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陳氏尚書詳解 > 陳氏尚書詳解 卷四十七
[047-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詳解卷四十七
             宋 陳經 撰
吕刑周書/
 吕刑之書雖為訓刑而作其實輕刑也何以知之即
 周官而知之周官載五刑之屬二千五百是大辟與
 宮皆五百也至穆王時其屬三千大辟之罰至于二
 百而墨劓之罰三千是輕刑則增其條目重刑則減
[047-1b]
 損也然則周公之制非歟曰民習于重而未敢以驟
 去也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蓋自
 唐虞而後徳漸衰俗漸降刑漸重至於成周之民耳
 目習見夫刑之重也而驟然去之則適以啟民之奸
 心無乃召亂乎至於穆王之時雖是世降徳衰不及
 文武之盛時然而承成康刑措之後民之犯輕刑者
 有之而無有犯死刑者穆王于此始減其死刑而增
 其輕刑為之贖法以遵唐虞之舊觀天下之勢惟是
[047-2a]
 風俗還淳反樸方可以輕刑故在唐虞之時則輕刑
 如舜所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
 金作贖刑是也在穆王之時則可以輕刑如此篇訓
 夏贖刑是也所以此篇近不取夏商周之法而逺述
 唐虞之舊蓋唐虞之化專以徳不以刑唐虞之所謂
 刑者特以防民使歸於德而已嗚呼穆王之用心仁
 矣哉
吕命穆王訓夏贖刑作吕刑
[047-2b]
惟吕命王享國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詰四方
 吕命者齊侯見命為天子司冦既命吕侯為司冦則
 所告者特吕侯爾而孔子序書特曰穆王訓夏贖刑
 蓋此書雖命吕侯而其意則實以此而訓諸夏若所
 謂四方司政典獄與夫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
 孫是因吕侯而併告天下之為典獄者也贖刑者即
 唐虞金作贖刑之法也此篇其罰千鍰百鍰是也吕
 刑不止於罰以罰之鍰數為刑輕重之率故夫子序
[047-3a]
 之曰訓夏贖刑作吕刑吕刑曰惟吕命王享國百年
 耄期荒忽之年方且詳度時宜為之增損輕重作刑
 以詰治四方史官書此亦有意存焉人惟歴年之久
 者其更事必多其諳究人情必熟至於垂老之年則
 其少年剛果之血氣消除殆盡仁愛之心至此時始
 𤼵見想當盛年之時尚留意車轍馬跡之間其計慮
 必未及此
王曰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冦賊
[047-3b]
䲭義姦宄奪攘矯䖍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
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㭬黥越茲麗刑并制
罔差有辭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虐
威庶戮方告無辜于上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徳刑𤼵聞
惟腥
 此乃堯舜以前三皇時事孔子序書斷自唐虞以下
 三皇時事無所考據略見此篇此穆王略說堯舜以
 徳化民先說制刑之縁由蓋自蚩尤苗民始若古有
[047-4a]
 訓即古人之大訓載三皇時事也蚩尤九黎之君也
 即與黃帝戰于阪泉者也上古之時風氣未開淳樸
 未散民知耕食鑿飲而已安知所謂亂惟蚩尤創為
 不義之事民皆從而化之於是為亂之始所以延及
 平民無不習于蚩尤之惡為冦以盜民財者為賊以
 害人事者以鴟為義如鴟梟搏擊者為惡于内為惡
 于外而為奸為宄者奪攘以刼掠人者矯䖍以詐取
