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四書經疑貫通 > 四書經疑貫通卷二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經疑貫通卷二   元 王充耘 撰

  論語首章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末言不
知命無以為君子也首末之言果亦相貫通歟且
夫子既曰不慍不知為君子而中庸則曰遯世不
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何歟

  徳成於己而人知之命也其不知之亦命也人不知而
不慍是能安於命者矣故足以為君子苟不知命則必
[002-1b]
怨天尤人亦可以為君子哉首末兩章之言實相貫通
者也且論語以不慍不知為君子而中庸以遯世不見
知而不悔為聖人盖君子通上下而言成徳之君子是
亦聖人而已

  曾子一貫章先儒曰忠者天道恕者人道中庸二
十一章先儒曰自誠而明聖人之徳所性而有天
道也自明而誠賢人之學由敎而入人道也二書
之言不同先儒皆分属天人何歟自誠明之與忠
[002-2a]
自明誠之與恕抑有同歟

  凡事之出於天者皆自然出於人者皆用力故中庸以
誠者為天道誠之者為人道盖誠者自誠而明聖人之
徳所性而有出乎自然故以之属天道自明而誠者賢
人之學由敎而入出於用力故以之属人道程子以忠
恕分属天人盖亦倣中庸而立言者也忠者盡已而無
少偽妄不假人力出於自然故曰天道恕者以己度人
而推以及物不能不用乎人力故曰人道初非以誠明
[002-2b]
忠恕為有同也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
者顔淵問仁又曰一日克己復禮而天下歸仁又
稱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
矣又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如有王者必世而
後仁仁一也其歳月功效遲速之不同何歟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者歎人之莫肯用力於仁一日
克己復禮而天下歸仁者言用力於仁則其效為甚速
[002-3a]
顔淵之三月不違是能用力於仁者也諸子之日月至
焉者是用力而未至者也論仁之為道則不可違於終
食之間天理周流無間可容息也論王者昜姓受命則
必一世而後仁盖敎化浹洽非積乆不能致也嵗月之
乆近功效之遲速所以有不同歟

  子夏曰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夫子自十五志
學以至於從心所欲不踰矩此固足以見聖人始
終之學矣至謂可與共學可與適道可與立而未
[002-3b]
可與權豈學者終不可語聖人之終事乎借使學
者而至於可與權不知與聖人之不踰矩果可同
乎二章所謂學與立抑又有異乎他日孟子以善
人信人許樂正子則有始有卒又非特聖人為然
何歟且不踰矩為聖不可知之神抑又有所似歟

  聖人從心所欲不踰矩是雖應變而不失其常學者可
與立而未可與權是能守常而尤未能應變夫以聖人
而猶必七十而後從心所欲豈學者驟然可至之地乎
[002-4a]
使學而至於可與權則與聖人從心所欲者無以異矣
然則始焉之可與共學與聖人之十五志學無有不同
其可與立與聖人之三十而立亦無以大相逺矣聖人
不輕以行權許學者而孟子望樂正子以為聖為神盖
以聖神地位不出乎善信之間充極與否則存乎其人
而已人皆可以為堯舜聖學之所至亦豈非人所可至
哉但患不為耳聖而至神則非衆人所能測識也然其
道實不離乎日用之間其與從心所欲似不可以法度
[002-4b]
拘而實未嘗踰越乎規矩之外者本無以異也

  夫子之立斯立道斯行綏斯來動斯和於放勲之
勞來匡直輔翼振徳與孟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同否

  勞來匡直輔翼振徳此堯命契以施敎之方惟如此故
有以鼔舞天下之民同趨於變時雍之域夫子之得邦
家或立之或道之或綏之或動之其鼔舞羣動亦若此
而已立之無不立也道之無不行綏之來而動之和其
[002-5a]
效捷於桴鼓影響豈非所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之謂


  夫子言性相近也習相逺也惟上知與下愚不移
而中庸言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何歟

  上知與下愚不移此以生稟論愚必明柔必強此以學
問言自生稟論之則知者為知愚者為愚愚之不肯為
知猶知之不肯為愚是固一定而不移也以學問言之
愚者知擇善則亦有時而通柔者能固執則亦有時而
[002-5b]
立此學問之所以能變化氣質也愚者豈真不可移哉
人自不肯移耳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
之又曰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
或言義禮信而不及仁知或言仁知禮而不及信
義何歟

  仁義禮智信五者其所施用雖各不同然其道盖未始
相離也是故君子未有能以義為質行之以禮成之以
[002-6a]
信而有不仁不知者亦未有知及仁守動之以禮而有
不信不義者

  子張學干禄子曰多聞慎言多見慎行問達曰質
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問行曰言忠信
行篤敬三章問答固不同也先儒於問行章言猶
答干禄問達之意何也

