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四書纂箋 > 孟子纂箋卷四
[018-1a]
  欽定四庫全書

  孟子纂箋卷四

  元 詹道傳 撰

  公孫丑下

  凡十四章自第二章以下記孟子出處上聲去聲
實未詳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謂時日支干孤虚王相並去聲之屬也此本趙岐注正義云
[018-1b]
干支所以配時日而用之也史記註六甲孤虚法甲子旬戌亥為孤辰巳為虚後五甲倣此如今人以甲
子旬無戌亥為空亡是以空亡為孤也辰巳與戌亥對辰巳為虚劉歆七畧有風后孤虚二十卷王相如
東方木長生於亥相於寅王於卯之類 饒氏曰此大㮣以五行衰旺言之五行有孤虚時有旺相時春
屬木甲乙木生丙丁火便是木旺而火相旺字即是王字相王之次也金到這裏衰所以孤孤者無輔助
之意如今説四廢然水為母木為子子實則母虚水到此所以虚或問此説時日或是方所曰二者一般
一箇是横一箇是直所以天徳月徳日亦有天徳月徳方大意如此其間又自有細密處
地利險
阻城池之固也人和得民心之和也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
[018-2a]
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夫音扶
三里七里城郭之小者郭外城環圍也言四面攻圍
曠日持久必有值天時之善者

  城非不髙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革甲也粟穀也委棄也言不得民心民不為去聲守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
[018-2b]
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域界限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


  言不戰則已戰則必勝 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
得民心而已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
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
[018-3a]
而有疾不能造朝章内朝並音潮唯朝將之朝如字造七到反下同

  王齊王也孟子本將朝王王不知而託疾以召孟子
故孟子亦以疾辭也

  明日出弔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弔或
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

  東郭氏齊大夫家也齊大夫有車郭氏名偃名書名賈者見於春秋亦有北郭氏南
郭氏皆齊大夫古疏云齊國之東地號曰東郭經云東郭墦間是也氏者未詳其人以理測之孟子之所
弔必賢大夫也
昔者昨日也或者疑辭辭疾而出弔與孔子
[018-3b]
不見孺悲取瑟而歌同意

  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
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
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要平聲

  孟仲子趙氏以為孟子之從去聲昆弟學於孟子者也
采薪之憂言病不能采薪謙辭也仲子權辭以對又
使人要孟子令平聲勿歸而造朝以實已言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則父子外則君臣
[018-4a]
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
見所以敬王也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
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
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
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惡平聲

  景丑氏齊大夫家也景子景丑也惡歎辭也景丑所
言敬之小者也孟子所言敬之大者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
[018-4b]
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夫音
扶下同


  禮曰父命呼唯以水反而不諾又曰君命召在官不俟
屨在外不俟車並出記玉藻篇言孟子本欲朝王而聞命中
止似與此禮之意不同也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
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
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徳一
[018-5a]
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徳惡得有其
一以慢其二哉與平聲慊口簟反長上聲

  慊恨也少也或作嗛字書以為口銜物也然則慊亦
但為心有所銜之義其為快為足為恨為少則因其
事而所銜有不同耳孟子言我之意非如景子之所
言者因引曾子之言而云夫此豈是不義而曾子肯
以為言是或别有一種上聲道理也達通也蓋通天下
之所尊有此三者曾子之説蓋以徳言之也今齊王
[018-5b]
但有爵耳安得以此慢於齒徳乎

  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
其尊徳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樂音洛

  大有為之君大有作為非常之君也程子曰古之人
所以必待人君致敬盡禮而後往者非欲自為尊大
也為去聲是故耳

  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
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

[018-6a]
  先從後學師之也後以為臣任之也

  今天下地醜徳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
臣其所受教好去聲

  醜類也尚過也所教謂聽從於己可役使者也所受
教謂已之所從學者也

  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
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不為管仲孟子自謂也范氏曰孟子之於齊處上聲
[018-6b]
師之位非當仕有官職者故其言如此 此章見賔
師不以趨走承順為恭而以責難陳善為敬人君不
以崇髙富貴為重而以貴徳尊士為賢則上下交而
徳業成矣

  ○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餽
七十鎰而受於薛餽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
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
居一於此矣

