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春明夢餘錄 > 春明夢餘錄 卷四十二
[042-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明夢餘録卷四十二
          吏部左侍郎孫承澤撰
  兵部一
兵部在闕東宗人府後西向設尚書侍郎掌天下武衛
官軍選授簡練若鎮戍廐牧傳郵輿皂之政令其屬初
曰司馬曰職方曰駕部曰庫部後改司馬為武選駕部
為車駕庫部為武庫職方仍舊名俱稱清吏司
[042-1b]
武選掌武官選陞襲替功賞之事以世官流官定武職
以襲替優給厚武功以首功四戰功二等辨武功以減
革通革嚴冐濫凡嵗六選官二等曰舊官曰新官凡推
陞勲臣若武舉薦舉會舉以二人請凡將材三歲武舉
六歳會舉歲薦舉皆籍而用之以考選比試達才而程
力以効功課將帥以遞降練卒徒以貼黄正圖狀以誥
勅徴初績以褒卹勵死戰以優養恩故絶以引類登選
簿以殺降失䧟避敵激變肅軍機以典刑敗倫行刼退
[042-2a]
陣斷世禄以寄禄馭恩倖以覆訊紏捕緝以誥勅辨冐
偽正土官番官
車駕掌輿輦車乘守衛廐牧郵傳之事凡大朝賀大禮
儀陳鹵簿大駕常朝設陛辨其物數而序次之凡侍衛
殿陛全直常朝番直凡守衛親軍衛畫前後左右四行
而日夜巡鼜之皆有圍伍定其多寡第其番之上下慈
宮中宫之鹵簿東宫儀仗侍衛屬焉凡馬政受牧官籍
而程其登耗闌逸之數以營牧節芻秣以印俵防欺冐
[042-2b]
以色齒覈抵謾以糧馬征南邊以茶馬通西番以市馬
縻東方以足軍實令京營邊鎮毋乏馬凡傳郵曰驛曰
遞運所在京師曰會同館皆以符驗關劵行之以黄馬
快船致貢獻而練水軍
職方掌地圖軍政城隍鎮戌簡練征討之事凡諸邊腹
疆界地里逺近險易三歳一報官軍車騎之數亦如之
而辨其阨塞守禦之令凡軍制内外相維自五府司衛
所以達畨官各統其官軍及部落聽征調守衛朝貢保
[042-3a]
塞之職而武官不得輒下符行軍凡城隍以時浚築閲
視凡鎮戍以時飭屯防扼險要凡將校程其勤逸稽其
什伍存逸騎械精頓之數教以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
節金鼓麾旗之號凡將材籍武舉會舉歳薦之士而簡
用之凡有征討請命將出師移所司以懸賞罰調兵食
紀功過軍有功按御史紀核移武選陞賞以堡塞障邊
徼以烽堠傳聲息以清勾騐補收垜問發冐漏除豁核
册籍以存恤優初役以壯快簡鄉民以關津詰奸盗
[042-3b]
武庫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學薪𨽻之事凡戎器守衛邊
鎮有征行准諸司移工部請給火器請内府凡使人出
邊關必騐勘合凡制勅調兵必比勘合勘合皆出内府
凡尺籍衛所上缺伍圖册府縣上軍户文册下諸省司
按勾衛所即去府縣近不得輒相移凡清軍以限捕紀
録開伍結除停勾嚴稽其冐漏而寛其恩復凡武學教
武職功官及子弟未嗣官者籍其功能歳終檢奏六年
一會舉應文武舉者聽怠不率教者罰黜有差凡皂𨽻
[042-4a]
直衙柴薪二等辨官品而多寡其數並僱役
  兵制
  兵制之善莫過於周周禮所載以萬有二千五百
  人為軍王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軍皆命卿二千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
  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二
  十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五人為伍伍各有長
  其令賦則以其地與民而制之司徒會萬民之卒
[042-4b]
  伍而致之其在六鄉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
  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族師以時屬民
  而校登其夫家之衆寡及其六畜車輦五家為比
  十家為聯五人為伍十人為聯若作民而師田行
  役則合其卒伍簡其兵器以鼓鐸旗物帥而至掌
  其治令其在六遂亦如之遂人掌邦野造縣鄙形
  體之法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酇五酇為鄙
  五鄙為縣五縣為遂皆有地域溝樹之以歲時稽
[042-5a]
  其人民簡其兵器而教之稼穡以疆予任之有發
  以下劑致之其大師田前期鄉師出法於州里簡
  其鼓鐸旗物兵器修其卒伍及期司徒之大旗致
  衆庶而陳之以旗物辨鄉邑而治其政令刑禁巡
  其前後之屯而戮其犯命者遂人亦各帥其所治
  之民而以遂大旗致之不用命者誅之此先王因
  農而定賦因賦以制軍不出比閭族黨鄰里酇鄙
  州鄉縣遂之民而伍兩卒旅之軍師蓄焉使其恩
[042-5b]
  足相恤義足相救静足相保動足相死之道也
  前漢刑法志殷周以兵定天下矣天下既定戢藏
  干戈教以文德而猶立司馬之官設六軍之衆因
  井田而制軍賦地方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
  成成方十里成十為終終十為同同方百里同十
  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有稅有賦稅以足食賦
  以足兵四井為邑四邑為邱邱十六井也有戎馬
  一匹牛三頭四邱為甸甸六十四井也有戎馬四
[042-6a]
  匹兵車一乘牛十二頭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干
  戈備具是謂乘馬之法一同百里提封萬井除山
  川沈斥城池邑居園囿術路三千六百井定出賦
  六千四百井戎馬四百匹兵車百乘此卿大夫采
  地之大者也是謂百乘之家一封三百一十六里
  提封十萬井定出賦六萬四千井戎馬四千匹兵
  車千乘此諸侯之大者也是謂千乘之國天子畿
  方千里提封百萬井定出賦六十四萬井戎馬四
[042-6b]
  萬匹兵車萬乘故稱萬乘之主
  王降而覇齊桓用管仲倣先王之制作内政以寄
  軍令三分其國為二十一鄉五家為軌軌有長十
  軌為里里有司四里為連連有長十連為鄉鄉有
  良人以為軍令則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十伍為里
  里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帥之四里為連連二百
  人為卒連長帥之十連為鄉鄉二千人為旅鄉良
  人帥之五鄉一帥合之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帥
[042-7a]
  之公將其一國子將五鄉焉高子將五鄉焉而軍
  令以行故高國退而修鄉鄉退而修連連退而修
  里里退而修伍伍退而修家葢寓政於令猶之乎
  寓軍於農得自然之勢焉
  漢之兵制莫詳於京師南北軍之屯雖東西兩京
  沿革不常然皆居重馭輕而内外自足以相制兵
  制之善者也葢是時兵農未分南北兩軍實調諸
  民猶古者井田之遺意南軍以衛宫城而乃調之
[042-7b]
  於郡國北軍以䕶京城而乃調之於三輔葢三輔
  在内而近有閭里親戚之愛以之䕶京師而無心
  腹之憂郡國在外而逺人無覬倖非常之望以之
  衛宫城則無肘腋之變亦如師氏帥四隸守王門
  王宫朝在野外則守内列殆謂是歟至武帝更太
  尉為大司馬大將軍以中尉材官出擊南越恐京
  師無重兵而生變於是分北軍為八校以中壘領
  之置七校尉後又取中尉屬官所謂中壘者進為
[042-8a]
  校尉為八校又恐北軍之權太重故於光禄勲増
  羽林期門之兵此南北相制之意頗亦稱善然其
  間漸多更張矣葢異時南北軍皆郡國番上自武
  帝用兵習置八校大抵以習知胡越人充之則募
  兵始此期門羽林皆世家為之則長從始此自是
  始有養兵之費而兵制壊矣
  唐太宗貞觀十年更號統軍為折衝都尉别將為
  果毅都尉諸府總曰折衝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
[042-8b]
  百三十四皆有名號而關中二百六十有一皆以
  隸諸衛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為下府置折衝都
  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長史兵曹别將各
  一人校尉六人士以三百人為團團有校尉五十
  人為隊隊有正十人為火火有長史稱其居處教
  養畜財持事動作休息皆有節目自居無事時耕
  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
  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
[042-9a]
  業而將帥無握兵之權所以防微杜漸絶禍亂之
  萌此唐初所以盛由兵寓於農也至開元中承平
  日久府兵法壊張説李林甫始募長征兵謂之彍
  騎卒啟方鎮䟦扈之禍李泌謂其兵不土著又無
  宗族不自重惜忘身狥利禍亂遂生下陵上替不
  可救止歐陽修唐史謂置兵所以止亂及其弊也
  適足以為亂又其甚也至困天下以養亂而遂至
  於亡焉此唐室後來之禍皆原於輕變府兵之法