 而至于䖍劉殺戮者凡此數者皆是平民始初為惡
[047-4b]
 出自蚩尤苗民即三苗之君先儒以為蚩尤之後此
 未可知民既冦賊鴟義奸宄奪攘矯䖍則其制之者
 不免於用刑靈善也以善制之刑而用之使民知去
 不善而為善則亦無惡可用刑也今也苗民却不用
 靈制之刑惟作五虐之刑即墨劓剕宫大辟不以善
 用之而以虐用之則其慘酷殘忍可知方且自以為
 法當如此不惟有罪者殺戮之至于無辜之民亦被
 其殺戮爰始淫為劓刵㭬黥劓去鼻也刵截耳也㭬
[047-5a]
 去勢也黥刻額也此四者以淫過而用之自苗民始
 也觀此二始字見蚩尤為作亂之始而苗民為淫刑
 之始後世用肉刑皆本於此皋陶之五刑是也雖然
 春秋之義用賢治不肖不以亂易亂苗民為劓刵㭬
 黥此苗民之過也堯舜在上既治苗民之罪則曷為
 用此肉刑以效苗民之尤乎仔細考之民既為冦賊
 鴟義奸宄奪攘矯䖍則治之不可不以刑苗民既創
 為劓刵㭬黥之刑則此刑豈可廢廢其刑適以長民
[047-5b]
之奸而召天下之亂但堯舜之刑與苗民同而所以用
 刑者與苗民異苗民之刑乃所用之刑而堯舜之刑
 乃不用之刑苗民之刑乃淫虐之刑而堯舜之刑乃
 防為惡驅民為善之刑苗民之刑乃殺戮無辜之刑
 而堯舜之刑乃原情定罪輕重各有差等之刑聖人
 非不欲去此刑也其勢欲去之而不可爾漢文帝既
 除肉刑之後議者不深究聖人所以不得已用肉刑
 之意而區區欲復肉刑之法以此為復古嗚呼先王
[047-6a]
 井田封建良法美意所望於後人遵守不替者至也
 泯沒無餘乃於先王所不得已而用者區區欲邀復
 古之名豈不失古人之意哉穆王此章欲述堯舜之
 事先自始初處說出麗刑者民之陷於刑也三苗既
 淫為劓㭬黥故凡民之麗于刑者合并而為一法不
 分輕重等差也有辭者謂無罪者也有罪者無辭無
 罪者有辭自有差等今有苗于有辭者更無差等民
 起而相漸染泯泯棼棼言其昏亂之甚民生本來自
[047-6b]
 有信亦與渺茫荒忽之說無相干惟有苗以淫虐殺
 戮無辜斯民不知罪之所因善者亦得罪不善者亦
 得罪所以生民至此皆無信心信不由中則盟詛于
 鬼神而又自覆之以見其無信之甚庶戮者衆被罪
 之人為有苗之所虐威者方且並告無罪于上帝言
 其疾痛則呼天上帝監視下民見苗民無有馨香之
 徳刑所𤼵聞者惟腥臭之刑爾刑本非美事而謂之
 馨香者以徳用之則為馨香不以徳用而以虐用則
[047-7a]
 為腥穢穆王言用刑起初皆本有苗非聖人本心如
 此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絶苗民無世在下
乃命重黎絶地天通罔有降格羣后之逮在下明明棐
常鰥寡無蓋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辭于苗徳威惟畏
徳明惟明
 此章見帝堯所施自有次第先遏絶苗民以除其害
 民者于是命重黎之官以辨神人之分其次命羣后
[047-7b]
 以經常之教示民其次方始皇帝屈己下問于民皇
 帝即堯也視庶戮不辜之人陷有苗之虐堯獨哀矜
 之遂以威而報苗民之虐堯之所謂威者下文所言
 是也遏絶之使不得長世以在下國此即威也所以
 報虐也堯知教化之本原斯民惑于𣺌茫荒誕之說
 者以其善惡不明禍福不測故求之于神使當時為
 善者得福為惡者得罪民知正理自當如此何用求
 之于神堯既遏絶苗民乃使重黎主天地之官絶地
[047-8a]
 天通使神之在天者不降于地而人之在地者無與
 于天人神既不相雜擾罔有降格則民知有人事不
 知有惑之說矣楚語曰古者民神不雜少昊氏之衰
 也九黎亂徳家為巫史民神同位禍災薦臻顓帝受
 之乃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重以屬神黎以屬
 民使服舊常無相侵漬是之謂絶地天通由是觀之
 帝堯與顓帝皆有命重黎之事民雖知神人有定分
 而未知有常經之教也羣后虚心以逮下明其顯然
[047-8b]
 之明理以棐輔斯民之常性使之入有父子出有君
 臣耕鑿有飲食如此則人理明而人心自正鰥寡之
