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宋史 > 卷一百二十九
[129-1a]
欽定四庫全書
 宋史卷一百二十九
元中書右丞相總裁托克托等修

 樂志第八十二

樂四

崇寧四年七月鑄帝鼐八鼎成八月大司樂劉昺言大
朝會宫架舊用十二熊羆按金錞筲皷觱篥等與大樂
合奏今所造大樂逺稽古制不應雜以鄭衛詔罷之又
依昺改定二舞各九成每三成為一變執籥秉翟掦戈
[129-1b]
持盾威儀之節以象治功庚寅樂成列於崇政殿有㫖
先奏舊樂三門曲未終帝曰舊樂如泣聲揮止之既奏
新樂天顔和豫百僚稱頌九月朔以鼎樂成帝御大慶
殿受賀是日初用新樂太尉率百僚奉觴稱夀有數鶴
從東北来飛度黄庭回翔鳴唳乃下詔曰禮樂之興百
年於此然去聖愈逺遺聲弗存迺者得隠逸之士於草
茅之賤獲英莖之器於受命之邦適時之宜以身為度
[129-2a]
鑄鼎以起律因律以制器按協於庭八音克諧昔堯有
大章舜有大韶三代之王亦各異名今追千載而成一
代之制宜賜新樂之名曰大晟朕將薦郊廟享鬼神和
萬邦與天下共之其舊樂勿用先是端州上古銅器有
樂鐘驗其窽識乃宋成公時帝以端王繼大統故詔言
受命之邦而隐逸之士謂漢津也朝廷舊以禮樂掌於
太常至是専置大晟府大司樂一員典樂二員並為長
貳大樂令一員協律郎四員又有製撰官為制甚備於
是禮樂始分為二五年九月詔曰樂不作久矣朕承先
[129-2b]
志述而作之以追先王之緒建官分屬設府庀徒以成
一代之制二月嘗詔省内外冗官大晟府亦併之禮官
夫舜命虁典樂命伯夷典禮禮樂異道各分所守豈可
同職其大晟府名可復仍舊又詔曰樂作巳久方薦之
郊廟施於朝廷而未及頒之天下宜令大晟府議頒新
樂使雅正之聲被於四海先降三京四輔次帥府大觀
二年詔曰自唐以来正聲全失無徴角之音五聲不備
[129-3a]
豈足以道和而化俗哉劉詵所上徴聲可令大晟府同
教坊依譜按習仍増徴角二譜候習熟来上初進士彭
几進樂書論五音言本朝以火徳王而羽音不禁徴調
尚闕禮部員外郎吴時善其說建言乞召几至樂府朝
廷從之至是詵亦上徴聲乃降是詔三年五月詔今學
校所用不過春秋釋奠如賜宴辟廱乃用鄭衛之音雜
以俳優之戲非所以示多士其自今用雅樂四年四月
議禮局言國家崇奉感生帝神州地祗為大祠以禧祖
大祖配侑而有司行事不設宫架二舞殊失所以尊祖
[129-3b]
侑神作主之意乞皆用宫架二舞詔可六月詔近選國
子生教習二舞以備祠祀先聖本周官教國子之制然
士子肄業上庠頗聞耻於樂舞與樂工為伍坐作進退
盖今古異時致於古雖有其迹施於今未適其宜其罷
習二舞願習雅樂者聴八月帝親制大晟樂記命太中
大夫劉昺編修樂書為八論其一曰樂由陽来陽之數
極於九聖人攝其數於九鼎寓其聲於九成陽之數復
[129-4a]
而為一則實鼎之卦為坎極而為九則彤鼎之月為離
離南方之月也聖人以盛大光明之業如日方中嚮明
而治故極九之數則曰景鐘大樂之名則曰大晟日王
於午火明於南乗火徳之運當豐大之時恢擴規模増
光前烈明盛之業永觀厥成樂名大晟不亦宜乎其二
曰後世以黍定律其失樂之本也逺矣以黍定尺起於
西漢盖承六經散亡之後聞古人之緒餘而執以為法
聲既未協乃屢變其法而求之此古今之尺所以至於
數十等而至和之聲愈求而不可得也傳曰萬物皆備
[129-4b]
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秬黍云乎哉其三曰焦急
之聲不可用於人盛之世昔李照欲下其律乃曰異日
聽吾樂尚令人物舒長照之樂固未足以感動和氣如
此然亦不可謂無其意矣自藝祖御極和樂之聲髙歴
一百五十餘年而後中正之聲乃定盖奕世修徳和氣
薫蒸一代之樂理若有待其四曰盛古帝王皆以明堂
為先務後世知為崇配布政之宫然要妙之㫖秘而不
[129-5a]
