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廣西通志 > 卷四十
[041-1a]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四十

  學校

  律吕宫譜

  闕里志曰周禮太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
以作樂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陰
陽之聲播之八音以為樂器是以古者神瞽考中
聲而量之以制長短廣狹小大輕重皆有數數者
[041-1b]
陰陽屈伸往來之迹也三三迭運九九相乘天地
萬物之所生太和元氣之所鍾其聲律家謂之元
聲中之道也和之至也故數和則氣和氣和則聲
和聲和而天地萬物之和應矣黄鐘者天地陰陽
之和也五聲之本生於黄鍾之律九六相生陰陽
順應而生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吕律者法
也律以統氣𩔖物吕者侣也吕以助陽宣氣為道
不同其中一也今按黄鍾之長九寸寸積九十分
[041-2a]
分十釐釐十毫毫十絲絲十忽忽方五十九萬目
四百九十萬得寸十寸曰尺十尺曰丈十丈曰引
黄鍾之管其容子粟秬黍中者一千二百為籥籥
十抄抄十撮撮二十圭圭六粒粒凡一千二百得
籥十籥曰合十合曰升十升曰斗十斗曰斛黄鍾
之籥所容千二百重其重十二銖兩籥則二十四
銖為兩兩四分分六銖銖十纍纍十黍黍凡二千
四百得兩十六兩曰斤二斤曰裹十五斤曰秤二
[041-2b]
秤曰鈞四鈞曰石三之九之損之益之以合陰陽
之中以通律吕之和長短廣狹小大輕重以十有
二律為之度數以十有二聲為之齊量紀之以二
平之以六成之十二天之道也八音之器皆以是
為凖毫不可違是以聲出於器器之得失則聲之
得失也八音惟革木不係於律其餘六器清濁髙
下必隨器審察齊一之樂始和也總衆音言之金
欲應石石欲應絲絲欲應竹竹欲應匏匏欲應土
[041-3a]
而八器之音要必根祖出一黄鍾雖器萬有不同
皆克諧矣世知以七律為一調而未知度曲之義
知以一律配一字而未知永言之㫖七律者如以
黄鍾為宫便以林鍾為徴太簇為商南吕為羽姑
洗為角應鍾為變宫㽔賔為變徴此七律自為一
均其聲自諧七音之協四聲各有條理今以平入
配重濁以上去配輕清多不諧協六器之定琴瑟
尤難琴必毎調而改絃瑟必毎調而徙柱上下相
[041-3b]
生其理至妙琴瑟之聲微常見蔽於鐘磬匏革竹
土聲長金石常不能相待考擊失宜消息以盡至
於歌詩一句而鐘磬一擊轉折欠圓便失槁木貫
珠之意使不嫺習者同奏則動手不均迭奏則發
聲不屬安足以格神人召和氣也宫為君為父商
為臣為子宫商和則君臣父子和徴為火羽為水
南方火位北方水宅常使水聲衰火聲盛則可助
南而抑北宫為夫徴為婦商雖父宫實徴之子常
[041-4a]
欲以婦助夫子助母而後聲成文徴盛則宫唱而
有和商盛則徴有子而生生不窮妙達音律者必
於此而幹旋之度律均鍾以耳齊聲以聲定律而
訂黄鍾之宫准此中聲均瑟十六聲次第又以十
六聲而齊六器聲髙者則抑而下之聲下者則引
而上之過不及者則損益而酌中之逐器而調合
器而協使衆器各音翕合不相凌奪被之奏者如
出一人合作於一堂之上將見八風從律氣無滯
[041-4b]
陰亦無散陽制物備而作樂成故樂記曰致禮樂
之道舉而措之天下無難矣其十二律以子為黄
鍾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紀丑為大吕十二月建
