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日講四書解義 > 卷二 中庸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日講四書解義卷二
 中庸
中庸一篇乃列聖相傳之心法子思懼其久而失真


故筆之於書以詔後之學者凡三十三章中者天下


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其功在致知力行其要在


誠身盡性始於存養省察極於知化達天實體是書


之意而行之則先聖之統不患無傳焉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
[003-1b]

此一章書是子思正道統之傳以眀天人合一之理


首節乃先言道之所自来也子思曰學問之理莫精


於性命聖賢之功莫大於道教世亦知性道教之名


果何謂哉盖天之生人既與之氣以成形即賦之理


以成性故在天則為元亨利貞而四時五行庶類萬


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則為仁義禮智而四端五典


萬事萬物之理無不統於其間其禀受賦畀即如天

[003-2a]
 之命令所謂性也由是循其性之自然則事事物物
 莫不各有當行之路仁而為父子之親義而為君臣
 之分禮而為恭敬之節智而為是非之辨其應用酬
 酢無非性之本有而不參以人為之私所謂道也然
 性道雖人所同得而氣禀有清濁厚薄之異是以私
 意人欲或生其間而不能盡率其性者有矣惟聖人
 因其當行之道而為之品節防範以為法於天下節
 之以禮和之以樂齊之以政禁之以刑使賢者可俯
 而就不肖者可企而及以復其性分之所固有所謂
[003-2b]
 教也盖道由性而出言道而不言性則人不知道之
 本原而或索之淺近道由教而眀言道而不言教則
 人不知道之功用而或索之空虚道之大原無一不
 本於天而備於我所以脩道之功湏臾不可離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
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隠莫顯乎微故君
子慎其獨也
[003-3a]
 此二節書是言道不可離而君子能盡静存動察之
 功也子思曰道率於性性無不有則道無不在大而
 綱常倫類小而日用飲食莫不各有當然不易之理
 充塞天地貫徹古今無湏臾之頃可得而暫離也如
 道而可離則非率性之謂矣故聖人為教因其不可
 離者而品節之君子為學亦因其不可離者而持守
 之而其所以持守之功止有動静兩端當其静也不
 待目有所睹而始戒慎也雖其所不睹之頃未與物
 接此心常惺惺然戒謹祗慎而不敢忽不待耳有所
[003-3b]
 聞而始恐懼也雖其所不聞之頃寂然不動此心常
 凛凛然惶恐危懼而不敢忘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
 不使静中有湏臾之離也及其動也人苐知衆著之
 為見不知幽暗之處意念一發而善惡之幾已動是
 至隠而萬象以昭豈不是莫見乎隠人苐知共彰之
 為顯不知細微之事跡雖未露而善惡之幾已萌是
 至微而萬形以具豈不是莫顯乎微故君子既常戒
[003-4a]
 懼而於此獨知之地尤加警醒時時敬慎所以遏人
 欲於將萌而不使動時有湏臾之離也盖理欲之闗
 天人之介出此入彼間不容髪惟戒懼以全其體則
 静時皆存性之功慎獨以審其幾則動時皆見性之
 地此君子之學莫大乎主敬一動一静宻於無間所
 以能湏臾不離道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此一節書是即性情以眀道不可離也子思曰君子
[003-4b]
 主敬之功其於道不敢有湏臾之或離者盖以道之
 體用即人之性情也如人與事物相接順意而喜拂
 意而怒失意而哀得意而樂四者人之常情當其未
 發之時渾然在中心無一物無所偏倚謂之中及其
 既與物接喜怒哀樂隨其所發皆當乎理心體暢洽
 與未發之中全無乖戾謂之和是中也者性之徳而
 道之體寂然不動全體已具至無而涵天下之有至
[003-5a]
 虛而宰天下之實萬事萬物之理莫不根本於此乃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情之正而道之用感而遂通
 四達不悖一人之情即千萬人之情千萬人之情不
 異乎一人之情古今事物之變莫不共由於此乃天
 下之達道也道之體用不外於心之性情如此此静
 存動察之功所以不容少間而道之不可湏臾離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此一節書是言體道之極功也子思曰中和之理約
 之雖在一心放之則彌六合特患工夫不至故功化
[003-5b]
 未神耳惟君子自其不睹不聞之時所以戒懼者愈
 宻以至於至静之中毫無偏倚是能推致夫中之極
 而大本立矣尤於隠微幽獨之際所以謹其善惡之
 幾者愈精以至於應物之處毫無差謬是能推致夫
 和之極而達道行矣由是吾之心正而天地之心亦
 正七政四時不愆其度山川嶽瀆各得其常而天地
 以位焉吾之氣順而萬物之氣亦順魚鼈鳥獸咸若
[003-6a]
 其性飛潜動植各遂其生而萬物以育焉盖天地萬
 物本吾一體大本達道自有全量致中和之效驗如
 此合而觀之天命謂性天之生人也戒懼慎獨人之
 事天也中和位育人之成天也人心即天心故心盡
 而天應人事即天事故事脩而天從君天下者誠能
 静存動察履中蹈和神與性會心與天通則天清地
 寧萬物茂育可還至而立效豈虚語哉

