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禹貢錐指 > 卷三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禹貢錐指巻三
              徳清胡渭撰
濟河惟兖州釋文濟子禮反下同兖悦轉反渭按濟漢書皆作泲顔氏曰泲本濟水之字從水
音姊林氏曰濟古文作泲説文云此兖州濟也其從水從齊者説文云出常山房子縣贊皇山濟泲音同
字異當以古文為正吳氏曰導水章所敘冀州之濟兖州之濟實一水也濟泲二字通用説文因二字而以北
濟南濟為二水非也兖史記作沇
 傳曰東南據濟西北距河正義曰此下八州發首言
 山川者皆謂境界所及也鄭氏樵曰禹貢之書所以
[003-1b]
 為萬代地理家成憲者以其地命州不以州命地也
 如兖州者當時所命之名後世安知其在南在北故
 曰濟河惟兖州以濟水河水之間為兖州也以荆山
 衡山之間為荆州故曰荆及衡陽惟荆州濟河者萬
 代不泯之川也荆衡者萬代不泯之山也使荆兖之
 名得附此山川雖後世更改移易為不沒矣渭按濟
 自菏又東北㑹于汶又北東入于海此兖之東南與
[003-2a]
 豫徐青分界䖏河自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
 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此兖之西北與冀分界
 處
傳自兖州以下言據者六言距者六正義曰據謂


跨之距至也學者師承其説千有餘年扵此矣今


按據字義説文云杖持也玉篇云依也持也廣韻


云依也引也案也跨字義説文云据也玉篇廣韻


竝云越也二字之義絶不相謀而疏乃以跨釋據

[003-2b]
何邪賈生過秦論云秦孝公據殽函之固班孟堅


西都賦云左據函谷二殽之阻此但言秦地東有


殽函非謂殽函之東亦秦地也張平子西京賦云


於後則髙陵平原據渭踞涇蓋東起朝邑西盡鳳


翔緜聨數百里皆在渭北故曰據渭非謂跨渭而


南也涇水自北絶原而南入渭則原實東西跨涇


矣故曰踞涇跨本訓踞踞即跨也據踞音同字異


踞有跨義而據無跨義自俗書二字混用如據鞍或作踞

[003-3a]

虎踞或作據之類而疏遂以跨釋據昔人嫌宋儒訓詁多


出己意不謂唐初已有此弊也然據之與距傳似


有異義而不可曉推尋經有若河若濟若淮若岱


若荆皆謂二州之間以是山是水為界彼此所共


不得専屬一州徐揚共是淮何以一言及一言據


荆豫共是荆山何以一言據一言至雍豫兖與冀


共是河何以豫兖皆言距而雍獨言據又如衡陽


華陽同得山南之地何以一言及一言據雍梁之

[003-3b]
西竝以黑水為界何以一言據一言距青徐之岱


猶荆豫之荆何以荆有據而岱無據凡此類紛然


雜出恐傳者涉筆偶爾異同不可以一知半解妄


生分别也自疏以據為跨而經義始有難通者矣


其説兖州曰濟河之間相去路近兖州之境跨濟


而過東南越濟水西北至河東也此盖本之漢志


漢志濟隂郡治定陶縣唐為濟隂縣今曹縣定陶縣是山陽所領


縣有成武唐亦為成武縣即今城武單父唐亦為單父縣今單縣是東緡唐為

[003-4a]

金鄊縣即今金鄊方與音房預唐為方輿縣今魚臺縣是皆在濟水之南


二郡志並屬兖州故以為兖州之境跨濟而過不


知漢武置十三州自立疆界不盡與古合安得以


漢之兖州為禹之兖州乎青之東北據海以為跨


海而有遼東猶可通也荆之北據荆山則曰此州


北界至荆山之北夫衡言陽則知荆州南跨衡山


華言陽則知梁州不得華山荆山二州無異辭何


以知荆北跨荆山而豫獨不得荆山乎至若雍之

[003-4b]
東據河則侵入冀域理尤不可通故改從王肅西


據東距之説然黒水絶逺而雍復跨之亦無是理


也揚之跨淮而北不識更以何地為徐界梁之跨


華陽而東不識更以何地為豫界疏亦不能有説


以處此矣竊謂跨之一字大有害於經義鄭漁仲


謂禹貢以地命州不以州命地所以為萬世不易


之書此最善言禹貢者盖禹别九州不論廣狹長


短唯因髙山大川以表界非若後世郡國犬牙相

[003-5a]

制之形亦不必截然方整如棊局兖之南界及濟


水而止何用割水之南以附兖荆之北界及荆山


而止何用割山之北以附荆如疏所言事涉晚近


不可以説經故曰跨之一字大有害於經義也蔡


氏於據海據淮據荆山據華山之南皆改據曰至


曰距而兖之據濟如故雍之距黒水而據河則從


疏倒置其字盖亦以據為跨而理有可通者則因


之必不可通者則改之其於夾漈之言終未闚其

[003-5b]
奥妙也


爾雅濟河間曰兖州注云自河東至濟周禮河東


曰兖州而賈䟽以為侵禹貢青徐之地者蓋以其


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知之殷之兖州自河


東至濟與禹貢同其徐州自濟東至海亦與禹貢


同而周則言河不言濟蓋其境越濟而東得岱矣


岱南為徐北為青徐州曰大野既豬是知侵禹貢


青徐之地也兖界跨濟唯周制有然以言乎禹貢

[003-6a]

之兖州則悖矣


兖州有古帝顓頊之墟杜預曰東郡濮陽縣故帝顓頊之虚故曰帝丘


觀有窮昆吾韋顧之封皆在焉春秋時可考者衛


文公遷於楚丘成公又遷於帝丘郕胙燕南燕姞姓凡四國戰國時為


衞魏宋齊趙五國地秦并天下置東郡碭郡東北境是


齊郡北境是鉅鹿上谷二郡東境是漢復置兖州領郡國八


漢魏晉並因之唐為河南道之靈昌滑州濮陽


東平等郡河北道之清河貝州魏郡博平

[003-6b]
平原樂安景城等郡按以上通典所列


有當往屬者東平之須昌鉅野宿城及夀張之東


此為東原大野之地須昌宿城夀張三縣故城竝在今東平州界鉅野故城在今鉅野縣西


魯郡之任城龔丘任城今為濟寧州及嘉祥縣之東境龔丘今為寧陽縣竝在古


濟水東改屬徐濟隂之南華在菏澤西今為東明縣靈昌之匡


在南華西今為長垣縣改屬豫濟陽之長清今屬濟南府及東


阿之東境今東阿縣是平隂之北境改屬青其南境改


屬徐也平隂側岱跨南北故分屬青徐又有當來屬者冀域信都

[003-7a]

