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游宧紀聞 > 游宦紀聞 卷四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游宦紀聞卷四
            宋 張世南 撰
永福下鄉有農家子姓張以採薪鬻鋤柄為業鄉人目
 為張鋤柄狀貌醜恠口能容拳一日入山遇仙人對
 奕投之以桃苦不可食張心知為仙冀有所遇忍苦
 噉咽且及半若將螫舌遂弃其餘而歸因忽忽若狂
 絶粒食草木實時言人隠惡能道未來禍福素不諳
[004-1b]
 書忽奮筆作字得羲獻體口占頌偈立成如宿搆傳
 聞四散士夫多往赴之因度為僧人號為張聖者游
 邑中募縁造高蓋石橋富屋揮金相先人曰聖者作
 大功徳又自可無一頌語僧笑云只兩好事石橋半
 出通判石橋全出狀元無庸頌也及侍講蕭公國梁
 魁天下乃生於橋成之月橋方半時實生通判吳公
 時有黄倅少魏未第倦游太學善人倫者多言其油
 膩天羅屯滯相也黄稍稍有沮意僧且謂曰待我及
[004-2a]
 第日汝當及第乃自笑謂僧人及第理所無也既而
 黄以張安國榜中第訪張僧乃近住安國寺云僧發
 狂時言無不驗其言禍敗事尤竒中人於狂時亦畏
 其毒罵莫敢詣者作字多以左手或以足指挾筆又
 時扱筆□書時里中有吳氏建重光寺輪藏成求讚
 於僧援筆立就云無上雄文貝葉鮮㡬生三藏往西
 天行行字字為珍寳句句言言是福田苦海波中猴
 行復况毛江上馬駞前長沙過了金沙難望岸還知
[004-2b]
 到岸縁夜义歡喜隨心答菩薩精䖍合掌傳半千六
 十餘函在功德難量熟處圓筆力遒勁可愛一日游
 白面村有少婦隨衆往謁僧命至前痛撮其項婦號
 叫觀者哄堂大哂歸語其夫夫怒奮臂勇往詬罵僧
 笑曰子毋怒公案未了宜令再來罵者不聽居亡何
 婦以他恚投繯而死又有鄉民著新紫襦詣謁僧請
 以為施民有難色僧曰急抖擻去狗毛蓋民竊烹隣
 狗得襦人無知者故戲之又有富室㩦少女求頌僧
[004-3a]
 曰好弓鞋敢求一隻語再四不得已遺之即裂其底
 得襯紙乃佛經也神異多類此後㳺郡郛大為帥府
 賞識十禪僧頗多類此忌疾中傷之不可及冬一夕
 張坐定有青衣擎生荔一柈獻詰旦遺遣郡帥是日
 十禪朔參帥舉似之中一僧云得毋詐耶山間偶亦
 有此歸獻百顆蓋郡中多以穰代薪獻臺禾熟時寺
 倉積穰荔樹上及冬穰空荔實偶尚無恙得以巧設
 欺計帥亦因此疎張人謂張狂時㝡靈豈獻荔之夕
[004-3b]
 適㑹其不狂耶張自遇異人後絶烟火走人間五十
 餘年竒事不止如此友人吳信可永福人為予言是
 數事皆其髫齔時得之鄉里長老末議且神仙方技
 祕恠之事書傳所記從古有之然詭誕不經無補世
 教而君子存之者豈非以其能言禍福於無形之先
 使不知命者有所悟至於發人隱惡雖虧雅道亦使
 暗室屋漏之下有所警是亦小道之可觀者不然亦
 何足尚云
[004-4a]
福之永福西山曰高蓋為天下第一福地出縣郭陟峻
 嶺山行五十里而近最上處有禪刹曰名山徐眞君
 上昇東西二室歸寂其所也朝廷累降御香有樵禁
 該曲臺祀典石門揷天杉檜晝暝猿狖清嘯與寒泉
 響答眞偉觀也徐本牧兒飯牛山椒一日聞樂聲出
 林杪縁崖造觀至則有二人奕拱立良久遺徐棊子
