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游宧紀聞 > 游宦紀聞 卷七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游宦紀聞卷七
            宋 張世南 撰
沅芷黎溪硯紫者類端石而無眼有金束腰眉予紋間
 有潤者其初甚發墨久而復滑或磨以細石乃仍如
 新有色緑而花紋如水波者有色黑而金星者有生
 自然銅於石中琢以為北斗三台之類者有生白線
 當中而為琹様者其類不一慶元間單路公煒字丙
[007-1b]
 文始創為硯以遺故舊今遂盛行終在端歙之下單
 雖西班乃中原故家居黔陽好古博雅所蓄竒玩甚
 富仍精於别辨平生俸入盡費於此學小王書筆法
 尤玅始習補之梅而自成一家吾鄉姜堯章學書於
 單姜帖今亦少有世南嘗藏姜一帖正與單論劉次
 莊軰十數家釋帖非是又云吾帖中只張芝秋凉帖
 鍾繇宣示帖皇象文武帖王廙小字二表皆在右軍
 之上其說尤親有絳帖平二十卷恨未之見也
[007-2a]
嘉定甲申夏有持潁濱先生帖十數幅求售蹤跡所自
 知非贋物明甚有黄樓賦一篇讀之其間前則項籍
 劉戊一句中觀瀾文作劉備潁濱集作劉季觀瀾文
 注云徐州牧陶謙病篤謂别駕糜竺曰非劉備不能
 安此邦及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陳登
 孔融曉諭之先主遂領徐州劉戊乃楚元王交之子
 也漢六年既廢楚王信分其地為二國立劉賈為荆
 王交為楚王王薛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先有功也
[007-2b]
 及薨戊嗣稍淫暴遂應吳王反起兵㑹吳與周亞夫
 戰絶吳糧道士飢吳王走戊自殺彭城即徐州先生
 之意盖以此也不知當來作劉備劉季而後來易以
 戊耶或傳冩訛謬而意其為備為季耶要當以先生
 手書為定也
己丑孟秋訪一親舊出示古物數種皆所未見一刀長
 可七八寸微彎背之中有細齒如鋸末有環予退而
 考諸傳記乃知其為削考工記築氏為削長尺博寸
[007-3a]
 合六而成規此所以微彎也鄭氏謂之書刀以滅青
 削槧如仲尼作春秋筆削是也蕭曹皆秦刀筆吏師
 古曰刀所以削書也古用簡牒皆以刀筆自隨鄭氏
 又謂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刀五分其金而錫
 居二謂之削如此是刀與削分為二物也鄭氏曰刃
 刀劒之屬削今之書刀孔安國曰赤刀赤刃削少儀曰刀
 卻刃授頴削授拊鄭氏曰頴環也拊把也釋名曰刀到也
 其末曰鋒若鋒刺之利也其本曰環形似環也然則
[007-3b]
 直而本環者刀也曲而本不環者削也予所謂有齒
 如鋸者正釋名所謂若鋒刺之利者但其本有環又
 不可名之以削古人製作精微必有所本更俟請教
 於博洽君子云
包遜字敏道衆山先生之上足也寳慶丁亥為世南言
 頃在臨安謁魏舍人了翁䝉予進因出雲萍録令書
 包有六子皆從心其間名恊者舍人指曰此非從心
 乃是從十有館客李丈留心字學數十年矣待為叩
[007-4a]
 之少選李至遂及此云其義有二從十乃衆人之和
 是謂協和萬邦之協從心乃此心之和是謂三后恊
 心之恊世南嘗以語士大夫間有云恐出臆斷後閱
 集韻果如前所云是知作字偏旁不可毫髪之差李
 丈名肩吾眉人學問甚富世南嘗識之云
坡公元豐七年自黄量移汝海五月訪張文定公於瑞
