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三易洞璣 > 三易洞璣 卷十一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三易洞幾卷十一
            明 黄道周 撰
 雜圖經中
天道之行始於東北天根所屬端門上闢招搖為主左
右各十太乙持之為羣龍首集扵亢端左右各七故比
師天制其數十五受扵太乙萬物所直屯䝉地制其數
二十有一恊扵天門鬼神之所出入兩始翊命以輔太
[011-1b]
易天地交制聖人廼出故艮者萬物之所終始也天地
之序靈宰所治逺近進退三五是始極於三九二六之
間貴神廢居故日月交數窮於十三反復其間二十有
七三為明生五為魄始明魄相孕各五以為候十以為
紀故屯䝉三七招搖是直比師乘之以殷東北在十五
中為天兩乙天下災祥之所稽厯春秋隠公三年王二
月己巳朔日食坤乾媾端日月更始扵是朔食既不言
朔食既以綂與桓不以綂與幽幽王六年十月辛卯朔
[011-2a]
食既於鶉尾坤治五十五年亢始初復四月平王告崩
於是食既則以為改厯厯既於幽不既於平故幽以坤
令比政之終平以乾令東政之始平終而桓繼天憲不
改王室如故雖有聖人不得以既與周而以朔與魯故
坤乾之初交在於壬戌為桓王元年雜緯屯比飛龍未
革五體皆變於是宋立與夷子馮出奔衛州吁弑其君
完諸侯伐鄭衛人殺州吁立子晉詩易之變則鄭衛為
之首三年王子狐出質於鄭齊鄭盟於后門鄭伯車僨
[011-2b]
於濟及扵是年衛立子晉遂廢王覲春秋之亂則於是
始也惠王二十二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是為需臨之
始貞體未革而外海數易春晉侯殺其世子申生秋楚
㓕弦冬晉㓕號及虞於是王跡廼熄齊晉與楚相代為
命先生齊以諸侯伐楚以楚盟於召陵覇綂廼成及扵
是年王世子鄭㑹諸侯於首止王室雖定晉楚終亂故
屯者東北之治需者正南之治也東北之治在於亢氐
攝提之間宋鄭為主衛人從之正南之治在於井鉞軍
[011-3a]
市以北周人為主齊人為客晉楚秦人争命其下故屯
需比臨四方上下相叅治也屯治於東北主氐而與宋
比治於東北主亢而與鄭需治扵正南主鉞而與楚臨
治於西北主桴而與秦晉故自惠襄而下齊楚秦晉為
多事矣是歲秋九月戊申朔日食為易治之次際又十
三年齊廼衰十八年宋廼敗明年晉廼覇自是晉命覇
主强臣與春秋終始定王十五年夏五月癸卯朔食其
先庚申魯宣公八年秋七月甲子朔食既是不食既而
[011-3b]
食且既者是春秋之中軌兩甲之週餘十有五易厯之
盡五十三萬一千四百四十有一界於春秋而春秋以
理上下日食交數之所繇起故自癸卯食之明年為易
治之三際歲在庚午邾人戕鄫楚莊以立師屯再治天
道之反復在東北宋鄭曹燕是為灾國靈王二十二年
壬子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是則食既春秋以來
百七十有四是為食歲比於日數故春秋者億世之治
也日月胥命叶數與義或揆之當歲或照之百世歲月
[011-4a]
相覆與天地似故為十五以當㑹十九以當章十一以
當餘二十有一以當閏二十有七以當交三十有二以
當軌三以當衰五以當限八者既辨而後隂陽灾沴之
變可起也景王十七年丁卯五月丁巳朔日有食之明
年為易治之四際小畜治扵西南震治於東北西南昴
也東北尾也西南楚衰而趙以之起東北齊衰而燕亦
以大左右互取則趙魏始作而吳越為之主春秋末年
於越入吳是歲孛見於東方明年獲麟秋齊陳恒弑其
[011-4b]
君明年熒惑守於大火又八年戊辰越廼㓕呉又八年
句踐廼歿魯侯終於越廼立悼公明年丁丑斗爟之治
始盡又明年河絶扵扈㤗損為治㤗為分界出於坤艮
天地之門户損益之中判於兩濟危非所直春秋廼絶
故自獲麟嵗蝕五月庚申上於己未南至之日亦在己
未辛酉庚申上下四六如其中數兩分春秋以周天之
歩而天道終始自是而後天下失日又二百四十餘年
故天下之不失日則春秋為之夙治也貞定王之六年
[011-5a]
晉楚皆聘於秦㤗否分界人星車府為治㤗損之乾五
位已革天道畀於西北八年庚辰秦始塹河旁伐大荔
龎戲取其王城十六年戊子三晋分國趙事三神於百
邑明年田襄子命其宗室丁酉秦伐義渠擄其王丙午
夏六月朔日食雨雪於是晉室先裂秦獨西頋後十年
秦亦弑君嵗在丙辰威烈王之元年也戊寅九鼎皆震
三晉始侯辛巳三晉伐楚至於桑丘而㤗損軌既明年
