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春明夢餘錄 > 春明夢餘錄 卷六十九
[069-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明夢餘録卷六十九
          吏部左侍郎孫承澤撰
  川渠
通惠河即玉河也發源昌平州神仙泉過榆河會一畆
馬眼泉遶甕山後滙為七里濼東入都城西水門貫積
水潭積水潭者皇城内西海子也又稍東從月橋入内
府環繞宫殿南出玉河橋由大通橋至通州與白河合
[069-1b]
袤一百六十里元郭守敬所鑿十里一閘蓄水濟運元
人名通惠焉入明廢不治天順二年漕運總兵官都督
楊茂先請脩之以省從張家灣陸輓者命户部尚書楊
鼎工部侍郎喬毅往視還言通州至京城四十餘里古
有通惠河古道石閘尚存永樂間曾於此河搬運大木
以此度之船亦可行先年曾奏欲於此河積水船運又
有議欲於三里河從張家灣烟墩橋以西疏挑二十里
灣泊糧船以避水患者二事俱未施行今此河道通流
[069-2a]
其水約深二尺不勞疏挑惟用閘蓄水令運糧衛所每
船二十五隻造一剥船自備米袋挨次剥運如此則運
士得省脚費而困憊少蘇矣今䝉命臣等同叅將袁佑
等親詣昌平縣元人引水去處及宛平大興通州地方
三里河各河道將行船故迹逐一踏勘及據元史并各
閘見樹碑文所載事疏稽考回奏看得閘河原有舊閘
二十四座以通水道但元時水在宫墻外船得進入城
内海子灣泊今水從皇城中金水河流出難循故道行
[069-2b]
船須用從宜改圖除元人舊引昌平東南山白浮泉水
往西逆流徑過祖宗山陵恐於地理不宜及一畆泉水
經過白羊口山溝雨水衝截俱難導引外及勘得城南
三里河至張家灣運河口袤延六十餘里舊無河源正
統間因脩城壕作壩蓄水慮恐雨多水溢故於正陽橋
東南低窪處開通壕口以泄其水始有三里河名自壕
口三里至八里始接渾河舊渠兩岸多人家廬舍墳墓
流向十里迤南全接舊河流入張家灣白河其水深處
[069-3a]
止有二三尺淺處一尺餘闊處僅丈餘窄處未及一丈
今若用此河行船凡河身窄狹淤淺處必用濬深開闊
凡遇人家房垣墳所必須拆毁那移且以今闊處一丈
計之水深二尺若散於五丈之闊止深四寸况春夏天
旱泉脉易乾流水更少糧船剥運俱難行使兼且沿河
堤岸髙者必須剷削低者缺者必須增築填塞又有走
沙急湍處俱要創閘派夫脩挑倘水少又須增引别處
水來相濟若引西湖之水則自河口迤西直至西河堤
[069-3b]
岸未免添置閘座若引草橋之水必須於大祀壇邊一
路創鑿溝渠亦恐有碍况其源又止出彰義門外玉匠
局等處馬跑等地泉亦不深逺大抵此河天旱則淤壅
淺澀雨澇則漫𣪚衝突徒勞人力卒難成功决不可開
况元人開此河曾用金口之水勢洶湧衝沒民舍船不
能行卒為廢河此乃不可行之明騐也今會勘得玉泉
龍泉及月兒柳沙等泉諸水其源皆出於西北一帶山
麓堪以導引滙於西湖見今大半流出清河若從西湖
[069-4a]
源頭將分水青龍閘閉住引至玉泉諸水從高梁河量
其分數一半仍從皇城金水河流出其餘從都城外壕
流轉通會流於正陽門東城壕再將泄入三里河水閘
住併流入大通橋閘河随時開閉天旱水小則閉閘瀦
水短運剥船雨澇水大則開閘泄水放行大舟况河道
閘座見成不用增造官吏閘夫見有不須添設臣等勘
時曾將慶豐平津通流等閘下板七葉剥船已驗可行
若板下至官定水則其船亦可通行止是閘座河渠間
[069-4b]
有决壞淤淺處要逐加脩濬較之欲創三里河工程甚
省况前元開創此河漕運七八十年公私便宜後來廢
弛今若復興則舟楫得以環城灣泊糧儲得以近倉上
納在内食糧官軍得以就近闗給通州該上糧儲又得
運來都城與夫天下百官之朝覲四方外國之貢獻其