 情安有掩蓋者乎向者鰥寡之情不得以通乎上以
 人神雜揉詛盟共興皇惑于邪說有罪無所告訴今
 也人理既明斯民皆得披心腹告訴于上皇帝因民
 之情無所蔽也又屈己清問于民謂之清則堯之心
 亦洞然清明無有一毫之私意是誠之下接乎民鰥
 寡有辭于苗方始明言有苗之罪惡堯雖知苗之罪
[047-9a]
 惡亦未嘗有忿疾之心但以吾之徳為威其威非虐
 也而苗民將自畏矣以吾之徳為明其明非察也而
 苗民將自開明矣堯之治不責于苗民而先反求諸
 己蓋在己者既盡則天下豈有難化之俗哉
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
名山川稷降播種農殖嘉穀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士制
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祇徳
 三后下文所稱是也恤憂也致憂民之功若伯夷降
[047-9b]
 典以為憂民之功禹平水土稷降播種以為憂民之
 功典即禮也伯夷所掌者秩宗之職天地人之三禮
 折民惟刑使知所畏則自知禮之可愛掌禮而及于
 刑蓋禮與刑一事而非二也出禮則入刑出刑則入
 禮折民以刑者正使之入于禮耳當時契敷五教以
 教民今也不言契而言伯夷蓋伯夷典三禮可以起
 斯民尊敬之心當時之民惑于詛盟鬼神誕慢之說
 不知尊敬天地人之常理故伯夷首以降典以正人
[047-10a]
 心人心不正則雖有平土不可居雖有嘉穀不可食
 聖人命官自有輕重先後故伯夷所以居禹稷之先
 惟是人心既正故禹平水土主名山川而人始得安
 其居山川各有主名如淮海惟揚荆河惟豫是也稷
 降播衆農殖嘉穀而人始得備其養降播種者教之
 以播種之事使農之所殖者惟嘉穀若生民之詩所
 載是也三后成功惟殷于民三后之職雖不同而同
 於殷民之功而已殷富盛也孔安國曰禮教備衣食
[047-10b]
 足是也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祇徳乃自命重黎
 而下堯經歴數節次而後至于士制百姓于刑之中
 則知聖人當初制刑本非欲恃此以整齊其民先有
 以教之養之然後有以防之刑者特隄防之具耳制
 有隄防撿押之意以刑之中者而防制百姓則不失
 之重而過亦不失之輕而不及凡此教民祇敬其徳
 而已觀此須見古人治民自有次第又須見古人之
 刑與徳本非二事典非刑也而曰降典折民惟刑則
[047-11a]
 刑與教為一刑非徳也而曰制百姓於刑之中以教
 祇徳則刑與徳為一後世以刑與德與典為二事故
 教民者不知所以隄防之意而掌刑者始專事殺戮
 矣後世以皋陶為士不與三后之列吝之也非也堯
 豈薄夫用刑之官哉特以教養未備則刑非所先耳
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徳之勤故乃明
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彛
 此又合而言之大抵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
[047-11b]
 自行前面所命三后皆政事也此一段乃徳化也君
 臣之間雖有政事如此又當以徳化隂驅潜率之穆
 穆敬也明明徳之著見也君以穆穆居上臣以明明
 居下君臣皆以徳率其民所以照灼四方四方之民
 皆化上之徳又知惟徳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
 于民棐彛者君臣雖以徳率民而不敢忘夫隄防之
 具天下不能皆君子而有小人焉天下不能皆從上
 而有違戾焉所以明其刑之中率治其民以輔其常
[047-12a]
 教刑謂之中者即刑之當理也中之理隨寓而在當
 其重也重有中之理存焉當其輕也輕亦有中之理
 存焉非謂于輕重之間執其一以為中也刑既當理
 則彛常之教自行曰敬祇徳曰降典曰棐彛聖人用
