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春明夢餘錄 > 春明夢餘錄 卷三十七
[037-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明夢餘録卷三十七
          吏部左侍郎孫承澤撰
  户部三
  倉場
總督倉場公署在城之東裱褙衚衕設於正統三年糧
儲抵通分貯京通二處在京者曰舊大倉曰百萬倉曰
南新倉曰北新倉曰海運倉曰禄米倉曰新大倉曰廣
[037-1b]
備庫倉在通州者曰大運西倉大運南倉大運中倉大
運東倉户部侍郎或尚書總督之其公署在舊大倉内
銀庫在總督公署之左中為銀窖老庫元時有京畿都
漕運使司所管倉有萬斯南倉萬斯北倉千斯倉相因
倉豐潤倉通濟倉廣貯倉永平倉永濟倉維億倉盈衍
倉大積倉豐實倉廣衍倉順濟倉今之倉多其地也
  漕額
  漕糧嵗入四百萬石内兑運三百三十萬石改兑
[037-2a]
  七十萬石除舊例折糧三十六萬一百八十八石
  七升八合又除上薊宻昌鎮天津倉糧四十五萬
  四千九百四十七石三斗實上京通倉三百一十
  八萬四千八百三石九斗九升二合
  倉支
  下糧㕔約放二百一十萬六千石外四月十月共
  折三十四萬石通倉約放七十七萬二千石外四
  月十月共折二萬石輕賫銀共四十二萬七千七
[037-2b]
  百二十八兩六錢七分零
  金仁山曰有殻曰粟無殻曰米粟即榖也古人米
  與榖兼積米切用而易腐榖氣全而可久緩急兼
  儲後世軍儲獨以米故久即不可食
  漕河
  京師百司庶府衛士編氓仰哺於漕糧永樂初運
  道一由海達直沽一由淮入河逾陽武入於衛由
  衛入白河抵通州運兼水陸為勞費艱永樂五年
[037-3a]
  户部㑹官言北京合用糧餉盡河北税糧籽粒并
  河所漕粟不足供需海運乃濟而運船少嵗運不
  過五六十萬石且未設漕官督理事權不一請於
  蘇州太倉設海道都運使其中擇文武中公廉勤
  幹者以充衘視布政使轄衛所諸海運船并出海
  官軍時檢理如法太宗重其事下部詳覆而濟寧
  州同知潘叔正言元自須城縣安山西南行由夀
  張東北至東昌又西北抵臨清三百八十五里引
[037-3b]
  汶絶濟属之衛即今御河也建閘三十有一以時
  蓄洩名㑹通河時河初開岸陿水淺不能負重載
  嵗不過運十萬石故終元之世倚海運為重洪武
  中㑹通河故道猶存迨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南
  而㑹通之迹始湮今海險陸費而㑹通河故道淤
  者三之一宜可濬以漕漕成而南北之運通則無
  窮利也於是天子命工部尚書宋禮刑部侍郎金
  純都督周長董其事發山東六郡丁夫十有六萬
[037-4a]
  五千役二十旬蠲租百千萬石濬之而御史許堪
  言古海豐故河漕汶以運道猶存宜可疏属之衛
  而老人白英畫以為元遵汶入洸出濟寧而陽榖
  汶上東平之間地髙圩數丈南旺之間水淺涸膠
  舟舟不任重載固其理也今築壩於東平州之戴
  村抑汶水無東流令盡入南旺湖南旺者運河之
  脊也得全汶而湖深廣宜可漕於是疏衛河達海
  豐古河而築壩抑汶水入南旺至南旺而中分十
[037-4b]
  之四南流以属徐分十之六北流達臨清相地勢
  髙下增築閘以啓閉蓄洩自分水至臨清地降九
  十尺為閘十有七而達於漳御自分水至沽頭地
  降百十有六尺為閘二十一而達於河淮設清衛
  河工提舉司其中創造運船五百艘已運至三千
  艘以轉輸平底倉闊受載不深於度淺易脱得水
  僅六拏而足六拏者三尺也於是㑹通既道淮浦
  底績而南北之運始通初平江伯陳瑄督海運㑹
[037-5a]
  通河既浚海運罷不用命瑄理漕河事瑄疏清江
  浦引水由管家湖入鴨陳口達淮避河淮風濤之
  險浚𤓰洲儀真二壩祛潮港之湮鑿徐吕二洪之
  巨石平水怒行沛縣昭陽濟寧南旺髙郵甓社諸
  湖築長堤以蓄巨瀦開泰州白塔河以通大江鑿
  髙郵渠四十里以便舟楫自淮抵臨清増閘四十
  七以便蓄洩自淮至通州濵河置廬舍五百六十
  八所居卒以治淺縁河堤種樹鑿井以待暍者置
[037-5b]
  倉於淮安徐州臨清州通州以便轉輸諸四千里
  數十年漕河事宜皆瑄所經綜周慮而力圖之至
  今是賴
  漕運
  明初尚用海運洪武三十年海運糧七十萬石於
  遼東永樂六年海運糧六十五萬一千二百二十
  石於北京十二年接運海運糧四十一萬四千八
  百一十石於通州自是而後始專用㑹通河儹運
[037-6a]
  其㑹通河之運凡三變一曰支運一曰兑運一曰
  長運永樂初令直𨽻蘇松常浙江杭嘉湖等府嵗
  糧原坐太倉海運之數送淮安常盈倉交收鎮江
  廬鳯淮揚糧送徐州廣徳倉交收徐州并山東兖
  州等府糧送濟寧倉交收令裡河船於㑹通河以
  三千隻支淮安倉糧運至濟寧以二千隻支濟寧
  倉糧運至通州每嵗四次其天津並通州等衛各
  撥官軍接運通州糧至京倉所謂支運也永樂末
[037-6b]
  廵撫侍郎周忱㑹同平江伯陳瑄議令民運淮安
  𤓰洲補給脚價給搬淺費給耗給蘆蓆費兑與軍
  而直𨽻各省軍各於淮𤓰領兑所謂兑運也成化
  七年復用都御史滕昭言罷𤓰淮兑運令江南江
  北官軍僱江船於江南水次交兑民加江耗視逺
  近為差而淮徐臨徳四倉支運糧七十萬石皆各
  就水次兑之所謂改兑運為長運也
  總漕
[037-7a]
  舊制自瓜儀以至通州河道皆属漕撫設郎中二
  員南北專理之其諸洪閘各有主事一員專司之