[042-9b]
  而兵農為二也
  宋神宗嘗謂輔臣曰藝祖養兵止二十萬京師十
  餘萬諸道十餘萬使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
  外亂合諸道之兵足以當京師則無内變内外相
  制無偏重之患觀神宗斯言宋初兵制未嘗不善
  然其所以至於冗費不可支者豈盡由於契丹元
  昊之邊患哉觀係經緯云兵一而已矣今内外之
  兵百餘萬而别為三四又離為六七别為三四禁
[042-10a]
  兵也廂兵也民兵也蕃兵也離為六七者謂之兵
  而不知兵者也給漕輓者皆兵也服工事者皆兵
  也繕防河者皆兵也典誰何者皆兵也衛陵寢者
  皆兵也給國馬者皆兵也疲老而坐食者皆兵也
  前世之兵未有猥多於今者也前世制兵之害未
  有甚於今日者也吁宋朝兵制亦可以鑒矣
  稽古兵制莫善於周莫不善於宋矣能鑒宋而法
  周者其明初之制乎當洪武初重兵屯京師以逺
[042-10b]
  田三畆易城外民田一畝為屯田不足又移各衛
  以就田真所謂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誠千
  古之善法也其後將不在五府而用流官兵不在
  屯丁而行召募舊制蕩然矣嗚呼俛仰今古寓兵
  於農則治稅民養兵則亂自周而後如出一轍有
  國者能無鑒哉
  明制設都督府五都指揮使司二十一留守司二
  衛百九十一守禦屯田羣牧千户所二百十有一
[042-11a]
  宣慰招慰安撫長官九十五外畨都司衛所百有
  七各統其軍及部落聽巡捕軍器漕運京操守備
  征調朝貢保塞之政令大都五千六百人為衛千
  一百二十人為所百十有二人為百户所設總旗
  二名小旗十名大小聫比以成軍國大師則詔文
  大臣總督提督參贊軍務而總兵官佩將印領之
  既旋上所佩印於朝將歸第軍回衛所聽調而武
  官不得輒下符行軍其軍師簡練三營軍曰五軍
[042-11b]
  營曰神樞營司旗纛曰神機營習火器神樞馬隊
  神機歩隊五軍兼之而統以文武大臣十二衛番
  上宿衛皇城四門領銅符分信地以為守衛而嚴
  上直折伍頂替之律錦衣衛主禁庭鹵簿儀仗之
  事旗手司主旗纛金鼓之令諸衛皆統軍卒而錦
  衣衛獨領校尉力士葢周之虎賁也諸軍皆正卒
  而府軍獨僉幼軍即漢之六郡良家子也諸衛官
  皆世獨錦衣不世以使能大都京師約宿軍三十
[042-12a]
  餘萬畿内約二十餘萬盡諸邊之兵不過此括諸
  省之兵不當此也
  明初之兵有從征有歸附有謫發著籍從征者諸
  將所素將之兵平定其地因留戍者也歸附者勝
  國及諸僣偽者所部兵舉部歸義者也後乃謫發
  諸罪隸為兵而制衛所兵所在有閑曠田分軍立
  屯堡令且守約以十分為率七分守城三分屯耕
  有警則朝發夕至視古屯營法為近屯法每軍約
[042-12b]
  受田三十六畝歳收子粒十有八石入月糧歳十
  有二石閠加一石餘六石上倉餘丁所受納以差
  次降其番上宿衛給由役其口糧於倉内給支其
  牛具農器總於屯曹細糧子粒登於户部其時邊
  腹之間屯田棊列將歸於衛士安於伍實不費民
  間一錢也
  騰驤四衛舊稱禁軍正德中隸中官詭冐依附為
  奸欺不可詰嘉靖初兵部尚書李承勛言宫府一
[042-13a]
  體請攷選論覈隸本部如旗手等衛許之而内臣
  言四衛禁軍隸兵部不便往歲如彰義門破敵如
  東市勦曹賊皆四衛功以直内故號召易集也倘
  外隸卒有急難召非便承勛言往歲之事正以兵
  權歸閹人致亂彰義門之戰由太監王振東市之
  賊即太監曹吉祥也國家軍政有統豈當秉之内
  臣云易驅集哉詔如議行
  兵部議民壯疏云伏覩我朝舊制自京師以及天
[042-13b]
  下設置衛所編充軍伍㡬至百萬令州縣百姓供
  給糧餉計天下田租之入大半供軍專為防奸禦
  侮軍以衛民民以供軍未聞衛所之外復有民兵
  之設也自正統十四年軍伍消耗邊患警急始議
  召集壯勇以自䕶衛葢一時權宜之計事寧之後
  即當罷革以示休息修明軍政以復舊規而年復
  一年因循未改至於給事中孫孺建議選民壯以
  振天威本部依擬通行天下照里編僉民兵之害
[042-14a]
  遂流至今言者屢欲查革而本部因襲憚改終不
  能救今御史楊琠目擊其弊反覆論列民之疾痛
  如切其身且引宋人議於陜西㸃義勇數萬以禦
  元昊司馬光力阻其議以為於民有世世之害於
  事無分毫之益其説尤為明鑒楊琠所言切於時
  政得失軍民利病臣等不敢忽處合無本部通行
  各處巡撫巡按官會同三司等官查勘但係𢎞治
  七年給事中孫孺奏准新設民壯通行革罷不許
[042-14b]
  再行勾擾其正統十四年以後𢎞治七年以前原
  設機兵民壯及山西陜西等處原設備禦各邊民
  壯俱照舊存留其餘腹裏設有衛所去處照例將
  守城軍餘及輪操下班官軍操練防禦至於州縣
  衙門合用兵快亦依楊琠所擬不必編僉惟令查
  訪驍勇精壯平素慣習捕盗之人不拘名數收充
  應捕快手名目除免本身差徭外再免本户二丁
  幇貼衣食本户無丁許免别户人丁幇貼俱聽本
[042-15a]
  州縣掌印官提督操演緝捕盗賊不許官司私役
  擾害中間應有奬勵優恤等項事宜本部議擬未
  盡者悉聽巡撫巡按三司官從宜施行不必拘泥
  本部原擬惟在人得實用事無紛擾盡除煩苛與
  民休息
  初制飭武之道惟重世官養材之方惟練應襲故
  令官舍隨營操備無所謂武舉也天順八年始開
  武舉然所取甚少初止取二名七名至十五名三
[042-15b]
  十餘名及嘉靖間此途漸重於是世胄徒為虛器
  而功臣之澤斬矣
  兵備一官設於𢎞治間馬文升為本兵慮武職不
  修故増一臬員以敕之時閣臣劉健力以為不可
  行後奏設九江兵備都給事夏祚復疏論不可然
  馬持之甚堅遂通行増設後將驕兵惰目無督撫
  何有於兵道亦徒設矣
  兵部所以將將者也先朝慎重其選無事之時宜
[042-16a]
  㨂大臣知兵者列於本兵以備總督巡撫之用而
  四司不宜輕畀必於内外博選沉毅通敏之士多
  儲司中令人習練兵事或用之重地兵巡或即用
  為本部侍郎精其選久其任必有為國家辦大事
  者出乎其間矣昔杜牧序武子書曰兵者刑也刑
  者政事也為夫子之徒實仲由冉有之事也不知
  自何代分為二道縉紳之士不敢言兵豈知自古
  主兵者必聖賢才能多聞博識之士乃能有功議
[042-16b]
  於廊廟之上兵形已成然後付之於將耳此誠知
  本之論也
  九邊
  明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
  薊州三鎮鎮守皆武職大臣提督皆文職大臣又
  以山西鎮巡統馭偏頭三關陜西鎮巡統馭固原
  亦稱二鎮遂為九邊𢎞治間設總制於固原聯屬
  陜西諸鎮嘉靖間設總督於偏關聯屬山西諸鎮
[042-17a]
  總鎮一方者曰鎮守獨守一路者曰分守獨守一
  城一堡者曰守備有與主將同處一城者曰協守
  又有備倭提督提調巡視等名其官掛印專制者
  曰總兵次曰副總兵曰叅將曰遊擊將軍舊制俱
  於公侯伯都督都指揮等官内推舉充任
  遼鎮
  遼鎮古幽營二州舜分冀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
  即今廣寧之地分青東北為營州即今遼陽之地
[042-17b]
  東至鴨緑江西至山海關一千四百六十里南至
  旅順海口北至開元城一千七十里元季時為平
  章劉益髙家奴分據洪武初奉表來歸四年置定
  遼衛八年改為遼東都司十年革所屬州縣設衛
  二十五永樂七年於開元遼陽復設安樂自在二
  州以處内附之人原額兵九萬九千八百七十五
  員名隆慶増九萬四千六百九十三員名萬歴除
  逃故八萬一千九百九十四員名崇禎時主兵如
[042-18a]
  萬歴之數而新募及援旅無定數
  薊鎮
  薊州以三屯營居中為本邊重鎮東至山海關三
  百五十里西至黄花鎮四百五十里明太祖於古
  會州地設大寧都司營屯等衛外山連緜與遼東
  宣府東西並列為外邊命魏國公徐達於内西自
  古北口東至山海關増修關隘為内邊永樂初因
  烏梁海三衛部落内附乃徙大寧都司於保定置
[042-18b]
  營屯等衛於順天以大寧全地與之後止守内邊
  人謂外邊山勢連亘千里山外諸江環遶為天設
  之險原額兵七萬八千六百二十一員名隆慶増
  十萬七千八百一十三員名萬歴九萬九千二百
  四十六員名崇禎一十二萬七千七百一十八員
  名
  宣府
  宣府漢上谷地明初常忠武克元之上都設開平
[042-19a]
  衛守之置八驛東則凉亭沈河賽峯黄厓四驛接
  大寧古北口西則桓州威膚明安隰寧四驛接獨
  石後棄大寧而興和亦廢開平失援難守宣德中
  乃徙衛於獨石棄地葢三百里宣府山川紏紛地
  險而狹號稱易守原額兵一十二萬六千三百九
  十五員名隆慶増一十五萬一千四百五十二員
  名萬歴七萬九千三百員名崇禎八萬一百二十
  八員名
[042-19b]
  大同
  大同古雲中地東至枳兒嶺西至平魯城川原平
  衍初設大同府分封代王外分東中西三路北設
  二邊拱衛鎮城皆稱要害况平魯城西連老營堡
  與偏關近河套中住收之裔纔出套便渉其境故
  稱重地原額兵五萬四千一百五十四員名隆慶
  増一十三萬五千七百七十八員名萬歴八萬三
  千八百員名崇禎七萬六千五百二十六員名
[042-20a]
  山西
  明初惟置大同鎮所以屛蔽山西嘉隆以後豐州
  三受降城既入拜甡東勝河套又歸濟囊故偏頭
  寧武雁門三關稱重鎮焉原額兵二萬七千五百
  四十七員名隆慶増四萬七千一百八十一員名
  萬歴五萬七千六百一十一員名崇禎五萬三千
  五百二十三員名