 七八月間留連金陵過陽羡九月抵宜興通真觀側
 郭知訓提舉宅即公所館徃年邑簿朱冠卿續編圖
[007-4b]
 經云五十五里地名黄土村坡公嘗與董秀才步田
 至焉地主以酒見餉謂坡曰此紅友也坡言此人知
 有紅友不知有黄封真快活人也田主有曹姓者已
 鬻而造訟有司已察而斥之坡公移牒以田歸之邑
 人慕容揮嗜酒好吟不務進取家於城南所居有雙
 楠並植如盖東坡訪之目為雙楠居士長橋元豐元
 年火四年邑宰褚理復立榜曰欣濟東坡過之為書
 曰晉周孝侯斬蛟之橋刻石道傍崇寜禁錮沈石水
[007-5a]
 中不知所在
諸香中龍涎最貴重廣州市直每兩不下百千次等亦
 五六十千係畨中禁𣙜之物出大食國近海傍常有
 雲氣罩山間即知有龍睡其下或半載或二三載土
 人更相守視俟雲散則知龍已去徃觀必得龍涎或
 五七兩或十餘兩視所守人多寡均給之或不平更
 相讐殺或云龍多蟠於洋中大石卧而吐涎魚聚而
 噆之土人見則沒而取得又一說大洋海中有渦旋
[007-5b]
 處龍在下湧出其涎為太陽所爍則成片為風飄至
 岸人則取之納官予嘗扣泉廣合香人云龍涎入香
 能收斂腦麝氣雖經數十年香味仍在嶺外雜記所
 載龍涎出大食西海多龍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積而
 能堅鮫人採之以為至寳新者色白稍久則紫甚久
 則黑又一說云白者如百藥煎而膩理黑者亞之如
 五靈脂而光澤其氣近於臊似浮石而輕或云異香
 或云氣腥能發衆香氣皆非也於香本無損益但能
[007-6a]
 聚烟耳和香而用真龍涎焚之則翠烟浮空結而不
 散坐客可用一剪以分烟縷所以然者蜃氣樓臺之
 餘烈也又一說云龍出沒於海上吐出涎沫有三品
 一曰汎水二曰滲沙三曰魚食汎水輕浮水面善水
 者伺龍出没隨而取之滲沙乃被濤浪飄泊洲嶼凝
 積多年風雨浸淫氣味盡滲於沙土中魚食乃因龍
 吐涎魚競食之復化作糞散於沙磧其氣腥穢惟汎
 水者可入香用餘二者不堪曲江鄧灝以為就三說
[007-6b]
 較之後說頗是諸家之論不同未知孰當以愚見第
 一說稍近
天地萬物莫逃乎數知數之理莫出乎易知易之玅惟
 康節先生其學無傳觀皇極經世書概可見矣此外
 有所謂太乙數能知運祚災祥刀兵水火陰晴風雨
 又能以之出戰守城傍門小法亦可知人命貴賤渡
 江後有北客同州免解進士王湜潛心此書作太乙
 肘後備檢三卷為陰陽二遁繪圖一百四十有四上
[007-7a]
 自帝堯以來至紹興六年丙辰凡三千四百九十二
 年皆隨六十甲子表以分野如通鑑編年前代興亡
 歴歴可考然自古及今應者雖多不應者亦或有之
 景祐間命司天楊維徳脩五福太乙占書考驗行度
 亦為精詳其間云自石晉天福四年己亥歳入東北
 遼東分至國朝雍熈元年甲申歳入東南吳分至天
 聖七年己巳歳入西南蜀分後人繼加考算至熈寜
 七年甲寅歳入中宫洛陽分至宣和元年己亥歳入
[007-7b]
 西北西河分至隆興二年甲申歳入東北遼東分至
 嘉定二年己巳歳入東南吳分向後至甲寅年入西
 南秦分上來五福太乙所臨之分自合太平至治今
 推而上之後周宣帝元年己亥歳至唐髙祖武徳六
 年癸未歳五福太乙在西南凡四十五年中更隋唐
 禪代之變正在本宫分野又自唐宣宗大中三年己
 巳歳至昭宗景福二年癸丑歳五福太乙在中宫凡
 四十五年中更僖宗廣明黄巢之變中國之禍甚慘
[007-8a]
 既曰五福所臨何為又却如此本朝興國九年有方
 士楚芝蘭言五福今照吳分上命建太乙宫於京城