  子張務外而好髙故夫子因其請問每敎以反求諸己
其言不必盡同而欲其反己自脩而無慕乎外之意則
[002-6b]
未始不同也

  論語言脩己以安百姓亦中庸篤恭而天下平之
類耳然中庸首章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程子於此章亦言上下一於恭敬則天地自位萬
物自育且推其極至聰明睿知皆由此出而以此
祀天享帝何歟

  天下平本於篤恭而安百姓由於脩己以恭為敬一而
已致中和即所以為篤恭故天地位萬物育一本於恭
[002-7a]
敬且推其極則聰明睿知皆由此而出盖人持敬則此
心無欲而靜虛動直聰明睿知安得不由此而出以之
郊則天神格以之廟則人鬼享豈不足以祀天享帝敬
之功用如此夫

  子曰下學而上達又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曾子
忠恕章先儒曰中庸忠恕違道不逺者斯乃下學
上達之義孟子求放心章先儒謂自能尋向上去
下學而上達梓匠輪輿章先儒謂下學可以言傳
[002-7b]
上達必由心悟其説同歟

  上達下達與下學上達不同君子日進乎髙明此之謂
上達小人日究乎汙下此之謂下達若下學則學人事
上達則達天理盖人事為形而下天理為形而上故也
下學忠恕而可以上達一貫此下學而上達從事於求
放心者也下學之工夫然此心常存則可以窮理盡性
以至於命非上達而何然人事有可指陳以示人者故
言下學可以言傳天理無形而難知非黙識於言意之
[002-8a]
表者不可故云上達必由心悟三章所指不必盡同然
其所謂下學上達則一而已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可三年有成又曰如有
王者必世而後仁又曰善人敎民七年亦可以即
戎矣又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孟
子曰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嵗月
遲速何以不同若此

  先儒謂此類當知其作為如何夫其作為不同故其嵗
[002-8b]
月之乆近功效之遲速亦不同此盖無足疑者聖人有
聖人之作為善人有善人之作為聖人作為如堯舜禹
湯文武之治天下孟子所論王政是以聖人為之一年
而綱紀布三載考績故三年而有成積至三十年則耕
者有九年之積而可以興禮樂矣故必世而後仁若善
人所為則未能如聖人故必百年而後可以勝殘去殺
其敎民亦必七年而後可以即戎比之子路為國三年
而使民有勇知方已不及矣況聖人乎至於孟子論行
[002-9a]
王政則大國小國所乘之勢不同均之為師文王也然
以大國為之則其成功昜如齊方千里有其地生聚繁
多而有其民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以小國為之則其
勢有所不及故其成功也難此所以七年而後可以為
政於天下也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季康子問政
曰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子路問政曰先之勞之仲
弓問政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夏問政曰無
[002-9b]
欲速無見小利葉公問政曰近者説逺者來子張
問政曰尊五美屏四惡諸子之問政一也何所答
之各異歟

  聖人之語因人而變化或救其失或隨其才或就其所
能或輔其所不足故其問雖同而所答各不同然其切
於問者之身則一也

  子張問崇徳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徳也愛之
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惑也樊遲問崇徳辨惑子
[002-10a]
曰先事後得非崇徳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
親非惑與二子之問一也其答之不同何也

  各因二子之所不足而告之故有不同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原憲問克伐怨欲
不行焉可以為仁矣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
也何也

  仁者何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是以為
仁者能克去己私以復還天理是故足以為仁若但禁
[002-10b]
制其克伐怨欲之私而使不行方之衆人固己為難然
其病根終存遇事有時而發見其與人欲浄盡天理流
行自然無克伐怨欲者相去逺矣此夫子所以謂其難
而不許其為仁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仲弓問仁曰出門
如見大賔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司
馬牛問仁曰其言也訒子張問仁曰恭寛信敏惠
樊遲問仁者三夫子一則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
[002-11a]
忠二則曰仁者先難而後獲三則曰愛人問仁一
也夫子答之各異何耶

  夫子之言因人而變化隨問而答其言雖若有不同然
其切於學者之身而皆足以入徳則固無異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又曰仁者不
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或先言知或先言仁何歟
又曰君子不憂不懼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内省
不疚似未足以該仁勇而曰不憂不懼又何歟

[002-11b]
  不惑而後不憂不憂而後不懼此入徳之序也不憂則
自然不惑不惑則自然不懼此成徳之驗也成徳故以
仁為先進學故以知為先也君子反求諸己則動皆天
理而無一毫有歉於中是即所以為仁矣仁者必有勇
雖刀鋸在前鼎鑊在後且有所不避外患之至豈有可
動其中者哉此非踐履之純存養之熟者不足以與於
此故惟君子能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孟子曰原泉
[002-12a]
混混不舍晝夜又曰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其㫖同