  榆林
[042-20b]
  榆林舊治在綏德衛棄米脂魚河等處於外㡬三
  百里故外警時聞成化九年都御史余子俊建議
  徙鎮榆林堡襟喉既據内地遂安但其地逼近河
  套雖有邊墻然東自清水營西至定邊營實為衝
  要原額兵四萬九千二百五十員名隆慶増八萬
  一百九十六員名萬歴五萬一千六百一十一員
  名崇禎四萬五千一百四十員名
  寧夏
[042-21a]
  寧夏亦朔方河西之地即古夏州也南北僅百里
  東西二百餘里明初立寧夏府洪武五年廢之徙
  其民於陜西九年復設寧夏等五衛於上郡東南
  距河西北抵賀蘭山葢四塞之地内有漢唐二渠
  引水灌田足稱富庶亦陜之樂土也所隸賀蘭山
  後外患時聞而花馬池鹽川東西三百里地勢平
  漫興武營靈州一帶又河套侵犯必由之路原額
  兵三萬七百八十一員名隆慶増七萬一千六百
[042-21b]
  九十三員名萬歴三萬七千八百三十七員名崇
  禎二萬五千一百六十七員名
  甘肅
  甘肅一線之路孤懸千五百里西控西域南隔𦍑
  戎北遮額伯爾衛喇特二部洪武九年設甘州等
  五衛於張掖設肅州衛於酒泉設西寧衛於湟州
  又設鎮番莊浪二衛又於全城設蘭州衛皆置將
  屯兵拒守西番種類不一洮河西寧一帶附近番
[042-22a]
  族以茶馬覊縻其餘逺番止令通貢上達元人之
  後為額伯爾所據哈密諸番衛本中國屛藩為吐
  魯番所破原額兵莊浪一萬八千五十六員名西
  寧衛八千五百員名凉州衛一萬八百五十八員
  名鎮番衛四千九員名永昌衛八百三十二員名
  甘州衛三萬三千八百九十四員名山丹衛八千
  五百八十二員名肅州衛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七
  員名崇禎全鎮兵四萬五百四十八員名
[042-22b]
  固原鎮
  固原開城縣地也成化以前河套未盛但以陜西
  巡撫總兵提鎮此邊自𢎞治十四年和碩入掠之
  後遂為衝要十五年兵部議奏設總制于固原推
  用户部尚書秦紘以副都御史駐劄此城于是始
  改立州衛以固靖甘蘭四衛𨽻之嘉靖十八年因
  主事許論議以總制移鎮花馬池仍以陜西巡撫
  總兵提鎮此邊額兵二萬八千八百三十員名隆
[042-23a]
  慶増七萬一千九百一十八員名萬歴五萬五千
  二百員名崇禎五萬九千八百三十員名
  河套
  余按西北之邊自大同偏關以及寧固無處不苦
  河套増戍糜餉國家物力大耗于此矣按明太祖
  命李文忠西畧豐州遂即勝州城東勝以統套内
  一十二縣故正統以前猶守之正統以後都督王
  順遮築榆林城于上郡僅足蔽延安綏德而已套
[042-23b]
  内之朔方河西盡捐以畀濟囊父子兼嚴嵩計殺
  曽銑夏言後遂無敢議復套者李傑備邊疏云漢
  元朔中取河南内地因河為固唐張仁愿築受降
  三城渡河而軍雖有冦盗關隴不揺今也受降既
  廢内地亦虛自撤藩籬任其出入由是延綏以至
  寧夏千餘里之間無非受敵之處雖曰屯戍相望
  然彼聚而攻我散而守欲以制勝不亦難乎為今
  之計縱未能北循受降據賊心腹亦須乘其空虛
[042-24a]
  遣兵搜刮按漢遺規阻河而守雖極勞費于一時
  終獲安寧于悠久議者必曰自宋以來兹地久曠
  懸隔内郡應援實難然元朔之前此地不曠乎何
  以能立郡也漢唐以來不皆守此乎何以不䧟于
  賊也此誠要害之地其可失乎
  安南
  安南本古南交地秦象郡漢交阯九真日南三郡
  治嬴婁呉改九德武平新昌宋改宋平徒龍編梁
[042-24b]
  安南鎮南都䕶五代之亂推丁部為帥宋封其子
  璉交阯郡王後黎桓李公藴陳日照相繼簒立又
  五世為黎季犁所簒永樂四年遣總兵張輔沭晟
  平之輔上交阯地圖建交阯布政司領府十七州
  五屬州四十一縣一百五十七六年交阯復叛英
  國張輔復平交阯十三年四月輔以征南將軍鎮
  守交阯十五年召還輔經營交阯前後凡十年十
  六年黎利叛宣德二年黎利復叛遣兵討之利懼
[042-25a]
  奉表乞立陳氏後朝廷許之因罷郡縣使當時仍
  命英國世守之如沭英之例則交阯可長為中國
  有也已而利簒陳自立嘉靖六年其叅督莫登庸
  乘黎之亂弑黎廬自立僭國號曰大越改元明德
  子方瀛嗣改元大正且侵内地十八年遣兵討之
  登庸表降請罪愿歸侵地于是朝廷赦登庸罪署
  子方瀛安南都統使遂罷兵然其專擅自若遂使
  二十二府州士民復淪于異域
[042-25b]
  江防
  新江營設水操軍以萬計而都御史督之葢自永
  樂遷都後迨今未之有改事有專制所轄畿輔諸
  郡上自九江下抵蘇松通泰凡地方緩急冦盗鹽
  徒隸之葢以留都根本重地江淮東南財賦所出
  誠重倚之故先設巡江都御史繼以提督操江兼
  領之嘉靖壬子癸丑間倭犯海上凡蘇松淮揚皆
  為冦穴操江臣南北奔走為疲勢難周遍于是朝
[042-26a]
  議加應天鳯陽兩撫臣提督軍務與操江臣畫地
  而守圌山以下屬江南撫臣三江會口以下屬江
  北撫臣操江臣專督𤓰鎮以上江又用言者調福
  浙兵増募江靖兩縣耆民凡七千有竒増軍餉五
  萬餘金後十餘年乃盡遣客兵歸之故鄉僅留江
  靖耆民兵八百分守圌山三江會口遊兵儀真四
  營餉亦如其數損之此則沿革之大致也
  海防
[042-26b]
  總制胡宗憲曰防海之制謂之海防則必宜防之
  于海猶江防者必防之于江此定論也國初沿海
  毎衛各造大青及風尖八槳等船一百餘隻出海
  指揮統率官軍更番出洋哨守海上諸島皆有烽
  墩可為停泊其後弛出洋之令列舡近港自浙東
  定海浙西于乍浦蘇州于呉淞江口及劉家河夫
  乍浦之地海灘淺閣無山㠗避風之處前月把總
  周易等所領戰舡被賊燒燬僅遺十餘隻近又報
[042-27a]
  為颶風擊碎不若海舡洋山殿前窩集反可泊舡
  也呉淞江口及劉家河出海紆迴又非泊舡處所
  議者欲分番乍浦之舡以守海上洋山蘇松之舡
  以守馬蹟定海之舡以守大衢則三山品峙哨守
  相聯可扼來冦而又其外陳錢諸島尤為賊衝三
  路之要兵部原題副總兵俞大猷統領戰舡駐劄
  海上防賊截殺則如陳錢乃其所當屯泊而提督
  軍門及海道等官每于風汛時月相叅巡察有警
[042-27b]
  則我大舡火器衝截入使不得越各島則彼毒無
  施釁孽不作而外地安堵
  海上入冦隨風所之東北風猛則由薩摩或五島
  至大小琉球而仍視風之變遷北多則犯廣東東
  多則犯福建若正東風猛則必由五島歴天堂官
  渡水而視風之變遷東北多則至烏沙門分䑸或
  過韭山海閘門而犯温州或由舟山之南而犯定
  海犯象山奉化犯昌國犯台州正東風多則至李
[042-28a]
  西嶴壁下陳錢分䑸或由洋山之南而犯臨觀犯
  錢塘或由洋山之北而犯青村南滙犯太倉或過
  南沙而入大江若在大洋而風歘東南也則犯淮
  揚登萊若在五島開洋而南風方猛則趨遼陽越
  天津大抵倭舶之來恒在清明之後前乎此風候
  不常難準定清明後方多東北風且積久不變過
  五月風自南來不利于行矣重陽後風亦有自東
  北來者過十日風自西北來變非所利故防海者
[042-28b]
  以三四五月為大汛九十月為小汛
  緬酋
  天啟六年正月雲南巡撫閔洪學報緬酋阿瓦攻
  車里疏看得阿瓦車里之釁起于萬歴四十四年
  阿瓦欲得車里之女召烏囚而車里予以贋者以
  生兵端方其被兵曽未一字告急不獨不請救于
  天朝亦且未求援于隣壤瓦兵一至棄塞而奔致
  泥首受縛葢車里在嘉靖間兵敗于緬而以小車
[042-29a]
  里應漢載在滇志所從來逺矣夫緬當車里在國
  初並六慰之一而我所稱覊縻之酋也輒因挾女
  細故敢于擅兵憑陵似不容不興問罪之師但緬
  提古巢穴去滇八千里而車里亦在三千里徼外
  非若麓川之切近永勝者昔年麓川之役用兵二
  十萬用餉千萬兵連十年則今日之事以彼例此
  難易更未易言此不能不煩廟議熟商然竟置度
  外付之不問則緬之勢日熾一日滇之患日逼一
[042-29b]
  日將來亦有不可知者請誦言之在洪武初天兵
  所指四裔不逺萬里遣使通貢相率賔服各假名
  號以示覊縻自宣撫以及安撫長官巡檢小者不
  可勝數其大者為三宣六慰今三宣無恙而六慰
  安在哉以六慰言其一緬甸宣慰司即緬也其一
  車里宣慰司又一曰八百一曰木邦一曰孟養一
  曰老撾爾時地醜力齊各自雄長或互相仇殺時
  勝時負時滅時起仗犬牙以相制也即嘉靖初緬
[042-30a]
  甸為孟養所滅其酋莽犯歲舉族皆死惟莽瑞體
  兄弟數人走免入洞吾因簒洞吾借其兵力復仇
  日漸强大四面吞併拓地九萬里遂成尾大不掉
  之勢以嘉靖末年滅八百以萬歴八年擄孟養酋
  思今以十八年逐思逺遂滅孟養以萬歴十年擄
  木邦酋罕㧞以三十三年擄罕榼遂滅木邦以嘉
  靖間破老撾之境掌撾已失東偏惟西偏僅存未
  服屬緬然亦久不通中國是昔分之而六者今合
[042-30b]
  之而一而緬安得不大也六慰既盡勢將及于三
  宣又如孟艮孟定耿馬蠻莫猛卯猛緬猛猛威逺
  鎮康孟璉諸夷環處我疆徼之外為我藩籬尚不
  下以數十緬兵一臨無不從風而靡非其向化不
  堅實其勢力不敵也為今之計即未能輕開緬釁
  亟宜聯絡諸夷諸夷分之則渙而弱合之則聚而
  强我未聯之則威刦于緬心搖搖如懸旌我能聯
  之則諸夷喜于有所歸附莫不協心併力以拒緬
[042-31a]
  昔緬滅木邦而不能有也以思禮食其地滅蠻莫
  而亦不能有也以思線食其地所用仍天朝原頒
  印信緬滅之而不有之非心不欲鞭不及也今緬
  擄車里之酋未遽能有其地必將更置其酋長立
  所愛者去之而車里之人未心帖也諸夷之勢既
  聯則車里之釁亦有可乘或不難相機而取事也
  臣等已屬僉事郭慶年專經理其事以本官曾備
  兵金騰深得夷心頗諳緬中情形合以全副精神