焉而辰在元枵寅為太簇正月建焉而辰在娵訾
卯為夾鍾二月建焉而辰在降婁辰為姑洗三月
建焉而辰在大梁巳為中吕四月建焉而辰在實
沉午為蕤賔五月建焉而辰在鶉首未為林鍾六
月建焉而辰在鶉火申為夷則七月建焉而辰在
[041-5a]
鶉尾西為南吕八月建焉而辰在夀星戌為無射
九月建焉而辰在大火亥為應鍾十月建焉而辰
在析木故黄鍾太簇姑洗㽔賔夷則無射六者為
陽月之管謂之律大吕夾鍾中吕林鍾南吕應鍾
六者為陰月之管謂之吕變陰陽之聲為十二調
調各文之以五聲一曰宫屬土為君日在戊癸二
曰商屬金為臣日在乙庚三曰角屬木為人日在
甲巳四曰徴屬火為事日在丙辛五曰羽屬水為
[041-5b]
物日在丁壬又播之以八音配之以卦卦各有風
謂之八風一曰乾之音石磬屬之其風不周二曰
坎之音革鼓屬之其風廣莫三曰艮之音匏笙屬
之其風融四曰震之音竹簫管屬之其風明庻五
曰巽之音木柷敔屬之其風清明六曰離之音絲
琴瑟屬之其風景七曰坤之音土塤屬之其風凉
八曰兌之音金鐘屬之其風閶闔凡十二律吕以
陰陽之數言十二月卦以陰陽之位言黄鐘在子
[041-6a]
一陽得位其數則九故卦為復大吕在丑二陽得
位其數則八故卦為臨太簇在寅三陽得位其數
則七故卦為泰夾鍾在卯四陽得位其數則六故
卦為大壯姑洗在辰五陽得位其數亦五故卦為
夬仲吕在巳六陽得位其數則四故卦為乾㽔賓
在午一陰得位其數則九故卦為姤林鍾左未二
陰得位其數則八故卦為遯夷則在申三陰得位
其數則七故卦為否南吕在酉四陰得位其數則
[041-6b]
六故卦為觀無射在戌五陰得位其數亦五故卦
為剝應鍾在亥六陰得位其數則四故卦為坤數
與卦皆自然脗合日月所㑹謂之辰一歲十二㑹
故為十二辰十二律應十二辰者也但日月所㑹
之辰在天而右轉斗柄所建在地而左旋如十一
月斗柄建子黄鍾子之氣也子與丑合日月則㑹
於丑宫是為星紀之次與黄鍾之氣合焉十二月
斗柄建丑大吕丑之氣也丑與子合日月則㑹於
[041-7a]
子宫是為元枵之次與大吕之氣合焉正月斗柄
建寅太簇寅之氣也寅與亥合日月則㑹於亥宫
是為娵訾之次與太簇之氣合焉二月斗柄建卯
夾鍾卯之氣也卯與戌合日月則㑹於戌宫是為
降婁之次與夾鍾之氣合焉三月斗柄建辰姑洗
辰之氣也辰與酉合日月則㑹於酉宫是為大梁
之次與姑洗之氣合焉四月斗柄建巳中吕巳之
氣也巳與申合日月則㑹於申宫是為實沈之次
[041-7b]
與中吕之氣合焉五月斗柄建午㽔賓午之氣也
午與未合日月則㑹於未宫是為鶉首之次㽔賓
之氣合焉六月斗柄建未林鍾未之氣也未與午
合日月則㑹於午宫是為鶉火之次與林鍾之氣
合焉七月斗柄建申夷則申之氣也申與巳合日
月則㑹於巳宫是為鶉尾之次與夷則之氣合焉
八月斗柄建酉南吕酉之氣也酉與辰合日月則
㑹於辰宫是為夀星之次與南吕之氣合焉九月
[041-8a]
斗柄建戌無射戌之氣也戌與卯合日月則㑹於
卯宫是為大火之次與無射之氣合焉十月斗柄
建亥應鍾亥之氣也亥與寅合日月則㑹於寅宫
是為析木之次與應鍾之氣合焉天左行一度布
氣以生律日月亦右行一度合氣以應律積十二
㑹皆與斗柄所指之月合宫上㑹也所以然者何
也日者太陽之精凡天之氣以日為主月者太陰
之精凡地之氣以月為主日月㑹於上而成節次
[041-8b]
則陰陽㑹於下以應律吕如子月以後陰在上陽
在下黄鍾六管埋之地中則陰從管入地下合陽
陽氣上升而黄鍾六管所以飛灰猶大海子時後
亦陰與陽合而潮生也午月以後陽在上陰在下
㽔賓六管埋之地中則陽從管入地下合陰陰氣
上升而㽔賓六管所以飛灰猶大海午時後亦陰
與陽合而汐生也