  夫子於川流而發明道之全體不息者以示人孟子因
徐子而取其有本一節以為説至於觀瀾則亦所以驗
其有本而已皆未足以盡夫子之意也

  子曰吾無隠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
也又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又不可謂之無隠矣然則果何意歟

[002-12b]
  聖人之誨人語黙動静皆所以為敎而學者不察惟於
言語上求故聖人曉之以無隠而又欲警之以無言曉
之以無隠使知聖人日用動静之理即所以為精深初
未嘗有深微不可測度而不以示人者警之以無言所
以使學者學為聖人惟於其行事觀之不必求之於言
語之末也兩章之意所以為相發而聖人之敎學者豈
以無言而隠有言而顯乎

  子曰天生徳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是主徳言又曰
[002-13a]
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是主文言又曰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
其如命何又主道而言三者不同何也兩言其如
予何一言其如命何又何也

  公伯寮欲沮夫子之行道宋桓魋則妬夫子之有德故
夫子一以道言而一以德言匡人以疑似而致圍非有
意於害夫子者也故夫子雖以道自任必其不能為己
害然以己繼文王之後故為謙退之語不直曰道而曰
[002-13b]
文桓魋匡人皆欲害夫子之身故以身之死生歸之天
而曰如予何伯寮之愬不能為聖道之行廢故因曉景
伯安子路而云如命何在衆人則須聽命於天在聖人
則天命在我此其所以有不同也

  樊遲問仁子曰先難後獲司馬牛問仁曰為之難
原憲問仁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夫子謂可為難仁
則不知何也

  仁者固先難而後獲仁者固以為之難而言之訒要未可
[002-14a]
以難為仁也知難自難而仁自仁則知所以用力於仁矣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顔淵曰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孟子曰博學而詳説之將以反説約也
又曰守約而施博四言博約其㫖有同歟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是以知行對言而以行為重博我
以文約我以禮原闕


[002-14b]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後篇樊遲
問知則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逺之問仁則曰仁
者先難後獲十三篇樊遲問仁則曰愛人問知則
曰知人所答何以不同

  聖人之敎學者或就其所明而通之或因其所失而救
之故雖以一人毎問而聖人毎答有不同者此也故先
儒有曰樊遲問仁者三恭敬忠之説當在先先難後獲
次之受人其最後乎即此可以推其餘矣是故告之以
[002-15a]
恭敬忠欲其知所以用力也次告以先難後獲使之黽
勉從事而無欲速計功也最後告以愛人則徳成於己
而推以及物之事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逺之此亦因
其所不足而告以用功於智至於知人則亦語用之及
物者焉然則先後所答雖有不同其語以仁智之道則
無以異也

  論語言志二章夫子之老安少懐先儒謂分明天
地氣象曾晳之浴沂詠歸謂有堯舜氣象夫堯舜
[002-15b]
之氣象與天地之氣象何以分歟子路之車馬輕
裘共敝無憾其事微矣謂之亞於浴沂何歟後篇
志於為國固夫子之哂矣而謂之若達便是這氣
象何歟且子路兩言志何以不同夫子曾晳言志
不同何以謂㸃知夫子之志

  天地氣象謂其廣大而無所不包堯舜氣象謂其治平
之極而人皆熈熈皞皞而自得曾㸃浴沂詠歸其胷次
悠然有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子路車
[002-16a]
馬輕裘共敝而無憾其事雖微而其心有與物大同而
不私一己之志氣象豈不亞於浴沂堯舜在上禮敎大
行而貴賤有章上下有等故萬物莫不遂其性使子路
而達為國以禮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氣象果何以
異於堯舜之時子路車馬輕裘之言是直言己志有勇
知方之語是因夫子有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之問故遂
有得國而治之言其先後不同以此童冠浴沂詠歸長
者幼者皆樂而得其所是即夫子老安少懐之意謂㸃
[002-16b]
非知夫子之志而何

  三子言志子路之車馬輕裘敝之無憾顔淵之無
伐善施勞夫子之老者安朋友信少者懐先儒何
以有安仁利仁不違仁之分

  聖賢所言之志其心皆與物共而其氣象有大小不同
夫子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懐之譬之天地化工
物各付物而已不勞初未嘗有意於其間也非安仁而
何顔淵之無伐善無施勞是不自私己子路之共敝無
[002-17a]
憾是知同於人知同於人是欲推己以及人未若顔子
之不自私己者則不知有己之為髙不知有己又未若
夫子之物我兩忘者之為至以是求之則其髙下豈不
昭然而可見乎

