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春明夢餘錄 > 春明夢餘錄 卷三十九
[039-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明夢餘録卷三十九
          吏部左侍郎孫承澤撰
  禮部一
禮部在闕東户部之南西向宣德五年建時府部公署
皆未營造以典禮之區萬方㑹同有事於此遂首建焉
至六年六月成賜宴落之公侯卿貳皆與焉本部尚書
擬春官掌天下禮樂祭祀封建朝貢宴享之政今叙辨
[039-1b]
階秩以贊於天子侍郎為之貳其屬初曰儀部曰祠部
曰膳部曰主客部後改為儀制祠祭精膳主客四司俱
稱清吏
儀制掌禮文宗封學校舉貢之事天子卽位天子冠若
納后若冊立皇太子若上慈宫徽號若朝賀朝見若大
宴饗則舉諸儀辨其名數條上之報可而今於諸司凡
傳制開讀表箋學校貢舉文移印章官民服舍皆辨儀
式而頒之諸司凡巡狩親征班師䇿勛行賞第禮儀條
[039-2a]
上凡祥瑞辨其物名類奏大瑞特奏無得請封禪以蕩
上心以鄉飲酒禮讀律誥訓禮讓以養老尊高年以䘏
貧宣仁政以旌表章勸勵以建言議利病以連坐謫戍
禁官邪
祠祭掌祭饗獻薦天文國䘏廟諱之事辨大祀中祀小
祀之等而敬供蠲飭第其牲帛配侑從介差其禮樂凡
王國司府衞所州縣祀典神示稽令甲而播之百司督
日官歴象而在其徵變日月食起止分而豫移諸司大
[039-2b]
災異即聞次類聞並乞脩省凡國喪若品官庶人喪皆
辨其同姓九族異姓母族妻族親疏之等而為三年期
大功小功緦之制傅古喪禮損益頒行之凡謚帝后妃
太子太子妃王郡王以字為差次勛戚文武大臣請祭
𦵏贈謚移諸司覈行能傅公論定議以聞其侍從勤勞
死事官品未應謚若藩王貢使得特謚凡帝后愍忌祀
於陵輟朝不廢務凡天文地理醫藥卜筮師巫音樂籍
其人毋得以術越境興妖妄毋藏䜟緯元象凡僧道三
[039-3a]
年一度度必通經咒周知冊檢其偽冐而嚴其禁令凡
雅樂屬於祠祭太常領之俗樂領於伶人
主客掌外國朝貢往來宴賜之事凡外藩辨其五年三
年比年年至年再至之貢與其貢物貢途貢使豐約遥
徑多寡之數王若使至賔待之差其迎送宴勞賞賚室
廬帳幕食料之等嗣封者為請使頒冊於其國諸大酋
有保塞功者授冊郊封之以信符徴勘合以金敕諭差
發以通事譯夷情以開市平交易以折計収畨貨以刑
[039-3b]
典禁交通凡賜均賞特賞各有差凡役中歲徴其方物
有常式
精膳掌宴饗牲牢酒膳之事凡膳羞珍品酒醴光禄領
之㑹其數程其出納凡貤宴辨職官品秩之等凡外藩
土官辨下程宴次食料多寡之等凡厨役僉諸民次僉
諸王府典膳之久次者凡歲藏氷出氷移所司謹潔之
  成周盛時以禮持世凡其所以建國而辨方正位
  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者皆謂之禮不徒
[039-4a]
  以祭祀燕享冠婚賓射以為禮也太宰掌建邦之
  六典以治典為先而禮典僅居其一然其書不謂
  之治而謂之禮秦漢以來凡其所以為治者皆謂
  之政特以其所以施於郊廟朝廷學校而有節文
  儀則者則謂之禮蓋三代以前以禮為治天下之
  大綱三代以後以禮為治天下之一事古今治效
  有隆汚之異者以此
  禮制
[039-4b]
  夫子遺經皆經諸儒校定獨禮無成書朱子於寧
  宗四年致仕家居始修禮書名曰儀禮經傳通觧
  其書大要以儀禮為本分章附疏而以小戴諸義
  各綴其後其見於他篇及他書可相發明者或附
  於義其外如弟子職保傅之屬又自别為篇以附
  其類其目有家禮鄉禮樂禮邦國禮王朝禮喪禮
  祭禮大傳外傳其大體已具者蓋十七八先是草
  奏欲乞修三禮曰遭秦滅學禮樂先壞漢晉以來
[039-5a]
  諸儒補輯竟無全書其頗存者三禮而已周官一
  書固為禮之綱領至其儀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
  經而禮記郊特牲冠義等篇乃其義疏耳前此猶
  有三禮通禮學究諸科禮雖不行而士猶得以通
  習而知其説熙寧以來王安石變亂舊制廢罷儀
  禮而獨存禮記之科棄經任傳遺本宗末其失已
  甚而博士諸生又不過採其虚文以供應舉至於
  其間亦有因儀法度數之實而立文者則咸幽㝠
[039-5b]
  而莫知其源一有大議率用耳學臆斷而已若乃
  樂之為教則又絶無師授律尺短長聲音清濁學
  士大夫莫有知其説者而不知其為闕也臣昔在
  山林嘗與一二學者考訂其説欲以儀禮為經而
  取禮記及諸經史雜書所載有及於禮者皆以附
  於本經之下具列注疏諸儒之説略有端緖而私
  家無書檢閲無人抄冩久之未成曾蒙除用學徒
  分㪚遂不能就而鍾律之制則士友間亦有得其
[039-6a]
  遺意者竊欲更加参考别為一書以補六藝之闕
  而亦未能具也欲望聖明特詔有司許臣就秘書
  省關借禮樂諸書自行招致舊日學徒十餘人踏
  逐空閒官屋數間與之居處令其編類可以興起
  廢墜埀之永久使士知實學異時可為聖朝制作
  之助則斯文幸甚㑹去國不及上朱子修禮書時
  年已六十有八越三年而先生捐舘舍書迄未完
  門人黄幹楊復補喪祭二禮以成書先儒言後之
[039-6b]
  言禮者不至棄經而任傳違本而逐末頼有此書
  臨川呉文正澄著三禮考註一書考周官以正六
  典以大司徒之半補冬官之闕蓋取陳氏俞氏之
  論也以儀禮為經禮記為傳蓋取朱子之論也其
  言曰因朱子所分禮章重加倫紀其經後之記依
  經章次秩序其文不敢割裂一仍其舊附於篇終
  其十七篇次第並如鄭氏本更不間以他篇須十
  七篇正經不至雜揉二戴之記中有經篇者離之
[039-7a]
  為逸經禮各有義則經之傳也以戴氏所存兼劉
  氏所補合之而為傳正經居首逸經次之傳終焉
  皆别為卷而不相紊而外悉以歸諸戴氏之記朱
  子所輯及黄氏喪禮楊氏祭禮亦参伍以去其重
  複名曰朱氏記而與二戴為三凡周公之典其未
  墜於地者蓋略包舉而無遺造化之運不息則天
  之所秩未必終古而廢壞有議禮制度考文者出
  所損所益百世可知也
[039-7b]
  朱文公熹居母憂自始死以至祥禫參酌盡變因
  成喪塟祭禮又推之冠婚以成編曰家禮冠禮則
  多取司馬氏婚禮則參司馬氏程氏喪禮本司馬
  氏後又以禮部侍郎高閌益崇之書為最精多採
  用焉書成一侍子竊之亡去文公没而其書始出
  自叙曰三代之禮其宫廬器服出入起居之制節
  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有意乎禮或違其本而
  務其末緩其實而急於文苦其難而不能舉其要
[039-8a]
  也其困於窶貧者尤患其終不能及於禮熹之愚
  蓋兩病焉是以嘗獨究觀古今之禮少加損益為
  一家之書其大體之不可變者則以謹名分崇愛
  敬為之本至其施行之際則又略浮文敷本實以
  附於孔子從先進之意誠得與同志之士熟講而
  施行之古脩身齊家之道愼終追逺之心庶猶可
  得復見而國家崇化導民之意或其有小補云
  洪武中命儒臣陶安定郊社羣祀禮詹同定四廟
[039-8b]
  祫祭禮李善長定官民喪禮朱升定祭祀齋戒禮
  崔亮定五祀禮劉基定百官朝㑹禮魏觀定祭祀
  禮陶凱定軍禮而又令天下郡縣舉高潔博雅之
  士年四十以上者於是徐一䕫梁寅周子諒胡行
  簡劉中弼董彛蔡深滕公琰曾魯至京編集大明
  集禮
  洪武中所著禮書曰國朝禮制曰稽古定制曰國
  朝制作曰大禮要議曰皇朝禮制曰禮儀定式曰
[039-9a]
  大明禮制曰洪武禮法曰禮制集要曰禮制節文
  曰太常集禮曰禮書上之郊廟朝廷次之侯王郡
  邑下之閭巷州黨制度俱備
  洪武五年詔曰朕聞三皇立極導民以時庖厨稼
  穯衣服始制民居奠焉五帝教以仁義益未備之
  時宜天下從之民用和睦自周至於漢唐宋增損
  益周國乃用昌民受時宜家用永康朕蒙皇天后
  土眷命祖宗之靈統一天下紀元五年朕本草芥
[039-9b]
  失習聖經况摧强附順二十餘年居無寧日乃理
  道未臻民不見化鄉閭市里尚染舊俗天下大定
  禮儀風俗可不正與兹條畫事宜再整彛倫恤念
  孤寡務遵先王之法顧以德薄恩澤未孚下民未
  説恐貽上天之怒夙夜祇懼若履淵氷咨爾臣庶
  體予至懷期臻禮義之風永底昇平之治
  崔文敏銑曰禮者理也人心之理協之以同然即
  百世可通也今王祭無樂大臣無廟仕者不奔祖
[039-10a]
  父母之喪無功緦之假冠婚任俗飲射具文民無
  定志而濫士異學而莫止伶人道流秉禮司頌齊
  民下賤踰限犯分雖有洪武禮制而廢莫或行夫
  國無禮猶水無坊人無禮猶室無基衝嚙圯毁夫
  焉有極哉禮樂積百年而後興宜詔徴四方明道
  奥學之儒萃於京師凖以典誥案以三禮參以詩
  之詠歌孔氏遺言皆比以今法寧要毋繁寧徑毋
  易裁成明典行之天下埀後世範俗同德一邦其
[039-10b]
  永孚於休矣
  屠康僖勲論三大典疏臣猥以凡庸叨司風紀兹
  當皇上繼體改元之初正祈天永命之日百度維
  新萬化攸始首卜郊祀耤田幸學三者夫郊祀所
  以敬天尊祖祀典之載於經者自虞舜肆類上帝
  禋六宗望山川徧羣神為命而告也虞書而下莫
  詳於周禮禮記思文之詩郊祀后稷以配天我將
  之詩則宗祀文王以配上帝蓋以萬物本乎天人
[039-11a]
  生本乎祖此郊祀而配祖者大報本反始之道也
  至於以時以樂以牲以器之類各有其義降及秦
  漢唐宋或郊或不郊或合或不合或祀白帝或祀
  黒帝其祀不同或三歲一郊或過期不郊其制不
  一甚者或以求仙而行或以祈嗣而行皆出於道
  家者流怪誕不經凟亂非禮無復古人報本反始
  之意矣殊不知天即帝也帝即天也以其形體而
  言故謂之天以其主宰而言故謂之帝其實非有
[039-11b]
  二也安得有如異端所謂天皇太乙之號哉我聖
  祖龍興定為天地合祀之禮列聖相承以太祖太
  宗配享一用古禮参之周制分命羣臣各獻二十
  四壇其儀文制度至精至備三代而下祀典之正
  未有如我朝者究其所以宥密緝熙顧諟祗肅此
  則歴代敬天法祖之大略也耤田者所以重農厚
  俗考之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
  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於参保介之御
[039-12a]
  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耤天子三推三
  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又曰王命布農事命田舍東
  郊皆修封疆蓋天子耤田千畝収其穀為祭祀之
  粢盛而必躬為之者以為天下之農民帥先爾天
  子旣身為之帥先又必命田畯之官以督其耕其
  重農事如此舜命官曰食哉惟時播厥百穀成王
  戒農官曰敬爾在公王釐爾成其見於詩有若七
  月皆言農桑之候其見於書有若無逸具言稼穯
[039-12b]
  之艱厥後漢之文帝詔耕耤田以給宗廟粢盛又
  親率羣臣農以勸之賜民田租之半景帝親桑以
  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自周以迄唐宋莫不
  以此為務然躬耕耤田者必祀先農我朝歴聖躬
  祀先農親行耤田禮如古制具有成法誠以民為
  邦本本固邦寧民之所恃以生者食食之所頼以
  足者農耳幸學者所以崇儒重道天生孔子實萬
  代帝王之師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鼔徴所以
[039-13a]
  警衆也衆至然後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
  祭先聖先師蓋學校禮義之所在聖賢道德之所
  宗萬乘所以親臨之也雖曰以聚賢斂才而寔以
  崇儒重道也漢明帝初建三雍親行其禮備法物
  之駕盛清道之儀尊養老饗射禮唐高宗幸國子
  學親行釋奠太宗召純儒耆德以為學官數臨幸
  親釋奠命祭酒博士講經賜帛增廣學舍宋太祖
  太宗數幸國子監詔講易卦堯典説命哲宗詣文
[039-13b]
  宣殿行釋奠禮命祭酒豐稷講尚書無逸之數君
  者雖非三代庠序學校之比而其所以敬仰休風
  循古良規者殆亦可取我聖祖首建太學車駕親
  臨列聖相承率循是道所以勉勵師生者諄切詳
  備諭以聖人為學之道期以帝王作人之功具載
  御製五倫等書貽厥孫謀以燕翼子正在陛下今
  日之舉耳之三事者其禮相因其事至重不考古
  無以証於今不質問無以探其本伏望皇上念兹
[039-14a]
  三事之大不徒循故事之美觀必求行三事之實
  意特敕館閣儒臣經筵侍從講求郊禘配享之禮