  宫調

[041-9a]
  伏羲氏作易紀陽氣之初以為律法建冬日至之
聲以黄鍾為宫太簇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徴南
吕為羽應鍾為變宫㽔賓為變徴此聲之元五聲
之正也故各綂一日其餘以運行當日者各自為
宫而商徴以𩔖從焉漢書云黄帝使伶倫自大夏
之西崑崙之陰取竹生於嶰谷其竅厚薄均者斷
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黄鍾之宫制十二管以聽鳯
之鳴雌雄各六而定律吕之制以候氣之應而立
[041-9b]
宫商之聲以應五聲之調故能協和中聲候氣不
爽清濁相符倫理無失五聲六律旋相為宫其用
之法先以本管為均八音相生或上或下取五聲
令足然後為十二律旋相為宫若黄鍾之均以黄
鍾為宫黄鍾下生林鍾為徴林鍾上生太簇為商
太簇下生南吕為羽南吕上生姑洗為角此黄鍾
之調也姑洗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之聲也若大
吕之均以大吕為宫大吕下生夷則為徴夷則上
[041-10a]
生夾鍾為商夾鍾下生無射為羽無射上生中吕
為角此大吕之調也中吕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
之聲也太簇之均以太簇為宫太簇下生南吕為
徴南吕上生姑洗為商姑洗下生應鍾為羽應鍾
上生㽔賓為角此太簇之調也㽔賓皆三分之次
故用正律之聲也夾鍾之均以夾鍾為宫夾鍾下
生無射為徴無射上生中吕為商中吕上生黄鍾
為羽黄鍾正律之聲長非商三分去一之次此用
[041-10b]
其子聲為羽也黄鍾下生林鍾為角林鍾子聲短
非中吕為商之次故還用林鍾正管之聲為角夾
鍾之調有四正聲一子聲姑洗之均以姑洗為宫
姑洗下生應鍾為徴應鍾上生㽔賔為商㽔賓上
生大吕為羽正聲長非㽔賓三分去一之次故用
其子聲為羽是三分去一之次大吕下生夷則為
角夷則子聲短非㽔賓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還
用正聲為角此為姑洗之調亦正聲四子聲一也
[041-11a]
中吕之均以中吕為宫中吕上生黄鍾為徴正聲
長非中吕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其子聲為徴是其
三分去一之次黄鍾下生林鍾為商林鍾子聲短
非中吕為宫之次故還用正聲為商林鍾上生太
簇為羽太簇正聲長非林鍾為商三分去一之次
故用其子聲為羽亦是三分去一之次太簇下生
南吕為角此中吕之調正聲三子聲三也㽔賓之
均以㽔賓為宫㽔賓上生大吕為徴大吕下生夷
[041-11b]
則為商夷則上生夾鍾為羽正聲長非夷則三分
去一為羽之次故用子聲為羽亦是三分去一之
次夾鍾上生無射為角子聲短非夷則為商之次
還用正聲為角此㽔賓之調亦二子聲三正聲也
林鍾之均以林鍾為宫林鍾上生太簇為商太簇
正聲長非林鍾為宫三分去一為徴之次故用子
聲亦是為徴三分去一之次太簇下生南吕為商
南吕上生姑洗為羽姑洗正聲長非南吕三分去
[041-12a]
一為羽之次故用子聲亦是三分去一之次姑洗
下生應鍾為角應鍾子聲短非南吕為商之次故
還用正聲為角此林鍾之調亦子聲二正聲三也
夷則之均以夷則為宫夷則上生夾鍾為徴夾鍾
正聲長非夷則三分去一為徴之次故用子聲為
徴亦是三分去一之次夾鍾下生無射為商子聲
短非夷則為商之次故還用正聲為商無射上生
中吕為羽中吕正聲長非無射三分去一之次故
[041-12b]
用子聲為羽亦是三分去一之次中吕上生黄鍾
為角黄鍾正聲長非無射三分去一為角之次故
用子聲為角夷則之調正聲二子聲三也南吕之
均以南吕為宫上生姑洗為徴姑洗正聲長非南
吕三分去一為徴之次故用子聲為徴亦是三分
去一之次姑洗下生應鍾為商應鍾子聲短非南
吕三分去一之次故用正聲為商應鍾上生㽔賓
