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元城語錄解 > 元城語錄解 行録附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元城語録解行録/附
公舉進士不就選徑歸洛從學於温公温公曰何為不
仕公以漆雕開吾斯未能信之語以對温公說復從學
者數年一日避席問盡心行已之要可以終身行之者
温公曰其誠乎公問行之何先温公曰自不妄語始公
初甚易之及退而自櫽括日之所行與凡所言自相掣
肘矛盾者多矣力行七年而後成自此言行一致表裏
[004-1b]
相應遇事坦然常有餘裕解曰學無終窮故曽子有斃/而後已之論元城棄官而受
學於温公蓋亦有以見此矣然曰力行七年而後成則/恐誠之為道未可若是限也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
不息吾黨之士其尚知所以不息而後/坦然有餘者得矣噫誠可以易視為㢤
公言安世平生只是一箇誠字更撲不破誠是天道思
誠是人道天人無兩箇道理因舉左右手顧之笑曰只
為有這軀殻故假思以通之耳及其成功一也安世自
從十五嵗以後便知有這箇道理也曽事事著力畢竞
不是只有箇誠字縱横妙用無處不通以此杜門獨立
[004-2a]
其樂無窮恁怎生也動安世不得解曰元城論天人無/兩箇道理最是葢天
人只是一箇實理而已然必假思以通之故謂思誠至/若縱横妙用無處不通則以有是實體故耳故曰體用
一源顯/微無間
温公薦充館職因謂公曰知所以相薦否公曰獲從公
逰舊矣温公曰非矣光居閒足下時節問訊不絶光位
政府足下獨無書此光之所以相薦也擢右正言是時
差除頗多政府親戚公言祖宗以来執政大臣親戚子
弟未嘗敢受華要之職自王安石秉政以後盡廢累聖
[004-2b]
之制專用親黨務快私意數年間亷恥掃地今廟堂之
上猶習故態歴疏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彦博司空平章
軍國事公著左僕射大防右僕射純仁門下侍郎固左
丞存右丞宗愈堂除子弟親戚凡數十人且曰中書侍
郎摯未見所引私親而依違其間不能糾正雷同循黙
豈得無罪願出臣此章徧示三省俾自此以徃厲精更
解曰温公所以薦元城與元城所以被薦可以互觀/也矣且彦博公著大防皆當時所謂名相而元城乃
不少假借然後知温公之薦人/與元城之被薦者非後世比也
[004-3a]
會知漢陽軍吳處厚上蔡確安州所為謗詩公即論奏
曰確詩十篇多涉譏訕而二篇尤甚借唐為諭謗訕君
親至於滄海揚波之語其所包藏尤為悖逆葢確自謂
齒髮方盛足以有為意在他日時事變易徼倖復用攄
泄禍心此而可舍國法廢矣已而蔡確責授光禄卿分
司南京公與梁燾同上疏力爭以為責命大輕未厭輿
議疏十餘上始竄確於新州解曰元城論蔡確之事疏/十餘上始竄確於新州此
易所謂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004-3b]
蔡確雖貶尚與章惇等自謂有定䇿功創造語言恐脅
貴近公復言蔡確黄履邢恕章惇四人者在元豐之末
號為死黨惇確執政倡之於内履為中丞與其寮屬和
之於外恕立其間往来傳送天下之事在其掌握聖上
嗣位皆實太皇太后聖慮深逺為宗廟社稷無窮之計
彼四人者乃敢貪天之功以為已功伏望明正四凶之
罪布告天下除蔡確近已貶竄外所有章惇黄履邢恕
欲乞並行逐之逺方終身不齒由是三人亦皆得罪解/曰
[004-4a]
觀元城之論確履惇恕亦難乎其為力矣故雖則暫去/而所以嬰其禍變者終亦無窮焉易曰孚號有厲其為
君子之/謀至矣
遷起居舍人兼司諫公偶為家人顧乳母牙媪以謂無
有詰其故因言内降指揮見求乳母公怒曰汝何敢爾
妄言且今上猶未納后安得有此媪云内東門司開封
府録實預其事公與府録有契因乗間問之荅如所聞
即上疏言前世之主鮮有不以聲色為累至於近之大