右第一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003-6b]
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此一章書是嚴道統之防也子思曰仲尼之言曰日
 用常行皆有無過不及之理是為中庸乃天命所當
 然而人心之所同有者然惟君子能體此中庸與之
 適合若小人則於中庸之理大相違背而反是焉仲
 尼之言如此夫中庸之理人所同得乃惟君子能之
 而小人不能者何哉盖君子静時既能戒慎恐懼心
[003-7a]
 存天理而動時又能隨時處中合乎大道此所以為
 中庸也小人静時既心徇人欲而動時又肆欲妄行
 此所以反中庸也君子小人之辨只在敬肆之間而
 已要之道統之傳必宗仲尼垂訓立教昭如日月子
 思懼賢智之害道又恐邪說之亂真故引孔子之言
 以嚴其防見中庸之統必歸君子而非小人之可得
 而竊取也

右第二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003-7b]
 此一章書是言中庸之妙以醒世也子思曰孔子之
 言曰天下之理過則失中不及則未至惟中庸之徳
 無太過亦無不及乃日用尋常所遵行而不可易者
 真盡美盡善而無以復加矣乎但今世之人氣質多
 偏復為習俗所囿故所知所行非流於太過即失之
 不及鮮有能適合乎中庸者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夫中庸之道本人心所同具天理之當然乃小人反
[003-8a]
 之而衆人又鮮能之必頼脩道立教之聖人斯胥一
 世而歸於至善之域也

右第三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
之不眀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
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此一章書是眀中庸鮮能之故也子思曰孔子之言
 曰道如江河之行於地豈有阻塞而不行者今乃不
 行於天下我知之矣盖行道由於眀道世之資禀聰
[003-8b]
 眀者既窮髙極逺知所不必知而過乎中愚者又蔽於
 一曲暗於大道而不及乎中是智者既以道為不足
 行而愚者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不行也道如
 日月之眀於天豈有晦昧而不眀者今乃不眀於天
 下我知之矣盖眀道自能行道世之資禀賢能者既
 駭世驚俗行所不必行而過乎中不肖者又安於故
 常溺於物欲而不及乎中是賢者既以道為不足知
[003-9a]
 而不肖者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不眀也若此
 者豈道之逺於人哉夫道命於天率於性乃尋常日
 用之所不能外者但人由之而不察是以有過不及
 之弊耳譬諸飲食人於終日間誰不飲食也鮮有能
 知其滋味者使其能察識焉則不出飲食之外而自
 得其味之正不出日用之外而自得乎道之中矣可
 見誰非道中之人誰可湏臾離道之人是在勉强學
 問化其氣質之偏而合乎理義之中也
[003-9b]
右第四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此一章書是慨當世之不能行道也子思曰孔子之
 言曰中庸之道惟其眀之者寡所以行之者鮮其不
 行於天下矣夫夫以當行之理而人莫之行豈非智
 者之過愚者之不及耶是必開天眀道之聖人乃能
 立萬古行道之極也與