行李方物皆得直抵都城下若此事舉行實天意暢快
人心歡恱足以壯觀我聖朝京師萬萬年太平之氣象
也伏望聖明早賜裁處乞勅各該衙門會計物料量撥
[069-5a]
官匠并各營見官軍人等自西山玉泉一帶并都城
周圍壕及大通橋直抵通州張家灣一路河道分工
逐一脩濬如此則不惟省一時糧運之脚價實足以垂
萬世無窮之利益矣明年發軍夫九萬餘往治尋以災
異罷後成化十一年詔平江伯鋭等濬之一年而成自
都城東大通橋抵張家灣渾河口百六十餘里漕船稍
通然坐獨引西湖泉水之半不踰二歲淺澀如舊嘉靖
六年廵倉御史吳仲請復開之上使户部侍郎王軌工
[069-5b]
部侍郎王詔往議軌等言漕國計也必如元人引白河
故事令大船皆可直達京師則必大興工役其費稍鉅
惟據見存故閘稍脩治之聽小車剥船並行而載且以
便歸運之軍詔可
  元史中統二十八年郭守敬至上都别陳水利十
  有一事其一大都運糧河不用一畆泉舊源别引
  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經甕山泊自西水門入
  城環匯於積水潭復東折而南出南水門合入舊
[069-6a]
  運糧河每十里一置牐比至通州凡為牐七距牐
  里許上重置斗門互為提閼以過舟止水上覽奏
  喜曰當速行之於是復置都水監俾守敬領之首
  事於二十九年之春告成於三十年之秋賜名曰
  通惠役興之日上命丞相以下皆親操畚鍤為之
  倡咸待守敬指授而後行事置牐之處往往於地
  中偶值舊時甎木時人為之感服船既通行公私
  省便先時通州至大都陸運官糧歲若千萬石方
[069-6b]
  秋霖雨驢畜死者不可勝計至是皆罷是秋車駕
  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其舳艫蔽水大恱特賜錢
  一萬二千五百緡仍以舊職兼提調通惠河漕運
  事守敬又欲於澄清牐稍東引水與北壩河接且
  立牐麗正門西令舟楫得環城往來志不就而罷
盧溝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為
渾泉而為桑乾河鴈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經太行山
入宛平縣界東南至看丹口分為二一東流至通州髙
[069-7a]
麗莊入白河是為渾河一南流至霸水合易水又南至
丁字沽入運河仍從本河是河過懷來束兩山間至京
城西四十里石經山東地平而土疏衝擊震盪遷徙不
常往代常脩築國朝特重云
  水經注云澤水至雍奴入笥溝謂之合口是矣隋
  圖經云澤水即桑乾河也寰宇記云桑乾水西北
  自昌平縣來南流經郡城西又東流經郡城南又
  東南與髙梁河合按桑乾河即今之盧溝河也俗
[069-7b]
  呼曰渾河亦曰小黄河又名漯河以源出朔州馬
  邑縣之桑乾山故曰桑乾河郡國志云范陽有張
  塜臨桑乾河側名為張華村
  四明王荁云渾河即桑乾河從保安舊城過沿河
  口通石港口直抵盧溝河宋蘇轍渡桑乾詩北渡
  桑乾氷欲結心畏穹廬三尺雪南渡桑乾風始和
  氷開易水應生波葢桑乾下流為渾河渾河下流
  為盧溝以其濁故呼渾河以其黒故呼盧溝本一
[069-8a]
  水也渾河奔騰澎湃勢如殷雷亦曰小黄河跨河
  板橋甚欹行者率猿臂渡毛骨盡竦萬歷戊子秋
  九月十六日聖駕還自夀宮駐蹕功德寺明日幸
  石景山觀渾河上先登中板橋諸臣翼而趨中流
  顧問輔臣水從何來申時行對曰從大漠經居庸
  下天津則朝宗於海矣上曰觀此水則黄河可知
  因勅河臣亟脩堤岸毋妨漕計諸臣頓首謝