早御之無節則又不能保固真元増益壽考聖賢所戒
[004-4b]
可為寒心且世俗聞粗有百金之産猶知愛其子孫以
為嗣續之託而況國朝百三十年之太平六聖憂勤積
累之業陛下繼而有之可不自愛自重以為宗廟社稷
無窮之計乎若陛下實未嘗為則臣之所言猶不失諫
官之職萬一有之則臣之進説已是後時惟冀陛下愛
身進徳留意問學清心寡慾増厚福基宣仁后初不知
因公言始窮詰其事乃知顧乳母者為劉氏也后怒而
撻之由是劉深以望公解曰此元城所謂先事之防對/病之藥者乎夫以一乳母之事
[004-5a]
曽未詳悉乃聞之而憂焉至形之章疏若是切也者不/有宣仁之賢暴白其事吾恐元城之慮夫國者未巳也
吁其/賢乎
自崇慶垂簾復祖宗舊政温公既薨之後荆公之徒多
為飛語以動搖在位誘之以利脅之以禍無所不至大
臣多首鼠兩端為自全計吕范二相尤畏之欲用其黨
以平舊怨謂之調停差除之際公與梁燾朱光庭每極
力爭論吕公病之因薦熈豐舊人鄧温伯為翰林承㫖
意者言官必爭因以遂之公言温伯熈寧中王安石吕
[004-5b]
惠卿更相傾陷温伯始終反覆出入兩黨又附蔡確為
之草制稱其有定䇿之功乞行罷黜疏累上不報即引
疾在告陳乞宫觀乃除集賢修撰提舉西京崇福宫解/曰
荆公引用羣小流毒無窮賢相如吕范曰尤畏之則他/可例想也方且為調停之説以依違其間其將何為其
將何為易曰九四鼎折/足形渥凶范吕之謂㢤
公徧歴言路正色立朝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每以辨是
非邪正為先進君子退小人為急其面折廷爭至雷霆
之怒赫然則執簡却立伺天威稍霽復前極論一時奏
[004-6a]
對且前且却者或至四五殿前觀者皆汗縮竦聴目之
曰殿上虎解曰殿上虎人中龍也故/龍虎者大人君子之象
宣仁后晏駕吕丞相使陵下范純仁奏乞除執政即用
李清臣為中書侍郎鄧温伯為尚書右丞時大臣卒用
調停之説遂有李鄧之除二人皆熈豐之黨屢見攻於
元祐乃以先朝事激怒上意會廷䇿進士李鄧撰䇿題
歴詆元祐之政有復新法之意從而中傷元祐諸人公
乃出鎮常山未㡬元豐舊人悉皆收召遂相章惇言者
[004-6b]
以公傾言蔡確落職知南安軍而吕丞相亦不免逺竄
乃深媿於公其後范丞相門人狀范公之行曰使其言
行於熈豐時後必不至紛更盡申於元祐中必無紹聖
大臣復讐之禍或以此問公公曰微仲堯夫不知君子
小人勢不兩立如氷炭故開倖門延入李鄧排去正人
易若反掌調停之説果何益㢤昔温公為相日蓋知其
後必有反覆之禍然救生民之患如救焚拯溺猶恐不
及何暇更顧異日一身之患㢤世以公為知言解曰隂/陽晝夜
[004-7a]
邪正善惡自有天地莫之能違則其相仄固宜是故以/温公之入相則有元祐之時以金陵之入相則有熈豐
之時夫難進而易退者賢也難得而易失/者時也為世道計者奈何其不慎於此㢤
紹聖初黨禍起器之尤為章惇蔡卞所忌逺謫嶺外盛
夏奉老母以行途人皆憐之器之不屈也一日行山中
扶其母籃輿憩樹下有大蛇冉冉而至草木皆披靡擔夫
驚走器之不動也蛇相向者久之乃去村民羅拜器之
曰官異人也蛇乃吾山之神見官喜相迎耳官行無恙
乎温公門下士多矣如安世所守凜然死生禍福不變
[004-7b]
葢其平生喜讀孟子故剛大不枉之氣似之解曰君子/積誠懋徳
可以動天地感鬼神而況於龍蛇乎是故大蛇之相向/與二龍之夾舟其致一也皆可驗吾心之誠故學不至
於聖賢不/足以言學
惇卞用事必欲致公於死故方竄廣東則移廣西既至
廣西則復徙廣東凡二廣間逺惡州軍無所不至人皆
謂公必死然七年之間未嘗一日病年㡬八十堅悍不
衰此非人力所及殆天相也或問何以至此曰誠而已
解曰元城遇難而不失其常所謂君子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者乎然求其要則有非誠之至者莫之能為
[004-8a]
也矣故君子/誠之為貴
蔡京用事三省言蔡京奏劉摯等逆心則其一時黨附