[018-7a]
  陳臻孟子弟子兼金好金也其價兼倍於常者一百
百鎰音逸國語二十四兩為鎰禮云朝一溢米註同趙岐孟康皆曰二十兩鄭𤣥曰三十兩凡
三説 金氏曰按前註二十兩為鎰則一鎰巳是一斤四兩七十鎰是九十八斤古者以黄金為上幣白
金為中幣青金為下幣古今稱輕重不同且以漢秤較之漢之一斤當今四兩三錢强


  孟子曰皆是也

  皆適於義也

  當在宋也予將有逺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餽贐予何為
不受贐徐刃反

[018-7b]
  贐送行之禮也

  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餽之予何為不
為兵之為去聲

  時人有欲害孟子者孟子設兵以戒備之薛君以金
餽孟子為兵備辭曰聞子之有戒心也

  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
而可以貨取乎焉於虔反

  無逺行戒心之事是未有所處上聲也取猶致也 尹
[018-8a]
氏曰言君子之辭受取予通作與唯當去聲於理而已

  ○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㦸之士一日而三
失伍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去上聲

  平陸齊下邑也大夫邑宰也㦸有枝兵也周禮考工記殳長尋有四
尺車㦸常崇於殳四尺八尺曰尋倍曰常是長丈六尺廣寸有半雙枝為㦸單枝為戈
士戰士
也伍行音杭列也去之殺之也金氏曰去之謂殺之本古註按持㦸止是階前
庭下執㦸之人庶人之在官者去止是廢棄之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於
[018-8b]
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
得為也幾上聲

  子之失伍言其失職猶士之失伍也距心大夫名對
言此乃王之失政使然非我所得專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
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
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為去聲死與之與平聲

  牧之養之也牧牧地也芻草也孟子言若不得自專
[018-9a]
何不致其事而去

  他日見於王曰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
孔距心為王誦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見音現為王之為去聲
為都治邑也邑有先君之廟曰都左莊二十八年築郿非都也凡邑有
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周禮四縣為都四井為邑然宗廟所在雖邑曰都尊之也

孔大夫姓也為王誦其語欲以風去聲曉王也 陳氏
名暘字晉臣三山人曰孟子一言而齊之君臣舉知其罪固足
以興邦矣然而齊卒不得為善國者豈非説音悦而不
[018-9b]
繹從而不改故邪

  ○孟子謂蚳鼃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
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蚳音遲鼃烏花反為去聲與平聲
蚳鼃齊大夫也靈丘齊下邑似也言所為近似有理
可以言謂士師近王得以諫刑罰之不中去聲

  蚳鼃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

  致猶還也

  齊人曰所以為蚳鼃則善矣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為去
[018-10a]


  譏孟子道不行而不能去也

  公都子以告

  公都子孟子弟子也

  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
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
然有餘裕哉

  官守以官為守者言責以言為責者綽綽寛貌裕寛
[018-10b]
意也孟子居賔師之位未嘗受禄故其進退之際寛
裕如此尹氏曰進退久速當去聲於理而已

  ○孟子為卿於齊出弔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王驩朝暮見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蓋古盍反見音


  蓋齊下邑也王驩王嬖臣也輔行副使去聲下同也反往
而還也行事使事也

  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為小矣齊滕之路不為近矣反
[018-11a]
之而未嘗與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夫音


  王驩蓋攝卿以行故曰齊卿孔頴達曰春秋有使大夫攝卿之法如文七年
傳稱晉使先蔑如秦逆公子雍荀林父謂蔑曰攝卿以往可也何必子
夫既或治之言
有司已治之矣孟子之待小人不惡而嚴如此此句出易
遯卦大象傳文


  ○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嬴充虞請曰前日不
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今願竊有請也
[018-11b]
木若以美然

  孟子仕於齊喪去聲母歸𦵏於魯嬴齊南邑今泰山嬴縣
虞孟子弟子嘗董治作棺之事者也嚴急也木棺木
也以已通以美太美也

  曰古者棺椁無度中古棺七寸椁稱之自天子達於庶
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稱去聲

  度厚薄尺寸也中古周公制禮時也椁稱之與棺相
稱也記檀弓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而喪大記云君之棺八寸上大夫棺八寸下大夫
[018-12a]
棺六寸士棺六寸注云皆周制舍此未見有七寸之文此章舊注云天子至庶人厚薄皆然乃未詳