 刑之意其大略可見矣
典獄非訖于威惟訖于富敬忌罔有擇言在身惟克天
徳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惟帝堯之君臣有不忍用刑之意故當時之為典獄
[047-12b]
 者皆重其事而不敢以輕視之威者倚法以為虐也
 富者依勢以取貨者也此二者皆私心也當之典獄
 若非絶止其威則絶止其富二者皆不可有一既絶
 其威又絶其富則用心果安在惟敬惟忌而已敬則
 有所謹重而不敢輕忽忌則有所畏而不敢慢凡人
 言語有可擇則必其是非之不純者也言至于無擇
 則其徳之純一可見此即天徳也天徳無私是也威
 富之念絶于其外而敬忌之誠存于其中此非無私
[047-13a]
 之天徳何死生壽夭之命乃上天以是而制斯人者
 也今也典獄之臣徳與天為一則所以制生人之大
 命者不在天而在我矣豈非在下而與上天為配合
 乎天能制人之大命而典獄者亦能制人之大命是
 之謂自作元命配享在下嗚呼敬忌罔有擇言在身
 惟克天徳此盛徳事也曾謂一典獄之有司而足以
 盡之乎蓋獄重事也古人以動天地感鬼神者莫不
 在此自非徳與天為一者不可以居此之任吾觀皋
[047-13b]
 陶之刑至於四方風動惟乃之休蘇公之刑式敬由
 獄以長我王國穆王之刑至於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則天下之所感化者在刑王國之所長久者在刑人君
 之所以享福者在刑則豈特制生人之命而已哉自
 非惟克天徳之士安足以語此哉後世惟以刑為慘
 酷殺戮之具故舉而付之庸常之人其視古人有間
 矣
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獄非爾惟作天牧今爾何監非時
[047-14a]
伯夷播刑之迪其今爾何懲惟時苗民匪察于獄之麗
罔擇吉人觀于五刑之中惟時庶威奪貨斷制五刑以
亂無辜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無辭于罰乃絶厥世
 自此以前既言帝堯之君臣矣自此以後穆王徧告
 當時之司政典獄者天牧者代天以牧養民者也爾
 政典獄之任獨非天牧乎天下之事無非天之事典
 天敘也禮天秩也刑天罰也爾惟知職為天牧則所
 以用刑者當知所取舎矣伯夷之刑不可不監而有
[047-14b]
 苗之刑不可不以是深為懲戒也曰何監曰何懲不
 直致其辭而𤼵其問端以示之庶幾聴者之專今亦
 何所監得非在伯夷播刑之道乎而教民以典禮如
 前所云是也知伯夷之播刑則民知有愧耻之心而
 自趨於典禮之善矣今爾何所懲戒得非在有苗所
 以用刑者乎苗之刑上文既詳言之矣此又再述之
 惟時苗民所用之刑不察於獄之所麗人之麗於獄
 者有當重者有當輕者有有罪而犯者有無罪而受
[047-15a]
 誣者匪察於獄之麗則是輕重不分有罪無罪無所
 分别也惟吉人乃良善之人為能知五刑之有中理
 至於庶威奪貨者其心在於貨賄則以威迫脅其民
 而奪之安知有五刑之中哉今也苗民不惟吉人之
 是擇而惟庶威奪貨者是用謂之庶威則見其威奪
 者非止一人也風俗之敝古今一也正道盛行之時
 安有好賄之人惟風俗敗壊則自有此等人故在苗
 民則有奪貨者在盤庚商道始衰則有緫于貨寶者
[047-15b]
 在穆王周道始衰方有惟貨其吉若冏命所戒惟貨
 惟來若吕刑之所言者下至春秋之末世諸侯卿大
 夫惟賄賂是求至刑獄之事如羊舌鮒之鬻獄如梗
 陽人以女樂賂魏獻子皆世道之衰故如此獄者人
 之大命死生存焉豈可以賄賂為輕重乎此堯之典
 獄訖于威富所以異於苗民之典獄庶威奪禍者也
 斷制五刑者是虐用其刑以斷制其民也以亂無辜
 是無罪者無所分别於有罪者也上帝不蠲潔其所
[047-16a]
 為所以降咎于苗雖有苗亦不得以辭其罪卒至于
 絶其世而不得以有國豈非汝常戒乎夫遏絶苗民
 者堯也而皆上帝弗蠲何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堯