右第五章

[003-10a]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隠惡而揚善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此一章書是舉舜之大知以見道之所以行也子思
 曰孔子之言曰人非知無以見道然而知有大小即
 量有偏全惟古之帝舜其為大知也與人之聰眀自
 用則隘博攬則宏舜抱濬哲文眀之資而不敢自恃
 每事必問之於人虚心體訪毫無勉强即芻蕘之言
 以為至理所寓細加審察不以淺近而忽之其無遺
 善如此於所問所察之中有言之不當於理者則隠
[003-10b]
 匿包容未嘗宣露恐阻其来告之意言之當於理者
 則播揚稱賛使之勸勉以堅其樂告之心其廣大光
 眀又如此然言雖當理而衆論紛紜或大過或不及
 有兩端焉於是兼綜衆説權衡輕重以求其義理之
 至當至於一致之歸確不可易有其中焉然後措之
 事業見諸施行就衆説所有之中還用之於民而己
 不與其擇之審而行之至又如此此不自恃其聰眀
[003-11a]
 而合天下之聰眀為聰眀不自恃其才識而合天下
 之才識為才識故其知益精其量愈廣舜之所以為
 舜者其以斯乎盖問察隠揚有以見其寛宏博大兼
 該衆善而無遺執兩用中有以見其精宻詳審極於
 至善而無偏此知之所以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行
 也夫千古聰眀睿智之君首推虞舜疑有髙天下而
 不可及者乃虚懐若谷不自用而取諸人如此可見
 知之所以大者在乎眀目達聰而不在恃一人之見
 也
[003-11b]

右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䧟阱之中而莫之知
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此一章書是舉道不眀之端以起下章也子思曰孔
 子之言曰眀於理者必能固守猶之眀於事者必能
 避患今之人皆自許曰凡事之未来我皆知之宜其
 防患於微也乃禍機當前茫然不覺有如禽獸罹於
[003-12a]
 罟擭䧟阱之中尚不知退避安得為知乎今人之為
 道者亦然其自言曰凡理之至微我皆知之宜其能
 擇而守也乃於中庸之理雖亦知辨别出来而竟為
 私欲所間不能守於期月之近此道之所以不眀也
 盖見之眀方守之定守之不固正坐見之不真爾然
 則格物致知顧不重且要哉

右第七章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
失之矣
[003-12b]
 此一章書見必如顔子為人而後道始可眀也子思
 曰孔子之言曰中庸之理散見於事物之間但在人
 能擇而守爾惟顔回之為人也凡遇事物之来必詳
 加辨别以求所謂中庸者但得一至善之理即躬行
 實踐拳拳然奉持在心胸之間堅守而不復失矣盖
 顔子惟知之真所以守之固此行之所以無過不及
 而道之所以眀也學顔子之學者宜留意焉
[003-13a]

右第八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禄可辭也白刄可蹈也中庸
不可能也
 此一章書是承上言中庸擇守之難以起下章也子
 思曰孔子之言曰天下國家至難治然有眀敏之才
 者可以使之均平爵禄人所争慕然有㢘潔之操者
 可以辭之而不顧白刄人所畏犯然負勇敢之質者
 可以蹈之而勿避此皆不為難事惟是中庸之理不
 偏不倚無過不及於日用常行之事而有至當不易
[003-13b]
 之理非義精仁熟無一毫人欲之私者未易幾此此
 所以中庸不可能也然則有志於斯道者豈可不純
 其擇守之功哉