[042-31b]
  收拾諸蠻而一面以文告諭緬責其退兵還地隨
  宜處置俟機宜另疏外謹先據實具聞
  雲南
  明制雲南布政司治于昆明城曰雲南府凡二十
  郡左右分畫左曰迤東右曰迤西界以大江東北
  曰金沙西南曰蘭滄金沙自北入東海蘭滄自南
  入南海幅員不翅萬里官軍從大將軍南下及五
  方之人或以戍或以徒或以僑寓不歸是曰漢人
[042-32a]
  其生夷地曰夷人夷有二種居黑水之裏曰㸑居
  黑水之表曰𤏡㸑屬郡縣𤏡屬覊縻總計夷漢漢
  人三之夷人七之又分計兩夷𤏡人三之㸑人七
  之各府州縣土官至多官巡檢典史主簿皆世襲
  加銜至知縣知州指揮權在有司居平衣食租稅
  卒有疆塲之事則發魚書令帥其部曲以從然皆
  夷種編氓也州可出兵四百人縣可二百人其地
  南控交阯北接吐蕃西擁諸甸東以曲靖為門户
[042-32b]
  與蜀黔錯壤麗江羝角松番烏蠻與霑益如犬牙
  然
  自永昌出塞南際大海諸蠻自相雄長明太祖惡
  其數叛賜之刀曩斧罕四姓今惟斧姓無存其他
  相仍未替至土流並設之法自漢世已然天寶後
  守長不法恣肆誅求遂起割據僣竊之禍觀張喬
  斬奸猾長吏九十餘人而三十六部盡降諸葛孔
  明用其豪傑而財賦足以給軍國史萬歲受明珠
[042-33a]
  而隨服隨叛梁毗一金不取而酋長咸歸李知古
  以重賦戮尸張䖍陀以淫虐被殺鮮于仲通褊急
  而喪師杜元頴髙傲而致亂然則御夷之道顧不
  甚簡易乎
  貴州
  貴州開省在永樂十一年田氏就擒以思南三宣
  慰司地方改設六府毎府所屬不過三四長官司
  毎長官司人民不過一二百户官多民少其地山
[042-33b]
  峭地瘦夷情猾詐分隸川湖雲南壤地聯絡衝胸
  掣肘自泗城北窺永寧芒部南擾畢節西播外突
  普凱内横交讒搆亂喜禍佳兵每一梗阻滇南中
  斷朝廷遣將征討多藉土司之力土司貪財好殺
  但分疆界不顧婚姻惟敬官府利賞賜巵酒寸臠
  驅之即往我利其自相戕賊可以破散陰黨彼從
  命屠戮時似不識人既事畢解媾結好如故而水
  西為最
[042-34a]
  閩省海賊
  給事中何楷疏臣家居海濵頗悉近事自袁進李
  忠初發難而後冦禍相繼者二十餘年惟進與忠
  及芝龍三人就撫進忠用之于遼東竟没没無聞
  焉芝龍建功海上漸躋副將矣諸賊不謂其以功
  得官但知其起家亡命而今日富貴烜赫如斯也
  競欲以芝龍為榜様謬謂非做賊必無以博官則
  皆撫之一字為之囮耳請著為令自今以後但遇
[042-34b]
  海賊發專以剿滅為主敢有言招撫者殺死無赦
  如是而從賊者無更生之望庶乎有所畏而自止
  也猶未也二十年以前之賊未有如今日之多也
  初亦謂渠魁斯得則清晏可期耳而政不其然進
  忠之後有楊䘵楊䇿䘵䇿之後又有芝龍芝龍之
  後有李芝竒芝竒之後有鍾斌而斌之後又有劉
  香也驅逐未㡬旋復哨聚如焚燹火乍赤乍白即
  使今日劉香就斃遂以為可狃乎臣未敢保一年
[042-35a]
  無事矣若小賊不剪則大賊不止當其為小賊剪
  之則易當其為大賊而殱之則難請嚴勅三省沿
  海副將遊守把等官乘今賊勢衰時常出海巡哨
  有發必擒毋俾遺種如一年之内守把獲賊不以
  數十計副叅遊獲賊不以過百計即以不稱職罷
  斥如是庶小賊不致滋蔓而為大賊于以肅清海
  甸庶有㡬乎雖然墟賊窟要焉賊窟為何臺灣是
  也臺灣在彭湖島外水路距漳泉約兩日夜其地
[042-35b]
  廣衍髙腴可比一大縣中國版圖所不載初窮民
  至其處不過規漁獵之利已耳其後見内地兵威
  不及往往聚而為盗近則紅夷築城其中與奸民
  私相互市夷盗合為一夥屹然成大聚落矣若此
  地不墟則海上之禍終無時而已墟之術非可干
  戈從事惟嚴䦨出接濟之禁巡哨捕獲者功如擒
  賊之例即以其貨物充賞夷人無所得利賊徒無
  所搶掠倘出而肆犯則以武臨之勢必將棄此地
[042-36a]
  而去賊窟既墟然後海氛可靖也
  崇禎十三年吏科都給事中王家彦疏嘗觀海内
  地勢自江南以北沃野千里不溝不洫因歎閩省
  海壖地如巾帨民耕無所且沙礫相薄耕亦弗收
  加以年荒賦急窮民縁是走海如騖長子孫于唐
  市指窟穴于臺灣横海鴟張如先年周三李魁竒
  鍾斌等其最毒者也崇禎五年劇賊劉香復徑逼
  五虎門掠閩安鎮㡬搖省會計自漳之福滸至省
[042-36b]
  不知歴㡬寨㡬遊而中左居漳泉兩府之間為全
  省之門户繇來為賊所從入之逕扼抗宜嚴今幸
  數載小康而流氛未殱到處震驚且山箐嘯聚者
  亦復時撲時起吸浪之鯨伺隙易動綢繆之䇿不
  可不講請以歴來祖制約略言之國初有衛所軍
  無别兵有指揮千百户無别將無論戍陸皆軍即
  𤇺火小埕南曰浯嶼銅山五水寨之舟師無非軍
  也而統于各衛之指揮謂之衛總至嘉靖四十二
[042-37a]
  年撫臣譚綸總兵戚繼光題復舊制每寨設福哨
  烏漿等號船四十餘隻于五寨中分三哨屯大洋
  賊舡必經之處其餘各寨附近𦂳要港澳則分哨
  以防内侵又于道里適均海洋定為兩寨會哨之
  地北抵浙之金盤南抵廣之柘林聯絡呼應戈船
  相望萬歴二十四年撫臣金學曽委分守張鼎思
  都司鄧鍾躬閲信地復請添設崳山海壇湄州浯
  銅元鍾礵山臺山彭湖諸遊于一寨之中以一遊
[042-37b]
  翼之錯綜迭出雖支洋窮澳無不搜焉自昇平日
  久而額軍額船頓失舊制指揮千百户等官足不
  踰城市會哨之法遂杳然矣至因而選民兵募客
  兵編鄉兵又聯漁兵業與軍而五矣昔之為軍者
  一而可以殺賊今之為兵者五而籍愈虛賊愈熾
  談海事者所以長嘆息也按舊額而復之依分哨
  會哨法而核之籍民兵而簡練之鼓鄉兵而勿以
  官兵擾之復徴沿海四十二澳漁兵之曉事者厚
[042-38a]
  其犒餉偵賊所在照各邊例以為海上耳目而頓
  制之皆今日不俟再計而决者也至巡司之與衛
  所並建當日江夏侯周德興念環海疎節濶目乃
  于中所隙處設四十五寨城射手百名以資邏警
  𢎞治十四年按臣陸偁始裁三分之一而寨兵益
  寥寥矣夫以四十五司四千五百之射手棊布于
  寨與遊之間懸軍揷羽聲勢俱猛今寨既鞠為茂
  草巡司官無專職延挨年日三二弓兵勾攝他事
[042-38b]
  以為生涯餼廪之意已無存矣為今之計莫若以
  本寨原餉仍募土民以充射手之數專令教師肄
  習弓矢之外不許妄行勾攝恣為侵漁卒然遇警
  賊少則率此以應賊多則紏合各寨將所轄一方
  之水陸等兵共堵擊焉撫按巡臨則令其與衛所
  軍兵嚴行較藝以為巡司之勸懲如此則官無虛
  設兵皆實用無地無殺賊之人矣戚繼光之平倭
  也鷄鳴蓐食殱厥無遺故至今倭猶愓息其餘威
[042-39a]
  以犯華不利為戒今賊且生生不已矣猶可留撫
  之一字以為海上之傳燈乎自賊飽而陽以撫愚
  我我將飽而陰以撫酬賊于是旗鼓雖設壁壘雖
  嚴而賊之去來動静未有不先通于將者兵乘賊
  至則引下風以避之賊去則尾其後以送之抽矢
  扣輪以發虛聲遮襲商艇以當捕擊海波尚得有
  晏時乎惟曉然示以渠魁法在必殱以斷行間之
  觀望則將無利于賊金粟馬羊之羶去而後䧟陣
[042-39b]
  死綏之志堅矣
  給事中傅元初論開洋禁疏臣竊見中國之財天
  産地毛悉以供西北邊之用出不復返兼今軍需
  孔棘徒求之田畝加派編户此亦計之無如何也
  然利害有宜剖晰時勢有宜變通有閉之乃釀隐
  禍而開之足杜姦萌者則如閩中洋禁曽奉明㫖
  然臣閩人也謹查先臣何喬逺曽有疏議謹詳其
  槩則又有未始不可採行者臣請得按論之萬歴
[042-40a]
  年間開洋市于漳州府海澄縣之月港一年得稅
  二萬有餘兩以充閩中兵餉至于末年海上久安
  武備廢弛遂致盗賊刼掠兼以紅毛番時來倡奪
  船貨官府以聞朝廷遂絶開洋之稅然語云海者
  閩人之田海濱民衆生理無路兼以飢饉薦臻窮
  民往往入海從盗嘯聚亡命海禁一嚴無所得食
  則轉掠海濵海濵男婦束手受刅子女銀物盡為
  所有為害尤酷近雖鄭芝龍就撫之後屢立戰功
[042-40b]
  保䕶地方海上頗見寧静而歴稽往事自王直作
  亂以至于今海上故不能一日無盗特有甚不甚
  耳海濵之民惟利是視走死地如騖往往至島外
  區脱之地曰臺灣者與紅毛番為市紅毛業㨿之
  以為窟穴自臺灣兩日夜可至漳泉内港而呂宋
  佛郎機之夷見我禁海亦時時私至雞籠淡水之
  地與奸民䦨出者市貨其地一日可至臺灣官府
  即知之而不能禁禁之而不能絶徒使沿海將領
[042-41a]
  奸民坐享洋利有禁洋之名未能盡禁洋之實此
  皆臣鄉之大可憂者即當事者譚海上事亦未能
  詳悉以生利彌害之計告于我皇上臣知而不言
  誼所不敢出也葢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東洋大
  西洋則暹羅東埔諸國道其國産蘇木胡椒犀角
  象牙諸貨物是皆中國所需而東洋則呂宋其夷
  佛郎機也其國有銀山夷人鑄作銀錢獨盛中國
  人若往販大西洋則以其産物相抵若販呂宋則
[042-41b]
  單得其銀錢是兩夷者皆好中國綾縀雜繒其土
  不蠶惟藉中國之絲到彼能織精好叚疋服之以
  為華好是以中國湖絲百斤值銀百兩若至彼得
  價二倍而江西磁器福建糖品果品諸物皆所嗜
  好佛郎機之夷則我人百工技藝有挾一技以往
  者雖徒手無不得食民争趨之永樂間先後招徠
  東西二洋入貢之夷恭謹信順與北人狡悍不同
  至若紅毛番一種其夷名加留巴與佛郎機争利
[042-42a]
  不相得曩雖經撫臣大創初未嘗我怨一心通市
  據在臺灣自明禁絶之而利乃盡歸于姦民矣夫
  利歸于姦民而使公家歲失二萬餘金之餉猶可
  言也利歸于姦民而使沿海將領不肖有司因以
  為竒貨掩耳盗鈴利權在下將來且有不可言者
  竊謂洋稅不開則有此害若洋稅一開除軍器硫