  晋陵蔣一葵記河因桑乾山名一名漯水相傳黄
[069-8b]
  河伏流自山西馬邑縣金龍池發源流至保安舊
  城燕尾河與洋河諸水合唐賈島詩無端更渡桑
  乾水却望并州是故鄉即此每當晴空月正野曠
  天低曙色蒼蒼波光淼淼為京師八景之一曰盧
  溝曉月 又記盧溝河金人呼黒水河橋亘周行
  金明昌初建正統間重修長二百餘歩左右石欄
  刻為獅形凡一百狀數之輒隠其一 又記盧溝
  橋由西北行十里渡王家嶺嶺勢由西來蜿蜒數
[069-9a]
  里至此復西向川原獻媚林谷爭竒余登嶺南望
  則渾河一線如遊龍東望則宫闕参差與石相映
  北望則九陵在焉佳氣葱籠似領袖西山而襟帶
  之者
  楊榮脩堤記天下之難治者莫踰水而治水之先
  者莫踰京師故大禹之蹟首在冀州豈非以水之
  利害所係者大而畿甸之内宜慎其防以為𢎞逺
  之圖也歟盧溝之河至京城西四十里石經山之
[069-9b]
  東地勢平而土脉疏衝激震蕩遷徙弗常後魏都
  督河北道諸軍事建成侯劉靖及子平鄉侯𢎞築
  戾陵堰以防之水患以息後人思其功謂之劉師
  堰歷世既乆水勢漸更下流十五里距盧州不遠
  有白狼窩口時復衝决漫流而東浸沒田廬民弗
  安業聖朝建北京視河為襟帶永樂間屢嘗脩築
  輒復傾圯今聖天子嗣位命工部侍郎李庸内官
  監少監姜山義往任厥事復命太監阮公安少保
[069-10a]
  工部尚書吳公中總其事宜勅其務存堅乆勿為
  茍且庶幾暫勞永逸群公效命材謀共濟經始於
  正統元年冬畢工於二年夏凡用工匠二萬餘月
  給糧餉以萬計累石重甃培植加厚崇二丈三尺
  廣如之延袤百六十五丈視昔益堅既告成賜名
  固安堤置守䕶者二十家建神祠於上有司以時
  修祀禮凡督事悉賜鈔幣以勞之其視築戾陵堰
  役費加倍而堅實亦過之
[069-10b]
金口在京西通盧溝河
  元郭守敬建議金時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盧
  溝一支東流穿西山而出是為金口其水自金口
  以東燕京以北溉田若干頃其利不可勝計兵興
  以來典守者懼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接視
  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至西山之利下可以廣
  京畿之漕上納其議又言當於金口西預開減水
  口西南還大河令其深廣以防漲水突入之患帝
[069-11a]
  善之
三里河在城南元時名文明河接通惠河為漕儲運道
今鐡閘尚存
  國初户部楊茂疏看得京城南原有三里河直通
  張家灣烟墩橋自橋往西疏濬深濶二十餘里却
  將烟墩木橋改作吊橋糧船到彼灣泊可免漂流
  之患若將此河濬深直至三里河作平水壩三四
  截於内置匾淺剥船令運船由此盤壩以達京師
[069-11b]
  歲可省車脚數百萬乞命工部踏勘明白將在京
  操備旗軍暫借分上畢事誠為經乆之利
  嘉靖中大學士桂蕚疏近皇上遣户工二部漕運
  等官相視地方欲自大通橋直達通州將及月餘
  言人人殊臣竊以為營度者未得其詳不敢不再
  請皇上擇之臣聞大通橋河源出自昌平州神仙
  泉南會一畆馬眼二泉繞出甕山後滙七里濼即
  今之西湖東入都城西水門貫積水潭即今之海
[069-12a]
  子又東至月橋入内府南出都城東水門過大通
  橋又東五十餘里至通州入白河此河元郭守敬
  由古水道開濬非自守敬創始盖西山諸水由皇
  城東出每當山水泛漲由此而泄引之入白河以