 外之蘇村芝蘭為春官正又命宰臣張齊賢醮享之
 然其所以不應者亦有說王湜跋肘後備檢立論甚
 通其說云后羿寒浞之亂得陽九之數七赧王衰微
 得陽九之數八桓靈卑弱得陽九之數九煬帝滅立
 得陽九之數十周宣王父厲而子幽得百六之數十
 二敬王時吳越相殘海内多事得百六之數十三秦
[007-8b]
 滅六國得百六之數十四東晉播遷十六國分裂得
 百六之數極而反於一五代亂離得百六之數三此
 皆所應者也舜禹至治萬世所師得百六之數七成
 康刑措四十餘年得百六之數十一小甲雍巳之際
 得陽九之數五而百六之數九庚丁武乙之際得陽
 九之數六武丁享國五十九年得百六之數八盤庚
 小辛之際得百六之數十明帝章帝繼光武而臻泰
 定得百六之數十五正觀二十三年近世所謂太平
[007-9a]
 得百六之數二此皆所不應者也福應集云唐武徳
 七年甲申五福太乙入中宫洛陽之分繼有正觀之
 治遂以此為福應然宣懿僖昭之際再入中宫而正
 觀之治何不復舉又云唐昭宗天祐四年丁卯四神
 太乙入六宫雍州之分而昭宗禪位於梁遂以此為
 福應然開元十六年亦入六宫乃太平極治與正觀
 比以至夏桀放於南巢商紂亡於牧野王莾簒漢禄
 山亂唐陽九百六之數皆不逢之此其何故也余嘗
[007-9b]
 深究其所以然者周公問太公何以治齊曰舉賢而
 尚功周公以之為强臣之漸太公問周公何以治魯
 曰親親而尚恩太公以之為浸弱之基是以聖人推
 三代損益而百世可知大抵天下之事因縁積累固
 有繋於人事未必盡由天理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
 而不通人曰技拘然執此以為不可改易乃術士之
 蔽非儒者之通論善言天地者以人事善言人事者
 以天地豈可蔽於天而不知人乎古之善為政者尚
[007-10a]
 以知變為賢况㝠㝠之中奉行天地號令或主吉或
 主凶皆本於天地之一氣安有固而不知變者以堯
 舜禹為君臣文武周公為父子雖遇陽九百六之數
 越理而降以禍必不其然自此而下其他不能詳知
 者皆可以類推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聲
 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太乙不過十神十精四
 計之類彼其周流於天地間始而有終終則復始古
 既不異於今今亦不異於古然上古至治終不可復
[007-10b]
 又中間盛衰興廢亦不可循前而取豈非人事之不
 齊故應之者亦不一耶術固有之太乙考治人君之
 善惡臨有道之國則昌臨無道之國則亡有天下國
 家者可不謹哉已上皆王說盖太乙數中專考陽九
 百六之數以四百五十六年為一陽九二百八十八
 年為一百六陽九竒數也為陽數之窮百六偶數也
 為隂數之窮大抵歳運值之終有厄㑹洪文敏公五
 筆中載陽九百六之說與此不同本朝康定庚辰慶
[007-11a]
 厯辛巳間西羌方熾天下騷動詔求有文武材可用
 者叅政宋綬侍讀林瑀皆以徐復薦至仁宗訪以世
 務復曰今年氣運類唐徳宗居奉天時上驚曰何至
 爾耶復曰徳宗性忌刻其徳與凶㑹陛下㳟儉仁恕
 屈己容物雖時與徳宗同而徳與徳宗異運雖凶無
 能為也此說正與王湜之論合故幷紀之
 
 
[007-11b]
 
 
 
 
 
 
 
 游宦紀聞卷七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