  思文我將之詩法三代以上所行之善監秦漢以
  下所行之失然儀文不備無以合古誠敬不足無
  以格天必眞知上帝之享享於克誠黍稷之馨不
  如明德必仁必孝善繼善述則一陟一降在帝左
  右而感通之妙上帝居歆億萬年之丕基兆於此
  矣所以耤田者必求古人分井經界之法豳風七
[039-14b]
  月之詩周公無逸之篇我列聖重農之訓必崇節
  儉以為裕財之本必薄税斂以為足食之原禁游
  惰則為之者衆省力役則不奪其時正經界不為
  外戚之所占均田里不為豪户之所侵貴五穀賤
  金玉務農桑益種樹如此而帥先天下宣其德意
  作其農功勸相有方貪暴不作則仁心仁聞天下
  被其澤而勸農之政行矣所以幸學者必尊德樂
  道以正天下之人心親賢納諫以厚天下之風俗
[039-15a]
  師嚴道尊如學記之所存敬怠吉凶如丹書之所
  戒如此而帥先學校則人倫明教化興風俗丕變
  人才彚興矣竊見先儒眞德秀大學衍義一編具
  載脩齊治平之道依經據史引物連類言天必有
  徴於人語事而不遺於理善惡必録綱目詳明誠
  君天下者之律令格例也陛下於經筵講論書史
  之中常以此書進講仍以别冊置之便殿以備清
  燕之覽則所以事天重農崇學以隆聖治之禮舉
[039-15b]
  不出於此矣
  宗伯沈鯉議從祀疏臣等裒集衆論較量其間預
  廷議者共四十一人除註有原疏外内註胡居仁
  從祀者二十五人註王守仁陳獻章者俱十五人
  蔡清五人羅倫二人吕柟一人居仁則仍有專舉
  且無疵議在石星則議二臣不宜立門户講學在
  邱橓則議守仁乃禪家宗㫖在吏部右侍郎王家
  屏則又謂從祀重典非眞能信今傳後者未可輕
[039-16a]
  議非見其能信今傳後者亦未可輕議若使後日
  議黜恐反為盛典之累故未敢遽擬其人也臣等
  反復叅詳看得從祀一事持久不决必煩廷議者
  則以在廷之臣可以盡天下之公議而衆言僉同
  人品自定所以要之於歸一之論也今預議諸臣
  舉從祀者莫不以胡居仁第一即有次及居仁與
  其不舉者亦毫無異議及臣等考其平生與其論
  著亦大都淵源孔孟純粹篤實一時名士如羅倫
[039-16b]
  張吉婁統周瑛高明賀欽羅欽順張元楨之類皆
  極口稱道比於薛瑄而次其論著與瑄之讀書録
  並傳焉斯其為孔子之徒已彰明較著有歸一之
  論矣如蒙俯賜采納容令臣等以居仁行實撰議
  上覽特允從祀自足以仰承德意增重儒林豈必
  求備蓋我明道化翔洽人文輩出二百年間侑食
  孔廟者僅薛瑄一人誠愼之矣今距祀瑄之後未
  二十年而又得居仁與之並祀亦所謂旦暮遇之
[039-17a]
  比肩而立者雖一人不可謂少也至如守仁之學
  在致良知獻章之學在於主静皆所謂豪傑之士
  但預議諸臣與之者僅十三四不與者已十六七
  甲可乙否殊未有歸一之論以稱上意指臣等亦
  何敢輕議查得嘉靖十九年亦曾廷議薛瑄彼其
  時固毫無間言也而庶子童承叙贊善浦應麒猶
  以為事體重大莫若少緩竟以報罷至隆慶元年
  復下廷議則在議諸臣或挽或推惟恐其不預於
[039-17b]
  澤宫尸祝者何人心之同也夫惟人無異議故盛
  典一舉至今為爼豆之光今守仁獻章既不能毫
  無間言又一時與議之臣亦多有耆舊老成直亮
  多聞之士而不皆為二臣左袒者是輿論未協而
  事久論定尚非其時也臣等有感於承叙應麒之
  言故輙敢效其愚亦請暫緩之以少候公論之定
  而徐議於後似亦未晚蓋事可埀千萬年而不朽
  者即遲廻數載而不為逾時禮有垂千百世而示
[039-18a]
  法者即詳審再三而不為過愼與其祀也而有議
  豈若議定而後祀乎蓋可祀不祀者其失怠怠猶
  可補於將來未可祀而祀者其失誣誣則貽譏於
  後世拾瀋反汗勢豈能及是不可不為深計也昔
  者孟軻氏之告其君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蓋至
  於左右皆曰賢諸大夫皆曰賢而猶未敢信必至
  國人皆賢也而後察又親見其賢也而後用彼固
  一人之進退一時之是非耳而猶然若是矧是舉
[039-18b]
  也在朝廷則象賢崇德見道揆法紀之公在天下
  則章軌作人為俗易風移之漸所關甚鉅可嘗試
  而漫為之耶如皇上以我朝人文逺軼前代不宜
  寥寥焉若是臣等謂居仁而祀不可謂寥寥矣蓋
  隆古以還士之以行誼道德令聞長世者非託之
  於顯位則託之於門閥非託之於文章則託之於
  勲業順風疾呼聲聞易達所藉然耳如居仁者固
  深山窮谷之士而布衣韋帶之夫自非其德有過
[039-19a]
  人負一代之斗山於當世擇地而趨噦心而語其
  誰為傾耳而聽正目而視者惟皇上超然逺覽㧞
  之於儔伍之中榮之於崇祀之位則日月之光賁
  及豐蔀雖在齊民無不興起比於祀瑄尤為盛事
  兹臣等之所謂一不為少也至如蔡清羅倫章懋
  黄仲昭陳眞晟吕柟羅欽順鄒守益中間或未有
  專祀者仍望推廣德意專祀於鄉通候論定之日
  另議從祀則仁至義盡可為天下萬世之法將見
[039-19b]
  薪槱之道以光蘋藻之禮不濫一舉而二物具矣
  再照講學為致知之事聖門之所謂條理之始也
  夫學亦安可不講也顧臣等之所謂講學者殊無
  甚高論蓋六經孔孟之道既昭如日星而漢宋諸
  儒之書又發明殆盡後雖有述何以復加所貴乎
  學者亦守其師説愼思明辨如何為格致誠正如
  何為齊治均平隨事精察敦行不怠雖暗室無媿
  必白首一節如是焉而已世之學者不務為平易
[039-20a]
  而厭薄古訓欲自名家至為續鳬頸以見長添蛇
  足以工畫於子臣弟友日用常行之道反視為弁
  髦不講焉其又有竒者則片言單詞樹之赤幟而
  天下之喜為名高者亦茍見前茅之所在遂靡然
  裹糧而趨之口耳一言反復辨難至窮年不能殫
  其説其流之弊將有内棄其事而外棄其主之事
  以釀成清談之俗者此不可不為早辨也伏願皇
  上既愼簡可祀之人又渙發德音使天下知朝廷
[039-20b]
  之所以崇祀者意在此不在彼則世道人心不勝
  幸甚按孔廟從祀為禮之大者龍江先生此疏欲
  止祀薛胡兩公而白沙陽明徐俟論定又推廣楓
  山整菴諸先生先祀於鄉此正論亦定論也乃陳
  王從祀閣中竟以密揭中旨行之此何等事而可
  如是與
  樂音
  宋周元公惇頤之論樂曰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
[039-21a]
  化三綱正九疇叙百姓太和萬物咸若乃作樂以
  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故樂聲淡而不傷和
  而不淫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優柔平中德之
  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
  也
  宋建陽蔡元定著律吕新書二卷其上卷以漢志
  斛銘文定長九寸空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為黄
  鐘第一以淮南子漢前志本黄鐘之律以三歴十
[039-21b]
  二辰積之得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為黄鐘
  之實第二以黄鐘三分為損益定生十二律第三
  次十二律之實四次變律五次律生五聲圖六次
  變聲七次八十四聲圖八次六十調圖九於是候
  氣審度嘉量權衡次焉為十三篇其下卷述前史
  書志經傳疏注吕氏春秋淮南子下至歴代龠尺
  欵識用以明造律和聲均調候氣制器之事朱文
  公稱其書明白而淵深縝密而通暢鑿鑿可見之
[039-22a]
  行也其後文公考訂禮書定鐘律詩樂樂制樂舞
  等篇而鐘律篇大率本元定所著而互演之稱明
  邃矣
  自南宋及元以至於今皆用大晟樂考大晟樂乃
  方士魏漢津之所造取徽宗指寸為律故考亭曰
  崇宣之季姦䛕之㑹黥湼之餘不足以語天地之
  和然金太宗取汴得之改為太和樂流傳入元及
  明破燕京得其樂工今太常雅樂與學宫所謂大
[039-22b]
  晟樂者皆漢津之遺而徽宗之指也至其百戲隊
  舞亦元聲之遺樂章又近淺無爾雅之辭太祖一
  革元政而此事却謂金得之宋先王之遺不復改
  創而當時儒者亦憒然不知所自世宗制禮作樂
  而止於儀文之末畧其元聲之本亦張夏諸人之
  過也
  元人呉萊大晟樂論鄉予北遊京師聞太常所用
  樂本大晟之遺法也自東都失守大樂氏奉其樂
[039-23a]
  器北趨燕都燕都喪亂又徙汴蔡汴蔡䧟没而東
  李嚴侯獨得其故樂部人國初有㫖徴樂東平太
  常徐公遂典樂向日月山奏觀乞增宫縣登歌文
  武二舞令舊工教習以備大祀故今樂户子孫猶
  世籍河汴間僅能肄其鐘鼔鏗鏘不復能究其義
  矣予因考求前代議樂自和峴以下更六七鉅公
  而議論莫之有定前日之宿縣者本謂樂和曾未
  幾時倐已改鑄或云樂失之清或云樂過於濁樂
[039-23b]
  工冶卒且深厭其爐鞲鼔鑄之勞則或自取其樂
  之協時加銅齊以濟之當軒臨試雖以老師宿儒
  終不能心悟其銅齊之輕重而徒論其銅律之清
  濁也迨夫崇寧之世魏漢津乃以蜀一黥卒為造
  大晟樂府遂頒其樂書於天下蓋謂古之制樂者
  惟黄帝夏禹得樂之正何則聖主之禀賦上與天
  地隂陽為一體聲則為律身則為度故夫黄帝夏
  禹之制樂實自其身而得之臣今請以聖主中指
[039-24a]
  三節三寸定黄鐘之律中指之徑圍又即據而定
  為度量權衡樂以是制則臣將見其合天地之正
  備隂陽之和而得夫金石清濁之宜矣當是時惟
  丞相蔡京最神其説先鑄帝鼐八鼎復造金石鐘
  虡雕幾刻鏤蓋極後世之選已然以崇寧之指尺
  既長而樂律遂髙惟漢津亦自知之嘗私謂其弟
  子任宗堯曰樂律高北方元鼎水又溢出律高則
  聲過哀而國亂水溢出則國有變而境土喪没是
[039-24b]
  不久矣嗚呼漢津所制豈復有加於和峴以下諸
  人所論之樂哉然且至今沿襲相承未聞有所改
  作樂殊不可以草創茍且而遽定也雖然崇寧之
  樂亦可變矣蓋古之論樂者一曰古雅樂二曰俗
  部樂三曰畨部樂古雅樂更秦亂而廢漢世惟采
  荆楚燕代之謳稍協律吕以合八音之調不復古
  矣晉宋六代以降南朝之樂多用呉音北國之樂
  僅襲舊俗及隋平江左魏三祖清商等樂存者什
[039-25a]
  四世謂為華夏正聲蓋俗樂也至是沛國公鄭譯
  復因龜兹人白蘇祇婆善彈琵琶而翻七調遂以
  制樂故今樂家猶有大石小石大食般涉等調大
  石等國本在西域而般涉即是般瞻華言羽聲隋
  人且以是為大簇羽矣由是觀之漢世徒以俗樂
  定雅樂隋氏以來則復悉以畨樂定雅樂唐至元
  宗畨部與俗部並樂工肄樂坐技不通然後發為
  立技立技不精然後使教雅樂天下後世卒不復
[039-25b]
  知有古雅樂之正聲矣自唐歴宋大扺皆然是猶
  未能究夫樂律之元而僅拳拳於黍尺指尺之同
  異及乎大晟樂府之立吾殆未知其尚有畨俗之
  雜耶抑果雅樂之正也夫以雅樂平淡而聲緩畨
  俗繁碎而聲急今大晟之樂律太高樂聲急矣當
  大晟樂書之行教坊色長張俁曾制大樂元機賦
  論七音六十律八十四調本不脱乎龜兹白蘇祇
  婆之舊正行四十大曲常行小令四部絃管猶或
[039-26a]
  尚循乎大唐五代梨園法曲之遺此非畨俗之雜
  行者乎宜雅樂之未易遽復也然吾就俁之所學
  嘗謂樂工肄樂先湏通達强記巧妙幹旋復窮十
  載曉夜之思而務諳前人格犯之正故不可以草
  茅無識而輕議樂又况漢津蜀一黥卒稍窺范景
  仁司馬君實之議論而且得與夫黄帝夏禹配食
  於樂成之廟尚可至今沿襲而不變耶嗚呼誠以
  世之通音曉律者或少也夫何天下四方之所尚
[039-26b]
  畨俗伎樂率多輕儇剽殺嘷呶縱肆前緩後驟不
  中音節他則倡優雜劇類且青紅塗抺子女雜獶
  導滛教媟不得禁止然以畨俗之樂音節不中則
  聲氣淺浮而日趨於薄倡優之伎禁止不行則風
  俗流蕩而不知所返此雖小節所係甚大漢諺有
  云宫中好高髻城中高一尺宫中好長袖城中全
  匹帛意者朝廷合議先正雅樂然後天下四方悉
  更畨俗二部之不正者悉歸於正而後止殆不可
[039-27a]
  視是為千古之絶學也然古者律歴二事更相為
  用太史郭公一嘗定歴誠曠世所未有子謂宜依
  古法緹室葭灰隨月候氣天地之中氣既應則鐘
  律之中聲當無有不應者要在久而後驗樂殊不
  可以草創茍且而遽定也嗚呼崇寧之樂亦可變
  矣吾又安得夫伶倫榮緩之徒而與之共論樂哉
  禮樂箋曰説者論大晟樂為宋方士魏漢津所製
  此未考本末不知樂律者也宋濂議漢津製樂為
[039-27b]
  亂世之音在洪武四年而冷謙所定樂舞為洪武
  之六年樂章猶宋之舊而樂音非宋之音矣以何