為羽㽔賓正聲長非應鍾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
[041-13a]
用子聲為羽㽔賓上生大吕為角正聲長非應鍾
為商之次故用子聲為角亦是三分去一之次此
南吕之調正聲二子聲三也無射之均以無射為
宫無射上生中吕為徴中吕正聲長非無射三分
去一為徴之次故用子聲為徴亦是三分去一之
次中吕上生黄鍾為商黄鍾正聲長非無射為宫
之次故用子聲為商亦是其宫之次黄鍾下生林
鍾為羽林鍾正聲長非黄鍾為商三分去一之次
[041-13b]
故用子聲為羽林鍾上生太簇為角太簇正聲長
非黄鍾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角此無
射之調正聲一子聲四應鍾之均以應鍾為宫應
鍾上生㽔賓為徴㽔賓正聲長非應鍾三分去一
為徴之次故用子聲為徴㽔賓上生大吕為商大
吕正聲長非應鍾為宫之次故用子聲為商大吕
下生夷則為羽夷則正聲長非㽔賓為徴之次故
用子聲為商夷則上生夾鍾為角夾鍾正聲長非
[041-14a]
大吕為商之次故用子聲為角此應鍾之調亦正
聲一子聲四也此謂迭為宫商角徴羽也若黄鍾
之律自為其宫為夾鍾之羽為中吕之徴為夷則
之角為無射之商此黄鍾之五聲也大吕之律自
為其宫為姑洗之羽為㽔賔之徴為南吕之角為
應鍾之商此大吕之五聲也太簇之律自為其宫
為中吕之羽為林鍾之徴為無射之角為黄鍾之
商此太簇之五聲也夾鍾之律自為其宫為㽔賓
[041-14b]
之羽為夷則之徴為應鍾之角為大吕之商此夾
鍾之五聲也中吕之律自為其宫為夷則之羽為
無射之徴為大吕之角為夾鍾之商此中吕之五
聲也㽔賓之律自為其宫為南吕之羽為應鍾之
徴為太簇之角為姑洗之商此㽔賓之五聲也林
鍾之律自為其宫為無射之羽為黄鍾之徴為夾
鍾之角為中吕之商此林鍾之五聲也夷則之律
自為其宫為應鍾之羽為大吕之徴為姑洗之角
[041-15a]
為㽔賓之商此夷則之五聲也南吕之律自為其
宫為黄鍾之羽為太簇之徴為中吕之角為林鍾
之商此南吕之五聲也無射之律自為其宫為大
吕之羽為夾鍾之徴為㽔賓之角為夷則之商此
無射之五聲也應鍾之律自為其宫為太簇之羽
為南吕之商為姑洗之徴為林鍾之角此應鍾之
五聲也所謂五聲六律十二管旋相為宫者也十
二律吕兼四清聲樂家相傳有十六色字毋為之
[041-15b]
譜雖非古樂之正要皆當時所用也今太常樂亦
仍十六聲之舊而用者止黄鍾之合太簇之四姑
洗之一中吕之上㽔賓之勾林鍾之尺南吕之工
應鍾之凡清黄鍾之六清太簇之五其餘皆設而
不用猶隋所謂啞鍾也蓋諸祭祀所歌奏實不出
黄鍾中吕之二均為已足矣然㽔賓之勾變徴聲
也宫調多不用之而用者止九聲耳九聲者合配
五音出於喉舌唇齒牙而俗樂家乃以平上去入
[041-16a]
分之以配羽角宫商其徴音有其聲無其調一曰
平聲羽七調第一運中吕調第二運正平調第三
運高平調第四運仙吕調第五運黄鍾調第六運
般渉調第七運高般渉調二曰上聲角七調第一
運越調第二運大石調第三運髙大石調第四運
雙調第五運小石調亦名正調第六運歇指調第
七運林鍾調三曰去聲宫七調第一運正宫調第
二運髙宫調第三運中宫調第四運道調第五運
[041-16b]
南吕調第六運仙吕調第七運黄鍾宫調四曰入
聲商七調第一運越調第二運大石調第三運髙
大石調第四運雙調第五運小石調第六運歇指
調第七運林鍾調五曰上平聲調為徴聲商角同
用宫逐羽音此敎坊俗樂之名而即古樂旋相為
宫之意但以平上去入分配五音往往不相協不
若辨字之清濁高下審聲之喉舌唇齒而歸之於
五音六律總以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九字譜之
[041-17a]
毎宫各有七調而元聲大雅依稀可推所謂今之
樂猶古之樂也其訣曰宫商角徴變徴羽變宫黄
太姑中林南應合四一上尺工凡又有六五清黄
清太少宫少商今大成樂用黄鍾宫以合字起律
謂之正宫合字調其分配所屬列圖後