郡及鄴郡之内黄堯城臨河内黄堯城二縣故城並在今内黄縣界臨


河故城在今滑縣北汲郡之黎陽東境其豫域則濟隂之乗


氏也乗氏在菏澤東今為曹州以今輿地言之河南衛輝府之


胙城縣胙城本在河南自金明昌五年河徙出縣南而縣始為河北地直隷大眀


唯濬縣之西境當屬冀長垣東明二縣當屬豫及真定河間二府之東


南境當以漢時漳水故道為界東南屬兖西北屬冀山東則東昌府其兖


州府則曹州陽榖夀張鄆城濟南青州二府則西


北境當以漢時濟水故道為界西北屬兖東南屬豫徐青皆古兖州域也

[003-7b]
東南據濟與豫分界當自兖州府之曹州始何以


知之按導濟水入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


至於菏菏澤在今定陶縣境經繫諸豫雷夏在今


曹州境經繫諸兖故知二澤之間為兖豫之界也


濟水至曹州西分為二一水東南流為菏水一水


東北流入鉅野澤為濟瀆春秋僖公三十一年取


濟西田左傳云分曹地自洮以南東傳于濟酈道


元云濟水自是東北流出巨澤即此地也濟水又

[003-8a]

北過東昌府之濮州范縣東與徐分界又北為陽


榖茌平東與青分界轉東為濟南府之齊河濟陽


齊東青城又東為青州府之髙苑博興樂安樂安縣東


北一百里有琅槐故城漢屬千乗郡古濟水入海處也南與青分界今歴城以


東有小清河即濟水入海之故道其北為兖南為


青也


西北距河與冀分界河自今河南衛輝府胙城縣


北東至直隸大明府濬縣大伾山西折而北經河

[003-8b]
南彰徳府界中又東北經直隸廣平順徳真定河


間四府界中東入于海此禹河之故道曲周以下


即漢時漳水之所行也詳見冀州


九河濟漯入海竝在兖東徒駭最北八枝次之漯


在鬲津之南濟又在漯之南其所入皆勃海也自


天津衛直沽口與冀分界南歴静海縣東又南歴


滄州東又南歴霑化利津蒲臺縣東折而東歴樂


安縣北以小清河入海䖏與青分界

[003-9a]
九河既道
 傳曰河水播為九道在此州界平原以北是正義曰
 河從大陸東畔北行而東北入海冀州之東境至河
 之西畔水分大河東為九道故知在兖州之界平原
 以北是也釋水載九河之名云徒駭太史馬頰覆釡
 胡蘇簡絜鈎盤鬲津也漢書溝洫志成帝時河隄都
 尉許商上書曰古記九河之名有徒駭胡蘇鬲津今
 見在成平東光鬲縣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駭其間
 相去二百餘里是知九河所在徒駭最北鬲津最南
[003-9b]
 盖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為八枝也許商上言三
 河下言三縣則徒駭在成平胡蘇在東光鬲津在鬲
 縣其餘不復知也爾雅九河之次從北而南既知三
 河之䖏則其餘六者太史馬頰覆釜在東光之北成
 平之南簡絜鈎盤在東光之南鬲縣之北也其河填
 塞時有故道鄭玄云今河間弓髙以東至平原鬲津
 往往有其遺䖏夏氏曰九河之名出于一時之偶然
[003-10a]
 初無義訓李廵孫炎郭璞皆附㑹曲為之説渭按漢
 成平東光屬勃海郡鬲縣屬平原郡弓高屬河間國
 今直隷河間府交河縣東有成平故城東光縣東有東
 光故城阜城縣西南有弓高故城山東濟南府徳州
 北有鬲縣故城皆漢縣也蓋河自大陸以北禹疏為九
 道以殺其勢然後恒衞可得而治大陸盡為良田也

漢時言九河以為不可考者平當云九河今皆寘


與填同滅馬逡云九河今既滅難明王横云九河之

[003-10b]
地已為海所漸是也然許商所言實有其地就三


河推之其餘大槩可知九河豈真湮滅無遺迹邪


而近世學者又患求之太詳凡後人所鑿以通水


而被新河以舊號者悉據以為禹之九河杜氏通


典於許商所得之外又得其三鈎盤在景城郡界


馬頰覆釜在平原郡界惟太史簡㓗三河未詳處


所而史記正義云簡在貝州厯亭縣界輿地廣記


云簡絜在臨津金地理志云南皮縣有㓗河明一

[003-11a]

統志云太史河在南皮縣北則此三河者亦皆犂


然有其處所矣以漢人所不能知而一一臚列如


此可信乎不可信乎蔡傳云或新河而載以舊名


或一地而互為兩説皆似是而非無所依據此言


是也于欽齊乘以為許商孔頴達之言簡而近實


後世圖志雖詳反見淆亂某嘗徃來燕齊西道河


間東履清滄熟訪九河故道盖昔北流衡漳注之


河既東徙漳自入海安知北流之漳非古徒駭河

[003-11b]
歟踰漳而南清滄二州之間有古河隄岸數重地


皆沮洳沙鹵太史等河當在其地滄州之南有大


連澱西踰東光東至海此非胡蘇河歟澱南至西


無棣縣百餘里間有曰大河曰沙河皆瀕古隄縣


北地名八㑹口縣城南枕無棣溝兹非簡絜等河


歟東無棣縣北有䧟河濶數里西通德棣東至海


兹非所謂鈎盤河歟濱州北有士傷河西踰德棣


東至海兹非鬲津河歟士傷河最南比他河差㣣

[003-12a]