傳徒區區於形制之末流而不知帝王之所以用心也
且盛徳在木則居青陽角聲乃作盛徳在火則居明堂
徴聲乃作盛徳在金則居總章商聲乃作盛徳在水則
居玄堂羽聲乃作盛徳在土則居中央宫聲乃作其應
時之妙不可勝言一歳之中兼總五運凡麗於五行者
以聲召氣無不總攝鼓宫宫動鼓角角應彼亦莫知所
以使之者則永膺夀考歴數過期不亦宜乎其五曰魏
漢津以太極元氣函三為一九寸之律三數退藏故八
寸七寸為中聲正聲得正氣則用之中聲得中氣則用
[129-5b]
之宫架環列以應十二辰中正之聲以應二十四氣加
四清聲以應二十八宿氣不頓進八音乃諧若立春在
歳元之後則迎其氣而用之餘悉隨氣用律使無過不
及之差則所以感召隂陽之和其法不亦密乎其六曰
乾坤交於亥而子生於黄鐘之宫故禀於乾交於亥任
於壬生於子自乾至子凡四位而清聲具焉漢津以四
清為至陽之氣在二十八宿為虚昴星房四者居四方
[129-6a]
之正位以統十二律毎清聲皆有三統申子辰属於虚
而統於子已酉丑属於昴而統於丑寅午戊属於星而
統於寅亥卯未属於房而統於卯中正之聲分為二十
四宿統於四清焉其七曰昔人以樂之器有時而弊故
律失則求之於鐘鐘失則求之於鼎得一鼎之龠則權
衡度量可考而知故鼎以全渾淪之體律吕以逹隂陽
之情天地之間無不統攝機緘運用萬物振作則樂之
感人豈無所自而然邪其八曰聖上稽帝王之制而成
一代之樂以謂帝舜之樂以教胄子乃頒之於宗學成
[129-6b]
周之樂掌於成均乃頒之府學辟廱太學而三京藩邸
凡祭祀之用樂者皆賜之於是中正之聲被天下矣漢
施鄭聲於朝廷唐升夷部於堂上至於房中之樂惟恐
滛哇之聲變態之不新也聖上樂聞平淡之音而特詔
有司制為宫架施之於禁庭房中用雅樂自今朝始云
又為圗十二一曰五聲二曰八音三曰十二律應二十
八宿四曰七均應二十八宿五曰八十四調六曰十二
[129-7a]
律所生七曰十二律應二十四氣八曰十二律鐘正聲
九曰堂上樂十曰金鐘玉磬十一曰宫架十二曰二舞
圗雖不能具載觀其所序亦可以知其㫖意矣天地相
合五數乃備不動者為五位常動者為五行五行發而
為五聲律吕相生五聲乃備布於十二律之間猶五緯
徃還於十有二次五運幹旋於十有二時其圖五聲以
此兩儀既判八卦肇分氣盈而動八風行焉顓帝乃令
飛龍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方是時金石絲竹匏土
革木之音未備後聖有作以八方之物全五聲者制而
[129-7b]
為八音以聲召氣八風從律其圖八音以此上象著明
器形而下以聲召氣脗合元精其圖十二律應二十八
宿以北斗在天中周制四方猶宫聲處中為四聲之綱
二十八舍列在四方用之於合樂者盖東方七角属木
南方七徴属火西方七商属金北方七羽属水四方之
宿各有所属而毎方之中七均備足中央七均管攝四
氣故二十八舍應中正之聲者制器之法也二十八舍
[129-8a]
應七均之聲者和聲之術也其圗七均應二十八宿以
此合隂陽之聲而文之以五聲則九六相交均聲乃備
黄鐘為宫是謂天統林鐘為徴是謂地統太簇為商是
謂人統南吕為羽於時属秋姑洗為角於時属春應鐘
為變宫於時属冬㽔賓為變徴於時属夏旋相為宫而
毎律皆具七聲而八十四調備焉其圖八十四調以此
自黄鐘至仲吕則陽數極而為乾故其位在左㽔賔至
應鐘則隂數極而為坤故其位在右隂窮則歸本故應
鐘自生隂律陽窮則歸本故仲吕自歸陽位律呂相生
[129-8b]
起於復而成於乾終始皆本於陽故曰樂由陽来六吕
則同之而已相生之位分則為乾坤之爻合則為既濟
未濟之卦自黄鐘至仲吕為既濟故属陽而居左自㽔
賔至應鐘為未濟故属隂而居右易始於乾坤而終於
既濟未濟天地辨位而水火之氣交際於其中造化之
原皆自此出其圗十二律所主以此二十四氣差之毫
釐則或先天而太過或後天而不及在律為聲在歴為
[129-9a]
氣若氣方得節乃用中聲氣已及中猶用正律其圖十