壬午號山崩王子定出奔秦韓趙皆新易主同人與大
[011-5b]
畜為治天道在於正西是安王之三年三晉與秦始為
兵端乙未齊廼為田丙午韓廼滅鄭是烈王之元年癸
丑雨金櫟陽自四月至八月為顯王之元年明年河水
赤於龍門丁巳秦魏戰於石阿王賀秦俘辛酉王廼致
胙於秦明年星隕如雨自莊王十年四月辛卯而後三
百二十九年矣以視定王庚申則春秋之中軌也其歳
晉殺秦諜七日廼蘇於是齊軌晉室廼燼而秦人獨武
是在壬戌上下春秋居攝之際各三百六十五嵗周漢
[011-6a]
之司侯也己卯秦猶朝王甲申秦始改命楚韓趙蜀朝
秦明年乙酉周致王命於秦而天下西嚮同人大畜之
綂廼既謙萃受之是在丙戌顯王之三十四年天道反
扵東方騎陣將為主車轄次之明年丁亥齊魏㑹諸侯
於徐州胥命為王自是縱横齊為次强楚魏韓趙嵗以
兵殃燕齊勝負與時後亡壬申周始朝秦明年秦誦齊
為東帝是赧王之二十七年己丑秦與韓魏楚伐燕燕
之未亡則齊為之主於是天道猶在東方明年入交在
[011-6b]
隨蠱之界天道又分騎陣為主牛鬼夤列東行不退其
禍必敗是在庚寅王赧之四十四年秦趙攻齊天道分
南北縱横将并於秦乙已易軌中交上下十六隨謙
之悔在於過渙周胙廼盡自春秋而下四百七十年明
年丙午秦遷周於狐楚遷魯頃公於莒秦取九鼎鼎
淪於洛而天下為秦是秦昭王之五十二年壬子秦遷
周祀於陽人楚遷魯頃公扵下邑是荘襄王之元年周
魯秦楚相為終始故伯翳臯繇與后稷之究其律吕也
[011-7a]
陽者闢上隂者闔下輕重以德反廼滅質滅質廼極隂
陽之交盡於孚過兩濟上下聖人所不治也而秦則治
之秦楚改姓五德皆盡摶鬪且息覇王廼出自魯隠元
年至於秦政甲子一元之㑹四百八十六歲餘分皆併
周秦大合至於庚辰六國俱亡秦鑄金人又十七年而
漢室始興子嬰輿櫬五月五星聚於東井於是隨謙軌
盡臨與噬嗑當柄津旗再直漢秦相襲王覇道雜故為
五德之聖不如八際之正也八際之倍一十有六兩際
[011-7b]
之合五百一十有二餘一以為章交之始故歲數五百
一十有三月食之數千八十有一八以因嵗去八以命
易之體四以因食去四以命嵗之日八九互交存八之
一以命食日故月數百三十有五食法二十有三月以
命日晝夜見雜春秋前後屯䝉之數舉可知矣故自春
秋四載桓王壬戌至於漢興乙未五百一十三歲日月
之候見聖人之道著屯比之軌授於臨嗑而法象交治
燦然備也漢興二十一年西北之道女嬃為主隨於丈
[011-8a]
夫不失其度後元己亥噬嗑加兌津旗之治貫於五車
為易十軌而漢道大作先年戊戌秋八月乙巳朔日食
上於初載三年丁酉十一月甲戌朔日食凢十有四食
加一以為軌食損益月道九一以命日而日月大白故
八尺者天地之表端也其在八表之内靈晷所集中五
昃十聖人之所憂也故比師震艮損益兌㢲晋夷咸恒
大有同人需訟上下皆十有五以為亂則無故以為治
則已識漢後元始元之間是也元鳯之元年秋八月己
[011-8b]
亥朔日食九月鄂主燕王上官宏羊伏誅又後明年癸
卯石立柳起為易之十一軌其先元狩六年為春秋之
中際下盡居攝晷影廼交癸卯而下剝隨為治本始地
節蔑貞以足孝元之間宏石剝膚甲戌殺蕭望之戊寅
殺賈捐之辛酉殺周堪張猛扵是漢法始僻赤鈇不砥
漢士輕死諸王始貴朱輪為市永始二年丙午二月癸
未夜星隕如雨視周顯王壬戌之嵗又三百四十五年
矣三月乙酉朔日食剝隨廼終明年丁未春二月己卯
[011-9a]
朔日食旡妄與剝復始是易之十二軌貞緯在於正酉
雜緯在於正北子酉相距為西北際元始丙寅為居攝
之元年春秋於是為三易紀餘分之縮反歩者九冬十
月丙辰朔日食溯於上元九始之際六分其一春秋之
義則於是而發也故詩者易之象致春秋者易之爻義
也春秋治魯隠公以諷魯周公治魯周公以諷後世之
為周公者詩與春秋東西相起若日月之無已也丙寅
劉崇起兵不克丁卯翟義繼之己巳遂為新室貞緯之
[011-9b]
所謂災雜緯之所謂爛也貞緯主界雜緯主義貞緯之
隨則有事雜緯之隨則旡故貞緯之剝則不剝雜緯之
剝則復天人貞雜相為治也建元建武之間在旡妄之
九五與復同治己酉夏四月戊申朔日食又後明年為
頥與晋在易之十三軌永平建初之際天下蕃庶章和
而後邉圉多弊竇氏怙能亦以自廢顛頥之顛雖强不
寧殤安之間外戚洊興元初元年十月戊子朔日食而
頥晉軌盡次井廼繼明年夏閻氏立后六月洛陽地裂
[011-10a]
十月壬午朔日食自是天下寄於壼政軒轅在御常侍
當令順帝二年丁卯為春秋之中際八月甲戌朔日食
於是閹寺孫王等軰俱侯矣故春秋之有中際聖人之
所畏也周定王庚申楚滅舒蓼遂盟吳越天下屏息聼