 即天也此與洪範舜之殛鯀不曰舜而曰帝乃震怒
 是也
王曰嗚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孫皆聴
朕言庶有格命今爾罔不由慰日勤爾罔或戒不勤天
齊于民俾我一日非終惟終在人爾尚敬逆天命以奉
[047-16b]
我一人雖畏勿畏雖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徳一人
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
 念者即上文伯夷之當監有苗之當懲也伯父伯兄
 仲叔季弟皆同姓諸侯之在父兄叔弟之列者幼子
 童孫諸侯之子孫者皆聴朕言庶有格命徧告之也
 能聴我言庶幾至於天命即前所謂自作元命也今
 爾罔不由慰曰勤爾罔或戒不勤爾當以勤為安以
 不勤為戒意豈不善纔至于戒不勤則心有作輟勤
[047-17a]
 之時少不勤時多以其出於勉强非安行於勤者也
 故告之曰爾當自安日勤則此心不以勤為勞而以
 勤為當然刑者人命所係勤茍不出于自然而至於
 戒則是不勤之為害也已多矣刑者是天以此整齊
 其民使民趨於善而不趨於惡然天之愛民其心無
 窮使我兢兢業業不可以一日遂終其事而相與以
 無窮者猶有望於人則敬刑之心始有所托是此心
 無窮已處即天意也爾當敬逆上天之命以奉我一
[047-17b]
 人用刑之際人雖我畏而我猶以為未足畏人雖稱
 美于我而我猶以為未足美若然則此心常無己方
 能順人君愛民無窮之心方能合得上天愛民無窮
 之心方能盡在己愛民無窮之心此豈非安于勤者
 之所能為哉惟敬五刑敬即此之不已也即勤也敬
 五刑則剛柔正直之徳自成時乎用中典則正直之
 徳成時乎用重典則剛之徳成時乎用輕典則柔之
 徳成如此則其利甚大人君因之以享其福斯民因
[047-18a]
 之以得其賴後世因之以得其寧刑之為利如此豈
 可以輕心用之而不知所以勤哉
王曰吁來有邦有土告爾祥刑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
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兩造具備師聴五辭五辭簡孚
正于五刑五刑不簡正于五罰五罰不服正于五過五
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貨惟來其罪惟均其審克之
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
 刑者殘民之具也而謂之祥刑何哉蓋刑本以率民
[047-18b]
 為善而用刑者當以善用之以善用刑則慈祥愷悌
 之意勝而慘毒酷烈之心衰矣有邦有土之諸侯不
 可不知此意在今爾安百姓何所擇得非在于人者
 乎能擇吉人以用刑而庶威奪貨者勿用可也何所
 敬得非在于刑者乎敬在刑則能合乎天徳而不以
 刑為己之私何所度得非在于罪相連及者乎能詳
 審而揣度之則有罪者囚係而不得併及于無罪矣
 此三句又當以擇人為先惟得人則能敬能度此以
[047-19a]
 其次序言也兩造具備此教之以聴刑之法造至也
 兩辭皆至具備則無一辭不備然後合衆人而聴其
 入五刑之辭其辭麗于五刑者也故曰五辭一人之
 智不足以盡之必叅于衆人之智若王制所謂疑獄
 與衆共之衆疑赦之是也簡者獄之要辭也五辭既
 得其要而可信矣方可正之以五刑其辭與其法適
 相當也茍五刑不簡謂正之以五刑而不應夫獄之
 要辭是其辭與法不相當也正之以五罰出金以贖
[047-19b]
 罪可也五罰不服謂其情之輕出于過誤雖罰之金
 亦有不相當者則正之以五過從釋之先王委曲之
 意至此惟恐不當人之罪故如此之詳有此三等曰
 五刑曰五罰曰五過在聴獄者原情以為輕重雖然
 先王固為是贖刑之法以輕刑然亦未嘗失之姑息
 以縱釋有罪苟有罪而縱釋之亦與無罪而受戮者