  漕運都御史勅諭則各有自通州至揚州一帶水
  利有當蓄洩者嚴督該管官司并廵河御史管河
  管洪郎中等官設法疏築以便糧運怠職悞事者
  一體叅奏凡有便於糧運利於軍民悉聽爾便宜
  處置之命河漕事原歸一其後偶遇黄河潰決則
  專勅大臣一員往治竣事還京不常設後連有水
[037-7b]
  患遂以為定員其職專管黄河於曹州駐劄河南
  山東管河副使則属之管河郎中洪閘主事不相
  属也故總河勅云今特命爾前去總理河道其黄
  河北岸長隄并各該隄岸應脩築者亦要著實用
  工脩築髙厚以為先事預防之計如各該地方遇
  有水患即便相度防究水源可以開通分殺并可
  築塞隄防處所仍嚴督各該管官員斟酌事勢緩
  急定限工程分投用工作急脩理凡修河事宜敕
[037-8a]
  内該載未盡者俱聽爾便宜處置事體重大者奏
  請定奪此原敕也後増入云近年沛縣迤北漕河
  屢被黄河衝決已經差官整理今特命爾前去總
  理河道督率管河管洪管泉管閘郎中主事及各
  該三司軍衛有司掌印管河兵備等官時常往來
  親歴多方經畫遇有淤塞去處務要挑濬深廣盖
  此敕亦為黄河衝塞漕河故有是命其實專為黄
  河也先年總漕都御史每嵗押糧運進京㑹議往
[037-8b]
  廻查㸔河道其後私托廵按御史奏留自嘉靖元
  年都御史俞諫後更不赴京矣至嘉靖二十年二
  洪淺阻糧運不通總漕乃具疏盡推之河道奉旨
  切責自管河都御史而下俱戴罪料理自此總河
  總漕分而為二竟以漕為米不知為河矣而且彼
  此水火漕法始亂故張江陵當國竟裁總河李世
  達别用而專用吳桂芳兼理河漕俱治後有營求
  總河者託言官條陳復設相沿不改
[037-9a]
  漕總
  按吕梁洪志天下漕船十總每年過洪船一萬二
  千一百四十三隻其一則南京總曰旗手衛羽林
  左衛金吾前衛府軍左衛瀋陽衛應天衛以及興
  武衛共十三衛其二則中都留守總曰鳳陽衛懐
  逺衛留守中衛長淮衛以及潁上所共十二衛其
  三則南京總曰留守左衛虎賁右衛錦衣衛鷹揚
  衛以及虎賁左衛共十九衛其四則浙江總曰杭
[037-9b]
  州前衛紹興衛寧波衛處州衛台州衛以及寧海
  所共十三衛其五則江北直𨽻總曰淮安衛大河
  衛徐州衛以及歸徳衛共八衛其六則江南直𨽻
  總曰鎮江蘇州太倉鎮海等十一衛其七則江北
  直𨽻總曰揚州通州泰州鹽城髙郵等十衛其八
  則江西總曰南昌袁州贑州安福等十二衛其九
  則湖廣總曰武昌岳州黄州蘄州荆州等十二衛
  其十則遮洋總曰水軍龍江廣洋等十三衛後行
[037-10a]
  泇河過淮不過洪則有十三總而事體亦多更置
  矣
  漕軍
  軍旗十二萬一千七百一十一名每一船十人一
  人運正米三十七石分倉收貯共封識之中推一
  老成者綱領之謂之綱司次綱司者又有攔頭扶
  柁二人相協持之旗甲則管領之凡出納必同悉
  於綱司籍記之餘則共利少則共償其贏縮利害
[037-10b]
  亦同也以故交兑無虚㑹之弊沿途無盜賣之失
  而運於是乎興矣今也兑納皆旗甲一人衆則惟
  任撑駕利害毫不相關甚至一船皆僱倩無藉之
  夫以數百石之米付之一人此運之所以敝也是
  何也各處月糧不給軍日貧乏故也雖有殷實在
  伍百法避之而領運之官營營自私此運法日敝
  而不可復也
  漕船
[037-11a]
  漕船初造於清江提舉部給料舊船三新船七景
  泰天順間計船一萬一千七百七十五艘又産木
  處每隔嵗輒令有司自行派造其後止解物料焉
  又其後料解漸縮而各省所採木在川廣者亦以
  漂泊罕至至者復為監收官留難於是有解價之
  議而厰料愈不繼船遂以無當成化中令船薄漂
  流者罪及提舉然終不得堅固其後停止解價取
  木價於荆杭抽分二厰而已而軍士復有私辦之
[037-11b]
  額其合領船料工部又不以時給給之止於舊三
  謂運軍操舟見為受成謾不慎䕶則所謂新七者
  量足其四以三属之運軍以難之嚮者軍士私辦
  遂為公額矣𢎞治中以軍士困參酌而益之以銀
  軍皆喜船議為之一振正徳而後六七年間船多
  料少大約不及期而壊又材木半出貰貸之錢展
  轉相續而下自旗卒運弁以至主造之官無不盤
  㨿其中盖料愈多而船愈無當至隆慶末年船漂
[037-12a]
  流益甚科臣往勘還報曰船薄而小併糧太重漕
  臣過也漕撫王宗沐奏運船市木嵗責商人商人
  豈不利佳木哉一經南都則㧞其尤者為黄馬船
  料矣下瓜儀則市其佳者於民間造作矣至其中
  空不堪者始萃於清江清江厰所委指揮等官出
  於營求而又甲乙相承莫可究詰夫以不堪之料
  付之營求之人而乗以不可究詰之勢運船之弊
  横潰四出不亦宜耶謂自今厰署毋註選聽工部
[037-12b]
  擇司官練達清謹者任之三年而代指揮等官悉
  罷委别於淮安衛山陽縣附註經歴縣丞四員俾
  專成造亦三年覈其功罪而代又請嵗解銀湖廣
  布政司責成糧儲道必市羙木皆親造揀選庶㡬
  乎船勝漕也詔曰可
  漕倉
  京倉為天子之内倉通倉為天子之外倉徐淮臨
  徳倉置外所以備凶旱以防不虞也徐州之倉曰
[037-13a]
  永福廣運淮安之倉曰常盈臨清之倉曰廣積常
  盈徳州之倉曰常盈臨清倉自洪武間建謂夫南
  北間一都㑹也永樂初莭級寄倉為轉搬後因直
  達京師徐淮臨徳分貯之其初則建倉厫黄衛之
  湄受淮倉米轉之直沽直沽又海舟所停泊處也
  其年即直沽設天津衛置倉三年増置露囤千四
  百所於是淮倉自衛河太倉自海咸輸天津倉而