  曲奏

  大成樂共六曲八奏内疊奏二曲其譜止有合四
上尺工六六字共用二律三吕五正聲一子聲有
[041-17b]
宫商徴羽而無角有喉齒舌唇而無牙元朝歌章
與此同而曲譜則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十字
全用今之譜不知誰氏所作自明朝肄於太常頒
行天下迄今遵守播之八音按譜奏聲亦能諧和
但字句不依宫商入之喉舌唇齒者未免格格不
合是在歌者神而明之焉

  迎神樂奏咸和之曲

  大太四南工林尺仲上太四仲上林尺仲上南工
[041-18a]
林尺仲工太四林尺仲上黄合太四黄合太四仲上
林尺南工林尺太四仲上黄六南工林尺仲上
林尺仲上黄合太四

  奠帛樂奏寧和之曲

  自太四仲上林尺仲上太四黄合仲上太四南工
林尺仲上太四黄合太四仲上太四仲上太四仲上
林尺黄合太四林尺仲上太四南工黄六林尺
南工林尺仲上太四

[041-18b]
  初獻樂奏安和之曲

  大太四仲上黄合太四南工林尺仲上太四仲上
太四仲上林尺仲上太四林尺仲上黄合南工林尺
仲上林尺仲上黄合太四太四南工黄六林尺
南工林尺仲上太四

  亞獻樂奏景和之曲

  百仲上南工林尺師仲上生林尺仲上太四黄合黄六
南工林尺仲上林尺仲上太四黄合太四黄合林尺
[041-19a]
仲上南工林尺太四仲上仲上太四林尺仲上
黄六南工林尺仲上

  終獻樂奏景和之曲同亞獻

  徹饌樂奏宜和之曲

  犧仲上太四仲上林尺太四仲上黄合太四太四
南工林尺仲上仲上林尺太四仲上黄合太四仲上
太四南工林尺仲上太四黄合太四仲上林尺
黄六南工林尺仲上

[041-19b]
  送神樂奏祥和之曲

  有太四南工林尺仲上黄合太四仲上太四黄六
南工林尺仲上南工林尺仲上太四仲上林尺南工
林尺仲上太四林尺仲上黄六南工林尺仲上
南工林尺仲上太四

  望瘞樂奏祥和之曲同送神

  譜法

  鼉鼔在殿陛之下先擊三百六十數以警戒後又
[041-20a]
擊三通以節其進其擊法首以兩椎連雙擊□者
二而鼓一擊又兩再作如前凡三作但末作鼓兩
擊以别之三次共四擊此起鼓之例此後不必擊
鼓但以椎於鼓上先後二擊者三三次共六擊此
為第一通又先後三擊者三為第二通三次共九
擊又急五擊者三而末𦂳加二擊以結之此為第
三通三次帶末二擊共十七擊通前共三十六擊
以當一歲之運初起樂生卷班第一通畢俱升堂
[041-20b]
第二通畢俱入室第三通畢俱就位謂之著往所
以慎其始也全樂奏終其擊法又如前初起卷班
第一通畢離位第二通畢致事第三通畢拜辭而
散此全樂之收宫謂之飭歸所以謹其退也
大鼓大鐘在大成門之左右初行祭禮則擊鼓祭
事俱畢則擊鐘鼓三百六十擊鐘一百八響凡迎
神送神俱鼓鐘齊鳴

  麾麾生執麾升龍向外降龍向内作樂舉麾則升
[041-21a]
龍現髙唱如迎神樂奏咸和之曲迎神二字一讀
欲勃如而起末稍加腔韻咸和之曲四字分排欲
勻尾聲悠長但要舂容和雅不可急促暴戻毎起
一曲即舉麾依歌章唱一聲凡八曲奏終聽櫟敔
畢偃麾則降龍現髙唱樂止欲飃然而去

  柷毎奏一曲之始聽舉麾唱畢兩手舉止先撞底
一聲次擊左旁一聲次擊右旁一聲共三聲以舉
樂堂上堂下之樂俱綂命於柷焉

[041-21b]
  敔毎奏一曲之終聽懸鼓響畢即擊手舉籈先擊
其首者三次逆櫟鉏鋙者共六響以止樂堂上堂
下之樂皆制命於敔焉

  鎛鐘宫懸左右各三架毎奏一曲之始聽擊柷畢
即擊一聲以開衆音毎架主一曲先左之中次右
之中次左之北次右之北次左之南次右之南又
次左之中又次右之中全樂八曲八響乃一曲之
始條理也

[041-22a]
  特磬宫懸南北各三架毎奏一曲之終即擊一聲
以收衆音毎架主一曲先南之中次北之中次南
之左次北之左次南之右次北之右又次南之中
又次北之中全樂八曲八響乃一曲之終條理也
懸鼓宫懸四隅各一架毎奏一曲之終聽特磬響
畢即擊懸鼓先乾響巽應次坤響艮應凡四聲蓋
一曲之收宫也

  編鐘宫懸四面各一架毎奏一句之始即擊一聲
[041-22b]
以開衆音自東而南而西而北輪更擊搏毎曲八
句八響乃一句之始條理也

  編磬宫懸四面各一架毎奏一句之終即擊一聲
以收衆音自西而南而東而北輪更敲戞毎曲八
句八響乃一句之終條理也

  楹鼓足鼓鞉鼓堂上左右共四架毎奏一曲之終
聽編磬響畢先擊楹鼓一響足鼓應之鞉鼓尾之
凡三響三應三尾揺鞉法持柄左轉兩耳擊三點
[041-23a]
蓋一句之收宫也

  登歌鐘堂左一架毎奏一字之始聽歌聲既發即
擊一聲以開衆音毎句四字四響乃一字之始條
理也

  登歌磬堂右一架毎奏一字之終即擊一聲以收
衆音毎句四字四響乃一字之終條理也凡鐘磬
在懸以樂生所向之方下層自右數第一合字第
三四字第五一字第六上字第八尺字上層自左
[041-23b]
數第二上字第四凡字第五六字第七五字以按
律吕列譜於後

  搏拊田鼓搏在門内田在門外共四架毎奏一字
之終聽歌聲響畢即拍搏拊一聲速敲田鼓應之
拍搏拊法初字以左手再字以右手三字又以左
手四字則兩手齊拍田鼓敲法初字以右手杖再
字以左杖三字又以右杖四字則二杖齊敲蓋一
字之收宫也

[041-24a]
  歌乃一樂之主凡八音皆以和歌古之雅頌其法
不傳今止一字一韻審其為喉舌唇齒以定其音
律凡字俱有聲有音聲即字也音則其落韻也字
有不能合音律者而以落韻合之如大成樂所用
合四上尺工六等字合字屬宫出於喉而落於喉
内四字屬商出齒而落於舌之上根上字屬徴出
於舌上而落於上齶之近外尺字屬徴出於舌頭
而落於上齶之近内工字屬羽出於唇而落於上
[041-24b]
齶之鼻孔六字屬少宫出於喉而落於喉外總之
歌在口中以律吕之九宫往來輪轉如琴之絃如
簫之孔如鐘磬之在懸自合至六聲漸髙而清自
六至合聲漸低而濁得此九宫之聲音凡歌入口
皆協律吕矣列譜於後