於趙欲是為疆臣招搖之令顯王壬戌六國鷙撃三晉
與秦無嵗不争戰骨盈城是為陣騎積卒之今漢元狩
甲子蠻狄大來貴臣屢災禱祠以懃弊鬼及夷是為威
主旗斿之令後漢永建丁卯良臣亟死阿保持主列侯
[011-10b]
茅土以賞薫腐是為閽寺尸鬼之令至於閽寺茅土而
蠻狄且起威主强臣積卒之令亦且盡矣是皆未至於
交際也而聖人畏之者畏其盈僨疾作必反自永建而
後天下大震夷㓂屢作盗發陵寢建和三年六月丁卯
朔日食己卯震憲陵寢屋去魯哀公三年桓僖宫灾之
歲六百四十年矣延熹二年常侍再封鉤黨将起建寧
初載陳竇就死鉤黨再治廼殱多士光和元年冬十一
月丙子朔日食明年己未五月甲戌朔日食為易之十
[011-11a]
五軌水火兩濟天地之大交際黨禁雖解禍亂已作宫
車播遷張董李郭相彼公卿氾氾漂木建安而後曹袁
廼起六七将窮人為天子黄初革命章武克正俱在既
濟之鼎艮又二十一載兩濟軌盡天下易姓延熈壬戌
夏五月戊辰朔日食小過交際天道在於正南二十有
七其先丙辰孛在東方春秋之窮孛為旌亡旌亡再揭
漢胙廼絶以視春秋西周攻秦出伊闕塞陽城去其初
元皆四百六十八年矣王赧既卒九鼎廼發後主既降
[011-11b]
陳畱亦亡周之有秦漢之有晉進退春秋仲尼之所命
也王赧亡周四十五年而沙丘亡秦後主亡漢四十五
年而石勒亡晉故周漢秦晉聽於尼父吹律則以風吹
吕則以雨尼父仰首聼於太易夜不失星晝不失日故
天地之道著於日月日月之道著於食兩濟以交孚過以
食乾坤孚過其數再易損四以為食益四以為厯隂陽
損益量月與日仲尼命之百世不失
 右圖以月食紀日明易交之八際以易交分際明星/緯之主数其法以宓圖定序三統步厯内視貞卦反
[011-12a]
 對所在以為入限不入限外視雜卦主客所加以為/當數不當數也春秋除初四年為坤前軌自桓王元
 年壬戌貞卦起乾雜卦起坤至秦二世三年甲午凢/五百一十二年得八軌謙卦盡其年秋九月漢攻破
 武闗明年春漢都南鄭為受命之元其實入闗在甲/午歲當臨之乾上距王赧庚寅為隨蠱交際至甲午
 而隨蠱交盡五百一十二年自乙未漢興貞卦起臨/雜卦起噬嗑至晋光熈元年得入軌孚過盡其年秋
 七月乙酉朔日食冬殺城都王頴十一月晋惠帝殂/明年懐帝立即劉淵元熈三年上距後主延熈壬戌
 為兩齊交際至懐帝永嘉元年丁卯而孚過再交五/百一十二年凢易一元四百八十六年易軌方行餘
 二十六年其法本天方圖周徑之數一百二十一午/减其小分以為内廓之究圍之三百六十四五贏其
 小分以為外廓之冪圍之三百八十有四積差自然/有贏有縮非兩事也隂陽二厯南北相離不及四十
[011-12b]
 有八月數百三十五食法二十三各以四十七乘之/六千三百四十五朔食數千八十有一故十九以為
 章閏二十七以為章軌章軌之數五百一十三八其/章軌以為卦軌之盡四千九十六而餘其八為四千
 一百有四四其軌食以為卦食之盡四千三百二十/四而絀其四則四千三百二十故易自乾元與春秋
 相㑹則乾坤之中正當呉興魯隠之界至元至正辛/丑偽漢破走在三十三軌之三十二卦天地分際名
 二千四十八年餘四以為消長易自屯北與春秋相/㑹則乾坤之端正當其和元綂之際厲王始衰其下
 坤乾寧順初承其下乾坤魏晋之間下有兩濟日月/分際各二千一百八十不及十一有半以為消長合
 之兩餘以當交積閏以當朔交差二日三一八三减/之以半乘之以六交朔相檢而食數可得也交差生
 扵朔㑹而食數綂扵章軌道雖分行歸致則一易以/㤗否隨蠱頥大過坎離兩濟孚過漸歸妹乾坤十六
[011-13a]
 卦為易之交際月食不因之生而隂陽用以相倣食/㑹有贏乏入交有踈數故自乾而㤗二十七爻而交
 自㤗而隨十二爻而交自隨而頥二十七爻而交頥/坎既濟中孚四卦頻交日有頻交歲唯兩食九道之
 界或五或六酌扵半歲隂陽之限或六或八踰扵十/三故易之貞數卦位交限以相倣也雜數比師東比
 左右十五艮為主卦亢宿之下其上天乙太乙故為/緯首臨觀西北二十有一隨為主卦天津之下乾亥
 之間故為緯次屯䝉東北二十有一否為主卦氐宿/之下其上允池天槍在於端門故為貞緯之首雜次
 臨觀之下震艮東北十五比為主卦在於神宫天市/端門故又次之損益西北十五既濟為主卦危虗之
 間車府之下故又次之大畜旡妄正西十九臨為主/卦螣蛇之府室壁正交故又次之萃升正東十九天
 權之下大㣲帝居師為主卦與臨相直卯西分限而/秦漢始别故貞緯始乾而授扵屯雜緯始乾而授扵
[011-13b]
 比屯之至謙七卦而隨比之至萃七卦而謙皆合乾/始以為二十七章而卯酉分限今皆始扵屯比交扵
 臨嗑以為章軌者乾坤孚過四數皆倍則春秋下元/退易一次也故主朔之法以元與乾主運之法以元