其堅厚久逺非特為人觀視之美而已

  不得不可以為悦無財不可以為悦得之為有財古之
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

  不得謂法制所不當得得之為有財言得之而又為
有財也或曰為當作而

  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乎比必二反恔音效
比猶為去聲下同也化者死者也恔快也言為死者不使
[018-12b]
土親近其肌膚於人子之心豈不快然無所恨乎

  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送終之禮所當得為而不自盡是為去聲天下愛惜此
物而薄於吾親也

  ○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
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有仕於此而子悦之不告
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
之於子則可乎何以異於是伐與之與平聲下伐與殺與同夫音扶
[018-13a]
沈同齊臣以私問非王命也子噲子之事見形甸反
篇諸侯土地人民受之天子傳之先君私以與人則
與者受者皆有罪也仕為官也士即從仕之人也

  ○齊人伐燕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曰未也沈同問燕
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
之則將應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今有殺人者或問
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
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
[018-13b]


  天吏解見上篇言齊無道與燕無異如以燕伐燕也
史記亦謂孟子勸齊伐燕見燕世家蓋傳聞此説之誤
楊氏曰燕固可伐矣故孟子曰可使齊王能誅其君
弔其民何不可之有乃殺其父兄虜其子弟而後燕
人畔之乃以是歸咎孟子之言則誤矣

  ○燕人畔王曰吾甚慙於孟子

  齊破燕後二年燕人共立太子平為王

[018-14a]
  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
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
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
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惡監皆平聲

  陳賈齊大夫也管叔名鮮武王弟周公兄也武王勝
商殺紂立紂子武庚而使管叔與弟蔡叔霍叔監其
國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攝政管叔與武庚畔周公討
而誅之史記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管叔鮮武王弟周公兄蔡叔度周公弟武
[018-14b]
王克商封叔鮮于管在滎陽封叔度于上蔡二人相紂子武庚治殷遺民武王崩成王少二叔流言周公
不利於孺子乃挾武庚作亂周公承王命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與車七乗徒七十人從而分殷餘民
為二其一封微子啟於宋以續殷祀其一封康叔為衞君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曰古聖人也曰使管叔監殷
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然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
曰不知也然則聖人且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周公之過不亦宜乎

  言周公乃管叔之弟管叔乃周公之兄然則周公不
[018-15a]
知管叔之將畔而使之其過有所不免矣或曰周公
之處上聲下同管叔不知舜之處象何也游氏曰象之惡
已著而其志不過富貴而已故舜得以是而全之若
管叔之惡則未著而其志其才皆非象比也周公詎
忍逆探平聲其兄之惡而棄之邪周公愛兄宜無不盡
者管叔之事聖人之不幸也舜誠信而喜象周公誠
信而任管叔此天理人倫之至其用心一也

  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
[018-15b]
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
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更平聲

  順猶遂也更改也辭辯也更之則無損於明故民仰
之順而為之辭則其過愈深矣責賈不能勉其君以
遷善改過而教之以遂非文去聲過也 林氏曰齊王
慙於孟子蓋羞惡去聲之心有不能自己者使其臣有
能因是心而將順之則義不可勝平聲用矣而陳賈鄙
夫方且為去聲之曲為辯説而沮在吕反其遷善改過之
[018-16a]
心長上聲其飾非拒諫之惡故孟子深責之然此書記
事散出而無先後之次故其説必參考而後通若以
第二篇十章齊人伐燕勝之章十一章齊人伐燕取之章置之前章
之後此章之前則孟子之意不待論説而自明矣

  ○孟子致為臣而歸

  孟子久於齊而道不行故去也

  王就見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
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對曰不敢請
[018-16b]
耳固所願也朝音潮

  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
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為去聲
時子齊臣也中國當國之中也萬鍾榖祿之數也鍾
去聲名受六斛四斗矜敬也式法也盍何不也

  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陳子即陳臻也

  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
[018-17a]
而受萬是為欲富乎夫音扶惡平聲

  孟子既以道不行而去則其義不可以復扶又反留而
時子不知則又有難顯言者故但言設使我欲富則
我前日為卿嘗辭十萬之祿今乃受此萬鍾之饋是
我雖欲富亦不為此也

  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
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
斷焉龍音壟

[018-17b]
  此孟子引季孫之語也季孫子叔疑不知何時人龍
徒玩反岡壟之斷而髙也義見下文蓋子叔疑者嘗
不用而使其子弟為卿季孫議其既不得於此而又
欲求得於彼如下文賤丈夫登龍斷者之所為也孟
子引此以明道既不行復扶又反受其禄則無以異此