  知之以律而知之蓋謙所製者為太簇之羽中吕
  調也漢津所製其迎神初奏為南吕之角大吕變
  調也與謙之樂如参辰黔晳之不相合矣蓋謙之
  七均自太簇夷則夾鐘無射中吕皆正調也惟清
  黄清林巧為變調然此二變音也固無妨於變也
  漢津之林鐘為宫者僅商角二音為正調其徵羽
[039-28a]
  變宫變徵皆屬變調是七均之中而變者居四矣
  南吕為宫者僅商音為正調其徵羽角變宫變徵
  皆屬變調是七均之中而變者居五矣又况漢津
  之律即李照之律下古樂二律所謂黄鐘者僅中
  太簇則其林鐘之宫僅中南吕南吕之宫僅中應
  鐘應鐘管長四寸六分有竒而商角以下六均無
  一不出於變矣君則其細已甚而臣民事物靡然
  不振哀滛怨咽此眞亡國之音也豈可與謙之樂
[039-28b]
  同年而語哉大扺樂律樂章本為二道由宋以降
  樂章屢易而所用者皆王朴之律也政和以降樂
  章屢易而所用者皆漢津之律也至冷謙定樂樂
  章無改而所用者則非宋元之律也改其律而不
  變其章者聲音道微政合嚴重律正其元曲襲其
  舊此謙之所以為明哲也謙舊有樂書在南太常
  函史曰李教授文利祖吕氏春秋三寸九分為黄
  鐘曰含少之文辨黄鐘九寸之誤以太極隂陽五
[039-29a]
  行繇一生二繇少及多見黄鐘數少為極清辨宫
  聲極濁之誤以左右對待各得百二十九分辨三
  分損益上生下生至仲吕而窮之誤其法由十一
  月黄鐘三寸九分至十二月大吕則増六分由大
  吕至太簇夾鐘姑洗仲吕㽔賔皆各増九分由五
  月㽔賔至六月林鐘亦減六分由林鐘夷則南吕
  無射應鐘以復於黄鐘皆各減九分而適合三寸
  九分之數由此而如環無端焉以相生其説曰陽
[039-29b]
  數始於一成於三終於九故律之為數三九盡之
  矣黄鐘一陽初升氣微數少故其管三寸九分三
  寸乃陽數之少九分乃陽數之成以三涵九故黄
  鐘之宫命之曰涵少此其證也十一律皆從以生
  而增減亦各以九分惟黄鐘之於大吕㽔賔之於
  林鐘其増減視他律特異者大吕當五隂之盛一
  陽始生則陽雖進而尚弱林鐘當五陽之盛一隂
  始生則陽雖退而尚强其増減宜僅得三分之二
[039-30a]
  也律管長短一本隂陽升降之氣所謂律歴同道
  者也作律吕元聲書二篇范副使輅等信其説從
  受學楊學士亷愛其書以為天授而王尚書廷相
  韓尚書邦竒皆大儒通觧音律皆不謂然以為樂
  律音調之承傳在中原依古往而來非他方及知
  非可以臆見卜度決也
  楊忠愍繼盛為韓苑洛志樂序世之談經學者必
  稱六經然五經各有專業而樂則滅絶無傳論治
[039-30b]
  法者必對舉禮樂然議禮者於天然不易之外猶
  深求立異可喜之説至於樂則廢棄不講全德之
  微風俗之敝恒必由之良可悲夫然律吕與天地
  相為終始方其隱而未彰也天既生哲人以作之
  則於其既晦也天忍任其湮没已乎闡明之責蓋
  必有所寄者先生自做秀才時便抱古樂㪚亡之
  憂當其嵗試藩司聞諸督學虎谷王公云律吕之
  學今雖失傳然作之者既出於吾人則在人亦無
[039-31a]
  不可知之理特未有好古者究心焉耳先生於是
  惕然省悟退而博極羣書凡涉於樂者無不参考
  其好之之專雖發疽尋愈不知也既而見其説矣
  於是有直觧之著然作用之實未之悉也自是苦
  心精思或脱悟於載籍之舊或神㑹於心得之精
  或見是於羣非之中若天有以啓其衷者終而觀
  其深矣於是有志樂之作曰志云者先生自謙之
  辭也非徒志而已也是故律生聲鐘生律馬遷著
[039-31b]
  之矣而律經聲緯之遞變體十用九之明示則未
  之及也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班固著之矣而管
  員分方旋宫環轉乗除規圓則未之及也六十調
  八十四聲蔡子著之矣而起調則例及正變全半
  子倍之交用調均首末長短相生之互見則未之
  及也六變八變九變之用周禮載之矣而以黄鐘
  祀天神以㽔賔祭地祗以太簇享人鬼一造化之
  自然以黄鐘一均之備布之於朝廷宫闈實古今
[039-32a]
  之絶唱則又有出乎周禮之外者也宏綱細目一
  節萬變信手拈來觸處皆合樂之為道盡於是矣
  志云乎哉其於先儒世儒之圖論備録不遺者是
  固先生與善之心然亦欲學者考見得失焉耳方
  其始刻之日九鶴飛舞先生之庭者久之識者以
  為是書感通所致觀仰秣出聽之説則鶴之來舞
  也固宜而其得樂之正也此非其明驗矣乎昔人
  謂黄帝制律吕與伏羲畫卦疇得程朱數子而始
[039-32b]
  著律吕得先生是書而始明則其功當不在數子
  下豈曰小補云乎嗚呼太和在成化宇宙間故先
  生所由生太和在𢎞治宇宙間故是書所由始太
  和在嘉靖宇宙間故是書所由成則其作誠不偶
  然也後之有志於樂者茍能講求而舉行之則太
  和將在萬世之宇宙而先生之功至是為益大矣
  然不苦心以求之何以知是書之正不得其説而
  精之又何以知盛之言不為阿私也哉噫盛不敏
[039-33a]
  雖學之而未能也講求之責深有望於同志君子
  云
  姑蘇王煥如曰周禮太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陽
  之聲播之八音以為樂器孔子曰易有聖人之道
  四以制器者尚其象八音者聖人致中和之器也
  其制之長短廣狹小大輕重皆有數三三迭運九
  九相乘天地萬物之所生也太和元氣之所鍾也
  聲律家謂之元聲黄鐘者天地隂陽之和也五聲
[039-33b]
  之本生於黄鐘之律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隂六為
  吕律法也律以統氣類物吕侣也吕以助宣陽氣
  為道不同其中一也今按黄鐘之長九寸寸積九
  十分分十釐釐十毫二十忽忽方五十九萬口四
  百九十萬得寸十寸為尺十尺曰丈十丈曰引黃
  鐘之管其容子粟秬黍中者一千二百為龠龠十
  抄抄十撮撮二十圭圭六粒粒凡一千二百得龠
  十龠曰合十合曰升十升曰斗十斗曰斛黄鐘之
[039-34a]
  龠所容千二百黍其重十二銖兩龠則二十四銖
  為兩兩四分分六銖銖十纍纍十黍黍凡二千四
  百得兩十六兩曰斤二斤曰裹十五斤曰稱二稱
  曰均四均曰石三之九之損之益之以合隂陽之
  中以通律吕之和長短廣狭小大輕重以十有二
  律為之度數以十有二聲為之齊量紀之以三平
  之以六成之以十二天之道也凡八音之器莫不
  以是為凖是以聲出於器器得則聲得器失則聲
[039-34b]
  失也八音惟革木無當於五音不係於律國語曰
  革木一聲此之謂也其餘六器清濁高下莫不隨
  器審察而齊一之夫金匪改煎齊量不成石匪旁
  耑摩鑢不協竹有穴竅疎密之異匏有安山卑崇
  之殊土惟頫仰啓閉而契歌惟依永比律而和總
  衆音而言之金欲應石石欲應絲絲欲應竹竹欲
  應匏匏欲應土而八器之音根祖出一黄鐘器雖
  萬有不同未嘗不克諧也祇患僅知七律為一均
[039-35a]
  而未知度曲之義僅知一律配一字而未知永言
  之㫖耳所謂七律者如以黄鐘為宫即以林鐘為
  徵太簇為商南吕為羽姑洗為角應鐘為變宫㽔
  賔為變徵其七律自為一均而聲相諧應古人欲
  合聲先須吹律使衆音皆合如一律所出乃可近
  世不觧多以黄鐘奏而聲或林鐘林鐘奏而聲或
  太簇七音之協四聲各有條理今以平入配重濁
  以上去配輕清奏之多不諧協六器之定琴瑟尤
[039-35b]
  難琴必毎調而改絃瑟必毎調而徙柱上下相生
  其理至妙又琴瑟聲微常見蔽於鐘磬匏革竹土
  聲長金石常不能以相待矧曠不習閑擊鐘磬者
  不知聲吹匏竹者不知穴操琴瑟者不知絃同奏
  則啓手不均迭奏則發聲不屬失之逺矣故妙達
  音律者必於此而幹旋之度律均鐘以耳齊聲以
  聲定律而訂黄鐘之宫凖此中聲均瑟十六聲次
  第又以十六聲而齊六器聲高者抑而下之聲下
[039-36a]
  者引而上之過不及者損益而酌中之使衆器之
  間音音翕和不相凌奪然後被之於絲彈者純然
  如出一手吹之於匏土者翕然如出一口聲以和
  樂律以平聲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詩以道之
  歌以詠之匏以宣之瓦以贊之革木以節之合作
  於一堂之上將見八風從律氣無滯隂亦無㪚陽
  風雨時至神民和説制物備而樂成庶幾不失䕫
  曠之遺教云
[039-36b]
  樂書曰昔太史公為律書其始不言律而言兵不
  言兵之用而言兵之偃以為天下庶富百姓嬉遊
  此和樂之本也蓋亦深達制律之意者哉樂之用
  不外乎聲音律吕通典云以子聲比正聲則正聲
  為倍以正聲比子聲則子聲為半如仲吕之管長
  六寸五分有竒上生黄鐘三分益一不及正律九
  寸之數但得八寸七分有奇以為黄鐘之變律半
  之得四寸三分有竒為子聲此聲有倍半之略也
[039-37a]
  淮南子云姑洗生應鐘比於正音故為和應鐘生
  㽔賔不比於正音故為謬蓋五音相生至於角位
  則其數六十有四隔八下生當得宫前一位以為
  變宫又自變宫隔八上生當得徵前一位其數五
  十有六以為變徵變者與正比則為和變者與正
  不比則為謬此音有和謬之略也漢書律歴志天
  地人及四時為七始此合而言之也又以黄鐘為
  天始林鐘為地始太簇為人始此分而言之也蓋
[039-37b]
  黄鐘居子為天統林鐘居未衝丑為地統太簇居
  寅為人統故為三始姑洗為春㽔賔為夏南吕為
  秋應鐘為冬以三合四是謂七始此三始七始之
  略也以七音因十二律為八十四調除二變聲不
  得為調以五因十二則為六十調然二變不調則
  冬夏聲闕四時不備蔡子之説非而鄭譯之議是
  也此六十調與八十四調之略也以徑象言之黄
  鐘長九寸為乾林鐘長六寸為坤乃邵子皇極經
[039-38a]
  世聲起於多乾之甲也音起於古乾之子也此理
  之可通於易者也以娶妻生子言之黄鐘為陽大
  吕為隂猶甲子之娶乙丑皆同位者也黄鐘之生
  林鐘林鐘之生太簇猶甲子金之生庚辰金皆隔
  八者也乃沈重鍾律議用京房之術求之得三百
  六十律當一期之日隨日建律依次運行當日者
  以天為宫而商徵以次從焉此義之有符於歴者
  也樂必用五音然周三大祭皆無商音説者謂周
[039-38b]
  德木也故祭鬼神之樂去金開元諸臣言唐土德
  王請加商調去角調以土德王初作洪武正韻聲
  起於東從角也後見禮部韻㑹而遵用之不起於
  東而起於公此則從宫矣豈非深達造化者哉律
  止於十二是矣然十二者律之本聲而四者應聲
  也本聲重大為君為父應聲輕清為臣為子故四
  聲曰清聲即夾鐘大吕黄鐘太簇之應也茍不用
  四清聲是有本而無應矣冷謙議用四清聲故編
[039-39a]
  鐘編磬皆為十六豈非洞達音律者哉詩稱定之
  方中謂測日景以辨方也土圭之法祖冲之之論
  備矣然候氣者使按日景之子午以布律則氣必
  不應何也天氣微偏於左地氣微偏於右所謂不
  参差則不能生物者也故土圭測日景常在子午
  之中此天之正位也以針定南北常在丙午壬子
  之中此地之正位也故冬至置黄鐘之律於壬子
  之中夏至置林鐘之律於丙午之中然後飛灰應
[039-39b]
  律今元定乃欲一室之中多截管以候黄鐘豈非
  臆説哉黄鐘起於子之一以三倍之歴十二辰而
  終於亥之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漢志蓋借
  十二辰以列三因之算位耳蔡子乃據以為眞張
  皇鋪衍謬矣自黄鐘之管陽皆生下隂皆生上自
  㽔賔之管陽反生上隂反生下此非空言也從子
  至巳陽生隂退故律生吕言下生吕生律言上生
  從午至亥隂生陽退故律生吕言上生吕生律言
[039-40a]
  下生蓋班志隔八相生一下一上則終於仲吕其
  長止三寸三分有竒京房之法至㽔賔重上生凡
  五十六上終於仲吕其長六寸六分有竒若仲吕
  止三寸三分有奇雖三分益一不能復生黄鐘之
  律故用六寸六分則三分益一可以復生黄鐘耳
  蔡子乃譏其隂陽錯亂亦未之思耳近世儒者乃
  曰黄鐘非九寸之管而引外紀吕氏春秋所載含
  少之説為証曰黄鐘音始也象則君也其律宜短
[039-40b]
  其氣宜微其聲宜清者也夫黄鐘以八十一分為
  管而吹三寸九分以為聲故謂之含少乃遂以三
  寸九分為黄鐘之律而執含少以為清管焉是此
  律一差大吕而下十一律者皆無由取正矣蓋太
  史公之言曰細若氣微若聲聖人神而明之雖妙
  必效今聖主當陽能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
  衆是樂之本也區區之器與數何足論哉
  黄太史道周樂律論衡樂律史記所載極為詳悉
[039-41a]
  楊子雲太元只是説歴耳天地之體四方各百二