  磺熖硝違禁之物不許販賣外聽閩人以其土物
  往他如浙直絲客江南陶人各趨之者當莫可勝
[042-42b]
  計即可復萬歴初年二萬餘金之餉以餉兵或有
  云可至五六萬而即可省原額之兵餉以解部助
  邊一利也沿海貧民多資以為生計不至飢寒困
  窮聚而為盗二利也沿海將領等官不得因縁為
  奸利而接濟勾引之禍可杜三利也倘以此言可
  採則今日開洋之議洋稅給引或仍于海澄縣之
  月港或開于同安縣之中左所出有定引歸有定
  澳不許竄匿他泊即使漳泉兩府海防官監督稽
[042-43a]
  查而該道為之考覈歳報其餉于撫臣有出二萬
  餘之外者具册報部以憑支用臣鄉弁鄭芝龍屢
  立竒功既受延世之賞仍責以海上捕盗賊詰奸
  細使人與船無恙計年量加陞賞其麾下士卒向
  聞係芝龍散金以養之故所向有功今其麾下之
  餉或可就此酌給無責令久出財力為公家幹事
  之理是又一利也竊考有宋之季市舶司實置在
  泉州載在舊制可考其時郡守諸臣有為海舶祈
[042-43b]
  風之詩此亦前事之可據者廣東香山澳亦見有
  稅額閩廣一體耳此非臣一人之言實閩省之公
  言也伏乞勅下閩省撫按查洋禁果否盡閉開洋
  果否無害有利廣詢漳泉士民著為一定之規庶
  奸利可杜兵餉可裕矣
  浙省海冦
  御史林棟隆疏惟國家財賦浙直㡬半寰宇京邊
  轉輸仰給東南乃今之東南固非昔之東南北征
[042-44a]
  刻急旱潦頻仍伍愁脱巾民思嗔目然而外患不
  作則内變既易調停刼殺罔聞則荒政不難料理
  兹者閩省劉香老以百船萬衆乘風突犯沿海一
  帶殘燬甚慘向來海冦不過刼掠過商今突入内
  地而昌國石蒲二城且居然水陸夾攻總哨被殺
  戰船為灰海邊無復有居民所幸北風大作刼搶
  以去而温州復受辛螫并將束手荼毒有不忍言
  者矣夫臣鄉寧波固兩浙之門户而蘇松與浙又
[042-44b]
  信宿可通臣今奉㫖按呉唇齒之邦隐憂均切則
  為今防禦要着莫要勦夷矣寧波衛所軍除挽運
  外悉充操守後因水兵出洋則撤操守軍以貼駕
  東征告急又撤貼駕之粮以助遼從此軍無養贍
  法不得復為差役任彼他營而沿海所各弁包賣
  名粮聞賊鋒壓境而城守無人臣以為宜督流軍
  海防官嚴查各軍歸伍操守不時訓練夫有兵以
  外禦有軍以内守此切近之着也淅之金盤松海
[042-45a]
  石蒲昌國舟山等處舟所入者無慮有數十處賊
  禦之溟海為力稍易一任其闌入則勢不可支矣
  宜于要害山土髙築銃臺置巨砲瞭有賊舟㸃準
  冲擊以上擊下而從空凌發賊自難防或即以貼
  駕之軍投以解遼之餉使之防守或可無登岸攻
  擾之憂矣嚴禁通番接濟庸人能言無奈奸徒有
  造舟集貨每多漏網而奸胥又陽為之主捕官多
  居以為竒納其貨而縱其人間亦有之至于斥鹵
[042-45b]
  窮民以海為生定海關𣙜稅原有定額近乃薪米
  魚蝦纎悉屬征加三加五視為故常縱大滑而病
  商民無論猾者闌出無忌而小民生計日蹙無可
  控訴相率從賊此理甚明然則禁奸恤民安可不
  加之意也往者王直徐海輩憑借海窟普陀叢林
  為之招自嘉靖平冦以來業已火其廬徙像于招
  寳當時以為得䇿邇年梵宫禪室霞起雲連遠邇
  男婦扶挈頂禮積米如山聚金若谷故近日大盗
[042-46a]
  公然入寺燒香僧衆鳴鐘路接恬不為怪而僧寺
  又各立門户競䑕牙訟官府以為愚夫愚婦立赤
  幟召冦兵而賫盗粮莫此為甚勢或不能盡燬則
  定海之招寶山原有觀音寺刹宜徼福者就此進
  香如嘉靖年間故事不許徑達普陀止許本寺山
  上僧數十人焚修其中一應净室悉行驅遣布施
  錢粮宜為借守量給寺僧餘充官餉相地以為銃
  臺逢信而嚴城守該地方叅將留意稽察豈迂計
[042-46b]
  哉祖宗朝寸板不許下海今未能也沙船者自蘇
  松出劉家河或繇通州海門直抵定海茫茫白波
  無處盤詰有貨則客或戰或守而勝勢我可常操
  矣
  唐順之海上事宜國初防海規畫至為精宻百年
  以來海烽久熄人情怠玩因而隳廢國初海島便
  近去處皆設水寨以據險伺敵後來將士憚于過
  海水寨之名雖在而皆自海島近時海賊據以為
[042-47a]
  巢者皆是國初水寨故處向使我常據之賊安得
  而巢之今宜查出國初水寨所在一一修復及查
  沿海衛所原設出哨海船額數係軍三民七成造
  者照舊徴價貼助打造福船之用國初沿海建設
  衛所聯絡險要今軍伍空缺有一衛不滿千餘一
  所不滿百餘者宜備查缺額之故而補足之其運
  粮班操等項原因海上無事撥借衛所者可悉還
  之原衛所自為守衛所之兵常足則他兵亦可不
[042-47b]
  用國初沿海衛所皆有屯田今埋沒過半而圖册
  故在宜按圖照冊儘數查出辦納屯粮及金塘玊
  環諸山膏腴㡬萬頃皆是古來居民置鄉之處今
  可開墾為屯田設所以戍守一以據險一以因粮
  國初浙江福建廣東三省設三市舶司在浙江省
  者專為日本貢帶有貨物許其交易在廣東省者
  則因西洋番輳集許其交易而抽分之若福建省
  既不通貢又不通舶而國初設立市舶之意漫不
[042-48a]
  可考矣舶之為利也譬之礦然封閉礦洞驅斥礦
  徒是為上䇿度不能閉則國收其利權而自操之
  是為中䇿不閉不收利孔洩漏以資奸萌嘯聚其
  人斯無䇿矣今海賊據峿嶼南㠗諸島公然擅番
  舶之利而中土之民交通接濟殺之而不能止則
  利權之在也宜備查國初設立市舶之意毋洩利
  孔使奸人得乘其便
  流賊
[042-48b]
  闖賊李自成陜西米脂縣䨇泉堡人鄉中號為闖
  踏户因負本鄉艾同知應甲之債逼勒為冦其家
  有族衆數十口于己巳年投入苗眉左掛一時並
  起者則有八大王張獻忠曹操羅汝才等發難秦
  中後闖竄入西川窮去苗地戊寅赤身逃囘奔往
  楚山時獻曹等九股俱在房竹山中闖求附獻曹
  獻忠不許且欲加以鞭扑又在竹谿欲謀殺闖闖
  乃遁去庚辰獻曹奔蜀大兵西追闖又招集亡命
[042-49a]
  百餘人潛渡入豫計取雒陽獻曹破襄陽尋亦向
  豫與闖合股辛巳六月闖獻勢不相容曹亦與獻
  不合于是獻忠仍奔鄖西闖曹從東南而下嗣後
  秦保之兵一敗于襄陽再敗于火燒店而闖之聲
  勢始大維時督臣丁啟睿分勦獻忠追至洵陽獻
  大敗僅帶百餘人折囘東走求附革左革左忌不
  與合獻忠懼因詐死潛匿深山以避勦迨督臣星
  馳援豫而賊勢已自燎原矣幸汴城一守郾城一
[042-49b]
  戰賊衆折傷過半方欲窮遁適秦兵又敗于襄城
  賊得資其甲馬火炮乘勢復破歸德圍汴梁不意
  我師水波敗績汴城水渰而蘄黄之冦為禁兵殺
  敗又復來與闖合時為賊目者則有革里眼賀一
  龍老馬守應争世王賀錦治世王劉希堯胡
  闖藺養成諸賊俱願為闖偏將惟老則各居
  一部然一切軍事亦聽令于闖革勢雖畏闖情
  實厚曹闖甚忌焉闖所親信者河南寶豐舉人牛
[042-50a]
  金星及其破襄陽下荆州闖令賊守夷陵州以
  犯豐常革賊走德安以窺黄麻革在黄陂阻水不
  能前行止收得左鎮殘兵八百而回及其歸也革
  先見曹闖益恨之癸未三月初七日設酒以邀曹
  革曹疑而不來革酒後為闖所縳初八日五鼔即
  統兵薄曹營曹賊無備亦被闖所殺其下頭目俱
  分與各偽將賊授偽永輔營英武將軍與以四
  十八兩金印嫌少不受乃自長宜渡江截得川
[042-50b]
  船客銀十三萬闖索之止與三萬四千兩闖怒及
  在灃聞曹革之變闖屢調帶兵回襄畏而不
  來獻賊遂乘機取武昌黄州闖移書與獻欲其附
  己獻亦卑辭以答求其彼此照應時楚豫被流毒
  城多不守賊渡漢長驅至荆見所在並無一兵乃
  撥人城守先守荆襄再守承德漸及汝南其守兵
  以豫人之差弱者充之多不能對壘而我從未有
  以一兵進一步以圖恢復者賊設偽官于荆州不
[042-51a]
  過防禦使府尹州牧縣令四等黨與尚少至癸未
  元旦欽天監博士楊承裕山東招逺人投闖自薦
  通曉天文地理賊甚信之更為設六政府建侍郎
  郎中從事等官逼挾陷營之紳衿分任其事一切
  示諭批發俱出承裕之手授承裕為偽禮政府侍
  郎其各府州縣又増設府同理刑州判縣佐等官
  俱質其父母妻子使之受事始僭稱偽號改偽元
  甲申正月攻潼關秦督孫傳庭敗績二月初八日
[042-51b]
  太原陷巡撫蔡懋德死之二十二日寧武陷總兵
  周遇吉戰死三月初一日大同逆鎮迎降巡撫衛
  景瑗不屈死道臣朱家仕與妻投井死十一日至
  宣府監視内臣杜勲總兵王承印開門降賊巡撫
  朱之馮死之十二日至昌平監視内臣申之秀率
  衆開門降杜勲隨之至京十六日守城内監曹化
  淳王德化等縋勲而上飲于樓十八日外城陷十
  九日門開賊入
[042-52a]
  兵部王瓊云盗賊初起則易滅勢已滋蔓則難圖
  此必然之理也正德間江西桃源華林諸處頑民
  恃險為盗有司專務姑息招撫遂至釀成大患殺
  死方面官剽掠郡縣朝廷命都御史陳金治之調
  廣西狼兵始得撲滅後賊復起命都御史俞諫同
  巡撫都御史任漢處置或剿或撫議持兩端久而
  益熾卒之逺調保定達兵及遼東邊兵往征始克
  平定江西用兵前後連五六年勞費無算此勢已
[042-52b]
  滋蔓難圖之明騐也厥後徐九齡賊起兵部議奏
  乘其勢未猖獗急督捕之不數月擒斬盡絶此盗
  賊初起易滅之效也然欲所向除患未然非素假
  之以權則亦不能成功我太祖髙皇帝親經百戰
  深知兵機不可牽制遲緩所以律條明載若遇草
  賊生發許乘機調兵襲捕雖非統屬亦許互相䇿
  應及申報軍情互相隐匿不速奏聞因而失誤軍
  機坐以斬罪皆謹始之法也自徐九齡後本部申
[042-53a]
  明隐蔽之禁假借便宜之權江西賊盜遂得止息
  及寧藩叛逆不待天兵下臨江西之兵自能平之
  而禍不逺延豈非申明律禁兵權素得所託而能
  速致成功如此哉