  濟漕運故置閘以時啓閉初非為行舟設也成化
  十二年平江伯陳鋭不察其故建言脩復憲宗皇
  帝命户部左侍郎翁世資工部左侍郎王詔挑濬
  仍濬西湖諸泉以益水勢可放運船千餘直抵大
[069-12b]
  通橋下既而水急岸狹船不可泊未幾即耗船退
  幾不能全遂不復行正徳七八年亦嘗挑濬竟無
  成功葢京師之地西北髙峻自大通橋下視通州
  勢若建瓴而强為之且未免有害非徒無益而已
  惟正陽門外東偏有古三里河一道東有南泉寺
  西有玉泉庵至今基下俱有泉脉由三里河繞出
  慈源寺八里莊五箕花園一帶直抵張家灣烟墩
  港地勢低下故道俱存冬夏水脉不竭見今天壇
[069-13a]
  北蘆葦園草場九條巷其地下者俱河身也髙者
  即舊馬頭明白易見不假經畫稍加脩治即可復
  也但附近勢家莊園故成化六年楊茂雖嘗建議
  而不敢盡言但請置壩而已後亦竟沮不行成化
  十二年踏勘而勢家買通欽天監以為地居京師
  子午方位為説不知三里河乃在都城㢲已實非
  子午方也今若誠按此脩濬則公私大船俱可直
  抵三里河不但便搬剥而已
[069-13b]
白河源出邊外經宻雲縣霧靈山為潮河川而富河罾
口河七渡河桑乾河三里河俱于此會名白河南流經
通州合通惠及榆渾諸河至張家灣總名曰潞河並南
流楊村以北通惠之勢峻若建瓴白河之流淤沙易阻
夏秋水漲則懼潦冬春水微則病澀藉濬治焉
  水經注云鮑邱水又南逕潞縣故城西漢光武遣
  吳漢耿弇等破銅馬五幡於潞東謂是縣矣屈而
  東南流逕潞城南世祖拜彭寵為漁陽太守後寵
[069-14a]
  叛光武遣遊擊將軍鄧隆伐之軍於是水之南遺
  壁故壘存焉鮑邱水又東南入夏澤澤南紆曲渚
  一十餘里北佩謙澤𣺌望無垠按志州城北二十
  五里有盞兒淀廣袤三頃水上開花浮若金盞而
  名此即古謙澤也今廢為馬房地鮑邱水即潞河
  俗名白河以其兩岸皆白沙不産青艸云
髙梁河水經出自并州黄河之别源東逕昌平境沙澗
又東南經髙梁店流入都城海子宋太祖伐遼與遼將
[069-14b]
耶律沙等戰於髙梁河即此
  魏劉靖脩髙梁河碑魏使持節都督河北道諸軍
  事征北將軍建城鄉侯沛國劉靖字文恭登梁山
  以覩源流相原隰以度形勢嘉武安之通渠美秦
  民之殷富乃使帳下督丁鴻軍士千人以嘉平二
  年於髙梁河造堨開車箱渠髙梁河者出自并州
  黄河之别源也長岸峻固直截中流積石籠以為
  主髙一丈東西長三十丈南北廣七十餘歩依北
[069-15a]
  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堨長十丈山水暴發則
  乗堨東下平流守常則自門北入灌田歲二千頃
  凡所封地百餘萬畆至景元三年辛酉詔書以民
  食轉廣陸發不贍遣謁者樊晨更制水門水流乗
  車箱渠自薊西北逕昌平東盡漁陽潞縣凡所潤
  舍四五百里髙下孔濟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
  斯𣪚道渠口以為濤門灑滮池以為甘澤施加於
  當時敷被於後世積三十六載至元康五年夏六
[069-15b]
  月洪水暴出毁損四分之三君少子驍騎將軍平
  鄉侯𢎞受命持節監幽州諸軍事遐惟前勳親詣
  山川指授規畧命司馬闗内侯逢惲内外將士二
  千人起長岸立石渠脩治水門門廣四丈立水堨
  五尺興復載利通塞之宜凖遵舊制凡用工四萬
  有餘諸部王侯不召而至襁負趨亊者葢數千人
  詩載經始勿亟易稱民忘其勞斯之謂乎於是二
  府文武之士感秦國思鄭渠之績魏人置豹祀之
[069-16a]