二律應二十四氣以此漢津曰黄帝夏禹之法簡㨗徑
直得於自然故善作樂者以聲為本若得其聲則形數
制度當自我出今以帝指為律正聲之律十二中聲之
律十二清聲凡四共二十有八云其圗十二律以此堂
上之樂以人聲為貴歌鐘居左歌磬居右近世之樂曲
不協律歌不擇人有先製譜而後命辭奉嘗舊工村野
癃老者斥之升歌之工選擇惟艱故堂上之樂鏗然特
異焉其圖堂上樂以此金玉之精禀氣於乾故堂上之
[129-9b]
樂鐘必以金磬必以玉歴代樂儀曰歌磬次歌鐘之西
以節登歌之句即周官頌磬也神考肇造玉磬聖上紹
述先志而堂上之樂方備非聖智兼全金聲而玉振之
者安能與於天道哉其圖金鐘玉磬以此大晟之制天
子親祀圓丘則用景鐘為君圍鎛鐘特磬為臣圍編鐘
編磬為民圍非親祀則不用君圍漢津以謂宫架總攝
四方之氣故大晟之制羽在上而以四方之禽虡在下
[129-10a]
而以四方之獸以象鳯儀獸舞之狀龍簨崇牙制作華
煥其圗宫架以此新樂肇興法夏籥九成之數文舞九
成終於垂衣拱手無為而治武舞九成終於偃武修文
投戈講藝毎成進退疾徐抑揚顧揖皆各象方今之勲
烈文舞八佾左執籥右秉翟盖籥為聲之中翟為文之
華秉中聲而昌文徳武舞八佾執干戈而進以金皷為
節其圗二舞以此又列八音之器金部有七曰景鐘曰
鎛鐘曰編鐘曰金錞曰金鐲曰金鐃曰金鐸其説以謂
景鐘乃樂之祖而非常用之樂也黄帝五鐘一曰景鐘
[129-10b]
景大也鐘四方之聲以象厥成惟功大者其鐘大世莫
識其義久矣其聲則黄鐘之正而律吕由是生焉平時
弗考風至則鳴鎛鐘形聲宏大各司其辰以管攝四方
之氣編鐘隨月用律雜比成文聲韻清越錞鐲鐃鐸古
謂之四金鼓属乎陽金属乎隂陽造始而為之倡故以
金錞和鼓陽動而不知已故以金鐲節皷陽之用事有
時而終故以金鐃止皷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天之道也
[129-11a]
故以金鐸通皷金乃兑音兑為口舌故金之屬皆象之
石部有二曰特磬曰編磬其説以謂依我磬聲以石有
一定之聲衆樂依焉則鐘磬未嘗不相湏也徃者國朝
祀天地祭廟及大朝㑹宫架内止設鎛鐘惟后廟乃用
特磬若已升祔后廟遂置而不用如此則金石之聲小
大不作大晟之制金石並用以諧隂陽漢津之法以聲
為主必用泗濱之石故禹貢必曰浮磬者逺土而近於
水取之實難昔奉常所用乃以白石為之其聲沉下製
作簡質理宜改造焉絲部有五曰一弦琴曰三弦琴曰
[129-11b]
五弦琴曰七弦琴曰九弦琴曰瑟其說以謂漢津誦其
師之説曰古者聖人作五等之琴琴主陽一三五七九
生成之數也師延拊一弦之琴昔人作三弦琴盖陽之
數成於三伏羲作琴有五弦神農氏為琴七弦琴書以
九弦象九星五等之琴額長二寸四分以象二十四氣
嶽闊三分以象三才嶽内取聲三尺六寸以象朞三百
六十日龍斷及折勢四分以象四時共長三尺九寸一
[129-12a]
分成於三極於九九者究也復變而為一之義也大晟
之瑟長七尺二寸隂爻之數二十有四極三才之隂數
而七十有二以象一嵗之候既罷箏筑阮絲聲稍下乃
増瑟之數為六十有四則八八之數法乎隂琴之數則
九十有九而法乎陽竹部有三曰長篴曰箎曰簫其説
以謂篴以一管而兼律吕衆樂由焉三竅成籥三才之
和寓焉六竅為篴六律之聲偹焉箎之制採竹竅厚均
者用兩節開六孔以備十二律之聲則箎之樂生於律
樂始於律而成於簫律凖鳯鳴以一管為一聲簫集衆
[129-12b]
律編而為器参差其管以象鳯翼簫然清亮以象鳯鳴
匏部有六曰竽笙曰巢笙曰和笙曰閏餘匏曰九星匏
曰七星匏其説以謂列其管為簫聚其管為笙鳯凰於
飛簫則象之鳯凰戾止笙則象之故内皆用簧皆施匏
於下前古以三十六簧為竽十九簧為巢十三簧為和
皆用十九數而以管之長短聲之大小為别八音之中
匏音廢絶久矣後世以木代匏乃更其制下皆用匏而
[129-13a]
并造十三簧者以象閏餘十者土之成數三者木之生