 與屯比運朔相乘或見或雜故使貞雜進退共治也/謙豫東北徃反正五萃為主卦天床正中在豐沛之
 間下有陣騎漢室所起是又緯始嗑賁西比徃反正/五旡妄主卦兩蓏之間上有女主故為緯次兌㢲西
 南小偏十五大有主卦上有五車諸王天髙故又次/之隨蠱三十有二槜於乾㢲為天門界是初爻限漢
 室中衰閏食相併剝復正北其爻三六謂之不逺宗/室所凖故又次之晋明夷正北小偏十五頥為主卦
 斗精所宅故又次之井困東南其數又五升為主卦/在軒轅尾積尸所處故又次之凢貞卦始乾者八軌
 而交隨七軌而交兩濟上盡於謙下盡於坎離為春/秋兩漢之貞厯孚過而下各加一軌唐授於艮革於
[011-14a]
 鼎宋授扵益亂於明夷南盡扵坤交上下兩際各一/千有九十歲雜卦始乾者八軌而交謙七軌而交咸
 上盡於萃下盡於井為春秋兩漢之雜厯乾坤坎離/不復加位唐授於大有終扵離宋授於小畜終於既
 濟南盡扵乾交上下兩際各一千二十四歲上際食/厯春秋所存三十有七戰國寥然四記日食所無月
 日下際前漢二百十二年食三十有九後漢二百四/十三年食七十三延熈庚午至光熈元年魏晋之間
 五十七年食二十三凢五百一十二年日食踈數共/一百三十五以九乘十五以八因之章軌之食以得
 周軌章食之月以得日食八九所乘約可知也貞卦/交限自乾至小過十七卦隨居其中上際八卦唯否
 㤗一交下際八卦頥坎未濟小過頻交以下十六卦/唯歸妹一交雜卦交限自乾至渙十七卦豐居其中
 上際八卦有否小過二交下際八卦離大過漸既濟/頻交自渙以上十六卦唯隨一交耳兩緯不同皆有
[011-14b]
 八際分交上下踈數逺近之異以此相較上下可推/故兩緯分位各殊同者唯有鼎革上下兩際漢唐之
 之間下暨勝國上際在隨則下在未濟上際在離則/下在既濟鼎革所直貞雜一也厯法推較日食授時
 最近然檢春秋亦難悉合春秋筆自仲尼攷證七十/二國日食一事是春秋要㫖不應多有乖違隠公三
 年春王二月己巳日冇食之杜預以長厯推是日朔/授時推是月無己巳亦不入食限三月朔己巳廼人
 入食限以二月朔為三月遂疑下文三月庚戌天上/崩四月辛卯尹氏卒八月庚辰宋公和卒皆為誤書
 先朔差甲一月豈有聖人瞻言百世誤書日月至終/嵗不覺者當繇授時閠先一月春秋閏在正月今以
 傳較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南至上距隠公三年六/十五年積日三百四十一日二十五分是年正月己
 巳朔入交有先後積氣有淺深而大約四分相距非/逺再以僖公十六年春正月戌申朔南至度之積日
[011-15a]
 五十七日七十五分僖公五年辛亥隠公三年己巳/雖不得時不害其為得日也盖日纒乆差通法難執
 以春秋之厯較春秋之蝕上下相檢可存其故如僖/公三年正月己巳朔交分太深閏月己亥朔月大二
 月己巳又朔下距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又先閏一/月凢十二年間一百四十一交交差三百一十五日
 八十九分以十二交三百二十六日五分四五四除/之在正交一十六分四五四間何云不入食限乎盖
 春秋置閏㣲踈魯史四之氣候有後先閏差不過一/月食法無差誤日月存於列國耳今其食月皆依春
 秋旁較太衍授時與易表裏揆正百世非諸筭生所/能管測也
 雜圖緯中
貞緯前除坤乾/後餘乾坤     貞緯本/序    雜緯本/序
[011-15b]
屯一軌周厲王戌午/魯隠公辛酉前乾 乾一軌    坤一軌
 一際壬戌周桓王元年/二際庚午周桓王九年  戊午魯隠公初年/丙寅周桓王五年
 三際戌寅桓王十七年/四際丙戌周荘王二年  甲戌桓王十三年/壬午桓王廿一年
 五際甲午周莊王十年/六際壬寅周釐王三年  庚寅周莊王六年/戊戌莊王十四年
 七際庚戌周惠王六年/八際戊午惠王十四年  丙午周惠王二年/甲寅周惠王十年
需二軌        屯二軌    比二軌
 一際丙寅惠王廿三年/二際甲戌周襄王五年  壬戌惠王十八年/庚午周襄王元年
 三際壬午襄王十三年/四際庚寅襄王廿一年  戊寅周襄王九年/丙戌襄王十七年
[011-16a]
 五際戊戌襄王廿九年/六際丙午周項王四年  甲午襄王廿五年/壬寅襄王卅三年
 七際甲寅周匡王六年/八際壬戌周定王八年  庚戌周匡王二年/戊午周定王四年
師三軌        需三軌    臨三軌
 一際庚午定王十六年/二際戊寅周簡王三年  丙寅定王十二年/甲戌定王二十年