  古之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
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
[018-18a]
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孟子釋龍斷之説如此治之謂治其爭訟左右望者
欲得此而又取彼也罔謂罔羅取之也從而征之謂
人惡去聲其專利故就征其税後世縁此遂征商人也

  程子曰齊王所以處上聲孟子者未為不可孟子亦
非不肯為國人矜式者但齊王實非欲尊孟子乃欲
以利誘之故孟子拒而不受

  ○孟子去齊宿於晝晝如字或曰當作畫音獲下同

[018-18b]
  晝齊西南近邑也按通鑑周赧王三十一年燕樂毅伐齊聞晝邑人王燭賢令軍中環
晝三十里無入釋文云齊西南邑疑此即晝邑也故又引或曰云云


  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隠几而卧為去聲下同隠於靳反
隠憑也客坐而言孟子不應而卧也

  客不悦曰弟子齊宿而後敢言夫子卧而不聽請勿復
敢見矣曰坐我明語子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
則不能安子思泄桞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
其身齊側皆反復扶又反語去聲

[018-19a]
  齊宿齊戒越宿也繆音穆公尊禮子思常使人候伺音笥
去聲達誠意於其側乃能安而留之也泄栁魯人申
詳子張之子也見檀弓鄭注云子張子繆公尊之不如子思然
二子義不苟容非有賢者在其君之左右維持調䕶
之則亦不能安其身矣

  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絶長者乎長者絶子乎長上


  長者孟子自稱也言齊王不使子來而子自欲為去聲
[018-19b]
下以為同
王留我是所以為我謀者不及繆公留子思之
事而先絶我也我之卧而不應豈為先絶子乎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
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干澤也千里而見王
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兹不悦
尹士齊人也干求也澤恩澤也濡滯遲留也

  髙子以告

  髙子亦齊人孟子弟子也

[018-20a]
  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
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夫音扶下同惡平聲

  見王欲以行道也今道不行故不得已而去非本欲
如此也

  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
諸則必反予

  所改必指一事而言然今不可考矣

  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予雖然豈
[018-20b]
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
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

  浩然如水之流不可止也楊氏曰齊王天資朴實如
好勇好貨好色好世俗之樂皆以直告而不隠於孟
子故足以為善若乃其心不然而謬為大言以欺人
是人終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何善之能為

  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
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悻形頂反見音現

[018-21a]
  悻悻怒意也窮盡也

  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此章見聖賢行道濟時汲汲之本心愛君澤民惓惓
音權之餘意李氏昭武人名郁字光祖學於龜山楊公曰於此見君子憂
則違之之情而荷蕢者所以為果也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
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路問於路中問也豫悦也尤過也此二句實孔子之
[018-21b]
言蓋孟子嘗稱之以教人耳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

  彼前日此今日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自堯舜至湯自湯至文武皆五百餘年而聖人出通鑑
外紀堯在位九十八年舜在位五十年大禹至履癸共十七王合四百三十二年而為商是堯舜至湯共
五百八十年殷紀成湯至紂共三十王合六百二十八年而周興下文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歳箋見篇首

名世謂其人徳業聞去聲望可名於一世者為之輔佐
[018-22a]
若臯陶稷契私列反伊尹萊朱太公望散素亶反宜生之


  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
則可矣

  周謂文武之間數謂五百年之期時謂亂極思治去聲
可以有為之日於是而不得一有所為此孟子所以
不能無不豫也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
[018-22b]
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夫音扶舍上聲

  言當此之時而使我不遇於齊是天未欲平治天下
也然天意未可知而其具又在我我何為不豫哉然
則孟子雖若有不豫然者而實未嘗不豫也蓋聖賢
憂世之志樂音洛天之誠有並行而不悖者於此見矣

  ○孟子去齊居休公孫丑問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休地名

  曰非也於崇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
[018-23a]
崇亦地名孟子始見齊王必有所不合故有去志變
謂變其去志

  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

  師命師旅之命也國既被兵難請去也 孔氏曰仕
而受禄禮也不受齊禄義也義之所在禮有時而變
公孫丑欲以一端裁之不亦誤乎


[018-23b]

















  孟子纂箋卷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