數木得土而能生也九簧者以象九星物得陽而生九
者陽數之極也七簧者以象七星笙之形若鳥歛翼鳥
火禽火數七也土部有一曰壎其說以謂釋詩者以壎
箎異器而同聲然八音孰不同聲必以壎箎為况嘗博
詢其音盖八音取聲相同者惟壎箎為然壎箎皆六孔
而以五竅取聲十二律始於黄鐘終於應鐘者其竅盡
合則為黄鐘其竅盡開則為應鐘餘樂不然故惟壎箎
相應革部十有二曰晉皷曰建鼓曰鼗鼓曰靁鼓曰靁
[129-13b]
鼗曰靈鼓曰靈鼗曰路皷曰路鼗曰雅鼓曰相皷曰搏
拊其説以謂凡言樂者必曰鐘鼔盖鐘為秋分之音而
屬隂皷為春分之音而属陽金奏待皷而後進者雷發
聲而後羣物皆鳴也皷復用金以節樂者雷收聲而後
蟄虫坯戸也周官以晉鼓皷金奏陽為隂唱也建皷少
昊氏所造以節衆舞夏加四足謂之足皷商貫之以柱
謂之楹皷周縣而擊之謂之縣皷鼗者皷之兆也天子
[129-14a]
錫諸侯樂以柷將之賜伯子男樂以鼗將之柷先衆樂
鼗則先皷而已以靁鼓皷天神因天聲以祀天也以靈
皷鼓社祭以天為神則地為靈也以路皷皷鬼享人道
之大也以舞者迅疾以雅節之故曰雅皷相所以輔相
於樂今用節舞者之歩故曰相皷登歌今奏擊拊以革
為之實之以糠升歌之皷節也木部有二曰柷曰敔其
説以謂柷之作樂敔之止樂漢津嘗問於李良良曰聖
人制作之㫖皆在易中易曰震起也艮止也柷敔之義
如斯而已柷以木為底下實而上虚震一陽在二隂之
[129-14b]
下象其卦之形也擊其中聲出虚為衆樂倡震為雷雷
出地奮為春分之音故為衆樂之倡而外飾以山林物
生之狀艮位寅為虎虎伏則以象止樂皆有二十七刻
三九陽數之窮戞之以竹裂而為十古或用十寸或裂
而為十二隂數十二者二六之數陽窮而以隂止之又
有度量權衡四法候氣運律教樂運譜四議與律歴運
氣或相表裏甚精微矣兹獨採其言樂事顯明者凡為
[129-15a]
書二十巻説者以謂蔡京使昺為縁飾之以布告天下
云政和二年賜貢士聞喜宴於辟廱仍用雅樂罷瓊林
苑宴兵部侍郎劉煥言州郡嵗貢生例有宴設名曰鹿
鳴乞於斯時許用雅樂易去倡優滛哇之聲八月太常
言宗廟太社太稷並為大祠今太社太稷登歌而不設
宫架樂舞獨未為備請迎神送神詣壘洗歸復位奉俎
退文舞迎武舞亞終獻望燎樂曲並用宫架樂設於北
墉之北詔皆從之三年四月議禮局上親祠登歌之制
大朝㑹同金鐘一在東玉磬一在西俱北向柷一在金鐘北
[129-15b]
稍西敔一在玉磬北稍東搏拊二一在柷北一在敔北
東西相向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一瑟四在金
鐘之南西上玉磬之南亦如之東上又於午階之東太廟
則于泰階之東宗祀則于東階之西大朝㑹則于丹墀香案之東設篴二箎一巢笙三
和笙二為一列西上大朝㑹和笙在篴南塤一在篴南大朝會在箎南
餘匏一簫各在巢笙南又於午階之西太廟則于泰階之西宗祀則于
西階之東大朝㑹則于丹墀香案之西設篴二箎一巢笙二和笙二為一
[129-16a]
列東上塤一在篴南七星匏一九星匏一在巢笙南簫
一在九星匏西鐘磬柷敔搏拊琴瑟工各坐於壇上太廟
宗祀大朝㑹則于殿上塤箎笙篴簫匏工並立於午階之東西太廟
則于泰階之東西宗祀則于西階之間大朝㑹則于丹墀香案之東西樂正二人在鐘磬
南歌工四人在敔東俱東西相向執麾挟仗色掌事一
名在樂虡之西東向樂正紫公服大朝會服絳朝服方心曲領緋白大帶金
銅革帶鳥皮履樂工黒介幘執麾人平巾幘並緋繡鸞衫白絹
夹袴抹帶大朝會同又上親祠宫架之制景靈宫宣徳門大朝㑹附四方
各設編鐘三編磬三東方編鐘起北編磬間之東向西
[129-16b]
方編磬起北編鐘間之西向南方編磬起西編鐘間之
北方編鐘起西編磬間之俱北向設十二鏄鐘特磬於
編架内各依月律四方各鎛鐘三特磬三東方鏄鐘起
北特磬間之東向西方特磬起北鎛鐘間之西向南方
特磬起西鏄鐘間之北方鎛鐘起西特磬間之皆北向