 三際丙戌簡王十六年/四際甲午周靈王四年  壬午周簡王七年/庚寅周靈王元年
 五際壬寅靈王十二年/六際庚戌靈王二十年  戊戌周靈王八年/丙午靈王十六年
 七際戌午周景王二年/八際丙寅周景王十年  甲寅靈王廿四年/壬戌周景王六年
小/畜四軌        師四軌    屯四軌
[011-16b]
 一際甲戌景王十八年/二際壬午周敬王元年  庚午景王十四年/戊寅景王廿二年
 三際庚寅周敬王九年/四際戊戌敬王十七年  丙戌周敬王五年/甲午敬王十三年
 五際丙午敬王廿五年/六際甲寅敬王卅三年  壬寅敬王廿一年/庚戌敬王廿九年
 七際壬戌敬王卅一年/八際庚午周元王五年  戊午敬王卅七年/丙寅周元王元年
㤗五軌        小/畜五軌    震五軌
 一際戊寅周定王六年/二際丙戌定王十四年  甲戌周定王二年/壬午周定王十年
 三際甲午定王廿二年/四際壬寅周考王二年  庚寅定王十八年/戊戌定王廿六年
 五際庚戌周考王十年/六際戊午威烈王三年  丙午周考王六年/甲寅考王十四年
[011-17a]
 七際丙寅威王十一年/八際甲戌威王十九年  壬戌威烈王七年/庚午威王十五年
同/人六軌        㤗六軌    損六軌
 一際壬午周安王三年/二際庚寅安王十一年  戊寅威王卅三年/丙戌周安王七年
 三際戊戌安王十九年/四際丙午周烈王元年  甲午安王十五年/壬寅安王廿三年
 五際甲寅周顯王二年/六際壬戌周顯王十年  庚戌周烈王五年/戊午周顯王六年
 七際庚午顯王十八年/八際戊寅顯王廿六年  丙寅顯王十四年/甲戌顯王廿二年
謙七軌        同/人七軌    大/畜七軌
 一際丙戌顯王卅四年/二際甲午顯王二年  壬午顯王三十年/庚寅顯王卅八年
[011-17b]
 三際壬寅慎靚王二年/四際庚戌周赧王四年  戊戌顯王六年/丙午慎靚王六年
 五際戊午赧王十二年/六際丙寅赧王二十年  甲寅周赧王八年/壬戊赧王十六年
 七際甲戌赧王廿八年/八際壬午赧王卅六年  庚午赧王廿四年/戊寅赧王卅二年
隨八軌        謙八軌    萃八軌
 一際庚寅赧王四年年/二際戊戌赧王五十二 丙戊赧王四十年/甲午赧王八年
 三際丙午秦昭王五十二年壬寅赧王五十六年/四際甲寅秦莊襄三年 庚戊秦昭五十六年
 五際壬戌秦王政八年年/六際庚午秦王政十六 戊午秦王政四年年/丙寅秦王政十二
 七際戊寅秦王政廿四年/八際丙戌始皇帝七年 甲戌秦王政二十年/壬午秦皇廿八年
[011-18a]
臨九軌        隨九軌    謙九軌
 一際甲午漢髙帝初年/二際壬寅漢髙帝四年  庚寅秦皇卅六年/戊戌漢髙初四年
 三際庚戌漢惠帝四年/四際戊午漢髙后五年  丙午漢髙祖八年/甲寅漢髙后一年
 五際丙寅漢文帝五年/六際甲戌文帝十三年  壬戌漢文帝元年/庚午漢文帝九年
 七際壬午文帝後元五年/八際庚寅漢景帝六年 戊寅文帝後元年/丙戊漢景帝二年
噬/嗑十軌        臨十軌    噬/嗑十軌
 一際戊戌景帝後元年/二際丙午武建元六年  甲午景帝中三年/壬寅武建元二年
 三際甲寅武元朔二年/四際壬戌武元狩四年  庚戌武元光四年/戊午武元朔六年
[011-18b]
 五際庚午武元鼎六年/六際戊寅武太初二年  戊寅武元鼎二年/甲戌武元封四年
 七際丙戌武太始二年/八際甲午武後元二年  壬午武天漢二年/庚寅武征和二年
十/一軌        噬十/嗑一軌    兌十/一
 一際壬寅昭元鳯二年/二際庚戌宣本始三年  戊戌昭始元四年/丙午昭元鳯六年
 三際戊午宣元康三年/四際丙寅宣五鳯三年  甲寅宣地節三年/壬戌宣神爵三年
 五際甲戌元初元二年/六際壬午元永光五年  庚午宣甘露三年/戊寅元永光元年
 七際庚寅成建始二年/八際戊戌成陽朔二年  丙戌元建昭四年/甲午成和平二年
九十/妄二軌        剝十/二軌    隨十/二
[011-19a]
 一際丙午成永始二年/二際甲寅成綏和二年  壬寅成鴻嘉二年/庚戌成元延二年
 三際壬戌平元始二年/四際庚午莽新室二年  戊午哀建平四年/丙寅平居攝元年
 五際戊寅莽新室十年/六際丙戊漢建元二年  甲戌莽新室六年/壬午新室十四年
 七際甲午漢建武十年/八際壬寅建武十八年  庚寅漢建元六年/戊戌建武十四年
十/三軌        旡十/妄三軌    剝十/三