  山東輸徳州倉天津徳州二倉所受又總輸之通
[037-13b]
  州由通州輸之京此轉搬法也五年増設通州左
  衛置左衛倉八年修北京驍騎等衛倉十三年漕
  河成益置倉水次受民納令官軍莭級支運仍移
  徳之廣積倉於臨清移原坐太倉海運糧於淮安
  府淮以北曰徐州倉徐以北曰濟寧倉絡繹臨徳
  以抵通京十六年復益通州衛通濟倉嵗凡三運
  其達京倉者二儲通倉者一宣徳四年益増脩京
  通淮徐等倉益拓臨清倉度可容三百萬石正統
[037-14a]
  元年定所増通州大運曰中倉曰東倉曰南倉曰
  西倉時嵗運米五百萬京十之四通十之六其年
  復増造三百萬石倉於大運西倉之側是時國家
  承仁宣之積重以兑運方盛嵗額日益廣倉在在
  贏溢四年増設府庫左右金吾前三衛倉天順四
  年即通州西倉之南草場置大運南倉五年復増
  通州大運倉百間而南倉設北東二門餘倉皆三
  門設守衛軍一人辦事官一人軍一人然由是設
[037-14b]
  總督太監監督内官漸多事矣𢎞治中言者極言
  内官剝削之害請量裁罷之不聼至正徳中冗食
  冒支益甚監督内官賄賂公行世宗盡罷革隆慶
  初廵倉御史蒋機言漕儲通倉者三百三十餘萬
  而京倉僅二百餘萬石根本之地出多入少非所
  以備緩急請無拘三七四六之例凡兑運者悉入
  京倉改兑者入通倉詔可之久之御史楊家相復
  言通倉誠多放一月則京倉省一月之給京倉多
[037-15a]
  折銀一月則京糧餘一月之儲非必減通倉而後
  可實京倉也户部清除改兑盡入通倉以省脚價
  其兑運入京倉者仍於中撥六十萬石足通倉原
  額詔如議
  倉耗
  太倉總督㕔板刻則例一厫兑正糧一萬二千石
  每石耗米七升共計八百四十石約定四百八十
  石作正支銷餘准作耗數内欠五十石或一百石
[037-15b]
  以至二百石以上經歴官攅甲斗級照依欠數多
  寡責治有差數外間有剰餘者則是多收之數不
  敢别作支銷莭年於倉中隙地掘窖埋之嘉靖十
  三年周侍郎叙初督倉場見餘米嵗埋數多心切
  惜之乃言於大司徒儉菴梁公材公曰此出耗米
  附餘四百四十石之外若欲具題作正支銷主收
  放者法應叅究况起此附餘之端他日害大計矣
  寧復棄之不敢作俑也周乃貯之空厫以數作一
[037-16a]
  手本報部公亦不受令總㕔自計乃知老臣固識
  體耳宣徳年間京通二倉收受斛米一尖一平尖
  斛淋尖平斛行概後將淋尖斛外餘米俱要入官
  有虧旗甲成化元年叅將袁佑奏要每石不分平
  尖明加一斗俱刮鐵收受户部題奉欽依只加耗
  五升成化二年又該户部題為收受糧斛事奉欽
  依准加八升今載入議單每石兑運加耗七升原
  為尖斛而増今於加耗之外復收斛面以為附餘
[037-16b]
  則是耗外又加耗矣
  輕齎
  糧運輕賫所謂一六二六三六者即耗糧也江西
  湖廣浙江兑運正米一石加耗六斗六升又加尖
  米一斗共七斗六升以四斗隨船作耗餘三斗六
  升則折銀故謂之三六江南直𨽻兑運正米一石
  加耗尖米共六斗六升除四斗隨船作耗只二斗
  六升折銀故謂之二六江北直𨽻兑運正米一石
[037-17a]
  加耗尖米共五斗六升除三斗隨船作耗亦即二
  斗六升折銀故謂之二六若山東河南兑運之耗
  并尖米只四斗一升除二斗五升隨船作耗餘一
  斗六升折銀故謂之一六盖加耗隨地里逺近為
  差耳先是耗糧俱本色隨船候到灣僱車起糧則
  易銀為用後以灣中米價低昂不一而易賣又滯
  交納𢎞治十三年都御史張敷華都督郭宏方議
  折銀每石定價五錢可以輕賫就於交兑之時支
[037-17b]
  領隨船此一六二六三六輕賫之名所由始也然
  只令完納兑運三百三十萬石而已餘耗本折皆
  歸旗卒官固無利之者是故旗卒富饒糧運於斯
  為盛成化七年改淮徐臨徳四倉支運糧七十萬
  石於山東河南直𨽻四倉民運交納者亦令軍船
  就水次與民交兑運赴京通二倉上納即今之所
  謂改兑者其加耗數少止有隨船耗米俱無一六
  二六三六折耗輕賫就令於兑運輕賫銀内均貼
[037-18a]
  脚價進倉等用若地方灾傷支運倉糧亦以兑運
  輕賫帮貼之亦即總完四百萬石而已此雖減耗
  穵貼比之只了兑運者數雖減少然用亦裕而軍
  無吿困至正徳六七年來京師權要始有官債虛
  立文約逼奪輕賫之弊時各總運官多出其門牽
  引為害盖借公物以為私賄希求寵庇於是始有
  鞘封過淮赴漕運衙門呈驗重封仍委官至張家
  灣驗過發之盖以革逼奪之弊而把總聶欽遂因
[037-18b]
  夤緣驗封查算使用以羨餘獻之於官故又有扣
  除之例矣聶欽雖即以贓敗而後之相繼者則用
  意算扣嵗増其數咸務多獻以為功太倉庫所積
  羨餘至盈數十萬而官旗掲借賠償貽害不可勝
  言欽之倡始為可罪也夫一六二六三六輕賫乃
  耗糧也惟因地有逺近故耗有多寡非脚價也若
  脚價則一例矣灣中起糧使用則各總皆同又何
  必分一六二六三六之殊哉今以輕賫扣除於官
[037-19a]
  是則正糧四百萬之外復收其耗糧也豈制法之
  意乎楊宏疏曰唐史裴耀卿為發運使凡三嵗運
  米七百萬斛省僦直錢三十萬緡或説耀卿獻之
  卿曰此公家贏縮之利耳奈何以市糴錢充公帑
  宋崇寧初蔡京為相始求羨財以供侈用用所親
  胡師文為發運使以糴本數百萬緡充貢為户部
  侍郎自是來者效尤時有進獻而轉搬無用矣矧
  輕賫原係耗米實非正納之數舍耀卿之至計用
[037-19b]
  蔡京之弊政將來軍逃運缺勢所必至久之司計