顯著之人同惡相濟豈得無之如劉安世嘗論禁中顧
乳母事謂陛下已親女寵又論不御經筵陛下已惑酒
色誣罔聖躬形於章疏者果何心也今摯貶死廢及子
孫而安世不問罪罰殊科如此臣不知其説也詔劉安
世移海州安置公時執喪不候服闋赴貶所時公在貶
所有土豪縁進納以入仕者因持厚貲入京以求見惇
[004-8b]
犀珠磊落賄及僕𨽻久之不得見其人直以能殺公意
達之惇乃見之不數日薦上殿自選人改秩除本路轉
運判官其人飛馭徑驅至公貶所郡將遣其客來勸公
治後事涕泣以言公色不動留客飲酒談笑自若對客
取筆書數紙徐呼其僕曰聞朝廷賜我死即死依此行
之謂客曰死不難矣客從其僕取紙閲之則皆經紀其
家與同貶當死者之家事甚悉客驚嘆以為不可及也
俄報運使距城二十餘里而止翌日當至家人聞之益
[004-9a]
號泣不食亦不能寐且治公身後事而公起居飲食如
平常曽無少異至夜半伺公則酣寢鼻息如雷忽聞鍾
動上下驚曰鍾聲何太早也黎明問之鳴鍾者乃運判
公一夕嘔血而斃矣明日有客唁者曰若人不死則公
未可知矣然公亦無喜色於是見公處死不亂如此公
貶梅州忽有所厚士類數輩至慇懃之餘輒相向垂涕
公曰豈非安世有後命乎客曰屬聞朝廷遣使入郡將
不利於公願公自裁無辱公告之曰安世罪大責輕若
[004-9b]
朝廷不貸甘心東市之誅使國家明正典刑誅一戒百
亦助時政之萬一何至効匹夫匹婦自經於溝瀆㢤不
為動使者入海島杖死元祐内臣陳衍葢累朝相授不
殺近臣惇卞屢造此禍而不克故令使者迂往諸郡以
虛聲逼諸流人使其自盡也解曰夫京不足道也彼所/謂運判者何人顧乃阿附
小人以謀殺君子獨何人大㢤誠乎誠至而鬼神孚焉/天地格焉嘔血之報誰曰偶然㢤易曰剝之無咎失上
下也小人/可以省矣
公曰安世除諫官三日有大除拜安世便入文字凡二
[004-10a]
十四章又論章惇十九章及得罪惇必欲見殺人言春
循梅新與死為隣髙竇雷化説著也怕八州惡地安世
歴遍七州解曰惇卞之害元城也無所不用其機矣自/今觀之嶺海之所謂惡地如春梅如雷化斯
亦險矣而元城歴焉亦卒無恙何哉在我之誠心直道/夫固有以勝夫險也莊生曰人心險於山川惇卞以之
易曰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元城/以之讀者合而觀焉知所擇矣
建中間公與蘓子瞻自嶺外同歸至宣和間内侍梁師
成得幸貴震一時雖蔡京童貫皆出其下師成令吳可
自京師來宋欲鈎致公引以大用且以書抵公可至三
[004-10b]
然後敢出之且道所以來之意大槩以諸孫未仕為言
以動公公謝曰吾若為子孫計則不至是矣且吾廢斥
㡬三十年未嘗有一㸃墨與當朝權貴吾欲為元祐完
人不可破戒乃還其書而不荅人皆為公危之而公自
若也解曰師成之在爾時既稱京貫皆出其下則其孫/之仕用與否亦何必元城而後可㢤吾以是知小
人之於君子未嘗不知所重也然非重君/子也重名義也其斯師成所以憚元城乎
先生云安世尋常未嘗服藥方遷謫時年四十有七先
妣必欲與俱百端懇罷不許安世念不幸使老親入於
[004-11a]
炎瘴之地已是不孝若非義固不敢為父母惟其疾之
憂如何得無疾祗有絶欲一事遂舉意絶之自是逮今
未嘗有一日之疾亦無宵寐之變陳瓘曰公平生學術
以誠入無往而非誠凡絶欲是真絶欲心不動故公曰
然公曰安世自絶欲來三十年氣血意思只如當時終
日接士夫劇談雖夜不寐翌朝精神如故平生坐必端
已未嘗傾側靠倚每日行千步燕坐調息復起觀書未
嘗晝寢啜茶伴客有至六七盌終身未嘗草書嵗時家
[004-11b]
廟祭享拜跪七十有二未嘗廢闕祖父相傳安世終身
由之以勵子孫一皆本之以誠故心嘗前知兩月前自
覺必有變異果長子不禄故至誠如神聖人豈吾欺㢤
解曰元城絶欲一事葢誠所為乎夫惟誠是以明而剛/也是故明則燭理剛則堅志惟燭理故前知惟堅志故
天下之欲不能動然則元城/所以大過人者其在是與
公曰今人咸言事已如此不可復理某以為甚易耳孟
子云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