  葉廷秀弭盜議天下之事未有不始于微而成于
  著者在昔黄巢不過一鹽徒張角不過一妖僧耳
  方其伏莽䑕息擒之一隸卒之能而此軰厚結軍
  民上下蒙蔽不難畜虎養癰迨其號召羽翼嗔目
[042-53b]
  語難以至調軍遣帥靡費金錢糜爛黎赤儼然為
  中原一勁敵卒難剪滅則初縱者之過也而已不
  可問矣夫當盗賊蜂起之日而議保甲互結猶驚
  蛇打草議僉富為兵猶撥本治標即議編鄉民為
  兵驟行之則兒戲畫虎而安得緩急之恃哉請言
  治盜之弊則莫若以縱盜之實而行撫盜之名盜
  未獲而兵先驕兵先貪而盜自餌逗留悸怯將與
  卒同心擄掠妄殺兵與盜同害此皆撫盗之説誤
[042-54a]
  之也先臣劉誠意曰教天下之作亂者其招安之
  説乎遂使天下之義士喪氣勇士裂眥貪夫悍客
  攘臂效尤曰不幸落魄猶以亡命邀利䘵盗何畏
  而不長哉故曰教天下之作亂者招安之説也宋
  臣歐陽修言于其君曰近日盜賊縱横若不早圖
  恐貽後悔遂上禦盜四事中選捕盗之官與明賞
  罰之法誠為今日切務惟在聖明嚴敕撫鎮一意
  勦滅懸賞在前軍法在後勿以隣國為壑而暫報
[042-54b]
  蕩平勿以觀望為智而徼倖解散務期渠魁盡剪
  而後稍寛脅從風聲震迅一方歛靖即四方之戒
  數世之創可矣抑盗賊生發必有其故則察吏不
  可不嚴也州縣守令果賢而子弟視民催科不擾
  且屬民而讀法抑五申而三令何至青天白日忍
  見赤子之弄兵潢池也然渤海朝歌古今難之但
  察吏之官動色告誡遇縱盗殃民者不時白簡如
  包孝肅言一應盗賊不以多少逺近須捕捉浄盡
[042-55a]
  免成後害或少涉弛慢並乞重行朝典是亦防川
  于未潰防火于未燃之急着也
  崇禎二年兵科馬思理疏略云川陜曹濮靈宿間
  無處不報流賊其刼殺屠掠之慘不減于外裔今
  漫漫又經歳月矣語云星星不滅將成燎原昔山
  東䑕竊狗偷竟移秦祚可為殷鍳夫民窮為盗兵
  逃亦為盗尚未及滿百耳不及時勦除遂蟻聚以
  千萬計矣夫盜至滿萬豈易為敵哉臣愚以為勦
[042-55b]
  盗在勦于初起我皇上誠急勅兵部查盗起地方
  酌量立限或三月或五月能如限勦除者即優不
  次之擢其有再違經年者定置之法彼知死于法
  毋寧死于賊有不為皇上捕賊安民臣不信也
  崇禎十一年少詹黄道周疏近日諸臣治流賊者
  大意在撫凡撫賊之法須令斬捕自贖得渠魁者
  與一裨將得小酋者與一隊主使行間自效或先
  其一股使探諸股要領所在因而肢解之還收其
[042-56a]
  衆統以元戎使就屯牧以實塞下不宜泛泛以收
  為名以留為實倘復無䇿令擇散地一入鄖陽山
  中終為腹心之疾
  内禍
  崇禎八年給事中何楷諌内操疏臣愚不識忌諱
  指斥輔臣荷蒙聖恩僅從薄鐫感激鴻私誼難終
  黙憶臣先年為臣父營塟地頗讀塟書有云木華
  于春栗芽于室又云銅山東頽靈鐘西應此喻骨
[042-56b]
  肉一氣之互相感也臣心未甚謂然于今始信當
  先帝時魏忠賢用事營建慶陵茍圖就緒旋致寶
  頂海墁渗漏閃裂皇上赫然震怒論誅内外經手
  諸臣爰乃再用役書重興畚鍤聞者然皆以震
  動元宫為慮曽㡬何時而今春遂有皇陵破燬之
  變此感彼應理非偶然因思孔子塟母于防遇雨
  復修泫然出涕豈非以體魄所藏神靈攸寓貴在
  安静不利動搖者乎從來災異變怪史不絶書未
[042-57a]
  聞震驚頻在陵寢以皇上憂勤思治仁孝動天惠
  廸召祥豈宜有此昔漢世遼東髙園便殿火董仲
  舒以為應在貴臣孝宣帝杜陵園東闕災劉向以
  為應在内臣臣不能逺探精祲未敢牽文比附獨
  于先後諸臣所共指陳其不便而似與今日之災
  變大相關切者則無如内操一事猶記天啟四年
  臣應貢入京于廷試日忽聞霹靂之聲旋繞不止
  一時同軰驚仆欲絶初共訝為不雨而雷已乃知
[042-57b]
  是内操砲響草茅忠愛咸私謂至尊在上方將鐘
  鼓怡神黈纊養耳且左有太廟右有社稷豈堪終
  歳連朝受此驚撼徒以分居微賤莫敢訟言然當
  時抗章自不乏人如憲臣楊漣儒臣蔡毅中科臣
  劉懋等非不援引利害有脊有倫無如忠賢廣樹
  爪牙窺竊神器意實有為而莫之聽也在易有之
  離為火為甲胄為戈兵春秋傳曰兵猶火也不戢
  將焚自内庭㺯兵之後果未㡬而王恭厰災矣未
[042-58a]
  㡬而朝天宮又災矣兵能召火此其明徴今日之
  事意者亦天心仁愛九廟有靈姑藉此以示當改
  絃易轍之意乎臣又聞古軍禮之制也出國則前
  刃入國則後刃毖之也是以律文不許向太廟及
  宫殿射箭放彈投磚石亦猶防微之道也臣繙閲
  會典於内操事例從無開載第聞萬歴十二年為
  聖母謁陵扈駕計始選兵三千操演内庭維時言
  者紛紛至十三年三月内蒙神宗皇帝聖諭内操
[042-58b]
  原有祖制向縁扈從南北郊及皇陵恭祀以嚴内
  外之分但演教稍知進退而已而言官不知妄引
  非倫亦是職分之責姑都且不究今已停止欽此
  天下咸頌神祖從諌如轉圜而為萬世聖子神孫
  慮至深逺也神祖罷之忠賢復之沿習至今將成
  永制臣願皇上斥忠賢之謬以神祖為法責成京
  營四衛精嚴操練以壯皇靈盡撤内操用清禁地
  則不貲之費可省意外之虞可免䇿之上也如慮
[042-59a]
  守衛單薄即將内操餼賞選募勇士以實四衛亦
  其次也萬不獲已果謂内兵堪用或出之于四衛
  或屬之于京營一體訓練另隊操演駕出則從毋
  使戈矛挺于蕭牆火砲伏于肘腋又其次也詩云
  噲噲其正噦噦其㝠君子攸寧皇上誠過聽臣言
  而賜採納焉于以安祖宗之靈迓元穹之貺消沴
  氣而享萬年端必由此矣
  給事中呉麟徴請罷内臣監視疏臣于前月二十
[042-59b]
  九日陪祀山陵囘伏讀邸報分遣内臣兼理户兵
  工三部及監視宣府大同山西之命三復流涕中
  夜興嗟今何時乎關門未靖流冦狂行主憂臣勞
  未獲一效皇上之有斯命豈得已乎責之司農而
  不應責之司馬而不應責之司空而不應國家隆
  禮重䘵以養士何為乎為人臣者靦顔在位無國
  士之報以致焦煩聖明不得已而有斯命甚矣諸
  臣之過也豈獨三部與邊鎮諸臣恥之凡百執事
[042-60a]
  無不恥之夫内臣之禍前史載之詳矣曩者逆魏
  之患皇上已目擊而正誅之矣近事昭然寧忘大
  戒臣竊揣聖明之意哀民生之日蹙憫四方之多
  艱待旦不昧而不得其術則曰且使之姑試之云
  爾且以愧在廷諸臣之不敬共乃職者云爾䇿中
  官之新氣振外臣之惰衰始可以救時事之萬一
  云爾然輾轉思之各邊瘡痍轉輸不給一旦内臣
  衘命而出奔走供億保無重費歟六卿為皇上股
[042-60b]
  肱閫臣為皇上干城以下屬吏皆皇上親自㧞擢
  分職宣理内臣出而與之絜權比位退遜則失正
  名之誼抗争則乏和衷之雅體統之間各以王命
  相臨保無水火歟雖然此猶其外者小者非臣所
  亟臣所亟者祖宗立法之心與皇上法祖之意也
  髙皇帝正位二年即定内侍諸司職守勅内官毋
  與外事諸司毋與内官監文移來往嚴立刑罰勒
  為永制且諄諄於戒未然防將來省小忠小信夫
[042-61a]
  内臣皆臣子也髙皇帝念之如此其深而别之如
  此其至豈以其職在宫禁不必奉承德意乎誠恐
  内外之防不嚴氷霜之漸日見且無以堅諸司任
  事之思也肅皇帝首嚴百官通内侍之禁惟鎮守
  一事羣臣屢言未報後盡革之而人心大快度世
  祖之初意未甞不謂内侍服勤左右其用意忠戅
  于厚任必不敢負迨熟審之而撤去恐晚莫若行
  所無事之為得也由太祖言之有未然之防由世
[042-61b]
  祖言之有已然之戒皇上之心猶之二祖之心也
  未然已然之間獨無有惕然大慮急圖舊典之率
  循者乎且國家官制大小相維内外相察歴代建
  制推為莫及是以歴聖相承臣工戮力或有不及
  之歎而無莫制之憂今兵食重權天下所賴僅此
  㡬事盡令内臣節制且但聞内臣為監察之人而
  不聞監察内臣之人即使幸而得當庶事必舉臣
  之所憂尤有大者往時丑寅間之人心大可見矣
[042-62a]
  夫人臣通聖賢一經束修砥礪明主再三選擇進
  而用之茍非大愚不肖孰肯自甘菲薄惟在上鼔
  舞激勸以生其亷恥之心設此命一行而望風趨
  指巧者借以逃責卑者承以徼寵交結之門開而
  忠貞之路塞尤非皇上所以䇿厲臣下之淵思也
  臣一介書生謬邀知遇新進寡昧言語非職但念
  少習誦讀今始拜獻茍畏罪不發無以自容髙厚
  伏願皇上酌列祖之訓採盈廷之言立止初命安
[042-62b]
  輯羣情臣雖伏斧鑕亦所甘心矣
  崇禎十七年兵部主事金鉉請撤宣雲監視疏痛
  自逆賊破秦以來山西河南畿南風鶴未萌而官
  民俱已奔潰即有一二仗節不屈之士乃踈于防
  範復為逆民所圖如撫臣徐標者又不足為國家
  之翰蔽今真定之間警報少緩而代州已䧟賊鋒
  正逼大同賊哨且至宣府臣於初五日聞報方寸
  驚惶竊謂天下大勢自兹去矣葢逆賊欲犯京師
[042-63a]
  誠慮宣雲號稱雄鎮其中勁旅難與争鋒是以欲
  先取宣雲然後與畿南賊兵合股並力以逼王畿
  無所更為顧忌設謀誠狡為憂實深正在徬徨適
  有人自宣府來京就而問之深幸其大有可恃葢
  大同一聞賊報代藩即散財發粟鼓勵兵民兼之
  撫臣衛景瑗亦能協力固守有屹然不動之志而
  宣府撫臣朱之馮夙秉忠清之操兼有逺畧殊得
  士民之和合城士紳富户不下二百人分有信地
[042-63b]
  毎人各募勇士乘城措給資糧亦不取給民資人
  人願効死勿去此自逆賊破秦之後數月以來數
  十名城所未有者賊萬一來攻必可以老其師挫
  其鋭倘有勤王之師乘間而謀之則賊可殱而京
  師之干城端在此矣惟是一切守禦方略料理已
  定忽有欽遣内臣至彼未免以已意多所更張上
  下官民反致擾亂又聞内臣帶有隨從人役不下
  四五百人此四五百者難保其人人守法唯謹無
[042-64a]
  毫忽敢擾民間且内臣之節制又不知果能嚴肅