是為鬲津無疑也于氏之論可謂搏而篤矣然而


求九河者正不必尺寸皆合於禹之故道亦不必


取足於九許商言自鬲以北至徒駭間相去二百


餘里今河雖數移徙不離此域韓牧以為可畧于


禹貢九河處穿之縱不能為九但為四五宜有益


此真通人之見知此者可與窮經可與治水矣


曽彦和云九河其一不名者河之經流先儒分簡


絜為二非也林少穎以為不然九河自大陸以北

[003-12b]
播為九道其勢均也安得以一為經流八為支派


哉二説皆誤漢書敘傳云自兹距漢北亡八支其


一存者即是徒駭孔疏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


為八枝説本於此朱子亦以為然故孟子集注簡


絜訛為漯仍為二河而蔡傳獨從曽氏何邪


夏允彞禹貢合注曰桓譚新論云河水濁一石水


六斗泥而民競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


花水至則決以其噎不泄也可禁民勿復引河夫

[003-13a]

引水且不可况分為九乎然則禹之導為九河也


何居盖河不可分謂其上流耳若入海之處泄之


愈速則河愈通利又何害哉今九河之下即為逆


河殆謂自此而下即海潮逆入矣盖名雖為河其


實即海也海水内吞九河外灌不惟藉水力以刷


沙而海之潮汐亦藉河力以敵之禹之以水治水


所為不可及也又曰要以入海之所固宜分䟽之


使速泄下流速泄則上流不壅河之利也若未及

[003-13b]
於海則流分力弱無以刷沙適壅之矣故曰河不


兩行兩行且不可况九河歟蘇轍謂無兩河並行之理盖當時有為而


發非古今之通論春秋緯寳乾圖云移河為界在齊吕填


閼八流以自廣尚書中候畧同鄭康成謂齊桓公塞之盖


據此文言塞其東流八枝并使歸徒駭也蔡傳曰


曲防齊之所禁塞河宜非桓公所為閻百詩云此


言近理其實葵丘五命特以約束諸侯躬自犯者


多矣奚有於河惟于欽齊乗曰河至大陸趨海勢

[003-14a]

大土平自播為九禹因而疏之非禹鑿之而為九


也禹後歴商周至齊桓時千五百餘年支流漸絶


經流獨行其勢必然非桓公塞八流以自廣也論


最確余因思齊桓卒于襄王九年戊寅至定王五


年己未甫四十二年而周譜云是年河徙盖下流


既壅水行不快上流乃決理所宜然河之患始此


矣渭按百詩之言甚當八流雖非桓所塞而參以


周譜則壅自桓時亦非妄緯書不盡無稽也

[003-14b]
九河之地為海所漸王横之言誠誤若程大昌云


酈道元亦謂九河苞淪于海則善長實未之有也


按酈氏三言碣石淪于海中而九河不從横說第


五巻河水注云自鬲盤東光河間樂成以東城地


並存川瀆多亡第十巻漳水注云九河既播八枝


代絶遺跡故稱往往時存此與許商鄭康成所言


如出一口而程氏與碣石連舉遂使酈亭負此長


寃吁可怪也

[003-15a]
雷夏既澤灉沮㑹同釋文灉徐音邕王于用反沮七餘反渭按灉史記漢書並作雍
 傳曰雷夏澤名灉沮二水㑹同此澤正義曰洪水之
 時髙原亦水澤不為澤雷夏既澤髙地水盡此復為
 澤也於澤之下言灉沮㑹同謂二水㑹合而同入此
 澤也地理志云雷澤在濟隂成陽縣西北黄氏曰澤
 資二水灌輸蔡氏曰澤者水之鍾也渭按今山東兖
 州府曹州東北六十里有成陽故城北與東昌府濮
 州接界雷夏在曹之東北濮之東南史記云堯作㳺
 成陽舜漁於雷澤即此灉沮二水漢志無文括地志
[003-15b]
 曰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通典雷澤縣本漢成陽縣元和
 志雷澤縣西北至濮州九十里按北齊廢成陽隋復以其地置雷澤縣唐宋因之金又廢今曹州東北六
 十里故雷澤城是灉沮二水在澤西北平地元和志曰灉水
 沮水二源俱出雷澤縣西北平地去縣十四里又曰
 雷夏澤在縣北郭外灉沮二水㑹同此澤與孔傳符
 矣韓汝節云雷夏既澤志濟之治非也禹治濟之功
 徐為多觀大野東原之文可知其於兖也自九河而
[003-16a]
 外導雷澤之下流以注於濟而又濬灉沮之故道以
 歸於澤使桑土復常而其事畢矣

周禮兖州其浸盧維鄭注云當作雷雍引此雷夏


既澤為證盖以雷為雷澤雍為灉水也通典不從


鄭説云盧水在濟陽郡盧縣濰水在髙密郡莒縣


今按濰漢志一作維故杜氏以職方之維為禹貢


之濰然周時徐并於青兖不得越青而東有濰濟


陽之盧水古不著名他書亦少見竊謂周禮多古

[003-16b]
字靁似盧雝似維以字形相近而誤鄭破盧維為


雷雍殆不可易二水合以注澤則言雍固可該沮





水經注云瓠子河故瀆自句陽縣西句陽故城在今曹州北


又東逕雷澤北澤在大成陽故城西北十餘里其


陂東西二十餘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漁也又云


雷澤西南十里許有歴山山北有小阜澤之東北


有陶墟郭縁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聮屬濵帶瓠

[003-17a]

河其北即廩丘縣今范縣東南有廩丘故城瓠河與濮水俱東流


經所謂過廪丘為濮水者也然則雷澤在瓠河之


南成陽故城之西北陶墟之西南歴山之東北矣


近志言雷澤䖏所不甚分眀故詳録之


山海經曰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則雷


此正太史公所不敢言者酈善長注水經尚無取


於此而蔡氏引之以釋禹貢何其不知所擇也明


李之藻曰澤底有巉石深壑冬至前水吸而入如

[003-17b]
巨雷鳴故名雷澤見孫氏九州山水考此亦竒不知出何典


記抑或身歴其地而得之今復然否


孫氏曰既澤者尚未為澤今始為澤也既豬者向


已為澤今復舊也朱子語録言有一本孫曽書觧孫是孫徵曽是曽彦和也


謂雷夏本非澤而禹洿之使為澤豈行其所無事


與當從舊説蓋兖地卑下受患最深横流之時雷


夏不見其為澤也水退則復為澤故曰既澤他州


雖有水患而澤形如故但其水時旁溢為害禹立

[003-18a]