  十八周而圍之五百一十二因而圓之四百八十
  凡方圓相割十有八變而歸於極體四則用三體
  三則用四以四為寔以三損益割方即為損割圓
  即為益考其纎微皆方不止於徑一周四圓不止
  於徑一圍三約長餘分是日月差法之所由生也
  律歴之妙皆於此徑一圍三上察其微差以為相
  生之律如黄鐘全律百二十餘一分七釐有强因
[039-41b]
  而裁之八十有一為黄鐘之上宫其下宫三十有
  九餘分不盡以起下生而淮南子吕不韋俱稱黄
  鐘三寸九分此是訛黄鐘之下宫以為上宫我朝
  李文利鄭世子之流又祖其説以三寸九分起黄
  鐘則黄鐘之聲宜極短而清毋復牛鳴窌中者矣
  管子亦稱黄鐘有大灑之音此皆於變宫上説黄
  鐘非就黄鐘本位起實數也如就本位起實數則
  六律六吕皆百有二十分如大吕七十有二則其
[039-42a]
  餘宫四十有九又有餘分不與仲吕相亂今以子
  未寅酉辰亥午丑申卯戍巳分為娶妻生子之序
  上下損益終於南吕之六十而百二十分之律分
  中所謂律之一終也京房六十律亦從此始如用
  三寸九分之律則管分極短吹不成聲應不動氣
  又益五寸二分以為大吕顚倒極矣某自少時常
  用文利之律以比於淮南吕覽之説久而知其不
  然乃復求之史記知太史所藏去古未逺置一而
[039-42b]
  十一三之以三為實以四為積不可易也伶州鳩
  所論六間六正大不踰宫細不過羽從來已舊安
  得指極短之律以起至大之宫使鐘量衡度皆無
  所從始乎凡樂言鐘吕為人生致用之大端鬼神
  所用進退亥為應鐘卯為夾鐘未為林鐘此三鐘
  者三甲所治易之先甲三日後甲三日謂是物也
  巳為南吕丑為大吕酉為仲吕此三吕者為三庚
  所治易之先庚三日後庚三日謂是物也黄鐘為
[039-43a]
  子子與亥而從陽治陽者為主治陽而主鐘㽔賔
  為午午與巳從隂治隂者為客故言賔而治吕主
  客之分出入之序六府三事之所為治也禮祀天
  神則用圜鐘為宫以相次為序祀地祗則用函鐘
  為宫以相生為序祀人鬼則用黄鐘為宫以相合
  為序其以黄鐘代應鐘亦猶之尊于而絀亥也凡
  道之本於禮樂者皆與天行之度一一相追禮退
  而絀樂進而盈樂動而升禮讓而反日之讓天月
[039-43b]
  之讓日進而稱順退而數逆藏往知來其致一也
  日月律度之差各十三有餘為日月交食之㑹析
  之為六分有半為律法之所從極蔡元定稱子丑
  寅卯辰巳上得全分午未申酉戍亥不得全杪猶
  未有定論唯以十二差之自三分九釐損益上下
  以至於一分而極而半聲間起之法亦於是而出
  矣木上云然則太師吹銅聽律以知師之善敗如
  何某云予非瞽史安知吹律然詩稱其軍三單大
[039-44a]
  國一軍萬二千五百人三軍之數與天地叅六師
  之義倍而用之用衆之律而過於天道未有不敗
  者也然則律數十有七萬八千餘强何也曰置十
  而十一三之是大易之偶數也因而三之五十三
  萬餘强而與天俱周律之與禮樂天道兵師其槩
  一也
  崇禎十五年禮部議覆太常寺樂疏云蒙諭太常
  寺有神樂觀及給賜浄衣取其精潔今郊廟祭樂
[039-44b]
  亦多疏澀如琴瑟並無指法舞容尤乖古制宜訪
  求知樂之人細加參究因及鄭世子所進樂書及
  原任禮部尚書黄汝良樂律考大要以黄鐘為主
  仰見皇上留心上理於禮樂精微無不洞悉臣等
  謹察得黄鐘候氣實為律歴之本而自漢唐以來
  或為三寸九分或為九寸其説不同前議歴法時
  臣等以古葭灰候氣之法令欽天監與新局並試
  皆不甚曉至樂舞生則琴瑟搏拊尚未能辨矧黄
[039-45a]
  鐘乎周時以舞教國子令大胥正舞位小胥正舞
  列節八音而行八風蓋五行之義皆寓於其中至
  漢大樂律則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廟之酧凡除吏
  二千石至六百石關内侯至大夫之適子取為舞
  生其教之豫而選之精如此以能發揚功德孚格
  人天而今皆伶人下賤為之去古寔逺宜令太常
  倣周漢意選舞士不得仍以倡優充數仍將律書
  正聲所纂舞圖舞節重加翻習庶足復三代之舊
[039-45b]
  又輔臣奏廟堂上不宜用教坊樂聖意亦以為然
  察㑹典凡祭祀用太常寺樂舞凡朝㑹宴饗等禮
  用教坊司奉鑾而相沿既久疏舛成習所當嚴行
  申飭至古者房中之樂歌關雎諸詩燕射之樂歌
  鹿鳴諸詩笙奏由庚諸詩即漢人樂府亦特為古
  雅當時音容必有可觀自唐始分太常與教坊為
  二實鄭聲亂雅之始惜古樂殘缺未易頓議亦宜
  訪求知樂之人徐加訂定以副聖天子復古致治
[039-46a]
  之盛心
  律尺
  崇禎十四年上欲考定樂律命工部察周尺之制
  工部不能定移聞禮部禮部覆云周尺之説古今
  推求不一有用累黍者漢書律歴志云以子穀秬
  黍中者度之九十分為黄鐘之長一黍為分十分
  為寸十寸為尺爾雅云秬黑黍也顔師古云中者
  不大不小後周時牛𢎞等議曰上黨羊頭山黍其
[039-46b]
  色至烏其形圓重唐禮樂志曰黍眞則尺定尺定
  則律均宋竇儼司馬光等考定周尺用上黨黍十
  黍為一寸是也有用指者古人按指知寸布手知
  尺舒臂知尋大禹聲為律身為度用左手中指三
  節三寸謂之君指裁為宫聲之管許愼説文曰中
  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尺即周尺也有用璧羡者
  考工記曰璧羡度尺好三寸以為度蓋璧徑九寸
  羡而長之縱十寸横八寸周謂之度尺則周之十
[039-47a]
  寸八寸皆為尺也有用蔈粟者蔈禾穗芒也淮南
  子曰律數十二故十二蔈當一粟十粟而當一寸
  是也有用蠶絲者孫子算術云蠶吐絲為忽自絲
  毫釐分而成一寸是也有用馬尾者易緯以十馬
  尾為分是也詳考之竊謂人指則長短不同璧羡
  則古璧難得粟有輕重馬尾有巨細蠶絲秒忽亦
  難辨惟纍黍之法為正而又有謂圭璧之屬用指
  尺冠冕尊彛之屬用黍尺者又有謂歲有豐歉地
[039-47b]
  有肥磽纍黍較驗亦復不齊者故前代製尺非特
  用纍黍又必求古器以雜較焉隋書所載歴代之
  尺十有五種第一種卽周尺與西漢劉歆銅斛尺
  東漢建武銅尺晉荀朂律尺祖冲之銅尺皆合今
  去古旣逺欲求確據惟我高皇帝時命宋濂冷謙
  等所定樂律及劉基等所定欽天監晷景可憑而
  晷景尤其顯者宋和峴用西京銅望臬即司天臺
  影表銅臬下石尺也影表上可測天度數不爽况
[039-48a]
  其他乎唐順之曰今欽天監表尺乃元郭守敬所
  造比市尺止得八寸强守敬精於律歴决非妄作
  嘗取黑黍中者一千二百粒日乾之秤量重五錢
  者以九十粒横之命為九寸與表尺果合於今欲
  求周尺似不能舍是而他求矣抑又有説焉高皇
  帝創制垂法貽謀萬世當時製為鎮圭定按周尺
  莫若以鎭圭之尺為主若欲别造凖尺是必博搜
  古器如表尺之屬兼求眞黍參互考定非可懸虚
[039-48b]
  臆决也工部據以回奏奉旨旣説周尺卽鎭尺著
  照鎭圭式造尺
  審度嘉量權衡皆出於律自積黍之法不明黄鐘
  之説始紛然如聚訟近代鄭世子考羊頭山秬黍
  以時等則稱之百粒得二分五釐至兩龠二千四
  百重六錢則今之六錢為古一兩以約度量今之
  八寸即古一尺今之三斗卽古之一斛度以八為
  率量以三為率權以六為率
[039-49a]
  大祀
  郊廟社稷先農為大祀已而改先農及山川帝王
  先師旗纛為中祀諸皆小祀大祀致齋三日中祀
  二日祀有牲牲四等曰犢曰牛曰太牢曰少牢色
  尚騂或黝天地日月加玉焉玉三等曰蒼璧曰黄
  琮曰玉牲大祀入滌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殺
  禮不用牲用果脯從其族或用素羞祀有帛大祀
  中祀京師用制帛制帛五等曰郊祀曰奉先曰禮
[039-49b]
  神曰展親曰報功小祀素帛禮佛帛王國司府州
  縣亦用帛小祀則否凡祀有樂樂四等曰九奏曰
  八奏曰七奏曰六奏舞皆八佾先師六佾小祀則
  否凡助祭文臣五品武臣四品以上小祀則否
  禮部寅清堂有嘉靖十五年秋欽定大報諸祀禮
  儀碑毎歲大宗伯以大報日期等日告於皇帝前
  期於本衙門宿鴻臚卿具請御殿及設案奉天殿
  中是日百官公服侍班皇帝服皮弁大宗伯具朝
[039-50a]
  服自午門中道行捧祀日冊立置於案皇帝就案
  先立定大宗伯跪奏曰嘉靖幾年分大報等祀日
  冊請敬之皇帝搢圭取而恭視訖序班舉案於華
  蓋殿中皇帝陞座百官叩頭如常禮畢
  正祀典
  倪文毅岳疏釋迦牟尼文佛三清三境天尊謹按
  傳記西方有佛國曰天竺有五中天竺乃釋迦所
  生之地後漢明帝時其法始入中國後之宗其教
[039-50b]
  者遂以釋迦為師其曰三世佛者則以釋迦之本
  性為法身德業為報身并其眞身而為三其實本
  止一人耳今乃分為三像而並列之失其㫖矣唐
  儒韓愈有曰三代之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
  中國未有佛也明帝時始有佛法其後亂亡相繼
  運祚不長宋齊梁陳以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惟
  梁武帝捨身施佛其後餓死臺城事佛求福乃更
  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至於道家以
[039-51a]
  老子為師其所謂三清者蓋倣釋氏三身而為之
  尤為謬妄宋儒朱熹有曰玉清元始天尊旣非老
  子之法身上清太上老君又非老子之報身設有
  二像又非與老子為一而老子又自為上清太上
  老君蓋倣釋氏之失而又失之者也况莊子明言
  老聃之死則聃亦人鬼耳豈可僭居昊天上帝之
  上哉由此觀之三清三境天尊實無所據况躬親
  祠醮傾心崇奉如宋徽宗者可謂至矣卒之䧟身
[039-51b]
  沙漠覆亡宗社千載之下可為明戒但縁異端佛
  老之徒轉相模倣惑世誣民歴代因之莫之有廢
  是以遞年以來凡遇萬壽千秋等節奉欽依脩建
  吉祥好事或遇喪禮七七脩建薦揚好事俱先期
  一日遣官詣大興隆寺祭告釋迦牟尼文佛朝天
  宫祭告三清三境天尊此皆因襲而行不合祀典
  今議齋醮旣合停止其前項祭告俱各罷免
  北極中天星主紫微大帝謹按象緯書有曰北極
[039-52a]
  五星在紫微垣中一名天極一名北辰其北第五
  星名天樞蓋極星之在紫微垣萬星所宗七曜三
  垣二十八宿衆星所拱為天文之正中又曰紫微
  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也卽今朝廷宫殿所在乃
  其象焉國朝正統初年建紫微殿一所於大德觀
  之東設立大帝之象毎遇萬壽聖節正旦冬至俱
  遣大臣一員祭告今議得日月星辰並曜於天故
  古有大明祭日夜明祭月幽宗祭星之文祖宗以
[039-52b]
  來毎歲南郊大祀内壇已有星辰壇合祭之禮今
  乃象之如人稱之為帝以極星之正祠於異端之
  宫稽之祀典誠無所據所有前項祭祀伏乞罷免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謹按傳記有曰凡隂氣
  凝聚陽氣在内而不得出則奮擊而為雷霆非如
  異端所謂龍車石斧鬼鼔火鞭怪誕之説也雷聲
  普化天尊者道家以為玉霄一府總司五雷而雷
  部諸神皆其所主而又託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天
[039-53a]
  尊現示之日故朝廷遂以是日遣官詣大德顯靈
  宫致祭今議得雷雨風雲皆隂陽之妙用鬼神之
  盛德祖宗以來毎歲南郊大祀外壇已有合祭之
  禮而八月望後山川壇復有秋報之祭况自二月
  發聲之後無非雷霆奮震之日顧乃定於六月二
  十四日於義何取至於像設名稱禮亦無據所有
  祭告伏乞罷免
  梓潼帝君謹按圖志英顯王廟在劍州卽梓潼神
[039-53b]
  姓張諱亞子其先越嶲人因報母讐徙居劍州之
  七曲山仕晉戰没人為立廟唐元宗西狩追封左
  丞僖宗入蜀封濟順王宋咸平中改封英顯又按
  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為天之六府道家謂上帝
  命梓潼神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禄籍故元加號為
  輔元開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而天下學校亦多
  立祠以祀之京師之廟在北安門外景㤗五年間
  闢而新之勅賜文昌宫額毎以二月初三日為帝