景靈宫天興殿鎛鐘編鐘編磬如毎嵗大祠宫架陳設植建鼓鞞鼓應鼓於四隅
建皷在中鞞鼓在左應鼓在右設柷敔於北架内柷一
[129-17a]
在道東敔一在道西設瑟五十二朝會五十六宣徳門五十四列為
四行二行在柷東二行在敔西次一弦琴七左四右三
次三弦琴一十有八宣徳門二十次五弦琴一十有八宣徳門二
並分左右次七弦琴二十有三次九弦琴二十有三
並左各十有二右各十有一宣徳門七弦九弦各二十五並左十有三右十有二
次巢笙二十有八分左右宣徳門三十二次匏笙三在巢笙之
間左二右一次簫二十有八宣徳門大朝會三十次竽二十次箎
二十有八宣徳門三十六朝會箎三十三左十有七右十有六次塤一十有八宣徳
門朝會二十次篴一十有八並分左右宣徳門篴三十六朝會三十三左十有七
[129-17b]
右十冇六雷鼓雷鼗各一在左又雷皷雷鼗各一在右地祗雷皷
雷鼗各二大廟路鼗各二大朝會晉皷二宣徳門不設並在三弦五弦琴之間東
西相向晉皷一在匏笙間少南北向副樂正二人在柷
敔之前北向歌工三十有二宣徳門四十朝㑹三十有六次柷敔東
西相向列為四行左右各二行樂師四人在歌工之南
北東西相向運譜二人在晉鼓之左右北向執麾挟仗
色掌事一名在樂虡之右東向副樂正同樂正服大朝會同
[129-18a]
樂正朝服樂師緋公服運譜縁公服大朝㑹介幘絳鞲衣白絹抹帶樂工執
麾人並同登歌執麾人服朝㑹同又上親祠二舞之制大朝
會同文舞六十四人執籥翟武舞六十四人執干戚俱為
八佾文舞分立於表之左右各四佾引文舞二人執毒縣
在前東西相向舞色二人在執纛之前分東西若武舞則在執
旌之前引武舞執旌二人鼗二人䨇鐸二人單鐸二人鐃
二人持金錞四人奏金錞二人鉦二人相二人雅二人
各立於宫架之東西北向北上武舞在其後舞色長幞
頭扶額紫繡袍引二舞頭及二舞郎並紫平冕皂繡鸞
[129-18b]
衫金銅革帶烏皮履大朝㑹引文舞頭及文舞郎並進賢冠黄鸞衫銀褐裙綠襠革帶
烏皮履引武舞頭及武舞郎並平巾幘緋鸞衫黄畫甲身紫襠䑕文大口袴起梁帶烏皮鞲引武舞
人武弁緋繡鸞衫抹額紅錦臂鞲白絹絝金銅革帶烏
皮履大朝會同又上大祠中祠登歌之制編鐘一在東編磬
一在西俱北向柷一在編鐘之北稍西敔一在編磬之
北稍東搏拊二一在柷北一在敔北俱東西向一弦三
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一瑟一在編鐘之南西上編磬
[129-19a]
之南亦如之東上壇下午階之東太廟别廟則于殿下泰階之東明堂祠廟
則于東階之西設篴一箎一塤一為一列西上和笙一在篴南
巢笙一在箎南簫一在塤南午階之西亦如之東上太廟
别廟則于泰階之西明堂祠廟則于西階之東鐘磬柷敔搏拊琴瑟工各坐於
壇上明堂太廟别廟于殿上祠廟于堂上塤箎笙篴簫工並立於午階東
西太廟别廟于太階之東西明堂祠廟于兩階之間若不用宫架即登歌工人並坐樂正二人
在鐘磬南歌工四人在敔東俱東西相向執麾挟仗色
掌事一名在樂虡西東向樂正公服執麾挟仗色掌事
平巾幘樂工黒介幘並緋繡鸞衫白絹抹帶三京帥府等毎嵗祭
[129-19b]
社稷祀風師雨師雷神釋奠文宣王用登歌樂陳設樂器並同毎嵗大中祠登歌又上太祠宫
架二舞之制四方各設鎛鐘三各依月律編鐘一編磬
一北方應鐘起西編鐘次之黄鐘次之編磬次之大吕
次之皆北向東方太簇起北編鐘次之夹鐘次之編磬
次之姑洗次之皆東向南方仲吕起東編鐘次之㽔賓
次之編磬次之林鐘次之皆北向西方夷則起南編鐘
次之南吕次之編磬次之無射次之皆西向設十二特
[129-20a]
磬各在鎛鐘之内植建皷鞞皷應皷於西隅設柷敔於
北架内柷在左敔在右雷皷雷鼗各二地祗以靈皷靈鼗太廟别廟以
路鼔路鼗分東西在歌工之側瑟二在柷東次一弦三弦五
弦七弦九弦琴各一各為一列敔西亦如之巢笙竽箎
塤篴各四為四列在雷皷之後若地祗即在靈皷後太廟别廟在路皷後
皷一在篴之後俱北向副樂正二人在柷敔之北歌工