 一叱令歸歸即精解手譚時碎瓦器為子布地為局
 縱㳺巖上往往與二人遇遂得修行燒煉訣有趙眞
[004-4b]
 君不逺千里訪之以所得祕宻與之參契徐喜酌酒
 共飲草廬中時霜月草木彫空徐曰主人遠訪無以
 為樂以餘瀝一濆頃刻林花遍開今名所居曰花林
 莊徐功行成將入山煉大丹仙去埋棊子田中涌土
 成墩植牛杖其傍旋生枝葉今老樹尚存嘗有耕者
 發墩致風雷之變至今相指為戒丹成之日與兄弟
 姊妹七人餌之同時上昇故其地七仙有亭徐趙二
 眞君有祠云自仙羽化後俗眼凡骨莫有一詣其上
[004-5a]
 者數百年下有浙僧㩦小師來主寺有輕身術偕至
 徐君壇得二石室乃鑿山通道飛磴自石門中出始
 盡發地祕四方㳺者於是翕集其東室明潔前有水
 簾自千仞崖顛垂空而下如其門之廣山中佳致可
 坐而揖西則晻藹亦不乏竒觀獨去洞數歩有石龜與
 石棊枰對立古老相傳云龜舊處室中徐君叱而出
 之其事頗誕一日東室主僧赴邑齋㑹小師乗其逺
 出趨師牀坐逝主僧於齋席中即知之嘆云叵耐小
[004-5b]
 鬼奪我山中佳處亦即席坐逝其徒議舁歸以登渉
 之勞乃茶毗囊骨歸塑西室雖加丹粉作喜色每一
 風雨即脫落如怒或者猶疑二僧禪寂雖高而貪嗔
 一念未能了然者小師之趨東室也急欲化去跏趺
 不盡一脚數十年前有髙僧數其敗教之罪摺而正
 之言其中如敗炊餅云耳目所得梗概如此高蓋為
 閩中佳山雖僻左名勝往往逺從游覽吟題甚富有
 一聯云雲幄䕶壇仙世界水簾遮室佛家風時人賞
[004-6a]
 之以為能㸃出山中眼目云
永福古有䜟語曰天保石移瑞雲來竒龍爪花紅狀元
 西東乾道間福清天保瑞雲寺後石崖横山而行齧
 地成蹊既而永邑東鄉石壁溪巖松上産龍爪瑞花
 其年蕭公國梁果魁天下次舉黄公定臚唱第一蓋
 瑞花生處西之於蕭東之於黄各三十五里此状元
 西東之應也又次舉鄭公僑廷試復先多士邑宰見黄丰
 姿秀發驚喜曰有如此竒男子安得出我門下既而
[004-6b]
 豫薦尉喜甚約妻以女及中第日尉已捐館其妻挈
 累扶櫬相遇於中途黄哭之慟命逆旅主人逹情請
 遂初約夫人曰往事尚忍言之哉無禄縣尉清貧死
 無餘資吾㩦百指扶䕶而歸衣衾斥賣殆盡方以不
 逹鄉井為慮那可復議臠先輩事况黄甲少年當結
 好鼎族吾且行矣善為我辭黄垂涕曰嗚呼吾許人
 以諾死而負之吾行将何歸夫人不念死者言乃作
 世俗炎凉語茍遂吾志秋毫自齎不敢聞命也遂定
[004-7a]
 婚於邂逅間分㩦慟哭而别某氏從公歸能執婦道
 琴瑟在御没齒無間言公登從橐夫人尚無恙若公
 者可謂有徳有言者也噫今之年少弄筆墨取科第
 者項背相望聞公之風盍亦知所以自省哉
永福邑東三十五里曰三島村村東北山曰方廣巖往
 昔荆榛䝉茸不可上給事黄公築室讀書山下一日
 獵師逐獸歸能言其境給事命僕剪荆劚險攀縁而
 上抵一石室下可蔽千人鄉人從往即其地奉浮屠
[004-7b]
 故水旱必於此乎禱後數年水暴至漂一巨木長可
 丈餘廣半之臥山下者累月風雨晦暝之夕往往若
 有神光舁致室中亡何有異人來請斵為賓頭盧尊
 者像像成不受直去莫知所之今縣官禱雨必躬往
 迎致其應如響像眉毫修白骨氣龍鍾殆若生動每
 至邑中人士敬嘆瞻禮喜其來而惜其去好事者至