  義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是年十月十一日刋石
  立表以記勲烈按此河名裏漕河北達京師長店
  運艘鱗集即通惠河也
琉璃河在良鄉縣南四十里金史作劉李河有二大姓
居此也大房山孔水入焉石橋跨之形勢鉅麗橋建於
嘉靖二十年各處捐銀三十餘萬上助銀九萬三千兩
又自西山諸泉來者曰胡良河自紫荆闗外鐡鎻崖入
者曰巨馬河晋劉琨守此以拒石勒處也二河俱有大
[069-16b]
橋建於萬歷二年橋成上命輔臣張居正撰碑以頌太
后功德
潞河一名沽水一名鮑邱水記云通州城西三十里有
潞河源出北山南流
  按志沽水有二即東西潞水也源自塞北丹花嶺
  來合九泉水南逕安樂縣故城西南與螺山之水
  合為西潞河又南逕狐奴城西與鮑邱水合為東
  潞河
[069-17a]
清河在德勝門外二十里距昌平州五十里以水清冽
故名源自州境一畆泉經燕丹村東南合榆河下流為
沙河經順義會白河跨清河有橋永樂間造橋因河以
名跨沙河亦有橋正統間造賜名安濟劉尚書龍云過
清河時微雨初霽車塵不起望昌平山若美人新沐雲
鬟翠髻環列天際
榆河源自昌平境南月兒灣即古濕餘河又名溫餘河
經順義縣境會白河以入潞芹城水在州東北四十里
[069-17b]
流至藺溝入焉又黄花鎮川河自塞外流入黄花鎮亦
注焉
潮河在寳坻縣東二十里一名白龍港源自梨河泃河
鮑邱河至縣界三义口合流為糧運河入於海又有柳
沽河自玉田縣來渠河自香河縣來俱由縣東南注白
龍港故邑有渠陽之稱
霸河距霸州城南三里為白溝河之下流志云瓦河水
在城西南三百歩與城南之沙塘二河合即寰宇記之
[069-18a]
五渠也
  州北達京師二百餘里川原平衍厥壤卑下西北
  諸山水合胡良河至州界苑家口洪波瀰漫一望
  無際皆滙於此既滙而盈後乃東流出於丁字沽
  注白河以入於海入海處呼為飛魚口舊築河堤
  起涿州東境按固安至州境之趙村務臨津水口
  經州南闗有古城址相傳趙武靈王所築也堤長
  三百餘里廣尋有二尺址倍之崇丈有八尺傍植
[069-18b]
  榆柳以為固其間為水口一百六十有七至文安
  縣之蘇家橋大城之辛張口而止
新河在漷縣西一名漷河自盧溝水分流至縣界折而
為三其一徑東入白河其一為新莊河南流武清縣界
其一為黄漚河東注馬家莊飛放泊
三角淀在武清縣南武清漢雍奴縣注水經云雍奴藪
澤之名四靣有水曰雍水不流曰奴水經云沽水又東
至雍奴縣西入笥溝志云縣南八十里有三角淀周廻
[069-19a]
二百餘里即古雍奴水也笥溝其别名耳笥溝水自范
甕口王家陀河及劉道口魚兒里諸水滙於大沽港水
經注謂笥溝水滙衆川而東注混同一瀆云
直沽在武清縣東南八十里衛河白河丁字沽合流於
此又西南合清沽港水流四十里名海口每日潮至楊
村云
  附新開河
薊州河運薊州軍餉也明初用遮洋船從直沽出海轉
[069-19b]
餉薊時有漂沒天順二年開直沽河焉
  唐神龍中於漁陽開平虜渠傍海穿漕以避海難
  此葢唐蹟也
昌平河運諸陵官軍餉也起鞏華城外安濟橋抵通州
渡口止袤百四十五里
宻雲河運宻雲官餉也本白河上流自牛欄山而下與
潮河川交會水勢深廣嘉靖三十四年總督薊遼保定
都御史楊博請捍塞就通利合以濟餉四十三年總督
[069-20a]
劉燾發卒濬治而潮河川直達通州凡宻雲鎮歲餉十
萬悉用小舟轉粟省車輓入河費上嘉燾賜賚之
  嘉靖十四年十一月香河縣郭家莊自開新河一
  道長一百七十丈闊五十一丈有竒較舊河近十
  餘里有司以聞命祭河神
  水泉
玉泉在玉山東北泉出石罅間因鑿石為螭頭泉從螭
口噴出鳴若雜佩色若素練味極甘美瀦而為池廣三
[069-20b]