  者竟不知其故以輕賫入有司之考成尤可恠也
  漕規
  漕之兑運各有水次凡水次江南于𤓰淮已又于
  九江已又令淮𤓰運軍過江就兑湖廣於長沙漢
  口已又於蘄州漢口城陵磯三處江西於吳城已
  又於進賢河南于小灘山東于濟寧已又令河南
  山東俱于臨清已又令河南仍小灘凡當兑米徴
[037-20a]
  收以十月水次交兑以十二月踰十二月終次年
  正月糧與船至者三之一弗至者府州縣正官督
  糧官領運指揮千百户等官俱聽廵按御史逮問
  奪俸奪級以久近為次已復申定罰例較前率先
  一月督糧自糧道而下領運自把總而下後期者
  無次并罰之凡樣米觧部山東直𨽻以三月為期
  江北直𨽻鳳陽等處以五月為期南京江西等處
  以六月為期浙江湖廣以七月為期違者繫其所
[037-20b]
  在廵按究其官吏已令江北官軍兑本府州縣糧
  者過淮以十二月南京江南直𨽻官軍兑應天府
  等州縣糧者過淮以正月淮以北山東北直𨽻二
  總兑本糧及遮洋總兑河南山東糧者以正月及
  三月完報事皆属之儹運凡米至京倉月旦為期
  五月一日北直𨽻河南山東衛所至七月一日南
  直𨽻鳳陽等衛所至八月一日南直𨽻過江支兑
  者至九月一日浙江湖廣各衛所至後者奪俸先
[037-21a]
  者進秩皆有差已又令完期各前一月始四月終
  七月止又令更前一月及六月止凡漂流米二百
  石以内為小患二百石以外為大患小患報官大
  患以奏聞漂流損米罰治皆有分數然仍令之領
  運補完者復之不完者終身及子孫勿得復漂損
  糾劾及漕運撫總官聼上所處之凡軍有犯罰軍
  糧贖罪亦皆有差次無力者發戍極逺邊衛已復
  罰罷運苐令如數納米贖凡倉次給醫藥官若軍
[037-21b]
  有故者歸其骸存卹之
  恤軍
  洪熙元年莭該欽奉敕諭官軍運糧逺道勤勞寒
  暑暴露晝夜不息既有盤淺之費糧米耗折所司
  又責其賠補朕甚憐之今後除運正糧外附載自
  已物件官司毋得阻當欽此正統三年户部復議
  運糧官軍人等合遵敕諭順帶土貨以為盤費不
  許沿河廵司官軍人等生事阻當成化二十一年
[037-22a]
  都御史馬文升復奏申眀正徳八年又該户部欽
  奉聖旨説與户部近年以來漕運軍士為因流賊
  生發阻截運道燒刧船隻好生困苦先年有奏准
  事例許令量帶土宜貨物以備修船剝淺等項支
  費你部裡還行與漕運衙門知道欽此欽遵仰惟
  朝廷優恤運軍之典至諄至切為臣下者正宜遵
  守奉行奈何近年所司罔肯體恤運船但帶柴菜
  竹木等物經過𤓰儀抵京大小官司俱要攔阻捜
[037-22b]
  盤求索虐害終不憫惻至於空船回還又假以盤
  鹽為由每處拘留三五日或十數日勒取報結不
  容放行雖醎菜魚腥之物亦皆捜去甚至有將官
  軍行李衣鞋公然挾制盜取不敢言喘如斯之害
  已非一日竊以鹽之得利惟在𤓰儀如淮揚盤禁
  理固相應今徳州臨清東昌濟寧處處捜盤况彼
  處地道蚤寒閘座又多每年回船凍阻獨滯于斯
  乞敕該部再將前例申眀重復行移沿河各該衙
[037-23a]
  門今後運船所帶土貨等物令其隨便發賣以助
  貧軍剝淺守凍盤費之資不許違例阻當擾害若
  官軍乗機不將運船装糧滿載客貨妨誤糧運者
  事發仍照例追究納鈔抽分其回空船隻果有夾
  帶私鹽聼淮揚官司依法捜查禁治施行
  海運
  按元人海運有三道初巴延建議自上海劉家港
  入海經揚州海門黄連沙頭萬里長灘開洋沿山
[037-23b]
  㠗而行抵鹽城縣歴海州東海縣宻州膠州放靈
  山洋投東北路多淺沙行月餘抵成山計水程至
  楊村馬頭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至元二十九年
  朱清等陳便道自劉家港開洋至撑脚沙轉沙嘴
  至三沙洋子江過匾擔沙大洪又過萬里長灘血
  沙放大洋清水洋黒水洋至成山過劉島至之罘
  沙門二島放萊州大洋抵界河口其道差徑至正
  十三年千户殷眀畧又開新道劉家港入海至崇
[037-24a]
  明州三沙放洋向東行入黒水大洋取成山轉西
  至劉家島登州沙門島於萊州大洋入界河口舟
  行風信有時自浙西至京師不旬日比二道尤便
  洪武四年置遼東即發兵五萬戍遼命鎮海侯吳
  禎總舟師萬人由登萊轉運嵗以為常禎卒張赫
  繼之二十年封為航海侯巳未命督遼東海運嵗
  一行軍食賴之其後有朱夀者亦海運有功封舳
  艫侯嵗運七十萬石至永樂間㑹通河成始不復
[037-24b]
  講
  隆慶五年山東廵撫梁夢龍勘報海道疏自古建
  都一切轉運莫不因形勝以制便宜恭惟我朝成
  祖定鼎燕京轉運大計一由河道一由海運至永
  樂十年以後平江伯陳瑄開清江浦尚書宋禮開
  㑹通河成始盡由河運然海船猶存遮洋海運未
  廢宋禮之議又曰雖由㑹通儧運每三年海運一
  次是當時未嘗絶意於海運也為慮逺矣𢎞治間
[037-25a]
  大學士丘濬倡議請于無事時通海運故道與河
  漕並行一旦河漕少有滯塞此不來而彼來又謂
  海運之利以放洋而其險也亦以放洋今欲免放
  洋宜訪素知海道曲折者講求傍海通運之法歴
  淮揚青登等府以抵直沽濵海去處踏㸔萬一可
  行是亦良便是時河漕通利未見力行嗣是一遇
  滯塞大小臣工疏陳策試數百萬言皆以海運為
  請竟未力行正徳迄嘉靖間河患益劇且頻每當
[037-25b]
  穵濬築塞工程浩大刻期勒完晝夜併工公犒私
  貼計費不貲上下窘急接連三省丁夫調發動踰
  十萬寒暑風雨暴露經年手足潰爛枕籍傳染疾