  琴八音以絲為君絲以琴為君而琴以中徽為君
中徽者第七徽也其位黄鍾中聲寄焉若求其中
則寓於絃之𦂳慢𦂳慢適中其聲自出是乃聲之
[041-25a]
元天地之中聲萬世作樂之大根本也朱子曰律
厯家最重元聲元聲一定向下都定元聲一差向
下都差求之之法取竹之竅生厚薄均者祖蔡氏
截竹探討之法以為黄鍾之管以定中聲遂法此
聲製而為簫先吹合字即黄鍾也謹察其聲以右
手勾第一絃而以左手中指揣摩七徽上下之間
如絃過乎太𦂳則聲溢出於徽外或在八九之間
必却軫以慢之過於太慢則聲又為不及或騰在
[041-25b]
五六之上必進軫以緊之務求緊慢適中使中聲
正對七徽而後已中聲既定然後如尋常和絃法
用得道仙翁以調之絃既和平則十二律各得其
位矣舊大成樂譜俱按彈皆以七徽為主其第一
絃為黄鍾律左手中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勾一絃
則合字應第二絃為太簇律左手食指按七徽右
手中指勾二絃則四字應第三絃為姑洗兼中吕
律用左手大指按七徽半右手食指抹三絃則一
[041-26a]
字應用右手大指按七徽左手食指挑三絃則上
字應第四絃為林鍾律用左手名指按七徽右手
中指勾四絃則尺字應第五絃為南吕律用左手
大指按七徽右手食指挑五絃則工字應第六絃
為應鍾兼清黄律用左手大指按七徽半右手食
指挑六絃則凡字應用左手食指按七徽右手食
指抹六絃則六字應第七絃為清太律用左手名
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剔七絃則五字應此譜之按
[041-26b]
彈者也張鶚曰按徽則聲短而殺不比於琴莫若
散彈則聲洪而長方與衆音相合明朝釋奠儀注
載琴瑟譜俱散彈用一絃至六絃曰合四上尺工
六然去一則留七去七則留一旋相為宫俱可用
散勾一絃為合字勾二絃為四字勾三絃為上字
挑四絃為尺字挑五絃為工字挑六絃為六字此
譜之散彈者也又馮應京曰古彈琴與瑟同安馬
柱支絃對徽乃以右手鼓於臨岳之下則逹越之
[041-27a]
聲見矣若以左手按絃附木則其聲暗陂短促如
雞啄木畧無音韻蓋絃附木之法可用於雜調而
不用於雅樂雜調或按或散一浮一沉乃能相濟
而成調若雅樂惟取合律吕案附木則韻短止用
散聲則聲渙或散或按則雜亂不齊惟以柱馬對
徽鼓之則地天交泰而中聲出焉宜乎其達越也
自雅樂亡而琴馬之制亦廢宜細審中聲律吕既
定亦照鼓瑟之法兩絃並奏一散一按散者其正
[041-27b]
絃也而按者其助絃也如散勾一絃為合字則按
九徽挑三絃以助之散勾二絃為四字則按九徽
挑四絃以助之散勾三絃為上字則按十徽挑五
絃以助之散勾四絃為尺字則按十徽勾二絃以
助之散挑五絃為工字則按十徽勾三絃以助之
散挑六絃為六字則按十徽勾四絃以助之二三
四五絃疊為正助惟一絃六絃屬宫在君位不敢
以之作助此譜之散按兼彈者也其聲達越與瑟
[041-28a]
相和歌聲不能掩之

  瑟二十五絃各設一柱第十三絃居中為内外清
中之界謂之君絃居所不動其餘柱為游移不定
前其柱則清後其柱則濁上下以笙和其音外十
二絃具十二中律内十二絃具十二清律或一手
搯作或兩手合作俱可一手搯作則止用外一至
十二内一至四若兩手合作則内外二十四絃俱
用外第一絃為黄鍾律用右手食指勾則合字應
[041-28b]
内第一絃為清黄律用左手食指勾則六字應外
第二絃第三絃為太簇律用右手中指食指撮則
四字應内第二絃第三絃為清太律用左手中指
食指撮則五字應外第四絃第五絃為姑洗律用
右手中指食指撮則一字應内絃左手同法外第
六絃為中吕律用右手食指勾則上字應内絃左
手同法外第七絃第八絃為林鍾律用右手中指
食指撮則尺字應内絃左手同法外第九絃第十
[041-29a]
絃為南吕律用右手中指食指撮則工字應内絃
左手同法外第十一絃第十二絃為應鍾律用右
手中指食指撮則几字應内絃左手同法内外二
十四絃不可參差先後欲清中相應疾徐如一其
兩絃兼彈者蓋取陰陽相配也自中吕而上以律
配吕自中吕而下以吕配律琴之兩絃兼彈者蓋
取老少相配也一二三絃用少配老四五六絃用
老配少若欲稍作指法少配老或可吟而下注老
[041-29b]
配少或可揉而上綽總欲琴瑟協和則他音不能