 一際庚戌建武廿六年/二際戊午明永平元年  丙午建武廿二年/甲寅建武三十年
 三際丙寅明永平九年/四際甲戌永平十七年  壬戌明永平五年年/庚午明永平十三
 五際壬午章建初七年/六際庚寅和永元二年  戊寅章建初三年/丙戌章元和三年
[011-19b]
 七際戊戌和永元十年/八際丙午殤延光元年  甲午和永元六年/壬寅永元十四年
十/四軌        頥十/四軌    晉十/四
 一際甲寅安元初元年/二際壬戌安延光元年  庚戌安永初四年/戊午安元初五年
 三際庚午順永建五年/四際戊寅順永和三年  丙寅順永建元年/甲戌順陽嘉三年
 五際丙戌質本初元年/六際甲午桓永興二年  壬午順漢安元年/庚寅桓和平元年
 七際壬桓延延熹五年/八際庚戌靈建寧三年  戊戌桓延熹元年/丙午桓延熹九年
未十/濟五軌        坎十/五軌    井十/五
 一際戊午靈光和元年/二際丙寅靈中平三年  甲寅靈熹平二年/壬戌靈光和五年
[011-20a]
 三際甲戌獻興平元年/四際壬午獻建安七年  庚午獻初平元年/戊寅獻建安三年
 五際庚寅獻建安十五年/六際戊戌建安廿三年 丙戌獻建安十一年/甲午建安十九年
 七際丙午蜀建興四年/八際甲寅建興十二年  壬寅蜀章武二年/庚戌蜀建興八年
小十/過六軌        咸十/六軌    咸十/六
 一際壬戌蜀延熈五年/二際庚午延熈十三年  戊午蜀延熈元年/丙寅蜀延熈九年
 三際戊寅蜀景耀元年/四際丙戌晉㤗始二年  甲戌延熈十七年/壬午蜀景耀五年
 五際甲午晉㤗始十年/六際壬寅武太康三年  庚寅晉㤗始六年/戊戌晉咸寧四年
 七際庚戌武大熈元年/八際戊午惠永平八年  丙午武太康七年/甲寅惠永平四年
[011-20b]
中十/孚七軌        遯十/七軌    渙十/七
 一際丙寅惠光熈元年/二際甲戌愍建興二年  壬戌惠太安元年/庚午懐永嘉四年
 三際壬午元永昌元年/四際庚寅成咸和五年  戊寅元大興元年/丙戌成咸和元年
 五際戊戌成咸康四年/六際丙午穆永和二年  甲午成咸和九年/壬寅成咸康八年
 七際甲寅穆永和十年/八際壬戌哀隆和元年  庚戌穆永和六年/戊午穆升平二年
十/八軌        晉十/八軌    解十/八
 一際庚午晉太和五年/二際戊寅武太元三年  丙寅晉太和元年/甲戌武寧康二年
 三際丙戌武太元十一年/四際甲午太元十九年 壬午武太元七年年/庚寅武太元十五
[011-21a]
 五際壬寅安元興元年/六際庚戌安義熈六年  戊戌安隆安二年/丙午安義熈二年
 七際戊午安義熈十四年/八際丙寅宋永初六年 甲寅安義熈十年/壬戊宋末初三年
十/九軌        家十/人九軌    暌十/九
 一際甲戌宋元嘉十一年/二際壬午元嘉十九年 庚午宋元嘉七年/戊寅元嘉十五年
 三際庚寅元嘉廿七年/四際戊戌宋大明二年  丙戌元嘉廿三年/甲午宋建元元年
 五際丙午宋太始二年/六際甲寅宋元徽二年  壬寅宋大明六年/庚戌宋太始六年
 七際壬戌齊建元四年/八際庚午齊末明七年  戊午宋昇明二年/丙寅齊永明四年
二/十軌        蹇二/十軌    否二/十
[011-21b]
 一際戊寅齊隆昌五年/二際丙戌梁天監五年  甲戌齊隆昌元年/壬午梁天監元年
 三際甲午梁天監十三年/四際壬寅梁普通三年 庚寅梁天監九年年/戊戌梁天監十七
 五際庚戌梁大通二年/六際戊午梁大同四年  丙午梁普通七年/甲寅梁中元六年
 七際丙寅大同十二年/八際甲戌梁主繹三年  壬戌中元十四年/庚午中元廿二年
歸廿/妹一軌        損廿/一軌    大廿/壯一
 一際壬午陳天嘉三年/二際庚寅陳大建二年  戊寅梁太平三年/丙戌陳天康元年
 三際戊戌周宣政元年/四際丙午隋開皇六年  甲午陳大建六年/壬寅隋開皇二年
 五際甲寅開皇十四年/六際壬戌隋仁夀二年  庚戌隋開皇十年/戊午開皇十八年
[011-22a]
 七際庚午隋大業六年/八際戊寅唐武徳元年  丙寅隋大業二年/甲戌隋大業十年
廿/二軌        夬廿/二軌    大廿/有二
 一際丙戌唐貞觀初年/二際甲午唐貞觀八年  壬午唐武德五年/庚寅唐貞觀四年
 三際壬寅貞觀十六年/四際庚戌髙永徽元年  戊戌貞觀十二年/丙午貞觀二十年
 五際戊午髙顯慶三年/六際丙寅髙乾封元年  甲寅髙永徽五年/壬戌髙龍朔二年