  病死亡殆不可計大衆數聚久勞怨生啟釁干和
  關係不細愛國之臣深以為憂我皇上撫臨華夏
  天覆海涵世躋隆平乃去嵗邳河陡塞一百餘里
  今嵗宿遷漂傷無算異常河變屢見迭出太倉空
  虚咽喉梗塞中外危之先蒙皇上採納忠猷簡差
[037-26a]
  科臣胡檟㑹同臣等計處膠河期通海運以佐河
  漕之急社稷大計孰先於此時臣等勘得膠河雖
  属難開而原題海道南自淮安至膠州北自天津
  至海倉各有商民船隻經行嵗久委堪行運及勘
  得中叚自膠州至海倉一帶海道與南北一水相
  通亦有島人并商民船隻經行二十餘年堪以一
  體行運自淮安至天津總計二千三百餘里風便
  兩旬可達不便稍遲每嵗五月以前風順而柔較
[037-26b]
  之六月以後更為便利臣等前後親詣登萊二府
  地方訪得沿海官民俱稱二十年前傍海潢道尚
  未之通今二十年來土人淮人以及島人做販魚
  蝦茶豆往來不絶其道遂通未見險阻羣情踴躍
  臣等猶恐事無的騐今兩試俱利兼恐人有遺議
  今衆見僉同臣等蚤夜思議竊以大海風波雖不
  可知然海面多潢猶陸地多岐海人行海猶陸人
  行陸傍海而行非横海而渡海道險利兹可具推
[037-27a]
  臣又與三司各官再三面審行海委官指揮王惟
  精千户韓禮陳璋緣事千户汪士𢎞納級官魯礦
  并水手等役數十餘人俱稱今次踰出海道傍海
  居多間有近洋洋中島嶼聨絡遇風可依岸上人
  烟舉目可見若船非乾朽行遵占候自無他虞較
  殷眀畧踏出之道尤属穏捷是即丘濬所稱傍海
  通運果為良便臣家於陸先年未至海上不能測
  識濬議今待罪海邦親勘博訪㡬八閲月始歎服
[037-27b]
  濬議乃神京逺計若畏風波則江河與海皆所不
  免今嵗宿遷河道漂傷衆多是也若重民命則大
  役死亡或更多也況嵗免濬築永無遷徙天津宻
  邇通州不煩陸輓既不勞民傷財更擅形勝便宜
  濬之言曰家居海隅頗知海舟之便先年前後總
  漕大臣王恕曰髙郵湖大作波濤洶湧損壊船隻
  失落錢糧人命不可勝計邵寳曰陸之為勞不減
  行海之險陸釴曰汶水導引南接淮泗北通白衛
[037-28a]
  自元人始然河渠淺澀故終元之世海運不廢永
  樂年間禮部㑹議曰黄河漕運未能周急必藉海
  運然後足用諸臣斯言當必有據今議海運誠為
  足採臣等愚見請及今日以河道為正運益加綜
  理以海道為備運兼為規復萬一河道未易疏通
  則運海可至畜艾對症臨急無患河道大工自可
  安心濬築如法以垂經久再照海防至重沿海衛
  所疲玩嵗久先年江南閩浙蘇松江北淮揚各沿
[037-28b]
  海州縣數被倭患近來加意整飭自是寧謐山東
  海面東望朝鮮北接遼東西邇畿甸南控淮揚逺
  達浙閩真四海上游形勝之區沿海衛所疲玩更
  甚久無倭患識者有未然之憂今行海運兼飭海
  防是不但有禆於國計兼有禆於地方如是則咽
  喉無恐肘腋有備京師百萬人心自是安定萬年
  永利昭代全規我皇上繼述之善太平之烈光於
  千古矣行之數年極稱利便萬歴元年以龍鬭傷
[037-29a]
  七艘户科賈三近請罷海運户部議如三近言
  總漕王宗沐疏古語天不滿西北地不滿東南故
  東南之海天下之水之委也渺茫無山則廻避靡
  地近南水煖則蛟龍窟居是以風波足畏傳聞可
  駭昔元人海運之有驚壊以其起自太倉嘉定而
  北也若自淮安而東引東萊以泊天津則原名北
  海中多島嶼可以避風又其地髙而多石蛟龍有
  往來而無窟宅故登州有海市以石氣與水氣相
[037-29b]
  摶映日而成石氣能達於水面以石去水近故也
  北海之淺是其眀騐即以舟與米行於登萊因其
  曠達以取其速而標記島嶼以避其患則名雖同
  於元人而利實專其便易佐河運之缺計無便於
  此者然此猶舉時宜之緒論而非臣條議之初圖
  若語其全則有稍進於是者其説有三一曰天下
  大勢二曰都燕專勢三曰目前急勢漢不逺引請
  以唐宋之事眀之唐人都秦右據岷涼而左通陜
[037-30a]
  渭是有險可依而無水通利也有險則天寳興元
  乗其便無水則㑹昌大中受其貧宋人都汴梁背
  負大河而面接淮汴是有水通利而無險可依也
  有水則景徳元祐享其全無險則宣和靖康受其
  病若國家都燕北有居庸巫閭以為城南通大海
  以為池金湯之固天造地設以拱衛神京聖子神
  孫萬年之全利也而乃使塞不通焉豈非太平之
  遺慮乎此臣所謂天下大勢也夫三門之險天下
[037-30b]
  之所謂峻絶也然唐人裴耀卿劉晏軰百計為之
  經營者以彼都在關中故也粟不能飛則途有必
  由是三門者秦都之專路也若夫都燕則面受河
  與海矣一河自安山涉汶濟即今之㑹通河一河
  自淮入汴入衛而俱㑹於天津然終元之世未嘗
  事河而專於海者彼以國勢搶攘終嵗用兵固無
  暇於事河也彼又以為河亦間有不如海者入閘
  則兩舟難並是不可速也魚貫逆遡一舟壊則連
[037-31a]
  觸數十舟同時俱糜若火則又甚焉是不可避也
  一夫大呼則萬櫓皆停此腰脊咽喉之譬先臣邱
  濬載在衍義補者是不可散也若我朝太平重熙
  累洽主於河而協以海自可萬萬無慮故都燕之
  受海猶凴左臂従腋下取物也元人用之百餘年
  矣梁泰之所不得望也此臣所謂都燕專勢也黄
  河西來禹之故道雖不可考然不過自三門而東
  出天津入海是腹雖稍南而首尾則東西相衡也
[037-31b]
  至宋時直獵大名則已稍南矣我朝𢎞治三年决
  張秋奪汶入海是其首猶北向也乃今則直南入
  淮而去嵗之决閻家口支出小河近符離靈璧則