  子貢稱夫子文章可得而聞夫子稱堯曰煥乎其
有文章子思稱文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
不已三聖之文未昜言矣而孔文子之好學下問
公叔文子與臣同升亦可以為文何也

[002-17b]
  夫子帝堯文王之所以為文者皆其和順積中英華發
外為全體之文子文文子之得諡為文則特取其一節
而皆未可與聖人同日語也

  夫子告曽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曽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夫子告子貢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
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曽子學聖人之道於道有所未達故夫子語以道之一
貫子貢學聖人而未能測識乎聖人故夫子語以己之
[002-18a]
所得其言一貫則同而一言道一不言道此也借學者
之忠恕以明夫子之一貫則忠恕即所以為道聖人之
忠恕也下學忠恕而上達聖人之道則忠恕與道猶為
二學者之忠恕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又曰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與子罕篇言子絶
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者同歟

  聖人之所以無適無莫無可無不可者以其無意必固
[002-18b]
我故也其心既純乎天理而無一毫較計私己之偏故
其見於行事自然無所適莫一循夫義理之所宜而已
使不能如聖人之絶四乃欲效聖人之無可不可其不
流於猖狂自恣者幾希

  論語以君子小人對言者十三章曰君子周而不
比小人比而不周曰君子懐徳小人懐土君子懐
刑小人懐惠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喻於
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
[002-19a]
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
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易事而難説小人難事而
易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不可小知而
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君子學道則愛
人小人學道則易使君子有勇而無義為暴小人
有勇而無義為亂其㫖同歟異歟

  君子小人所為如陰陽晝夜毎毎相反然究其所以分
則惟在用心之公私故其行事自然若薰蕕冰炭之不
[002-19b]
相入聖人毎以君子小人並言政欲學者於此察識其
所不同而以君子自期小人自警也

  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又曰先進於禮
樂野人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二章之言固若相
戾矣顔淵問為邦則又曰行夏之時乗殷之輅服
周之冕樂則韶舞又何歟

  從周者尊時王之制損益四代禮樂者立萬世常行之
道二者自不同夫子之欲從先進即所以從周也盖以
[002-20a]
周而比夏商則周之文盛而可觀故夫子美而從之從
其盛時之制作非以周末文勝為可從也夫論其可觀
則質固不如文要其可以常行則文質固當兼采故以
文取周冕又以質取殷輅時之正則取之夏樂之善則
取諸韶各擇其善者而從之要不特從周而已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司馬牛問
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
以敬問君子一也所答各異何歟

[002-20b]
  子貢能言而行不逮故夫子告以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司馬牛憂於難故告不憂不懼子路好勇剛直有餘則
敬或不足故告以脩己以敬盖各取其切於身者敎之
或以長其善或以救其失所以有不同也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武伯問孝子曰惟其疾
之憂子游問孝子曰能養不敬何以别乎子夏問
孝子曰色難問孝一也所答各異何歟

  孟氏僣禮則事親或有違於禮武伯不能謹身則或貽
[002-21a]
其親之憂子游能養而或不足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
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才質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
同也

  論語言五十而知天命畏天命皆合天命言子夏
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孟子亦曰所以事天也所
以立命也又曰莫之為而為者天莫之致而致者
命天與命何以分

  自理而言謂之天自稟受而言謂之命析而言之則天
[002-21b]
與命對而各有所重合而言之則曰天命而所重者在
命盖命者天之命也夫天譬則君也命譬則令也分而
言之則君自君而令自令合而言之則曰君令而已非
有二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積而至於從心所欲不
踰矩又言可與共學至可與權孟子言善人信人
至於聖而不可知之神中庸言其次致曲至於至
誠能化四章所入之門既異所歴之序亦殊而所
[002-22a]
造之域將有異乎

  論語中庸皆論其學之所至孟子論徳之所極盖志學
共學致曲皆以用工言而可欲之善則專以徳言也學
至於從心所欲不踰矩是即可與行權徳至於神妙不
測則以之感人而人無不化矣是則論語二章所造之
域固無有不同而中庸孟子之言其極亦實相通貫盖
充之而造乎其極未有非聖人地位者也安得而不同

  子貢問博施濟衆為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
[002-22b]
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至
問終身可以行者則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
人若與前篇之言無異矣及其以我不欲人之加
於我吾亦欲無加諸人者為問則又曰賜也非爾
所及何歟

  欲立而立人欲達而達人此自然及物故為仁者之事
能近取譬而推以及物則恕之事而仁之方恕則子貢
或能勉之故因其問而告以勿施於人仁則非子貢所
[002-23a]
及故言無加諸人則夫子之不許盖無者自然而然勿
者禁止之謂此所以為仁恕之用






[002-23b]





















  四書經疑貫通卷二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