丈許池東跨小石橋水經橋下東流入西湖為京師八
景之一名曰玉泉垂虹往時翰林學士黄諫品泉水自
郊畿論之以玉泉為第一自城内論之以文華殿東大
庖厨井為第一作京師水記
水源頭在香山之北兩山相夾諸泉湧出流至退谷傍
伏行地中至玉泉山復出
丹砂泉在香山下相傳為葛稚川丹井井二一泉水上
湧一泉水横流味極甘冽
[069-21a]
卓錫泉在甕山之陽泉傍有寺曰碧雲其泉湧出繞寺
而出
龍泉自金山西山下湧出滙而為池甃石為暗渠引水
伏流約五里許南經功德寺前入西湖
清冷泉在京城西三十里覺山之頂味甘冽
魚藻池泉在南城東南一帶皆泉元人三里河之源也
今坎而為池以養魚舊有瑶池殿
金井在京城南魏村社永樂間嘗駐蹕於此賞其甘冽
[069-21b]
遂命甃之
義井在京城西南二十五里四圍沉碧相傳為唐時置
滿井在東直門外有泉湧出冬夏常滿
  公安袁宏道紀燕地寒花朝節後餘寒猶厲凍風
  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
  冐風馳行未百歩輒返二十二日天稍和偕數友
  出東直門至滿井髙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濶
  若脱籠之鵠於時氷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
[069-22a]
  清徹見底晶晶然如鏡之初開而冷光之乍出於
  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姸明媚如倩
  女之靧靣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
  披風麥田淺鬛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
  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歩
  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
  羽鱗鬛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遊墮事而瀟然於
[069-22b]
  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
  之遊將自此始惡能無記己亥之二月也
  閩人蔣德璟記出安定門從北郊壇遶後取西北
  過大教場一望空濶雪殘土潤行麥田間頗有幽
  致二里許荒村數家錯落柴扉折而入即滿井也
  井三靣皆窪池而井獨髙黝不見底因繫石於綆
  測之可二十五尺下皆樹根也根下復得丈許其
  大可一丈圍井千百年常滿大旱不縮大寒不氷
[069-23a]
  溢井幹而出為小石函受之上有亭亭四周為小
  石溝蜿蜒而下滙於池遂與東南水會於通州鴻
  寳云其竒不如濟南趵突諸泉然皆地旺氣濆湧
  而成予謂自太行山迤邐數千里至西山一帶其
  勢甚雄𣪚而平陂結為都城宜吉氣之随地起也
  北人疎朴徧尋無碑碣可讀僅環池柳十餘株古
  者腹穿横斜入畫泉味甘冽予為獨酌一盂而弟
  瓏兒熺亦至鵬洲出所携酒蔬就村榻環坐限韻
[069-23b]
  作詩各一律轟飲良快日且西復移榻井前酌數
  廵而歸
龍潭在盧師山潭廣丈許上有巨石覆之其下深不可
測有大青小青二龍潛於此二龍出則雲氣随之歲旱
禱雨輒應歷代相傳俱有封號立廟於潭上歲時祭祀