  又㡬正南矣自西北而直東南途益逺而合諸水
  益多則其勢大而决未可量也故以漢武之雄才
  尚自臨决塞王安石之精博且開局講求河之為
  立國病詎直今日然哉且夫去年之漂流大臣之
  與國同休及小臣之有志於世者聞之有不變色
[037-32a]
  者乎夫既不能不變色于河之梗而又不能無難
  色於海之通則計將安出故富人之造宅則旁啟
  門焉防中堂有客而肴核自旁入此臣所謂目前
  急勢也
  海運里數自淮安府至安東縣九十里安東縣至
  馬洛橋五十里馬洛關至蘆浦四十里蘆浦至楊
  寨四十里楊寨至白沙關二十里白沙關至雲梯
  關二十里雲梯關至淮河套六十里淮河套至大
[037-32b]
  海東洲山一百二十里東洲山至髙公島三十里
  髙公島至鷹㳺山三十里鷹㳺山至虚溝所十五
  里虛溝所至青口六十里青口至興荘五十里興
  荘至東流所九十里東流所至濤洛塲三十里濤
  洛塲至信陽塲一百二十里信陽塲至齋堂島四
  十里齋堂島至靈山島九十里靈山島至竹槎島
  五十里竹槎島至浮島四十里浮島至灣島六十
  里灣島至鰲山管島三十里管島至田横島七十
[037-33a]
  里田横島至欽島一十里欽島至青島一百二十
  里青島至海洋所灰島七里灰島至坑兒島十八
  里坑兒島至元城島一百二十里元城島至雙駝
  埠二十里雙駝埠至寧津所八十里寧津所至成
  山衛五十里成山衛至青鷄島六十里青鷄島至
  羅山所五十里羅山所至威海衛四十里威海衛
  至劉公島五十里劉公島至寧海州七十里寧海
  州至空空島五十里空空島至竒山所三十里竒
[037-33b]
  山所至福山縣三十里福山縣至登州新海口八
  十里登州新海口至沙門島六十里沙門島至桑
  島五十里桑島至萊州㟂屺島四十里㟂屺島至
  三山島八十里三山島至芙蓉島五十里芙蓉島
  至海倉一百里海倉至魚兒舖十里魚兒舖至白
  浪河五十里白浪河至八溝河三十里八溝河至
  小清河二十里小清河至清河五十里清河至絲
  網口子十里絲網口子至江岔河十里江岔河至
[037-34a]
  大口子四十里大口子至大清河十里大清河至
  唐頭寨十里唐頭寨至小沙河五里小沙河至渾
  水汪十五里渾水汪至降河三十里降河至九山
  河十里九山河至大沙河二十里大沙河至泊油
  河十五里泊油河至套河十五里套河至沙頭河
  十里沙頭河至大溝河三十里大溝河至桑句河
  三十里桑句河至徐家溝十里徐家溝至乞溝河
  七十里乞溝河至大沽河一百二十里大沽河至
[037-34b]
  天津衛一百五十里天津衛至張家灣八十里
  以上淮安府起至張家灣止海道水程共計三千
  三百九十里
  崇禎十二年沈廷揚上疏倡先小試海運事户部
  覆請奉旨這所議暫募運以省排造先試運以通
  故道説的亦是其松太等處沙船鵰船是否可用
  每嵗撥運若干經費作何措處運官作何遴委海
  上聨絡防䕶事宜通著總漕臣恪遵前旨一併確
[037-35a]
  實畫酌妥速奏漕臣奉旨檄太倉州撥糧一萬石
  委官募船下海試運適太倉漕兑已畢廷揚遂領
  淮次糧一萬石由淮入海
  海道各有程途各有宿泊島嶼且近海岸俱有淺
  灘惟山東萊州一路地方突出海中五百餘里不
  得不放萊州大洋自此有白蓬頭石礁成山金嘴
  石等島險始不可言若得出洋子江沿江岸行至
  山東麻灣口别搬入船運至海倉口相去僅三百
[037-35b]
  七十里中間原有膠萊廢河一道可以疏通到海
  倉口再入海船運至直沽僅一二日之程
  崇禎癸未十一月十五日考庶吉士畢上於徳政
  殿召對因問曽櫻曽請開膠萊河已發銀十萬兩
  曽否支用昨計臣倪元璐奏有養魚池通漕便道
  欲遣賀王盛踏㸔是否可行蒋徳璟對膠萊原有
  馬家濠元時所鑿嘉靖萬歴中皆再鑿欲以避成
  山之險然尚未通陳演奏聞尚有數里徳璟奏只
[037-36a]
  有十四里未通演奏對即鑿通如沙潮一衝恐又
  淤塞璟對前倪元璐奏欲於未通處所用陸運將
  漕米搬過亦是一䇿然兩邊船隻及車夫亦費區
  處上曰養魚池見在何處璟對在文登縣因賀王
  盛曽令文登故知之上曰即遣賀王盛去勘來并
  前户工二部所發銀十萬兩通查來㸔先生每擬
  旨行時山東已亂而所遣者亦非其人每問山東
  近海人皆言新河可通原長六十里今四十里海
[037-36b]
  潮日到未通者二十里耳曽公櫻清而有才當日
  之請非無見惜未竟其用也
  渦河在淮之南商船自淮入渦至河南祥符銅瓦
  廂以達陽武陽武去衛河只六十里此元人陸運
  之故道也此説却似可行但今日邳州以下黄河
  淤淺淮水為門限沙所阻倒灌泗州一旦黄河北
  決淮水冬乾則清江浦便為平陸雖欲自淮入渦
  其道何繇㢤
[037-37a]
  永樂元年三月瀋陽軍士唐順之言衛河南距黄
  河陸路纔五十餘里若開衛河距黄河置倉厫受
  南方所運糧餉轉至衛河交運公私兩便上曰此
  策亦是命近臣詳議如可行亦俟民力稍甦行之
  倉支
  萬歴七年倉場尚書汪宗伊疏永樂二十一年每
  嵗漕糧以兩運京倉一運通倉往因通惠河未疏
  通倉糧多於京倉故嘉靖四年議放五年糧京倉
[037-37b]
  六個月通倉六個月自疏通之後京倉積倍於通
  倉反以四月十月改折色是京倉收二分而僅放
  四月通倉收一分乃放六月今京倉隆慶五年分
  糧已及九年漸多浥爛且以京通倉粳米計之萬
  歴六年嵗報京倉一千二百五萬九百八十石該
  年放一百三萬四千三百九十六石雖放十一年
  而有餘通倉三百一十五萬九千五十六石該年