右第九章

子路問强子曰南方之强與北方之强與抑而强與寛
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
不厭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
[003-14a]
矯中立而不倚强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强哉矯國無
道至死不變强哉矯
 此一章書言必得君子之强而後中庸可能也子思
 曰昔者子路求所以操持堅定足以任道者故問於
 孔子曰如何乃為剛强孔子曰强亦不一今汝之所
 問其囿於南方之風氣而為南方之强與其囿於北
 方之風氣而為北方之强與抑根於義理不囿於南
 北而為汝學者之强與何言乎南方之强也如人有
 不合於理則寛容柔順以教之或有以横逆相加者
[003-14b]
 亦直受之而不報是為南方之强盖南方風氣柔弱
 故其人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而以含容之力勝人其
 長厚之風猶近於君子之道君子居之何言乎北方
 之强也彼戈兵甲胄之屬凶器也乃視若衽席而安
 之雖至戰鬬而死亦無厭悔之意是為北方之强盖
 北方風氣剛勁故其人能為人之所不敢為而以果
 敢之力勝人其武勇之習一純乎强者之事强者居
[003-15a]
 之若汝之所當强者非君子之强乎君子之處人藹
 然可親而又志節凛凛不肯隨波逐流違理從衆是
 為和而不流其强也不亦矯乎君子之處己卓然守
 正而始終極其堅定不至有所傾撓依附是為中立
 而不倚其强也不亦矯乎當國家有道之時君子則
 以行道濟時為念不肯變未達時之志行其强也不
 亦矯乎當國家無道之時君子則以守義安命為主
 即至於死地而不肯變平生之節操其强也不亦矯
 乎盖南北之强在以氣質勝人君子之强則惟以義
[003-15b]
 理自勝有君子之强而後中庸可能矣

右第十章

子曰素隠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
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
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此一章書是以中庸之道歸諸聖人也子思曰孔子
 之言曰今有人焉深求隠僻之理以知人之所不必
[003-16a]
 知過為詭異之行以行人之所不必行其意盖欲求
 名也而人情又厭常喜新故傳之後世容或有稱述
 之者此失之太過而為所不當為者也我則止求吾
 所當為者而此隠怪之事斷然弗為之矣又有求道
 之君子亦知道之當為勉力遵行乃不能實用其力
 至於半塗而廢焉此失之不及不當己而已者也吾
 則行之於始必要其終而自弗能已矣至於備道之
 君子所知所行無過不及依乎中庸之理是與道為
 一者也雖其闇然自脩或不見知於當世而絶無怨
[003-16b]
 悔之心是與道相終始者也非至誠無息純亦不已
 之聖人其孰能之有志於中庸之道者其亦當知所
 取法矣

右第十一章

君子之道費而隠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
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
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
[003-17a]
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此一章書是申眀首章道不可離之意而極言道之
 無所不在也子思曰道命於天率於性人人具足而
 盡之者惟君子則道屬之君子矣夫君子之道有體
 有用其用廣大而無窮其體微宻而不可見者也以
 知而言雖夫婦中之愚者亦有本然之良知於凡日
 用常行之理亦有能知之者及其全體之至雖生知
 之聖人見聞所限亦有不盡知者焉以行而言雖夫
 婦中之不肖者亦有本然之良能於凡日用常行之
[003-17b]
 理亦有能行之者及其全體之至雖安行之聖人時
 勢所阻亦有不盡能者焉不但聖人雖天地如此其
 大也而或覆載生成之有偏或寒暑災祥之失正亦
 不能盡如人意而人猶有怨憾之者是道不遺於常
 人而亦不盡於聖人天地可見道無不在矣故就君
 子之道而語其大則無逺不包天下安得更有大於
 道者而能載之乎語其小則無微不入天下安得更
[003-18a]
 有小於道者而能破之乎君子之道如此可謂費矣
 而其所以然者則隠而莫之見也故曰君子之道費
 而隠
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
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此二節書是引詩以證道之費而隠而又結言之也
 子思曰道之費而隠如此不可觀詩而悟乎大雅旱
 麓之篇有云鳶之飛則至於天魚之躍則在於淵詩
 果何言乎盖鳶之飛有所以飛者是言道之昭著於
[003-18b]
 上也魚之躍有所以躍者是言道之昭著於下也夫
 天地間無非物即無非道舉一鳶而凡在上者可知
 舉一魚而凡在下者可知道之費於此益見矣而其
 所以然者則非見聞所及豈不隠乎總而論之君子
 之道由其一節而論則托始於夫婦居室之間而知
 能有所不遺及推而極之以求其全體則天髙地下
 莫非此理之昭著又何知能之可遽盡乎道之不可
[003-19a]
 離如此此君子戒懼慎獨之功所以不可已也與