  笙凡吹竹音按其孔則無聲放其孔則有聲惟笙
匏屬放其孔則無聲按其孔則有聲故謂之鼓笙
鼓者動也按其孔則氣從山口出以鼓動其簧而
聲發矣笙後面居中一最長管位第十四乃黄鍾
中聲譜以合字應其第十二管乃黄鍾清聲譜以
六字應凡吹合字必吹六字亦取清中相和以左
[041-30a]
手食指及中指按其孔餘孔皆開如吹十二管六
字又兼按十三管小六吹之第四管第八管第十
一管為太簇律用右手食指及左手大指食指按
其孔則四字應第一管第三管第十管為姑洗律
用右手食指大指左手大指按其孔則一字應第
二管第十三管為中吕律用左右手大指按其孔
則上字應第十二管第十五管為林鍾律用左手
食指中指按其孔則尺字應第三管第七管第十
[041-30b]
一管為南吕律用左手大指右手大指食指按其
孔則工字應第五管第六管第十管為應鍾律用
右手大指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則凡字應又第
一管為勾凡第九管為助凡清一第十六管為亞
一十七管為背凡審其調之清濁皆可取為助音
而雅樂不用也第四管第八管第十一管為清太
律用右手大指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則五字應
欲知各管之配合當看後篇點笙歌訣其内外孔
[041-31a]
字音歌訣曰一三十管一字真二管十三上字聞
四八十一為四字十二十四六合音三七十一應
五字十二十五尺字輪又全簧孔字音歌訣曰五
六凡勾九清一亞一背凡十六七又加十三為上
字徐徐用字呼與吸此總括管孔以清中數聲兼
言之若大成樂止用合四上尺上六六字當依後
列圖管取應用字目按孔單吹勿以兼音亂雅
塤吹時先以兩手名指屈蟠塤底作環抱狀而兩
[041-31b]
手大中食五指竝閉五竅兩大指按後二孔兩食
指按前上二孔右中按前下一孔平氣俯唇輕而
吹之則為黄鍾律譜以合字應畧俯唇微仰而吹
則為太簇律譜以四字應微仰更加氣則為姑洗
律譜以一字應仰極重吹則為中吕律譜以上字
應放前上右一孔則為林鍾律譜以尺字應凡放
尺字餘孔俱閉放前下一孔則為南吕律以工字
應凡放工字止閉凡六五字放前上左一孔則為
[041-32a]
應鍾律譜以凡字應若放凡字止閉五六字放後
左一孔則為清黄律譜以六字應凡放六字止閉
五字放後右一孔則為清太律以五字應凡放五
字諸孔盡開此器極難取音急不鳴緩不洪仰口
蹙唇徐噓有力方得正聲

  篪如吹笛法用左手名指挽其繩横而左偏其吹
口在右頭管面上較他孔稍大左尾上有穿繩二
小眼為黄鍾律又為清太律六孔俱閉調氣輕吹
[041-32b]
則合字應重吹則五字應當尾有一底孔為太簇
律以四字應凡吹四字只開此孔餘皆閉左頭第
一孔為姑洗律以一字應凡吹一字此孔與底孔
俱開餘俱閉第二孔為中吕律以上字應凡吹上
字此孔與下一孔底一孔俱開餘俱閉第三孔為
林鍾律以尺字應凡吹尺字此孔與下二孔底一
孔俱開餘俱閉第四孔為南吕律以工字應凡吹
工字此孔與下三孔底一孔俱開餘俱閉後一孔
[041-33a]
為應鍾律輕吹則凡字應又為清黄律重吹則六
字應凡吹凡六字止開此孔餘俱閉八器之中惟
篪筒大而内濶吹之甚難止宜㣲氣輕取與塤相
和以合衆樂舊譜呼底孔開為陽尾閉為隂尾譜
多不同當以此為法

  鳯簫用兩手捧持自右管吹起毎管一聲第一管
為黄鍾律以合字應第三管為太簇律以四字應
第五管為姑洗律以一字應第六管為中吕律以
[041-33b]
上字應第八管為林鍾律以尺字應第十管為南
吕律以工字應第十二管為應鍾律以凡字應第
十三管為清黄律以六字應第十五管為清太律
以五字應毎管頭俱有缺竅為吹口次第輕吹則
聲得矣

  雙管臨時按荻頭人口含吹以吞吐深淺為字之
抑揚兩管同一音六孔盡閉筩内為黄鍾律以合
字應自下而上放第一孔為太簇律以四字應放
[041-34a]
第二孔為姑洗律以一字應放第三孔為中吕律
以上字應放第四孔為林鍾律以尺字應放第五
孔為南吕律以工字應放第六孔為清太律以凡
字應此器聲調過髙當俯而抑之斯與衆音諧和
凡放一孔此孔以下盡開以上盡閉餘簫笛等俱
倣此