 均為不中也穆王至此又防聴獄者易至于過入過
 出五過之疵病者惟官謂以官吏請托也惟反謂報
[047-20a]
 復恩怨也惟内謂妻妾請求也惟貨謂賄賂鬻獄也
 惟來謂私相往來也此五者皆五過之病先王之設
 為過也正以待其無辜而陷于刑戮者爾若有罪而
 以官吏請託之故報復恩怨之故與夫妻妾請求賄
 賂鬻獄私相往來之故而遂赦之則豈不為五過之
 病于此五者而有一焉則其罪與犯者同坐惟當審
 之以致其詳克之以去其私則罪不出于故出矣雖
 然故出人罪不可故入人罪亦不可五刑之疑者從
[047-20b]
 赦而為罰五罰之疑者從赦而為免既曰疑則是輕
 重皆不得其實聖賢寧過于厚無過于薄所謂罪疑
 惟輕不可以入人之罪亦當㕘以致其詳克以去其
 私則斯不至于故入矣詳味穆王之言惟欲當乎人
 情合乎中理不可容一毫私意于其間也
簡孚有衆惟貌有稽無簡不聴具嚴天威
 此言以獄之要辭書之于簡者當以人之貌而㕘之
 也獄辭既與衆共聴之衆人以為信矣又當稽之于
[047-21a]
 貌蓋理直者其顔色自如而有愧於中者必有赧然
 於色周官所謂辭聴色聴氣聴是也惟貌既有稽又
 當㕘之于簡蓋巧者能飾其容怯者或適然而合則
貌又不可專恃無簡者又不當聴之所以然者正欲具
 嚴天威而已刑者天討有罪至公而無私具者皆也
 無所不致其嚴故也在我有一毫之未至在獄有一
 毫之不得其情則為有愧于天豈所以嚴天威哉
墨辟疑赦其罰百鍰閱實其罪劓辟疑赦其罰唯倍閱
[047-21b]
實其罪剕辟疑赦其罰倍差閱實其罪宫辟疑赦其罰
六百鍰閱實其罪大辟疑赦其罰千鍰閱實其罪
 此即刑之疑者赦而從罰也六兩曰鍰百鍰六百兩
 也鍰黃鐵也五刑之中惟墨為輕故罰則百鍰劓重
 于墨也故其罰惟倍二百鍰也剕重于劓者也故其
 罰倍差既倍二百則為四百矣又差以一百共為五
百鍰宫重于剕者也故其罰六百鍰大辟死刑五刑之
 至重者也其罰千鍰五刑之中雖有輕重不等重者
[047-22a]
 至于大辟輕者至于墨然皆當閱視審實使其罪與
 其罰相當聖人愛民之心無有窮已也五刑之罪既
 不斷其肢體傷其肌膚赦而從罰則其仁至矣而罰
 人之金聖人亦恐傷民財苟罰與罪不相當亦非所
 以仁民之意
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宫罰之屬三
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上下比罪無僭
亂辭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審克之上刑適輕下服下
[047-22b]
刑適重上服輕重諸罰有權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
有倫有要
 屬者類也凡五刑五罰皆有其屬類周禮司刑掌五
 刑之書即此是也周官二千五百至穆王時于周官
 之重刑則減之于周官之輕刑則增之共為三千聖
 賢觀時會通之宜以立法不拘一定也孔安國曰别
 言罰屬合言刑屬明刑罰同屬互見其義以相備上
 下比罪無僭亂辭勿用不行上文言五刑之屬三千
[047-23a]
 者已定之法載之刑書者也然天下之情無窮而刑
 書之所載者有限不可以有限之法而求盡無窮之
 情則又在夫用法者斟酌損益之蓋古者任人而不
 任法如唐虞之時條目未多惟有五刑有服五服三
 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皆在明刑者隨宜而處之也
 至周穆王之時時變已異于古其條目至有三千其
 法漸煩矣然猶人與法並行法之所載者則以其罪
 而斷之法之所不載者則以其罪而㕘之以人若上
[047-23b]
 下比罪是也比附也以其罪而附之上刑而見其為
 重以其罪而附之下刑而見其為輕則于輕重之間
 而裁酌之然亦以其辭為主蓋罪人之情皆見乎辭
 僭差也亂紛也若辭至于差而亂其辭其情與其罪
 皆不相合是不可行刑者也聴獄者當無用其不可
 行之法惟當有以察其情又當求之以法二者合而