右第十二章

子曰道不逺人人之為道而逺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
柯伐柯其則不逺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逺故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逺施諸己而不願
亦勿施於人
 此一章書是言道不離人而因示人以體道之實功
 也子思曰孔子之言曰道率於性不外人倫日用之
 間何嘗逺人故為道者為人而已若人之為道必欲
[003-19b]
 離人而求諸髙逺便非所謂率性之道矣何以見之
 豳風伐柯之詩有云人之執柯伐木以為柯者其長
 短法則即在所執之柯而不逺矣自我言之所執者
 一柯而所伐者又一柯邪目視之猶有彼此之别而
 以為逺也若道則與人為一非若柯之有兩故君子
 治人不過就人身原有之理責成於人苟人而能改
 則亦已矣更不多求於人之外也豈欲其逺人以為
[003-20a]
 道哉夫道不逺人亦以不逺於人之心爾若能盡己
 之心而忠推己之心而恕則私去而理見去道自不
 逺矣忠恕之事何如如人以非理施諸己此己心所
 不願者則以己心度人心知其與我無異亦勿以施
 於人以此求道何逺之有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
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
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徳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
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
[003-20b]

 此一節書是孔子自言其不逺人以為道之事也曰
 君子之道其大端有四反之於丘則未能一焉如所
 求乎為人子之理欲盡孝以事父乃我之所以事父
 未能盡孝也所求乎為人臣之理欲盡忠以事君乃
 我之所以事君未能盡忠也所求乎為人弟之理欲
 盡弟道以事兄乃我之所以事兄未能盡弟也所求
[003-21a]
 乎朋友之理欲盡友道以交友乃我之所以先施於
 友者未能也然必如何以求其能哉盖以子臣弟友
 之道體之於身庸徳也則行之而踐其實以子臣弟
 友之道發之為言庸言也則謹之而擇其可然行易
 至於不足不敢不脩徳而益勉其行言易至於有餘
 不敢有盡言而益求其謹惟謹之至則所言者皆與
 所行相顧而無言過其行之慮所行者亦與所言相
 顧而無言不逮行之患君子之於言行如此豈不為
 慥慥篤實者乎此我之所當取法以自脩者也敢逺
[003-21b]
 人以為道哉世之求道者每舎人倫物則之常而鶩
 於髙深渺茫之域不知人外無道道外無人既失其
 所以為人又安問其所以為道乎亦惑之甚也

右第十三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
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
無入而不自得焉
[003-22a]
 此一章書是言君子隨在盡道之意子思曰凡人所
 處之位不同各有當行之道君子但因見在所居之
 位而盡其所當行之道未嘗於位之外别有所願慕
 盖求盡於本分之内自不暇及於本分之外也所謂
 素位而行者何也人之所遇惟順逆兩境而皆有可
 安之處如見在富貴則行富貴所當行之道而不至
 於滛見在貧賤則行貧賤所當行之道而不至於濫
 見在夷狄則行夷狄所當行之道而不改其行見在
 患難則行患難所當行之道而不變其守道隨在而
[003-22b]
 盡則心亦隨寓而安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其本心
 之理焉所謂素位而行者如此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
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
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此三節書是言君子之學正己反求而不願乎外也
 子思曰大凡人居上位則好作威以陵下居下位則
[003-23a]
 好附勢以援上君子則不然在上位則不侵陵乎下
 在下位則不攀援乎上惟知正己求完己之分内而
 無邀求於人之心夫有求而不得則怨生今無求則
 自無怨但見中心泰然雖上而不得於天亦順受其
 正而無所怨憾於天下而不合於人亦安於所遇而
 無所罪尤於人又何願於外乎惟其素位而不願外
 故君子一身之所履雖有順逆之境而宅心平易隨
 寓而安至於窮通得喪一聼諸天命之自然而無一
 毫慕外之心豈若小人逞其私智於傾險之途以妄
[003-23b]
 求幸得之福哉是道也夫子盖嘗言之矣夫子有曰
 射雖一技之微而其心則有似乎君子何以見之盖
 君子凡事皆正己而不求於人即如射者失諸正鵠
 之的而不中但反求諸己以為技藝之未精更不怨
 勝己者故曰射有似乎君子觀此而君子之素位而
 行不願乎外益可見矣