  洞簫簫衆樂之祖也本黄鍾之管而為之吹簫以
唇安山口上全在口唇之俯仰吹氣之緩急唇仰
[041-34b]
急吹則清唇俯緩吹則濁筩底孔及穿繩眼黄鍾
也若吹黄鍾律六孔皆閉俯唇輕吹則合字應仰
而急吹則為清黄律六字應自尾起放第一孔為
太簇律俯唇輕吹則四字應仰而急吹則為清太
律五字應放第二孔為姑洗律以一字應放第三
孔為中吕律以上字應放第四孔為林鍾律以尺
字應放第五孔為南吕律以工字應放後一孔為
應鍾律以凡字應自下而上以漸而清象一陽之
[041-35a]
氣自黄泉而升也凡和琴瑟點笙簧全賴此器定
黄鍾之聲如敎坊俗樂所用不合尺寸是鄭衛滛
聲未可以諧雅樂也其嚴辨之

  龍笛横而右偏其吹口在左頭管而上較他孔稍
大右頭底孔及穿繩眼黄鍾也若吹黄鍾律六孔
盡閉㣲氣輕噓則合字應自右頭起放第一孔為
太簇律俯唇輕吹則四字應重吹則清太律以五
字應放第二孔為姑洗律以一字應放第三孔為
[041-35b]
中吕律以上字應放第四孔為林鍾律以尺字應
放第五孔為南吕律以工字應放第六孔為應鍾
律以凡字應重吹則清黄律以六字應不可用俗
樂所制者止取悦耳導滛與律吕相去逺矣
旌節凡執節前導既列綴兆則分立東西舞生之
首如奠帛麾生唱樂奏寧和之曲東階節生亦揚
節唱曰奏寧和之舞三獻皆同舞畢西階節生抑
節唱曰舞止各植節架上舞生俱歸班

[041-36a]
  相鼓木鐸節武舞以金鐸節文舞以木鐸一聲應
一歩傍侍者執搖聽堂下樂既發聲即搖一聲隨
舞人所向之方辰俯則先俯仰則先仰以為舞容
之節相鼓用手執於胸前所以輔鐸者毎搖鐸一
響則擊鼓一響以應之

  籥翟籥用左手横執之有竅而不吹或云綴兆轉
折入位之時齊吹以節走趨翟用右手縱執之翟
縱籥横齊肩執之為執起之齊目為舉平心執之
[041-36b]
為衡盡手向下執之為落向前正舉為拱向耳偏
舉為呈籥翟縱横兩分為開籥翟縱横相加為合
籥翟縱合如一為相各分順手向下為垂兩執相
接為交凡執籥秉翟俱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其手
指俱大指在内四指在外縱則如繩横則如衡執
秉者不可忽也

  舞鼓聲既嚴旌節前導魚貫而進列行於階上左
右相同聽節生唱奏寧和之舞則散而為佾聽唱
[041-37a]
樂止則聚而成列忽散忽聚部位不亂如兵家之
陣法然凡舞東階者面東則西階者面西東階者
面西則西階者面東又東階者用左手左足舞蹈
則西階者用右手右足舞蹈其向背低昻周旋俯
仰各各成偶凡立之容五兩階相對為向内立兩
階相背為向外立俱面正北為朝上立兩兩相對
為相對立兩兩相背為相背立舞之容二兩階相
顧作勢為向内舞兩階相負作勢為向外舞首之
[041-37b]
容三舉面朝上為仰首俯面向下為低首左右顧
為側首身之容五起身正立為平身曲其背為躬
身正立左右轉為側身轉過為囬身開左右膝直
身下坐為蹲身手之容五一手髙舉為起手順下
為垂手前伸為出手兩手合舉為拱手相持為挽
手歩之容二前邁為進歩後縮為退歩足之容七
起足前尖以足跟著地為蹺足起足後跟以足尖
著地為點足進足稍前為出足膝前足後為曲足
[041-38a]
履位遷換為移足右足加左左足加右為交足反
履底向上為蹈足禮之容十屈身出手下賜為授
更屈身出手上承為授拱手後退為辭拱手向左
右為譲低首屈身拱手為謙平出兩肘拱手齊心
為揖低首屈身至地為拜屈膝至地為跪點首為
叩頭蹺一足屈一足拱手左右譲為舞蹈舞生按
譜作勢凡舞合字四字欲遲工字六字欲疾上字
尺字欲適中聽鐸鼓既響兩階羽籥齊作進退俯
[041-38b]
仰象文德之容合聲歌之妙而舞之能事畢矣後
列圖譜其形像解説俱出太學志僉載所載者與
此不同故竝存之而闕里之舞師世世親傳又别
有妙用總之得古人文舞之神動合法矩豈拘拘
如泥偶哉歌一闋則舞一成奠帛三獻共四成始
終共六變起於中而散於中初變在綴之中東西
立象尼山毓聖五老降庭再變而為佾數稍前進
象筮仕於魯而魯治三變而東西分象歴聘列國
[041-39a]
而四方化四變稍後退象刪述六經告備於天五
變而左右向象講論授受傳道於賢六變而復歸
於綴中東西立象廟堂尊享弟子列配考帝王樂
舞武舞退文舞進由一成至於十二成一變至於
九變其綴兆皆起南而散於南與此不同也



[041-39b]








  廣西通志卷四十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