灃源𤼵南而其末流投北入渭未嘗東也其
 曰東注者渭正流東灃已入渭則遂與之偕東也書
 曰涇屬渭汭漆沮既從澧水攸同非漆沮先已入渭
 而澧水始與之同也皆要其首末而槩為若言
導洛自熊耳東北㑹于澗瀍又東㑹于伊又東北入于
[011-67a]

 洛詳豫州愚按山海經水經俱謂洛出京兆上洛縣
 讙舉山郭璞云洛水出上洛縣冢嶺山又云熊耳在
 上洛縣南考陜志讙舉一名冢嶺今商州西五十里
 有熊耳山西北一百二十里即讙舉山洛水所出也
 陜西道志洛源出商州洛南縣冢嶺/山商州漢上洛縣洛南亦上洛地讙舉熊耳同在
 上洛故淮南子博物志俱云洛出熊耳孔氏豫州傳
 云洛出上洛山此又云在宜陽以西宜陽以西則盧
[011-67b]
 氏熊耳也蔡氏前兩熊耳並註上洛因言地志伊水
 出盧氏熊耳非是此乃云盧氏熊耳葢與孔氏合但
 上洛盧氏漢志並屬𢎞農晉志並屬上洛其相去不
 甚逺安知禹所導之熊耳必非上洛熊耳耶易氏曰
 洛出上洛縣西冢嶺山東流七十里至上洛東北流
 九十里至洛南在熊耳山之西又四百六十里至盧
 氏縣熊耳山據此則兩熊耳皆洛所經而所謂洛出
 熊耳者殆未足信矣按河南志熊耳一在盧氏縣西/南五十里宋書柳元景北伐引
[011-68a]
 軍出温谷入盧氏度熊耳是也一在宜陽縣西百二/十里後漢書光武破赤眉積甲宜陽城與熊耳山齊
 是也一在陜州東百五十里乃達磨葬處今/塔尚存或疑熊耳本一山隨地得名當更考澗瀍伊
 並見豫州澗瀍先入洛前先言伊水者以水之大小
 為先後此則以相入之先後次之 王樵曰北方諸
 水雖大河亦氷惟洛水不氷所以謂之溫洛一是天
 地之中二是其北連山以障北風三則前人謂其中
 有礐石 夏允彝曰四瀆之外大水甚多而獨言渭
 洛者雍水莫大于渭豫水莫大于洛而渭則與灃涇
[011-68b]
 漆沮散列洛則與伊瀍澗並叙不舉渭洛獨言之不
 知二水為諸水之綱也 茅瑞徵曰四瀆以海為宗
 渭洛又以河為宗記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
 海河不擇細流而以海為壑源委則有間矣
 正義九水立義不同漾江先山後水淮渭洛先水後
 山皆是史文詳畧無義例也又淮渭洛言自某山者
 皆是𤼵源此山欲使異于導河故加自耳鄭𤣥謂凡
 言導者𤼵源于上未成流言自者亦𤼵源于上未成
[011-69a]
 流必其俱未成流何須别導歟河出崑崙𤼵源甚逺
 豈至積石猶未成流而曰導河也王樵曰蔡氏謂導
 河積石導淮自桐柏導渭自鳥鼠同穴導洛自熊耳
 皆非出于其山特自其山以導之然渭源縣之南谷
 山實鳥鼠相連之枝山胎簪亦桐柏旁之小山而謂
 渭非出于鳥鼠特自鳥鼠導之淮出胎簪特自桐柏
 導之似俱未安詳經文之例凡言導某水自某山者
 皆水出其山之名也惟河不出積石故但言導河積
[011-69b]
 石沇多伏流故經不顯其所出孔氏亦但以在温縣
 平地者言之蔡氏拘于先言山而後言水先言水而
 後言山之説則孔疏所云漾江先山後水淮渭洛先
 水後山皆史文詳畧無義例斯言足以㫁之矣按王/説最
 是但洛出冢嶺去熊耳頗逺與南谷之/于鳥鼠胎簪之于桐柏又不可以一例 胡瓚曰凡
 導山水皆自西而東自北而南河伏不識其源故不
 言自且為四瀆之宗故不言㑹江漢自其源導之故
 先言山而後言水淮渭洛自其盛處導之故先言水而
[011-70a]
 後言山此主/蔡説沇水不言山者流伏不可據也黑弱不言山
 者地逺不必誌也 羅泌曰説者謂禹之治水自下之上
 始于冀次之兖青徐而終于雍雍最髙故治最後是不然
 夫上者水之源而下者水之委也上者既已懷襄則下者
 淹没而無餘矣予求之導山之文而知治水必自上流始
 書序曰禹别九州隨山濬川禹曰予隨山刋木夫濬川刋
 木必隨乎山者上流始也山豈可導哉導山者導水而已
 是故四列之山自正陰以至於正陽自北而南也中國七
[011-70b]
 水自河以及于江亦自北而南也導岍及岐河之始
 功也至于王屋濟之始功也渭自鳥鼠洛自熊耳淮
 自桐柏此隂列之山也漢自嶓冢江起岷山此陽列
 之山也孰曰先後之不可見乎抑又求之堯水之害
 盛者莫過于河濟短者極于渭洛河之害在冀兖雍
 而濟之害在兖青徐是故河濟則治其近而不治其
 源洛止于豫渭止于雍是故渭洛則附于河而不待
 致力葢河一治而渭洛自從也治冀者必首于雍河/
[011-71a]
 治青徐者必先于豫濟/淮治揚荆者必先于梁江/漢所謂
 水之道也夫惟自上而之下故揚州惟一敷淺原而
 兖青徐則無山也若夫九州之次特鴻洞既平之後
 别其疆界陂其餘浸作其平陸以定賦之輕重焉是
 則禹貢之書實非治水作也以定賦而附見伯禹之
 功也九川之列非出治水時也乃史官所條難易之
 次也禹之治水始于河而訖于河首于雍而終于雍
 徐兖梁荆往來經畧皆非止于一而曰雍土最髙治
[011-71b]
 最後豈理也哉
 
 
 
 
 
 
 禹貢長箋卷十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