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示兒編 > 示兒編 卷六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示兒編卷六       宋 孫奕 撰
  經説
   作者七人
藝苑雌黄記作者七人不取包氏鄭氏之説固是獨取
王弼之説亦非至謂伊川語録云伏羲神農黄帝堯舜
禹湯制法興王之道非有述於人者也此説亦不敢從
予謂雌黄未可信也作即作者之謂聖之作伊川所言
[006-1b]
葢有所本此而不從將焉從哉嘗讀易大傳見夫伏羲
之畫八卦無非具天地人物之理而神農於耒耜則取
諸益日中為市則取諸噬嗑與黄帝堯舜衣裳之制凡
舟楫杵臼弧矢宫室之制皆天理人事之不可廢者是
以夫子推其所從始而云伏羲氏作神農氏作黄帝堯
舜氏作豈無謂歟後乎堯舜而九疇之義未著於是夏
后氏作而叙九疇後乎禹而夏桀之惡方熾於是殷湯
氏作而伐夏弔民此賢聖之君六七作要皆開端創始
[006-2a]
者之為也信乎孔子之言作者為萬世之公論而伊川
之取作者之名為萬世之至當云
   友便辟
按前漢佞幸傳賛曰咎在親便嬖所任非仁賢故仲尼
著損者三友正引此語嬖字從女與孟子便嬖不足使
令於前同則辟讀為寵嬖之嬖亦通舊音婢亦切
   其為東周乎
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乎反辭也言公山氏
[006-2b]
如用孔子則必興起西周之盛而肯復為東周之衰乎
揚子雲擬論語直謂如其好問仲尼則魯作東周矣釋
者便謂使魯能好問仲尼則魯亦可使復興西周之盛
於東周之地爾此特愛揚子而為之説曽不知夫子之
所謂乎與揚子之所謂矣二字大相遼絶學者宜辨之
   患得患失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按家語其未得之
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比論語多一不字辭意甚
[006-3a]

   在人
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
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在人二字為一句謂
文王武王之道未墜猶在於人言人皆有之也故賢者
則能識文武之道之大者雖不賢亦能識文武之道之
小者所以無不有文武之道也非在人而何
   仕優學優
[006-3b]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仕優而不劣則仕盡
善矣仕盡善則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也學優而不劣
則學盡善矣學盡善則是亦為政奚其為政也
   君子不施其親
按開元五經文字君子不弛其親弛音始易也棄忘也
舊音昌移切非予謂即孔子云親者毋失其為親是也
   舉逸民
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何晏謂逸民者節行超逸也
[006-4a]
林少潁亦謂逸為俊逸之逸如俊民之義非隠逸也其
義可取
   孟子篇目
前漢藝文志曰儒家有孟子十一篇以今攷之篇目少
於前何也曰合今之七篇與外書四篇即十一篇矣昔
嘗聞前軰有曰親見館閣中有外書四篇曰性善辯曰
文説曰孝經曰為政則時人以性善辯文為一句説孝
經為正為一句甚乖㫖趣古文辯正政通用
[006-4b]
   見梁惠王
孟子見梁惠王與孟子見梁襄王皆下見上之見並當
與㬥見於王他日見於王同音現孫宣公奭/説前見字
無音學者相承如字讀非也按史記列傳孟子游事齊
宣王不能用去齊適梁是以古史亦謂孟子先事齊宣
王後乃見梁惠王及攷司馬温公年譜孟子見惠王時
乃當梁惠王之三十四年齊威王之四十三年是時宣
王尚未即位故七篇之書以孟子見梁惠王冠其首以
[006-5a]
齊宣王之問繼其後則先後有序可見矣故列傳為難
信而年譜有所據云耳
   智足以知聖人汙
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當以
智足以知聖人汙七字為句汙小也三子之智可以知
聖人之小者不至阿私所愛而空譽之
   四端
惻然而傷隠然而痛也羞耻己之惡惡憎人之惡也辭
[006-5b]
郤以舍己讓推以與人也是曰是非曰非也端始也有
惻隠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即為仁義禮智之始也
   龍斷
龍音壟斷如字龍斷者岡壟斷而崛起之小山也四顧
無碍可左右望而見其商旅負販之來者以羅取一市
之利故曰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㒺市利
   草尚之風必偃
尚謂加也加之風則草必偃伏尚與論語上字亦通
[006-6a]
   行辟人可也
歳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
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杠梁皆橋也通徒
行者曰徒杠通車輿者曰輿梁辟法也言君子平其政
則行所謂徒杠成輿梁成之法於人可矣安能盡以所
乘之車載而渡之哉
   詩亡然後春秋作
孟子曰詩亡然後春秋作文中子曰小雅廢春秋作一
[006-6b]
言詩亡一言雅廢何也自平王黍離之詩降為國風則
天下無復有雅而春秋始於平王矣按平王之孫桓王
兎爰刺桓/王失信曾孫莊王邱中有麻刺/莊王不明猶有風二詩皆見/王國風
是王者之雅亡而春秋作王通之言良以此夫
   戎狄是膺
魯頌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滕文/公上此僖
公之詩也孟子以為周公方且膺之人皆疑焉按春秋
書公子遂如楚乞師則僖公之畏楚甚矣僖二十/六年書公
[006-7a]
㑹齊侯于淮則僖公之服齊乆矣僖十/六年寕有膺之之勢
及即明堂位禮/記質之周公踐阼朝諸侯而九夷八蠻六
戎五狄之國隨方各至則知孟子所謂膺之良以此夫
然詩人獨以頌僖公何邪曰史克知僖公之心在於尊
祖之功業乃為之作頌一以推尊周公併以美僖公蓋
詩人之意也説者直以為僖公時事不當其義此孟子
所以兩言周公膺之也
   則枉尋直尺而利
[006-7b]
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
利亦可為與當以枉尋直尺而利為句以眀有計利之
心則雖枉多伸少而有所利亦可為之耶甚言其不可