 七際甲戌髙上元元年/八際壬午髙永淳元年  庚午髙咸亨元年/戊寅髙儀鳯三年
廿/三軌        萃廿/三軌    革廿/三
 一際庚寅武天授元年/二際戊戌武聖厯元年  丙戌武埀拱二年/甲午武延載元年
[011-22b]
 三際丙午中神龍二年/四際甲寅元開元二年  壬寅武長安二年/庚戌睿景雲元年
 五際壬戌元開元十年/六際庚午開元十八年  戊午元開元六年/丙寅開元十四年
 七際戊寅開元廿六年/八際丙戌元天寶五載  甲戌開元廿二年/壬午元天寶元年
廿/四軌        困廿/四軌    小廿/過四
 一際甲午天寶十三載/二際壬寅代寶應元年  庚寅元天寶九年/戊戌肅乾元元年
 三際庚戌代大厯五年/四際戊午大厯十三年  丙午代大厯元年/甲寅代大厯九年
 五際丙寅德貞元二年/六際甲戌德貞元十年  壬戌德建中三年/庚午德貞元六年
 七際壬午貞元十八年/八際庚寅憲元和五年  戊寅德貞元十四年/丙戊憲元和元年
[011-23a]
廿/五軌        革廿/五軌    豐廿/五
 一際戊戌元和十三年/二際丙午敬慶厯二年  甲午憲元和九年/壬寅穆長慶二年
 三際甲寅文太和八年/四際壬戌武㑹昌二年  庚戌文大和四年/戊午文開成二年
 五際庚午宣大中四年/六際戊寅大中十二年  丙寅武㑹昌六年/甲戌宣大中八年
 七際丙戌懿咸通七年/八際甲午僖乾符元年  壬午懿咸通三年/庚寅咸通十一年
廿/六軌        艮廿/六軌    離廿/六
 一際壬寅僖中和二年/二際庚戌昭天順元年  戊戌僖乾符五年/丙午僖光啟二年
 三際戊午昭光化元年/四際丙寅唐天佑三年  甲寅昭乾寧元年/壬戌昭天復二年
[011-23b]
 五際甲戌梁乾德二年/六際壬午梁龍  庚午梁乾化初年/戊寅梁貞明四年
 七際庚寅唐長興元年/八際戊辰晉天福三年  丙戊唐天成元年/甲午唐清㤗元年
廿/七軌        漸廿/七軌    小廿/畜七
 一際丙午漢天福十一年/二際甲寅周顯德元年 壬寅晋天福七年/庚戌漢乾祐三年
 三際壬戌宋建隆三年/四際庚午宋開寳三年  戊午周顯德五年/丙寅宋乾德四年
 五際戊寅大平興國三年/六際丙戊宋雍熈三年 甲戌宋開寶七年年/壬午太平興國七
 七際甲午宋淳化五年/八際壬寅真咸平五年  庚寅宋浮化元年/戊戌真咸平元年
廿/八軌        豐廿/八軌    需廿/八
[011-24a]
 一際庚戌大中祥符三年/二際戊午真天禧二年 丙午真景德二年年/甲寅大中祥符七
 三際丙寅仁天聖四年/四際甲戌仁景祐元年  壬戌仁乾興元年/庚午仁天聖八年
 五際壬午仁慶厯二年/六際庚寅仁皇祐二年  戊寅仁寶元元年/丙戌仁慶厯六年
 七際戊戌仁嘉祐三年/八際丙午英治平三年  甲午仁至和元年/壬寅仁嘉祐七年
廿/七軌        㢲廿/九軌    大廿/過九
 一際甲寅神熈寧七年/二際壬戌神元豐五年  庚戌神熈寧三年/戊午神元豐元年
 三際庚午哲元祐五年/四際戊寅哲元符五年  丙寅哲元祐元年/甲戌哲紹聖元年
 五際丙戌徽崇寧五年/六際甲午徽政和四年  壬午徽崇寧二年/庚寅徽大觀四年
[011-24b]
 七際壬寅徽宣和四年/八際庚戊髙建炎四年  戊戌徽重和元年/丙午欽靖康元年
明三/夷十軌        渙三/十軌    漸三/十
 一際戊午髙紹興八年/二際丙寅紹興十三年  甲寅髙紹興三年年/壬戌髙紹興十二
 三際甲戌紹興十四年/四際壬午紹興卅二年  庚午紹興二十年/戊寅紹興廿八年
 五際庚寅孝乾道六年/六際戊戌孝淳熈五年  丙戌孝乾道二年/甲午孝淳熈元年
 七際丙午淳熈十三年/八際甲寅光紹熈五年  壬寅孝淳熈九年/庚戌光紹熈元年
大卅/壯一軌        中卅/孚一軌    既卅/濟一
 一際壬戌寧嘉㤗二年/二際庚午寧嘉定三年  戊午寧慶元四年/丙寅寧開禧二年
[011-25a]
 三際戊寅寧嘉定十一年/四際丙戌理寶慶二年 甲戌寧嘉定七年年/壬午寧嘉定十五
 五際甲午理端平元年/六際壬寅理淳祐二年  庚寅理紹定三年/戊戌理嘉熈二年
 七際庚戌理淳祐八年/八際戊午理寶祐六年  丙午理淳祐六年/甲寅理寶祐二年
卅/二         既卅/濟二軌    姤卅/二
 一際丙寅度咸淳二年/二際甲戌度咸淳十年  壬戌理景定三年/庚午度咸淳六年