右第十四章

[003-24a]
君子之道辟如行逺必自邇辟如登髙必自卑詩曰妻
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
妻孥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此一章書是示人入道之序也子思曰君子之道雖
 無所不在而求道之功則必以漸而進謹於彞倫日
 用之常而後可造夫聖神功化之極審於隠微幽獨
 之際而後可底於中和位育之全辟如人欲行逺必
 自邇始邇即所以為逺也辟如人欲登髙必自卑始
 卑即所以為髙也君子之道正與行逺登髙相似小
[003-24b]
 雅棠棣之詩有曰人能於閨門之内妻子情好契合
 如鼓瑟琴無有不和之處兄弟之間翕然友愛既極
 其和樂且又久而不變則能宜爾之室家樂爾之妻
 孥矣詩言如此孔子讀此詩而賛之曰人能和妻子
 宜兄弟如此則父母之心其亦安樂矣乎夫即一家
 言之父母在上是髙逺者也妻子兄弟在下是卑邇
 者也由妻子兄弟之和而遂致父母之順豈非行逺
[003-25a]
 自邇登髙自卑之一驗乎求道者可以知其序矣

右第十五章

子曰鬼神之為徳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
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眀盛服以承祭祀洋洋
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
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此一章書是即鬼神以眀道也子思曰孔子之言曰
 天地間只是隂陽二氣而二氣之良能為鬼神其為
 徳也流行不窮殆至盛矣乎何以見其盛也天下惟
[003-25b]
 有形者可見鬼神無形雖視之而弗見惟有聲者可
 聼鬼神無聲雖聼之而弗聞然鬼神雖無形無聲而
 凡有形有聲之物皆鬼神為之體不可得而遺也至
 無而至有至虚而至實何其盛耶即以祭祀一端驗
 之鬼神之靈能使天下之人皆齊眀以肅其心盛服
 以肅其身於以奉承乎祭祀斯時也但覺鬼神之精
 洋洋乎流動充滿恰如在上一般而在上皆鬼神
[003-26a]
 也恰如在左右一般而左右皆鬼神也所謂體物而
 不可遺者於斯驗矣試觀大雅抑之詩曰神之来也
 不可測度則雖極其誠敬尚恐有愧况可厭射而不
 敬乎觀於此言益可以見鬼神體物而不遺矣夫不
 見不聞鬼神微矣而體物不遺又極其顯何哉盖鬼
 神之屈伸徃来總一實理為之所謂誠也惟其誠則
 有是理必有是氣自發見昭著而不可揜如此夫此
 鬼神之徳所以為盛也人之體道者焉可不以存誠
 為要務哉
[003-26b]

右第十六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徳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
内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此一章書見舜能盡庸徳之量也子思曰孔子之言
 曰人子事親皆當盡孝然惟古帝舜其為大孝也與
 夫為人子者非徳不足以顯親舜則生知安行徳為
 聖人其顯親之孝為何如非貴不足以尊親舜則受
[003-27a]
 堯之禪尊為天子其尊親之孝為何如非富不足以
 養親舜之富奄有四海以天下養其養親之孝為何
 如且上而使宗廟饗天子之祭所以為親光前者至
 矣下而使子孫保諸侯之封所以為親𥙿後者至矣
 舜之徳福兼隆如此誠有非常人可及者此其所以
 為大孝與
故大徳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夀故天
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
嘉樂君子憲憲令徳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
[003-27b]
天申之故大徳者必受命
 此四節書是言聖人有大徳而後能備大福也子曰
 夫舜之徳福兼隆固所以為大孝然徳又福之本也
 故有聖人之大徳而徳中自有尊榮必得天子之位
 徳中自有福厚必得四海之禄徳中自有令聞必得
 顯著之名徳中自有久道必得永逺之夀皆理之自
 然不求而自應者也此豈天之有私乎哉嘗觀於天
[003-28a]
 之生萬物必因其材質之可厚而加厚焉如物之栽
 植者本有生意便從而培養之至物之傾仆者本無
 生理便從而覆敗之或培或覆皆物之自取而天未
 嘗有意於其間也嘉樂之詩有云可嘉可樂之君子
 有是顯然昭著之美徳既宜於在下之民又宜於在
 位之人以是為天所眷顧而受天之禄天既保愛之
 佑助之而命為天子又從而申重之保佑之不已使
 之獲福於無窮此天之眷徳又有可徴者也由此觀
 之可見有大徳者必然受天之命而為天子今舜既
[003-28b]
 有是大徳則其受上天篤厚申重之命而享禄位名
 夀之全固理之必然者爾尚何疑哉夫舜之徳為大
 徳斯孝為大孝舜聖人也而實孝子也舜之聖聖之
 孝者也舜之孝孝之聖者也故為天下萬世法