陂以障之耳故曰既豬然下文云九澤既陂則雷


夏亦有陂可知水經注所言陂東西二十餘里南


北十五里蓋禹迹也


蔡傳灉沮二水名曽氏曰爾雅水自河出為灉許


慎云河灉水在宋又云汳水受陳留浚儀隂溝至


䝉為灉水東入于泗水經汳水出隂溝東至䝉為


狙獾水經汳水東至䝉縣為濉水又獲水出汳水於䝉縣北並無狙獾盖濉獲二字之誤


灉水即汳水也灉之下流入于雎水地志雎水出

[003-18b]
沛國芒縣雎水其沮水歟晁氏曰爾雅自河出為


灉濟出為濋求之於韻沮有濋音二水河濟之别


也二説未詳孰是渭按汳沮皆出豫入徐於兖無


涉水經注云濮陽縣北十里即瓠河口禹貢雷夏


既澤灉沮㑹同爾雅曰水自河出為灉許慎曰雝


者河雝水也其意以瓠子為雝此則在兖域然禹


河不經濮陽以瓠子為禹貢之灉亦非也沮雖有


濋音今考水經注氾水西分濟瀆逕濟隂郡南爾

[003-19a]

雅曰濟别為濋昔漢祖即帝位於汜水之陽張安


曰在濟隂界也氾音泛今曹縣定陶皆有汜水氾水又東合菏水


而北注於濟瀆然則濋水即汜水出入皆在豫域


安得讀沮曰濋以當之邪韓汝節謂汳雎在豫徐


之境無與於兖而兖州自有灉沮其説是矣然以


小清河為沮以章丘縣之漯水入小清河者為灉


則又大非括地元和志眀有灉沮二水出雷澤縣


西北平地寰宇記同而諸儒皆莫之考妄引他水於經

[003-19b]
奚當焉


爾雅先儒以為周公作或以為子夏作皆無眀徵


大抵多後人所附益如水自河出為灉據汳水而


言禹時未有鴻溝南河不與淮泗通也今曹州南


二十五里有灉河自東眀縣流入又東北入鄆城


縣界志以為即禹貢之灉妄也此乃叚凝決河之


後河水分流始有此名耳禹時河由大陸去此甚


逺安得有别出之灉竊謂灉沮皆濟水所出而河

[003-20a]

不與焉何則濟性勁疾故屢伏屢見皆自平地中


涌出於滎播陶丘之外復有此二源唐書許敬宗


傳云濟洑而至曹濮散出於地合而東夫曰散曰


合則非獨陶丘一竇可知矣雷澤縣正在曹濮之


間而灉沮出其西北其為濟水無疑它如管城之


京水新鄭之溱水菅縣之百脈水歴下之七十二


泉皆側近滎濟從平地中涌出蓋亦此類不得泥


爾雅之文謂灉出於河沮出於濟也

[003-20b]
或疑灉沮不入雷澤余按裴駰史記集解引鄭康


成説云雍水沮水相觸而合入此澤中百詩曰下


一觸字鄭蓋以目驗知之殆無可疑惟雷澤之下


流未知何往大抵不南注濟則北注濮濮亦終歸


于濟也


王晦叔云九域志濮州有沮溝即禹貢灉沮㑹同


者而二源杳無蹤跡蓋五代以後河流經此蕩滅


無存也今州境有古黄河二道一在州北自開州

[003-21a]

流入又東北入范縣界此東漢時經流至唐宋皆


行之一在州東六十里自曹州流入又北入范縣


此五代以後決河所經也州東南九十里有成陽


故城與漕州接界其西北為雷澤縣澤在縣之西


北二源又在澤之西北去縣十四里河舊行州北


距二源頗逺故得無恙迨梁末叚凝決河水以限


晉兵而決口日大屢為漕濮患宋太平興國八年


天禧三年河決皆泛濫曹濮間二源適當其衝為

[003-21b]
河所陷久之河去而空竇塞水不復出矣然史


記集解正義元和寰宇等書幸而未亡談禹貢者


豈竟束之髙閣而不視邪宋人惟易祓知之而不


能力主其説惜哉

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釋文蠶在南反
 傳曰地髙曰丘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正義曰宜桑
 之土既得桑養蠶矣洪水之時民居丘上於是得下
 丘陵居平土矣釋丘云非人為之丘孫炎曰地性自
[003-22a]
 然也計下丘居土諸䖏皆然獨於此州言之者鄭玄
 云此州寡於山而夾两川大流之間遭洪水其民尤
 困水害既除於是下丘居土以其免於厄尤喜故記
 之蔡氏曰蠶性惡濕故水退而後可蠶然九州皆賴
 其利而獨於兖言之者兖地宜桑後世之濮上桑間
 猶可驗也王氏炎曰今徳博河間産絲最多其地宜
 桑可知識之者農桑衣食本故也王氏樵曰蠶性惡
 濕於下土非宜兖地宜桑於水退始宜故獨於兖志
 之邵氏寶曰桑土蠶以物知土陽鳥居以物知水渭
[003-22b]
 按爾雅蟓桑繭郭璞云食桑葉作繭者即今蠶秦湛
 蠶書曰考之禹貢揚梁幽雍不貢繭物兖篚織文徐
 篚玄纖縞荆篚玄纁璣組豫篚纖纊青篚檿絲皆繭
 物也而桑土既蠶獨言於兖然則九州蠶事兖為最
 予㳺濟河之間見一婦不蠶比屋詈之故知兖人可
 為蠶師也見淮海後集湛字處度觀之子也降丘宅土傳謂就桑蠶
 茅氏匯疏云此所謂得平土而居之不必言就桑蠶
[003-23a]
 也