 三際壬午元至正十九年/四際庚寅元至正廿七年 戊寅度景炎三年年/丙戌元至正廿三
 五際戊戌元大德二年/六際丙午元大德十年  甲午元至正卅一年/壬寅元大德六年
 七際甲寅元延祐元年/八際壬戌元至治二年  庚戌元至大三年/戊午元延祐五年
[011-25b]
卅/三庚午下距壬寅/乾四際中  坤卅/三丙寅下距戊戌/乾四際中
 右緯義甚明不假詮訓稽之貞雜尋行可辨也貞緯/起屯雜緯起乾坤起屯者前後各餘百二十八歲起
 乾坤者前後各盡與乾坤終始貞雜兩緯乘為子母/貞有兩義而雜唯一體也蜀建興八年至延熹元年
 貞緯已盡明年貞雜俱在下經丙辰歲春大白晝見/冬十月有星孛於大辰又孛於東方上距春秋魯哀
 公十三年冬星孛於東方至扵是冬七百一十八年/矣魯昭公十八年冬星孛十大辰去哀公十三年四
 十四年合之為七百六十一年十乘蔀歲更端復始/也建安十七年冬星孛於五諸侯光和五年秋星孛
 於太㣲建和三年秋星孛於天市永初三年冬星孛/於天苑永平十八年夏星孛於太㣲建平三年春星
 孛於河皷元延元年秋星孛於東井建始元年春星/孛於東方黄龍元年春星孛入紫宮地節元年春星
[011-26a]
 孛於西方始元三年春孛於西北征和六年秋字於/東方元狩四年長星出西北建元六年秋孛於東方
 四年孛於東北三年孛於西北景中元三年秋孛於/西北二年夏孛於西北景帝二年冬星孛於西南凢
 一元之孛十六七見自䟽而數數而復踈約以十二/乘六十有三而孛周其度宣帝黄龍元年壬申三月
 星孛入紫宮至唐景龍三年秋八月星孛於紫宫壬/申至己酉七百五十八年上下遲疾積乆可測矣七
 精散耀與日晨夕蔽虧冲射以為光景形采雖殊而/軌道相凖極北至於紫宮極南至於稷杜皆繇觀者
 仰首逺近以為南北去人愈近則分天易遙非有星/道厯於紫宮之内也故長星彗孛伏見踈數無常但
 約以日之南北月之遲疾孛遲炁閏舉積其間皆以/月孛為主日乘章蔀則㣲盈月乘卦軌則已過也黄
 龍元年上至周宣景龍三年下迨昭綂咸和辛卯酌/居其間上下七百六十年為南北中交與十六際相
[011-26b]
 為表裏上數而下踈上孛而下彗倣於交際踈數之/間入交最密則景帝丙戌冬十二月孛在危虚之間
 此其數㑹也景武之間貞雜兩緯皆在噬嗑四際前/後星孛最多古緯以三百四歲為德運七百六十歲
 為代軌千五百二十歲為天地出符四千五百六十/歲為七精反初皆以二六乘章蔀之數世儒疑其迂
 誕非孔氏語然世數億十而彗孛無厯近立四餘之/厯以月乘七九則孛期可推是知前古變耀皆有成
 書七精恒竒億世可測蔀法雖踈要在孔氏以前密/法相授咨於聖典不可誣也凢古法治厯踈密皆同
 但贏縮不立舉其率則為踈置之終則必合仲尼曰/同歸殊途一致百慮往来相推似為厯發也今舉貞
 緯各加四表為六十八卦則四千三百六十卦不加/四表為六十四卦則四千九十六卦上推往古下察
 來今準於春秋爻象俱合則緯書之源導於孔氏奚/疑乎孔氏法密而精義難聞㳺夏無辭而俚言莫尚
[011-27a]
 故精确相殽傳訛愈逺今如貞卦同運而體用致殊/始屯者臨之一際入漢初年始乾者已在景帝中元
 之中始屯者剝之八際在成中載始乾者即在新室/建武之際猶之立表毎表距差相去更望而晷分廼
 適也雜卦始比則剥復正在兩漢之交始乾則剝復/又包章和而下上經之有臨觀剝復坎離三表實為
 日月之所考耀而隨蠱兩際在秦漢之交下經之有/艮震鼎革損益晋明夷孚渙五表實為日月所考耀
 而歸妹漸兩際在五代唐宋之交唯噬嗑之當興炎/鼎革之當代李不用兩表貞雜相望耳周孔爾時墳
 典俱在羲軒而下譜牒未亡所攷世數消長必有稽/騐如云復十八世消以三六也臨十二世消以二六
 也㤗三十世消以二九二六也大壯二十世消以二/九一五也夬三十二世消三九一四也姤一世消无
 所㨿也遯一世消㨿不正也否十世消以二五也觀/二十世消以二五四六也剝十二世消以三四也是
[011-27b]
 皆仲尼語以攷今不騐其騐者唯貞雜兩緯耳峕魏/而前所論卦氣皆本京氏故以復臨㤗壯夬乾姤遯
 否觀剝坤為准㨿其所推乾坤而外已百四十餘世/夏商之間不當㤗壯周祭之交不當夬姤漢室而下
 不當否觀世數差池遂成山垤矣今一依易序貞雜/相較千古犂然要自以易序為主不與氣緯相麗如
 氣中元士大夫三公諸侯天子宗廟緯中純帝雜王/六子超王上不及帝及一聖二庸三君四庸五聖六
 庸七小人八君子等語皆膚濶無復足存者矣/
 
 
 三易洞璣卷十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