 有命精工模倣以易之雖毫髪無欠精神莫具不獨
 主巖者能辨之自造像後香火日昌往來供施相屬
[004-8a]
 室内遂搆三層閣不戴片瓦雖疾風暴雨不能犯也
 室距平地可五里許其間梁空磴險山徑峭拔㳺者
 有攀躋傴僂之難及㝡上峯廻路轉倐忽風景不同
 巖洞飛驚臺殿縹緲使人神觀軒豁忘其罷憊周廻
 有十竒如石門水簾瀑布石燈石鐘磬觀音影之類
 皆自然天巧居最者有龍尾泉状如石龍裂巖而去
 尚餘不盡尾修及尋丈望之作蜿蜒勢尾鋒湧泉一
 滴冬夏不枯人敬其水以為佛供越室而右有羚羊
[004-8b]
 洞云其中可容三四人作詩云翀峯龜嶺與龍嶼三處
 家山一壮哉相去未逾一百里七年三度状元來盖
 蕭公翀峯鄭公龜嶺黄公龍嶼也蕭公登科歳第一
 人本丞相忠定趙公故事設科以待草茅士凡豫屬
 籍挂仕版者法當遜避唱名曰陞蕭公為榜首故蕭
 公對御吟有名傳玉陛星辰曉澤霈金枝雨露春之
 句其謝啓有云豫飛龍之選淮安論次以當先無汗
 馬之勞鄼侯何功而居上蓋用宗室及蕭家事至今
[004-9a]
 膾炙人口因幷書之
永福邑有東嶽宫乃吳太博經剙大門内建三清殿上
 梁日邑中諸寓公咸在吳以書梁儷語首遜給事黄
 公龜年公即領畧立解手帖濡墨作字云風馬雲車
 儷百順勾陳之衛金枝玉葉拱萬齡宸極之尊詞語
 鏗潤筆法髙古太博初見公略不經思復疑帛書非
 法既而雙美吳始大喜心服歸語家人子姪輩曰吾
 邦山川之秀有如此公者操行過人數等不獨詞翰
[004-9b]
 可敬其未第時最貧素自處澹如應鄉貢引保日有
 考官某縣尉居簾内見公十輩微徑僅可著足下臨
 無際人莫敢進獨主巖者藏貯其中來往如猱亦野
 性便習然也詹事王公十朋曽游作十竒律詩五言
 六十字見公集内士友吳信可亦有紀游詩云曾訪
 神仙巖洞來人言偉觀似天台藤蘿足下猨猱嘯鐘
 鼓聲邉日月開燈續佛光凝紫翠雲將蜃氣作樓臺
 最憐貫石神龍尾猶帶天東雨露回巖中乞靈多驗
[004-10a]
 如前司農薄柯公垓少時鄉試回嘗徑從主巖者先
 夜夣尊者命之曰可設榻煮茗來日當有十九歳官
 人來及期與公同游者十餘人老行前致茶問稠中
 誰為十九歳官人遂以夣告柯公是歲鄉舉次年登
 科果如其言已上六説皆友人吳兄信可為世南言
 信可諱錡永福人誠敬而疏通博學而和粹月旦之
 評最所推重世南方以得友為喜納友不百日而遂
 隔今古嗟乎信可踐履如此而遽止於斯亦可悲也
[004-10b]
 已追思紀錄以備遺忘
借書一癡還書一癡或作嗤字此鄙俗無状語前輩謂
 借書還書皆以一瓻禮部韻云瓻盛酒器也山谷以
 詩借書目於胡朝請末聯云願公借我藏書目時送
 一鴟開鏁魚坡公和陶詩云不持兩鴟酒肯借一車
 書吳王取伍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水中應劭曰
 取馬革為鴟夷榼形范蠡號鴟夷子皮師古曰若盛
 酒之鴟夷揚子雲酒箴鴟夷滑稽腹大如壺師古云
[004-11a]
 鴟夷革囊以盛酒也蘇黄用鴟字本此
 
 
 
 
 
 
 
[004-11b]
 
 
 
 
 
 
 
 游宦紀聞卷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