九龍池在皇陵翠屛山下出泉九穴鑿石為龍水從吻
出瀦而為池
  學士程敏政記成化戊戌有事於西陵自昌平尋
[069-24a]
  九龍池迤西山而南絶小磵磵小騰沸石齒間馬
  為之前却踰磵望前峰趨之失道徑茂淤入灌莾
  中遇樵者指示乃並高阜東南行不五里忽聞雞
  犬聲出谷中相顧異之俯瞰得委巷草舍隠然成
  村詢之乃陵卒所居池適在其南未至池石瀬濺
  濺北流入溝塍稍寛處輒有蒲芷叢翳鵞鴽泳游
  其下自朱門入池方廣踰十丈重垣䕶之覆以黄
  甓石琢九龍首嵌西垣下呀然張頦噴泉沫入池
[069-24b]
  有聲泠然相應池上石壁千仞巉削如斧鑿痕泉
  脉出其中山脚為小石方井識泉源檜竹桃柳夾
  池東西一峰蒼然峙其南池中影沉沉紺寒門稍
  東為月闗洩水水淙出闗東為小渠過石梁乃縈
  廻西入山下田即前所見者予命從者下石磴以
  碗承龍口泉飲一勺味甘爽毛骨森然聽陵卒道
  文廟駐蹕泉上事乆之乃去
一畆泉在昌平州西南新屯廣一畆許流入清河以資
[069-25a]
糧運
百泉在州西南四里平地湧出不計其數中有三大泉
濶徑丈許一曰源泉一曰黄泉一曰響泉是也又有龍
泉出州東南五里之龍泉山溫泉出州西北二十五里
之湯峪虎眼泉在昌平舊縣西北城下流至豐善村入
榆河
聖水泉在房山下又西南有伏龍穴名龍城峪峪出湯
泉上方寺在山絶頂有泉如斗汩汩不絶
[069-25b]
孔水洞在大房山東北懸崖千尺石竇如門深不可測
時有白龍出焉樵牧徃徃聞絲竹音有人乗桴窮源五
六日無所抵惟見仙䑕晝飛頳鱗游泳而已唐開元歲
每旱必遣使投金龍玉璧禱之立應金大和中有桃花
瓣浮出其大如當五錢按孔水洞今訛為雲水洞距上
方寺南十二里
湯泉在遵化西北福泉山下
  王緱山衡記取道薊州過石門石門兩山嶻嶪正
[069-26a]
  鎻驛道道傍祠漢張將軍純以有捍禦功也又二
  十里為湯泉泉在山坡下初漫羡四溢戚將軍繼
  光始甃石為池池正壓九新堂深二丈許廣幾倍
  之水勢壯甚然適如石而止未至數十歩聲湯湯
  然氣滃滃然若不可嚮邇即而俯之静若元鑑可
  捧而盥其氣香其味冲泡起於下大小□□若轉
  念珠投以錢作蛺蝶舞與泡影相頡頏良乆乃下
  池之南穴而下水支委於牆外種荷花一渠緑浄
[069-26b]
  可把又溝其北石唇承之穿堂而出中堂為簷除
  甓為小方塘以上受雨而下引泉客至則設版焉
  其東則銅龍張舌噴泉甚怒迤行入浴池池之隂
  有竇焉蓄寒水浴者時其溫凉之候而啓閉之九
  新堂後有池如偃月寒水所自出色正凝碧余愕
  問主者具言泉本寒沁有石根可一畆類焦釡覆
  之水受石性故沸所不及則不葢數武之内而水
  火共鼎亦一竒也已乃循行壁間讀武宗宮人王
[069-27a]
  氏詩末有溶溶一脉流千古不為人間洗冷腸之
  語顧見塞外諸山層複如青蓮瓣長城為𢃄金湯
  屹然相與歎山河兩戒之不偶時有老卒問以塞
  上事對娓娓而流涕為言戚將軍將軍賞罰嚴得
  士死力其所規造無論戍堞樓櫓即小小臺館皆
  有意要於不可易常因材於山因力於士無侈費
  而其大指則恐士卒驕惰難用故欲練磨之於斧
  薪畚鍤之間葢彼時雖外嚴斥堠内通苞苴而將
[069-27b]
  帥猶得以其意為官故其財力與精神俱閒可以
  鼛鼓寓軍興可以遊觀寓蒐閲今一切絞急迫促
  文武吏局促自守此佳泉怪石僅以供吾軰幽閒
  好事之賞而聞且有以為禁者嗟乎欵堅而網宻
  者數十年於兹矣葢昔之敝竇無一焉而邊事竟
  如之何也
 
 春明夢餘録卷六十九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