  否也若從此人心一渙大勢將不可知宣雲不守
  臣恐有不忍言者臣世居京師性命身家視皇上
  宗社安危與共是以昧死陳言非敢沽諫内遣之
  名亦非敢為躍冶之舉萬望皇上收囘成命將宣
  大監視内臣即刻罷遣立勅兩鎮撫諸臣嘉其忠
  義責以經略終始秉安貞之誠與民固守仍出竒
  設伏以屈賊鋒再調勁兵一枝聲言合助以資其
[042-64b]
  犄角之勢則京師可恃以無恐矣尤望皇上因此
  兩鎮以例其餘倘有督兵重臣之處果能精戰守
  之圖則所遣監視可次第而罷以一其事權天下
  事尚可為也
  給事中孫承澤請撤城守監視疏邇日狡賊自蒲
  州過河分頭四犯山西全省陷没西路聲息不通
  葢十餘日矣京師喧傳賊破大同馳至宣府城中
  士民惶惶撫臣朱之馮方集衆登城死守監視内
[042-65a]
  臣杜勲同總兵王承印出城迎賊之馮力不能止
  退守一隅俄頃滿城皆賊之馮猶自放一砲擊賊
  旋為賊執恨而碎割之長安所傳皆同之馮少年
  正骨素以忠孝自矢其臨難不茍見危授命可必
  其然而杜勲奉命監視之人即為開門迎賊之人
  使手不握重兵總兵結為腹心即有叛志之馮自
  能執而殺之然而不能也則監視之不可恃而深
  為害也不獨杜勲一人可虞矣伏乞皇上毅然振
[042-65b]
  怒將杜勲弟姪名下内官在京者駢誅之示儆亟
  加之馮官爵録其後人以為效死者之勸現今京
  營捕營内臣亟宜撤囘還其兵柄于總協大臣集
  各勲戚諸臣于城頭分布信地我皇上身自為將
  居中調度閣臣范景文憲臣李邦華老成歴練曉
  暢兵事而景文守通州守南都尤著明效望皇上
  令之日侍左右諮其籌畫使京營將領劄營城外
  多設砲火使賊不敢近城飛促督臣王永吉鎮臣
[042-66a]
  唐通入援京師商民見皇上如此振作自然人心
  帖定勇者出力富者出財重地可保無虞吃𦂳尤
  在速撤城上内臣賊勢已逼立刻决斷施行宗社
  幸甚百萬生靈幸甚疏上不報越二日上傳宣府
  監視内臣杜勲罵賊殉難忠烈可嘉贈司禮太監
  廕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衛堂上官仍立祠宣府有
  司春秋致祭其把牌死事人員另查明議䘏該衙
  門知道
[042-66b]
  兵部報縋賊疏臣接京營巡視御史王章手扎内
  云王曹諸監視昨夜將賊杜勲等暗用繩繫上城
  不知何故人心洶洶變在旦夕等語臣聞之心碎
  髪豎賊勢洶湧如此危急臣累次至城閾欲覘城
  上守禦情形輒為監視阻抑已經面奏今突縋賊
  渠上城不知曽否奏知恐有奸宄人心洶洶變起
  非常乞立賜推問以杜隐奸宗社幸甚
  儲邊才
[042-67a]
  李康惠承勛疏取邊任之才與内地異邊將之選
  與文臣異副叅以下又與大將異大抵文臣之用
  于邊者當取其深沉有實材者為上警敏識兵勢
  者次之而小亷曲謹避謗逺嫌者非其人也其好
  名刻薄之徒不可用用之必壊邊事大將惟責持
  重有謀能節制偏裨而不專于勇副叅守備但有
  地方之責者固當選其勇然非亷則地方受害逰
  擊中軍千總之類是為軍鋒必以勇力為主而不
[042-67b]
  可責備宜行各邊總制巡撫會同巡按御史將見
  任副叅以下從公開註某人材器堪任何官何地
  分别優劣具奏黜陟仍于屬内體訪果有材堪將
  領者坐名保舉推用若大將内有不稱任者在京
  從科道在外從巡按御史指寔劾奏罷斥然邊方
  之事征戰固在將領戎務所寄寔在文臣近來臣
  僚之選皆重内輕外而于外之中又重腹裏而輕
  各邊在邊有聲望者不久多改内地欣然以為陞
[042-68a]
  秩或稍遲則人必慢易之矣古稱天下安危其重
  在邊而臣又以為邊地安危其重在文臣嘗身厯
  陜西查得各邊倉糧被官攅通同姦徒虚出通闗
  侵盜者動以千萬計時管糧兵備憲臣多考察才
  力不及者或老弱不振者調除不惟不能禁下人
  作弊亦有身親為之者豈惟是哉甚則身為巡撫
  亦復效尤邉備奈之何其不大壊也
  重將權
[042-68b]
  韓尚書邦竒曰今議者皆曰任將考其説皆壞將
  之道也古之任將者築壇推轂君命不受故將得
  以行其志今豈無將特不用耳所謂用者非與之
  官也盡其用也今將之在軍叱喝而如隸視者十
  餘軰奴顔婢氣一人欠謹而譏斥至矣漢唐以來
  邊將非一人上下幾千年考之載籍何曾遣一使
  至軍查勘哉此明白而易見者我祖宗朝亦罕有
  之近者毎一交鋒即遣一使而使者又不曉國體
[042-69a]
  軍機務在羅織其罪必去之以自尊崇安有才難之
  惜使為將者惴惴焉手足無措避罪之不暇安能自
  奮揚哉至於人才剥落臨時無措則出之囹圄之中
  譬之傷弓之鳥見矢而驚寧能飲啄於洲渚之中哉
  即使子牙遇此時彼惟卒釣于渭濵耳强而付之將
  亦莫如之何也已
  當今禦邉之法較之前代為疎為不耑昔漢髙帝當
  匈奴强盛之時又以冒頓之梟雄是以備之者甚詳
[042-69b]
  雲中上谷北地朔方遼東西北平刑専舉辟且久任
  但責以地方不失中小勝小負俱不計賞罰亦不加
  是以邉臣得盡力盡謀今一總兵而不與以賞罰之
  權監之以巡撫巡按守巡郎中一有勝負則府通判
  衞經厯皆得監制之唐朝以一監軍而軍功不成况
  監軍數輩者乎今之巡撫甚為無謂既無調兵之權
  又無臨陣之責一切戰伐進退俱不干預若何而受
  彼之賞受彼之罪哉今當倣漢唐之制而行各邉巡
[042-70a]
  撫皆去之其巡按不必預邉事管糧官㕔總兵官節
  制府州縣官俱聴總兵節制如巡撫之體小小勝負
  不必行勘但令地方無事耳國家之制止是來則備
  之去則守境而不追所以監之巡撫察之巡按錢糧
  刑名皆不得預舉辟潛移于巡撫止是防邉將之肆
  也在今時則當變而通之况此各官之設起自近代
  亦非太祖成祖之法也
  外紀云古今得御邊將之法莫如宋太祖彼時一巡
[042-70b]
  檢使亦不輕易置體勢崇重人莫得危短每入朝必
  命坐賜晏洽欵語甚寵軍市租悉畀之令得回易免
  所過征税他賜賚稱是事不中覆聴便宜制軍此數
  者皆御將之要也而宋祖皆得之其中最喫𦂳在事
  不從中覆唐末之取敗全在每事禀承于上以中使
  傳宣宻㫖而後戰故功百無一就宋末亦如此明季
  以本兵覆邊事其掣肘更甚盖書生不知兵而又强
  執意見争不必争之權故邉事至不可為乃至以宰
[042-71a]
  相行邉而中樞復欲可否之孫髙陽所以曰臣待罪
  政地今居邉徼當以可否質之上而中樞反欲安坐
  而可否之臣不能任也
  武舉
  劉忠宣大夏疏武舉之設將以延攬英雄廣儲將帥
  招徕韜畧之士收拾之才盖以古今治天下之
  具惟文武二道天之生才以供世用惟文武二藝凡
  國家求相于文求將于武亦惟文武二科我朝設文
[042-71b]
  舉以求士誠足以備一代之彛典而其網羅之周宻
  自閥閲以及草澤不以逺而遺不以賤而棄故得人
  以備任使其用武臣也甄别軍功之大小以為陞擢
  之階級内或陟督府之崇班外或膺邉方之重寄或
  處以方面之長貳或列于行伍之師帥世享簪纓家
  足餼廪奬勵武臣作興士氣意甚美矣但求采止于
  武弁一途凡授鉞推轂非出于貴寵之子弟即㧞自
  行伍之粗材近歳雖有保舉將材之例但據其見有
[042-72a]
  官職之人而推薦之其間往徃狥名而不責實挽强
  引重者目為勇敢談説縱横者號為謀畧及委以重
  兵臨以大敵僨事者多而成功者少盖求將之意雖
  勞而選將之路太狹也宋臣范仲淹有言議者不知
  取將之無術但云當今之無將今日之弊殆亦坐此
  且天之賦人以才拙于文者或優于武不以逺而嗇
  不以賤而限如穰苴生于寒㣲吳起用于覊旅樂毅
  出于踈賤黥布雜于輿臺衛青辱于人奴去病辱于
[042-72b]
  假子若當時非有知之者為之汲引豈能自致通顯
  建功於世而垂稱于後耶今四海之大生聚之繁寜
  無若斯者在于側陋之間乎夫武以用將為先亦猶
  文以求相為先孫武曰將者人之司命國家安危之
  主也司馬曰將不能設無以應卒昔唐知求將之為
  重視進士科而増置武舉遂得郭子儀卒成再造之
  功宋知求將之為重視制科而詳定武舉遂得髙志
  寧令孤挺卒能制元昊之背叛破智髙之猖獗葢異
[042-73a]
  人傑士感奮而興飲氣挟行以赴功名之會此前代
  故事有足徴也宋臣蘇洵言于仁宗曰文有制科武
  有武舉陛下欲得將相于此乎取之十人之中豈無
  一二此名儒之格言為足徴也兹者適當武舉再開
  之時臣等見得法制未備禮儀未隆上未足以承陛
  下旁求之心下不足以副豪傑登進之望宋臣富弼
  請置武舉嘗曰法度齷齪未能致超羣之士臣等切
  與之異世而同懐也盖事既當重則品式宜加詳備
[042-73b]
  恩禮宜從優厚今欲依倣唐宋故事叅酌會殿二試
  事例少加損益每遇文舉鄉試之年亦將武舉預期
  行移兩京各省令其轉行曉諭如有究極韜畧精通
  武藝者或隠于山林或育于學校或覊于戎卒或係
  于仕籍許各赴所在官司投報禮送赴試果可取者
  禮送兵部會萃數月請于次年四月開科初較騎射
  人發九矢中三矢以上為合式二較其步射亦發九
  矢中三矢以上者為合式三試策二道論一道優者
[042-74a]
  列職論官以示崇異其非全材黜之以候後舉此制
  一定庶法式昭宣足以備彛憲禮遇崇重足以激人
  心凡海内智勇之士莫不仗劍而起各集其術期以
  效用于世是驅天下之英雄而入于吾之彀中陛下
  屈羣策而用之何愾之不可敵何侮之不可禦雖鞭
  笞四海伸威萬里將無不如吾意者又何假拊髀而
  嘆思借才于異代也哉
  朱鑑請設京衛武學疏臣稽諸典籍成周以射御
[042-74b]
  賔興已有用武取士之意漢以兵法召募遂有用
  武取士之名唐有軍謀宏逺能諳孫吳之科故初
  舉而得裴端復再舉而得郭子儀此武舉得人之