[039-54a]
  君誕生之辰遣官致祭今議得道家謂梓潼以孝
  德忠仁顯靈於蜀廟食其地於禮為宜祠之京師
  不合祀典至於文星與梓潼無干今乃合而為一
  誠出傅㑹所有前項祭祀伏乞罷免仍行天下學
  校如舊有文昌宫者亦合拆毁
  祖師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眞君謹按傳記張道
  陵字元輔漢光武十年生於呉之天目山善以符
  水治病桓帝永壽元年於靈峯白日上昇百二十
[039-54b]
  歲唐天寳七年冊贈太師中和四年封三天扶教
  大法師宋熙寧中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大
  觀三年冊號正一靖應眞君子孫歴代相傳皆有
  封號迨入國朝仍令傳襲正一嗣教眞人之封秩
  正二品歲以正月十五日為祖師示現之辰遣官
  詣大德靈顯宫告祭又按宋邵伯溫聞見録建安
  二十年曹操破張魯定漢中魯祖陵順帝時客蜀
  學道鳴鶴山中造作符書惑百姓從授其教者輙
[039-55a]
  出五斗米時謂之米賊陵子衡衡子魯以法相授
  受自號師君其衆曰鬼卒曰祭酒大抵與黄巾相
  類朝廷不能討就拜魯漢寧太守鎭巴中觀此則
  陵本非異人而道家祖陵為天師者特因天寳詔
  稱漢天師而然爾今議得正月十五日乃其生辰
  自宜其子孫祭於其家所有前項祭祀伏乞罷免
  大小青龍之神謹按碑記昔有僧名盧自江南來
  寓西山之尸陀林秘魔岩一日二童子來拜於前
[039-55b]
  盧納之鬻薪供奉雖寒暑無怠時久旱不雨二童
  子白於盧能限雨期言訖即委身龍潭須臾化青
  龍一大一小至期果得甘雨事聞賜盧師號曰感
  應禪師建寺設像立碑以記其事又别設祠於龍
  潭之上春秋遣官祭青龍神國朝宣德中勅建大
  圓通寺青龍出現禱之有應於是加以封號至今
  春秋二時遣順天府官致祭及遇歲旱遣官祭告
  蓋因舊傳二龍能致雲雨故累朝崇奉如此然雖
[039-56a]
  稱二青龍其實蛇也蛇有神蛇其名曰蜦亦能致
  雨今此二蛇西山寺院處處有之畧無靈異近者
  京師連年亢旱纍纍祭告祈禱杳無應驗則此亦
  非蜦蛇乃凡蛇耳蓋妖由人興久自衰息無足崇
  矣昔宋祥符中天慶觀有蛇極怪異人以為龍孔
  道輔以手板擊其首死之其患遂息程明道為上
  元主簿茅山池有小青龍如蜥蜴崇奉以為神物
  明道捕而脯之使人不惑後亦不聞如何則此二
[039-56b]
  蛇之怪誕正此類也所有前項春秋祭告之禮伏
  乞罷免
  東嶽泰山之神謹按圖志東嶽魯之泰山今在山
  東濟南府泰安州山下有廟自黄帝以來封禪者
  七十二君唐宋元皆加神以封號曰王曰帝若祀
  人鬼國朝洪武三年詔去封號稱為東嶽泰山之
  神有司春秋致祭有事則遣廷臣祭告今京師朝
  陽門外亦有東嶽廟蓋自元延祐中元教宗師張
[039-57a]
  留孫買地為宫奉祀東嶽齊天仁聖帝國朝仍而
  不廢歲以三月二十八日及萬壽聖節遣官致祭
  夫嶽鎭海瀆以其山川靈氣有發生潤澤之功故
  歴代祀之而㤗山在魯封内歲時已有常祀况毎
  歲南郊大祀壇八月山川壇俱有合祀之禮所有
  前項祭告稽之祀典煩凟無據今當罷免
  北極佑聖眞君謹按傳記北極佑聖眞君蓋眞武
  神也眞武本元武宋眞宗尚道教避聖祖諱改元
[039-57b]
  為眞元龜也武蛇也此本北方元武七宿虚危星
  形似之故因而名後乃以元武為眞武而作龜蛇
  於下靖康初詔加號助順曰佑順助聖眞武靈應
  眞君及考圖志乃云眞武為靖樂王太子也生而
  神靈長而勇猛志除邪魔遇紫虚元君授以道秘
  東遊遇天神授以寳劍入武當山修煉功成白日
  飛昇奉上帝命往鎭北方披頭跣足建皂纛元旗
  統攝元武之位此則道家傅㑹之説殊為誕妄再
[039-58a]
  考國朝御製碑文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兵戈所
  向神隂祐為多及定鼎金陵乃於雞鳴山建廟以
  崇祀事載在祀典太宗文皇帝肅靖内難以神有
  顯相又於京城艮隅并武當山各重建廟宇而兩
  京歲時春秋及京師毎月朔望各遣官致祭武當
  山則命内外官員專一在彼提督列聖崇奉之意
  可謂至矣憲宗純皇帝在位常范金為像遣内官
  陳善齎往武當安奉蓋亦不過承先志以祈神庥
[039-58b]
  耳豈期陳善援引左道之人鄧常㤙等上則熒惑
  聖聽糜費内帑下則騷擾道路虐害生民且又奏
  請重修京師廟宇改號靈明顯佑宫日居其間引
  進邪術遂使香火之地幾為姦盗之區固非朝廷
  崇奉之本意使元武有神亦豈其所樂聞哉今議
  得神既有功於國則累朝崇奉之禮固不可廢但
  本以一人而一歲之間兩京俱有春秋之祭京師
  復有朔望等祭過於煩凟合無照依南京洪武年
[039-59a]
  間以來例應毎年三月初三日九月初九日各用
  素修遣太常等官祭祀其餘祭禮并行停止其武
  當山神像之類頻年齎送不無太繁况已有内外
  官員領勅在彼一應供奉之物自合責令各官嚴
  加整辦所有襄陽府縣三年一次額辦給㪚道士
  濶白綿布二千四百疋濶白苧布二千四百疋祀
  神油蠟香燭三萬七千八十四斤雖稱送日久皆
  係正税所出即今民力憊敝亦宜量為裁革減省
[039-59b]
  合行湖廣巡撫巡按官員徑自酌量奏請定奪今
  後差遣内官鑄送神像等事並乞一例禁革庶幾
  神祠不替而國用少節矣
  崇恩眞君隆恩眞君謹按道家之言有曰崇恩眞
  君姓薩氏諱守堅西蜀人在宋徽宗時嘗從虚靖
  天師張繼先及王侍宸林靈素傳學道法累有靈
  驗而隆恩眞君則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又嘗
  從薩眞君傳授符法國朝永樂中有杭州道士周
[039-60a]
  思得以靈官之法顯於京師附體降神禱之有應
  乃於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宣德中改廟
  為火德觀封薩眞人為崇恩眞君王靈官為隆恩
  眞君又建一殿崇奉二眞君左曰崇恩殿右曰隆
  恩殿成化初年改觀曰宫加顯靈二字遞年四季
  更換袍服三年一小焚化十年一大焚化又復易
  以新製珠玉錦綺所費不貲毎年萬壽聖節正旦
  冬至及二眞君示現之日皆遣官致祭其崇奉可
[039-60b]
  謂至矣今就其言議之薩眞人之法因王靈官而
  行王靈官之法因周思得而顯其法之所自皆宋
  徽宗時林靈素輩之所傳一時傅㑹之説淺謬如
  此本無可信况近年附體降神者乃欽發充軍顧
  珏顧綸之父子其為鄙䙝尤甚往往禱雨祈晴杳
  無應驗則其怪誕可知但經累朝創建一時難便
  廢毁所有前項祭告之禮俱各罷免其四時袍服
  宜令本宫住持并庫役人等於毎年應換之日仍
[039-61a]
  㑹同道籙司掌印官照舊依期更換如法収貯不
  必焚化永為定例伏乞勅内府衙門以後袍服等
  件不必再行製造如此則國用不至於妄費而邪
  術亦可以少貶矣
  金闕上帝玉闕上帝謹按大明一統志福州府閩
  縣南舊有洪恩靈濟宫一所祀二徐眞人即今之
  金闕玉闕二眞人也眞人五代時徐溫子曰知證
  封江王知諤封饒王常提兵定福建父老戴之圖
[039-61b]
  像以祀宋賜今額又考之御製碑文云太宗文皇
  帝臨御之十有五年適遇疾弗愈百藥罔效或有
  言神靈驗者禱之輙應脱然平復於是大新閩地
  廟宇命有司春秋致祭歲時易衣給户洒掃又於
  京師立廟以祀之加封金闕眞人玉闕眞人十六
  年又加封金闕眞君玉闕眞君賜廟額名洪恩靈
  濟宫正統初年重新宫宇進號金闕崇福眞君玉
  闕隆福眞君成化二十二年重加尊號伯曰九天
[039-62a]
  金闕總督魁神洪恩靈濟慈惠高明上帝仲曰九
  天玉闕總督罡神洪恩靈濟仁惠宏靖上帝遞年
  以來毎月朔望并萬壽聖節元旦冬至及二眞君
  誕辰俱有祭祀遣官行禮及時食獻新至今不缺
  四時已有皮弁冠大紅紗羅紵絲織錦雲龍朝服
  近又加以平天冠明黄紗羅紵絲衣服其黄服五
  年一次更換紅服十年一次更換焚化夫神之世
  系年代可考如此本非有甚異也先年只因有功
[039-62b]
  於閩廟食一方後以保䕶太宗文皇帝聖躬故京
  師有别廟之奉祀但本處既有春秋二祭而京師
  一年之間復有前項數次祭祀不無煩凟且惟皇
  上帝主宰於天而兄弟並稱上帝其為僭擬可知
  至袍服等件在京更換焚化差遣内官前往福建
  齎送道路騷擾虐害人民不可勝言今議得廟之
  創造既始於閩則神如有靈固當往來於閩所有
  福建舊時祭祀宜仍其舊其京師聖節并朔望等
[039-63a]
  項祭祀及時食獻新俱乞罷免若以有廟無祭為
  嫌則於二眞君誕辰各遣本宫住持致祭一次仍
  乞革去帝號照依永樂年間加封事例止稱眞君
  冠服仍用本等服色在京者聽令本宫住持廟户
  人等於毎年應換之日㑹同道籙司掌印官依期
  更換如法収貯不必焚化直待敝壞之日方許奏
  請更製將不堪者照舊火焚其在福建者亦同此
  例但遇有敝壞者聽令布政司督屬就彼處置修
[039-63b]
  理以後再不差人前去永為定例所有現在平天
  冠明黄袍服責付本宫庫内収貯仍行内府各該
  衙門無得再行製造如此旣不失報功之典而祀
  亦不至於煩凟矣
  神父聖帝神母元君金闕元君玉闕元君謹按徐
  仙眞籙及國朝御製碑文神父神母者即二眞君
  之父母金闕玉闕元君者蓋其配也宋理宗朝封
  父齊王為忠武眞人母白氏仁壽仙妃配許氏助
[039-64a]
  順仁忠仙妃陶氏助善慈懿仙妃國朝永樂中加
  封父翊亮眞人母淑善仙妃許氏眞應仙妃陶氏
  恭靖仙妃繼又進封其父為眞君成化二十二年
  神父加封高上神主慈悲聖帝神母加封安寧䕶
  國恭靖元君金闕妃天房衛保節靖元君玉闕妃
  天房衆母顯祐元君毎歲萬壽聖節正旦冬至俱
  遣官致祭而金闕玉闕君前又有誕辰之祭皆二
  眞一時禱應之功故推及而崇奉之如此今議得
[039-64b]
  神父徐溫乃五代時誤國專權弑主殊無功德祀
  以報功豈宜濫及况父母并妃並受隆名稱帝稱
  君僭擬益甚所有名號乞照永樂間封者為正以
  後加增一切祭祀俱各罷革
  京都城隍之神謹按易坎卦有曰王公設險以守
  其國蓋謂人君者觀坎之象知險不可陵也故設
  為城郭溝池以守其國以保其民人傳記謂其制
  自黄帝始歴代建國必有高城深隍上以保障宗
[039-65a]
  社朝廷下以衛捍百官萬姓其所係甚重其為功
  不少故國朝之制天下府州縣皆有城隍廟之祭
  京都城隍廟舊在順天府西南累朝皆加修葺歲
  以五月十一日為神之誕辰及萬壽聖節各遣官
  致祭夫廟祀城隍之神本非人鬼安得誕辰可謂
  謬妄况毎歲南郊大祀壇八月山川壇俱有合祭
  之禮事體已重此與天下府州縣之祭不同所有
  前項祭告煩凟無據俱各罷免奉旨是
[039-65b]
  商文毅輅諫祀玉皇疏竊惟聖上嗣守祖宗大業
  十有三年夙夜憂勤圖惟治理天下之人無不感
  仰聖德視前代嗣統之君逺過萬萬是宜天道協
  和雨暘時若休徴畢應而妖孽不作也夫何近年
  以來災變日多去歲宫門火災秋大雨水一冬無
  雪今春嚴寒河氷重結郊祀之際大風怒號二月
  朔望日月連蝕南京地震陜西天鳴即日又有妖
  物害人之異此皆隂盛陽微非常之變也夫天道
[039-66a]
  不逺感召在人觀此則今日人事之不修政德之
  有虧軍民之怨困莫伸國家之事變叵測不言可
  知此誠皇上側身修行之時所宜深省逺慮以安
  宗社為念增修德政講求闕失疎逺私昵節省冗
  費以回天意可也臣等又惟人君應天以實不以
  文事神以誠不以物祖宗創為郊祀之禮毎年一
  次舉行極為愼重邇者臣聞皇上推廣敬天之心
  又於宫北建祠奉祀玉皇取郊祀所用祭服祭器
[039-66b]
  樂舞之具依式製造并新編樂章命内臣習之欲
  於道家神降之日舉行祀禮臣竊詳皇上為此非
  有他故無非上為母后祝釐下為生民錫福用圖
  保安宗社於萬萬年之久聖心誠敬人所共知但
  稽之於古未為合禮昔傅説之告高宗曰黷於祭
  祀時謂弗欽禮煩則亂事神則難釋之者曰祭不
  欲黷黷則不敬禮不欲煩煩則擾亂皆非所以交
  神明之道也况天者至尊無對尤非其他神明可
[039-67a]
  比事之之禮宜簡而不宜煩可敬而不可黷乃别
  立玉皇之祠祀并用南郊之禮樂則是相去一月
  之間連行三祭未免人心懈怠誠意不專且郊祀
  所用執事并樂舞生皆神樂觀道士為之謂其離
  族出塵清心寡欲刑喪病疾之人一切不預祖宗
  制禮蓋有深意存焉皇上為天之子其於事天之
  禮豈可不斟酌典故而致有纎毫之不謹乎臣等
  伏望聖明將前項神祠停罷神像送宫觀侍奉祭
[039-67b]
  服祭器樂舞之具送太常寺収貯凡内庭一應齋
  醮之事悉宜停止今後聖節等項脩齋悉照舊例