  放八十七萬二千三百三十八石雖放四年而不
[037-38a]
  足合查照原收之糧額定支放之月分每年坐放
  京倉二分通倉一分兩月折色嵗以為常尚書張
  學顔議得四月十月係開操之日赴倉關支有誤
  隨行且軍士支糧在京倉甚近甚易在通倉為逺
  為難查得通倉應於本色六月十一月俱改坐京
  倉四月十月仍給折色是在京倉放米六個月通
  倉放米四個月似為多寡適均如遇米貴則折色
  又當停止而京倉糧米復當多放臨時酌行題請
[037-38b]
  倉場侍郎南居益漕儲疏漕糧每年以四百萬為
  額除永折邊糧計七十八萬二千四百四十餘石
  外實入京通者額該三百二十一萬七千五百五
  十餘石即地方被災析免祖制仍責令於附近郡
  邑撥補足數原不容折銀虧額也如附近府分各
  有災傷無處凑補猶將臨徳兩倉收貯備荒糧米
  内照數支運務不失原額四百萬石之數祖宗朝
  鄭重倉糈如此查神祖初年京通之貯尚計米一
[037-39a]
  千五百二十餘萬於時每年支放止該一百九十
  餘萬今自關鮮借留地方截折每年實入京通者
  不過二百餘萬石而軍兵増設各役冒破每年實
  支米反該三百二十餘萬石除本年兑運盡數支
  給仍應搭配舊糧百餘萬方足嵗額今計京通二
  倉實在米止二百餘萬不過兩年配搭便罄盡而
  無餘矣此一倉糧也雖云軍需其實滿京都何家
  無軍亦何家不食漕米萬一搭支浄盡根本重地
[037-39b]
  豈即能神運鬼輸以卒禦不可知之事變乎此時
  惟有嚴核虛冒而各衙門或創設或増添但就萬
  歴間迄今每年已多支米五十萬二千六百餘石
  矣況一營衛官軍也何以此月之支給較彼月之
  支給漫無定額一文思院官匠也何以屢清之後
  較未清之前支多踰額酌時宜而緩急布之所當
  按衙門而各令責成矣議者謂加放漕折可以省
  粒可以裕儲而庫銀不敷且時有借漕折而别用
[037-40a]
  者矣夫米果有餘何妨給米以存銀米既不足斷
  當量入而制出查每年折色例該兩月而前任督
  臣畢懋良具題増四月即今不能四月獨不能三
  月乎又豈可減於二個月之祖制乎至關門遼米
  另編帮牌總漕已有成議此後或不致再為倉米
  之蠧而鮮兵既裁獨不可稍為酌減而猶株守十
  萬石之往規乎各地方災折即無奈多祲獨不可
  據議單而令通融補凑於豐稔之府縣乎臨徳備
[037-40b]
  災之米空懸日久獨不當急圖修復以資不時之
  支運乎河患火燬即恩典不容終格而獨不可嚴
  行稽察勿使以少報多揑假當真乎此外若掛欠
  運官千石以上者叅送法司千石以下者押發漕
  司除究罪外其所失之漕糧法當照數追補者也
  其掛欠者固不知作何開銷其終欠也亦不知作
  何結局雖各衙門自有見行之事例倘亦不應如
  此之草草也今後各衙門似當將完欠存銷各數
[037-41a]
  目年終俱清冊投部互相關白以便稽查而一切
  追完錢糧仍當歸還太倉以凑本折支放之用再
  查通庫所餘輕賫䓁銀及鋪厫板木折改濟邊者
  數原不多皆漕米本項也合無盡凑放漕折物極
  則反理固然耳要之裁減冗溢更属吃緊而言者
  徒殷聼者自忽非以酌量之虛文塞責則以勢重
  之難反見泥祖宗法制非不犁然而絃轍之膠猝
  難變更天下事大都如此矣
[037-41b]
  又疏看得倉庾為國家積貯天下命脉所關糜耗
  則不足撙莭則有餘此一定之理也神祖朝時值
  承平官享常禄役無耗蠧積貯藉以充裕至熹宗
  時郊祀享謁典禮紛紛告舉兼之邊疆多故在營
  衛則添設兵丁標勇䓁項在禁衛則冒替旂力軍
  校以致原額太増公廪匱乏倉臣南居益憂先杞
  人有直陳國計匱竭一疏原據京糧㕔趙建極查
  核條分縷析極為詳備如錦衣衛旂力軍校在萬
[037-42a]
  歴年間止以一萬六七千為常乃自天啟年來駱
  思恭題増三萬後田爾耕陸續濫收至三萬四千
  四百名有零雖莭經查汰較萬歴四十六年尚有
  萬四千九百五十員名月増米一萬四千九百五
  十石嵗約増米一十七萬九千四百石今即曰如
  四十六年一萬六千為少不有如户兵二部所議
  以二萬五千為定額乎至文思院准工部咨原額
  七百三十三名今多増二千七百四十四名查係
[037-42b]
  錦衣衛食糧匠役以功陞文思院帶俸雖此増彼
  減而除増減相因之外仍多六十二名即米照原
  數又每嵗増俸銀八千四兩零前經奉旨各監局
  自行清汰嗣雖各有減損而仍太浮舊額是不可
  量減以省糜耗乎若營衛官軍祖宗所制三大營
  以十二萬為額每軍僅糧一石耳至萬歴五年而
  始有雙糧之選鋒至天啟年間而始有一石五斗
  之壮丁查萬歴四十六年一石軍一十一萬六千
[037-43a]
  三百八十三名選鋒八千七百六十名合軍選共
  一十二萬五千一百四十三名比原額多五千餘
  名至天啟初年歴崇禎元年至四年止増收官兵
  選鋒三大營將官家丁廵捕營將官親丁家丁各
  監局匠役太常寺厨役倉庫官吏甲斗神木厰軍
  夫共増一千九百六十一員名月増米三千一百
  一十餘石又添設新軍三大營壮丁標下營選壮
  陵軍歸并京標𢎞仁橋家丁御馬監勇士營坐營
[037-43b]
  家丁教師勇士四衛營壮丁共増一萬六百六十
  八員名月増米一萬四千四百二十餘石較之四
  十六年除減汰外共實増一萬二千一百三十七
  員名月増米一萬七千五百三十餘石嵗約増米
  二十一萬三百六十餘石值今東西交訌㓂盜竊
  發京畿重地雖防䕶宜周而漏卮宜防是不當姑
  留之以壮聲靈而徐議之以杜濫觴乎統計錦衣