   小徳役大徳
天下有道小徳役大徳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
弱役强斯二者天也有道之世人以徳勝故徳賢之小
者為徳賢之大者役無道之世人以力勝皆不修徳故
[006-8a]
小而弱者役於大而强此天理之必然者也
   故者以利為本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此孟子以
水喻性乃指其迹以示人也故者即故道也有迹可見
者也利猶順也謂自然之勢也勢有二自然與使然也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此自然也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
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此使然也今之所謂
[006-8b]
故如禹之行水亦因其故道而導之未嘗有一毫之拂
逆所以無横流之害也
   少艾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嘗徧攷載籍艾字並
無美好之説曲禮五十曰艾服官政魯頌俾爾耆而艾
荀子耆艾而信可以為師皆謂老也初無一言以為幼
而美殆因流俗承誤為此説陳晉之又改艾字為少女
孟子知言之要豈不經如此之甚原孟子之意即荀子
[006-9a]
所謂妻子具而孝衰於親之義人少當音去聲慕少當
音上聲艾讀如夜未艾之艾艾之為言止也謂人知好
色則慕親之心稍止也
   鬱陶
象曰鬱陶思君爾忸怩謂象思之甚而氣不伸猶陶瓦
處烟氣鬱而不散也故來見而有忸怩之慙色
   舜為法於天下
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舜遭人倫之變而不失天
[006-9b]
理之常故事頑嚚之親而盡子道封傲狠之弟而盡兄
道刑于二女而盡夫道厯試諸艱而盡臣道凡人倫之
至者舜無一之不善也宜乎可為天下後世之法也
   不屑之教誨
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多術言非一端也屑輕也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
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即孔子不輕之教誨也謂輕易
以教之其學則不固使其人若能因此退自修省則是
[006-10a]
亦我教誨之也
   聖人然後踐形
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形色外也天性内
也有諸内必形諸外則外即内也人肖天地之貌懐五
常之性則發見於形色之間皆天性也此之謂能踐人
之形一為情欲所汨以亂其天性則雖有人之形而不
能踐其形矣故惟聖人然後可
   過化存神
[006-10b]
君子在上之君子也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謂所過於人
者化所存於己者神故其徳與天地同流可謂其益無
方矣
   性之反之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安而行之者性也勉
強而復者反之也堯舜存其天性湯武還其天性及其
成功一也
   奮乎百世之上
[006-11a]
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寛奮乎百世之上為斷
句百世之下連下句聞者莫不興起也讀之
   孝經景行
序有曰朕嘗三復斯言景行先哲按景行二字他無所
見實本於車舝景行行止之語此若依舊音去聲讀則
景行先哲一句亦難強通今質之東萊讀詩紀於景行
下注云釋文下孟反當不音又引晦庵朱氏曰景行大
道也則行字平讀無疑葢詩人以髙山對大道而言皆
[006-11b]
取喻之辭若徳行則不類然晦庵於詩則以景訓大行
訓道乃謂大路之可行此序則當以景訓明行訓踐而
謂明踐先聖之訓則辭意曉然或者不審景行之音訓
徃徃泥此一句便隨聲是非倡為景慕之説博攷經傳
景之為言大也明也景慕二字徃徃因孝經叙而言之
近世尺牘中間有用之者殊未聞有以景一字訓慕也
或有以景顔景蘇命名已無謂矣甚者有景賢之稱則
是自名曰大賢可乎嗚呼音訓之不講其弊至此
[006-12a]
   斷章取義
聖人之於六經造理髙逺去取隨意無溺於本文無泥
於一句故孟子有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之説如曰
一人有慶兆民頼之本非愛敬事孔子則取以證天子
之孝如臨深淵如履薄氷本非諸侯事孔子則取以證
諸侯之孝或以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證三才或以有覺
徳行四國順之證孝治夫如是然後見夫子於孝經之
書斷章取義無所不可而孝經之道通矣若乃自天子
[006-12b]
至于卿士每章或引書或引詩獨於庻人章無之此又
見聖人之於貴賤有别焉
   哭不偯
偯舊音哀觀禮記閒傳曰大功之哭三曲而偯釋文於
起反聲餘從容也許氏説文作㥋云痛聲廣韻玉篇集
韵皆音於豈反舊音不攷諸家而誤為之音
 
 示兒編卷六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