  施行勿為䙝凟庶幾天心昭鑒可以變災而為祥
  轉禍而為福宗社萬萬年無疆之慶端在於此
  徐文靖溥諫祀三清疏近司禮監傳示聖諭遞出
  祭三清樂章令臣等改補進呈臣等謹按天子祀
  天地天者至尊無對盡天下之物不足以報其德
  惟誠意可以格之故禮以少為貴物以簡為誠祭
[039-68a]
  不過南郊時不過孟春牲不過一牛蓋祭非不欲
  頻頻則反黷物非不欲豐豐則反䙝書曰黷於祭
  祀時謂勿欽禮煩則亂事神則難正此謂也漢祀
  五帝儒者尚非之以為天止一天豈有五帝况三
  清者乃道家邪妄之説謂一天之上有三天帝至
  以周時柱下史李耳當之是以人鬼而加於天之
  上理之所必無者也若夫樂器之清濁樂音之高
  下有制度有節奏毫釐之際不容少差差則反以
[039-68b]
  召禍况製為時俗詞曲以享神明䙝凟尤甚以此
  獲福又豈有是理哉我朝天地合祭祭用正月皆
  太祖所親定樂器樂章皆太祖所親製足以傳之
  萬世當此之時豈有三清之祭俗曲之音今所遞
  出樂章雖云出乎永樂大典蓋是書之作博采兼
  収欲以盡天下之事初未聞以此施之朝廷見諸
  行事以為後世法也陛下純誠至孝嗣統守成一
  以太祖為法以上追二帝三王之盛不宜黷禮事
[039-69a]
  天臣等讀儒書窮聖道道家邪妄之説未嘗究心
  至於鄙䙝詞曲尤所不習不當以非道事陛下所
  以連日憂惶不敢奉命者實不願陛下此舉也且
  古之帝王必資輔弼以成治化舜大聖也其命禹
  之辭曰予違汝弼汝無靣從伊尹之告太甲曰有
  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蓋惟恐臣之不盡言也仰
  惟祖宗所以置文淵閣簡命學士居之者寔欲其
  謀議政事論講經史培養本原弼正闕失非欲其
[039-69b]
  阿諛順旨惟其言而莫之違也臣等待罪此地積
  歲累時今經筵早休日講久曠異端邪説得以乗
  間而入此皆臣等講讀不勤輔導無状不能事事
  䂓正以啓陛下之聖心保陛下之初政憂愧之至
  無以自容近數月來凡奉中旨處分其合理者自
  當仰承德意不敢違越間於民情有干治體相礙
  亦不敢茍且應命以誤陛下未免封還執奏至再
  至三迹似違忤情寔忠愛似此者多伏願陛下垂
[039-70a]
  日月之明廓天地之量俯加鑒察曲賜依從臣等
  益當勉䇿駑鈍庶幾少有禆益非但樂章一事而
  已
  劉文靖健革除濫祀疏今月十七日冬至節靈濟
  宫祭金闕眞君玉闕眞君奉旨遣尚書李東陽行
  禮臣等切有愚悃謹昧死為陛下陳之佛老二教
  聖王所必禁儒者所不談中世以來正道不明人
  心久溺如秦始皇宋徽宗好仙漢楚王英梁武帝
[039-70b]
  好佛唐憲宗仙佛俱好求福未得皆以得禍載在
  史冊事跡甚明若靈濟宫所奉二眞君乃南唐徐
  温二子知證知諤謹按正史所載徐溫養子知誥
  簒偽呉王楊氏諸子皆為節度使知證夭死知諤
  病死五代石晉時無故立廟稱之為神國朝雖有
  廟宇然亦止稱為眞人令道士供奉香火成化末
  年加為上帝禮官失職不能規正先帝初年革去
  帝號天下傳聞以為聖政眞君舊稱尚未盡革至
[039-71a]
  於神父神母仙妃皆是僭叛家屬濫冒美名尤為
  非禮毎歲三大節分官祭祀不知何時復遣内閣
  儒臣臣等初承遣命未敢固違因循至今勉强從
  事恭遇孝宗皇帝崇儒訪治舎已聽言方欲具奏
  論列而龍馭上昇徒深悵慕近者文華殿所供佛
  像有旨令臣等撰文祝告臣等以為事關治體據
  理上陳荷蒙聖斷卽時撤去仰見陛下聰明正大
  遠過百王善推所為雖堯舜之治不難致矣靈濟
[039-71b]
  眞君生為叛臣死為逆鬼而冒名僭禮享祀無窮
  惑世誣民莫此為甚臣等讀聖賢書當勸陛下行
  帝王之道心知邪偽而身與周旋則講讀者皆為
  虚文輔導者更為何事且有其誠則有其神無其
  誠則無其神縱使有之亦須誠心對越乃能感格
  臣等心既不信誠從何生强使驅馳雖祭無益若
  先師孔子遣祭舊規臣等自當竭誠奉命其一應
  寺觀祭告自來並不干預伏乞聖明洞察俯聽愚
[039-72a]
  言將前項祭祀通行革罷免令臣等行禮先帝革
  號於涖政之初陛下革祭於嗣位之始傳之後世
  於前有光庶祀典不愆治體無累而臣等瘝官失
  職之咎亦少逭於萬一矣
  内閣楊廷和請停齋醮疏夫齋醮之事乃異端邪
  説誑惑時俗假此名目以為衣食之計佛教三寳
  道家三清名雖不同其實同一虚誕誣罔聖王之
  所必禁在昔梁武帝宋徽宗崇信尊奉無所不至
[039-72b]
  一則餓死臺城一則累繫金國廟社邱墟生靈塗
  炭求福未得反以召禍史冊所載其跡甚明若使
  二君當時左右隨侍皆得正人何至受禍如此哉
  二君且未暇詳論只如近日劉瑾建元明宫錢寧
  建石經山祠張雄建大慧寺張鋭建壽昌寺于經
  建碧雲寺張永建隆恩宫所費金銀不可勝計其
  心本欲求福也然皆身被誅竄家底敗亡略不蒙
  佛與天尊之庇佑由此觀之則其不足信也明矣
[039-73a]
  夫何䜛邪小人公私眩惑不遵祖宗法度不畏天
  下議論至使宫闈之内修建齋醮萬乗之尊親涖
  壇場上惑宸聰下誑愚俗以為福田可種利益可
  求災患可除祥瑞可致不知年來遠近亢旱風霾
  災變彼何不誦一經不念一咒以消弭之乎南北
  直隸山東河南流賊往來焚刼殺戮彼何不驅神
  兵鬼將以掃平之乎陛下試以此驗之則其無益
  有損不待辨矣况陛下親涖壇場行香拜籙亦甚
[039-73b]
  勞矣何不移之以御講筵修設齋醮糜費錢糧亦
  甚多矣何不移之以賑窮困正道異端不容並立
  心旣繫於彼則必不繫於此邪説旣入聖賢之經
  訓自疎播之天下傳之後世其為陛下聖德之累
  不少非止虧損聖治耗蠧民財而已
  宗伯夏言議瘞佛疏比者恭遇皇上諮及羣臣欲
  除去禁中釋殿奉建兩宫以備一代之制一時廷
  議翕然仰贊皇上篤養盡制之孝闢邪崇正之化
[039-74a]
  盛德大業光前振後已今月十一日伏奉聖旨命
  大學士李時同臣言入看卽所謂大善殿者臣等
  看得殿内有金銀鑄像鉅細不下千百且多邪鬼
  滛䙝之狀伏惟聖明燭其誕妄不經一且奮然舉
  而除之甚盛舉也但臣見諸几案之上及懸庋梁
  栱之間與夫金函之所藏貯者為物尚多不可識
  辨問之守者且云是為佛骨是為佛牙枯朽摧裂
  奇離磈礧計不下千斤臣惟佛法之入中國自漢
[039-74b]
  明帝時始然不過人誦其書習其教而已至唐憲
  宗朝乃迎佛骨至京師其臣韓愈上表極言其邪
  穢不祥不宜以入宫禁憲宗不能聽且深辠愈竟
  遠斥之臣意自是厥後人莫敢矯其非凡番僧持
  以誑惑中國之人而名為佛顱佛骨者相屬於道
  由是流入天子宫禁之内歴世皆然而不以為異
  今殿中所有未必非勝國所遺國朝以來亦必以
  為彼法則然未嘗深究以延至今兹者恭惟皇上
[039-75a]
  躬堯舜禹湯文武之資行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始
  議撤佛屋毁除穢像使詭異之形不得凟留清禁
  此眞卓越千古之見出於尋常萬萬者也然殿宇
  像設旣除所有前項佛頭佛牙之類皆屬汚穢不
  宜使之尚存臣請乞以此物勅下所司瘞之草野
  一切掃而淨之以杜愚㝠疑惑之端實為大聖人
  非常作為有補名教甚大功德罔極臣不勝幸甚
  後世幸甚疏入答曰大善殿所貯佛骨諸不經之
[039-75b]
  物瘞之草野恐後日好事之人仍為啓視不如焚
  之以杜永患遂命禮部俱於城外焚之
  宗伯沈鯉拆毁寺觀疏看得户部尚書王遴條議
  要將近日私創寺觀菴院盡數拆毁僧道年四十
  以下無度牒者盡數驅逐歸農流寓者遞歸本籍
  土著者収入里户白蓮羅道等㑹惑衆糜財者悉
  從重懲治一節為照異端之術足以惑世誣民茍
  非禮教素明未有不蠱於福田利益之説者在昔
[039-76a]
  已然其風猶未甚也邇來遊手遊食之輩布滿中
  外此倡彼和莫可収拾以致梵宇琳宫星列碁布
  而無知之民約㑹進香建幟號佛者日充斥於道
  途豈直民財糜費上虧惟正之供且風俗漸偷釀
  成地方之禍臣等目擊兹弊方欲申飭今尚書王
  遴條奏及此深得移風易俗足國裕民之計相應
  酌議題請恭候命下移咨兩京都察院轉行五城
  内外及天下司府州縣地方大小寺觀菴院除係
[039-76b]
  古刹及奉有欽依建置照舊存留聽其焚修外若
  係近日私創菴院招集僧尼凟祀不經者悉行拆
  毁入官以後再不許新立増置違者依律問遣僧
  道曾經給有度牒年四十以上者照舊存留其年
  四十以下未經給度牒者查果戒行無礙姑准查
  照見行事例申送納給度牒如不行給度牒削剃
  不守清規與流寓遊食之徒一併驅逐原籍務農
  當差一切白蓮羅道募縁僧道及約㑹燒香頭戴
[039-77a]
  甲馬口稱佛號等項愚民在内聽緝事衙門在外
  著巡邏員役嚴加禁捕務得㑹首倡率之人依律
  枷號治罪知情故縱者罪亦如之勿視虚文務臻
  實效然臣等猶有過計者夫禮之禁於未然者易
  為力而已然者難為功查得僧道之禁節經言官
  建白本部議覆不啻三令五申矣而齋醮施捨愈
  昌愈熾俾異端者流安坐而享富厚豈盡左道之
  愚人抑亦崇尚者之自愚耳崇之於彼而欲禁之
[039-77b]
  於此猶聚羶而去蠅增薪而止沸耳其將能乎今
  宜於禁令之外仍以禮教隄防之乞勅各撫按嚴
  督各該守令母專以簿書期㑹為急而務以移風
  易俗為要申明聖諭勸化愚民教以君臣父子之
  常道示以農桑衣食之恒業曉以惠廸從逆之實
  理喪塟必依家禮有擅作佛事者必罰祈年必於
  方社有揭榜消禳者必罪大經旣正邪慝漸消行
  之旣久果於風化有禆不為俗吏吏部開著上考
[039-78a]
  脱有奉行未至亦宜罰治以示創懲庶幾教化與
  法制並行民風與世道咸頼矣奉神宗旨各處寺
  觀菴院除古刹及勅建有名的照舊存留其餘私
  創無名黷祀不經的兩京著五城御史在外撫按
  官嚴行稽查應改應毁酌量區處具奏餘依擬
  禮部侍郎蔣德璟糾張眞人疏臣惟古帝王天保
  治内采薇治外治内在省刑薄賦以固民心治外
  在選將練兵以鞏國勢並無所謂異教也比者敵
[039-78b]
  寇交訌民不聊生幸皇上神武英斷清理寃獄蠲
  免舊逋近復再行親耕勸農頒詔民始有再生之
  望而於邊腹二寇宵旰惓切中外翹首竚見廓清
  乃有眞人張應京乞渙發三官徽號一疏則臣等
  不能無駭者㨿道藏並無三官之説近世始有之
  其經以天官地官水官為陳子椿之子有無不可
  知然旣經晉號而應京復請齎諭中外一體遵奉
  共奉慶賀則不惟例所不載其意欲以何為得無
[039-79a]
  借以簧鼔愚民使之奔走供奉以為利乎抑幾倖
  差遣招揺誑耀以為名乎近年異教盛行游惰姦
  民棄農不務逃入二氏之徒脱漏户口消減丁糧
  不啻千萬别有白蓮無為等教夜聚曉㪚所在充
  塞若復許之慶賀其惑亂有不忍言者漢末之黄
  巾以妖術授徒及應京之祖道陵以五斗米設教
  是也道陵舊事姑不深言自晉及唐其子孫並無
  封號宋崇寧中始賜號張繼先為虚靖先生亦並
[039-79b]
  無品級至元始加眞人稱嗣天師高皇帝以天豈
  有師斥之且以清理釋道二教責之臣部大哉聖
  謨一洗元人之陋矣應京酒肉俗流前春祈雪不
  效而歸此來沿途祈雨亦不效反以得雨誑告蓋
  與誦華嚴經咒蝗者並笑破天下之口而尚久戀
  京邸耗蠧不訾長愚民左道之心短邊兵血戰之
  氣無益有害斷可知矣似宜急逐歸山以清輦轂
  至其妄凟宸聽容臣等照左道惑衆例依律究處
[039-80a]
  伏乞聖斷施行
  禮部諫殤王不宜加道號疏為傳奉事祠祭清吏
  司案呈崇禎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奉本部送該
  内府遞出揭帖奉聖旨皇五子悼靈王追贈為孺
  孝悼靈王通元顯應眞君禮部擇日具儀來行欽
  此欽遵傳奉到部送司案呈到部恭照皇五子孝
  敬性成神靈天授誠為千古希遘皇上以孺孝二
  字弁於王封用表岐嶷而復賜以道號盛典也亦
[039-80b]
  異典也臣等方手額讃嘆豈敢復有異議但臣部
  歴稽職掌所載冊封典禮皆有王號而無道號蓋
  王號以世法埀儀闡懿易名皆古今共遵之典道
  號以神道設教元感靈通實不可思議之事皇五
  子儼然王也自古帝王至德要道未有不以孝為
  首稱皇上以儒道治天下表章孝經垂訓萬世而
  皇五子年甫五歲孝本生知誠有成立屏藩所不
  能及者稱為孺孝悼靈王傳之中外洵足光昭孝
[039-81a]
  治惟是追封眞君之儀遍察大明㑹典集禮國朝
  典彚正續文獻通考杜佑通典及本部職掌等書
  皆茫無可循臣等禮官也禮所已行者自當恪為
  遵依仰成懿美若其未經行者亦不敢擅自撰擬
  致有乖違萬一使好異者以臣部為嚆矢而循常
  者復以臣部為射的則臣等之罪大矣
  章服
  學士宋濂議歙儒有議章服之制者其言曰公之