右第十七章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
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
[003-29a]
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
廟饗之子孫保之
 此一章書是子思引孔子所言文武周公之事也子
 思曰孔子之言曰自古帝王於父子創述之際多有
 不足於心之處即不能無憂若全無所憂者其惟我
 周文王乎何以見之文王以王季之賢為之父以武
 王之聖為之子王季積功累仁造周家之基業是賢
 父作之於前也武王繼志述事集周家之大統是聖
 子述之於後也父作子述前後皆有令徳文王之心
[003-29b]
 更無不足之處此其所以無憂也文王之事如此至
 於武王述之之事更有光大前人者周自太王肇基
 王迹王季勤勞王家文王三分天下有二是時人心
 天意無不順應王業之端緒始基之矣武王能繼大
 王王季文王之緒應乎人心順乎天命誅紂無道壹
 著戎衣遂克商而有天下是時諸侯率從萬姓悦服
 東西南北無不稱功頌徳身不失天下之顯名於是
[003-30a]
 易侯而王而尊為天子化國為天下而富有四海之
 内上而祖宗則隆以王者之稱祀以天子之禮自文
 王以前皆奉於宗廟而饗之下而子孫則傳世三十
 歴年八百自成康以後皆守其基業而保之無非承
 祖考之烈順天人之心而合乎理之所當然也武王
 之事如此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徳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
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
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
[003-30b]
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
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此一節書是言周公制禮以全武王子述之事也子
 曰武王受命為天子時已末年矣凡所以述文王之
 事尚有欲為而未暇及者周公乃身任其責因時制
 禮展其欲展之孝思廣其未廣之恩意以成文武之
 徳近而追崇古公為大王季歴為王季不王其身而
[003-31a]
 王其號盖推文武之意而及乎王迹之所起也逺而
 自祖紺以至后稷皆祀以天子之禮不王其封而王
 其饗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於無窮也斯祀禮也
 皆本乎天理之安人情之至豈獨自盡其孝已哉又
 推之以及天下達乎諸侯與大夫及士與庶人使皆
 得隨分以盡其孝如父為大夫子為士葬則以大夫
 之禮祭則以士之禮如父為士子為大夫葬則以士
 之禮祭則以大夫之禮盖葬用死者之爵貽之以安
 也祭用生者之禄俾盡其情也又制為喪服之禮期
[003-31b]
 年之喪自庶人上達乎大夫而止天子諸侯無伯叔
 昆弟之喪親不敵貴也三年之喪自庶人上達乎天
 子皆通行之此乃父母之喪子於父母罔極之恩無
 分貴賤貴不敵親也追王上祀之禮致孝於祖先葬
 祭喪服之禮推及於天下皆縁情制禮周詳曲當以
 成文武之徳也周公之事如此子思引此以見文武
 周公能盡中庸之道是亦費之大者也帝王體中庸
[003-32a]
 之道當以文武周公為法