衛之封域東得桑土之野楚丘帝丘皆是也其詩


曰降觀于桑又曰説于桑田又曰期我乎桑中又


曰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此木屢見於歌詠則其多


可知樂記云桑間濮上桑間即桑中其地在濮水


之上也雷夏灉沮皆與濮州接壤故桑土既蠶相


繼言之濮州舊志云兖之桑濮為上入其境䕃蔽


阡陌當蠶而治絲帛者比鄰至不相往還帛成可

[003-23b]
以衣舉室其餘則貿之衛風稱抱布貿絲蓋自昔


而已然矣渭按左傳晉公子重耳在齊将行謀於


桑下蠶妾在其上以吿姜氏而史記貨殖傳言鄒


魯濵洙泗頗有桑麻之業又曰齊魯千畆桑其人


與千戸侯等又曰沂泗水以北宜五榖桑麻是青


徐之土亦宜桑也詩魏風曰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又曰十畆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貨殖傳曰燕代田


畜而事蠶是冀土有宜桑者孟子言文王養老之

[003-24a]

政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而豳風七月之二章三


章詠蠶桑事甚悉是雍土亦有宜桑者也古者蠶


桑之利北土為饒觀秦氏蠶書及濮州舊志所言


則近世猶未之改不知何時稍衰而吴越之間獨


擅其名賦歛亦因以加重遂有杼柚其空之歎古


今事變之不同有如此者


兖少山而丘頗多其見於經傳者曰楚丘今在縣東北


帝丘今開州本顓頊之墟故稱帝丘旄丘在開州西鐡丘在州西南瑕丘清

[003-24b]
並在州東南廩丘在今范縣東南敦丘在今觀城縣南又頓丘在今濬縣西當属


冀故不數皆在濮水之濵桑土之野故經繫降丘宅土


於桑土既蠶之下説文丘土之髙者廣雅小陵曰


丘兖地最卑丘非山比當氾濫之時而其上猶可


以居人益信懐山襄陵謂孟門之洪水而非泛言


九州之災矣

厥土黒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釋文墳扶粉反後同韋昭音勃僨反繇音遙
 傳曰黑墳色黑而墳起繇茂條長也林氏曰墳者土
[003-25a]
 膏脈起也左傳公祭之地地墳是也九州惟此與徐
 揚言草木者孔䟽云三州偏宜草木也此説不然按
 三州最居下流其地卑濕沮洳洪水為患草木不得
 其生至是或繇或條或夭或喬而或漸苞故於三州
 特言之以見水土平草木亦得遂其性也東陽陳氏
 曰兖徐揚居河濟江淮下流水未平則為下濕於草
 木非宜水既平則為沃衍於草木尤宜故三州特言
 草木按釋文馬云繇抽也視茂義為優吴幼清從
 之言兖水最甚草木至是始抽始長與徐揚不同也
[003-25b]

孟子言洪水氾濫草木暢茂而三州之草木必待


水土既平然後得遂其性何也蓋孟子所謂暢茂


者乃山陵林麓髙卬之地䝉蘢鬱塞之狀經所謂


繇條者乃平土樹藝五榖之地必水退而後草木


得遂其性欣欣有向榮之意也

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釋文載馬鄭本作年渭按史記
漢書並作年
[003-26a]
 傳曰田第六貞正也州第九賦正與九相當正義曰
 諸州賦無下下貞即下下為第九也林氏曰兖州之
 賦必待十有三載然後同於餘州非謂此州治水至
 十有三載而後成功也果爾則其文勢不應在降丘
 宅土之下蔡氏曰兖當河下流之衝水激而湍悍地
 平而土䟽被害尤劇今水患雖平而卑濕沮洳未必
 盡去土曠人稀生理鮮少必作治十有三載然後賦
 法同於他州此為田賦而言故其文屬於厥賦之下
 先儒以為禹治水所歴之年且謂此州治水最在後
[003-26b]
 畢州為第九成功因以上文厥賦貞者為賦亦第九
 與州正相當殊無意義其説非是王氏充耘曰兖受
 患最深水土既可耕作矣又必寛之十三年待其一
 紀之後嵗星一周天道變于上地力復于下然後使
 供輸比同於他州蓋因其受患之深所以優恤之至
 渭按林蔡王三説大槩得之而有所未盡韓康伯注
 易貞勝曰貞正也一也貞訓正兼有一義厥賦貞謂
[003-27a]
 十二嵗之中賦法始終如一也蓋禹制五畆之税視
 嵗之豐凶以為多寡而兖獨有異受患最深墾辟不
 易禹立一至少之則嵗以為常雖遇豐年亦不多取
 而寛以待之至一紀之後第十三載然後賦法同於
 他州亦視其豐凶以為多寡也九賦之賦唯缺下下
 兖賦至少固當第九而經不言下下何也兖賦法異
 於他州言貞則其義見言下下則其義不見故不曰
 厥賦惟下下而曰厥賦貞也
[003-27b]
易文言曰貞固足以幹事是貞亦兼有固義内卦


為貞外卦為悔本卦為貞之卦為悔貞皆其不動


不變者厥賦貞當作此解蘇氏謂賦随田髙下者


正也此州田中下賦亦中下田賦皆第六故曰貞


夫九州之賦相校為等差豈有雍賦既第六而兖


復第六之理蔡傳云兖賦最薄言君天下者以薄


賦為正也説本曽氏然則他州之賦皆不正乎袁良貴


曰什一者堯舜中正之法重則桀輕則貉謂賦以

[003-28a]

薄為正殊非大道朱氏云貞者随所卜而定之之


名也蓋兖與他州不同水患雖平盈虚未卜故必


作十有三載歴歴試之然後得其一定之法而賦


始年年齊矣按袁之砭蔡誠是而以貞為卜義亦


未當金吉甫云貞字下下字也古篆凡重字者於


上字下添二兖賦下下篆從下二或誤作正遂譌為


貞此說尤非經果曰厥賦下下則下文義不可通




[003-28b]
禹貢言作者四冀大陸既作青萊夷作牧荆雲土


夢作乂及此作十有三載乃同是也彼三州皆以


作為耕作則此州何獨以作為治水邪總由漢儒


錯解此經以十有三載為洪水初平之年後人遂


踵其謬耳今按禹之治兖疏九河瀹濟漯澤雷夏


㑹灉沮而其功已畢民皆降丘宅土矣豈必遲之


又久而後平乃始有賦法也哉以初年所入之數


為準一紀之中槩從其薄貞一而不變此即是兖

[003-29a]