[039-81b]
  服山龍華蟲火宗彛五章在衣藻粉黼黻四章在
  裳五章則五列也四章則四列也四列之外雜以
  雲朶間之禮官駁之曰九章之名則是也其謂五
  列四列則歴代之制無有也非也自軒轅氏肇為
  章服有虞氏從而明之各章或一或兩而已惡取
  所謂五若四哉假使其言可行則天無二日天子
  之服當繪三辰無乃有數日乎矧三辰者咸法天
  而成章雲亦天物也設用以間之無乃又益之以
[039-82a]
  一章乎蓋曲説之無據者也是未可信也宋濂曰
  禮官之議皆傅經而辨善則善矣至謂歴代之制
  無有則不能有以降其心也竊按唐制袞冕之服
  衣繪而裳繡自山龍而下毎章一行為等毎行十
  二夫行猶列也天子之衣既云毎章分為十二則
  公之服似可以類推但不知五四之分又别何所
  見也若自山龍而下始然則日月星者必仍其舊
  而無所加强誣天子之章當有數日亦不能通矣
[039-82b]
  又按宋制章服並織成間以雲朶而補其空地夫
  間以雲者不過藉為文章而周飾之亦非益之以
  一章也由是觀之歙儒其果有據乎無據乎若不
  待知者而後决所可憾者好竒之過舍先王之法
  壞侈靡之習迨於六代極矣至有議畫鳳於袞以
  示差降飾圓花於裳而云於禮無礙者况於唐宋
  之世哉豈惟袞衣為然也冠冕之制古者以采藻
  為旒前後邃延延冕上覆也元表纁裏後世則用
[039-83a]
  龍鱗錦表綴玉為七星旁施犀屏金絲網之屬又
  外作翠旒使碧鳳衘之古者以旒數為降殺極於
  十二而止後世則或增為二十四焉使歙儒舉以
  為言則羣起搤其吭矣不觀其㑹通而遽斥人以
  曲説豈亦可哉然則將安從之曰章服當凖有虞
  氏之制古之人有是言也宜以禮官為正
  嘉靖中上諭張孚敬曰兹者光澤王奏請冠服之
  式以便遵服朕已允其言今思其製當以燕弁為
[039-83b]
  凖親王用九世子郡王用八郡王長子用七
  俱去簮與五玉後山皆一扇為之分畫為四服
  用青身青縁前後方龍補各一身用素地邊用雲
  帶用青衣縁裏履用皂白襪其補子郡王以上許
  綵粧郡王長子止許織金為之未知可否卿其詳
  看來聞張孚敬回奏云臣謹按國朝定制天子冕
  冠十二旒皮弁十二縫皆象十二月也今燕弁十
  二縫正如其數又親王冕冠九旒皮弁九縫今燕
[039-84a]
  弁宜用九親王世子冕冠八旒皮弁八縫今燕
  冠宜用八郡王冕冠七旒皮弁七縫燕冠亦用
  七兹聖諭世子郡王俱用八郡王長子用七
  竊謂郡王冠冕皮弁旣俱用七旒七縫今燕冠
  若同親王世子八恐燕服之制獨於公服等數
  不合或宜用七庶與冠弁之數相合其郡王長
  子或宜殺用六自鎭國將軍以下各依原忠靖
  冠品官之制服之可也又思燕弁冠服及忠靖冠
[039-84b]
  服俱欽定名今諸王冠服宜更立名伏乞裁示上
  曰卿回奏具見詳明夫朝冠公服止於七數閒常
  所用反重之可乎郡王之冠仍宜七數其郡王長
  子旣無冕弁只可同鎭國將軍之制可也惟冠五
  以分等差一如忠靖之制式又其名當異於朝
  廷庶别天子諸侯也或名之曰保和曰寧義孚敬
  請用保和從之
  崇禎庚辰上傳禮部今百官燕居皆用世廟所製
[039-85a]
  忠靖冠服賜閣臣五人一襲復以二襲下部為式
  上燕弁冠元端服襯以深衣素帶元履冠用烏紗
  上分金線十二瓣前飾五采五雲各一後列四山
  雙玉簮 服即古元端制身用元邊縁青兩肩繡
  日月前蟠圓龍一後蟠方龍二邊加龍文八十一
  領與兩袪共龍文五九袵同前後齊共龍文四九
   深衣黄色袂圓袪方下齊負繩及踝十二幅
  素帶衣裏青表緑縁邊腰圍飾以玉龍九片 元
[039-85b]
  履朱縁紅纓黄結襪用白
  考衣服之制漢天子冠通天冠服衮龍袍唐冠翼
  善冠服赭黄袍宋一大裘冕二衮冕三通天冠絳
  紗袍四履袍五衫袍六御閲服洪武中學士奏古
  者五冕祭天地宗社諸神各有所用請製之上曰
  五冕禮太繁祭天地宗廟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
  天冠絳紗袍
  洪武乙酉賜各朝臣袍帶凡二千八百一十三人
[039-86a]
  禮部奏准唐制服色皆以㪚官為凖元制㪚官職
  事各從其高者故服色亦因之今各官服色宜依
  所授散官與唐制同
  百官衣服自十月初四日至次年三月初三日穿
  紵絲自三月初四日至四月初三日穿羅自四月
  初四日至九月初三日穿紗自九月初四日至十
  月初三日穿羅俱司禮監預題以中旨行之
  孝宗時令禮部申禁服色閣臣請應禁花様上諭
[039-86b]
  若蠎龍飛魚斗牛皆不許用亦不許私織間有賜
  者或久而損壞亦自織用均為不可又諭云黄紫
  皂是正禁若柳黄薑黄等色皆須禁之又諭元色
  可禁至黒緑乃人間常服不必禁但内人不許用
  文職官讀書明理猶不敢僭内官不知道理多僭
  要嚴加緝訪
  閣臣王錫爵請傳戴煖耳䟽臣伏見連日雪後風
  寒異常百官尚未蒙恩傳戴煖耳在聖主或深居
[039-87a]
  煖閣不知外寒在微臣則歴事先朝頗諳舊典葢
  祖宗二百年來歲傳煖耳示體恤於等威之外乃
  故事中之特恩所以百官傳衣不謝而傳煖耳獨
  謝此燔肉醴酒之類物微禮重古人以此窺君心
  之取舍驗政事之勤替不可忽也大抵人臣有不
  公不法之罪寧峻其譴訶之法不可無故而賤厭
  若無故而賤厭則重道義識廉恥之人日逺而䜛
  謟靣諛厮輿牧養之人日近臣竊懼焉為此不憚
[039-87b]
  𤨏屑具揭上請伏望皇上少思足寒之傷心毋愛
  餼羊而廢禮臣等幸甚四方聞之亦幸甚
  宗室
  馬文升保全宗室疏竊惟親莫親於宗室法莫嚴
  於祖訓宗室奉藩循理恪遵祖訓者朝廷親親之
  恩為益篤縱欲敗度有違祖訓者朝廷黜罰之典
  所必加昔周武王克商之後以其弟管叔蔡叔監
  殷後二叔挾殷之武庚以叛流言以傾王室故周
[039-88a]
  公奉命東征誅管叔而囚蔡叔孔子恕之鄭莊公
  弟叔叚母寵愛之莊公不早防閑封之於京縱彼
  所為候其惡深舉兵伐之如克常人春秋譏之一
  則事於宗社而示天討之公一則不預防閑而虧
  親親之義或恕或譏此天下至公之法而萬世之
  所不可易者也洪惟我太祖高皇帝天生聖武袪
  除羣雄奄有中夏掃一時之陋俗回百代之醇風
  功德之盛遠符堯舜有非後世之所能及故本枝
[039-88b]
  繁衍亦非前代之所能比封建諸王藩屏王室藩
  王之子封為郡王郡王之子襲封郡王諸子俱為
  鎮國將軍以漸而降世為奉國中尉藩王府内官
  設承奉正副各一員典寳典膳典服各所正副各
  一員内使六名各門正門副各一員内使司樂二
  名司弓矢二名外官設長史司左右長史二員典
  簿一員其餘審理典膳奉祀典寳紀善良醫典儀
  所各有正副官二員伴讀四員教授一員内外各
[039-89a]
  設官以理一國之政彼時俱遴選才識老成之人
  以充其任而輔導之方甚嚴王若有過先責輔導
  官員所以各王讀書樂善保守其國而稱賢王者
  甚多縱欲敗度而被黜罰者間有自正統年間至
  今除秦晉蜀襄淮德吉徽崇等府并新封興岐等
  府内官不缺外其餘王府内官有缺不行具奏有
  一府止有承奉一員者甚至全缺不補者宫門有
  傳事多係女人其他郡王府亦無火者往來傳事
[039-89b]
  俱係外人凡百出入尤無禁忌雖有藩王其郡王
  并將軍有係尊屬或族屬頗疎者雖知所為非禮
  不敢戒諭輔導官員不敢諫正其鎮巡三司官懼
  其妄奏欺侮離間差官勘問亦不敢具奏所以肆
  其所為有潛畜異謀而烝滛不道者有强擡軍民
  子女而打死人命者有骨肉相殘而至成仇敵者
  有宻取外人之子為嗣者有呼喚樂妓入府姦用
  者甚至宫閫不肅致生外議其他將軍潛入富樂
[039-90a]
  院宿倡者或與市人飲酒賭博者以致衣食之不
  足欠負於人鞍馬全無徒步於市雖有禄米不能
  供其浪費矣及至事發差官行勘事多不虚因違
  祖訓事干宗社有不終其天年者有幽之高墻者
  有削去爵秩者有革去禄米者况醜惡之事傳之
  中外聞之天下又恐史冊書之貽譏後世誠有玷
  於朝廷若使原設輔導外官内官各得其人早為
  諫正藩府親王肯為戒諭鎭巡等官預為具奏豈
[039-90b]
  有前項之事哉與其懲治於已敗而示黜罰之典
  莫若保全於未然以全親親之仁如蒙乞勅各藩
  王除本府内官不缺不必具奏其餘缺少内官内
  使者明白具奏缺内官若干員内使若干名仍乞
  勅司禮監於相應内官内使擇其老成讀書者具
  奏照缺給賜前去以後有缺具奏除補互相維持
  府事其合用衣服飲食等項本府照例關給使之
  得所不許凌辱䧟害其郡王府毎府給賜内使二
[039-91a]
  名專管宫闈事務及關防門禁其長史紀善伴讀
  教授乞勅吏部今後有缺務要訪察國子監並在
  外有學行儒官除授若藩王所為未善長史等官
  從容諫正如其不聽再三匡諫如再不聽宻切具
  奏其郡王所為不合禮度者教授藩王密切戒勉
  如再不聽藩王具奏情輕者降勅切責若干宫闈
  重事差内官皇親前去體勘密切處置不宜露泄
  於外若係外事仍差内官并法司官前去勘問藩
[039-91b]
  王有過專罪輔導官員郡王有過專罪内使教授
  如此防閑自無過舉其藩府輔導官員亦要逐日
  請王於書堂内講讀習禮王子王孫亦要講讀習
  禮若各府將軍有前項所為者各府郡王自行禁
  治若藩王郡王府互相容隱不行禁治許鎭巡等
  官將所為不法之事㑹本著實具奏上請區處其
  藩王府選用妾媵務要具奏奉有明文定其名數
  不許於本府軍校之家選用不許過數亦不許强
[039-92a]
  買民間子女郡王將軍使女俱照㑹官奏准事例
  名數若擅自買用女子及名數過多或令外人入
  府者許鎭巡官叅奏長史教授降調遠方任用若
  樂工縱容女子擅入郡王府及容留各府將軍在
  家潛行及軍民旗校人等敢有與將軍賭博誆哄
  財物及擅入王府教誘為非者事發發邊遠充軍
  色長依律問罪革去管事保全宗室莫過於此臣
  叨任大臣毎見宗室所為不善事發容之則違祖
[039-92b]
  訓所以不能保全者多臣竊憫之故敢冒昧上言
  崇禎八年禮部左侍郎陳子壯宗才換授非易疏
  臣伏覩陛下求賢圖治之盛心致甄拔乎宗才明
  援祖訓凡郡王子孫有文武才能堪任用者宗人
  府具以名聞朝廷考驗換授官職其陞轉如常選
  法至再至三必欲見諸舉行臣待罪禮官二年矣
  從府部科諸臣叅議此事僉謂三百餘年之曠舉
  宜加詳愼然臣恭承節次之明諭實非尋常所能
[039-93a]
  測度者蓋易之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
  親諸侯堯典睦九族以平章百姓人徒見官人以
  族一若有親比之迹者殊不知聖人立賢無方一
  平章百姓之心也聖人之待九族也與天下士庶
  同其親親而賢賢義有兼該者也比者聖諭通行
  保舉之法令兩京文職三品以上於進士舉貢監
  中各舉堪任知府一人五品以上及翰林科道撫
  按司道知府官於舉貢監生士民中各舉堪任知
[039-93b]
  州知縣一人亦何嘗有私於天下之才乎陛下之
  意誠以科目所以舉才而有不盡於科目者今乃
  四出弓旌廣張羅網卽使諸臣有内舉猶且不避
  厥親而况於天潢之派乎曩所諭臣部至稱賢才
  不外於科目殊屬偏見者正此之謂而當四方多
  故人材落落求所謂疏附後先奔走禦侮於宗子
  維城之中卽拔十得五詎不勝任而愉快然而事
  有未必盡然者三有不可行者五請瀝其愚為陛
[039-94a]
  下籌之國家設資格以處常才而又不純用資格
  以待非常之才蓋不特非常之才不勝常才之多
  也亦以非常之事不勝常事之多也是故文職四
  品及在京堂以上官在外方靣五品以上官有缺
  員皆具名以聞自五品以下吏部斯得銓註今進
  士初任亦止循其甲第迨不次擢用又往往超越
  常調焉若非有殊庸異績及國家異常猝變未聞
  拔卒為將徒步而至卿相者濟濟克生非多於萬
[039-94b]
  邦之黎獻也將資格可以不論而非常之才亦可
  輩出乎臣竊以為未必然也自宗藩四民之業開
  其有文才則於文科見有武才則於武科見宜已
  倘謂二科不足以盡才倍宜致重於二科之中自
  不宜因重才而輕二科也典禮雖大封拜未嘗朝
  賀獨朝賀於䇿士傳臚之後致辭天開文運賢俊
  登庸何如其重也今謂進士豈必賢於舉人則舉
  人亦豈必賢於貢監貢監亦豈必賢於齊民夫然
[039-95a]
  則天下胥為齊民已矣又何必辛勤偕計以縻有
  司續食乎而臣部奉功令所日厲飭於科塲文義
  字句之間凛乎其不可輕貸者又何如其重也然
  則謂科目之外遂足以盡才臣亦以為未必然也
  夫科目之制本六經詩書之文用濂雒關閩之説
  漢人所謂經術宋人所謂道學不出乎此其獲儁
  者節義勲伐於此乎生其卽不獲儁者於以耗雄
  心消餘年亦不失為白首窮經之士此祖宗磨礱
[039-95b]