  衛并營衛等衙門實増二萬七千八十七員名眀
[037-44a]
  旨所云増額㡬至三萬者盖亦洞晰宸衷而明徹
  隠微矣天下財用方匱皇上既以糜耗為憂臣等
  敢無説以處此錦衣在扈従之班營衛備禦侮之
  用文思院等亦監局急需匠役皆在輦轂之下依
  日月之光者也不汰則金錢有㡬其能堪乎汰之
  則衆實有口胡従弭也不曰省其糜費而曰奪我
  粢糈不曰汰其老幼而曰撤我精壮萬一多口亂
  聽訛言蜂起恐冗冒者尚未汰而紛囂者已叢莭
[037-44b]
  省者尚未見效而繁費者益滋鋌而走險其為憂
  方大耳惟是簡閲之際查有老弱疾病者次第汰
  之不必借名再收查有逃亡物故者陸續刪之不
  得冒名再替隨事綜核設法釐剔庶在國家無清
  汰之名而有清汰之實各役雖在清汰之中而亦
  不見有清汰之迹目前既享鎮静之福日後漸復
  原額之數凡在文武内外諸臣各有憂國之心誰
  無急行之念審能仰體皇上撙莭益以實心行實
[037-45a]
  政將縻耗漸清而倉庾自充矣
  給事張棟解白糧議按國家嵗派白糧正額二十
  萬石有竒我聖祖定鼎金陵東南數郡近在輦轂
  之下故用民運今東南去京師不啻三四千里每
  白糧一石有白耗米三斗加二舂辦該米二斗六
  升又夫船米八斗内本色四斗折色四斗該銀四
  錢又車脚銀四錢是白糧一石費用米九斗六升
  又銀六錢而後得達京師且有浥爛有漂没而鈔
[037-45b]
  關又有船税臨清又有帶磚河西務又有剝淺諸
  如此費更不可計既達京師已離苦海而鋪墊之
  費嵗嵗加増有多至加七者是朝廷所得不過正
  米一石而小民所費㡬及數石矣臣以為宜照漕
  糧事例即令旗軍帶稍本船每船以十分為裁漕
  糧九分帶白糧一分諸凡加耗板蓆等費比之漕
  糧寧過於厚而船帶磚并税剝淺等項一不累之
  運到之日仍責成廵倉御史或另設科道官親自
[037-46a]
  監收毋致抑勒以害貧軍則小民既得免北運之
  累即旗軍亦何累而不樂従耶此白糧之當議者
  也
  司農王國光糧船抵壩議查得前後建議諸臣皆
  謂漕運糧船舊止抵灣今俱抵壩運軍抗糧雇役
  及泊船去處窄狹挨次起糧轉搬耽誤中多未便
  乞仍到灣起米運官赴部坐撥厫口令剝船運至
  通州交割因查舊卷并通州志載通惠河即元郭
[037-46b]
  守敬所修故道國朝成化丙申更命平江伯陳鋭
  疏通之運船直達大通橋下彼時勢豪欲灣中起
  旱尅取脚價妄假黒𤯝之説托城社阻壊其事正
  徳丁卯命工部郎中畢昭户部郎中郝海叅將梁
  璽復濬又壓於權奸功卒不就故淺船不復達大
  通橋然俱到通州城下挨次起車無攔河委差之
  擾無起剝脚價之費至嘉靖初年御史向信倡言
  灣中搬剝始置外河剝船遇船起剝若五六月水
[037-47a]
  漲仍令至通州石土二壩起旱戊子年因御史吳
  仲之言乃命工部郎中何棟户部郎中尹嗣中叅
  將陳璠仍濬裡河四工成計費纔七千兩而所省
  脚費十二萬初止運軍糧後并民糧亦運於是專
  設工部郎中一員淺夫六百名挑濬外河以求必
  達自後建議者復撓其計運船只抵灣勞費如昔
  故隆慶四年四月該總督倉場侍郎陳某議令淺
  夫及時疏濬務使運船抵壩以省脚價又該户科
[037-47b]
  給事中劉繼文廵倉御史楊家相各題請糧船抵
  灣交割剝船運石土二壩糜費太多奸弊多端要
  行照先年舊例責令淺剝二船俱抵通壩考據甚
  真户部復奉欽依通行欽遵訖續該河道侍郎萬
  恭題稱糧船到灣仍於里二泗官民船剝赴京通
  倉免其頂壩擠塞隨經户部查議得糧船擠塞不
  在抵壩而起於大通橋之阻滯故橋運若速自可
  流行等因覆欽依仍令淺剝二船俱抵通壩遵行
[037-48a]
  五年矣公議稱便然前後題覆仍舊抵壩者豈專
  為扣省脚價官旗人等駕言必欲抵灣者豈直為
  抵壩辛苦盖運官許帶私貨雖限以四十石往往
  倍於此載放船底灣中商賈雲集四散交易倍取
  其直通州實非轉發之地此其不便者一京軍毎
  嵗通州支米六次總計一百二十餘萬石雖人只
  一石惜費脚價多賤售於灣中勢豪棍徒年年囤
  積以待運家買以挿和其好米沿途盜賣侵欺無
[037-48b]
  算若通州則部官宻邇奸計即發此其不便者二
  且灣中一應人等喜運家貯貨覔利近失其望此
  其不便者三横議扇動全在於此今若必遂其計
  竊恐糧運蚤到各帮湧集通計淺船近萬每船装
  糧約計五六百石共糧有三百五六十萬剝船目
  下添至八百隻加以損壊將半假令盡數起剝每
  剝船止容百石有餘須再造剝船三千再費脚價
  數萬勢或不能故先年强攔商民船隻起剝因致
[037-49a]
  怨聲盈河今未盡免此其不可者一見在剝船八
  百若無著落皆責之武清縣富户領駕年費修船
  灰艌民苦不堪往往告困乃又益之一縣之民必
  將逃徙此其不可者二萬一天雨水漲起剝不前
  漂流難免如隆慶年間壊船四十二隻强半在張
  家灣迤南豈盡抵壩之故乃運家借此為言尤訛
  之甚此其不可者三灣南至壩迂曲止二十里即
  掯勒再四若船由浙江逺者三四千里近者二三
[037-49b]
  千里或阻隔於江河或淺澁於閘壩亦將要剝船
  以接運乎經數千里而來靳二十里而止其情不
  待辯也故抵壩者舊例也嘉靖中年以前行之也
  其法約而善不抵壩者新議也嘉靖中年以後變
  之也其法狥而不善今乃以新議為舊例誤矣
 
 
 春明夢餘錄卷三十七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