之賦法而與他州不同至十有三載地力加厚人


功益備乃同於他州耳後世募民開墾之法數年


後起科漸加與熟田等亦即此意春秋傳曰美惡


周必復周謂嵗星十二年一周天也十有三載其


惡復為美之時乎

厥貢漆絲釋文漆音七
 傳曰地宜漆林又宜桑蠶正義曰任土作貢此州貢
 漆知地宜漆林也周禮載師云漆林之征故以漆林
 言之林氏曰八州之貢揚荆最多兖雍最寡各因其
[003-29b]
 地之所有而不强之以所無也雖有多寡然皆以其
 所入準其髙下以充每嵗之常貢是以有多寡而無
 輕重吕氏曰九州之貢皆服食器用之物所謂惟正
 之供渭按衛文公遷於楚丘其詩曰樹之榛栗椅桐
 梓漆是亦兖土宜漆之一證也
厥篚織文渭按篚漢書皆作棐顔氏云與篚同
 傳曰盛之筐篚而貢焉正義曰織文織而有文者也
[003-30a]
 鄭玄云貢者百工之府受而藏之其實於篚者入於
 女功故以貢篚别之歴檢篚之所盛皆供衣服之用
 入於女功如鄭言矣其無厥篚者州無入篚之物故
 不貢也曽氏曰謂之織文則繪畫組繡而有文者不
 與矣林氏曰古者幣帛之屬皆盛於篚蘇氏引篚厥
 玄黄為證是也夏氏曰參考餘州徐篚玄纎縞揚篚
 織貝荆篚玄纁璣組豫篚纎纊皆可充衣服之物若
 夫青之檿絲雖不充衣服然爾雅注謂檿絲出東萊
 以織繒堅韌異常則亦可充衣服故篚之梁雍有貢
[003-30b]
 無篚以其不宜也蔡氏曰篚竹器筐屬也吴氏曰織
 文綾羅之屬渭按篚供幣帛之類入於女功其即周
 官之幣貢服貢與

疏云漢世陳留襄邑縣置服官使制作衣服是兖


州綾錦美也按水經注引陳留風俗傳云襄邑縣


南有渙水故傳曰雎渙之間出文章天子郊廟御


服出焉尚書所謂厥篚織文者也襄邑在豫域不

[003-31a]

當引兖篚為證䟽承其繆


孔傳云織文錦綺之屬吴氏揚州注曰染其絲五


色織之曰織貝不染五色而織之成文者曰織文


故以為綾羅之屬而不言錦蓋錦必染絲以織也


其義較長今從之

浮于濟漯達于河釋文漯天荅反篇韻作他合反
 傳曰濟漯兩水名因水入水曰達正義曰地理志云
 漯水出東郡東武陽縣至樂安千乗縣入海過郡三
 行千二十里其濟則下文具矣因水入水謂不須舎
[003-31b]
 舟而陸行也蔡氏曰舟行水曰浮漯者河之枝流也
 兖之貢浮濟浮漯以達于河也帝都冀州三面距河
 達河則達帝都矣渭按今山東東昌府朝城縣西有
 東武陽故城青州府髙苑縣北有千乗故城皆漢縣
 河謂南河之尾漯首受河䖏也孟子曰禹疏九河瀹
 濟漯皆在兖域而經於濟漯不言施功以貢道見之
 曰浮於濟漯則二水之治可知矣其立文簡奥類如
[003-32a]
 此也

傳云順流曰浮張子韶取之以釋荆州之貢道而


傳同叔為之辯曰豫貢浮於洛達于河順流也雍


貢浮于積石至于龍門順流也而濟漯受河而東


流兖貢浮濟漯以達于河果為順流乎况荆貢所


謂浮于江沱潛漢正如程氏各隨其便之説而逾


洛則是泝漢而上無水可以通河故捨舟陸行以


入洛由洛以至于河耳又安可謂浮漢為順流乎

[003-32b]
今按傅説良是浮者舟行水上之謂沿泝同辭貢


道言浮者七傅所舉五州之外唯青貢浮于汶達


于濟亦為順流而梁貢浮于潛逾于沔有沿有泝


安國不䆒經始末而輕為之解其謬顯然無垢猶


有取焉何也


濟漯之漯説文本作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从水㬎聲桑欽云出千乘髙


唐他合切燥濕之濕説文本作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王故溼


也㬎省聲失入切隸改日為田又省一糸遂作漯而濕轉

[003-33a]

為溼濕溼二字混而無别漢千乗郡有濕沃縣漯


水之所經故名而地理志訛為溼司馬彪魏收皆


承其誤惟水經注作漯沃當從之


漢志東郡東武陽縣下云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乗


入海東武陽即今朝城縣應劭曰在武水之陽酈道元曰漯水亦或武水也其故城在今縣西


千乗縣為千乗郡治後漢始改郡為樂安國䟽引班志不當加樂安二字又平原郡髙


唐縣下云桑欽言漯水所出今按禹引河自大伾


山西折而北循大陸東畔入海而漯首受河自黎

[003-33b]
陽宿胥口始不起東武陽也水經注所敘河水自


宿胥口又東右逕滑臺城故白馬縣治在今縣西南又東北


逕黎陽縣南黎陽故城在今濬縣東北又東北逕凉城縣在今


東北又東北逕伍子胥廟南廟在晉頓丘郡界今清豐縣之西境是


東北為長夀津河之故瀆出焉津在凉城廢縣東北六十里


水又東逕鐡丘南元和志鐡丘在滑州衛南縣東南十里衛南本漢濮陽縣地也


丘今在開州之西南又東北逕濮陽縣北開州西南二十里有濮陽故城


東北逕衛國縣南縣故畔觀也其故城在今觀城縣西清豐之南境開州之北境

[003-34a]