  一代之善物也故庸有通科目之義而不能窮理
  致用者矣未有不通科目之義而能窮理致用者
  也今宗藩中非將軍則中尉有食禄之貴其所以
  屈首讀書者為有科目之資格可更進更榮耳使
  見不屈首讀書亦得掇拾竒榮以去誰肯避逸而
  趨勞乎而謂將有劉向李勉趙汝愚之才不由屈
  首讀書而進者臣亦以為未必然也臣謹按洪武
  三年開科十七年始頒科舉定制猶在或行或罷
[039-96a]
  祖宗之意未嘗以換授官職與科目出身並著當
  是時也親郡王將軍纔四十九位高皇帝親歴民
  間果見有懷才抱德如葉琛章溢之流慮有遺逸
  異日子孫千億亦宜有以致詳乎此也而非必謂
  已經開科復有換授之如此其多途也故當時任
  用則燕晉代遼寧谷六王勒兵備邊兄之子文正
  然且不效况今時勢視高皇帝為何如換授之議
  臣期期知其不可矣乃至齊黄諸臣冒鼂錯之禍
[039-96b]
  我成祖非不心高皇帝之心而時異勢殊也嘗駐
  蹕東平州謂侍臣曰漢東平王蒼開國於此其對
  明帝曰為善最樂當時諸王泯没惟蒼有賢名至
  今朕嘗以此勵諸王卿等勿忘斯語列聖纉承因
  是而飭越關奏擾之禁因是而嚴王親任京官之
  條目列聖非不心高皇帝之心亦時異勢殊也不
  特此也國初親王有每年朝覲之禮凡遣使至朝
  廷不須經繇各衙門直詣御前且有守鎭兵有䕶
[039-97a]
  衛兵而又許歲時出城演練者此大都開創之體
  制則然謂換授為祖訓將議而行之如前數者獨
  非祖訓乎亦將議而行之否也而臣固有以知其
  不可矣高皇帝之時親王之禄五萬石縀絹鹽菜
  之用亦復萬計不數年而止給禄米不給雜用又
  不數年而減為萬石又不能給而代慶遼肅寧谷
  諸王且歲給五百石高皇帝令自巳出而前後巳
  如此夫禄與爵一也乃禄猶可視物力為盈虚爵
[039-97b]
  則名器所繫一假不可復収呉王几杖之賜叔段
  京鄙之求又將何所限量乎當敵入河套而襄陵
  王冲秋願率子孫及婿與總兵官從征請也憲宗
  皇帝復書曰朕已命將出師征討矣兹得王奏見
  忠愛之誠憂時之意但宗室子孫名分尊崇難與
  總兵官從事自祖宗以來藩邦無從兵共討之例
  夫從兵共討與勒兵備邊幾希矣而先朝致謹於
  此今宗室中忠愛憂時如襄陵者不乏也而其才
[039-98a]
  能又以文武舉也假設以此來奏陛下又何以復
  之乎抑亦槪許之否也而臣固有以知其不可矣
  親王之耳目未免寄之長史今也長史考察不屬
  之該撫按而屬之親王親王以為賢長史不得而
  異同也長史不得異同而該撫按又孰從而核實
  乎故親王以為賢核實賢則可如或不然巡方之
  參差多有不便者矣核實以為賢考驗賢則可如
  或不然館驛之伴送多有不便者矣考驗以為賢
[039-98b]
  至授職任用也始終皆賢則可如或不然叅劾之
  瞻顧考功之連坐多有不便者矣而臣已知其不
  可矣在外之八省有王府也在京而六部風憲衙
  門之多有關於王府也進士舉人三年一試貢士
  一年一試將來銓法推陞已不知何如其衡量矣
  文武才能之目是未可以數計者也旣皇皇而招
  之將源源而來懸人以待缺乎懸缺以待人乎抑
  權宜以處之也而臣又以知其不可矣蓋公家之
[039-99a]
  事總為公家計萬全非徒取銷繳於一時也臣觀
  大凡見有所未明學有所不及有未必然而不碍
  於行者則寧姑從而申之有非甚利於行而猶冀
  其然者則無遽難以阻之今也有一於是乎貴臣
  之議其何以議之臣部諸務經理宗藩是其大端
  故有善必揚有請卽覆者職掌之宜也雖臣之愚
  視篆三月名封婚婿惟恐後時旌奬䘏諡惟恐缺
  典條議恩詔恤貧矜罪惟恐不盡而獨為此換授
[039-99b]
  一事私憂過計反復囁嚅以告同官欲以入告者
  屢矣又恐萬有一分涉離間之嫌斧鑕不足贖罪
  然臣叅侍講筵仰窺睿聽雖至迂疎無當之論偶
  涉忌嫌尚且傾注不懈矧兹事件斟酌遠大實非
  輕易故寧冒昧竭其狂瞽毋寧畫諾以旁觀模稜
  於兩可欺此心以欺陛下異日將謂臣在事之久
  有所知而不言言而不盡猶斧鑕不足贖罪也臣
  鄉之先達輔臣梁儲當武宗皇帝威嚴同列引避
[039-100a]
  之時代草泰王牧地一詔竟以回天而事遂寢臣
  每歎息當日感格之竒轉成下濟光明之美况今
  遇神聖之主乎事即少異所以防微杜漸之意則
  一伏惟陛下俯賜採納允罷前議藩規銓政所全
  良多國家磐石之重於焉永安祖孫繼述之隆亦
  為盡善臣愚幸甚如或微誠不足以孚鑒謭識無
  當於遠猷則請勅下五府大小九卿翰林科道等
  官各抒共議以憑裁斷或俟保舉知府州縣之法
[039-100b]
  行之有效然後推倣其意以保舉宗才亦未為晚
  敷衍冗長有踰限式更望聖慈寛宥臣不勝悚切
  祈懇之至
  僧道
  宗伯倪岳疏該都御史馬文升奏我朝定制毎府
  僧道各不過四十名每州各不過三十名毎縣各
  不過二十名今天下一百四十七府二百七十七
  州一千一百四十五縣共該額設三萬七千九十
[039-101a]
  名成化十二年度僧一十萬成化二十年度僧二
  十餘萬以前各年所度僧道不下二十萬共該五
  十餘萬以一僧一道一年食米六石論之共該米
  三百六十餘萬可勾京中一年歲用之數况有不
  耕而食不蠶而衣且又不當本等差役可謂食之
  衆而為之不舒矣其軍民壯丁私自披剃而隱於
  寺觀者不知其幾何民食不足府藏之空職此之
  由若不通查僧道之數以示再度之禁則遊食之
[039-101b]
  徒何有紀極伏乞勅下禮部通查天下並在京寺
  觀共若干處僧道共若干名如果數多旣已關有
  度牒難以追奪明白具奏不許額外再度僧道直
  至額數不足之時方許各該有司具結照數起送
  關給度牒敢有無故再言度僧者許六科十三道
  官糾劾拏問等因前件本部查得永樂十三年十
  一月二十七日節該欽奉太宗皇帝聖旨今後為
  僧道的府不過數十名州不過三十名縣不過二
[039-102a]
  十名額外不許濫収續於天順二年五月十五日
  節該欽奉英宗皇帝聖旨今後有願為僧者務從
  有司取勘户内三丁以上年十五以下方許出家
  如額外有缺許照正統十四年榜例保送赴部考
  通經典然後給與度牒仍定與則例每十年一次
  開度許照缺依期來關敢有故違悉發邊衛充軍
  又查得成化二年給度過僧道一十三萬二千二
  百餘名成化十二年一萬三千三百餘名成化二
[039-102b]
  十二年二十二萬四千五百餘名為因十年一度
  兼且各處納銀賑濟等項多有不查額數不由有
  司保送一槩請給以此額外増添數將十倍是以
  軍民之籍日削異端之徒日盛侵奪民食耗費民
  財其為治道之蠧莫此為甚誠有如都御史馬文
  升所言者合無准其所奏行移兩京僧道録司并
  各布政司直隸府州縣各邉衛有寺觀去處通查
  給度過僧道共若干備造文册送部存照以後各
[039-103a]
  年有為事病故等項追繳度牒者照名開除仍將
  十年一度之例請乞停止待後各處額數不足之
  日方計所在官司照依額内名缺起送赴部考中
  給與度牒再不許内外衙門指以救荒納粟為由
  奏請給度庶得不致虧損國體僧道官亦不敢貪
  圖僥倖敢有故違許科道官紏劾拏問等因具題
  節該奉聖旨准冊少見繳到誠恐無知小人止以
  十年一度為期不知巳有前項禁例以致各處僧
[039-103b]
  道行童互相煽誘輙便預先來京潛住各寺宫觀
  設禮僧道官住持以圖至期可以夤縁請給一時
  不免蠶食京師將來米價日漸踴貴未必不由於
  此查得成化十二年節有奏准預期出榜禁約僧
  道不許來京騷擾事例理合早為照例查處案呈
  到部看得天下各處地方災傷數多民不聊生盗
  賊竊發刼財殺人在在有之中間觧到賊徒多有
  僧人在内皆因先年給度泛濫所致及查先該錦
[039-104a]
  衣衛指揮朱驥等奏稱奉勅巡捕盗賊今為盗之
  人多係各處無藉僧徒晝在沿街乞食夜則相聚
  刼掠得贓即分各行遠遁雖有巡捕人員無從追
  捕等因奉行都察院出榜禁約此為明驗况天下
  僧道額數不過三萬有餘而成化年間所度已該
  三十五萬有餘此非天地别生一種之人不過出
  於軍民匠籍之家即今天下軍衞有司工役衙門
  軍多缺伍匠多缺役里甲籍冊日見凋耗皆由此
[039-104b]
  等之徒躱重投輕捨此入彼若不早為限量將恐
  天下之人皆流而為僧道之歸其為貽患不可勝
  言合無本部查照先次奏准事理及累朝奉有欽
  依事例通行天下司府州縣掌印官督屬查勘原
  先給度過僧道數目見在若干事故等項若干比
  於欽定額數有無多少務照先次奏准事理造冊
  繳報除額數尚多去處外果有額數不足去處許
  待豐年有収之日徑自具奏本部查照成化十二
[039-105a]
  年奏准給度事例另行奏請定奪施行仍要通行
  禁約各處寺觀僧道行童不許指以請給為由預
  先來京攪擾各該關津把截去處嚴加盤詰阻當
  仍行錦衣衞五城巡視監察御史嚴督各兵馬司
  僧道録司逐一挨查各處寺觀不許容留在外僧
  道行童在内潛住取具住持人員不致扶同容隱
  結狀繳報違者坐贓問罪無度牒之人發回原籍
  當差京城内外官員軍民之家亦不許容留僧俗
[039-105b]
  混雜有壞風俗事發一體究治其有内外衙門及
  僧道人員或假救荒等項為由妄行奏擾者仍聽
  科道官指實叅劾問罪
  淨身男子
  宗伯沈鯉疏稽古内官之設載之周禮曰内小臣
  曰閽人曰侍人曰内豎雖其職掌不過守王宫中
  門之禁掌女宫之戒令與内外之通令然必求正
  人居之如巷伯之倫是已降及秦漢而下乃以罪
[039-106a]
  人充之我朝法制高出前代伏覩大明律一欵凡
  官民之家不得乞養他人之子閹割火者違者杖
  一百流三千里又條例一欵先年淨身男子曾經
  發回若不候朝廷収取官司明文起送私自來京
  圖謀進用者問發邊衛充軍臣等仰窺祖宗盛心
  即古除肉刑之意所以重絶人道預抑姦慝也至
  𢎞治五年節奉孝宗皇帝聖旨今後敢有私淨身
  的本身並下手之人處斬全家發邊遠充軍兩隣
[039-106b]
  及歇家不舉首的問罪其里老人等仍要時常訪
  察但有此等之徒即便捉拏送官如或容隱一體
  治罪不饒欽此但私淨之禁雖嚴而報官之路未
  開故自宫者旋即如舊至萬歴十一年節奉聖旨
  自宫禁例載在㑹典皇祖明旨甚嚴乃無知小民
  往往犯禁私割致傷和氣著都察院便行五城御
  史及通行各省直撫按衙門嚴加禁約自今五年
  以後民間有四五子以上願以一子報官閹割者
[039-107a]
  聽有司造册送部候収補之日選用如有私割的
  照例重治鄰佑不舉的一併治罪不饒欽此但報
  官之路雖開起送之例未定故自來者紛然不已
  猶有曾萬壽等輩也夫以孝皇之明例皇上之嚴
  旨奚啻三令五申乃十數年來有司有造一冊送
  部者乎有拏一私割照例懲治者乎法令不行德
  澤不布又何怪此輩之羣聚奏擾乎伏望勅下臣
  部嚴行各省直撫按官行令各州縣以文到之日
[039-107b]
  為始以前見在閹割者許令報名到官查係三十
  歲以下精壯可用者姑免追究准其記籍其衰老
  不堪者行令各里族拘収以後凡情願閹割者報
  官查明果四五子以上方與記籍通前類造清冊
  限半年一次送部候各監局缺人聽司禮監奏請
  本部通行在外各該衙門查係在冊人數取其官
  吏里鄰不扶甘結起送赴部聽候選用其冊籍無
  名及儇巧凶惡潑頼無恥者不許一槩濫送如有
[039-108a]
  仍前私自閹割私自來京者在外撫按有司在内
  五城御史嚴加訪拏照例問以重罪如撫按等官
  不行訪拏及有司不行造冊違例起送者聽本部
  查叅請旨究治務在必行無事姑息庶黎庶免傷
  殘之苦而慈惠旁流宦寺皆端正之人而隙竇永
  塞仁至義盡萬世無弊矣再照死者人之所最重
  也今自宫之徒加以死刑而不懼者内臣之員數
  太多富貴太驟選進太頻有以惑其心耳我太祖
[039-108b]
  高皇帝深鑒前代之失祖訓條章内府各監局内
  官俱有定員各有職掌一監常職止五員一局正
  副止二員官不過四品所掌不過洒掃供奉之事
  洪武永樂間未嘗額外濫設其太監等官非歴練
  老成雖有聰明才俊亦不輕授近年以來則有不
  然矣皇城之内通名籍者不止萬有餘人而倉厰
  塲庫牟利無算蟒衣玉帶濫賞不惜又不三五年
  輙有一選選輙數千以故無知小民貪圖富貴入
[039-109a]
  骨薰心奈何欲以死刑禁之乎臣等更望皇上恪
  遵祖制凡監局冗員非祖宗之舊者悉為裁革一
  切侵漁科索等弊悉為釐正蟒玉等服非効勞年
  久忠勤不欺者勿輕賜予仍著為定例必十年以
  外方行収選一次務使宫府一體賞罰有章規制
  旣定僥倖不萌前項無知之徒將不禁自息不終
  為聖化之累矣
 
[039-109b]
 
 
 
 
 
 
 
 春明夢餘録卷三十九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