 後允當乎人情法意是乃可行者也其在詳審而克
 去其私意則有以得之上刑適輕下服謂所犯者上
[047-24a]
 刑而情適輕則當下服宥過無大是也下刑適重上
 服謂所犯者下刑而情適重則當上服刑故無小是
 也不特刑之用也原情以為輕重而罰之用也亦必
 有輕重之權此法之原人情者也刑罰世輕世重如
 刑平國用中典亂國用重典新國用輕典此法之因
 乎時者也惟齊非齊吾欲其齊者乃非所以為齊謂
 如上罪服上刑下罪服下刑前世刑輕吾亦從輕前
 世刑重吾亦從重此惟齊也殊不知情有輕重時有
[047-24b]
 治亂安得而一之吾欲齊之乃所以為不齊則不若
 歸之于倫要而已倫理也要者理之要會也天下之
 情與天下之時皆無一定惟是理則無有不定者知
 所謂倫要則知所謂理知所謂理則知所謂權變矣
罰懲非死人極于病非佞折獄惟良折獄罔非在中察
辭于差非從惟從哀敬折獄明啟刑書胥占咸庶中正
其刑其罰其審克之
 此欲用刑者哀矜惻怛以求其情曾子曰上失其道
[047-25a]
 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既曰一成而不
 可變故君子盡心焉且罰人之金特所以懲戒之而
 未至于死然人之出財也已極于困病罰且如此而
 況刑乎典獄之君子當以此存之心惻怛之念動于
 中謂傷民之財且不可而況于傷民之體則以惟良
 折獄可也佞折獄不可也佞口才也良者慈祥愷悌
 之心也自常情觀之必以口才之人其詞鋒捷出足
以折人之罪而慈祥愷悌者以遲鈍不快人意殊不知
[047-25b]
 獄者惟要盡人之情實以口辨而折人使犯罪者無
 所容其辭是吾有求勝之心矣何以得其實惟良善
 人有哀矜惻怛之意惟務誠實所以得人之情易于
 賁卦無敢折獄者獄欲得其實用明之道則惟有賁
 飭而已非其實也故君子戒之罔非在中折獄既不
 以佞而以良則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逺矣自然合于
 中理不至于過察辭于差蓋欲得人之情實者惟于
 辭之差互處察之則有不能逃者矣事之眞者不謀
[047-26a]
 而同而其不實者則今日之辭如此而明日之辭乃
 不如此明日之辭如此而後日之辭又不如此在斷
 獄者于其差而詰之則無不得其情非從惟從謂不
 從其偽辭者乃所以從其本心也人之辭或有詐偽
 者能文飾其辭或有苦于囹圄之囚刻木之吏而姑
 為之辭若便以其辭而從之則失其本心之實矣非
 從惟從者是不從其口而從其心也此在典獄者以
 哀敬之心折之哀敬則得其情而勿喜也在己者既
[047-26b]
 盡其哀敬惻怛又明啟刑書與衆人同共占度之如
 此咸皆也則五刑五罰皆庶幾乎中正矣刑罰之要
 惟其中正而中正之理茍在己者皆哀敬之心與乎
 刑書而不知所以胥占則中正奚自而見不曰咸中
 正而曰咸庶中正則見中正之為難典獄者不當自
 足以為己得其中正雖畏勿畏雖休勿休亦此意也
 再丁寧而言曰其刑其罰皆當審克之以刑則傷民
 之肌膚罰則傷民之財斷獄者不可以不加哀矜惻
[047-27a]
 怛之意而審克也言閲實至于五言審克至于四此
 皆丁寧諄復之意重其事故詳其戒也
獄成而孚輸而孚其刑上備有并兩刑
 記曰正以獄之成告于大司冦大司冦以獄之成告
 于王是獄之已成者未有不以告于君獄成而孚者
 是在我者既得其實而有所信矣則必以其信于己
 者而輸之于君使其君亦有所信然而告于王之時
 又當無一不致其詳其刑上備者上之于君而其辭
[047-27b]
 備具有并兩刑者亦具上之如此則人君知其犯之
 因所謂有并兩刑者如今律云二罪俱𤼵從重者論
 是也
王曰嗚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懼朕敬于刑有徳
惟刑今天相民作配在下明清于單辭民之亂罔不中
聴獄之兩辭無或私家于獄之兩辭獄貨非寶惟府辜
功報以庶尤永畏惟罰非天不中惟人在命天罰不極
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047-28a]