皆得其地又東逕鄄城縣北今濮州東二十里有鄄縣故城唐濮州治也


東北逕范縣之秦亭西春秋書築臺于秦者也今范縣東南二十里有范縣


故城又東北逕委粟津寰宇記觀城縣東南六十七里有委粟城蓋與津相近


皆古漯水也自周定王之五年河徙從宿胥口東


行漯川至長夀津始與漯别其津以西漯水之故


道悉為河所占而上㳺較短矣然河之故瀆不經


東武陽亦不經髙唐迨漢成帝建始末河決館陶


屬魏郡由東武陽絶漯水而東北至髙唐又絶漯水

[003-34b]
東北至千乗入海雖嘗塞治而故道猶存王莽始


建國三年復決於此莽為元城冢墓計不隄塞明


帝永平中王景修之遂為大河之經流自是委粟


津以西漯水之故道又為河所占上㳺益短矣漯


水一出於武陽再出於髙唐據成帝後言之耳詳見


導河歴代徙流下水經注委粟津河北即東武陽也漯水


出焉河自此與漯别東北逕東阿茌平䓁縣至千乗入海水上承河水於武


陽縣東南而北逕武陽新城東引水自東門石竇

[003-35a]

北注於堂池水帀隍塹於城東北合為一瀆東北


出郭逕陽平縣之岡城西陽平故城今為莘縣治岡城在縣西南七里通


典莘縣漢陽平縣地有武陽城無此水矣元和志武河在朝城縣東十步蓋即漯水也新志云故流


今堙惟縣城西門外少南三里許有大陂廣十餘里其勢城而東與陽榖縣西大陂連夏秋積潦


幷成巨浸相傳為古漯河匯流䖏又北絶莘道城之西北今莘縣西十三


里有莘亭故城又東北逕樂平縣故城東本漢清縣後漢更名樂平其故


城在今唐邑縣東南三十里又北逕聊城縣故城西城在今聊城縣西十


五里又東北逕清河縣故城北城在今清平縣南清平本漢貝丘縣其西

[003-35b]
南有貝丘故城又東北逕文郷城東南城亦在清平縣南又東北


逕博平縣故城南城在今博平縣西北三十里右與黄溝合溝承


聊城郭水東北出逕清河城南又東北逕攝城北春秋所謂聊攝以東也又東逕文鄊城又東北出


於髙唐縣東注漯水又東北逕援縣故城西杜預釋地曰濟南祝阿縣西北


有援城今在禹城縣西南漢志作瑗又逕髙唐縣故城東左傳哀公十年趙鞅


帥師伐齊取犂及轅毁髙唐之郭杜預曰轅即援也祝阿縣西北有髙唐城今在禹城縣西四十里


禹城本漢祝阿縣桑欽地理志曰漯水出髙唐余按穆天


子傳稱丁卯天子自五鹿東征釣于漯水以祭淑

[003-36a]

人丁巳天子東征食馬于漯水之上尋其沿厯逕


趣不得近出高唐桑氏所言蓋津流出次於所間


去聲也俗以是水上承於河亦謂之源河矣源河乃漯之再


出者桑欽唯知此而不知起東武陽則疎矣河既與漯合復分為二漯由漯隂故城北河由平原故


城東蓋自高唐以西至武陽河在南而漯在北自髙唐以東至海則漯在南而河在北矣今禹城縣


南有源陽故城唐縣在源河之北故名漯水又東北逕漯隂縣故城


伏琛謂之漯陽城地理風俗記曰平原漯隂縣今巨漯亭是也按臨邑縣西有漯隂故城元和


志漯水北去臨邑縣七里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城在今濟陽縣西南著竹

[003-36b]
庶反又東北逕崔氏城北城在今章丘縣西北又東北逕東朝


陽故城南城亦在章丘西北又東逕漢徴君伏生墓南碑碣


尚存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城在今鄒平縣北與齊東縣接界又東


北逕東鄒城北今青城縣界有東鄒故縣又東北逕建信縣故


城北應劭曰在臨濟縣西北五十里今在高苑縣西北又東北逕千乘縣


二城間伏琛云千乘城在齊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隔㑹水即漯之别名也元和志千乘故城


在淄州高苑縣北二十五里又東北為馬常坈蓋亦在千乘縣界玉篇坈音而


勇切地名今按下文里數則坈乃澱泊之類坈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

[003-37a]

里亂河枝流而入于海第五卷河水泣云河水自干乘北城北又東分為二


水枝津東逕甲下城南東南厯馬常坈注濟又第八卷濟水注云濟水自甲下邑南東歴琅槐故城


北又東北河水枝津注之蓋即漯之所亂者此目西漢末以迄後魏漯


川之原委也以今輿地言之濬縣滑縣開州清豐


並屬直隸大名府觀城濮州范縣朝城莘縣堂邑聊城清


平博平並屬山東東昌府禹城臨邑濟陽章丘鄒平齊東


青城並屬濟南府高苑屬青州府諸州縣界中皆古漯水之


所經自宋世河決商胡朝城流絶而舊迹之存者

[003-37b]
鮮矣


蔡傳云地志漯水出東郡東武陽至千乘入海程


氏以為此乃漢河與漯殊異然亦不能明言漯河


所在未洋其地也陳師凱曰程氏貢道圖云漯受


河於武陽此漢河而非禹河愚按其意非指漯為


漢河葢言今自漯入河處所受河水乃漢以後所


徙頓丘之河非禹時澶相以北之河也其漯水仍


以東武陽為是料河水未徙之前其目漯入河處

[003-38a]

則又過武陽以北之地也即無與漯殊異之文故


不别言漯所在耳此言足以正蔡氏之謬且水經


注所叙漯水原委極其明確蔡氏束諸高閤而不


觀乃以為其地不可得詳僅以河之枝流一語了


之如此顢頇亦何俾於禹貢邪


困學紀聞曰太史公班孟堅謂禹釃二渠以引其


河一貝丘一漯川李垂導河形勢書云東為漯川


者乃今泉源赤河北出貝丘者乃今王莽故瀆而

[003-38b]
漢塞宣房所行二渠蓋獨漯川其一則漢決之起


觀城入蒲臺所謂武河者也渭按赤河在今東平


州西北及東阿縣北五代周顯德初命宰相李榖


治楊劉決河其不復故道者離為赤河及游金二


河歐陽修所稱游赤金三河是也古漯川不行東


平界中以赤河為漯川殊謬武河者武水也水經


注云即漯水亦不聞為漢決之凡垂書所言舊迹


多不可信大抵如此

[003-39a]