右第十八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
人之事者也
 此一章書是引孔子稱武王周公之達孝而言其所
 以盡孝者在繼述也子思曰孔子之言曰凡人之孝
 止於一身一家未必達之天下惟武王周公能推其
 孝親之心盡倫盡制使人人皆得以盡其孝所以天
 下之人通謂之孝而無異詞其達孝矣乎夫武周所
[003-32b]
 謂達孝者何哉凡前人有志未逮而成就之為繼不
 必前人有此志而吾之所存合天則隔世相感是為
 善繼人之志前人有事可法而遵行之為述不必前
 人有此事而吾之所為當可則易地皆然是為善述
 人之事此所以因時隨分一酌乎理而推四海傳萬
 世而為達孝也
春秋脩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
[003-33a]
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
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此二節書是舉武周所制祭禮以眀達孝也子曰武
 王周公之所以善繼述者即其所制祭祀之禮可見
 也自春徂秋四時皆有祭臨祭之時於祖廟中門堂
 寢室必加灑掃整飭以致其嚴潔於先世所藏之重
 器必陳而列之以示能守於先王所遺之裳衣必設
 之以授尸使神有所依而致其如在之誠於四時之
 食各以時物薦之以奉人者薦神而將其生事之敬
[003-33b]
 其於時祭之致孝者有如此再以祫祭之禮言之宗
 廟之次在左者為昭左陽也昭取陽眀之義在右者
 為穆右隂也穆取隂幽之義此建立宗廟之位置也
 當祫祭於太廟則羣廟之子孫皆来與祭其宗廟中
 序立之禮亦依祖宗世系以次相序乃所以序其孰
 為昭孰為穆親親使不紊也至於異姓助祭外服有
 公侯伯子男内朝有卿大夫士皆序之以爵尊者在
[003-34a]
 前卑者在後乃所以辨其孰為貴孰為賤貴貴使不
 越也其同姓異姓與祭俱有職事如宗掌祠祭祝讀
 祝文至於司尊司爵之類皆事也序其執事惟賢是
 任乃所以辨其徳行之優威儀之美與趨事之
 賢賢使不掩也祭畢而飲福則同姓兄弟與異姓之
 賔衆人互相勸飲謂之旅酬必使各家在下之子弟
 舉觶於其在上之父兄以相酬酢乃所以逮及賤者
 亦得以有事為榮幼幼使伸敬也至異姓賓退獨燕
 同姓則以毛髪黒白之色别長幼為坐次乃所以就
[003-34b]
 尊卑中各序年齒不論貴賤老老以加敬也其廟中
 恩義之周悉又如此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
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
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眀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
國其如示諸掌乎
 此二節書是結言繼述之善而又悉舉禮制之通於
[003-35a]
 治道也子曰武周所制祭祀之禮既善且備如此皆
 善體先王而為之者也先王對越祖考有位焉今所
 踐者即其位也先王升降周旋有禮焉今所行者即
 其禮也先王聲容感格有樂焉今所奏者即其樂也
 祖考是先王之所尊者也今春秋祭祀用致誠恪於
 上以敬其所尊子孫臣庶是先王之所親也今周列
 在廟廣推恩義於下以愛其所親以此觀之武周之
 奉事先王事死猶夫事生事亡猶夫事存真善繼善
 述無所不至孝之極至者也稱曰達孝不亦宜乎然
[003-35b]
 祭祀之禮又不止此也有郊社之禮焉郊以祭天冬
 至祀天於圜丘社以祭地夏至祀地於方澤盖所以
 奉事上帝與后土答其覆載生成之徳也有宗廟之
 禮焉或五年一禘而合饗於太廟或四時有祭而分
 薦於羣廟盖所以祀其祖先盡吾報本追逺之誠也
 夫郊社之所以享帝禘嘗之所以享親其禮至大其
 義至精惟聖人能制之亦惟聖人能眀之苟能眀乎
[003-36a]

郊社之禮禘嘗之義則仁孝之理推之萬事萬物無


所徃而不當治國之道即此而在其如視諸手掌甚


眀而易見者乎武周制禮不惟善體先王而且通於


治道有如此子思引此以見武周之孝盡倫盡制皆


有合乎中庸之道是亦費之大者也帝王以孝治天


下於制禮作樂理眀治幽之間宜加之意焉


右第十九章

日講四書解義卷二
[003-36b]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