  騐也漢有博士之官宋有武學之設故程顥學問
  淵源而召判武學陳瑩中學術醇正而擢為博士
  此武學官制之備也臣伏見皇上嗣位以來屢勅
  五軍都督府及在外各都司衛所有推舉武職之
  條有比試軍職之例即成周漢唐武舉之科也今
[042-75a]
  公侯伯已設教官訓其子孫都指揮以下等官又
  設訓導教誨即漢唐宋武學博士之制也至于各
  都司衛所莫不有學實皇上深謀逺慮作養武職
  之盛意然外而衛所雖蒙設學未見考試其成功
  内而京師雖已訓教未蒙設立武學葢學制之設
  未備則教法之條不立武舉之科未啟則得人之
  效未著况一應公文難以行移訓導未知隸何管
  屬伏乞勅該部計議在京亦合開設武學頒降印
[042-75b]
  信立學規之典興武舉之科議官制定員名訪保
  學問淵源者以總其綱學術醇正者以分其目自
  公侯伯都督以下等官應襲兒男及敦敏英俊幼
  官趂其年少不妨操備選送武學習讀歴代臣鑑
  等書講明武經孫呉等法每年一小比三年一大
  比如此有弓馬慣熟兵法精通智謀宏逺文武雙
  全者量加陞賞錄名聽用一長可取者亦與錄名
  再比二次三次不中者黜退别項差用非應襲兒
[042-76a]
  男自願入學習舉業者聽其考試照例出身及照
  今選年老不能記誦官員合無俱與幼官一處會
  同聽講用兵方畧并武經等書然後回齋習讀則
  講解歸一勸課有方亦無時過後學之患而大小
  武職皆得人矣仍行各處都布按三司衛所府州
  縣文武學校一體訓教著令提督學校僉事并監
  察御史等官照依考試如式者具其名實奏聞以
  備取用其不中者亦如之如此則建武學教之于
[042-76b]
  未用之初立武舉試之于將用之際殆見學制以
  備教法以立武舉以設而公侯伯等官之子孫他
  日必無驕奢悞事之失將來俱得實才為國之用
  矣
  左御史光斗請増畿南武學疏竊惟順天設有武
  學督以專官與文學等祖制良有深意即薊宻與
  永平保定河間等處毎歳申議武生六七十名寄
  學其能武與否皆不可知而相沿已久惟真順廣
[042-77a]
  大四府則虛無人焉八郡之内偏枯若此殊不可
  解豈近邊重武腹裏重文非上靳而不與則士薄
  而不為耳今時不為不岌矣臣待罪學政倣會典
  及欽約申諭諸生習射兼使其子弟習之一時儒
  童彬彬家弧矢而人决拾除文理平通者收入庠
  序外其餘不勝收亦不忍棄且恐有終不能文者
  矣臣之初心實欲合有用之文為有用之武而復
  棄有用之武轉趨無用之文殊甚惜之在北四府
[042-77b]
  則有武生之名而無其實在南四府則有武生之
  實而靳其名此士紳所以不平而鳴道府所以比
  例而請也近據景州棗强武邑衡水報稱擒禦妖
  賊多係生童已檄行分别奬賞外激發人心全在
  此舉合無比照順永保河事例每遇考試臣親試
  之儒童能中五矢以上准收試七矢以上者准給
  武生衣巾復其身即附入儒學内學不必另設官
  不必另添其能文者徑送縣試武科年分即就此
[042-78a]
  中起送既不能文又不能武者黜之其永平河間
  保定薊宻等處武生容臣于巡行時嚴加甄别務
  使文成其為文武成其為武庶㡬名實各相副而
  彼此競相勸行之二三年安知無岳武穆奮起于
  諸生郭子儀崛興于武舉也哉
  軍職貼黄
  彭襄毅澤曰舊例京外衛所軍職帖黄文册每年
  一造送部查考又軍職賢否在外聽撫按在京親
[042-78b]
  軍等衛聽科道并本部主事等官府屬衛所從本
  府堂上官各訪實填註考語掲帖送部以憑斟酌
  推用夫錦衣衛官近侍之職尤須得人近楊玉錢
  寧輩招權納賄蠧政害人葢縁册籍莫稽優劣而
  去留不由廷議也今不嚴稽精簡弊必復滋乞命
  該衛將所屬審取各父祖從軍陞襲來歴開具帖
  黄文册如例造送仍行掌印官將各官賢否從公
  查註送部以備襲替推用有所查據唐樞云武官
[042-79a]
  貼黄一節不可不慎法立正黄又立小黄藏之秘
  府三年一清理得矣但查黄不䖍歸黄致紊續黄
  茍率遂使原黄無憑老黄堆湧或以調改失祖黄
  或以虛應行揭黄或據堂稿選簿准替廢對黄或
  乘奸賄為盜黄或欲掯誆報無黄葢君子之澤五
  世而斬理所宜有霍兀崖清黄議似繁澁若從簡
  當須平時會查的確復設副簿題其綱要亦藏秘
  府稽核又舊設五櫃混貯不便檢閲當更之以厨
[042-79b]
  増黄冗雜當疊粘有法庶一檢而得
  軍官比試
  梁端肅材疏查得洪武二十七年令子弟未及二
  十歳者襲職至年二十乃比試年及者即與試不
  中襲職署事食半俸二年後再比試中者食全俸
  仍不中者降充軍是我皇祖于軍職雖行世襲之
  制實寓考選之典故後之有功者可以陞授而不
  才者可以汰減萬世不易之法也永樂初令洪武
[042-80a]
  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奉天征討獲功陞職者為
  新官子孫年十六出幼襲替免比試三十一年以
  前者為舊官子弟年十五出幼襲替俱比試永樂
  元年以後獲功出幼比試與舊官同永樂六年令
  比試一次不中者發開平再試不中者發交阯三
  試不中者烟瘴地面俱充軍别選子弟襲職永樂
  十年復舊制再比不中仍令食半俸三試不中者
  發充軍正統年間比試違限係無力者三年以上
[042-80b]
  住俸二年半二年以上住俸一年一年以上住俸
  半年𢎞治六年令比試不中者悉照永樂十年例
  施行十二年令武職自來不曽比試者子孫襲職
  俱住俸三年欽此該兵部題奉欽依准令新官比
  試而臣等公同再議别無異詞亦作養將材之盛
  舉也
  軍屯
  葉春及疏國初置衛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
[042-81a]
  以軍計之約三百一十餘萬而是時口之登籍者
  六千五十四萬則是二十人乃一人為兵也况乎
  守城者三屯田者七二八一九四六中半之法因
  地異焉不耕者少矣天下屯田八十九萬九千餘
  頃官民田八百四十九萬餘以八十九萬九千餘
  田分麗三百一十餘萬之軍人得二十九畝八百
  四十九萬餘田六千五十四萬人羣聚而耕之比
  之軍之所耕乃其半耳則是軍之力盡南畝而民
[042-81b]
  反不逮也三百一十萬餘之軍歲食粮三千七百
  二十二萬餘石屯田二十畝除正糧納餘糧六石
  八十九萬九千餘頃通得餘糧二千七百萬石則
  是軍之食軍自給之邊儲之所運軍需之所徴供
  于民者無㡬也軍多為農故雖額設數百萬而不
  見其冗食出于軍故雖歲費數千萬而不見其匱
  城者較藝于三操田者講武于隙月内外相維彼
  此互發兵戎奮倉廩實故雖師興數十萬而不見
[042-82a]
  其難且有待于他用也至于今日軍之存者八十
  四萬餘四之一爾糧之存者三百七十七萬餘七
  之一爾夫兵與食相為贏縮者也兵冗則食匱軍
  既少矣而糧不見其有餘食匱則兵冗糧既少矣
  而軍愈見其不足豈非脱籍者衆在籍者又坐食
  乎未墾者衆已墾者又糜於坐食乎三者相須縮
  則俱縮乎置八十餘萬坐食之人以蠧三百餘萬
  僅存之粟故今日之食誠病其寡兵雖不逮于昔
[042-82b]
  亦祗見其為多也且以七一之糧而食四一之軍
  必不能給是以漕粟鹽引悉取諸民一旦有急坐
  食之人圜視而不能戰復驅民兵當之無事既浚
  膏血以奉軍之生有事又塗肝腦以代軍之死此
  法之所以益弊而民之所以重困也臣愚謂宜修
  國家之制復兵食之舊有田則不患無兵有兵則
  不患無食有兵食則不患無用而何待其他葢人
  四方無擇而田萬古不移或侵于蒿萊或奪于豪
[042-83a]
  右可以往牒求也今誠未得軍以耕之明疆畔給
  器具授之貧民責其六石之入而無月糧之費此
  與軍之所耕何損合一人之入以募一兵百萬之
  師可指顧得也屯田憲臣但督子粒不履田畝所
  謂舍其根而求其苗者矣至于清軍丁盡户絶者
  固當結罷易名變籍者則當究原在伍籍行核補
  伍俟報雖萬里之遥亦一二年可返也奈何獨付
  之文墨間哉况乎官以清軍為名何所不問隐占
[042-83b]
  縱放之弊老弱僱倩之姦侵削逃亡之罪實在空
  缺之數行部所至可不稽乎胡專彼而遺此也軍
  伍既充然後守城者城屯田者屯豈患乎食之不
  給乃若有司抑配必遣壯丁既犯明刑不宜肆赦
  豪富之家寧没其産以廣屯樹教練之法必如會
  典騎射弓弩鎗刀之試各有式程官不操練具問
  如律庶乎環列衛所皆投石超距之士一旦遇敵
  勇氣自倍亦何待驅不教之民以蹈必死之地哉
[042-84a]
  驛逓
  兵部尚書張本疏驛馬之設本以報軍機重務今
  在外凡有符騐官司及鎮守官每以常事泛濫給
  驛皆宜禁止請今年終各具一歳給驛起數及所
  幹事務所差人員造册奏聞以憑稽考從之德州
  民奏本州路當衝要每遇運物官船經過例給夫
  丁而督者多不守法威逼有司以一索十以十索
  百前者未行後者踵至本處丁夫不敷有司無計
[042-84b]
  或執商販行旅補足其數督運者中路逼取其資
  無資至解衣以縱者有為所逼迫不勝而赴水死
  者在船軍士本用操舟乃得袖手而坐所載私貨
  多于官物沿途發賣率以為常乞勅所司禁約奏
  下兵部兵部奏請自今運物船馬快船俱令掌船
  者毎船預置木牌一大書本船軍夫數目姓名有
  急運應増者上水不過七人所司給與印信帖子
  大書所增貼于牌上以牌豎于船頭行過有司如
[042-85a]
  牌所増給之下水不給如違者許被害之人及有
  司指實以聞仍遣内官不時沿路搜檢私載物貨
  究治其罪庶使知警從之
 
 
 
 
 
[042-85b]
 
 
 
 
 
 
 
 春明夢餘録卷四十二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