孟康云河自王莽時遂空唯用漯耳其實河行漯


川獨武陽以上則然而武陽以下河漯仍自别行


應劭曰河盛則通津委海水耗則微涓絶流謂漯


自高唐以東以河之消長為盈涸非謂河行漯以


入海也觀水經河漯各有其道酈善長云河于濟


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輟一流者惟漯水耳見第八卷濟水注


然則漯入海處後魏時雖已輟流而故道猶存未


嘗為河所占况東漢之世乎今大清河自歴城以

[003-39b]
東皆漯川故道五代晉後屢為黄河所行其濱州


以下則又非漯矣漯入海處終未嘗為河所占也


明一統志云漯河在章丘縣北七里源出長白山


西北流入小清河焦弱侯指為禹貢之漯滑按漯


上承河水非山源也亦不於章丘縣北入小清河


據元和志章丘縣有濟水即今小清河也水經注


云濟水東逕菅縣故城南城在章丘縣西北二十五里右納百脈水


水出土鼔縣故城西又東北流注于濟濟水又東

[003-40a]

有楊渚溝水出於陵故城西南而北逕土鼔城東


又西北逕章丘城東又北流注于濟也於陵故城


在今長山縣西南楊渚溝水由章丘城東而北入


小清河寰宇記謂之獺河齊乘云在章丘縣東七


里出長白山之王村峪山在長山縣西南三十里元和志引齊記曰於陵城


西三里有長白山其後小清之上流淤塞章丘鄒平長山


界中故瀆為獺河之所行俗遂以獺為漯齊乘云


小清河自鄒平又東逕長山新城今為漯河經流

[003-40b]
矣此即楊渚溝一名獺河者字隨聲變與禹貢之


漯全無交涉也


或問河南之濟伏見斷續若以為貢道則必有舍


舟從陸之事法當如荆梁書逾而經無其文何也


曰滎澤渟而不流其水濳行地下至陶丘復出為


詳見導沇中間相去約四百里皆須陸行聖人重勞民


貢道必不由此其所謂浮于濟漯達于河者蓋自


陶丘之東浮濟而北由漯以達河本無所逾故不

[003-41a]

言逾也或又曰漢與洛濳與沔皆二水而異名故


言逾陶丘滎澤一濟也故不言逾曰苟有舍舟從


陸之事則必書逾何論一水二水乎唯本無所逾


故不言逾也


濟漯二水為東南四州貢道之所必由非獨兖也


青承兖曰達于濟則由濟入漯可知矣徐承青曰


達于菏則由菏入濟可知矣揚承徐曰達于淮泗


則由淮入泗由泗入菏可知矣淮通泗泗通菏菏

[003-41b]
通濟濟通漯漯通河四州之貢道無不由濟者而


總與陶丘滎澤之間無渉此其所以不言逾也


禹時濟實通漯林少頴云案經文無濟漯相通之


道非也但孔疏云從漯入濟自濟入河則必有舍


舟行陸之事是為大謬耳周希聖更定其文曰由


濟而入漯由漯而入河經㫖灼然矣近惟朱長孺


深知此意其所著禹貢長箋曰古時濟漯通流漢


以後遂不相屬孔疏與經文所次水道不合當是

[003-42a]

從濟入漯從漯入河鄭端簡亦云舊作二道者非


是此適與周氏闇合也新唐書許敬宗傳云高宗


東封泰山次濮陽問書稱浮于濟漯今齊與漯斷


不相屬何故敬宗對曰沇濟自温入河伏地南出


為滎澤又伏而出曹濮之間汶水從入之故書又


言浮汶達濟不言合漯者漯自東武陽至千乘入


海也或據此以駮濟與漯通之説余曰濟漯本相


附近逮西漢末河行濟漯之間高唐以西至東武

[003-42b]
陽二水為河所隔唐世猶然故高宗謂濟漯斷不


相屬敬宗不知古今水道之變遷而慿臆以對殊


失經㫖未可以證禹貢也然則濟與漯通當在何


處曰是不可知按水經鄧里渠與將渠合北逕茌


平縣東臨邑縣故城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東北


逕四凟津注云河水東分濟亦曰濟水受河也水經


注濟或作泲又因泲而訛為沛今悉改從濟自河入濟自濟入淮自淮


水徑周通故有四凟之名蓋其時濟漯之間為河

[003-43a]

所隔故云河分濟又云濟受河在禹時則固漯分


濟或濟受漯也漢臨邑縣在今茬平縣東通典漢臨邑故


城在盧縣東按今長清縣西南二十五里有盧縣故城西與茬平接界漢臨邑當在此間今臨邑本


漢漯隂縣劉宋僑置臨邑非漢縣也四瀆津在臨邑故城東北寰宇記四


口故關在聊城縣東八十里一名四瀆口當為古濟漯通波處此亦不


敢定以為是然濟與漯通必在㑹汶之後又北將


東之際而臨邑適當其地東北接高唐故城為漯


之所經枝津徑通理無可疑

[003-43b]
黄文叔云或浮濟或浮漯而皆達于河愚謂兖之


北境可徑浮漯以達河而其南境則必由濟入漯


也凖此以推則青之汶徐之淮揚之江海荆之江


沱濳漢雍之龍門雖並列于經而或由或不由各


随其便唯豫之洛梁之潛沔渭為道所必由耳


水患莫大於河堯時河從大伾以東行平地數為


敗青徐之菑特甚降水大陸九河之區尚未為河


所行孔疏云冀州之水不經兖州故得先冀而後

[003-44a]

兖此篤論也謂治河當自兖始而不信龍門吕梁


之事總由讀河渠書不熟耳九河既道青徐之河


患息其所當治者濟與淮而已雍之西河豫之南


河治冀時早已就緒及治豫雍則唯決諸川使由


洛渭以入河而其功已畢河無事焉禹治水勢如


破竹青徐以下所謂數節之後迎刃而解者也

 禹貢錐指卷三
[003-44b]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