八人左右各四在柷敔之南東西相向執麾挟仗色掌
事一名在宫架西北向副樂正本色公服執麾挟仗色
掌事及樂正平巾幘服同登歌樂工凡軒架之架二面其制去宫架之南
[129-20b]
面判架之樂二而其制又去軒架之北面特架之樂一面文武二舞並同親祠惟二
舞郎並紫平冕皂繡袍銀褐裙白絹抹帶與親祠稍異
詔並頒行五月帝御崇政殿親按宴樂召侍從以上侍
立詔曰大晟之樂已薦之郊廟而未施於宴饗比詔有
司以大晟樂播之教坊試於殿庭五聲既具無惉懘焦
急之聲嘉與天下共之可以所進樂頒之天下其舊樂
悉禁於是令尚書省立法新徴角二調曲譜已經按試
[129-21a]
者並令大晟府刋行後續有譜依此其宫商羽調曲譜
自從舊新樂器五聲八音方笙塤箎匏笙石磬之類已
經按試者大晟府畫圖疏說頒行教坊鈞容直開封府
各頒降二副開封府周師頒樂器明示依式造粥教坊
鈞容直及中外不得違令輙髙下其聲或别為他聲或
移改增損樂器舊来淫哇之聲如打斷哨笛呀皷十般
舞小皷腔小笛之類與其曲名悉行禁止違者與聴者
悉坐罪八月大晟府奏以雅樂中聲播於宴樂舊闕徴
角二調及無土石匏三音今樂並已増入詔頒降天下
[129-21b]
九月詔大晟樂頒於太學辟廱諸生習學所服冠以弁
袍以素紗皂縁紳帶佩玉從劉昺製也昺又上言曰五
行之氣有生有尅四時之禁不可不頒示天下盛徳在
木角聲乃作得羽而生以徴為相若用商則刑用宫則
戰故春禁宫商盛徳在火徴聲乃作得角而生以宫為
相若用羽則刑用商則戰故夏禁商羽盛徳在土宫聲
乃作得徴而生以商為相若用角則刑用羽則戰故季
[129-22a]
夏土王宜禁角羽盛徳在金商聲乃作得宫而生以羽
為相若用徴則刑用角則戰故秋禁徴角盛徳在水羽
聲乃作得商而生以角為相若用宫則刑用徴則戰故
冬禁宫徴此三代之所共行月令所載深切著明者也
作樂本以導和用失其宜則反傷和氣夫滛哇殽雜干
犯四時之氣久矣陛下親灑宸翰發為詔㫖滛哇之聲
轉為雅正四時之禁亦在所頒協氣則粹羙繹如以成
詔令大晟府置圖頒降四年正月大晟府言宴樂諸宫
調多不正如以無射為黄鐘宫以夹鐘為中吕宫以夷
[129-22b]
則為仙吕宮之類又加越調䨇調大食小食皆俚俗所
傳今依月律改定詔可六年詔先帝嘗命儒臣肇造玉
磬藏之樂府久不施用其令略加磨礱俾與律合并造
金鐘専用於明堂又詔大晟雅樂頃嵗已命儒臣著樂
書獨宴樂未有紀述其令大晟府編集八十四調并圖
譜令劉昺撰以為宴樂新書十月臣僚乞以崇寧大觀
政和所得珍瑞名數分命儒臣作為頌詩協以新律薦
[129-23a]
之郊廟以告成功詔送禮制局七年二月典樂裴宗元
言乞按習虞書𢋫載之歌夏五子之歌商之那周之闗
雎麟趾騶虞鵲巢鹿鳴文王清廟之詩詔可中書省言
髙麗賜雅樂乞習教聲律大晟府撰樂譜辭詔許教習
仍賜樂譜三月議禮局言先王之制舞有小大文舞之
大用羽籥文舞之小則有羽無籥謂之羽舞武舞之大
用干戚武舞之小則有干無戚謂之干舞武舞又有戈
舞焉而戈不用於大舞近世武舞以戈配干未嘗用戚
乞武舞以戚配干置戈不用庶協古制又言伶州鳩曰
[129-23b]
大鈞有鎛無鐘鳴其細也細鈞有鐘無鎛昭其大也然
則鐘大器也鎛小鐘也以宫商為鈞則謂之大鈞其聲
大故用鎛以鳴其細而不用鐘以角徴羽為鈞則謂之
小鈞其聲細故用鐘以昭其大而不用鎛然後細大不
踰聲應相保和平出焉是鎛鐘兩器其用不同故周人
各立其官後世之鎛鐘非特不分大小又混為一器復
於樂架編鐘編磬之外設鎛鐘十二配十二辰皆非是
[129-24a]
盖鎛鐘猶之特磬與編鐘編磬相湏為用者也編鐘編
磬其陽聲六以應律吕既應十二辰矣復為鎛鐘十二
以配之則於義重複乞宫架樂去十二鎛鐘止設一大
鐘為鐘一小鐘為鎛一大磬為特磬以為衆聲所依詔
可四月禮制局言尊祖配天者郊祀也嚴父配天者明
堂也所以来天神而禮之其義一也則明堂宜同郊祀
用禮天神六變之樂其宫架赤紫用雷皷雷鼗又圜丘