 穆王以敬而戒其臣曰官伯即庶官之長族者王之
 同姓姓者王之異姓也朕言多懼此穆王仁愛恤刑
 之本心也吾之所以告汝者皆出于憂懼蓋刑乃人
 命所係死者不復生斷者不復續安得不懼穆王之
 所謂多懼即虞舜欽恤之意也典獄宜有以體此心
 朕敬于刑有徳惟刑朕之所敬者在刑故不敢輕以
 付人惟有徳者方可使之為明刑之官穆王實見得
 刑乃天之討罪今天相下民而愛之故以刑整齊其
[047-28b]
 民使善者有所恃惡者無所肆此豈非天之愛民乎
 天有愛民之心而司政典獄者實代天以養民故曰
 作配在下既為天之配合當有以察其難察之情可
 也情之難察莫如單辭謂之辭之偏而非有兩造也
 在典獄者明此心如火之照物然無所不見清此心
 如水然無一毫之累如此然後可以聴單詞茍不明
 不清是在己之心未免有私蔽之不足以為天之配
 矣既曰單辭矣又言其兩辭天下之民所以得其治
[047-29a]
 者無不在夫典獄者能以中道而聴夫獄之兩辭訟
 者之辭有直則必有曲有是則必有非直其所直而
 不直其所曲是其所是而不是其所非非則曲而非
 者不敢怨是則直而是者無所寃民安得不治乎如
 其不然則是非曲直不當民奚賴焉無或私家于獄
 之兩辭茍或容私其間則兩辭必不得其正直者未
 必有曲曲者反得直矣貨玉非寶惟府辜功報以庶
 尤此深言鬻獄之禍以獄而得人之貨賄者不足以
[047-29b]
 為寶適以聚其罪之功爾一時之間得利則人情皆
 以為益而不知其實有禍害其報應也必以庶尤言
 百殃俱至也永畏惟罰天道福善禍淫之罰可畏當
 永畏之不可暫畏之而暫止也非矢不中惟人在命
 天之于人何嘗不中哉人自取之所謂自貽伊慼也
 天不惟有福善之命亦有禍淫之命惟人在命是自
 取其禍淫之命也天罰不極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
 下庶民之為不中惟司典獄者為能令之正也司政
[047-30a]
 典獄者以私心聴獄民至于有寃不得伸則極之
 民人不罰之而天罰之至于此則安有令政在天下
 乎此章言天罰之可畏用刑者當去其私心以合天
 之心
王曰嗚呼嗣孫今往何監非徳于民之中尚明聴之哉
哲人惟刑無疆之辭屬于五極咸中有慶受王嘉師監
于茲祥刑
 嗣孫者諸侯嗣世之子孫也穆王之戒不特及于官
[047-30b]
 伯族姓又有及于嗣世之子孫不惟有望于今日而
 猶有望於來世庶幾皆知穆王此心之恤刑今往何
 監謂自今以往奚所法哉得非在于以徳而𤼵民之
 中乎民受天地之中以生皆有此中惟化民者有徳
 足以啟迪之尚明聴我之言哲人惟刑無疆之辭哲
 智之人為能用刑蓋其所見者明所察者審不至妄
 用則自然有無窮之美名所以然者蓋刑之中自有
 慶之理存惟使刑皆屬于極則五刑無一而不中斯
[047-31a]
 有慶矣所謂慶者即上文所言自作元命無疆之辭
 皆慶也受王嘉師監于茲祥刑刑之可以獲福如此
 則民未可以不善而遽納之刑未可以殺戮之事而
 輕視之也何者民心本善豈非嘉師刑本所以使民
 為善豈非祥刑曰無疆之辭曰有慶曰喜曰祥皆以
 至美之言而勸勉之使典獄知夫用刑之不當則其
 罰不可逃如上文所謂庶尤也罔有政令也皆所以
 為罰也知夫用刑之得其當則其福亦不可辭知慶
[047-31b]
 也嘉也祥也皆所以為福皋陶之刑至于四方風動
 惟乃之休而後世于定國為廷尉且謂吾治獄多隂
 徳子孫必有興者則禍福之說豈誣也哉詳考吕刑
 之書有以見先王仁心之所寓蓋深恩厚澤醲賞慶
 賜未足以見人君之仁惟于慘酷殺戮之事與夫甲
 兵爭戰之事方有以見人君之仁蓋于不得已之中
 而有慈祥愷悌之意則聖人之心見矣大夏長育未
 足以盡天地之大而窮冬霜雪之餘一陽之復有以
[047-32a]
 見天地之心天地之大徳曰生而聖人之徳亦惟好
 生而已
 
 
 
 
 
 
[047-32b]
 
 
 
 
 
 
 
 尚書詳解卷四十七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