舎我其誰㢤非敢輕蔑天下之士自以實見天下有可
[004-12a]
為之理耳請言一事某少時在開寳寺習省課潞公為
樞相一日以先人監牧司申一事頗違當時朝廷之意
召某問之某以實對已而問近有所聞否某言昨有人
相訪云王介甫求去甚堅恐相公代其任潞公曰安得
有此譬如立大厦其匠擅其工斤斧紛紛然其大木截
之令小小者復碎之曽未就緒輒要主人辭去舊屋既
毁新材又壞後之人如何其可為也余時甚少氣頗銳
應之曰某雖晚進以理觀之似未然潞公愕然曰何故
[004-12b]
某曰今日新政不知果順人之所欲為人之所利乎若
不然相公當之去所害興所利反掌之間耳潞公黙然
解曰天下無不可行之理是以無不可為之事元城引/孟子以為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舎我其誰蓋自量
其力足以任天下之重如此要非茍為大言而已觀潞/公所以處當時世務者如此宜元城有所未然也嗚呼
使元城之志行則元祐之治雖/三代可也而卒不能焉何㢤
胡珵問曰筮仕之初遽領推勘不知治獄要道何如公
曰在常注意而一事不可放過某有同年宋若谷初在
洺州同官留意獄訟當時遂以治獄有聲監司交薦其
[004-13a]
後官至中散大夫嘗曰獄貴初情每有繫獄者一行若
干人即時分牢異處親往遍問私置一簿子隨所通語
畢記之因以手畫膝上教珵曰題云某人送到某人某
事若干人列各人姓名其後行間相去可三寸許以初
問訊所得語列疏姓名左方其後結正無能出初語者
蓋人乍入狴犴既倉卒乂異處不能相謀此時可以得
其情耳獄貴初情此要道也解曰天下之至難者莫如/獄故君子盡心焉書曰惟
明克允易曰先王以明罰勑法其皆有以見此乎然謂/一事不可放過又謂獄貴初情此要道也蓋示人以求
[004-13b]
情於初則人之情得矣/推而論之何往不然㢤
吕舍人曰器之嘗謂予言當官處事須權輕重務令道
理毋使偏重可也夫是之謂中因言元祐間嘗謁馮當
世當世言熈寧初與陳暘叔吕寳臣同任樞密𤾉叔聰
明少比遇事之來迎刃而解而寳臣尤善秤停每事之
來必秤停輕重令得所而後已也事經寳臣處者人情
事理無不允當因極言秤停二字最吾輩當今所宜致
解曰元城所謂處事當權輕重務合道理母使偏重/大㢤斯言可以訓矣葢天下之事多壞於太過而亦
[004-14a]
常失之不及夫過也不及也均之非中也夫以其非中/也者何㢤未之秤停故也吾見夫罹此而自悔者多矣
此元城所以教人當致力也嗚呼/斯言也其仲尼民鮮之遺嘆乎
先生嵗晚閒居或問先生何以遣日公正色曰君子進
徳修業惟日不足而何云遣乎解曰理在天地何嘗一/日止息仁者見之謂之
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則日用而不知矣故君子之/道鮮焉者此也觀元城之荅時人㡬乎見道之全體矣
夫惟其見之也全故其為之者力也嗚/呼反是而謂之遣日者宜乎衆矣㢤
公自宣和元日以後謝絶賔客四方書問皆不啟封家
事無巨細悉不問夏六月丙午忽大風飛瓦驟雨如注
[004-14b]
雷電晝晦於公正寢人皆駭懼而走及雨止辨色公已
終矣聞者咸異焉及葬楊中立以文弔之曰刼火洞然
不燼惟玉搢紳往往傳誦以為切當公在宋杜門屏跡
不妄交遊人罕見其面及公殁耆老士庶婦人女子持
薰劑而哭公者日數千人後二年遼人驅墳户發棺見
公顔貌如生咸驚曰必異人也一無所動葢棺而去
昔有與蘇子瞻論元祐人才者至公則曰器之真鐵漢
不可及也解曰吾黨所謂鐵漢釋氏所謂金剛元城之/大節不可奪矣是故雷雨正寢之變遼人發
[004-15a]
棺之嘆耆庶逺近之哭皆天理之自然者/也嗚呼君子誠意之驗其不可掩如此夫
 
 
 
 
 
 
 
[004-15b]
 
 
 
 
 
 
 
 元城語録解附録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