方澤各有大樂宫架自未明堂就用大慶殿大朝㑹宫
架今明堂肇建欲行剏置十月皇帝御明堂平朔左个
[129-24b]
始以天運政治頒於天下是月也凡樂之聲以應鐘為
宫南吕為商林鐘為角仲吕為閏徴姑洗為徴太簇為
羽黄鐘為閏宫既而中書省言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
為宫若以左旋取之如十月以應鐘為宫則南吕為商
林鐘為角仲吕為閏徴姑洗為徴太簇為羽黄鐘為閏
宫若以右旋七均之法如十月以應鐘為宫則當用大
吕為商夹鐘為角仲吕為閏徴㽔賓為徴夷則為羽無
[129-25a]
射為閏宫明堂頒朔欲左旋取之非是欲以本月律為
宫右旋取七均之法從之仍改正詔書行下自是而後
樂律隨月右旋仲冬之月皇帝御明堂南面以朝百辟
退坐於平朔授民時樂以黄鐘為宫太簇為商姑洗為
角㽔賓為閏徴林鐘為徴南吕為羽應鐘為閏宫調以
羽使氣適平季冬之月御明堂平朔右个樂以大吕為
宫夹鐘為商仲吕為角林鐘為閏徴夷則為徴無射為
羽夹鐘為閏宫客氣少隂火調以羽尚羽而抑徴孟春
之月御明堂青陽左个樂以太簇為宫姑洗為商㽔賓
[129-25b]
為角夷則為閏徴南吕為徴應鐘為羽大吕為閏宫客
氣少陽相火與嵗運同火氣太過調宜羽致其和仲春
之月御明堂青陽樂以夹鐘為宫仲吕為商林鐘為角
南吕為閏徴無射為徴黄鐘為羽太簇為閏宫調以羽
季春之月御明堂青陽左个樂以姑洗為宫㽔賓為商
夷則為角無射為閏徴應鐘為徴大吕為羽夹鐘為閏
宫客氣陽明尚徴以抑金孟夏之月御明堂左个樂以
[129-26a]
仲吕為宫林鐘為商南吕為角應鐘為閏徴黄鐘為徴
太簇為羽姑洗為閏宫調宜尚徴仲夏之月御明堂樂
以㽔賔為宫夷則為商無射為角黄鐘為閏徴大吕為
徴夹鐘為羽仲吕為閏宫客氣寒水調宜尚宫以抑之
季夏之月御明堂右个樂以林鐘為宫南吕為商應鐘
為角大吕為閏徴太簇為徴姑洗為羽㽔賓為閏宫調
宜尚宫以致其和孟秋之月御明堂總章左个樂以夷
則為宫無射為商黄鐘為角太簇為閏徴夹鐘為徴仲
吕為羽林鐘為閏宫調宜尚商仲秋之月御明堂總章
[129-26b]
樂以南吕為宫應鐘為商大吕為角夹鐘為閏徴姑洗
為徴㽔賓為羽夷則為閏宫調宜尚商季秋之月御明
堂總章右个樂以無射為宫黄鐘為商太簇為角姑洗
為閏徴仲吕為徴林鐘為羽南吕為閏宫調宜尚羽以
致其平閏月御明堂闔左扉樂以其月之律十一月知
永興軍席旦言太學辟廱士人作樂皆服士服而外路
諸生尚衣襴幞望下有司考議為圗式以頒外郡八年
[129-27a]
八月宣和殿大學士蔡攸言九月二日皇帝躬祀明堂
合用大樂按樂書正聲得正氣則用之中聲得中氣則
用之自八月二十八日已得秋分中氣大饗之日當用
中聲樂今看詳古之神瞽考中聲以定律中聲謂黄鐘
也黄鐘即中聲非别有一中氣之中聲也考閲前古初
無中正兩樂若以一黄鐘為正聲又以一黄鐘為中聲
則黄鐘君聲不當有二况帝指起律均法一定大吕居
黄鐘之次隂吕也臣聲也今減黄鐘三分則入大吕律
矣易其名為黄鐘中聲不唯紛更帝律又以隂吕臣聲
[129-27b]
僭竊黄鐘之名若依樂書正聲得正氣則用之中聲得
中氣則用之是冬至祀天夏至祭地常不用正聲而用
中聲也以黄鐘為正聲易大吕為中聲之黄鐘是帝律
所起黄鐘常不用而大吕常用也抑陽扶隂退律進吕
為害斯大無甚於此今来宗祀明堂縁八月中氣未過
而用中聲樂南吕為宫則本律正聲皆不得預欲乞廢
中聲之樂一遵帝律止用正聲協和天人刋正訛謬著
[129-28a]
於樂書詔可攸又乞取已頒中聲樂在天下者宣和元
年四月攸上書奉詔製造太少二音登歌宫架用於明
堂漸見就緒乞報大晟府者凡八條一太正少鐘三等
舊制編鐘編磬各一十六枚應鐘之外増黄鐘大吕太
簇夹鐘四清聲今既分太少則四清聲不當兼用止以
十二律正聲各為一架其二太正少琴三等舊制一三
五七九弦凡五等今来討論並依律書所載止用五弦
弦大者為宫而居中央君也商張右傍其餘大小相次
不失其序以為太正少之制而十二律舉無遺音其一
[129-28b]
三五七九弦太少樂内更不製造其三太正少籥三等
謹按周官籥章之職龢以迎寒暑王安石曰籥三孔律
吕於是乎生而其器不行於世久矣近得古籥嘗以頒
行今如爾雅所載製造太正少三等用為樂本設於衆
管之前其四太正少篴塤箎簫各三等舊制簫一十六
管如鐘磬之制有四清聲今既分太少其四清聲亦不
合兼用止用十二管其五大晟匏有三色一曰七星一
[129-29a]
曰九星三曰閏餘莫見古制匏備八音不可闕數今巳
各分太正少三等而閏餘尤無經見唯大晟樂書稱匏
造十三簧者以象閏餘十者土之成數三者木之生數
木得土而能生也故獨用黄鐘一清聲黄鐘清聲無應
閏之理今去閏餘一匏上用兩色仍改避七星九星之
名止曰七管九管其六舊制有巢笙竽笙和笙巢笙自
黄鐘而下十九管非古制度其竽笙和笙並以正律林
鐘為宫三笙合奏曲用兩調和笙奏黄鐘曲則巢笙奏
林鐘曲以應之宫徴相雜器本宴樂今依鐘磬法裁十
[129-29b]
二管以應十二律為太正少三等其舊笙更不用其七
柷敔晉皷鎛鐘特磬雖無太少係作止和樂合行備設
其八登歌宫架有搏拊二器按虞書戞擊鳴球搏拊琴
瑟王安石觧曰或戞或擊或搏或拊與虞書所載乖戾
今欲乞罷而不用詔悉從之攸之弟絛曰初漢津獻說
請帝三指之三寸三合而為九為黄鐘之律又以中指
之徑圍為容盛度量權衡皆自是而出又謂有太聲有
[129-30a]
少聲太者清聲陽也天道也少者濁聲隂也地道也中
聲其間人道也合三才之道備隂陽之竒偶然後四序
可得而調萬物可得而理當時以為迂怪劉昺之兄煒
以曉樂律進未㡬而卒昺始主樂事乃建白為太少不
合儒書以太史公書黄鐘八寸七分琯為中聲奏之於
初氣班固書黄鐘九寸琯為正聲奏之於中氣因請帝
指時止用中指又不得徑圍為容盛故後凡制器不能
成劑量工人但隨律調之大率有非漢津之本説者及
政和末明堂成議欲為布政調爕事乃召武臣前知憲
[129-30b]
州任宗堯換朝奉大夫為大晟府典樂宗堯至則言太
少之説本出於古人雖王朴猶知之而劉昺不用乃自
剏黄鐘為兩律黄鐘君也不宜有两蔡攸方提舉大晟
府不喜佗人預樂有士人田為者善琵琶無行攸乃奏
為大晟府典樂遂不用中聲八寸七分琯而但用九寸
琯又為一律長尺有八寸曰太聲一律長四寸有半曰
少聲是為三黄鐘律矣律與容盛又不翅數倍黄鐘既
[129-31a]
四寸有半則圜鐘㡬不及二寸諸品大小皆隨律盖但
以器大者為太小者為少樂始成試之於政事堂執政
心知其非然不敢言因用之於明堂布政望鶴愈不至
絛又曰宴樂本雜用唐聲調樂器多夷部亦唐律徴角
二調其均自隋唐間巳亡政和初命大晟府改用大晟
律其聲下唐樂已兩律然劉昺止用所謂中聲八寸七
分琯為之又作匏笙塤箎皆入夷部至於徴招角招終
不得其本均大率皆假之以見徴音然其曲譜頗和美
故一時盛行於天下然教坊樂工嫉之如讐其後蔡攸
[129-31b]
復與教坊用事樂工附㑹又上唐譜徴角二聲遂再命
教坊制曲譜既成亦不克行而止然政和徴招角招遂
傳於世矣二年八月罷大晟府製造所并協律官四年
十月洪州奏豐城縣民鋤地得古鐘大小九具狀制竒
異各有篆文驗之考工記其制正與古合令樂工擊之
其聲中律之無射繪圗以聞七年十二月金人敗盟分
兵兩道入詔革弊事廢諸局於是大晟府及教樂所教
[129-32a]
坊額外人並罷靖康二年金人取汴凡大樂軒架樂舞
圖舜文二琴教坊樂器樂書樂章明堂布政閏月體式
景陽鐘并虚九鼎皆亡矣
 宋史巻一百二十九
[129-32b]
[129-33a]
 宋史巻一百二十九考證
樂志四先奏舊樂三門曲未終○三門通考作三闋當
 從之
 宋史巻一百二十九考證
[129-33b]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